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暨豚

时间:2024-05-27 15:26:32编辑:奇闻君

白鳍豚怎么读

白鳍豚拼音:[bái qí tún] 。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鱀”音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相关说明白鳍豚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白鱀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寿命可达30多年。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鱀豚

白鳍豚的拼音

白鳍豚的拼音是:[bái qí tún]。白鳍豚介绍: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外形特征:白鳍豚是中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左右。身长1.5—2.5米,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最多230千克。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因外形相近,中华白海豚常被误认为是白鳍豚。白鳍豚是淡水鲸类,且生性害羞,很少跃出水面,凡是在海面上翻腾跳跃,动感十足的照片,基本上都是中华白海豚。

白鳍豚怎么读

白鳍豚读作bái qí tún拓展∶1.白鳍豚基本介绍∶白鳍豚也叫白鱀、白暨豚、中华江豚、白旗豚。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2.白鳍豚外形∶白鳍豚整个身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白鳍豚最有特色的是他的的嘴部,他嘴部即窄又长像鸟喙一样向前伸出嘴尖略向上翘,大概30厘米。3.白鳍豚生活环境∶白鳍豚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长潜水。

白鳍豚的详细资料?

白暨豚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科水生动物,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白暨豚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白暨豚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白暨豚的濒危原因白暨豚数量的逐年减少,主要有其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和长江流域人类活动较多两方面的原因。白暨豚所属的鲸目水生多数早在数万年前迁入海洋的咸水中生存去了,停留在地球各地的淡水流域中生存的鲸目淡水豚类种群数均小,其中至今剩余的五种淡水豚均是濒危物种。此外,根据遗传学的研究发现,白暨豚的遗传多样性很低,这也加剧了灭绝的速度。科学家为此曾提出迁地保护的建议。

白鳍豚的英文

白鳍豚的英文:white-flag Dolphin。例句:1、我也会指引关注白鳍豚问题的人士为白暨豚基金会捐款。I will also direct interested people to send contributions to the Baiji Foundation.2、在浑浊的江水中,白鳍豚的视觉功能逐步退化,视力几乎为零。In the silty waters, its eyes atrophied, and it became nearly blind.3、为防止这种无鳍海豚的灭绝,白鳍豚保护水族馆采用相同的培育方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The Baiji Conservation Aquarium has already scored small successes with a similar breeding scheme aimed at averting the extinction of the endangered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白鳍豚的资料

