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英

时间:2024-05-27 03:06:27编辑:奇闻君

《我们去看海》全文概括林海英

主人公小英子无意中撞见一个小偷,以收破烂来掩饰自己,又时常躲藏在草丛里。他做小偷是为了养家糊口,供自己的弟弟上学,虽隐约感觉出了对方的身份,但在与他的几次接触后,直觉又告诉她,他并不是一个坏人。后小偷被抓,英子很伤心。《城南旧事》是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响力的成名作。本书以其以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于1960年出版。全书通过作者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1983年上映的由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在几十个国家播放过。扩展资料:林海音也因《城南旧事》而被视为儿童文学大师。2001年的12月1日,林海音先生逝世,但是《城南旧事》却成为永恒的经典。 林海音做过记者、编辑,在她纵横文坛的半个世纪里,留下了包括小说、散文、游记、人物特写及儿童文学等在内的大量作品。1983年,她的小说《城南旧事》被大陆导演吴贻弓搬上银幕,那淡淡的哀愁、沉沉的乡思打动了无数观众,林海音也成为在大陆知名度最高的台湾作家之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城南旧事

我们去看海原文 我们去看海原文列述

1、我们去看海

作者:金波

2、走啊,一起走,我们去看海

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

耳边已响起潮声澎湃

走啊,去看海,海是我们的梦

海的胸怀如此的宽大

海的家园如此的富足

海是我们的另一个家

看见海,就像走进了宝库

我们在海的怀抱里跳跃

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

海在我们的怀抱里欢笑

潮起潮落都有动听的歌

去看海,一路唱着热情的歌曲

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


林海音的一生

1918年3月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

1921年随父母返回台湾。

1923年又随父母迁居北京。

1948年11月,林海音在三十岁时回到台湾。

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担任主编一职。

1963年,林海音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合报》副刊。

1964年,林海音受聘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第一任文学编辑,从此把笔头拓展至儿童文学。

1965年,林海音辞去儿童读物编辑小组工作,出国访问美国、日本。

1967年1月,林海音与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担任发行人及主编。

1968年,林海音创立了纯文学出版社。

1971年,林海音将《纯文学月刊》转于学生书局。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

1995年年底,林海英结束了其一手创办的纯文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病逝于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3岁。


林海音的一生

  1918年3月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

  1921年随父母返回台湾。

  1923年又随父母迁居北京。

  1948年11月,林海音在三十岁时回到台湾。

  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担任主编一职。

  1963年,林海音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合报》副刊。

  1964年,林海音受聘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第一任文学编辑,从此把笔头拓展至儿童文学。

  1965年,林海音辞去儿童读物编辑小组工作,出国访问美国、日本。

  1967年1月,林海音与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担任发行人及主编。

  1968年,林海音创立了纯文学出版社。

  1971年,林海音将《纯文学月刊》转于学生书局。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

  1995年年底,林海英结束了其一手创办的纯文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病逝于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3岁。


城南旧事主要写什么内容

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创作背景:《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城南旧事主要内容怎么写

