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胆汁反流性胃炎,请问二十六味健中汤疗效怎么样?
用二十六味健中汤6号组方,哪个是专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我用的就是6号组方,效果蛮好,其他的没用过,我上个月开始用的,这两天打算再买一个疗程,我主要是肚子胀,吃点东西就胀,不敢吃凉的东西,有时候口苦的难受。
我是湖南衡阳的,楼主是哪里的啊,交流一下啊,同病相怜啊,不过我觉得这个二十六味还是效果蛮好,就是价格有点小贵啊...
二十六味健中汤是不是真的啊?
大医院或者大药店买的是真的。贪图便宜的话,真假就不知道了。你可以找315. “二十六味健中汤”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精致而成的纯天然中药经我院几十年最新临床观察证实,治愈率高达95﹪以上,组方合理,标本兼治,能够杀菌消炎、消胀养胃、止酸止痛、改善胃粘膜血流,提供粘膜代谢所需营养物质,去除粘膜腐肌,修复粘膜创伤,调节胃内酸碱平衡,重建粘膜保护屏障,康复胃病。
“二十六味健中汤”的功效和药理作用:
主要功能: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温中健脾、消积通腑、化淤止痛、止胀止酸、消除炎症、修复胃黏膜、促进胃肠蠕动。药理作用:能使胃内能形成网状结构覆盖在整个胃粘膜表面,隔离胃酸、幽门螺旋杆菌、酒精、刺激性食物对胃粘膜的继续伤害。其特有的“SGRF粘膜修复因子”能很好的润滑胃壁、促进胃动力、增进食物消化,发挥止酸止痛、杀菌消炎、消涨养胃的作用,消除胃酸、胃痛、胃涨等症状。具体感受:胃隐痛,钝痛、烧痛感消失,不在胃涨和嗳气,胃没有灼烧感。
“二十六味健中汤”系列药物主要治疗:
急,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结肠炎,梅核气等。
小建中汤的配方组成是什么?
组成: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1、歌诀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2、用量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3、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扩展资料早在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小建中汤里,就有“饴糖”这味中药。据考,饴糖是以淀粉质的粮食谷物(糯米、小麦、玉米等)为原料,经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味甘,性微温,入脾经,能够补虚乏、养脾胃。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药,用来补中益气,顾护中焦脾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建中汤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药加糖要慎重
建中汤标准配方
【小建中汤组成配方】桂枝9g(3两,去皮)、白芍18g(6两)、甘草6g(2两,炙)、生姜9g(3两,切)、大枣12枚(12枚,擘)、饴糖30g(1升)
【小建中汤用法】水煎2次,去滓,加入饴糖溶化分服。
【小建中汤使用标准】
1.体质瘦弱,易疲劳,易感冒。
2.腹痛喜按,按之痛减,得食痛减。
3.心中动悸,虚烦不眠,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4.腹诊:腹壁薄,腹直肌表浅,腹肌紧张腹壁弹力弱。
若具备上述4条可用之;若具备1.2.4.或1.3.4.也可用。
【按语】
1.现临证宗此方者多不用饴糖,差矣!汪昴有言“按此汤以饴糖为君,故不名桂枝芍药而名建中,今人用小建中汤者,绝不用饴糖,失仲景遗意矣。”临床若无饴糖,可用熟蜂蜜30g代。
2.小建中汤证虽然是寒热错杂,阴阳两虚之证,但其症状表现却偏于阳虚,所以临床中对于脾胃虚弱,脘腹里急疼痛者,多用此方治疗,如阴虚偏热、衄血、烦热口干,咽燥、舌绛苔少,脉象细数者,用之当慎。
3.小建中汤加黄芪15g名为黄芪建中汤,适用于中焦虚寒腹痛,兼表虚自汗者,以及小建中汤证而虚较甚者。若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12g,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9g
——本文摘自《经方使用标准》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大建中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方之大建中汤 4.1 大建中汤的别名 4.2 处方 4.3 功能主治 4.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4.5 方解 4.6 大建中汤的药理作用 4.7 用药禁忌 4.8 大建中汤的临床应用 4.9 各家论述 4.10 附注 5 《严氏济生方》卷一方之大建中汤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制法 5.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5.5 功能主治 5.6 加减 6 《全生指迷方》卷二方之大建中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6.4 功能主治 6.5 加减 7 《丹溪心法》卷二方之大建中汤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7.4 功能主治 8 《重订严氏济生方》之大建中汤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方之大建中汤 9.1 大建中汤的别名 9.2 处方 9.3 功能主治 9.