形意拳有没有内功心法
二
五、内功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尻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
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于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于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
“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于斯。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收住。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60度左右,两腿微曲,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即指此也。(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但不可呆滞。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站好后,头脑清空,一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松肩,坠肘,心空,腹实。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冲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十几分钟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复正常。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拳经云:“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阻隔也。”“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按肩以练步,逼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
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一般采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颏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曲,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泉;逼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颏内收,项自竖起。两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丹田沿大腿内侧下于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于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息息相通,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也。
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是高级阶段。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道家叫做“阴阳易位”。塌肩井,提胸下腰,尻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无论采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功夫进入神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气功家巨赞对此最有切身体会,曾有专门论述。练动功时,则气在身内任意飞腾,周流无间,意气力自然结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即是内功的高级阶段。
六、论气
原文: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
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以为荣养。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之门(在双睾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再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道家名之为“元阳”。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活力是否健壮。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耻骨之上,此处叫作丹田。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拳家术语叫作“元阳充足”。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经曰“神亢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注意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练功时,总要舌顶上颚。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如此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同时还要收谷道、缩前阴,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神,将精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走,不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魂自然雄伟。再者,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还要善自保养。如自恃体健而不知节欲,任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青壮年习武者,宜切实注意!
原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注解:
三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中下。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极也。亦即一气是出。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此无形之横乃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无名天地之始”。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无到有。故此处之所谓虚无,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为其中暗藏着一点生机(发生)。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气”。此虚无中含此真一之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谓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老子云“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现代科学语言,叫作“变化”。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万物以至于无穷。因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一气”也。在练功中,虚极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一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虚极之时,出手横拳圆满无亏,生机发动,则变化以至于无穷。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补。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手足动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息调。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杳。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时说道“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矣。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即指此也。
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问真象须求真。
真形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注解:
这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窍”,则功夫难成。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可见练拳时“窍”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也。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之。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混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作势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的,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鸟燕鸡变化皆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浑元一气之功也。练此混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
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然后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脊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行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劈崩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仲,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驽弓手如箭,消息一动定乾坤。”以三体桩而论,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这即是“虚无”。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再走五气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电息相通,周流无间。全身气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从调身上讲,则有鸡腿、龙身、熊膀,猴背、虎抱头之势。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身躯与四肢,前脚与后脚……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真形真相”。鸡有蓄力腾空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力之势,龙身曲曲折折变化神奇。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无沦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丹田呼吸。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虚涵,腹要沉实,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合,精、气、神俱在其中矣。真诀合道之时,则内外神形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谓得道矣。
形意拳基本功
形意拳基本功法是三体式。基本内容包括五行拳、十二形拳、趟子、对拳、散手等。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锤、八式拳、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等。对练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等。拳器械种类多,包括、刀、剑、大枪、棍、方天画戟等,每一种器械都有严格的尺寸、形制要求,最突出的是马牙刺、狼牙槊和镗。形意拳的主要特点是简洁朴实,严密紧凑,身正步稳,快速完整,“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形意拳以搏击实战著称,是以单操、散手技击为主要练功方法、内外双修的中华传统拳种之一。形意拳为北京市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形意拳的风格是硬打硬进,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老能吸收山西戴氏心意六合拳的内容后进行改良创编,并加以定名。李老能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础上,模仿世间万物的精细动作,结合多年习武的实践,改“心意”为“形意”。
形意拳和心意拳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心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是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10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扩展资料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意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形意拳
形意拳内功口诀
形意拳内功口诀如下:形意拳内功周天法口诀紧撮谷道内中提,尾闾一起皱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顶,来到丹田存消息。往前又是鹊桥路,十二时中降下池。锁住心猿舍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世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2011年5月23日,形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形意拳保护单位为深州形意拳协会。修炼形意拳的好处:形意拳为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形意拳有没有内功?
