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ming

时间:2024-05-30 06:30:39编辑:奇闻君

南明一共有多少个年号?

六个,弘光、义兴、隆武、绍武、东武、永历。1、弘光弘光(公元1644年6月19—公元1645年5月23),是明安宗朱由崧的年号,大明第十七位皇帝,在位仅八个月。明安宗朱由崧(1607年9月5日—1646年5月23日),明朝第十七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丛子,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号弘光,后世称为弘光帝。2、义兴义兴是吴三桂奉中国明朝毅宗皇帝之子朱慈烺在北京时所建年号,使用时间不足一个月。朱慈烺(1629年2月26日-?),顺天府人,明思宗长子、母庄烈愍皇后周氏。崇祯二年(1629年)出生,崇祯三年封为皇太子。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李邦华、史可法及姜曰广希望朱慈烺到南京监国,不久因北京外城被攻破而无结果。后本拟送朱慈烺到朱纯臣家暂避,但北京内城被攻破,李自成先已找到他,李自成指朱慈烺无罪,而朱慈烺请求李自成“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 后封其为宋王。李自成败退后,吴三桂奉他还京,建年号义兴,但朱慈烺却在乱军中失踪。3、隆武南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1645年-1646年)。隆武(1645年-1646年),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永历元年(1647年)淮安起事者张华山用此年号起事。4、绍武绍武(丙戌年(狗年)十一月—十二月,公元1646年12月—公元1647年1月)是南明文宗皇帝朱聿鐭的年号,未正式使用。绍武年号建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公元1646年12月),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元1647年1月),清军攻入广州,绍武帝自杀(一说被杀),绍武年号仅存40天。5、东武隆武帝殉国后,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称帝,此时郑成功割据东南,于1648年春在南澳岛拥立朱常清为监国,年号东武。同年八月初一,桂王的使者来到南澳岛带来桂王即位的消息,于是郑成功令朱常清取消监国身份,同年朱常清去世。6、永历永历(1646-1683)是南明昭宗皇帝朱由榔(1623-1662)的年号。朱由榔为明神宗之孙,于崇祯时封永明王,后继承桂藩,再承大统,乃“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孙取‘历’字”,定为年号(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卷下)。 1662年6月1日(永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朱由榔被吴三桂杀害于昆明。自延平武王郑成功于永历十六年(1662年)收复台湾,至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十二月郑克塽降清止,在台湾一直使用永历年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明

南明的年号都有哪些

南明的年号有六个,弘光、义兴、隆武、绍武、东武、永历。南明是明朝京师北京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的合称,历时18年。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随后清兵入关,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此时淮河以南名义上仍属明朝。同年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之后称帝,改元弘光。随后清军快速南下,围攻扬州,扬州城池破。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弘光元年,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隆武帝采取了联寇抗清政策,黄道周发动了短暂的北伐,但随着郑芝龙降清,局势恶化,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东南大部。隆武二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改元永历。后在局势危机的情况下与大西军余部联合起来。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也乘势崛起,东西两面打击清军,抗清局面出现了高潮。但是随着三王内讧和清军加大进攻,明军滇黔防线被清军迅速击破。永历十五年,缅王莽白将永历帝执送清军。次年,永历帝在昆明被杀,南明政权最终灭亡。清康熙二十二年,延平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


明朝为什么分北明和南明?

从清朝入关后,后来的正史开始启用清朝的“顺治”年号。再次就是,与清朝对抗的“弘光”南明政权就变成了一个地方政权,虽国号大明,却无法与之前的明朝所匹及,后世史学界作为与之前明朝的区分,也只能在名字前面加上“南”字前缀。由于南明政权不具有传承中原王朝的法统地位,之前的明朝也没有必要在名字前加上“北”字前缀。

南明算不算明朝呢?

不能算。严格来说南明政权是明朝的延续,但不能算明朝。按这种称朝标准来说,明朝在1644年随着李自成攻陷北京以后,代表着全国性政权的结束。而南明属于割据政权,是根本不能算在明朝之内的。对于南明政权的定位应该是明亡之后的延续政权,因为无固定疆域固定都城,存在时间又短,都没有南北对峙过,所以不能算入明朝的。行政区划明后期及南明时期由于督抚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事实上已不是两京十三布政司,而是十几个总督、巡抚辖区。从本质上讲,督抚辖区是一种处于向正式政区过渡阶段的“准政区”。直至清朝康熙初年,总督、巡抚才成为正式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其辖区才与省的界线完全调整一致,从而成为正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处于“准政区”状态下的督抚辖区与正式政区相比较,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南明小朝廷一共有多少皇帝?

