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看过很多的电视剧和电影,还有小说,有些是关于爱情的选择题。在理想抱负和爱情之间,要做出一个选择。不是在小说里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选择。生活是无奈,也是残酷的,并没有两全其美的结局。
当你选择了你的理想抱负,那你就没有办法拥有幸福的生活,也就会失去本应该拥有的爱情。当然有些故事是比较美好,既可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也能拥有美好的爱情。这是我们向往的结局,可以完成理想抱负,也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
而林觉民就是遇到这个问题,是选择理想抱负,还是和妻子过平淡的生活。我想在他的心里是矛盾过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决定的。一边是深爱的妻子,一边是水深火热的国家。不管是哪一方,都需要到他,都离不开他。
林觉民和陈意映虽然不是自由恋爱,可他们的感情却很深。他们有着许多共同语言,他们之间不会有隔阂,更不会有矛盾发生。如果他们生活在和平年代,那应该是会一直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我想也是值得我们羡慕的对象。
爱一个人会真心实意的为他着想,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自己会舍不得,会想着可以和他长相厮守。可他的理想抱负需要自己的理解,需要自己的支持,需要自己的包容,还有鼓励。而陈意映就是这样支持和理解林觉民,支持他去留学。
林觉民会给陈意映写信,来表达对她的思念。当你心里有一个人的时候,写信只是一个形式,可能真正的感情一封信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来。但却也是表现爱的一种方式,也是表达思念的一种形式,还令人羡慕不已的。
陈意映是知道林觉民做的事情,也就是参加革命活动。只是她选择的是支持,在背后默默支持他做的事情。但她并不知道林觉民做的事情,是很危险的。不过林觉民也没有告诉她,因为怕她会担心,所以选择隐瞒。
我想林觉民是爱陈意映的,可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己怎么能只顾小家,不管大家。只有国家安宁,那才能有幸福的小家。我想林觉民是这样想的,而且事实也是这样。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即使心里有不舍,可还是选择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小家和大家之间的选择,选择了国家,就会辜负小家,辜负家里人,辜负所爱之人。可如果人人都选择小家,那谁来保卫国家,谁来改变国家的命运,谁来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救出来。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觉悟,林觉民选择了理想抱负,选择了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左边是理想抱负,右边是所爱之人,两者不可兼得。可我觉得林觉民并没有做错,虽然“辜负”了所爱的人。
[create_time]2020-03-07 09:17:57[/create_time]2020-03-22 08:56:57[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2[alue_good]庞乐秋梵06C[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9e9be9.ZrwtPCvQWvPzjuY5b-4ing.jpg?time=5435&tieba_portrait_time=5435[avatar]TA获得超过760个赞[slogan]健康快乐每一天[intro]2705[view_count]
林觉民是什么人?
林觉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一说5月3日]),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人物经历1907年,林觉民启程前往日本留学,两年的新婚生活第一次迎来了分离。在日本,林觉民很快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了同盟会,认识了黄兴等人,受到了深刻影响,已然把革命当做事业,愿为之献身。1911年的一天,林觉民突然回到家中,联系同盟会各联络人,隐秘地进行起义计划推演。他们秘密制造了大量炸药送往香港,林觉民和一众革命党人也从福州马尾登船,前往香港等待起义。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拿着简陋的武器去攻打广州总督署,而两广总督张鸣歧早已撤走,室内空空如也。当他们撤出时正好撞上了巡防营,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林觉民力竭受伤被捕。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铁血丈夫”林觉民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林觉民
[create_time]2021-06-16 21:07:48[/create_time]2011-10-29 21:14:08[finished_time]8[reply_count]2[alue_good]小林畅谈教育[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7289cfc6dd5a192dad801f38d582fcf5.jpeg[avatar]专注分享教育科普知识。[slogan]专注分享教育科普知识。[intro]6358[view_count]辛亥革命,黄花岗72烈士之,刚柔义胆的林觉民