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深师方》之大建中汤 10.1 大建中汤的别名 10.2 处方 10.3 制法 10.4 功能主治 10.5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0.6 注意 10.7 各家论述 10.8 摘录 11 《宣明论方》卷一方之大建中汤 11.1 大建中汤的别名 11.2 处方 11.3 制法 11.4 功能主治 11.5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1.6 摘录 12 《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定斋未病方》之大建中汤 12.1 处方 12.2 功能主治 12.3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2.4 摘录 13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方之大建中汤 13.1 处方 13.2 功能主治 13.3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3.4 摘录 14 《圣济总录》卷五十方之大建中汤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女科百问》卷上方之大建中汤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管见大全良方》之大建中汤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建中汤 1 拼音 dà jiàn zhōng tāng 2 英文参考 dajianzhong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a Jianzhong Tang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Large Jianzhong Decoc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大建中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十三首。 4 《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方之大建中汤 4.1 大建中汤的别名 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4.2 处方 川椒(炒去汗)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1]。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2]。 蜀椒3克(炒去汗)干姜12克 人参6克 4.3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方之大建中汤功能温中补虚,降逆止痛。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近代常用于胃肠痉挛、肠粘连、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等阴寒内盛者[1]。 补心脾,祛寒气。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或蛔虫为患,脘腹寒痛,呕不能食,腹皮高起,出现头足状包块,痛而拒按,或腹中漉漉有声,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心腹寒痛,呕不能食,腹中虫物乘之而动。阴黄。厥逆,脉伏。寒饮升降,心腹剧痛而呕;疝瘕腹中痛者;又治挟蛔虫者。 4.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去渣,入饴糖一升,微火再煎,分二次服,如一炊顷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1]。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2]。 上三味,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胶胎70毫升,微火煎取150毫升,分二次温服,每次相隔约一小时。药后可饮粥适量。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4.5 方解 方中川椒温中下气,降逆止痛;干姜温中祛寒,和胃止呕;人参补益脾胃,扶持正气;重用饴糖甘温入脾,建中缓急,并能调和椒、姜之燥烈。使中阳建立,寒去温回,则痛逆得以自平[1]。 方中蜀椒味辛大热,温脾胃,助命火,并能散积杀虫;干姜辛热,温中助阳,散寒降逆;人参补益脾胃,扶助正气;重用饴糖建中缓急,并能缓和椒、姜燥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 4.6 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本方具有保护胃黏膜、利胆和镇痛作用,对家兔离体肠管的活动呈双向作用[1]。 4.7 用药禁忌 实热内结,湿热积滞,阴虚血热等腹痛忌用。 4.8 大建中汤的临床应用 1.腹痛呕吐:腹中痛甚则有块,平则无形,每每呕吐酸水。此属中虚,阳气不运。当与大建中汤。党参、蜀椒、干姜、金橘饼。 2.蛔虫性肠梗阻:杨某,男,6岁。患蛔虫性肠梗阻,脐腹绞痛,呕吐不能食,呕出蛔虫一条。患儿面色萎黄有虫斑,身体瘦弱,手脚清冷,按其腹部有一肿块如绳团状,舌苔薄白,脉沉细。此中气虚寒,蛔虫内阻。治以温中散寒,祛虫止痛,用大建中汤。西党10g、川椒3g、干姜3g、饴糖30g,加槟榔10g、使君子10g,嘱服2剂。因患儿哭闹不休,进城买药缓不济急,乃先用青葱、老姜切碎捣烂,加胡椒末拌匀,白酒炒热,布包揉熨腹部,冷则加热再熨。肠鸣转气,腹痛渐减。