南明是自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到后来清朝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政权的统称。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8年。
弘光政权
  

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建立。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孙,老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进封世子。崇祯十六年(1643)嗣封福王。次年初,农民军扫荡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恰逢南京的明朝残余势力议择君继承大统,然后挥师北上。在此期间,南京内部曾出现拥潞王(朱常淓)与拥福王之争,最后四镇总兵(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以军阀势力推举福王朱由崧为帝,马士英见风使舵,逼迫史可法等东林党官员同意。四镇及马士英等以拥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阉党余孽,贪赃枉法,与高弘图等东林余党针锋相对。明弘光元年(1645)三月,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崇祯太子密诏,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起于武昌,进逼南京。清军迅速南下,连续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随后,清军渡长江,克镇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解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
隆武政权
  弘光元年(1645)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以是年为隆武元年(弘光元年与隆武元年为同一年)。   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端王朱硕熿之孙。崇祯五年(1632)嗣立唐王,九年(1636)因率兵勤王擅离南阳获罪,弘光时获释。顺治二年五月避乱经杭州,适南都已亡,郑鸿逵等迎之入闽。隆武帝继位之初,俨然想有所作为,他集廷臣议抗清战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诏亲征,影响颇大,同时又安抚难民,联络抗清义军,改变原来弘光朝廷联虏灭贼的错误政策方针。使得江浙、安徽、江西各地义军纷起,响应抗清号召。然而隆武却颇不得势,其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就连隆武本人也为其挟制,很快被其掣肘。隆武二年(1646)七月,清军攻下浙东浙南,即挥师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还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之后郑芝龙以无大用,被清廷所杀。   隆武帝本人可以说是南明诸帝中最为有能力的皇帝之一,只可惜在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错误的势力,才使得他无所建树,最终隆武朝廷的复国计划称为了泡影。
鲁王时期
  隆武元年(1645)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嗣王位。鲁王政权建立后,控制浙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王之仁部,且凭借钱塘江天险,曾汇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权腐败,热衷于与隆武朝争夺皇统,势同水火。顺治三年(1646)六月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马士英、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阮大铖等降清。该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编辑本段绍武政权
  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初二,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鐭?为帝,改元绍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李成栋部攻入广州,朱聿鐭等皆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编辑本段永历政权
  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十八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孙,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为人懦弱寡断,昏庸无能。
南明年号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都城   孝皇帝 朱常洵   明安宗 简皇帝 朱由崧 弘光 1644 —1645 应天   (监国) 潞王 朱常淓 1645 杭州   (监国) 威宗太子 王之明 1645 应天   (监国) 鲁王 朱以海 1645 —1655 绍兴 舟山   (监国) 益王 朱慈炲 1645 抚州   端皇帝 朱硕潢   裕皇帝 朱器墭   敬皇帝 朱宇温   顺皇帝 朱宙栐   明绍宗 襄皇帝 朱聿键 隆武 1645 —1646 天兴   (监国) 靖江王 朱亨嘉 1645 桂林   唐王 朱聿鐭 绍武 1646 广州   (监国) 益阳王 朱术? 1646 龙游   韩王 朱亶塉 定武 1646 —1664 房县   明礼宗 端皇帝 朱常瀛   明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永历 1646 —1662 肇庆 安龙 滇都   淮王 朱常清 东武 1648 南澳   (监国) 益王 朱由榛 1647 揭阳   (监国) 楚王 朱容藩 1649 夔州


南明国祚39年,为何不敌风雨飘摇的百年东晋呢?

对于这个问题本身,其实我有不同看法。1,南明没有39年,从1644年崇祯自杀算起,至1662年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于昆明止,只有18年。我理解39年是算到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可是永历帝死后大明不再有皇帝,台湾用永历的年号,与朝鲜一直用崇祯的年号性质其实是一样的,不能再算作南明史的一部分。2,东晋其实算不上风雨飘摇,除了383年苻坚南征的淝水之战外,东晋在王、庾、谢、桓四大世家的支持下江山还是稳固的。即使最后政权在420年被刘裕取代,则只是皇帝换了个姓,其实整个南朝的班底变化不大,东晋~宋齐梁陈,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体。3,南明速亡的原因很多,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但如果跟东晋比,显然外部环境差别更大。东晋之时,北方五胡乱华,先后有十几个政权混战,根本无暇南顾,这是东晋能够在南方立稳脚跟的关键。而南明则不同,清朝迅速南下,而南明既无明君,又无中兴名臣,再加上继承了明末的一切缺点,如党争、腐败等,不亡也难。李定国可以算是南明唯一的名将,但在孙可望叛清后独木难支,而郑成功只想自立东南,1662年,永历帝被杀后,李定国和郑成功也在同一年去世,南明亡。

南明国祚39年,为何不敌风雨飘摇的百年东晋?

