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原文及翻译
原文: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译文: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魏将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分派出部分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懿去巡察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三国志全文及翻译注释是什么?
三国志全文及翻译注释是如下:建安四年,孙权跟从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被打败后,又进军沙羡征讨黄祖。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军国大事交给孙权,孙权的悲痛还没有停止。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这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古时周公立的丧礼就连他儿子伯禽也没遵守,并不是他违逆父训,只是由于当时不能按丧礼办事罢了。况且现在奸诈之徒竞相角逐争斗,像豺狼那样的人充满道路,你却哀痛死去的兄长,顾念丧礼,这就像打开门户招引盗贼一样,这种行为不能算是仁德啊"。于是让孙权脱下丧服,扶他上马,外出巡视军队。这时,孙权只占据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而边远险要地方还未完全归附,并且天下的英雄豪杰散布在各州郡,做客的士人往往以个人的安危决定去留,君臣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与孙权一起成就大事业,所以尽心辅佐他。曹操上表奏封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太守,驻扎在吴郡,孙权派使丞到会稽郡处理日常事务。对待张昭以太师太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人都被任命为将军。广招有才能的人,有名望的士人,鲁肃、诸葛瑾等人这时开始做了他的宾客。分派众将,镇守并安抚山越族,讨伐那些不服从命令的人。建安七年,孙权的母亲吴氏去世。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击败了他的水军,但城池还未能攻克,而这时后方的山贼又作乱。孙权撤兵经过豫章,派吕范平定鄱阳,程普讨伐乐安,太史慈统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都做了军政任务繁重的各县县令或县长。建安九年,孙权的弟弟丹杨太守孙翊被随从杀害,孙权任堂兄孙x接替孙翊的职位。建安十年,孙权派贺齐讨伐上饶,分上饶部分地区为建平县。建安十二年,孙权西征黄祖,俘获了他的民众后撤军。《三国志》文言文原文:建安四年,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勋破,进讨黄祖于沙羡。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辅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七年,权母吴氏薨。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九年,权弟丹杨太守翊为左右所害,以从兄瑜代翊。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日本光荣公司都出过哪些游戏啊?求指教
您好!
知名游戏
历史模拟游戏
信长之野望系列(信长の野望シリーズ)
三国志系列
成吉思汗系列苍狼与白鹿(苍き狼と白き牝鹿)
以上三系列曾经被统称为「历史三部曲」、但是「成吉思汗系列」自从1998年第4作发售以后就一直没有续篇的消息,所以「歴史三部作」地称呼不再使用,而三国志系列与信长之野望系列则被称为是历史模拟游戏之双璧。
水浒传系列(水浒伝シリーズ)
《项刘记》
《源平合战》
《独立战争》
角色模拟游戏
《太閤立志传》系列
《大航海时代》系列
《维新之岚》系列
《伊忍道打倒信长》
《龙士传说》系列
战略模拟游戏
《西游记》(制作:福気)
《封神演义》(制作:福気)
《三国志战记》系列
《决战》系列
《英杰传》系列
《三国志英杰传》
《三国志英杰传外传》
《三国志孔明传》
《三国志曹操传》
《毛利元就传》
《织田信长传》
《王国兴亡录》
《凯歌的号炮》
《提督的决断》(因历史观有问题被封杀)
动作模拟游戏
《真·三国无双》系列
《战国无双》系列
《战国AB》系列
《红之海》系列
《高达无双》系列
《无双OROCHI》(《无双大蛇》)
《长剑风暴:百年战争》
《北斗无双》
《特洛伊无双》
《海贼王无双》
恋爱模拟游戏
《安琪莉可》(《アンジェリーク》)系列
《遥远之时空中》/《遥久时空》(《遥かなる时空の中で》)系列
《金色琴弦》(《金色のコルダ》)系列
《新·安琪莉可》(《ネオアンジェリーク》)系列
以上几作为女性向游戏,合称为新罗曼史 Neo Romance(ネオロマンス)系列,也有以这几作为主的相关声优活动(NeoRomance Festa、NeoRomance Live、遥か祭、アンジェパーティ等等...)及漫画作品等等跨媒体作品出现。2006年也在台湾举办过一次的NeoRomance Festa 遥久祭,虽然票房不佳,但让部分参加者表示值回票价。
《约束之绊》系列 《约束の绊》
竞马模拟游戏
《赛马大亨》系列 《Winning post》
《G1 Jockey》系列
《Night Life》
《Strawberry Porno》系列
《My Lolita》
模拟经营类
《航空霸业》系列
《大航海时代1》
光荣株式会社的游戏作品