  城南旧事主要内容(一):   《城南旧事》然而著名作家林海音留给大家的一部经典之作。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小英子,也就然而《城南旧事》里的主人公。她然而台湾苗栗人,她五岁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城南居住。《城南旧事》一书既然而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然而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   《城南旧事》这本书分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和〈〈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然而小孩子了〉〉五篇。在第一篇《惠安馆》里,那个常常站在惠安馆门口,梳着大辫子的女子秀贞,然而故事里人见人说的“疯子”。但在英子眼里,秀贞却然而她的朋友,她不仅仅认识了秀贞,还与一名叫妞儿的女孩成为了好朋友。   第二篇《我们去看海》写的然而英子与一个小偷的约定。但始终没有实现。英子在他们家附近碰到了一个小偷,英子和他成了道义上的朋友,英子喜欢听他讲故事。英子对他说要分清海和天,所以他们约定要一齐去看海。在英子眼里这个小偷性情和善,但最后他还然而被抓了。所以没有实现他们的约定。   《兰姨娘》讲的然而兰姨娘敢于逃出旧家庭,勇于追求感情。最后与一个革命青年德先叔远走高飞,开始了新生活。   《驴打滚儿》讲的然而英子家的保姆宋妈日夜思念她的儿妇,不明白他们过得怎样样。她把英子当成自我的孩子一样对待,以寄托自我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篇写的然而小学毕业的英子,告别了童年,开始担负起生活的职责。这篇文章写出了英子失去父亲的悲伤,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通常一本书能够带我们感受快乐、悲伤、失败的痛苦、成功的喜悦。也让我们学到许多知识。就这本书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发生的事,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所以书籍能够带我们“穿越时空”,让我们了解以前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开阔我们的视野。   城南旧事主要内容(二):   《城南旧事》以它那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镜语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书中,小英子然而故事中的叙事人,但由于她的年幼,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层语意欲望对象缺席的象征意味,从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会行为承担责任。   书最大的魅力就然而编导有意让真正的叙事人即成年后的小英子(也可说然而吴贻弓或者林海音)与被叙述的故事拉开时空距离,使影片的叙事风格笼罩了一段惆怅、朦胧的情感色彩。 在书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然而奠定了她在书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然而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从书的内容上看,故事中所讲述的人物命运可以说然而相当凄惨的,但语调还然而相当温婉。如秀贞发疯了,然而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书然而用小英子那童稚的声音讲出来的,当年曾居住过这对恋人的房屋内,那朱红的被剥落的墙壁和窗户仿佛烙下了他俩情感的印迹。这些都为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想象空间,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绪之中。   秀贞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为宗族礼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却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直至母女俩相见后去火车站,以至最终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然而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影片为了表现这一悲惨的人物命运,精心拍摄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大雨中,给母女俩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画外传来买报声的叫喊:瞧一瞧,母女俩被火车压死了。书在这里没有让小英子幼小的心灵承受太多的打击,也不想让她纯净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尘,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后,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然而十分耐人寻味的。   相反,在表现年幼的妞儿和小英子相互关爱和体贴上,书却有意依仗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来渲染内心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通过四次拍摄藤箱里的小油鸡和荡秋千的镜语抒写,刻画了她俩内心的童真纯朴、伤感失意、离愁别恨,以及辛酸孤独的种种情愫,这种情感一直贯穿在影片那舒缓而又沉静的节奏感中。正因为如此,小英子离别时的愁绪叠化在《骊歌》的旋律中,想恋着那荡悠悠的秋千,想恋着那毛茸茸的小鸡。在她那回瞻留恋的目光里,辗转出一种沉重的叹息,滋生出一种纤美而又忧伤的诗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荡涤成水圈,成涟漪般的弥散开来。   城南旧事主要内容(三):   我一向对名著不太感兴趣,往往然而看了半截便将其冷落在旁。