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

时间:2024-06-13 15:42:33编辑:奇闻君

黎族的传统文化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不相认--祖先崇拜。
黎族服饰风格独特,无季节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黎族妇女以前有纹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多见。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黎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木棉做为纺织的原料。公元五世纪的时候,黎族的纺织工艺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黎锦配色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种。除筒裙外,用黎锦做的花幅、壁挂、花带、挂包等工艺品颇受人民的喜爱。


[create_time]2016-09-14 12:42:58[/create_time]2016-09-28 19:58:4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2[alue_good]百度网友8a28931[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8837499.r_w3hhJpNfzU_ywWLRCW6A.jpg?time=7312&tieba_portrait_time=7312[avatar]TA获得超过463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606[view_count]

黎族的风俗文化

黎族的风俗文化:1、黎族女性服饰习俗在黎族传统服饰中女性一般都会,穿立领、无纽对襟宽松上衣,当然同一形制的服饰还有无领之分;还有一种服饰形制为贯头式上衣,简而言之就是没有衣襟直接套头的衣服。下身一般都会穿长短不同的筒裙。黎族女子特别注重个人形象,所以她们在外出之前一定会打扮一番。发式方面主要将头发束在脑后,用皮套或者是丝带捆绑成马尾辫当然年纪稍长的女性也会梳发髻。黎族女子与壮族、苗族女子一样,对银制首饰耳环、项圈和手镯等,也都具有非常强烈的认知感。2、黎族男性服饰习俗相比较于黎族女子来讲男性的服饰,无论是颜色、样式还是装饰都更简单。黎族男性的传统服饰为无领、对胸开襟上衣,下身穿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吊襜”。鞋子一般都为千层底布鞋,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却十分有内涵。3、黎族食俗黎族人一般按照一日三餐的形式用餐,他们的主食多以大米饭为主,同时每一餐都会吃“山栏”香米。这种香米不仅颗粒饱满、口感软糯,而且在煮饭时还会有一种,特别浓郁的米香味飘逸出来。由于黎族人世代居住在海南岛,所以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菜品一般都以海鲜为主。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黎族人都会吃生鱼、肉掺炒米粉。这种食物的主要特色就是味道鲜美,不仅可以刺激味蕾同时还能解馋。实际上黎族最主要的饮食特色就是腌制食品,用陶罐封存制作而成的肉茶、鱼茶,是黎族最具特色的风味食品。由于当地盛产槟榔所以黎族男女,日常生活中吃槟榔就像吃口香糖一样方便。4、黎族特色风俗黎族传统居民一般都住在比较简陋的茅草房中,当然也有一种名为“船形屋”的竹楼。这种房子的主要材料就是竹子,然后用茅草覆盖在墙壁和屋顶,再以藤条或竹字做地板。由于当地气候条件比较湿润,所以人们在建好房屋之后还要外糊泥土。黎族聚居区大多数都是同一个姓氏,自古以来黎族人都实行一夫一妻制。而且还规定同一个姓氏或宗族的人不能通婚,相比较而言黎族的这种婚俗根据礼教风格。而且黎族女孩在结婚之后也与苗族女孩一样,有“不落夫家”的特殊民族习俗。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黎族是古代社会中“百越”族群中,隶属于古代越族的一个小众支系。但如果从古代民族发展史去分析,可以发现“百越”其实有很多分支。吴越、南越、扬越、闽越;东瓯、西瓯、骆越等都属于越族支系。而黎族则属于先秦时期古越族骆越部支系,在秦朝或西汉建立之前黎族先民,一直都被当时中原王朝称为“骆越”。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黎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秦朝时期的百越之地,亦或是汉唐时代的岭南地区。

[create_time]2022-12-04 22:20:16[/create_time]2022-11-22 00:00:00[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民生无小事hY[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8ad423e.FnleE2Yovzapkv_H4torPQ.jpg?time=4340&tieba_portrait_time=4340[avatar]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30[view_count]