信长之野望系列(信长の野望シリーズ)三国志系列成吉思汗系列苍狼与白鹿(苍き狼と白き牝鹿)以上三系列曾经被统称为「历史三部曲」、但是「成吉思汗系列」自从1998年第4作发售以后就一直没有续篇的消息,所以歴史三部作的称呼不再使用,而三国志系列与信长之野望系列则被称为是历史模拟游戏之双璧。 《项刘记》《源平合战》《独立战争》 《太阁立志传》系列《大航海时代》系列《维新之岚》系列《伊忍道打倒信长》《龙士传说》系列 《西游记》(制作:福気)《封神演义》(制作:福気)《三国志战记》系列《决战》系列《英杰传》系列《三国志英杰传》《三国志英杰传外传》《三国志孔明传》《三国志曹操传》《毛利元就传》《织田信长传》《王国兴亡录》《凯歌的号炮》《提督的决断》(因历史观有问题被封杀) 《真·三国无双》系列《战国无双》系列《战国AB》系列《红之海》系列《高达无双》系列《无双OROCHI》(《无双大蛇》)《长剑风暴:百年战争》《北斗无双》系列《特洛伊无双》《海贼王无双》系列 《安琪莉可》(《アンジェリーク》)系列《遥远之时空中》/《遥久时空》(《遥かなる时空の中で》)系列《金色琴弦》(《金色のコルダ》)系列《新·安琪莉可》(《ネオアンジェリーク》)系列以上几作为女性向游戏,合称为新罗曼史 Neo Romance(ネオロマンス)系列,也有以这几作为主的相关声优活动(NeoRomance Festa、NeoRomance Live、遥か祭、アンジェパーティ等等...)及漫画作品等等跨媒体作品出现。2006年也在台湾举办过一次的NeoRomance Festa 遥久祭,虽然票房不佳,但让部分参加者表示值回票价。 《赛马大亨》系列 《Winning post》《G1 Jockey》系列十八禁游戏《Night Life》《Strawberry Porno》系列《社区主妇诱惑》《充气娃娃梦到了电鳗鱼吗?》《My Lolita》 《航空霸业》系列《大航海时代1》 《信长之野望OL》《大航海时代OL》《三国志OL》《百万人的信长之野望》《信喵之野望》《百万人的三国志》《大航海时代5》
那个"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是隆中对的句子,是给刘备的建议。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 “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隆中对》的历史局限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后,又为刘备谋划了“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建基立业的宏伟蓝图。应该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形势分析和提出的战略决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和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这在后来形势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首先夺取刘表的荆州和刘璋控制的益州为根据地,然后“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伟蓝图。但是,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有荆州,向南可威慑江南,进而扫荡割据江东之地的孙吴;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争夺荆州,无论是对曹操、刘备、孙权都至关重要。在赤壁战前,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唇亡齿寒,共同的利害关系,使刘备、孙权结成抗曹联盟。赤壁之战曹操战败,退出了对荆州的争夺,而赤壁战后,刘备与孙权荆州争夺的序幕就拉开了。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孙权)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为争夺荆州地区,吴、蜀不惜兵戎相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集团留驻荆州的大将关羽率军攻打曹魏占领下的樊城,水淹曹操派来援助曹仁的于禁所督七军,“羽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刘备集团势力的发展,不仅对曹魏集团是一种威胁,对孙吴集团也是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和孙权又暂时结成同盟。孙权趁关羽出兵樊城,后方空虚的时机,命大将吕蒙袭取荆州,斩杀了关羽。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不惜倾巢出动,沿长江而下伐吴。夷陵之战,蜀军大败,刘备的蜀汉再也不能对孙吴构成威胁,这时倒是曹魏对孙吴的威胁更加显现。于是,孙吴向蜀汉“遣使请和”,蜀汉与孙吴又结成了抗曹联盟。由此可见,“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之间是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是有一定条件的。二、荆州的失去,使得北伐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隆中对》“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提法,也逐渐了失去了原有的号召力。