药买到后急煎成汤,分小量多次服,一剂呕吐已止,再剂腹痛消失,并排出蛔虫一百多条。 3.嗜睡:刘某,女,18岁。患病半年。起初胸脘闷痛,渐次困顿喜卧,多眠睡。近一月余来,无论上课或进餐行路时均不自主地入睡,以致辍学。神经科诊断为“发作性睡病”。刻诊精神困顿、时时入睡、呼之蒙昧、胸腹时时窜痛,余无所苦。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缓。此乃脾胃阳衰,中焦寒甚,阳为阴困,不得舒展,阳入于阴则寐;中阳虚衰,阴寒之气攻冲则胸腹窜痛。治拟温中健脾,大健中阳。人参、蜀椒各9k,干姜12k,饴糖30k,水煎服。眼药五剂后,胸腹窜痛消失,嗜睡稍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原方继进五剂,嗜睡大减,精神振作,舌质淡,苔薄,脉沉。更以原法加减服药十余剂,诸恙悉平。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4.9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 2.《千金方衍义》:虚寒积聚之治,此方最力,故《备急千金要方》效《金匮要略方论》用之,其方中人参辅椒、姜温散之法,人皆得之。至于胶饴为助满之首列,而反用以治病呕不能食,是专用助满之味,引领椒、姜、人参为泄满之通使。 3.《医方论》:非人参不能大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故曰大建中。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辛燥。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 4.《金匮要略释义》:《本草经》谓蜀椒主邪气,温中,逐痹痛,下气。夫大寒乃邪气也。心胸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食,法当温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又宜下气,故舍蜀椒莫与,从而可知中不受温,痛痹之不必下气者,则非蜀椒所宜矣。干姜亦温中之品,此证沉寒痼冷之在中者,性动而猖,其势向上,因用蜀椒复佐以干姜,镇以静而抑之使平。有谓附子驱寒止痛,何以舍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阴中有阳,实中有虚,何则?呕为实而有火之证,呕而不能饮食,中气大伤,自不得以附子攻也。爱用人参、饴糖补其虚乏。方名大建中汤者,宜矣。 4.10 附注 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5 《严氏济生方》卷一方之大建中汤 5.1 方名 大建中汤 5.2 组成 黄芪、附子(炮、去皮脐)、鹿茸(酒蒸)、地骨皮、石斛(去根)、人参、川芎、当归(酒浸)、白芍药、小草各一两,炙甘草半两[1]。 5.3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5.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服[1]。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5 功能主治 《严氏济生方》卷一方之大建中汤主治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膜胀,骨肉酸痛,短气喘咄,痰多咳嗽,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强痛,多卧少气[1]。 5.6 加减 若咳嗽加款冬花;咳血加阿胶;遗精便泄加龙骨;怔忡加茯神[1]。 6 《全生指迷方》卷二方之大建中汤 6.1 处方 芍药六两,黄芪、远志(去心)、当归、泽泻各三两,龙骨、人参、炙甘草各二两[1]。 6.2 制法 上药为末[1]。 6.3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钱,加大枣二枚,生姜五片,水煎,食后服[1]。 6.4 功能主治 《全生指迷方》卷二方之大建中汤主治虚劳,热从腹中或背起,渐渐潮热,日剧夜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混浊,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遗精,日渐羸瘦[1]。 6.5 加减 若腹中急,加饴糖如枣大[1]。 7 《丹溪心法》卷二方之大建中汤 7.1 处方 黄芪、当归、桂心、芍药各二钱,人参、甘草各一钱,半夏、附子(炮、去脐)各二钱半[1]。 7.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7.3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食前服[1]。 7.4 功能主治 《丹溪心法》卷二方之大建中汤功能调中和胃。治无根之火聚于胸中,独熏于肺,传于皮肤而发阴斑,斑点如蚊、蚋、虱、蚤咬状,见于胸背、手足,稀少微红者[1]。 8 《重订严氏济生方》之大建中汤 8.1 处方 黄耆(去芦)附子(炮,去皮、脐)鹿茸(酒蒸)地骨皮(去木)续断 石斛(去根)人参 川芎 当归(去芦,酒浸)白芍药 小草各30克 甘草(炙)15克 8.2 制法 上药叹咀。 8.3 功能主治 主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瞋胀,骨肉酸痛,短气喘促,咳嗽痰多,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酸痛,多卧少气。 8.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8.5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9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方之大建中汤 9.1 大建中汤的别名 大建中黄耆汤 9.2 处方 饴糖半斤,黄耆3两,远志3两,当归3两,泽泻3两,芍药2两,人参2两,龙骨2两,甘草2两,生姜8两,大枣20枚。 