黎族民风民俗

  海南岛上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黎族。我们听导游说黎族有一个关于他们祖先是谁的传说:“传说上古时代炎帝时代,其诸侯部落之一的蚩尤部落是东部、南部各族部落的统称,各族部落众多,以后又称“南蛮”、“百越”、“九黎”、“三苗”,是黎族、苗族、壮族等现今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蚩尤”部落因为经常叛乱,被黄帝、尧、舜、禹以及以后朝代兼并、驱敢,逐渐向南躲避于山岭,以至其中一支古骆越人(后称“俚人”),人口大量减少,部分人从大陆两广和越南北部一带乘独木舟、竹筏登上海南岛,成为海南最早的居民,这就是黎族的祖先。到了南北朝时,大陆两广一带的“俚人”跟随首领冼夫人,大规模迁移海南岛,并归附冼夫人统治。海南岛的“俚人”在宋朝以后始称"黎"至今。   我到黎族居民区的时候看到不是房子,而是一个个看着就像大船一样的房子。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内为竹架或木架、外铺茅草的架空高脚船形屋。   到了中午我们就在黎族居民区那里吃饭,我们吃的是那里的特色菜----竹筒饭。我们刚一掀开竹筒盖子就闻到了一股肉香。黎族一游真是让我们回味深长。 整理:zhl201612