辛亥年(1911年)旧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时许,广州总督衙门附近"砰砰"地响成一片,流弹"嘘嘘"地四处乱飞。枪声并没有持续多久,但是,大清王朝的机体已经被打出了许多窟窿。一个敢于惊扰大清王朝的书生当场中弹就擒。
林觉民,字意洞,24岁,福建闽侯人。如今人们只能见到一张大约一个世纪之前的相片:他眉拙眼重,表情执拗,中山装的领口系得紧紧的。他被一副镣铐锁住,"当啷当啷"地押进总督衙门的时候,这件中山装肯定已经多处撕裂,缠在手臂上作为记号的白毛巾也不知去向。腰上的枪伤剧痛锥心,林觉民还是心犹不甘地环目四顾。终于跨入了戒备森严的大门,然而,他是一个阶下囚而不是占领者。一种理论,几场骚乱,若干激动人心的口号,还有报纸、杂志和传单,这一切足够说明一个朝代即将土崩瓦解吗?然而,林觉民坚信不疑。他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生命押在这个结论之上,决定用副柔弱的肩膀拱翻一个王朝的江山。
不成功,便成仁,他完全明白代价是什么。起义前三天的夜晚,林觉民与同盟会的两个会员投宿香港的滨江楼。夜黑如墨,江畔虫吟时断时续。待到同屋的两个人酣然入眠之后,林觉民独自在灯下给嗣父和妻子写诀别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写在一方手帕上:"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这句话落在手帕上的时候,林觉民一定心酸难抑。孤灯摇曳,一声哽咽,两颊有泪如珠,他接着写:"吾作此书 时尚 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与妻书》一千三百来字,一气呵成,娟秀的小楷一笔不苟。两封信,通宵达旦,呕出了一腔的热血,内心一下子平静下来。生前身后的事俱已交代清楚,24岁的生命一夜之间完全成熟。《秉父书》和《与妻书》是人生的断后文字。必须承认,相对于如此坚决的姿态,总督衙门的战役显得过于短促,甚至有些潦草。
林觉民与同盟会员攻人督署,不料那儿已经人去楼空。他们打翻煤油灯点起了一把火,纷纷转身扑向军械局。大队人马刚刚涌到东辕门,一队清军横斜里截过来。激烈的巷战立即开始,子弹"噗噗"地打进土墙,碎屑四溅。突然,一发尖啸的子弹如同一只蝗虫飞过,"啪"地钉入林觉民的腰部。林觉民当即扑倒在地,随后又扶墙挣扎起来,举枪还击。枪战持续了阵,林觉民终于力竭不支,慢慢瘫在墙根。清军一拥而上,人头攒动之中,有人飞报:抓到了一个穿中山装的美少年。
主持审讯的是两广总督张鸣岐。林觉民和同盟会的人马抵达的时候,张鸣岐已经越墙而去。一种说法是,张鸣岐手脚利索,望风而逃,他抛下的老父张少堂和妻妾三人瑟缩于内室的一隅,哀声苦求饶命;另一种说法是,张鸣岐事先得到细作的密报,督署仅是幢空房子,四面伏兵重重,同盟会中了圈套。不管怎么说,骚乱并没有改变既定的格局。
当然,张鸣岐和林觉民都明白,大堂上的吆喝、惊堂木、刑具以及声色俱厉的控告,都已经丧失了意义。身负镣铐的林觉民心怀必死之志。虽有老父牵挂娇妻倚门,这个24岁的人仍眼神清澈、步履轻盈,林觉民坚定地往黄泉路上走去—那么多的福州乡亲已经在鬼门关那边等他了。总督衙门一役,殒命的福州乡亲多达二十余人。他们或者尸横街头,或者被捕之后引颈就刃,林觉民又怎么可能独自苟活于天地之间,想用囚犯的演说打动审讯者,这无异于与虎谋皮。但是,林觉民的灼灼目光与慷慨陈词,还是震撼了在座的清军水师提督李准。
世界大势、清朝的朽败、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事业,林觉民讲起来血脉贲张、嗓门嘶哑,激烈的手势将身上的镣铐震得"啷啷"作响。即使是一介武夫,李准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林觉民身上逼人的英气。他挥手招来了衙役,将林觉民解除镣铐,给他摆上座位,并笔墨侍候。林觉民揉了揉僵硬的手腕,坦然地坐下,挥毫疾书,墨迹淋漓飞溅。刚刚写满一张纸,李准立即趋前取走,转身捧给张鸣岐阅读。大清王朝呼啦啦如大厦将倾,蝼蚁般的草民茫然如痴,革命者铤而走险,拳拳之心谁人能解?林觉民一时悲愤难遏,一把扯开衣襟,挥拳将胸部擂得"嘭嘭"地响。一口痰涌了上来,林觉民大咳一声含在口中而不肯唾到地上李准起身端来一个痰盂,亲自侍奉林觉民将痰吐出。
目睹这一切,张鸣岐俯身对旁边的一个幕僚小声说:"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幕僚哈腰低语:确是国家的精华。大帅是否要成全他?"张鸣岐立即板起脸正襟危坐:"这种人留给革命党,岂不是为虎添翼?杀!"命运的枷锁并没有打开。林觉民被押回狱中,从此滴水不肯入口。数日之后,一发受命于张鸣岐的子弹蹦出枪膛,准确地击中了他的心脏。
刑场传来的消息说,就义之际,林觉民面不改色,从容自如林觉民死后葬于广州的黄花闵荒丘,一共有72个起义的死难者埋在这里。风和日丽,黄花纷纷扬扬,漫山遍野;阴雨绵绵,那就是72个英魂相聚的时节。坟茔之间啾啾鬼鸣,议论的仍然是国事天下事。五个多月之后,也就是辛亥年九月,公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辛亥革命推翻了千年帝制,民国成立。
[create_time]2022-07-31 15:32:45[/create_time]2022-08-14 11:20:4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海猎o[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50af2c9.VTYH0-MQyPDYwhVsGrj64A.jpg?time=4756&tieba_portrait_time=4756[avatar]TA获得超过763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view_count]