二
五、内功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艰。电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于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于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于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尻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于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于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于下:
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于榻上,闭目绀口,舌顶上颚,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于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绀口,舌顶上颚。调息时,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于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颚去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闾,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循环,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叙述:
“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绉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于斯。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收住。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于青少年,后者适用于老年人。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60度左右,两腿微曲,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然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着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于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足跟上与足尖对准。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逐节向下依次松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于“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拳经云:“目视鼎,弃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即指此也。(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
站桩虽系静功,但不可呆滞。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浑元桩是一种老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两臂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站好后,头脑清空,一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四肢轻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松肩,坠肘,心空,腹实。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下,入于丹田。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练之日久功深,有时会出现真气冲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十几分钟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复正常。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拳经云:“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阻隔也。”“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按肩以练步,逼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竖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
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一般采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凡一举手,眼看虎口穴,下颏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曲,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向下塌,沉至涌泉;逼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颏内收,项自竖起。两斗背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腾之,以神足之。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丹田沿大腿内侧下于足底,复自外侧上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于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者紧密结合。息息相通,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也。
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这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是高级阶段。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道家叫做“阴阳易位”。塌肩井,提胸下腰,尻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无论采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势有动转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功夫进入神妙阶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气功家巨赞对此最有切身体会,曾有专门论述。练动功时,则气在身内任意飞腾,周流无间,意气力自然结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即是内功的高级阶段。