9.3 功能主治 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彭亨,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愦愦不乐,胸中气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策痛,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失精,惊恐虚乏。 9.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大建中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9.5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10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深师方》之大建中汤 10.1 大建中汤的别名 八味大建中汤 10.2 处方 黄耆4两,人参2两,大枣20枚(擘),当归2两,桂心6两,生姜1斤,半夏1升(洗),芍药4两,附子1两(炮),甘草2两(炙)。 10.3 制法 上切。 10.4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主虚劳气血俱虚,腹中拘急或疼痛,喜温喜按,呼吸气短,动则汗出,手足不温,及阴证发斑。内虚绝,里急少气,手足厥逆,少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阴缩;或腹中寒痛,不堪劳苦,唇口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热,而烦苦酸疼,不能久立,多梦寤。阴证发斑。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于皮肤,胸背、手足发斑,稀少而微红,如蚊、蚋、虱、蚤咬形状。发黄;兼治下焦虚寒之证。 10.5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八味大建中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三)。 10.6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猪、羊肉、饧、冷水等。 10.7 各家论述 《伤寒温疫条辨》:方中参、耆所以补中,夏、草所以调中,以此皆脾胃药也;复有归、芍之和血,则外溢之斑,流而不滞;又有桂、附之温中,则失守之火,引而归原。此中营之帜一端,而失位之师,各就其列也。是方也,以参、耆、桂、附而治斑,犹兵法之变者也。 10.8 摘录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深师方》 11 《宣明论方》卷一方之大建中汤 11.1 大建中汤的别名 大建中黄耆汤、黄耆建中汤 11.2 处方 黄耆3两,远志(去心)3两,当归3两,泽泻3两,芍药2两,人参2两,龙骨2两,甘草(炙)2两。 11.3 制法 上为末。 11.4 功能主治 房事过度,气血俱亏,精关不固,少腹急痛,尿频尿精,虚热,自汗或盗汗,形体羸瘦。蛊病,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收,阴无所使,热自腹中,或从背膂,渐渐蒸热,日间小剧,至夜渐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或浊,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鬼交,日渐羸瘦。虚热盗汗,四肢倦怠,百节烦疼,口苦舌涩,心怔短气。 11.5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大建中黄耆汤(《普济方》卷二一七引《究原方》)、黄耆建中汤(《普济方》卷二一八)。 11.6 摘录 《宣明论方》卷一 12 《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定斋未病方》之大建中汤 12.1 处方 苁蓉(酒浸1夕)、肉桂、白芍药、甘草、人参、茯苓、鹿茸(蜜炙)、龙骨(煅)各等分。 12.2 功能主治 滋气养血,充益五脏。主 12.3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12.4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定斋未病方》 13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方之大建中汤 13.1 处方 人参、桂心、归身、川椒、茯苓、炙草、白芍、饴糖、南枣。 13.2 功能主治 劳伤阳气,不肯复元,清阳凋丧,闪气疼痛,脘中痞结,经和补调理,右脉濡,来去涩者。虚劳腹痛。 13.3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医学从众录》引作“加减大建中汤”。 13.4 摘录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 14 《圣济总录》卷五十方之大建中汤 14.1 方名 大建中汤 14.2 组成 干姜(炮裂)1两半,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1两。 14.3 主治 大肠虚。 14.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加大枣3枚(去核),饧1块,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1日3次。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5 《女科百问》卷上方之大建中汤 15.1 方名 大建中汤 15.2 组成 白芍6两,黄耆3两,远志3两,当归3两,泽泻3两,龙骨2两,人参2两,草(炙)2两,吴术1分。 