刚柔义胆的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应该如何评价?
辛亥年(1911年)旧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时许,广州总督衙门附近“砰砰”地响成一片,流弹“嘘嘘”地四处乱飞。枪声并没有持续多久,但是,大清王朝的机体已经被打出了许多窟窿。一个敢于惊扰大清王朝的书生当场中弹就擒。林觉民,字意洞,24岁,福建闽侯人。如今人们只能见到一张大约一个世纪之前的相片:他眉拙眼重,表情执拗,中山装的领口系得紧紧的。他被一副镣铐锁住,“当啷当啷”地押进总督衙门的时候,这件中山装肯定已经多处撕裂,缠在手臂上作为记号的白毛巾也不知去向。腰上的枪伤剧痛锥心,林觉民还是心犹不甘地环目四顾。终于跨入了戒备森严的大门,然而,他是一个阶下囚而不是占领者。一种理论,几场骚乱,若干激动人心的口号,还有报纸、杂志和传单,这一切足够说明一个朝代即将土崩瓦解吗?然而,林觉民坚信不疑。他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生命押在这个结论之上,决定用副柔弱的肩膀拱翻一个王朝的江山。不成功,便成仁,他完全明白代价是什么。起义前三天的夜晚,林觉民与同盟会的两个会员投宿香港的滨江楼。夜黑如墨,江畔虫吟时断时续。待到同屋的两个人酣然入眠之后,林觉民独自在灯下给嗣父和妻子写诀别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写在一方手帕上:“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这句话落在手帕上的时候,林觉民一定心酸难抑。孤灯摇曳,一声哽咽,两颊有泪如珠,他接着写:“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一千三百来字,一气呵成,娟秀的小楷一笔不苟。两封信,通宵达旦,呕出了一腔的热血,内心一下子平静下来。生前身后的事俱已交代清楚,24岁的生命一夜之间完全成熟。《秉父书》和《与妻书》是人生的断后文字。必须承认,相对于如此坚决的姿态,总督衙门的战役显得过于短促,甚至有些潦草。林觉民与同盟会员攻人督署,不料那儿已经人去楼空。他们打翻煤油灯点起了一把火,纷纷转身扑向军械局。大队人马刚刚涌到东辕门,一队清军横斜里截过来。激烈的巷战立即开始,子弹“噗噗”地打进土墙,碎屑四溅。突然,一发尖啸的子弹如同一只蝗虫飞过,“啪”地钉入林觉民的腰部。林觉民当即扑倒在地,随后又扶墙挣扎起来,举枪还击。枪战持续了阵,林觉民终于力竭不支,慢慢瘫在墙根。清军一拥而上,人头攒动之中,有人飞报:抓到了一个穿中山装的美少年。主持审讯的是两广总督张鸣岐。林觉民和同盟会的人马抵达的时候,张鸣岐已经越墙而去。一种说法是,张鸣岐手脚利索,望风而逃,他抛下的老父张少堂和妻妾三人瑟缩于内室的一隅,哀声苦求饶命;另一种说法是,张鸣岐事先得到细作的密报,督署仅是幢空房子,四面伏兵重重,同盟会中了圈套。不管怎么说,骚乱并没有改变既定的格局。当然,张鸣岐和林觉民都明白,大堂上的吆喝、惊堂木、刑具以及声色俱厉的控告,都已经丧失了意义。身负镣铐的林觉民心怀必死之志。虽有老父牵挂娇妻倚门,这个24岁的人仍眼神清澈、步履轻盈,林觉民坚定地往黄泉路上走去—那么多的福州乡亲已经在鬼门关那边等他了。总督衙门一役,殒命的福州乡亲多达二十余人。他们或者尸横街头,或者被捕之后引颈就刃,林觉民又怎么可能独自苟活于天地之间,想用囚犯的演说打动审讯者,这无异于与虎谋皮。但是,林觉民的灼灼目光与慷慨陈词,还是震撼了在座的清军水师提督李准。世界大势、清朝的朽败、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事业,林觉民讲起来血脉贲张、嗓门嘶哑,激烈的手势将身上的镣铐震得“啷啷”作响。即使是一介武夫,李准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林觉民身上逼人的英气。他挥手招来了衙役,将林觉民解除镣铐,给他摆上座位,并笔墨侍候。林觉民揉了揉僵硬的手腕,坦然地坐下,挥毫疾书,墨迹淋漓飞溅。刚刚写满一张纸,李准立即趋前取走,转身捧给张鸣岐阅读。大清王朝呼啦啦如大厦将倾,蝼蚁般的草民茫然如痴,革命者铤而走险,拳拳之心谁人能解?林觉民一时悲愤难遏,一把扯开衣襟,挥拳将胸部擂得“嘭嘭”地响。一口痰涌了上来,林觉民大咳一声含在口中而不肯唾到地上李准起身端来一个痰盂,亲自侍奉林觉民将痰吐出。
[create_time]2020-12-18 13:58:57[/create_time]2021-01-01 16:27:04[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紫城么0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a2fe6f5.t31A7iiB4q0Qc8cZPIM54A.jpg?time=4538&tieba_portrait_time=4538[avatar]TA获得超过101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976[view_count]绝笔书的介绍
意映卿卿如晤(1):吾今以此书与汝(2)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3)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4),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主死(5)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6),然启蒙地腥云。满街狼犬(7),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8)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9)也。