六、论气
原文:
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注解:
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以为荣养。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之门(在双睾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再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道家名之为“元阳”。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活力是否健壮。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耻骨之上,此处叫作丹田。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拳家术语叫作“元阳充足”。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经曰“神亢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注意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
练功时,总要舌顶上颚。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如此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同时还要收谷道、缩前阴,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神,将精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走,不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魂自然雄伟。再者,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还要善自保养。如自恃体健而不知节欲,任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青壮年习武者,宜切实注意!
原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注解:
三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中下。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极也。亦即一气是出。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此无形之横乃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无名天地之始”。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无到有。故此处之所谓虚无,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为其中暗藏着一点生机(发生)。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气”。此虚无中含此真一之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谓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老子云“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现代科学语言,叫作“变化”。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万物以至于无穷。因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一气”也。在练功中,虚极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一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虚极之时,出手横拳圆满无亏,生机发动,则变化以至于无穷。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补。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手足动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息调。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杳。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时说道“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矣。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即指此也。
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问真象须求真。
真形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注解:
这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窍”,则功夫难成。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可见练拳时“窍”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也。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之。
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混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作势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的,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鸟燕鸡变化皆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浑元一气之功也。练此混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
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然后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脊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行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劈崩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仲,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驽弓手如箭,消息一动定乾坤。”以三体桩而论,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这即是“虚无”。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再走五气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电息相通,周流无间。全身气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从调身上讲,则有鸡腿、龙身、熊膀,猴背、虎抱头之势。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身躯与四肢,前脚与后脚……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真形真相”。鸡有蓄力腾空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力之势,龙身曲曲折折变化神奇。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无沦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丹田呼吸。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虚涵,腹要沉实,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合,精、气、神俱在其中矣。真诀合道之时,则内外神形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谓得道矣。
古传形意拳内功核心训练法
学练形意拳应该是站桩和练五行拳同步进行,一边打拳不动时就是站桩。比如说先练鹰捉(定步)你伸步打拳,可连续打十几下,或上百下,停下来不动应该是标准的三体式,这样出功夫很快。为什么要练鹰捉?因为鹰捉是巴掌(不是攥拳),他的变化非常多…。有许多人说成是招法,招法是动作(劈、钻、崩、炮、横)变化出来的动作。练五行拳,不论哪一下,首先要求把劲练明白了、练对了。否则你表面上学会其招,不会用也赢不了人。练劲,先应注意身体各部位尽量放松,伸手打拳要把劲仍出去(做到松肩、沉肘),不要肩捆住劲而使拙力往外推打,不要只用胳膊劲,在仍的同时要懂得胳膊应该有螺旋劲、拧裹劲、胳膊同时还要有往下沉、往前进的翻浪劲(力学的关系),回手还要有捋、挂、勾竿、撩挑的急速二力分争劲。练对这个劲,用到对方身上才能赢人。【摘要】
古传形意拳内功核心训练法【提问】
学练形意拳应该是站桩和练五行拳同步进行,一边打拳不动时就是站桩。比如说先练鹰捉(定步)你伸步打拳,可连续打十几下,或上百下,停下来不动应该是标准的三体式,这样出功夫很快。为什么要练鹰捉?因为鹰捉是巴掌(不是攥拳),他的变化非常多…。有许多人说成是招法,招法是动作(劈、钻、崩、炮、横)变化出来的动作。练五行拳,不论哪一下,首先要求把劲练明白了、练对了。否则你表面上学会其招,不会用也赢不了人。练劲,先应注意身体各部位尽量放松,伸手打拳要把劲仍出去(做到松肩、沉肘),不要肩捆住劲而使拙力往外推打,不要只用胳膊劲,在仍的同时要懂得胳膊应该有螺旋劲、拧裹劲、胳膊同时还要有往下沉、往前进的翻浪劲(力学的关系),回手还要有捋、挂、勾竿、撩挑的急速二力分争劲。练对这个劲,用到对方身上才能赢人。【回答】
形意拳内功口诀
形意拳内功口诀:形意拳内功周天法口诀紧撮谷道内中提,尾闾一起皱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顶,来到丹田存消息。往前又是鹊桥路,十二时中降下池。锁住心猿舍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世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2011年5月23日,形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形意拳保护单位为深州形意拳协会。修炼形意拳的好处:形意拳为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形意拳三体式内功心法
问题一:形意拳三体式呼吸方法(心法),大师,前辈,专家进如题 谢谢了 呵呵!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是一个贯穿形意桩功和行拳过程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由于门户之见和保守思想的影响,诸武林前辈在传徒授艺时,多采用身传口授,只准默记而不许录,传之久而不免遗失或谬误,且歌诀简单,令人费解,给后学者带来话多困难。笔者现将前辈所授拳经原文加以整理,分成练功八字诀、手脚身法步、八门打法、论交手,总要十六诀、五行与六合、内功,论气等八个部分,结合前辈耳提面命之教导与个人实践的体会,加以解说注释,供形意拳爱好者参考。 一、练功八字诀 (原文)顶、扣、垂、抱、月、圆、挺、尖,是谓桩功八字。八字者实乃桩功之要点,形意拳之基础。几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备。 歌曰: (一)头往上顶项要直,舌顶上颧调呼吸,手指外顶腕放松,三顶齐顶是真机。三顶身法脚提起, *** 提起如千飞,腰起高行如槐虫,身落鸽子钻树林。 (二)脚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鹰爪力,两膀合扣往外送,明嘹三扣岁一力。 (三)气沉丹田气之根,两肘下垂双肩沉,两膀垂坠往里夹,三垂齐垂诀窍真。 (四)丹田气抱诀窍真,心意把定聚精神,胳膊要抱有撑劲,三抱齐抱气贯身。内外一气坚如铁,四梢齐发方为真。 (五)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明除三月多一巧,三月齐动敏力发。 (六)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似猴身,虎口撑圆掌心空,三圆齐圆是真形。 (七)挺腰竖项劲抖擞,腿膝要挺树生根,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八)出乎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三尖齐照如一线,落步六合是真奉。. 注解: 头顶、舌顶、指顶,谓之三顶。顶头竖项不但是形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种和各派气功在姿势上的共同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勾通任督二脉运行的气路。头为三阳之会,头上顶则真阳上冲。正头起项,壮面凝神,则真气自海底升起,下会阴向后过命门而直上夹脊,经玉枕达聪门。舌为心之苗,舌顶上颚则心火沿任脉而下降,可收水火既济之功。舌顶上颚以鼻呼吸,使任督二脉在上部接通。气自聪门而下,从口入,经舌,沿任脉下于丹田。自腰椎以下将骨节开,尾闾向前上兜转,提肛缩肾收小腹,则任督二脉在下部勾通。于是气行滚滚形成小周天循环。指顶则气贯四梢而感觉灵敏。手腕不用力,同时沉肩坠肘,掌心微向前塌,叫做松腕。指顶腕松,有前伸之意无前伸之形,则气自肩井、曲池两穴,沿臂而下,直贯掌指。