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装上飞翔的翅膀
孩子教育一直是父母们的头疼事儿,看看如今日益兴盛的各种辅导班即可知晓。
可,父母头疼焦虑,孩子一样不堪重负。即使是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一样不快乐,分明是十几岁太阳般明亮的年龄,可是,他们看起来却暮气沉沉,而且,好多沉溺游戏不能自拔(包括学习好的孩子)。
~游戏~
女儿曾经很明确肯定地告诉我:她和好朋友都玩儿游戏,而且很嗨。我知道,女儿的朋友基本属老师家长眼中的佼佼者,优秀宝宝。就是这样一批成绩优异,在学校五项全能的孩子们,也玩儿那种被我们这些家长深恶痛绝的游戏,不能不引人深思。女儿说如今的父母不理解他们,不知道游戏给他们带来了多么大的乐趣!女儿的话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
游戏,真的有如此大魔力吗?
分析其中原因:
一、当今孩子们学业负担过重,即使圆满完成了学校的课业,但课外的作业似乎更加令人无奈。依他们的年龄,无力抵抗也不敢说不。
二、孩子天性爱玩,而今却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学习围堵,他们孤立无援。
三、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父母们每天也抱着手机,忽略了对孩子陪伴的渴求。久之,受家庭、社会各方影响,孩子们从对手机的好奇发展到被手机完全控制。
四、游戏中的虚拟世界大大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就感、英雄感。过关斩将,升级打怪,有多爽!那种诱惑成年人有些尚不能抵制,遑论孩子!
因此,我得出一个个结论:
不让孩子们玩游戏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可以说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说白了,玩游戏可以给孩子装上无限想象的翅膀。
但关键是怎么玩?这就要求我们父母运用智慧的大脑,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去各种应对了。
首先,我们可以和孩子达成和平协议,诸如时间长短的限制上,可行性的时间点。我和女儿约定:星期一至五不玩手机,周末可以每天玩儿两小时,而且,每隔四十分钟或一小时必须停下活动活动。但是,期间的拉锯战也是不可避免的。女儿不满足于这些时间,总会以各种借口拖延玩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父母挖空心思去应对了!
另外,如非必要,一定限制孩子私自充值到游戏。这其中的缘由就不用我多说了。
~叛逆~
记得我们那一代人似乎从来没有也不会叛逆就长大了,但现代的孩子好像不叛逆就不正常。于是,叛逆就成了父母们头疼的另一个问题。
前天,好友跟我抱怨自家的闺女,说她怎么不懂事儿。那个孩子已经进入中学,为了避免冲突,好友选择让闺女住校。但就是回家这两天的时间,好友已经濒临崩溃。她告诉我:女儿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最终搞得家里鸡飞狗跳,本来盼着孩子回家的她如今是急着星期日下午送她去学校。
咱们看看这个小姑娘的日常。她就读的学校乃这个城市最好的学校,收费颇高。父母费尽心机把她送了进去,期望她有个光明的前途。她也不负众望,成绩亦名列前茅。但是,所谓的名校,大家心里清楚得很,不管是管理,还是学业,还是作业,还是竞争,那都不是一般的严、重、多、大。在紧张的学校呆了五天,周末也不得放松。除了学校布置得名目繁多的作业要完成外,还有奥数等着你,有英语等着你,更别提八年级和九年级的物理化学了。
瞅瞅这种生活,即使一个成年人估计也要崩溃,更别提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了。但她的反抗也不过就是在家里发发脾气,皱皱眉头而已。
他们这些孩子们苦闷,他们想轻松点儿,但我们这些焦虑的父母在后面不停地拿着那把“爱”的鞭子驱赶着,他们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喘口气休憩片刻。他们也怕自己将来生活不如意,考不上好的大学,辜负父母的期望。但是,他们又好累,好想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游戏,大睡一场,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疯上一天。
可谁敢?谁都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不学奥数,进不了重点中学的英才班,不学英语,学校全英的教学模式就适应不了。哪个都放不下,哪个又都想放下!于是,孩子们选择了我们口中所谓的“叛逆”,好让自己的情绪有个突破口,不至于被压死。
而我们这些打着“为你好”旗号的父母,也许理解孩子的苦衷,但多数觉得他们矫情,不能吃苦。于是,我们苦口婆心,旁敲侧击,轮番上阵,软硬兼施,最终使孩子们按照我们既定预想的目标生活,从而生生折断了孩子们飞翔的翅膀,让他们在本该玩儿闹开发心智的年龄过早地承担了二十啷当的学习责任。他们能不叛逆吗?