语云:仁者(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吾充(12)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13)吾此心于啼洋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create_time]2016-06-05 16:42:08[/create_time]2016-06-20 14:23: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土豆亲卫队10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57c3aad.oAoi06OWeZ4u6MgV4xCRcA.jpg?time=3660&tieba_portrait_time=3660[avatar]TA获得超过60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8[view_count]绝笔书的作品赏析
该《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事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create_time]2016-06-05 17:07:22[/create_time]2016-06-20 14:44: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只死你xoD[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85cbf47.xTLFahdzNLi6SZurehkmig.jpg?time=3622&tieba_portrait_time=3622[avatar]TA获得超过13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6[view_count]求历史或现代名人对 林觉民的《与妻书》的评价
请采纳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一位革命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义之前写给爱妻的遗言,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 “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本文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
死”的心情,细述投身革命的道理。又“忍舍汝而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句是全文的纲。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 “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紧接着,用“汝忆否”、 “回忆”、 “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一句,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层面。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直指种种社会惨状及其根源,说明在这种悲惨的社会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是自私的,也是不现实的,坚定了必须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信念;接着讲到了破镜难以重圆的故事,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接着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希望妻子将遗腹子抚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愿。
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希望自己的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本文语言非常好,浅近畅晓。信中之话是烈士说给爱妻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作者语言修养很高,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采比喻,又如“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 ? 抑汝能之乎 ? ……”分析现状黑暗,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虽多处用了典故,如“太上忘情”、 “望夫化石”、 “破镜重圆”等,都融人通俗的语言之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又不觉艰深费解。
[create_time]2018-04-24 07:39:13[/create_time]2014-09-22 20:08:4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8[alue_good]seiryxc[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0b05118.8F2eCiZeNsobPEy0IRIfbw.jpg?time=3934&tieba_portrait_time=3934[avatar]TA获得超过562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73[view_count]
林觉民写下《与妻书》之后,死了吗?