15.3 主治 热自腹中,或从背膂,渐渐蒸热,或寐而汗,日渐羸瘦。 15.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擘破),入饴少许,煎1盏,食前温服。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6 《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管见大全良方》之大建中汤 16.1 方名 大建中汤 16.2 组成 人参(去芦)2两,粉草(炙)2两,龙齿(研)3两,当归(酒洗,去芦)3两,酸枣仁(去皮)3两,黄耆(去芦)3两,白芍药4两,远志(去心)1两半,白茯苓(去皮)1两半,石莲肉(去心)1两半,泽泻1两半。 16.3 主治 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收,阴无所归,小便或赤或白,甚则尿精滑数,夜梦鬼交,或睡而汗出,日渐瘦悴,或生虚热,六脉虚弱,或大而软,按之不应。 16.4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7分,去滓,入饧少许,再煎溶,空心温服,1日2次。 16.5 制备方法
补气建中汤的配方
补气建中汤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剂,其组成药材包括黄芪、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这些中药材的组合可以起到健脾益气、调中止泻、祛湿固表、和中养血等功效。补气建中汤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广泛。它可以治疗胃肠道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肝病等多种疾病。
黄芪是补中益气的药材,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人参可以补气养血,对于疲劳、失眠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白术则是一味健脾益气的药材,可以改善胃肠道消化不良的症状。茯苓和甘草则是调和药方的两味药材,茯苓可以祛湿、固表,甘草则可以和中调理,同时也能增强药方的功效。
使用补气建中汤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禁忌。例如,对于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黄芪可能会加重症状,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此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应该避免使用补气建中汤。在使用补气建中汤的时候,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不要随意更改药量和药材组合。
总之,补气建中汤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方剂,其功效广泛,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使用补气建中汤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禁忌和用药方法。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指导。
补气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瑞竹堂经验方》卷一:补气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嵩崖尊生》卷九:补气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摘录 4 《瑞竹堂方》卷一:补气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魏氏家藏方》卷四:补气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普济方》卷三五二引《肘后方》:补气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兰室秘藏》卷中 7.1 组成 7.2 主治 7.3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7.4 附注 8 《医学集成》卷二 8.1 组成 8.2 主治 9 《脉症正宗》卷一 9.1 组成 9.2 主治 9.3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10 《普济方》卷三十五引《十便良方》 10.1 组成 10.2 功效 10.3 主治 10.4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便览》卷一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11.4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补气汤 1 拼音 bǔ qì tāng 2 《瑞竹堂经验方》卷一:补气汤 2.1 处方 黄耆90克(去芦,蜜水炙)人参 甘草(炙)各15克 麦门冬30克(汤浸,去心)苦桔梗(去芦,炒)30克 2.2 制法 上药哎咀。 2.3 功能主治 主肺气虚弱,脉浮而软,怔忡无力,少气启汗,鼻塞,腠理不密,易感风寒者。 2.4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5 摘录 《瑞竹堂经验方》卷一 3 《嵩崖尊生》卷九:补气汤 3.1 处方 白术1钱半,茯苓1钱,山楂1钱,人参1钱,半夏8分,陈皮8分,干葛7分,砂仁5分,炙草3分。 3.2 功能主治 脾弱,饮食不长肌肉。 