~飞翔~
作为父母,看到孩子“不务正业”,我们着急,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其实,那个真正的起跑线在哪儿,我们谁又能料定呢?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不也是从十八岁才开始醒悟并一发不可收拾的吗?还有韩信,年轻时落魄,潦倒,后来不也成就了自己的一番功业吗?
孩子们需要的不但是知识上的积累,更是心智上的历练。心智一旦成熟,他们的进步必定是一日千里,让我们目瞪口呆。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打开孩子们心的钥匙,给他们装上翱翔蓝天的翅膀。因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给孩子们充分的肯定。
肯定他们取得的哪怕不值一提的成功,给他们喝彩,给他们掌声,让他们有十足的信心去应对生活学习中的一切。
2、让孩子们学会分享。
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分享,则是拉近人们之间关系的纽带,也是孩子们集体意识形成的最好练习。在分享过程中,他们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3、引导孩子们敢做梦,有梦想。
梦想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源泉,只有有了梦想,孩子们才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才有不竭的力量支撑自己勇往直前。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们有梦想,为梦想努力。
4、教导孩子们要有担当。
责任感是一个人最大的担当。我们要教导孩子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别人负责,对国家负责,这样他们才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不负生命。
最后,我要说,充分地信任自己的孩子吧!他们不会象你眼中的那么不靠谱,他们会长大,会明媚豪气地立足于天地间!
让孩子生长出翅膀去翱翔
近段时间和很多家长沟通中,一般都会听到“我的孩子”、“俺孩儿”之类的称谓。每次我都会反问一句:“你说到底是谁的孩子?”殊不知,这样的称谓本身就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而是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主人。
这种角色定位就意味着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我把它比做:把自己的脑袋放在孩子的脖子上。我们一方面埋怨孩子长不大,没有思想,另一方面又做着阻碍孩子长大的事而浑然不觉。最后的结果:孩子不领情,家长很委屈,家庭矛盾与日俱增。从一个更深层次考虑。家长这样做的原因是害怕孩子长大而失去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家长忍受不了孩子长大离开自己的痛苦,从潜意识里不让孩子长大。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确立孩子首先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其次才是你的孩子的思想。允许孩子有自己哪怕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呵护、陪伴、守望、期待、仰望孩子,尊重孩子。一个智慧的家长,不是帮助,更不是代替孩子实现梦想,而是守望、协助孩子圆梦。做孩子梦想的守望和喝彩者。
做父母的练就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样适用“用进废退”的原则。要像雄鹰对小鹰一样“狠一点”,用翅膀敲打孩子学会飞翔,而不应该像老母鸡一样竭尽全力用翅膀为孩子遮风挡雨。所谓“穷人家孩子早当家”也是这个道理,孩子“用”得越早,独立生活的能力越强,感恩之心越早植入内心。
父母的眼神不是用来挑剔、指责孩子的,而是用来祝福、祝愿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而不是绑架或强加给孩子。对孩子放手越早,孩子成熟得越早。担心是送给孩子最差的礼物,因为根据吸引力法则,担心啥就有可能发生啥,这叫做“心想事成”。
这个世界有一种爱叫做爱的伤害,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禁锢叫做孩子你还小,有一种谦让叫做妈妈不喜欢吃,有一种压力叫做别人家孩子,有一种迟到叫做妈妈叫你太晚了,有一种悔恨叫做妈妈对不起你……
