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年
1929年,戴永年出生于昆明。6岁时(公元1935年)在昆明武成路小学读书。1938年,抗战烽火烧到昆明,戴家迁回通海,将永年送进秀麓小学就读。
1940年,考入通海中学读初中,秀山的灵气,文庙的古风,熏染出戴永年气质中的儒雅;严师的教诲,慈父的关爱,陶冶出他意识中好学上进的精神。
1943年春,戴永年初中毕业随父母回到昆明考入建设中学,秋季考入云大附中。一年后,因来自通海的同学大都在龙渊中学,他又转入龙渊中学。
1948年12月,戴永年加入了由中共云南地下党直接领导的“云南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并很快成为骨干分子,先后担任小组长、支委,秘密组织发展进步青年开展革命活动。
1949年,20岁的戴永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国民党当局开始了“九·九整肃”,经地下党负责人李志敏的批准,通海县成立了以戴永年为负责人的党小组,负责开展城区工作。12月9日,卢汉宣布云南起义,通海和平解放。
1951年7月,戴永年毕业留校任教。
1954年,到中南矿冶学院深造。
1956年,研究生毕业后到昆明工学院任教,先后任冶金系教研室秘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
1957年,苏联一著名专家到昆明工学院讲学,介绍了他的真空蒸馏分离铅锡合金的试验,尽管这个试验还只是在微型电炉中的小试验,但是这个思路却像闪电划破了戴永年长时间的困惑,一个新的理念在他脑海中萌生——真空冶金!他开始迅速推论:真空冶金有利于增容反应的进行。在真空状态下,液体容易变成气体,蒸发的速率比常压下能提高约100倍,这可使真空冶炼的温度降低,减少燃料的消耗,从根本上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真空冶炼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真空冶炼有利于环境保护,使金属不易氧化,能大大提高金属的回收率,且没有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对环境基本无污染……然而在现实中,戴永年面临的却是一片处女地,既无真空冶金的系统知识和理论著作,也无真空冶金的试验设备,苏联教授所讲的,仅是提供了实验室试验的可能,要继续探索下去,就意味着要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而这条路的前方会碰到什么却无法预知,但戴永年决定上路,从零开始,义无反顾。
1958年,在学校领导支持下,戴永年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真空冶金试验小组。
1979年,日处理2吨的炉子研究成功,经云南省冶金局鉴定后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取代了传统流程。这项新技术获得1979年中国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四等奖,相应设备“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获得1987年国家发明四等奖,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现已有30余台真空炉运用于云南、广西、湖南、湖北、安徽、广东、辽宁、甘肃、江西等省的20多个厂及玻利维亚、巴西等国,创造的经济价值以亿元计。
1989年,他主持创造的“真空冶金研究室”更名为“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他带领同事们创造性地自行研究、设计,建造大、中、小型真空炉15套,供学校教学和科研。
1992年,戴永年开始关注无污染新能源材料锂的真空提炼技术的研究。锂是被誉为“推动世界前进的重要元素”的稀有金属,其用途十分广泛。经过3年多的实验,取得了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999年11月,70岁高龄的戴永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党和人民对他一生心系社会,不断创新,永攀高峰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褒奖。
科研成就戴永年(中)
戴永年,以他为首的课题组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数十个研究项目。研究成功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已在工业上用于锡冶金中的铅锡分离及粗铅的火法精炼;“卧式真空炉”已在工业上用于从热镀锌渣中回收锌以及从火法炼锌厂所产硬锌中回收锌并富集锗、铟、银,形成了独特的有色重金属真空冶金新技术,解决了一系列生产中的难题,并在有色金属行业推广应用。研究成功的“锂的真空冶炼新工艺及配套设备”改革了锂冶金的传统生产技术。由他发明和研制的真空设备与技术在国内外(中国、巴西、玻利维亚等)40多个厂家使用,共计65台/套,部分改革了锡、铅、锌冶金传统生产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戴永年是中国著名的真空冶金学专家,“有色金属冶金”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云南省真空冶金重点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真空冶金和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制备研究工作。提出了金属真空精炼及合金真空分离过程的基本理论,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30篇。撰写出版学术专著7部,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冶金》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真空冶金》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这些专著与论文基本上形成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的理论体系,对生产与科研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内外冶金界有广泛的影响。
人才培养戴永年与学生们
戴永年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戴永年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学理工的人应该学以致用,直接服务于生产。针对当时的教研状况,他开始思考扩大试验,使试验结果直接用于生产实践,改进工厂生产条件,戴永年从此走上了一条科技创新之路。戴永年教的是《锡冶金》,每年都要到个旧各厂矿多次现场考察。锡矿里有铅,冶炼中要把铅锡分开。当时中国主要采用“氯化物电解法”处理铅锡合金。他发现这种冶炼方法流程长,耗能高、污染大、回收低。荣誉表彰他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种奖励共计2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硬锌真空蒸馏提锌和富集锗铟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粗铅火法精炼新流程)、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焊锡真空脱铅用真空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至四等奖共9项。已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20项,在有色重金属的真空冶金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曾到德国、美国、前苏联进行讲学和技术交流。
央视采访昆明理工大学戴永年院士
戴永年院士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省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以及中国真空学会“94'科技成就奖(HAYASHI AWARD)”,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殊津贴,所在研究所于1999年被授予“中华全国总工会职业道德建设百佳班组”,并于1999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9年12月,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共中央)”[4]
戴永年担任昆明市科协科学顾问,中国真空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资深常务理事,昆明市老科协名誉会长。
戴永年院士心系国家发展,积极为中国有色金属冶金工程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戴永年院士十分关心中国工程院的工作,积极参加中国工程院的各项活动,为中国工程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戴永年院士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勇于创新、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敬业奉献,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专家、昆明理工大学资深教授,60余年来,戴永年院士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冶金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桃李满天下,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全省、乃至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戴永年院士90岁诞辰之际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的贺信词)
戴永年一直以来均以“德”为重,以“学”为基,致力于创新发展,做前人未做之事,做前人未做到之事,以求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做出贡献。(昆明理工大学人事处评)
戴永年同志政治思想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谨记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信念,用教育与科研成果服务于民,在60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始终践行“立于德,成于学,展于创,益于民”的治学育人理念,矢志不渝致力于创新发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成果,以求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做贡献。(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评)
2019年3月,戴永年及夫人赵瑞芳教授捐赠30万元,用于支持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戴永年曾先后两次捐出个人积蓄总计60多万,为昆明理工大学分别设立了创新基金、创建“双一流”大学专项基金。
人物去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矿冶学家,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戴永年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27日18时16分在昆明逝世,享年92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