诸葛亮《隆中对》认为在军事战略上要分两步走:首先利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的弱点,不失时机地夺取荆、益二州;然后再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等待时机成熟,两路出兵,对曹魏实施两面夹击,以达到逐鹿中原,兴复汉室的目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形势也正是按照诸葛亮提出战略决策发展的,刘备集团先后夺取了荆、益二州。此时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天下有变”的东风了。然而,荆州的失去,使得后来诸葛亮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中提出的北伐战略条件。失去荆州,使得蜀汉政权处于偏安一隅的窘境,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军事上丧失了“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与“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遥相呼应,两面夹击曹魏的可能。尽管诸葛亮后来与孙吴重修盟好,解除了可能来自孙吴方面的威胁。同时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在政治上加强治理,整顿吏治,举贤任能,调整了蜀汉集团内部,主要是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和原属刘璋的益州集团的关系;经济上则大力奖励耕战,务农植谷;军事上治戎讲武,为北伐作准备。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蜀汉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训练出了一支十余万人的精兵。为了安定蜀汉的后方,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经过两年的准备,亲率大军南征,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迅速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领的叛乱。同时,又得以征收南中地区出产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物资以给军国之用;并挑选劲卒万人编入蜀军,号曰“飞军”,加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但仅管如此,蜀汉与曹魏、孙吴相比,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还是最弱的。为了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天下的大业,诸葛亮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开始,到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死北伐军中,七年中先后五次兴兵北伐曹魏。以诸葛亮之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却功败垂成,收效甚微。客观地讲,北伐的失败,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蜀汉和曹魏两国力量过于悬殊,蜀汉以一州之力难以蹈覆雄据九州之地的曹魏,失败是必然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十分崇敬,他在《蜀相》诗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深感惋惜。
在真实的历史中,三国时期的兵力情况和战争规模究竟如何?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三国时期「 ”十万大军”是各方兵力投入的标配,像官渡、赤壁、夷陵之战更是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 其实在正史中,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受战乱、灾荒、瘟疫等影响,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损失非常严重。据历史学家葛剑雄估计,三国初年的总人口在2000万左右,而汉桓帝时期东 *** 口接近6000多万,人口数量相比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另据《三国志》记载,蜀汉灭亡时,有士兵10万、东吴灭亡时有士兵23万、曹魏极盛时有士兵70多万,三方加起来的总兵力在100万左右。 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十个百姓养一个人兵是临界点,小于这个比例百姓将无法承受,军民比例维持在1:10,这基本符合蜀汉和东吴的情况。曹魏因为国力强盛、户口众多,所以军民比例大致为1:20。 魏蜀吴三国加起来一共100多万军队,这就基本决定了当时战争的规模。因为除去常备军外,三方能投入实战的兵力要远远小于100万。 就拿曹魏灭蜀之战举例。 当时曹魏共出兵18万,兵分三路进军,这已经是曹魏当时能动员兵力的极限了。而蜀汉除守备南中的兵力没有调动外,基本是举倾国之力防御。最终的结果是蜀汉在还剩10万兵力的时候投降了,如果蜀汉阵亡将士以3万估算,那么曹魏灭蜀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在30万左右。 不过此战并不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要论规模最大,当属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一战,此战波及曹魏、诸葛诞和东吴三方,共投入兵力50万左右。 