家长的这种“无微不至”的爱让我们的孩子不堪重负或者选择逃离,这是因为很多家长不懂得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孩子分离得越早,自立自强越早;分离得越晚,付出的代价越大。还有的家长打着爱的幌子伤害着孩子,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阻碍着孩子长大。中国父母的这种老母鸡式的过度关爱,只会增加孩子的过度依赖,过度依赖的结果只能是减缓孩子独立的进程。一个孩子成熟的快慢和年龄无关,和分离早晚相连,分离可以让孩子尽早自立自强,最终达到身体和灵魂的成熟。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我们,而是家长忍受不了与孩子分离带来的痛苦(幼儿园孩子的分离焦虑其实大多是因为家长自己的痛苦)。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以自己的经验、体会想当然的强加给孩子,而非孩子的需要,如果孩子不接受就会冠以叛逆、不听话的帽子。这也许就是我们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家长的话越来越少抑或代沟产生的原因。
家庭里面同样适用阴阳平衡的原则,大人逞强了,孩子自然变弱;大人示弱了,孩子自然变强大。同样家庭里面适用用进废退的原则,孩子用得越早,用得越多,自然学会了独立思考、处理事情的能力;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把自己的脑袋砍下来放在孩子的脖子上,孩子当然养不成独立能力。做家长的不应该做老母鸡,生生把孩子罩在自己的翅膀底下;而要做雄鹰,用坚利的翅膀拍打孩子学会飞翔。
我的观点是:家长不要把自己的脑袋强安在孩子的脖子上,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管理的能力最重要。
正如北大才女赵婕所写: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地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不仅仅是做父母,人生的许多时刻都应该懂得进退。愿和所有父母共勉。
将脑瘫儿子送进北大又送进哈佛,这位单亲妈妈的育儿经不简单
1988年,因宫内缺氧面临窒息,丁丁一出生被诊断为重度脑瘫。在5份病危通知书以及“ 这个孩子没有抢救价值了,将来非瘫即傻 ”的预言面前,妈妈邹翃燕选择将他留下。
更让人绝望的是丈夫的无情。
“别要这个孩子了,将来会拖累我们一辈子的。”
“你不听医生建议,这么固执,你自己养这个孩子!”
在骨肉与丈夫之间,邹翃燕毅然选择了前者。
“我觉得我就是要他活着,他是我的孩子,我得让他活下去。”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
丁丁1岁前检测,智力没问题,但轻偏瘫,左脚活动不灵,有运动障碍。他总是流口水,双手没力气,握不住东西,两岁半才勉强学走路。为了帮助丁丁锻炼肢体协调能力,邹翃燕先让丁丁撕纸,后教他使用筷子。然而,用筷子夹菜这个普通动作,对于丁丁来说却特别困难,练习时经常会哭会烦躁,甚至摔筷子。
丁丁运动不协调,用筷子这种小事对他来说难如登天。丁丁奶奶看不下去,劝邹翃燕别让他学了。
“以后一桌人吃饭,就他一个人不用筷子,别人就会好奇。他必须要跟每个人解释自己脑瘫,那会极大伤害他的自尊心。所以我坚持让他学。”
打过、骂过,过了一年多,丁丁终于学会了用筷子。
在邹翃燕心里,丁丁就是众多普通小孩中的一个,只是比别人慢一点而已。但作为运动神经受损的脑瘫患儿,要想像普通孩子一样,却异常艰难。
当年,在武汉幼儿师范学校任教的邹翃燕月工资不过百余元。丁丁的康复治疗全部自费,光按摩就一周3次,每次5元。
三代四口人挤在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遇上雨天,屋外大雨室内小雨,床头床尾摆满接漏的盆桶,窗台上经常长蘑菇。
为了养家糊口和给丁丁治病,她跑遍全省做礼仪培训,还兼职卖过五年保险。艰苦的治疗过程不堪回首,医生从未承诺丁丁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只说治疗一定比不治好。
为了给儿子一个尽可能安然的将来,她几乎拼尽全力:白天上班,晚上带儿子看病,风雨无阻;把自己训练成按摩师,一有时间就给儿子按摩;午间休息也要跑回家陪儿子玩撕纸游戏,开发智力。
“ 我留下孩子,就会陪他到底。孩子第一次站立,第一次迈步,第一次叫‘妈妈’,都是上苍给我的礼物,老天待我不薄 。 ”邹翃燕满怀感恩,所有不幸都被她过滤掉了。
“我不想他因为身体疾病自惭形秽。就是因为他很多方面不如别人,我对他的要求才更高,让他更努力。”
邹翃燕想尽办法帮助丁丁克服身体缺陷给学习带来的障碍。
丁丁握不稳笔,她就拿着他的小手,从粗的画笔开始,练习画一些形状,再换细的笔。从一岁起每天坚持带丁丁读书,不到两岁,孩子就认识了100多个汉字。
而丁丁上学后,邹翃燕却从不辅导孩子功课,也从不逼孩子上培训班。