[create_time]2022-10-05 09:37:59[/create_time]2022-10-15 02:55:1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冰藕不知天下知4475[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516cfa9.kPGMq4zkQOXcuMPWxaGnMQ.jpg?time=2815&tieba_portrait_time=2815[avatar]TA获得超过571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岭南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壮族的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壮族的历史文化 (1) 壮族的历史 据1990年人口普查,壮族人口已超过一千五百万,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散居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有些学者认为,秦以前壮族曾遍布于两广,而且是现今广东省境内最主要的土著居民,构成古南越族的主体(陈正祥《广东地志》,1978年出版)。大部分学者大致上认同这一观点。如梁庭望等编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的《壮族文学概要·前言》便认为:“先秦时期,壮族的祖先西瓯人和骆越人,分布的地区北到五岭山脉,西北到达湘、桂、黔三省交界,东达番禺(今广州市)之西,东南到达广东高州一带。”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壮族是西瓯人和骆越人的后裔,西瓯骆越是壮族的祖先,”“西瓯骆越也可以说是壮族的第一个族称。”由于古人对南方少数民族了解模糊,族别概念不清,往往想当然地随心所欲地予以混称的现象较为普遍,故自两汉以来,又笼统地称之为“獠”、“僚”、“狸”、“俚”。自晋以后,又改称为“狼”、“俍”,并沿用至清代。如屈大均《广东新语·人语·傜语》说:“大征罗旁(按:瑶族的一个分支),调广西狼兵为前哨。”但自南宋以后,又称之为“獞”、“撞”、“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庆远·南丹(均在今广西)溪洞之民呼为僮。”而各地壮人却有多种自称,如:布侬、布板、布蛮、布沙、布壮、布越、布土、布衣、布雅伊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僮族。由于“僮”字在历史上带有歧视性的贬意,故由当时的国家总理周恩来于1965年提议,改为壮族。 壮族社会历史悠久,经历过漫长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奴隶社会阶段;至唐代奴隶制开始日益瓦解,到宋代才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进入封建社会。 壮族人民在历史上是一个极富革命性的民族。早在秦始皇派遣大军进入岭南时,壮族的先祖西瓯人便曾奋起作殊死战,苦战三年后,终于大败秦军,杀死秦军统帅屠睢。在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壮族人民也从未停止过武装起义的斗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起义军中便有大批壮族战士,充任太平军的先锋部队,在壮族英雄西王肖朝贵率领下,所向披靡,直捣湖南长沙。肖朝贵在长沙战役阵亡后,这支壮族子弟兵,又在壮族将领林凤翔、李开芳率领下,和洪秀全大军一起,继续战斗,一直打到南京。之后,又由林凤翔、李开芳率领北伐,前锋直达天津附近的杨柳青。在太平天国革命中,壮族人民的子弟兵做出的贡献是壮族人民在反对封建统治者伟大斗争中写下的光辉的历史篇章。19世纪末,壮族人民的子弟兵又成为云桂、越南抗击法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黑旗军的主力,多次大败法国帝国主义侵略军,威震南疆,写下了武装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光辉历史。 由于种种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环境、生态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壮族人民的聚居地有着较大的变化。自两汉以后,原来主要聚居于桂东南及广东中西南部的壮族先民,或向西迁移,或与汉族融合而汉化。目前壮族主要聚居于广西的柳州、南宁、百色、河池等桂西地区;广东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及广西东南部,本是秦汉时壮族先民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却反而人数很少了。 (2) 西瓯、骆越遗风 壮族受汉文化影响显著,原古越族文化遗存并不明显,但并未完全消亡,在生活习俗中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某些古南越族西瓯、骆越人的古风遗韵。 壮族人民受汉文化影响,妇女地位低下,但却残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妇女权威因素,体现为舅舅的地位和权威无处不在,受到极大的尊重。凡是外甥的家事,无论大小,舅舅都有权过问。外甥的婚事,事前必须征询舅舅的意见;外甥离婚、分家、父母丧葬等等,舅舅都要过问和参与;甚至外甥居丧期结束后的第一次理发,也要由舅舅充任理发师。这显然是古南越族西瓯、骆越人——壮族的先祖,母权的残留和曲折反映。 原始宗教色彩浓郁的多神崇拜,是西瓯、骆越古风遗韵的又一集中表现。壮族民间至今保留着信巫尚鬼、崇拜多神,迷信鸡卜等原始宗教信仰。人们除了崇拜祖先之外,还崇拜各式各样的自然物象。山头的巨石、路旁的古树、爬行的蛇虫、强有力的飞禽走兽、流淌不息的江河、轰鸣奔泻的瀑布、高耸的山峰……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被封为不同威力或作用的神灵,并对之诚心顶礼叩拜。且巫师地位崇高,直至本世纪50年代,巫师仍然是人与神鬼沟通的不可取代的权威。壮族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禁忌也多而杂,每逢大事,必请神问卜,以求安宁,多福避祸。现在的年轻一代早已抛弃的种种多神崇拜观念,在年老一代中,仍然笃信不移。 壮族的婚姻习俗,虽明显近于汉风,却远比汉族婚俗富于人情味。几百年前,壮族男女青年的交往和谈婚论嫁,是相当自由而富于浪漫情调的。屈大均《广东新语·诗语·粤歌》中描述道:“狼(壮)之俗,幼即习歌。男女皆倚歌自配。女及笄,纵之山野,少年从者数十,以次而歌,视女歌意所答而留一人,彼此相遗。男遗女以一扁担,上镌歌词数首”,“女赠男以绣囊锦带,约为夫妇,乃倩媒以苏木染槟榔定之。婚之日,歌声振于林矣。”这种婚姻习俗,依然明显保留着古南越的民俗遗风,后来受汉族封建婚姻制度影响日深,自由择偶、以歌为媒的习俗,便平添了许多封建婚姻制度的内容与形式,变形为一种半开放式的婚姻习俗。 当前,壮族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而且还严格遵守族内、表亲禁止通婚的规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买卖婚姻倾向。离婚,壮族民间便称为“嫁老婆”,其买卖婚姻之意是极为明显的。不过未婚男女还有在“相亲”中作出选择的权利和自由。若不满意便一切作罢;若男女双方有意,才由双方父母及媒人出面,谈婚论嫁。比起汉族过去的封建包办婚姻,有人情味得多了。 (3) 家喻户晓的“歌仙”刘三姐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的著名人物,在壮族人聚居地,可说是无人不识刘三姐。影响所及,两广地区民间各族人民亦都熟悉和喜爱“歌仙”刘三姐;关于刘三姐的种种神奇美好的传说,长期在民间流传。这无疑是壮俗好歌的民风的结晶,是壮族人民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 相传刘三姐是唐朝人,广西《浔洲府志》说她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该志还载有一段颇为生动的传说: 刘三妹七岁即好笔墨,聪明敬达,时人呼为女神童。年十二,即通经传而善歌,父老奇之,偶指一物索歌,顷刻立就,不失音律。……年十七,将于归,忽朗陵白鹤乡一少年秀才张伟望者,闻歌仙之名而慕焉。不辞跋踄,登门叩访。礼尊宾主,言谈举止,皆以歌为节。乡人敬之,特架一台,置二人于上,一唱阳春,一唱白雪。……如是三日,竟忘寝食,而歌声不歇。人人艳赏,声振于野,未免杂塌。三妹曰:“此台太低,人声喧闹,而韵致不明,请陟山顶与君长歌七日如何?”秀才曰:“既蒙不弃,愿步追随。”二人迳登山顶,偶坐而歌,若出金石,声闻于天。至七日望之,则见其形而不闻其声矣。乡人曰:“二人竞歌已久,可请下山。”乃遣数童登山以请,而童子讶然极曰:“奇哉奇哉,二人化为石矣!”众皆惊骇。……其所许林氏夫闻而疑异,即登山以验,旁立长笑,亦化为石。 故事生动传神,放歌成仙,更富浪漫传奇色彩。刘三姐的传说中,更有说是她以歌闻名,为一土豪恶霸欲强娶为妾,刘三姐坚贞不屈,终被迫害而死,死后成仙,世世代代,成为壮家人的歌仙和守护神,直接表达了壮族人民的反抗精神和美好愿望。本世纪60年代先后出现的歌剧和电影《刘三姐》,即依此传说而编成。刘三姐的形象也因此而传遍中外,四海皆知。