这是动员力较强的三国时期的状况。以此为参照,可以大致衡量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时期的兵力情况和战斗规模是个什么样子了。 我们先从黄巾之乱说起。 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派皇甫嵩和朱儁率军前去镇压。东汉 *** 军主要由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也就是中央常备军和三河骑兵(河南、河东、河内)组成,再加上临时招募的精壮青年,总人数为四万多人。 黄巾军与之相比虽然声势浩大,人数众多,但绝大多数都是随军的家属,真正用于作战的士兵比东汉 *** 军多不了多少。 其中双方交战规模较大的战役为广宗之战和下曲阳之战。广宗之战,黄巾军阵亡三万余人,另有五万多人投河而死,损失共计八万人,其中妇幼家属估计占到八成。下曲阳之战,皇甫嵩将俘虏的十余万黄巾军全数斩杀,用其头颅筑城京观。 至此,黄巾起义宣告失败,但其残部仍然在各地活动。而当时东汉 *** 能拿出这四万多人可以说是倾尽全力了,因为还有不少人布置在西北防御羌族叛乱,比如董卓等人。 再看军阀混战时期 这段时期以官渡之战为例。 关于官渡之战的交战兵力,据《三国志》记载,袁绍方面投入了十一万人,其中步兵十万,骑兵一万,「 ”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 这点是没有争议的。因为当时袁绍占据的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地户口充实,能凑出这11万人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过这已经是袁绍的极限了。 而曹操投入了多少兵马,这就有争议了。以《武帝纪》记载,曹操是「 ”兵不满万”,但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俘虏了七万多袁军。如果曹操手里只有几千人,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控制,甚至于最终坑杀这7万多袁军是不符合常理的。 这几千人应该是曹操直接指挥参战的兵力,加上其余战线的军队,如驻守白马的刘延、于禁所率的援军,再加上曹操一直缺粮,所以曹操的兵力投入不会太多,但也至少在两万人以上。 受到人口基数的影响,真实历史中的三国兵力和战争规模要比《三国演义》中小很多。不过以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战和曹魏灭蜀汉之战的规模来看,三国时期也不乏兵力投入数十万这样的大规模战役。
盘点三国时期战争规模
盘点三国时期战争规模第五名,官渡之战,参战总兵力10万+。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之间爆发了官渡之战,这是当时北方两大巨头的战略大决战,谁赢了谁就能够拿下整个中国北方。在此战中,曹操投入了3-4万兵力,袁绍则投入了10-11万兵力,双方参战总兵力在14万人左右。官渡之战最终以曹操以少胜多而告终,此后袁绍如流星般坠落,曹操则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剿灭了袁绍残余势力,正式成为了北方一哥乃至全国一哥!第四名,赤壁之战,参战总兵力20万+。这是一场知名度极高的战役,后人以此为背景创作出了无数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说曹军有83万,孙刘联军有20万,双方总兵力达到百万之巨。实际上,综合各类史料来看,公元208年爆发的赤壁之战,曹军兵力在20万左右,孙刘联军兵力在5万左右,双方参战总兵力在25万人左右。赤壁之战以曹操惨败而告终,曹操失去了一统全国的最佳机会,孙刘联军大获全胜,曹孙刘三方鼎立的格局就此形成。第三名,汉中之战,参战总兵力30万+。这场战争爆发于公元217年,是三国时期男一号曹操和男二号刘备之间的一场天王山战役,“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在这场战争中,锐气正盛的刘备投入了除关羽之外的全部家底,总计兵力为12-13万人,曹操虽然已经过了鼎盛期,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投入的兵力仍然达到了20万人,这样算来,在这场名将云集、耗时两年的鏖战中,双方参战总兵力达到了32-33万人。战争以刘备胜利而告终,战后,刘备手握荆州、益州和汉中三个战略根据地,达到了他的人生巅峰。第二名,第六次合肥之战参战总兵力40万+。张八百大破孙十万,一战威震逍遥津,小儿不敢夜哭,这个事件的发生背景是规模有限的第二次合肥之战。此后,魏吴双方围绕合肥地区又开展了多次攻防,其中,尤以第六次合肥之战规模最为宏大。公元253年,吴国太傅诸葛恪率军20万围攻合肥,久攻不克,不久魏国太尉司马孚率军20万前来解围,在这场参战总兵力超过40万人的战争中,疲惫之师吴军惨败而归。在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绝世双骄去世之后,司马懿的弟弟打败了诸葛亮的侄子。第一名,寿春之战,参战总兵力50万+。这场爆发于公元257年的魏军VS吴准联军的战役,是三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魏国一方,司马昭投入了26万兵力,准南一方,诸葛诞投入了20万兵力,东吴一方,孙琳投入了10万兵力,三方参战总兵力达到了56万人之巨。最终诸葛诞战死,吴军惨败,魏军大获全胜。于是,继司马懿畏惧诸葛亮、司马孚战胜诸葛恪之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战胜了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这场司马家族和诸葛家族的三番棋决赛,最终以司马家族惊险逆转而告终。
三国演义里面,为什么每次号称百万大军的一方都会败?