“如果只看学习,那我妈妈看似是在放羊。但是她的关注点在更高层次的东西,”丁丁说,“我妈妈的一句口头禅是,‘别问我,我是文盲’。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努力就会有收获,丁丁的成长证明了这句话,四岁多的时候,丁丁终于能够稳稳地走路,不再摔跤了,五岁半的时候,他学会了跳跃,七岁的时候,他成了一名小学生。然后是初中、高中……
最大的智慧是正视现实,努力强大自己争取改变现实 。
2007年,丁丁以660分考入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多年坚持康复训练,丁丁的身体也越来越接近正常人,总体不影响生活,只是诸如穿针引线、科学实验的精细动作无法完成。
2011年,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就读。
2016年3月,已经工作的丁丁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我从来没敢想过申请哈佛,是妈妈不停地鼓励我让我试试。我每次迟疑不前时,妈妈都会伸出有力的双手,护我前行,”丁丁说。
2017年10月,丁丁成功受聘于一家大公司,成为该公司的法律顾问。而如今的邹翃燕是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副教授,虽然为培养儿子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但邹翃燕在工作上的表现依然出色,先后获得过武汉市首届优秀青年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青年教职工标兵等诸多荣誉称号。
邹翃燕说:“很多人说我跟丁丁很智慧,如果说我们俩智慧,我们俩最大的智慧就是我们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然后努力地强大自己,争取改变这个现实。我儿子曾经评价过我,他说妈妈是石板下的一棵草,生命力极其旺盛,只要有一线希望,一点点阳光雨露,它就能探出头,它就能生长。”
邹翃燕的育儿经
一个字, 练 。
1、如果特别想做一件事情,只要下工夫去做,就一定能成功。邹老师和儿子的关系非常好,走在街上的时候母子俩也总会牵着手,挽着臂,不时有人会把母子俩当作姐弟。
2、她认为中国的父母不应该太严肃,他们不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更是朋友。
3、父母在指导时要做到高姿态,在生活中要做到低姿态。有时候,父母傻一点儿,孩子就会聪明一点儿。
4、家长只有做到了解尊重孩子,才能指导孩子,不仅要领先于孩子,又要伴他共同成长,所以给他一定的空间、机会表现自己是很重要的。
5、在儿子面对重大人生抉择时,邹翃燕都把丁丁当成平等的“谈判对手”。丁丁也认为,平等协商是他们母子健康关系的基石。
6、很多家长在职场上可以雄辩滔滔,面对孩子不是溺爱成性,就是缺乏耐心,不会用平等而严肃的态度来和自己的孩子讨论。邹翃燕则不同,意见相左时,她会引经据典让丁丁心悦诚服接受她的观点。
从脑瘫儿到哈佛才子,单亲妈妈是如何做到的
从脑瘫儿到哈佛才子,单亲妈妈是如何做到的
文:我是素颜
无意间翻到一个视频,在“妈妈咪呀”的舞台,一位年过五旬的妈妈正在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她千辛万苦生下的儿子是个脑瘫,医生建议放弃这个孩子,不然孩子的未来和他们夫妻的未来都会活辛苦。
女人为母则刚,当了母亲的女人选择尽自己所能照顾儿子,不惜一切代价。丈夫很不满意女人的决定,撂给女人一句狠话,孩子有什么他都不会管。自此,小夫妻二人的婚姻以离婚收场。
一个女人养育一个脑瘫儿子,辛苦可见一斑。为了让儿子有健全的思维,妈妈不停地对儿子说话,逐渐地,儿子有了反应。他可以在还不会说话的情况下,认识妈妈教给他的生活知识,就这样一点一点进步,掌握了大量词汇,认了很多字,爱上了阅读,对学习也特别感兴趣。
当老师的妈妈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她从来不陪儿子写作业,从小就教会儿子使用《新华字典》,让儿子遇到问题查字典。自己给自己出题、检查。做妈的只负责打儿子自己出的试卷打一百分,至于对错,儿子得自己负责。
显然妈妈科学理性的教育方式是可行的,孩子以优异的六百六十分的高考成绩考上了北大。后来又申请上了哈佛。一路高歌,开启了从脑瘫儿到哈佛高材生开挂的一生。
励志妈妈和脑瘫儿子的故事经历,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只要有心去做,一切都有可能。
对教育抱有极大的兴趣,如若从小孩子孩提时代就开始培养德育、智育、 体育 、阅读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能力,开发孩子潜能,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从玩乐当中体味到学习的乐趣,无形中培养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到了学校坐进教室,在学习上他们还会吃力么?