《城南旧事》不一样,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然而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这部作品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由一个人引起—英子,以她孩子般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平生活的点滴,记载着英子七岁到十三岁的成长经历,旁观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凭着她微妙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旧事记录下来。。   英子的世界然而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我的世界里上锁,总然而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然而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我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悲哀难过。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本书的每一篇到结尾,主角似乎总然而离开英子,像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我们看海去那个小偷,奶妈,最后连她的爸爸也离她而去了,当时她才小学毕业呢!看着无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为本书画上句点。。   虽然《城南旧事》看后叫人心酸落泪,但然而它的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洋溢着温馨的亲情和友爱。虽然每个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然而离作者而去,但然而作者透过正面的描述和反面的烘托,把每个人物的样貌写得淋漓尽致,性格表露无遗,即使闭上眼睛,他们的影子还盈盈浮现眼前:井边的小伙伴,椿树胡同的疯女人,藏在草堆里的偷儿,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加上聪明伶俐的英子,组成了作者的写作世界,在这世界里,带着人间温暖的风吹遍了每个角落,吹醒了读者和平的心灵,这然而一本散发着芬芳的书,更然而一本开卷有益的书,它能使人从中领略到很多人生道理。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幺,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介绍它自我。那样的不紧不慢,温厚淳和,那样的安静祥和,弥久恒馨,那样的满然而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   城南旧事主要内容(四):   一滴清水,能够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个好故事能够把人们领回童真的地带;一本好书,能够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么一本书像清水般折射我心中的太阳,你想明白它然而谁吗?它就然而童年最完美的回忆——《城南旧事》。   在书中,我明白了“旧”的好处,看那古老的服装,老套的发式,古老的方言,老式的跨院,老旧的门匾……书中的主人公就然而我们天真活泼的小英子,她的童年虽不像此刻拥有如此高科技,但然而她的童年充满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英子记忆的开始,都有过那么几个熟悉的面孔,像惨死在火车下的、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和她失散多年的女儿小桂子,不,妞儿,不,小桂子;如介于好人与坏人之间的不好不坏的厚唇年轻人;像爱笑漂亮的兰姨娘和“四眼狗”德先叔;还有爱开玩笑的宋妈和她的“黄板牙儿”丈夫……英子之所以能成功地在离别中度过了整个童年和整个小学时代,然而因为她不然而用眼睛来看这个世界,而然而用一颗心来对待世界,一颗天真的清纯的童心!英子的心像白雪般纯洁,被窝般温暖。最后,爸爸的花落了,英子也告别了童年……   虽然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然而那样的无忧无虑,可我然而多么的羡慕英子的童年,羡慕她那精彩的日子,羡慕她那快乐的时光。但然而,童年总然而有始有终的,在英子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爸爸和童年就离她越来越远……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然而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完美的印象吧!   城南旧事主要内容(五):   寒假里,我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它讲述了作者林海音在小时候成长的点点滴滴,道尽了小孩子之间的纯真、当时社会的穷苦、人与人之间的离奇琐事和封建制度的黑暗。读了它之后,我才发觉到有一种现实世界所缺少的东西真善美。   故事讲述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疯女人秀贞的女儿,她然而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之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而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未卜。英子对她十分同情。当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后,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找爸爸,结果母女俩却惨死在火车轮下。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因为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然而好人还然而坏人。