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攻下了北京,崇祯帝不愿被俘,最后在煤山自缢。明朝宗室逃到南方,福王朱由崧于留都南京称帝,国号续之曰“大明”,史称“南明”。但是令人唏嘘的是,南明在成立不到40年,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南明的帝位之争不断,始终没有建立较为有效的中央政权。即位后的弘光帝朱由崧纵情声色,堕落不堪,藩镇武装势力由此离心离德。而此后即位的隆武帝朱聿键,在大臣黄道周的主持下发动了短暂的北伐,同时还采取联寇抗清政策,但随着郑芝龙降清,局势恶化,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亡,清军迅速占领东南大部。之后,桂王朱由榔称帝,改元永历。但随着吴三桂率清军入缅,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处决,明统始亡。 东晋在当时并不安稳,国内经常发生动乱,经过几次战乱之后,东晋内部四分五裂。各个世族把持着权利,晋元帝司马睿当时出生在北方,所以他认为只有北方世族才能够靠得住,就是因为他的想法根深蒂固,想要事事依赖北方世族,过度的推崇北方世族。北方世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王、庾、桓、谢”四大北方家族先后把控东晋朝局,皇帝却成为四大门阀的傀儡。 东晋虽长期被四大世族所把控,但是皇帝又让他们互相牵制,同时形成一套由内阁、宦官、武将相互制约构建的平衡机制。但是南明相较于东晋运气差了许多,新上位的弘光帝朱由崧昏庸无能,毫无作为。之后帝位之争不断,各派武装力量轮流掌控朝廷,最终也让南宋走向灭亡。相比风雨飘摇的百年东晋,苟延残喘的南明,也在其内部不断的争权夺利之中挣扎了39年后崩塌。

正史为什么不承认南明?

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南明只存在了19年,时间很短;另一个原因是南明并没有一个稳定完善的政治政策,它是在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的宗室所建立的,政权动荡,19年换了4任君主,存在不正当性。南明是明朝的京城沦陷后,明朝的宗室在南方陆陆续续建立的政权合称,历时19年。南明的灭亡,其实是因为内部的不和谐,在大敌当前的时候,并没有选择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而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钩心斗角,各怀鬼胎,朝廷官员与义军之间的矛盾,宦官和东林党之间的矛盾等等,都是造成灭亡的主要原因。南明称呼的由来:明朝京师顺天府被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成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由于诸政权活动地都在南方,故以“南明”称之,以与“明朝”有别。又因“南明”诸政权活动时期是在京师应天府失陷后,故又以“后明”称之。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

正史为什么不承认南明,正史为什么不承认南明

正史为什么不承认南明 正史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修史,不承认南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南明在朝政上几乎没有正式的、稳定的行政体系,在地盘上没有稳住半壁江山,在文化上也没有建树,南明虽然传了四帝,但最长也只有十九年。 2、其实,严格来讲,南明既然不是清朝,自然算是大明帝国的一部分,但是南明与东晋、南宋相比历时太短,地盘太小,难以相提并论。 3、东晋、南宋都享国百年以上,虽然在军事上不如北方强盛,但在经济和文化上都超过北方,历来被视为中华正统。 扩展资料: 历数南明四朝,失败都是来自内部的不团结,晚明的党争并没有因为外敌的入侵而消失,相反在大敌当前之际,不是一心团结应敌,而是先搞内部斗争。 阉党和东林党之间、朝官与义军之间、不同义军之间矛盾重重,内讧不断,即使没有外敌入侵都不能长久,又焉能对外。 其实,对比东晋时期的“五胡”和南宋时期的金国,满清的实力是最弱的,所谓“人不过八旗、马不过万匹”。 弘光时期山东、河南一带并没有满清的大军,当地的民兵武装已经稳定了地方的局面,请求南明北上,而此时南明内讧正烈,竟然无人去接收。

什么叫南明?