气势吞吐,掌中旋转,有推山入海之功。三顶之中,头顶尤为重要,顶头竖项蹬足,是发力的根本。试看马拉重车上坡时,塌腰、蹬后腿、顶头竖项以出力。练拳者,为了内顺外合,气充力足,其拳式动作也必须符合这一生理上的特点。在作到三顶,内气畅通顺遂之后,足心上提,两腰眼同时微微上起,则气自脚下而超,便觉身子轻灵步履轻便,动转无迟重之虞。如同快步履薄冰一般,提气疾行如飞而过。昔日刘奇芝老先生有云‘蛰龙升天机关在腰”,斯之谓欤! 脚趾弓扣抓地,手指如鹰抓物,两膀向前合扣,谓之三扣。此乃练鹰爪大力法的姿势,是形意拳的特点“虎威鹰猛,以爪为锋,爪之所到,皆可奏功”即是此意。两膀合扣如熊膀之势,则自然能拔背涵胸。所谓合扣并非用力前合,而是将肩放松,微微下沉,松开胸大肌、背阔肌和双头肌,拉开两片扇子骨(肩胛骨),将两肩并穴软意松开向前一送,则背自圆而劲自出。这就是内功经上所说的“松肩以出劲”同时还要惊起四梢,一齐用力,这即是练大力的方法。 气垂、肘垂,肩垂,叫作三垂。三垂之中首要的是气垂。气垂即是气沉丹田,能气沉丹田则下盘稳,中盘活,四肢灵。所谓“气沉丹田,身稳如山”是也。欲气沉丹田,首先胸要虚、腹要实,横膈下降。太极拳名家郝家俊先生称这种状态为“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形意拳......>>
问题二:形意拳的三体式真的能站出高深的内功么 形意拳的三体式不能站出高深的内功。
内功是通过气(牛┑牧废岸成的,练气讲究呼吸吐纳,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渐进,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目的。而格斗是的主要运动是肌肉系统,任何动作的完成都需要依赖于肌肉的收缩才能完成打击,形意拳的三体式保持不动,是一种静态力量练习,肢体静止不动或不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肌肉长度也不发生变化,却处于紧张用力状态。静力性力量练习。可以动员更多的更多的肌纤维工作,力量大,力量增加快,节省训练时间,肌肉围度增加不大。但不便于移动和爆发力的增长。
问题三:形意拳三体式怎样呼吸 使劲练
问题四:形意拳的三体式站多长时间最合适? 站三体式是随功力的深浅来站的!站单重,双重。都是看功力的深浅。刚开始练习三体别算时间先把三体式的四稍,六合,八须二十四法,九要论。慢慢的调整。把身子调正了。练习时就会舒服点了。调好后慢慢的增加时间。
问题五:形意拳的三体式到底有什么效果 增加骨密度,
问题六:形意拳三体式站桩一般站多长时间 通常初站的人最多是三五分钟就已筋酸体麻,气息憋闷,这是要一鼓作气站下去。十分钟是一大关口,如果能站十分钟,就会越站越舒服,气息会深沉,而身体的酸麻也会成为享受。我的经验:调整姿势用了一年,当然是自学,如果你有人教会很快,姿势调到比较标准后,开始增加时间练习,开始时左右各站三分钟为一组,中间休息十几秒,每天连续做九到十组,也就是一小时左右。这样逐渐增加时间,大约两个月左右,可以一次站十分钟,当然期间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过了十分钟这一关,其后真是一帆风顺,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可以一次长四十分钟,而且体力耐力飞速增长。所以我认为,三体式站桩十分钟是一大关口,除了毅力,就是贵在坚持。
问题七:形意拳三体式站桩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三体式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式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人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 三体式是形意拳整个体系的基础,如果你能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我确保一年后肯定身强体壮,身手敏捷。1。三体式可以提高你的全身力量(一般的力量训练方法只是提高身体局部的力量)2。它可以锻炼你身体的协调能力。3。提高爆发力。4。反应能力/这些都是肉眼可以看见的东西,至于其他的妙处就要靠你自己用身体去体会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一日辉煌时,曾经武海无涯苦作舟。
问题八:站形意拳三体式时怎样避免伤害膝盖? 形意拳的三体式有高架练法和低架练法,初学者时候从高架练起,等身体适应了,在进一步练低架,就能缓解膝盖的“压力”,你的问题迎刃而解。在时间上,建议你开始的时候从20分钟站起,以后慢慢的30、40、50分钟逐渐延长,直到60分钟才算基本合格。
三体式网上视频教学很多,不再赘述,如果站桩的时候身体出现酸胀之感,不必多虑,这是换“力”的征兆,通常忍忍就过去了!如果坚持站实在吃力,就可以散散步,或是打打五行拳,调节一下回头再考虑站桩,不能硬“熬”着,否则心烦意躁,易导致技术变形。
问题九:形意拳三体式站桩是做什么的?有什么作用?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琢磨三体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虽然老师一开始就跟我说,里面肯定有东西慢慢练肯定能得到。
果然,后来的身体变化让我逐渐的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在推手的过程中,首先让我肘部通了,一开始肘是憋着的,后来肩也通了。逐渐,手上的僵劲去了,身上的整体劲也出来了,脚下的劲可以通过腰胯先从背上到肩上,再到肘上手上。手上的肌肉少了,长条肌出来了,筋变粗,骨头变硬,丹田的气足了。和爱搬力气的人搭手,一沾对方就起来。因为搬力气的人,手上一使力脚下必定飘轻,而我是手上逐渐没力,脚下力大,我一个趟步上去,他的气息不能沉在脚下,便没办法不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要通过站桩先把手臂站松站通的道理,因为手臂只是一个传导作用,手上的劲大了,丹田的内劲就无法通过手臂传到对手身上,因为自己就已经把自己的内劲给憋住了。而且站三体式日久,自己的气息便会逐渐沉到脚下,内家拳如果不能想办法先把气息沉下来,那就很难和对手对抗,其实说的就是松沉的重要性,所以为什么说练拳时,首先讲松柔。你如果是靠搬力气和人比,而对手是靠的是松沉的气息,人家不必使力只是靠一个松沉就把你弄得狼狈不堪。
以后三体式的功夫越来越上层次,肢体更通透,内劲更足,动作必定更圆转柔和,更细腻更合机。和人沾手时,意识一出,就象通电的机轮一样瞬间走转,对方哪能克制的了。因为形意拳讲身体如机轮,劲走螺旋,时间久了,身体各部就如机器上的零件一样,磨合的更加轻快松活,这其实讲的就是外三合的道理,在加上内三合的功夫日渐完善,那时就是内外三合了,内外合的越好功夫就越惊人。
三体式的层次不同,站的东西也不同,你站三体式人家也站三体式,你一直都无法把气息站松沉下来,还在练手脚的支撑力。人家早就在练胎息,用腰眼呼吸,用毛孔呼吸了。和他沾手,一呼一吸之间你早被放飞了。
我的三体式站了2年多,就调整了2年多,不断在换东西换层次练,越站越觉得有味。其实孙禄堂老前辈早就说过,“形意拳学即丹道之学也”。太深的东西我还不敢说,反正不断的换着层次站下去里面肯定是有东西的。
写了这么多,分给我吧呵呵
问题十:形意拳的三体式的好处是什么? 三体式的作用是吧身体的八面劲站出来,不是说站了三体式就是步伐不灵活,那是站死桩,很多人学拳都是只知道 松 层,但是这个只是初级阶段,到后面就会感觉身体轻灵劲也站出来了,很多人认为站桩就要站很长时间,但是我个人认为作为技击的话3体式不要超过3分钟.