不久,巡警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英子心里十分难过,之后做这无意得知,她结交的这个朋友原先然而个小偷﹗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悲哀,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我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之后,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其实,《城南旧事》里面的人物都很善良,不论然而惠安馆的秀贞、努力供弟弟上学的小偷;还然而命运悲惨的妞儿、忠诚可怜的宋妈;或然而兰姨娘,坚强、令人尊敬的爸爸,他们都然而好人。但遗憾的然而,他们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离开了英子。林海音也曾说: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然而离我而去,一向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这些人物的离去,让英子悲哀和惋惜,但他们都给英子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让英子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强   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尽人意的事情,但然而必须要以一种乐观开朗用心的态度去看待。只要有快乐和友谊,还有自我的坚韧意志,就能克服重重难关,到达成功的彼岸。   我明白了,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坚强,要用毅力去克服成长道路上的重重难关。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波浪就被打垮。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永不轻言放下自我的理想和追求。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哪里来的雨后的云彩。   城南旧事主要内容(六):   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妞死了,疯子慧贞带着妞去找她的亲爸,追火车被火车撞死了。   当毕业典礼结束回家之后,却听说爸爸在医院里。。”她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赶紧去了医院,她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然而小孩子。作者在那里凭吊了她那过早离开人世的父亲,也记述了她的成长。   从“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老高,我明白然而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等句子能够看出:“我”已真正感觉到自我长大了,懂事了。英子在毕业时成为优秀学生,代表同学们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她确实已经长大了。   宋妈这样的离去,然而喜然而悲,似非英子所能理解,但书中应为有了宋妈和她的故事,而添加了多层的深度。   其实,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奋斗中,绝望也不然而件容易的事。   城南旧事主要内容(七):   初读《城南旧事》,好像陷入一个复古的相册,在一片泛黄之中去找寻那一份关于童年的记忆。   童年然而短暂,因短暂而完美。对许多人来说,童年然而一本读不完的书,充满童真、快乐,对未知的好奇与神秘感,所有一切的一切,都完美而易逝,易逝而完美。写童年的作家很多,但林海音描述童年的手法却与其他作家不一样,一反惯常使用的体验性随笔文体,透过一位小姑娘之眼,来窥探发生在身边的成人世界书中的林海音用细腻的笔触去刻画一个个人物,那一段段“旧事”仿佛就在眼前,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纷纷出场:无文化却任劳任怨生了一大堆孩子的母亲。   充满威严具进步思想却早逝的父亲;用奶水和帮工做一年四个月换取一个月四块钱,两副银首饰、四季衣裳,一床新铺盖的宋妈;感情受挫导致成了“疯子”最后丧身于车祸的秀贞母女;充满女性柔媚风情而又善解人意的风尘女兰姨娘;因生活所迫走上偷盗之路的收买破旧货的小子……有反复出现的主角人物,也有蜻蜓点水,几笔带过,却入木三分,让人过目难忘的配角。作者铺陈了一幅生活画卷,让人不单读到老北京的一些旧日风土人情,也读到作为移民者的英子一家从故乡闽南带来的文化痕迹。   透过小孩的眼光看大人世界,通道似乎窄了,却也增加了小说的纯度和想象空间。在英子眼里,无论哪一个人物,都然而善良的,纵然而当了贼的卖小杂货男青年,宋妈懒做好吃嗜赌没职责心的丈夫“黄板儿牙”,也不例外。这正切合了一个孩子对人世的最初认知:人之初,性本善。故结构简单,却耐人寻味。   提及童年,眼前便不觉浮现屋后的池塘,母亲的巴掌以及父亲每次回家背的包。这些东西好像全部定格在生命之中,怎样挥都挥不去。真有一种“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感觉。   童年如梦,梦出外婆的桥;童年如桥,之后未来的路。一向以来,都觉得这然而对童年的最佳注解。然而啊!童年如梦,梦里的一切都然而新奇的,所以孩时的我们不会觉得累。像林海音一样,用孩子的眼光去自看世界,那这个世界以及这生命,便然而一场梦,一场不会累的梦,一场纯净如水的梦。   城南旧事主要内容(八):   《城南旧事》全书分为《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然而小孩子》五个故事。用小孩子的口吻娓娓道来童年的那些往事。宛如一缕春风,轻柔地飘过树林,飘过大地,飘过田野,飘过每一个人的心间。   读《城南旧事》,英子天真无邪的话语和儿时趣事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小时候的快乐度过时不觉得有多好,反而羡慕大人的世界,整天在家里嚷来嚷去:“我要长大!”以前总认为童年的烦恼说不尽,有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干什么都不能够,家长总摇头说:“不行,你太小了”我简直恨不得一夜之间就长成大人,想干什么干什么,“胡作非为,上房揭瓦”……   直到这天,我该上初中了,那个“六一”儿童节不再属于我,我的童年也在阵阵叫喊中流逝,童年的生活已成为过去,只能细细品味,无法再次经历了,我才感到时光的不等人和一阵子迷茫。   也许,童年就像书中说得那样令人流连往返;也许,童年就然而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完美但已失去的梦;也许,童年有如一丝丝的袅袅青烟,转瞬即逝;也许,童年好似一个小时候的生活记录片,时常在我们的脑海里播放,成为一段完美的回忆……   当童年的花儿凋零了,童年生活也就永远地离去了……