因为行军作战本来就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光有人数优势,并不能稳操胜券;恰恰相反,当你最志得意满,自认为无人可敌的时候,也恰好是你最危险的时候!曹操,袁绍,刘备,都是因此遭遇到了滑铁卢!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堪称是我国文学史上不世出的巨著之一,历来饱受大众的赞誉,以及民间的推崇。三国演义依靠自己深厚的思想性,优秀的文笔,被推举为“四大名著”,名扬海内外。不过,我们却能从《三国演义》的故事里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每次拥有人数优势,坐拥百万大军的一方,往往在战争中一败涂地;而人数上看似占尽了劣势的势力,则都能凭借这次大胜力挽狂澜,改变天下的格局。没错,所谓的“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不外如是。官渡之战,袁绍统合河北七十万兵马,号称一共一百万大军,兵锋撼动天下,让曹操阵营也是人心惶惶;赤壁之战,曹操出动了整部《三国演义》里人数规模最庞大的军队,他水军,陆军合计一共有八十三万人马,再加上荆州兵力,很有可能的确达到了一百万;夷陵之战,刘备虽然没有那么“阔绰”,但是七十万大军总还是有的。他一样,也号称“百万之众”。但是,他们的失败却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战争的决定因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拥有军队数量上的优势,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走向;只有顺应天时,合理利用各种条件,才能稳操胜券。曹操,袁绍,刘备,虽然都是枭雄,但是他们在占据了人数上巨大的优势之后,总是犯了“志得意满”的毛病。因此,才会纷纷大败亏输。
三国演义里面怎么动不动就几十万几百万大军?那么多人杀的完吗?
LZ您好。
首先,《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并不是完全反映史实的。
其次,大多是虚张声势,雷声大雨点小。开战之前吓唬一下对方。
再次,中国幅员辽阔,几十万的军队不可能集中于一点,兵法上,屯重兵于坚城之下是大忌。所以虽然兵力多,但是分散地很开,分到一点上的最多五位数。
再再次,中国人多,像欧洲一战下来总兵力不过几万,因为欧洲人少;中国人太多了,相对来说兵力也就多了。
易中天为什么认为,贾诩才是整个三国时代最智慧的人?
个人觉得,易中天所说的智慧是指在乱世能自己生存下来并且过的很好的人,贾诩是很会揣摩人心思的,而且很善于当下属,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也明白在乱世中要抱粗壮的大腿才能存活,最开始贾诩建议西凉兵李傕郭汜进攻长安,就是为了控制皇帝在乱世中谋取立足之地;后来觉得郭李二人实在不成器就去投靠凉州兵另一主帅张秀,后来“进攻和追击”理论打败曹操,再堂堂正正的劝说张秀投靠曹操,算是为自己谋得了一个稳定的地方,再到最后曹植和曹丕之争前,贾诩都学张良闭门谢客不轻易卷入人际纷争,但最后在曹植和曹丕实力对等的情况下,见机行事为曹丕在王位争夺的最后时机赢得了胜利,可以说是贾诩是西凉军里面唯一一个在曹操手下得到善终的,不过我觉得他忠诚执着不如孔明,料敌于先不如郭嘉,临阵指挥不如周郎,治国用人不如荀彧,不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在他身上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但是就我来看我不喜欢这种为了自己前途不顾主君得失的谋自己的毒士
易中天《品三国》说贾诩是三国最聪明的人吗?