形意拳三体式
形意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拳术,它与八卦掌、 太极拳 、少林拳并称为武林四大名拳,属内家拳系,在中国广泛流传,是中国 武术 优秀 文化 遗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形意拳三体式。欢迎阅读! 形意拳三体式 三体式在形意拳中功用最大,实际上是诸形式之母,万法都出自这一个式子。可以说三体式练不正确那招式就属于徒有其表,甚至连其表都难以尽善尽美;舍弃三体式而意想练好形意拳,无异于缘木求鱼痴人说梦一般。 我练习形意拳近八个年头,后四年有幸得到程师爷传人,张师叔悉心教诲,才深感形意拳易学难精,要想更上一层楼,唯有站对站好三体式,舍此无他。 三体式汇集了整个形意拳系统的精华与规矩,“祛除三害;严守九要”都需要在其中来求,可谓大道至简的典范。要练好形意拳必须弄懂此式,并下决心克服其中的痛苦与艰辛,才能日练有所得,直至积精累气,以致神气圆满无亏,如此才能彰显形意拳之神效。 记得初次随师叔学拳,重点是指导单重三体式,师叔以一点概括全面,令人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乃明确三体式单重之法是如此精妙;只是此法难度之大,纵观各门派之站法都无法与它相提并论。普通人能站够一分钟决非易事;我曾亲眼所见一位自称站浑圆桩可以达到一个小时的人,经我为他摆好姿势,仅一分钟便开始龇牙咧嘴,痛苦不堪,勉强坚持了一分半钟便收式作罢。 单重三体式的目的与功效在于养气,这个气便是内功,也称为内劲。故此孙禄堂先生论述:“三体式,单重为道;双重为武”。单重为道即是练气之意,因为“道”是阴阳二气融合,而化生万物。故此单重三体式便是缩回身中散乱之精气(后天之气属阴)与元气(先天之气属阳)交合,而成一气,内功由此而练成。 初站三体式必须找明白师傅;不可着重于意气,必须先求中正,此式的中正在于全身的重量,集中坐在后足跟,不论身体如何吃力,这个重心也不可偏离分毫,否则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即使你能痛苦坚持,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长进,只是增涨些腿劲而已。 初练时也不可专注于“九要”,须知九要乃是拳中最根本的规矩,不是初学者可以随便练上身的。所以越是想规矩,反倒越是被规矩所困,导致意乱身紧,得不偿失。 所以站三体式要守住中正,然后从姿势的高低练起,要慢慢把胯坐到位,我的师叔经常说,”胯坐到家是很痛苦,但一定要克服痛苦,达到标准“。后来才明白把胯坐到家才能形成龙身(形意拳四象之一),才会形成三折之势(胯;膝;足三折),才能形成真正的自然的塌腰,腰部腹部才能想一个气球一样前后松开,达到松圆,这是练气之本。 三体式符合了中正,并把胯坐到了家之后,就要按照“九要”的要求来慢慢调整身体,最终形成顶头竖项(微微用力,使之正直不可僵);松肩沉肘(横向开为松;竖向下坠为沉);含胸拔背(胸部松开,两肩里合;背部顺直,不可驼背);坐胯塌腰(如坐在沙发上,腰部向后松开);撑臂缩肩,挺膝缩胯(前手前膝前顶,肩胯中间后缩劲); 按以上顺序与要领站三体式,必须以一分钟为起点,三分钟为一个门槛,过了三分钟才能体会肩胯松沉,下盘稳固,腹部有气体进入,异常充实;气质的改变就在之一部,反映在外就是手掌变厚,指肚饱满,颜色粉红。 形意拳能否练好,练出功夫的关键就在于三体式能否练通,三体式也叫三才式,寓意“天地人”三才相合,只有把人体练通,才能上承天,下接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可以叫三才式;从而以人为本,广泛吸收天地精华,体现内家拳术的内涵。 三体式的通透是练拳的关键环节,现代很多的形意拳练习者练拳浑身僵硬,下盘轻浮,就属于周身气血未通,拙力未除之病。要去除拙力只有刻苦练习三体式,直到浑身克服僵紧的现象,达到气血畅通,如此练拳才会有进境,才可能气血融合,以至气足功深。 我切身的体会是如果三体式不能站到紧急而生松,就算是你每天练习八个小时的五行拳,也不可能到到六合,练出松沉之劲力,说白了那些功夫都属于无用功,和外家拳没区别,根本不能算是形意拳的功夫。 三体式的练习不于在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站到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因人而异,功夫越深临界点越不容易出现,初学者只要站到大腿僵紧,实在不能坚持了,便可以起身了;而能超过三分钟的人最好站到浑身抖动,这样才能积精累气,练出纯正的形意功夫。 