3.3 摘录 《嵩崖尊生》卷九 4 《瑞竹堂方》卷一:补气汤 4.1 处方 黄耆3两(去芦,蜜水炙),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麦门冬1两(汤浸,去心),苦桔梗(去芦,炒)1两。 4.2 功能主治 补气以养肺。主肺虚少气自汗。 4.3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原书治上证,须与益荣丹配合使用。 4.4 摘录 《瑞竹堂方》卷一 5 《魏氏家藏方》卷四:补气汤 5.1 处方 鹿茸(去毛,锉作段。酒浸,炙)1两,当归(去芦,酒浸)1两,白术(炒)1两,附子2只(炮,去皮脐),北五味子(去梗)半两,黄耆(盐水炙)半两,人参(去芦)半两,金钗石斛半两,白茯苓(去皮)半两,山药(炒)半两。 5.2 制法 上为细末。 5.3 功能主治 补营卫。主虚劳咳嗽,寒热往来,四肢乏力。 5.4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7分,食前服。 5.5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四 6 《普济方》卷三五二引《肘后方》:补气汤 6.1 处方 黄雄鸡1只,赤小豆5升(大豆亦得),干地黄1两,甘草3两,桂心3两,黄芩3两,芍药3两。 6.2 功能主治 产后大虚劣。 6.3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2斗,煮鸡、豆1斗,去滓纳药,煎取4升,分4次服。 6.4 摘录 《普济方》卷三五二引《肘后方》 7 《兰室秘藏》卷中 7.1 组成 柴胡2分,升麻3分,黄耆8分,当归身2钱,炙甘草4钱,红花少许。 7.2 主治 年少时气弱,常于气海、三里灸之,节次约5070壮,至年老添热厥头痛,虽冬天大寒,犹喜寒风,其头痛则愈。微来暖处,或见烟火,其痛复作,57年不愈者。服清上泻火汤后用此方。 7.3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作2汤。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稍热服。 7.4 附注 《医学纲目》有细辛少许,麻黄(炒)、苦丁香各半钱,无红花。 8 《医学集成》卷二 8.1 组成 黄耆1两,焦术1两,人参3钱,茯苓3钱,苡仁3钱,半夏3钱,肉桂2钱,甘草1钱。 8.2 主治 中风右半身不遂。 9 《脉症正宗》卷一 9.1 组成 人参8分,黄耆1钱,玉竹2钱,白术1钱,木香3分,山药1钱,陈皮8分,川芎8分。 9.2 主治 阳气大虚。 9.3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0 《普济方》卷三十五引《十便良方》 10.1 组成 五味子3两(须用辽东者),甘草5钱,白盐(炒)1两(3件同拌,置器中露1宿,取出焙干),吴茱萸5钱。 10.2 功效 生胃中津液。 10.3 主治 上焦虚热,夜卧口干。 10.4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熟汤送下,不拘时候。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干净瓷瓶中盛。 11 《便览》卷一 11.1 组成 黄耆、白芍、甘草、泽泻、陈皮、人参。 11.2 主治 皮肤麻痒。 11.3 补气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1盏半煎服。 11.4 加减 有痰,加半夏、生姜。 古籍中的补气汤 《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著痹(即麻木) 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补气升阳和中汤(东垣)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炙... 《医学纲目》:[卷之十二·肝胆部诸痹]著痹(即麻木不仁) 经络相接,而泄火邪。不旬日而良愈,遂名其方曰清阳补气汤。苍术(四钱)本(二钱)升麻(六钱)柴胡(三钱... 《普济方》:[卷一百八十五诸痹门]诸痹 菊皮(半两去白)为咀,每服减黄一半忌酒醋湿芍药补气汤治皮肤间麻木,此肺气不行也。(洁古老人立此方神... 《普济方》:[卷二百十八诸虚门]补虚益气 (二两)川乌(生去皮脐)附子(生去皮脐各五钱)补气汤(出瑞竹堂方)黄(二两去芦蜜炙)人参甘草(炙各... 《成方切用》:[卷二上补养门]六味地黄丸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区别
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的异同是:三方均以温补中阳立法,均治中阳不足,脾胃虚寒。1、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组方:饴糖30克(融化冲服) 芍药18克 桂枝9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枣6枚。2、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组方:炒蜀椒3克 干姜12克 人参6克 饴糖30克(融化冲服)。3、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组方:饴糖50克(融化冲服) 黄芪15克 芍药15克 桂枝10克 生姜10克 炙甘草10克 大枣10枚。4、小建中汤 大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三方均以温补中阳立法,均治中阳不足,脾胃虚寒。但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补阳之力不如大建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较轻,并有肝脾不和或气虚不固者,能缓急以止痛。而大建中汤纯为补火助阳,专入脾胃逐寒邪以扶正气,无其他功效,并能降逆以止痛。
大建中汤与小建中汤的异同是什么呢?