明朝灭亡后残余势力先后在南方建立的政权统称为南明。
一共有四个皇帝,一个监国。集福王弘光政权,鲁王监国政权,唐王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桂王永历政权。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杀,同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次年改元弘光,五月清攻占南京。
此外,唐王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权,在广州建立邵武政权,桂王朱由榔在广东建立永历政权。
南明各政权为争夺正统地位相互排斥,不能联合起来,最终被灭。
1662年桂王被吴三桂所杀,南明至此彻底覆灭。


南明区的介绍

南明区因境内有南明河而得名。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是贵州省会贵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是省委、省军区所在地。2012年总人口84.76万,下辖19个社区、4个乡,行政区域总面积209.34平方千米。南明区是贵州省委驻地,是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是贵州省首批建设的经济十强县区。曾举办“黔茶飘香·品茗健康”等系列活动、贵阳(南明)兰花博览会、全国第二届硬笔书法作品展、第四届当代中国青年著名花鸟画展、“南明·海安·太仓”美术书法作品展等活动。

南明史为什么那么敏感?

南明史是一段被抹杀的历史,被清朝政府抹杀了。清朝政府不承认明朝残余政权的合法性,宣布自己的合法性。过长江以后的弘光政权,清朝认为是伪政权。它一定要把它说成是伪政权,把所有出现的太子都说成是伪太子,它自己才是真的,这都是政治的需要。所以长期以来,这种划分方式在史学界是有不同意见的。比如说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一个史学家査继佐,还有一个史学家谈迁,翻开谈迁的《国榷》,里面明朝灭亡的时间不在崇祯,而在弘光。这是以史学家的眼光进行划分的,而不是按照政治需要划分的。所以我们在讲述明史的时候也要把弘光加进去,如果不把永历帝的死亡作为明朝的灭亡,也应该至少把弘光帝作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国号:明朝京师顺天府被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成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但由于清兵入关之初宣称“天下取自于贼,而非明”。立足未稳之时便着急诏修《明史》,目的显而易见。以此宣告明朝已亡,不再承认南明朝廷的合法性,所以清朝官方即在南明君臣称呼上加“伪”加以区别“前明”;比如:“伪永历”、“伪晋王”,称呼加“伪”是对南明朝廷的蔑称。辛亥革命以后官方开始把这段历史改称为“南明”或“后明”。

为什么很多人谈论明朝历史,都忽略了南明呢?

南明一朝存在时间短、影响小,且南明第一位君王和崇祯之间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在极为看重血缘关系的封建社会,南明在血统上不占理。第一,南明一朝时仅仅存在18年,十分短暂。东晋、南宋等之所以能得到历史的承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维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稳定统治,有一定的政治基础。相比之下,南明仅存在18年,顶多算是一个流亡政府,不能算是稳定的朝代。第二,南明朝在历史上的影响小。南明一朝在清军的打压下生存地极为艰难,再加上存在时间极短,所以在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没有突出建树,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极低,自然就容易被忽视。和南明比起来,南宋、东晋等朝代有稳定的政治体系,在文化、经济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因此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第三,南明的第一位君王弘历与崇祯之间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君王的继承极为看重血缘和宗族关系。即便是没有血缘关系,也要通过认子、过继等方式成为名义上的父子。只有这样才能使皇位的继承“合理合法”,但弘历的的继位明显不符合这一条件。他是在崇祯上吊自杀之后“继位”,没有履行相关的“手续”。在继承皇位的合理性上存在天然缺陷,更要命的是,南明不是一个团结的小家庭,反而充满勾心斗角。南明一朝的皇位更迭速度之快绝无仅有,短短18年就换了四位君王。而这四位君王之间都不是父子关系,外部环境不稳、内部皇位更迭如此“迅速”,导致南明几乎没有任何功绩。如果南明能和崇祯一样坚决抗争,而不是消极对抗,或许会得到历史的承认。据史书记载,南明一朝经常拖欠士兵的军饷,但并不是没有钱发军饷,只是君王不愿意发罢了。在攻破所谓的南明皇宫之后,士兵发现了已经发霉的银钱。试想,一个爱财如命的君王,宁愿把金钱放在国库里烂,也不愿意拿出来发给士兵。这样的王朝怎会让将士效死命?这样一个只顾少数人利益的南明朝廷怎能与正统的明朝相提并论?。综上所述,南明一朝存在时间短、影响小,且在君王的继承上存在天然缺陷,这些都导致南明被忽略。

上一篇:西安财经学院官网

下一篇:鸳鸯蝴蝶派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