易中天只是一家之言,要分析三国,首要的要注意几个词汇,天妒英才。
被上天妒忌的三个英才,在三国中,首要的是杨修,其次是郭嘉,再次是诸葛亮,这三个人是最聪明的,而不是贾诩,贾诩是大智慧,大智若愚,才能游刃在三国群雄之间。
三国中最聪明的应该是杨修,能让一代奸雄都忌惮都妒忌的也只有杨修,杨修通过曹操的眼神,语言就能知道曹操想干什么,所以曹操荣他不得,正应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同样,诸葛亮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而招致上天嫉妒,不得善终。
在这里,注意,您提问的是最聪明,是聪明不是智慧,杨修是聪明而不智慧,所以天妒他是第一位,贾诩那是老油条,是处事的厚黑学,而不是聪明。
赤壁之战曹操真的有百万大军吗
赤壁之战曹操真的有百万大军吗说到曹操,在当时赤壁之战之前他的势力可以说是非常庞大。毕竟当时曹操可是掌管了50个州的防守和治安,对于这样的势力,要说一场战役出动百万大军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在赤壁之战,曹操真的有百万大军吗?如果真的是百万大军,那怎么还会输呢?其实关于赤壁之战,双方的兵力,不可能有那么多。更不可能是曹操所说的百万大军。毕竟赤壁之战是在海上打仗。就算是有百万大军,那么曹操的船只肯定是不够用的。所以投入战斗的人员更是有限。毕竟赤壁之战在三国历史上可是非常出名的,曹操对战孙刘联军。至于双方的兵力,曹操是不可能带那么多兵力上战场,毕竟打仗的时候还有后勤人员,除去后勤人员的话,能够上战场的就更少了。对于这一场战役,孙刘联军加起来还不超过5万,但是就是这样,还是答应了曹操。虽然曹操中计,但是如果人数众多的话,还是有可能赢得。所以曹操并没有所谓的百万大军,顶破天也只有二十万左右。毕竟曹操在当时的守军以及和袁军对战的人数加起来也就是十万多人。曹操自己真正拥有的兵力是十几万,加上前面的十多万,一共也就二十万人左右。所以对于曹操有百万大军这个说法,完全就是无稽之谈。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赤壁之战曹操会输了。其中战死的就上万,而且还有很多病死的。所以赤壁之战曹操基本上都是处于下风的。
赤壁之战曹操真的有八十三万大军吗
赤壁之战曹操真的有八十三万大军吗。“曹孟德带领八十三万人马江东往,孙权闻讯意彷徨”。这可不仅仅是存在于唱词之中的,因为正史也有记载,《江表传》就明确记载着曹操给孙权的恐吓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当时孙权把这封信给手下看,结果是“莫不向(响)震失色。”张昭老爷子更是直接提出还是乖乖投降保命要紧,孙权扎撒着手原地打转。看来当事人之一的孙权是相信曹操有八十万人马的;但是诸葛亮不相信,或者是不能相信,但是说来说去,都没说到点子上,还是我们的军神刘伯承元帅比诸葛亮更胜一筹;他一句话就道破了曹操不可能拥有八十万水军的真相。那是在江淮河汉之间东征西讨的时候,元帅跟搭档聊天:“咱们找船都这么困难,可想而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根本就不可能有八十万人马。”“八十万人马至少要八千条船才能装得下,这八千条船把江面都铺满了,曹操直接就过江了。”元帅的话大致是这个意思,笔者记录不全,但是却恍然大悟:如果真有能装八十万人马的战船,连在一起那就是一座跨江浮桥,千军万马冲过去,直接就把孙权的老窝端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元帅这一番话还给了我们另外一点启示:如果真有庞统献连环计,那么庞统就不是坑曹操而是坑孙权。曹操能想到把战船连在一起战马上去如履平地,那么他自然也就会想到把这战船直接铺到长江东岸去。很多不懂军事的史学家相信了史书的夸张记载,以为曹操真有数十万人马上万条战船,在史书中留下了很多忽悠人的记录:“孙菜攻皖城刘勋,收得船千艘,伐黄祖,获船六千余”。“(曹操)得其(刘表)水军,船步兵数十万,悉浮以沿江”。“(曹操)大兴水军,凡舟万艘”。按照史学家的记载,曹操水军何止八十三万,一百万都打不住,除非孙权和曹操的水军划的都是独木舟!没上过战场的史学家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就是典型的纸上谈兵了,而真正的军神却能从实战角度出发,一眼就看出了史书中的水分。其实史书的记载也是自相矛盾,孙权能已经缴获七千艘战船,那么自己水军的战船也应该不小于这个数字,上万条战船由多少人操控呢?《三国志》写得很清楚:“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瑜(周瑜)、普(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有上万条战船的孙权要跟曹操决战,却只给了周瑜程普两三万人马,这不是让他们送死去吗?那么刘备有多少兵马呢?