死了。
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译文
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
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开不了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盗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吗?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毅然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之间就要长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儿,我猜她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个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太高兴啦,太高兴啦!我们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但贫困没有什么痛苦,清清静静过日子罢了。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顾全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create_time]2016-04-20 19:27:06[/create_time]2016-04-24 23:42:38[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5[alue_good]妈妈我爱你95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7e23c66.8ZDptMh3sD2bO0n5Xs6lLg.jpg?time=5912&tieba_portrait_time=5912[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30[view_count]
与妻书作者简介 与妻书的作者是谁
1、与妻书作者:林觉民。林觉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一说5月3日]),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2、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create_time]2023-02-13 01:30:59[/create_time]2023-02-27 04:21: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哲哥聊历史233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2bc5058.uDLqq7qJv72XkTo3E4qqOA.jpg?time=6618&tieba_portrait_time=6618[avatar]TA获得超过201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view_count]与妻书作者简介 与妻书的作者是谁
1、与妻书作者:林觉民。林觉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一说5月3日]),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2、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create_time]2022-07-01 18:19:04[/create_time]2022-07-16 01:07: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48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8[view_count]
福建名人故事
福建名人故事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福建名人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林则徐 (1785~1850)清朝大臣、爱国政治家。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编修、协修等京官,两度外放江西、云南乡试考官。二十五年(1820)起,先后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道光十年(1830)任湖北、河南布政使,次年升任河东河道总督,十七年(1837)升任湖广总督。是时鸦.片危害日炽,他提出6条禁烟方略,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十八年(1838)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他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除,本大臣一日不回。”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撤买办工役,封锁商馆,逮捕主要烟犯60余人,迫使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出鸦.片19179箱、2119袋共237万多公斤,于十九年(1839)六月初三在虎门销毁。此间,他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方书报.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等,是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第一人”。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英国侵略者舰队多次侵犯粤海,均被军民合力击退。同年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十二月授两广总督。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英军攻粤、闽未逞,改途进犯浙江,陷定海,再北犯天津大沽。二十一年(1841)五月,道光皇帝以广东战败,归咎前任,林则徐被革去四品卿衔,充军伊犁。此间,他协助办理垦务,亲历南疆勘察,行程3万里,沿途倡导水利,开辟屯田。二十五年(1845)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1847)升云贵总督。二十九年(1849)因病归籍,三十年(1850)九月奉旨赴广西镇压太平军,行至广东普宁,病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2.沈葆桢 (1820~1879)清代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之一。福州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同治三年(1864),赐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赏头品顶戴。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倡兴船政,荐为首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建船政,建造近代中国第一批舰船;并着眼于“船政根本,在于学堂”,创办船政前后学堂,培养造就了大批海军及造船人才,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军和船舶工业基础。同治十三年(874),因日本借牡丹社事件侵台,任钦差大臣办理台湾防务,率福建水师赴台。日军撤退后,为开发台湾经济等作出计划,并倡建郑成功祠以祀先贤。翌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扩充南洋水师,参与经营轮船招商局,妥善处理“皖南教案”。在修水利、固海防、选贤能诸方面颇有政绩。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肃。 3.林祥谦 (1892~1923)京汉铁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福州闽侯县人。早年在私塾读书。1911年入京汉铁路江岸机器厂当工人,在陈潭秋的教育培养下,参加工人运动。1922年1月被推选为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会计干事,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次年2月1日到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总工会决定京汉铁路全线大罢.工,林祥谦为江岸地区罢.工负责人。7日下午,被吴佩孚部湖北督军府参谋长张厚生逮捕,缚于江岸车站电线杆上,强迫复工。林祥谦坚定回答:“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4.叶向高 (1559~1627)明代宰相。