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暨”音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白鱀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寿命可达30多年。白鱀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陆生动物进化而来,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鱀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摘要】白鳍豚的资料【提问】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暨”音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白鱀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寿命可达30多年。白鱀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陆生动物进化而来,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鱀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回答】【回答】白鱀豚分化自海豚支系(Delphinida),该支系包含了除抹香鲸类以外所有的现代齿鲸。化石证据显示原始的海豚诞生于2500万年前,并在2000万年前从太平洋进入长江。 [11] 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种史前动物的下颌骨化石片段,这块下颌骨来自一种古老的白鱀豚,称为“原白鱀豚”(属名:Parapontoporia)。化石记录着原白鱀豚在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现代白鱀豚与之相比差别不大。或许是栖息空间相对闭塞,生存竞争及环境变化较少,白鱀豚保留了祖先的原始形态,因此被称作“活化石”。【回答】【回答】白鱀豚是很古老的动物,根据化石考证的结果,至少在4000万年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就已经存在,比大熊猫还要古老,是真正的“活化石”。与其他鲸类一样,它原来也是陆地上的动物,由于环境变迁,再次回到水中。 [17] 根据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考证,白鱀豚在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经出现在中国长江流域。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化石片段。这件下颌骨化石属于一种古老的白鱀豚,称为原白鱀豚(Parapontoporia,亦称太平剑吻鲸)。化石记录着原白鱀豚在大约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与现今的白鱀豚相比变化不大。白鱀豚依然保留着不少原白鱀豚的骨骼位置。白鱀豚之所以进化缓慢,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生存竞争或环境变化较少的缘故,从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状,因此被称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 [18]【回答】对于白鱀豚的科学分类一直存在某些争议,主要是在白鱀豚属于哪个科上意见不一致。例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它归为白鱀豚科(Lipotidae),而ITIS则曾经将它归为亚河豚科(Iniidae)。 [12] 1918年,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会长加勒特·米勒(Garrett S.Miller)在比较了白鱀豚和亚河豚的骨骼后,认为二者是近亲,将白鱀豚归入了亚河豚科。大多数生物学家也支持他的这个结论。1979年中国生物学家周开亚等人在比较了白鱀豚和其他淡水豚类的骨骼后,否定了米勒的结论,并建立了白鱀豚科,并得到了其他一些学者的认可。但是巴恩斯(Barnes)对弗西豚科的化石与白鱀豚进行对比后认为白鱀豚应该属于弗西豚科的亚科Lipotinae。而赫宁(Heyning)在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后,把白鱀豚作为了亚河豚科下的一个属。而DNA序列的测定结果则表明,亚河豚、弗西豚和白鱀豚各属于不同的科。至此,定论白鱀豚科为独立科。 [13] 命名中国对白鱀豚的认识和记述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白鱀豚的古称暨(音既ji),又称白暨,最早的记载是秦汉时期的辞书《尔雅》,那时候名字叫做“鱀”。据说,当时的数量超过5000头,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属于白鱀豚的身影。古老的人类曾经错误地把白鱀豚归为鱼类。到了晋代,为《尔雅》作注的郭璞(公元276-324年)在《尔雅注疏》中对暨的形态及习性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第一次正确地把白鱀豚分出鱼类:“鱀,?属也,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北宋孔武仲作有《江豚诗》。诗中的“白鬐”就是白鱀豚,并指出它与江豚不是同一物种:“黑者江豚,白者白鬐。状异名殊,同宅大水,渊有大鱼,掠以肥已。......” [3] [5-6] 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1578年刊本)均曾把暨作为江豚的同物异名。清代郝舞行(1755-1823)在《尔雅义疏》中指出了他们的错误:“陈藏器,李时珍并以暨为江豚,但江豚名长度胖,即掬鱼,见《广雅》,暨尾似之,而体则异。郭云蜡属,体似娜,非江豚矣。1890年,清代方旭在《虫荟》中说:“海豚,一名暨,……大腹尖嚎。齿罗生,上下相。”另一说:“今江中时有之,大者长丈余,肉可食【回答】肉可食,味如水牛肉。”方旭的缺点在于没有把暨与其他海豚相区别,但他说的长江中时有的海豚实即白鱀豚是肯定的。 [7] 综上所述,两千余年来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次有关于白鱀豚的记述,最早发现白鱀豚的是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白鱀豚的名称在劳动人民中代代相传,到现代仍为广大渔民所习用。据调查,除在安徽也称青暨,在江苏又称白夹或江马外,长江中下游的渔民(包括安徽和江苏)均称白暨。当地人称白暨是指与江豚相比其体色相对较浅,而不是误认为它全身皆呈白色。 [7] 1914年,美国野外博物学家查尔斯·麦考利·霍伊(Charles M.Hoy)在中国的洞庭湖地区收集到了一个白鱀豚标本,将其带回美国后,时任美国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e)会长兼学者的加勒特·米勒(Garrett S.Miller)对其从形态学、解剖学,以及其骨骼、牙齿位置等进行研究。1918年,米勒在论文《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种》中确认白鱀豚为一种独特的新物种,并定下了拉丁语学名“Lipotes vexillifer”和英文名“Chinese river dolphin”(直译为“中国江豚”)。白鱀豚正式成为一种国际承认的新物种。 [4] 最初的英文名“Chinese river dolphin”在各类出版物上流行了近一个世纪,随着英国《Nature》杂志的引用更是深入人心。但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广泛,西方学界开始重视中国的文献研究成果,且以最早的文献记载为优先定名原则,因此白鱀豚的正式英文名改为“Baiji”(白鱀)。 [8] 美国博物学家查尔斯·麦考利·霍伊把白暨误作“白旗”,提出“白旗海豚”的名称传到了西方,西方人开始称其为“白旗”,这是错误的。1955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的《脊推动物名称》中将它称作白鳍豚。实际上它的背鳍、尾鳍及鳍肢背面均呈青灰色或灰色。用白鳍豚之名易对其鳍色产生误解。鉴于“白鳍”之名不是历史曾经应用的,又不符合该物种的特征。1977年3月,中国著名动物学家周开亚在《动物学报》期刊上撰文提出,所谓的“白鳍豚”古称为“鱀”,根据历史记载和群众普遍的称呼习惯,将中文名改为“白鱀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正式将该物种的中文标准名称定为“白暨豚”。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9年版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回答】