还是来看《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为了坚定孙权的抗曹信心,自称有两万来人:“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孙刘联军加起来不到五万人,真正能上战场的,也不过就是三四万人,跟曹操的八十万人马死磕,兵力只比是二十比一,这不要说张昭反对开战,如果孙权脑袋没进水,也不会以卵击石——这仗没法儿打!可就是这样一本《三国演义》,却被八旗将领当做兵书来学习,而且还打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明军,应该说不是清军太强悍,而是明军太无能了。其实也不是明军无能,有崇祯和朝中大佬遥控瞎指挥,再加上文官们克扣军饷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要是能打赢才怪呢……
三国是真实存在的吗?
三国是真实存在的。三国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时期,只是三国演义里面有些内容和正史上有些出入。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平息叛乱、安定地方,各地刺史、州牧被授权总揽地方军政大权,成就了军阀割据的基础。189年汉灵帝死后,朝廷因宦官与大将军何进冲突引发内乱而被军阀董卓控制。董卓实施暴政,废立皇帝,各地诸侯军阀借此举兵反抗董卓。三分归晋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家归晋。
三国是真实存在的吗?
三国是真实存在的。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三国的发展刘备和孙权两家的荆州地盘分布比较乱,刘备为了自家发展在210年亲自去见孙权,再次划定荆州,最终结果是孙权把南郡和武陵暂时借给了刘备。这个结果自然令刘备相当满意,然后三家都开始了自己的下一步发展。孙权从西进转变为南下,在210年派步骘占领了南方的交州,而刘备则从南下转为西进,于214年占领益州,曹操也和刘备一样西进,先是在211年与马超、韩遂等关中军阀交战,在留派的夏侯渊用了几年时间基本平定西边后又在215年出兵汉中,并占领该地,三足鼎立之势基本形成。这期间有两个小插曲,一是曹操夺走了孙权手上的蕲春郡,具体时间不明,二是214年孙权率吕蒙、甘宁等人攻下了曹操的皖城,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吴魏(晋)交战前线。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原文及翻译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三国志作者陈寿为刘备(161-223)立的传,是三国志蜀书的第二篇,总第三十二卷。1、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2、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3、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而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4、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5、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翻译:1、先主传,先主姓刘,名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刘胜之子刘贞,元狩六年(前117)受封涿县陆城亭侯,因在宗庙祭祀时所献祭金违犯礼制,而触犯律令被削去爵位,于是便在涿县安家。先主祖父刘雄、父亲刘弘,均在州郡做过官。刘雄由孝廉出身,官至东郡范县县令。先主少年失父,与母亲靠贩草鞋织芦席为生计。2、在他家庭院东南角的篱笆墙边上,长有一棵桑树,树高五丈有余,远远望去,枝繁叶茂形同车盖,过往行人都觉得此树长得非同一般,有人预言这户人家要出贵人。3、先主儿时与族中小孩们在树下玩耍,曾逗趣说:我长大了一定会乘坐这个羽盖车。叔父刘子敬训斥他说:你不要胡言乱语,这要招灭门之祸的!先主十五岁时,母亲命他外出游学,于是他与同族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道师事前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4、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他,并把他和刘德然一般看待。元起的妻子说:我们也不是一家人,哪能总这样款待他。元起说:我族中有这么个孩子,非等闲之人。公孙瓒与先主两人交情深厚,因其年长,先主即以兄长之礼对待他。5、先主不太喜爱读书,反倒喜欢走狗跑马、听音乐、美服饰。他身高七尺五寸,双手过膝,转头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他平时沉默寡言,善待下人,不轻易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并喜欢结交豪侠之士,不少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为其所用。