福州福清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后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三十五年(1607)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一人主持朝政8年,人称“独相”。任上,在罢矿税、整顿边防和用人等方面均有良措,撤回辽东和福建税监,给辽东和闽中人民除了一害。天启四年(1624)七月返乡,曾用熹宗赐赠的千两白银在家乡建“赐金桥”。卒谥“文忠”,追赠太师,赐葬闽县东台戊辰山。 5.严复 1854~1921)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福州人。特赐文科进士出身。清同治五年(1866)以第一名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光绪三年(1877)派往英国。学成归国任福建船政学堂教习,翌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会办、总办。甲午战争后,致力译著,他翻译的第一部西方学术名著《天演论》于1898年正式出版。至1909年,先后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西方名著160多万字。他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第一人。通过翻译《天演论》,将科学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使之超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他还倾心于教育事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受聘为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纂;三十一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并于次年任校长;三十二年赴任安徽省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文科学长。他在《与外文报主人论教育书》(1902)中,提出一个比较详细的学校教育制度蓝图,并对各级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为中国发展新式教育作出了贡献。 ;
[create_time]2022-07-16 19:49:59[/create_time]2022-07-25 07:55:4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7[view_count]
闽西历代名人的故事 不要太长(50字左右)
邓子恢
(1898—1972),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福建龙岩人。1913年入龙岩中学学习。五四运动中受到革命洗礼,创办进步刊物《岩声》,宣传马克思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龙岩县委宣传部长、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闽西暴动副总指挥、第七军第十九师第五十七团党代表,领导了闽西农民起义和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是闽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1931年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作,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1935年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领导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参加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历任华中军区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兼中原野战军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参加领导华东、中原、中南地区的解放战争及淮海、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领导了中南地区的土改和各项民主改革运动。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出了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正确方针,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正确意见,对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等,受到不公正对待。“文革”期间惨遭迫害,病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1981年冤案得到平反,恢复名誉
[create_time]2011-02-16 13:41:03[/create_time]2011-03-07 22:39:35[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4[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674[view_count]
与妻书是什么起义
《与妻书》是黄花岗起义,即1911年4月24日,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时,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妻书》创作背景: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
[create_time]2023-03-21 11:07:25[/create_time]2023-03-30 10:24:3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我就是我了[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ca2bb7.IxJGFxkga2_TmajU5q6PsA.jpg?time=8495&tieba_portrait_time=8495[avatar][slogan]生活很美好[intro]27[view_count]福州名人,福州历史人物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也是历史的传承者。一座城市文化,离不开那些历史名人,拥有数千年历史文明的福州,自然而然少不了那些名人。福州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呢?接下来一起随我来 福州文化 里看看吧。
董奉,东汉名医。董奉一生行医济世,不取分文报酬,只让治愈者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售杏得谷用以赈济贫民。董奉以其崇高的医德,使医生的职业有了“杏林”的别号,也被后人尊为“杏林始祖”。
隐元禅师,日本黄檗宗开创者。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任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弘法,使沉寂已久的日本佛教界为之轰动。隐元禅师开创了日本五大佛教宗派之一的黄檗宗,目前日本崇奉黄檗宗的信众达数百万人,建有黄檗分寺500余座。隐元禅师还将中国的馒头、豆腐配方和当时中国的建筑、雕塑、书法、印刷、医药和音乐等传入日本,被日本称为“黄檗文化”。
林则徐,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了震动世界、彪炳史册的“虎门销烟”,掀开了近现代炎黄子孙反抗外国殖民侵略波澜壮阔的第一页,树立了国际禁毒史上的第一块丰碑。林则徐一生历官十四省,被誉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臣”。他组织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译着;他在新疆主持兴修水利,开挖“坎儿井”,至今仍为民造福,被颂称为“林公渠”、“林公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句,是林则徐一生的写照。
沈葆桢,清代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之一,首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创办的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和专业技术高等学府,奠定了近代中国海军和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基础。沈葆桢提出“船政之根本,在于学堂”,他培养出的船政学堂精英,撑起了近代中国革新、自强的脊梁。