[create_time]2022-11-15 08:35:34[/create_time]2022-11-25 23:15:3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我的草莓你的美Cf[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255271.Izhett0VwuV-JHZDwMKi9w.jpg?time=4782&tieba_portrait_time=4782[avatar]TA获得超过747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view_count]

岭南民族之黎族简介?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 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下面是。   民族历史简介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 黎族人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黎”属他称,其对外自称是甚为统一的,主要的自称国际音标记作“ɬai”,汉字音译一般作“岱”,不过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的差异,有“dai”,“tai”等变音,而黎族内部各支系为了相互区别还有 “哈”、“赛”、“杞”、“美孚”、“润”等自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系,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 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黎族是壮侗民族后裔。译音“俚”“里”“李”“黎”,在壮语中的意思是“蛇”的称呼。据考古发现,海南岛 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大约距今五千年左右。史学界和民族学界研究认为,这些新石器遗物的   黎族风情—狄少英国画作品主人是黎族的先民。是黎族先民开发了海南岛。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开启琼岛,设定珠崖、儋耳两郡,部分大陆 *** 迁居海南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大量移民海南岛。“村人”、苗族和 *** 也先后迁徙入岛。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铁器***和生产技术***农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公元l世纪中叶, 封建统治渐趋稳固。   南北朝和隋朝初期,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它越人,先 *** 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唐宋时期,海南岛与中央王朝关系更加密切,海南岛作为唐朝与南海诸国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唐朝十分重视海南岛的统治和开发。黎族地区生产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等既作为“贡品”又作为对外贸易产品。与此同时,黎族地区的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成熟。黎族劳动人民也受到日益沉重的奴役和剥削。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说30多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元初,封建统治者采取羁縻政策,任用“峒首”为世袭“万户”、“千户”,加速了黎族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进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断起义。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槟榔、椰子和牛只等成为大宗输往大陆的货物。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   民族节日   三月三爱情节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巖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create_time]2022-09-27 15:30:55[/create_time]2022-10-07 05:35:4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1[view_count]

黎族服饰——源于自然

  一.民族概况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居住的地区不同,其方言也各异。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所以很多人通晓汉语。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人口约有111万。黎族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近代少数人信仰基督教。早在3000多年前黎族的先人便踏上了海南岛这个美丽的海岛。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秦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约在宋代以后。现在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则散居在海南其它市与当地民族杂居。黎族有自己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二.特色文化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中“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唱民歌是黎族人民在劳动、恋爱、婚丧、祭祀、迎宾等各种场合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民间乐器以鼻箫最有特色。鼻箫用鼻吹,奏出的音调婉转悠扬,十分动听。“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他人。男子进门后,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此起彼落,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物,作为过夜的礼物。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一对黎家情人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父母,由男方父母兄弟选定吉日,带上聘礼,并要采摘槟榔,到女方去提亲。槟榔象征着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睦美满,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好的祝愿,称为“放槟榔”或“放衣服”。