白鳍豚是中国哪里特有的国宝?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的国宝。白鳍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的一种淡水鲸,背面蓝灰色或灰色,腹部是白色的,鳍也是白色,所以叫白鳍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等地。白鳍豚在1988年被列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种群不断消亡,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处于极危状态。白暨豚的特点:白暨豚雌性成体最大体长253厘米,雄性成体229厘米,体型大小的性二型明显。白暨豚体形中等粗壮,有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圆的额隆,低三角形的背鳍位于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是其最显著的野外识别特征。鳍肢宽而梢端钝圆。与海生的海豚相比眼睛较小,但不像恒河豚的眼那样小。体上面主要呈蓝灰色或灰色,体下面白色。在头和颈的侧面从眼至鳍肢形成灰色和白色间的波状分界。白色部分在鳍肢前向上伸入灰色部分形成2个显著的白色斑。

白鳍豚是中国什么特有的国宝?

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不是中国国宝。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白暨豚科(学名:Lipotidae):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科水生动物,仅有一个物种即“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暨”音 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寿命可达30多年。

白鳍豚灭绝原因是什么?

一、内在因素1、数量稀少,难以大量繁殖。2、繁殖率低,生长较慢。二、人为因素1、人类对其食物鱼虾进行过度捕捞,致使白鱀豚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给。2、人类对长江的过度开发,使白鱀豚的栖息地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3、人类在长江附近建造的化工厂和医药厂,使长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4、长江成为了非常繁忙的运输水道,很多白鱀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打伤。分布范围白鱀豚历史分布:西起宜昌,东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水系。历史上西起宜昌西陵峡,东至上海长江口,全长约1700千米的长江江段都有白鱀豚出没,包括洞庭湖、鄱阳湖等毗连长江干流的大小湖泊及河港,甚至还曾在富春江出现过。受上游建坝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白鱀豚的分布区域逐渐缩减,1990年以后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绝迹,在长江干流的分布上限也移至宜昌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便已踪迹罕至。1997-1999年国家农业部组织的三次大规模考察中,南京下游临近江阴以下就再未有发现。2000-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洪湖段、九江段和铜陵段三个区域。最后一次发现白鱀豚的确凿记录,是2004年8月在南京江段搁浅的一具尸体。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鳍豚

白鳍豚灭绝了吗?

截止2021年10月25日,白鳍豚没有灭绝。白暨豚科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科水生动物,仅有一个物种即“白暨豚”。“暨”音 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白暨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陆生动物进化而来,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暨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生活习性:白暨豚用肺呼吸,每隔10-100秒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并发出“嘘哧、嘘哧”的响声,有时会喷出水花。换气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受惊后或察觉到危险的特殊情况下,可长潜200秒不出水呼吸。正常情况下,呼吸频率为每小时109-150次。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会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故而白暨豚又被称作“拜江猪”。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白鳍豚

白鳍豚是中国什么特有的国宝?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的国宝。白鳍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的国宝,2000多万年以来一直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水系中,享有“活化石”的美誉。每逢天气骤变之前,气压变低,白鳍豚就会跃出水面换气,它们那美丽的身影提醒着江上渔民,暴风雨就要来啦。江民们感激而敬畏地将它视为保护神,更留下了很多传说,有“长江女神”的美名。白暨豚的特点:白暨豚雌性成体最大体长253厘米,雄性成体229厘米,体型大小的性二型明显。白暨豚体形中等粗壮,有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圆的额隆,低三角形的背鳍位于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是其最显著的野外识别特征。鳍肢宽而梢端钝圆。与海生的海豚相比眼睛较小,但不像恒河豚的眼那样小。体上面主要呈蓝灰色或灰色,体下面白色。在头和颈的侧面从眼至鳍肢形成灰色和白色间的波状分界。白色部分在鳍肢前向上伸入灰色部分形成2个显著的白色斑。

白鳍豚是中国哪里特有的国宝?

白鳍豚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特有的国宝。白鳍豚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寿命可达30多年。日常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初,最常见的是2-6头组成的小群,有时形成约达16头的聚群。但也经常发现个别白暨豚单独行动。群居的白暨豚一般有一只成年或老年的大个体豚引路,中间是幼豚,后面是青壮年豚。常见其与江豚共游,交配期间的集群行为尤其明显。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暨豚科

白鳍豚的生活习性怎样?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鳍豚喜在远离岸边的江心主流区活动,为疏人性豚类。在行动中有集群习性,常三五成群活动,偶尔也进入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白鳍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每隔一两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其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白鳍豚食性以鱼为主,常在浅滩、岔流以及支流汇合处觅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


上一篇:金鼎大佛

下一篇:死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