与孩子聊天,聊周围熟悉的一切,这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教育手段,说是无意,实则是有意识地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一切事物,某一种物体叫什么,颜色、大小、形状,能做什么用,都可以用聊天的方式聊出来,而不必刻意坐等孩子上学,才专门认识红黄蓝,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一元钱两元钱五十元一百元,生活中的知识在生活中就能掌握。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这个学习能力要比其他的能力来得更重要些。故事中讲述的内容是帮助孩子培养认知能力的,什么事情是好的可以做,什么是不好的不能做。故事读多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加强了,词汇量增加上,认知能力也相应增强,小小脑瓜变成了聚宝盆,能储存不少事情,懂得不少道理。而且理解能力的强大,对将来的学习成绩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教孩子识字也是挺有意思的事,家中墙上的字画,街面上的商铺,随时随地可以教会孩子新的字。认识字越多,孩子读书的兴致越高,读书读得越多,方方面面的认知能力越强,孩子的未来越不可限量。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与学校教育没多大关系。学校的教育,不过是后天知识的积累与提高。有了前期培养的学习能力,后天的再提高是显而易见,成效显著的。
对教育学颇有心得,又从脑瘫儿子考上北大哈佛的教育成功案例中受益良多。授人以鱼,远远不如授人以渔来得持久。
教育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越咀嚼越有意义。
最高级的教养方式,就是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三岁以前的高质量陪伴很重要。如果小孩在哭,哭得再久大人都不管,大人心里想着,等他哭,哭多了,就不哭了。可是小孩心里会想,那我就不哭了,以后都不哭了,反正哭了也没用。长期这样,小孩就会形成消极情绪。所以大人对小孩的高质量陪伴很重要。高质量陪伴不止是留给孩子点共同的时间,不是你拿个手机,他在旁边玩。
one
消极情绪会引发幼儿的各种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分为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儿童早期问题往往会为个体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风险因素。例如,具有早期问题行为的儿童更有可能面临着消极同伴和师生关系、低学业成就、留级或辍学的风险,在青少年阶段更有可能出现破坏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很重要,0到7岁是一个人发展性格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小孩一过了七岁性格就定型了。
two
我小时候就是在不管不顾的,带有消极特色原生家庭里长大的。
深刻地记得有一次自己接到一个电话诈骗,那时读高二,没有识别坏人的意识,差点上当,问我要银行卡号和密码,然后几分钟后我反应过来他肯定是骗子,我就打电话过去骂他,直接用四川话喷他,喷得我正得意,骗子把电话挂了,可能我说得太难听了吧,也被自己的爆发所震惊。
下午打电话给父亲讲这件事,我说我早上接到一个电话诈骗,不过幸好我机智没被骗。
父亲说我怎么这么笨!
我一直想不通我到底哪里笨了?