《三国志宗预传》文言文翻译
导语:宗预,字德艳 ,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曾随张飞入蜀助平益州,又受辟为丞相诸葛亮手下主簿,升任参军、右中郎将。下面是《三国志宗预传》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建安中,随张飞入蜀。建兴初,丞相亮以为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预将命使吴,孙权问预曰:“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预对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权大笑,嘉其抗直,甚爱待之,见敬亚於邓芝、费祎。迁为侍中,徙尚书。 延熙十年,为屯骑校尉。时车骑将军邓芝自江州还,来朝,谓预曰:“礼,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预答曰:“卿七十不还兵,我六十何为不受邪?”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预复东聘吴,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遗预大珠一斛,乃还。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节选自《三国志,宗预传》) 译文 : 宗预,字德艳,南阳郡安众县人,建宁年间随张飞入蜀。建兴初年(223年),丞相诸葛亮让他担任主簿,升为参军右中郎将。等到诸葛亮逝世,吴国担心魏国有可能趁蜀国失去重成功蜀国,整天八丘守兵1万人,一方面打算救援蜀国,另一方面企图趁势与为国争分蜀国土地。蜀国听说后,也增加了永安的守兵,以防被异常的变故。宗预身负使命出使东吴,孙权对宗预说:“东吴与西蜀,就如同是一家,而我听说贵国增加了白帝城的防守部队,这是为什么?”宗预回答说:“在下认为东吴增添巴丘的戎族,悉数增加摆地摊的守兵,都是事情和形势使然,全不值得过问。”孙权大笑,鉴赏它能抗礼之言,非常喜欢他,对他施以特别的礼拜,他在东吴被敬重的程度,仅次于邓芝,费祎。于是宗预被升为侍中后调任尚书。 延熙十年(247年)宗预担任屯骑校尉。当时车骑将军邓芝从江州回到朝廷,对宗预说:“周礼规定,六十岁就不能带兵上阵,而您刚刚又接受带兵打仗的任务,什么原因?”宗预回答说:“你七十岁还带兵在外,我六岁的人为何不能授出征之命呢?”邓之性情骄傲,自大将军费祎以下,都回避他的傲气屈身下位,唯独宗预不向他低头。宗预再次东行访问东吴,回国时,孙权握着宗预的手,流着眼泪说:“您总是身负使命来结成两国的`友好关系,如今您年岁已高,我也已衰老,恐怕再也不能相见了”赠送给宗预一斛大珍珠,于是回国。升为后将军,杜杜永安,就地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 阅读练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B、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C、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D、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宗预多次出使东吴,他说话直率的特点受到孙权的喜爱,他说孙权尊敬的程度仅次于邓芝和费祎,为维护芜湖两国的友好关系,立下了汗马功劳。 B、诸葛亮去世之后,吴国在无数边境的吧丘增加了1万人的军队,蜀国听说后也加强了永安的防守,孙强问起此事时,终于做了非常巧妙的回答。 C、宗预老当益壮,按照周礼,六十岁就不再带兵打仗,而他却在六十岁时就接受了带兵的任务,这引起了车骑将军邓芝的不满,向他提出质询。 D、吴蜀两国是既对立又联合的关系,因而宗预多次受聘到吴国任职,使吾主孙权非常喜欢他,在他最后一次离开吴国时,孙权含泪相送,还赠送给他许多珍珠。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 (2)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 参考答案: 1、C 2、D 3、(1)邓之性情骄傲从大将军费讳以下,都躲避他的傲气,屈居下位,而唯独宗预不向他低头。(下,屈身下位;(1分),独,唯独(1分)为屈,向他低头(1分),共4分) (2)您总是身负使命来结成两国的友好关系,如今您年事已高,我也已衰老,恐怕再也不能相见了! (每,总是,常常(1分)衔,奉,身负(1分)好,形容词用作名词,友好关系(1分)整体句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