很多人质疑形意拳,原因很简单,自己根本不懂此拳,所见识的人又多是不能吃苦,空有形式,所以一到动手时根本体现不出形意拳起如风落如箭,硬打硬进的拳术风格。 我们所推崇的 泰拳 与 拳击 颇具实战性,原因很简单,都是直观简洁,拳击的快速连贯;泰拳的硬朗;使这两种技术扬威现代拳台。形意拳所求的正是这两种技术的优越之处——速度与硬度,这些素质只有靠踏踏实实站三体式才能成就,毕竟形意拳属于以气催力,而三体式是练气之本。如果你走捷径,也去借鉴拳击泰拳的练习手段,那就不如直接去练习它们,也免去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内家外家所走的途径不一样,所以对健康的养护也就截然不同,但最终达到的目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你是年轻人完全可以去练习现代技术,毕竟没啥技术含量,也不用吃三体式的痛苦;但如果是中年人,最好踏踏实实练习形意拳,把三体式当成毕生的目标来追求,既能强身健体,也照样可以防身御敌。 三体式是内功练习的重要形式,练习形意拳之初,一定要把三体式当成重要课题来解读,也就是要遵循多静少动的原则。如齐公博前辈入门先站三年桩,虽然不适宜当代形意拳 爱好 者,但无疑是十分正确必要的练习途径。 关于三体式的练习,我的切身体会是,如果此桩不能充分站通透,即使你五行拳每天练习的再苦,也无济于事,根本达不到五行拳练习的目地,五行拳属于在三体式的框架之下,严格遵循“九要'的要领,来行拳走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动中求静,达到内在能量的积蓄,所以说五行拳就是动桩,与三体式在要领上是一致的,属于动静互补。 三体式练习的关键一步,应该是清心寡欲,也就是保持肾精的充裕,肾精在肾内为液体的形式,我们叫它肾水,也就是肾属水。而练习内功就是把肾水通过练功的形式上行,与心火相合,转化成精气,再通过顺中用逆之法收于丹田与元气交合,就是中和,这便是炼精化气,属形意拳内功练习的第一步。 所以说练习三体式必须要有充足的肾水为保障,否则就属于烧干锅,会导致心烦意燥周身僵紧,炼精化气就属于空谈。清心寡欲以什么为标准,需要不需要禁欲?这要看个人体质而定,有些人因种种原因,不干活就腰酸背痛,心烦意燥,这属于肾水严重不足,别说练功,就是维持正常的生活都困难,所以这样的人禁欲是十分必要的;相对于一些体质很好的人来说,只要精力充沛,就不需禁欲,但仍要看淡欲望,养足肾水,才能在站桩中事半功倍。
形意拳的特点?
形意拳具有以下特点:
①简洁朴实,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
②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拧绳一样,毫不松懈。
③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动作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
形意拳的特点
①简洁朴实,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实无华。
②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身上下像拧绳一样,毫不松懈。
③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动作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拳谚有“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之说。形意拳讲究“三节”、“八要”。三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从全身讲,头与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上肢以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则分为胯、膝、足三节。做到三节的要求,就能保证周身完整一体,内外合一。八要是:顶(头要上顶,掌要前顶,舌尖上顶)、扣(肩要扣、手背、足背要扣,牙齿要扣)、圆(胸要圆,背要圆,虎口要圆)、敏(心要敏,腿要敏,手要敏)、抱(丹田抱,心意抱,两肋抱)、垂(肩下垂,肘下垂,气下垂)、曲(臂要曲,腿要曲,腕要曲)、挺(颈要挺,脊要挺,膝要挺)。这样,就可保证身体各部姿势正确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