其实给他打电话就是想要一点鼓励,想要他表扬我,说“你真棒”这样的话。
经历了两三次这样的事,再也不想与他们分享我的不幸与快乐。取而代之的,是我身边的朋友。以致于在我后来的认知里,认为最好的那个朋友比父母更重要,会更加离不开朋友,而不是父母。
小时候,家庭给我的印象是,当母亲和别的母亲坐在一起谈论如何教育孩子时,母亲总是会呈现一种独特的自信说,“我们家两个孩子,孩子能读起哪养起哪,如果读起博士,我也会供到博士。如果读书不行,就早点出去工作,不能读差大学。”
言外之意,就是,我不管你。放任自流,随便你,爱干嘛干嘛。
后来,我也进了一个被母亲称为“差大学”的学校。母亲很生气,她不想让我读大学,我没有听她的。当时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她那段时间有轻度抑郁症。母亲说她的抑郁症是被我气出来的。我也很自责,但我也没办法,路是我自己的。
中学时代,我会因为父母的放养制度而感到格外自由,给足了我充分的空间而感到快乐。好朋友们经常会因为父母管得多,在我耳边抱怨,我会觉得我的童年太好了,没那么多束缚。
可是,长大后才明白,这明明是“野生生长”。
他们给我的教育理念是,我不管你,你学习和生活上所有事,我都不管你,我只管你每天晚上七点之前必须回家,不准在外面过夜。
从小到大,只有按时回家这一条规则管的最严。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有优点,很独立,不管是人格,还是经济上。也被比我大几岁的或者同龄的人认为情商高。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也不可能摆脱 我的原生家庭,也不会摆脱它,只需要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认识到原生家庭带给我的缺点,这些缺点是可以改正的。
three
谈及父母的教养方式,一定会说到依恋关系。依恋指的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他人建立的一种深层的、坚固的、持久的情感联结。如果儿童感知到与抚养者之间的依恋关系是稳定而且安全的,那么儿童就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重要的,他人是可信赖的、可依靠的。反之,则儿童会认为自己无价值,表现出社会退缩行为或攻击行为。依恋如何影响个体的生理健康?研究者认为可能的路径是,依恋类型会影响个体情绪调节、自我调节以及亲密关系中的行为策略,而这些策略会通过塑造个体的应激反应,进而影响个体的健康和疾病结果。
母子依恋与儿童处理内部世界的冲突(如孤独、抑郁等)相关,而父子依恋与儿童进行社会化以及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等外部世界的活动相关。有研究表明,安全型父子依恋儿童的应激下皮质醇反应显著高于不安全型父子依恋儿童;不同母子依恋类型儿童的应激下皮质醇反应不存在显著差异。
什么是皮质醇?皮质醇是人体重要的应激激素,也是检测应激所诱发的HPA轴反应的一个常用和主要的生物指标。
教养方式总是与如何陪伴孩子相关。
怎样算高质量陪伴孩子?
这里举一个我在我所待的城市很好的一个私立幼儿园观察到的例子。
班上有一个小孩,她叫胡家媛。长相很普通,不胖不瘦,单眼皮,就是非常普通,第一眼完全不会去注意的那种小孩,可是后来她的一些言行震惊到我了。每天都是妈妈送她上下学,有一天,她妈妈来学校晚了,只剩下她和几个小孩,妈妈来了,我看到她对女儿抱歉的眼神,气喘吁吁地对女儿说“对不起,妈妈今天来晚了”,女儿并没有怪罪妈妈的意思,安慰妈妈说“没关系”,两个人就很愉快地离开幼儿园了。
当时给了我一种:胡家媛在家,肯定是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并且爸爸妈妈也很有素质。
一学期,她妈妈只在那天来晚过,其余时间都在学校刚放学时就来接。
班上每个孩子都有准备绘本,她的绘本是和妈妈一起全世界旅游的手帐形式的内容,里面的东西除了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照片,还有走心的描述,篇数很多,里面很多都是妈妈对胡家媛的动作描述。手帐开头有一句话非常打动人: 麻麻说,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一次胡家媛妈妈来学校,和我们交流,她就说到自己有注意到高质量陪伴孩子。胡妈妈说:
从孩子还在肚子里,我就了解到高质量陪伴这个话题,自己也在构思该如何陪伴她,后来发现,带她一起旅行,每个周末带她去公园,或者在家一起做手工。
有一次吃饭时,胡家媛对我悄悄地说:我一和米思有说话,蓓蓓就掐我,掐得好疼啊,你跟她说,掐人是不对的。
我被胡家媛的语言表达能力惊艳到了,五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是上帝的宠儿啊。话又说回来,一个孩子成长成什么样的人,家庭环境是起决定因素的。她的父母给她足够多的肯定,以致于变成一个表达能力突出、不会像其他小女孩那样小心眼,总之,身上带有的气质是积极的。
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情绪有重要的影响,幼儿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幼儿身心发展过程的健康状态。积极、正面的教养方式促使幼儿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他会越来越乐观,对待生活充满希望。消极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怀疑自己的每一个决定,不自信,心态偏消极,抗压能力也没有正面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强。
在你还来得及改变你的教养方式时,不妨用积极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来得及”这三个字的概念很模糊,可能父母们会问“哪个年龄才算来得及”。前文我也说过,七岁之前。如果孩子超过了七岁,就会花费比幼年时期更长的时间来改变教养方式,效果也很明显的。
部分文献来自“教育心理研究”等书籍。
这是我第一篇有关心理学的文章,如有不足,请谅解。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