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的异同是:三方均以温补中阳立法,均治中阳不足,脾胃虚寒。1、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组方:饴糖30克(融化冲服) 芍药18克 桂枝9克 生姜9克 炙甘草6克 大枣6枚。2、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组方:炒蜀椒3克 干姜12克 人参6克 饴糖30克(融化冲服)。3、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组方:饴糖50克(融化冲服) 黄芪15克 芍药15克 桂枝10克 生姜10克 炙甘草10克 大枣10枚。4、小建中汤 大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三方均以温补中阳立法,均治中阳不足,脾胃虚寒。但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补阳之力不如大建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较轻,并有肝脾不和或气虚不固者,能缓急以止痛。而大建中汤纯为补火助阳,专入脾胃逐寒邪以扶正气,无其他功效,并能降逆以止痛。
中草药名方:内补当归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内补当归建中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异名】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卷六)。 【组成】当归12克芍药18克甘草6克桂心9克生姜18克大枣10枚 【用法】上六味,哎咀。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一日令尽。 【功用】温中健胃。 【主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疴痛,吸吸少气,或苦小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 【加减】若大虚,纳饴糖18克;若失血过多,加地黄18克,阿胶6克。 提醒您:内补当归建中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黄芪建中汤的配方
黄芪建中汤配方:黄芪15克,大枣10个,白芍15克,桂枝、生姜、甘草各10克,饴糖50克。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功能主治:温中补气,和里缓急,阴阳气血俱虚证。里急腹痛,喜温喜按,形体羸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自汗盗汗。
黄芪建中汤是一道方剂,为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主要制作食材有黄芪、大枣、白芍、桂枝、生姜、甘草、饴糖等,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重在温养脾胃,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黄芪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黄芪又叫做北芪,在中药中黄芪被用作补气药,而且功效是很明显的,能够治疗很多气虚方面的疾病,保健的效果是很好的。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黄芪建中汤的功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芪建中汤的功效和作用 黄芪建中汤是一款由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黄芪(5克)、炙甘草(6克)等等各种对人体有好处的材料共同配合熬制而成的。黄氏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是可以帮助人体温中祛寒,其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症,症状为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劳则愈甚,面色无华;或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等等。因此黄氏建中汤有着良好的食用功效与作用,不过大家需要正确食用。 黄芪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其实黄氏建中汤是有着其正确的用法用量的。黄氏建中汤的用法主要是煎水服用,而用量一般是每日水煎三次温服,其中成年人常用的剂量可为5剂。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切记因为黄氏建中汤有着对人体不错的食用功效与药用价值,就以为可以过度或者大量食用哦。如若过度过量食用,可能会使得身体发生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反应,甚至对身体健康有所损害。因为大家食用期间一定要按照正确的用法用量。 黄芪建中汤的宜忌人群 黄氏建中汤是有着自己的食用宜忌人群的。其中黄氏建中汤的适宜食用人群有:需要进行祛寒的人群;患有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症的人群;有着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劳则愈甚,面色无华;或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等等症状的人群。黄氏建中汤的禁忌食用人群主要有:孕妇需要慎重食用。孕妇还是尽量少长期刻意食用黄氏建中汤等补品,建议每日饮食营养均衡就可以。 黄芪建中汤可以长期吃吗 相信大家都对黄氏建中汤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知道黄氏建中汤是一款对人体有着良好的食用功效作用而且也有着良好的药用价值的一款补品。那么营养价值颇好的黄氏建中汤是否可以长期食用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可以长期吃黄氏建中汤呢?相信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其实虽然黄氏建中汤可以帮助人体祛寒、对人体的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症有着一定的疗效作用,但是却是不可以长期多吃的一款补品。大家注意在服用黄氏建中汤时还是注意正确适量地食用,切记不可过度过量食用。否则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甚至危害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就得不偿失了。而且长期吃黄氏建中汤可能会使得自己的身体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 猜你喜欢: 1. 灸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是什么 2. 中药桔梗的功效与作用 3. 艾草根煲汤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4. 哪些人不能吃黄芪功效有哪些 5. 当归黄芪枸杞泡水喝的功效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