黄乃裳,着名的爱国侨领。1896年,黄乃裳参与“公车上书”,并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1899年,黄乃裳毅然出南洋,寻找垦殖之地,胼手砥足地在马来西亚沙捞越诗巫创办了“新福州”垦场,成为一代侨领。经过一代又一代福州移民的拼搏奋斗,“新福州”日益繁荣,已发展成为诗巫市。
林纾,被公认为近代中国翻译界开山祖师。他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第一部翻译小说。林纾一生译作180多部,极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严复,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1895年~1898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警醒国人奋发图强,一时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林觉民,《与妻书》作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清宣统三年(1911年)春,林觉民参加孙中山、黄兴组织的广州起义,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写下绝命书《与妻书》,勉励妻子“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幸运,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其情其志,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取义、慷慨赴死。
侯德榜,中国近代化工工业奠基人和世界制碱权威。侯德榜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发明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改进了碳化法氮肥生产流程,为中国化工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侯德榜生产的“红三角”牌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他写下的《纯碱工学》等专着,揭开了纯碱生产的秘密,被誉为“中国化学家为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贡献”。
吴石,是中国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情报官,牺牲时公开身份为“中华民国国防单位参谋次长”。毛领袖曾题诗赞誉吴石将军,写下了“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的名篇。1973年,国家追认吴石将军为烈士。
郑振铎,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全才型巨匠。郑振铎在拓展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以及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担任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张钰哲,享誉国际的天文学家。张钰哲在中国天文史上写下许多“第一”。1928年,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第1125号小行星)就是由张钰哲发现并命名为“中华”。1941年,他组织拍摄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钰哲星”。
冰心,被誉为与世纪同龄的文学大师。1923年,冰心发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寄小读者》。其后,在她8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小桔灯》、《繁星》、《春水》、《空巢》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的文学名篇。冰心以爱为中心的文学精神和人格力量,使她成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
林徽因,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也是现代着名诗人、作家,被胡适誉为“一代才女”。林徽因参与新中国国徽设计,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发掘、抢救了国宝景泰蓝制作工艺,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文学创作上,她一生也着述等身,留下了《你是人间四月天》等大量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
高士其,被誉为科教战线上的“铁人”,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全身瘫痪的高士其,以顽强的毅力奇迹般工作了60年,写下600多篇、75万多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科普文章,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高士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爱,被称为“中国两亿儿童的爷爷”,被中央确认为“中华民族英雄”。
邓拓,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37年,邓拓创办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党报——《抗敌报》。1944年,邓拓主持编辑出版《毛领袖选集》,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部毛领袖的文集。新中国成立后,邓拓担任《人民日报》总编、社长等职务,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景润,着名数学家。陈景润把全部的生命投入解析数论尤其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他证明了“1+2”,这项成果被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1978年,新华社记者徐迟写下了着名的长篇通讯《哥德巴赫猜想》,报道了陈景润的事迹。在十年“文革”动乱刚刚结束的那个“科学的春天”里,陈景润成为激励广大有为青年向科学进军的一面旗帜,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create_time]2022-07-12 22:59:39[/create_time]2022-07-27 09:42:5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得书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b189bac.0_-p-DmjI7RYdCR_8LSsvQ.jpg?time=690&tieba_portrait_time=690[avatar]TA获得超过822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6[view_count]
福州有哪些历史名人
1、杏林始祖董奉200年至280年,东汉名医;
董奉一生行医济世,不取分文报酬,只让治愈者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售杏得谷用以赈济贫民,董奉以其崇高的医德,使医生的职业有了“杏林”的别号,也被后人尊为“杏林始祖”。
2、译林鼻祖林纾1852年至1924年,被公认为近代中国翻译界开山祖师;
他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第一部翻译小说,林纾一生译作180多部,极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西学泰斗严复1854年至1921年,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1895年至1898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警醒国人奋发图强,一时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create_time]2022-11-16 07:45:13[/create_time]2022-11-26 03:23:1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梦之缘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1bbd3bf.dco3O7-9qhUybkm7i_05jw.jpg?time=4772&tieba_portrait_time=4772[avatar]TA获得超过794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8[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