林海音是什么作家

问题一:林海音是著名的什么作家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 *** ”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问题二:作家林海音的笔名是什么? 林海音笔名何凡。
简介: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是林海英,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 *** ”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憨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所获荣誉:林海英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问题三:林海音是什么时代的作家 她是当代著名作家

问题四:林海音是女作家还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作家。曾担任“ *** ”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音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主要成就 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代表作品 《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

问题五:林海音的代表作是什么 林海音的代表作是?
《城南旧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作家。父母曾在日本经商,出生后不久回到台湾,但旋即又举家迁往北平居住,就读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担任“ *** ”实习记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林海音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佳作不断。代表作品有《城南旧事》、《冬青树》、《绿藻与咸蛋》、《晓云》、《婚姻的故事》、《金鲤鱼的百褶裙》订《我的京味儿回忆录》、《写在风中》、《春声已远》、《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等。

问题六: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代表作是什么 林海音~~~[1918.3.18-2001.12.1]原名林含英名英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3月18于本版久即返台台湾已本帝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甘寇铁蹄举家迁居北京英即北京曾先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北京新闻专科校毕业任《世界报》记者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8月同丈夫带着三孩故乡台湾任《语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世界新闻校教员1967创办《纯文杂志》经营纯文版社
林海音创作丰厚讫今止已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作客美》、《芸窗夜读》、《剪影文坛》《家主》、《家住书坊边》散文说合集《冬青树》短篇说集《烛》、《婚姻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篇说《春风》、《晓云》、《孟珠旅程》广播剧集《薇薇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集》编选《近代作家与作品》外许文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问题七:林海音是著名的什么作家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 *** ”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问题八:林海音是当代作家还是现代作家? 都可以
现代,从1919到1949
当代,从1949年至今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
一般通常都会说现当代作家

问题九:作家林海音的笔名是什么? 林海音笔名何凡。
简介: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是林海英,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台湾著名作家。曾担任“ *** ”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销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憨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所获荣誉:林海英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问题十:林海音是中国哪个地区的作家? 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9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 *** 》记者。在北京度过的25年时间,被林海音称作“金色年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1948年8月她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该书后来拍成电影,也改编成儿童绘本。


林海音是著名的什么作家

林海音,1918年到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苗栗县头份镇。

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代表作品有《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其中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英简介

林海音,女,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 世界日报
小名英子.她的原籍是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因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所以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 城南旧事,最初版本
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 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和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冬阳· 童年· 骆驼队》被选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窃读记》被选为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七课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为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课文,《迟到》被选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有关林海英的资料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最后于2001年逝世。
  代表作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有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窗》(与何凡合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还有《林海英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她还著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外界评价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这位文坛一代才女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发在台北振兴医院去世,享年83岁


林海英的哪个作品被搬到了银幕上

林海英的《城南旧事》被搬到了银幕上。《城南旧事》,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该作品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执导。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扩展资料《城南旧事》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城南旧事》透过一个小女孩的纯真眼光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带领观众重温了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城南旧事

林海英代表作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1972)、《两地》(1966)、《作客美国》(1966)、《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书坊边》(1987)。
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1955)。
短篇小说集《烛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旧事》(1960)、《绿藻与咸蛋》(1957)。
长篇小说《春风》、《晓云》(1959)、《孟珠的旅程》。
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1968)、《林海音自选集》(1975)、《林海音童话集》(1987)。
《金鲤鱼的百裥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机》(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们看海去》(1996)《驴打滚》(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旧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代表作:《城南旧事》


林海英代表作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1972)、《两地》(1966)、《作客美国》(1966)、《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书坊边》(1987)。
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1955)。
短篇小说集《烛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旧事》(1960)、《绿藻与咸蛋》(1957)。
长篇小说《春风》、《晓云》(1959)、《孟珠的旅程》。
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1968)、《林海音自选集》(1975)、《林海音童话集》(1987)。
《金鲤鱼的百裥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机》(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们迹讥管客攮九归循害末看海去》(1996)《驴打滚》(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旧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代表作:《城南旧事》


林海英简介、?

  这里有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3663.htm

  林海音:著名作家,出生于日本大坂,后在中国北京长大。小名英子。 (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最后于2001年逝世。
  编辑本段成长经历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子师范学校,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1957年《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编辑本段外界评价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说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小说中或深或浅含有自传的痕迹。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窄狭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样,她的小说是以小见大,从《城南旧事》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台湾文坛也有一定的影响。 这位文坛一代才女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发在台北振兴医院去世,享年83岁。
  代表作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有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窗》(与何凡合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还有《林海英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她还著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上一篇:湖南长沙外国语学院

下一篇:天刹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