[create_time]2022-12-29 06:47:03[/create_time]2023-01-10 18:40: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吃饺子不加醋233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13b5d1b.li7UQboFW9KhRa9y65aBDg.jpg?time=6722&tieba_portrait_time=6722[avatar]TA获得超过38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1[view_count]

黎族传统服饰

黎族有哪些特色?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乐器
黎族乐器来源于生活
传统的黎族乐器,无一不与生活息息相关。资料介绍,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独木鼓,据黎族古民歌传述,远古时候因雷公击倒大树,烧树木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洞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作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
叮咚木也是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古时,黎族人民砍山种山兰,山猪经常在夜间出来糟蹋山兰稻,为了保护山兰稻,看山兰的人,就在山寮吊起两根木杆,打击后就响起叮咚声,以驱赶山猪,后来发展成为跳舞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黎族乐器主要有八大件
历史史书对黎族传统乐器有着零星的记载,宋初的《太平环宇记》云:“琼州聚合推鼓歌乐。”据老艺人相传,黎族传统乐器以清康乾年间最为盛行。
黎族俗语:歌声不停,笛音不止。这个俗语反映了黎族的民间乐器与民歌一样历史悠久。
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符策超介绍,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一直以来对黎族乐器有深入的研究,他说:“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竹木、畜兽皮原料,经过手工加工而成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黎族乐器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
baike.baidu/...kVUmnm

黎族人的相貌特征 20分 现只是一些群众保存有黎族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工具,棉麻制品有男女上衣、女筒裙、头巾、木棉布料、麻布料、麻被、麻袋等。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黎族女上衣长61厘米,腰围55厘米。麻布料长3.08米,宽25厘米,木棉布料长4米,宽17厘米,麻布料首公上衣,衣为灰色,仿铜纹,黑色浅绿,衣长76厘米,腰围57厘米,衣袖通长115厘米。首饰品有铜耳坠、银耳环、银项圈、铜铃、银手镯、银质袍钮扣、银戒指等。生产、生活工具有木竹藤制品、织锦工具、独木舂血,编压斗笠工具、纺纱工具、园木平耙、藤箩、藤罐、独木凳、捕鱼工具、狞猎工具、箩筐、斗笠、独木牛铃、男女刀篓、陶瓷、陶罐等生产、生活用品。藤罐有一圆形盖子,通体呈褐黄色,高16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2厘米;捕渔工具用麻的纠维织的,直径58厘米,陶瓷是黎族自己制烧的,褐色,素面完整,肩部有7个乳针钿,口径23厘米,高38厘米,底径22厘米。
女上衣、筒裙、棉质布料、麻质布料、头巾、腰带、彩带等,其中头巾的两侧绣有汉文字,巾长155厘米,宽23.5厘米。黎族女上衣衣的款式前下摆长,后下摆短,衣胸两侧绣花纹,长55厘米,腰围40厘米,衣袖通长106厘米,筒裙长50厘米,腰围38厘米,棉质布料彩带长4米,宽20厘米,这个彩带是黎族结婚时习惯绕在床顶边。服饰式样都显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首饰品有铜耳坠、铅手镯、银质钮扣、珠子、耳铃、脚镯、项饰、发饰等,铜耳坠顶部有一弯扣,下端一弯勾,橙黄色,铅质手镯:镯身锻成一簿铅片圈,内平滑,外原两凸起的铅片弯勾而成,表面有绳纹,弦纹。生产、生活工具有藤箱、藤萝、竹笠、鱼笼、露儿叶席、狩猎工具、捕渔工具、多种独木器物等。

黎族的传统文化 10分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不相认--祖先崇拜。
黎族服饰风格独特,无季节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黎族妇女以前有纹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多见。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黎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木棉做为纺织的原料。公元五世纪的时候,黎族的纺织工艺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黎锦配色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种。除筒裙外,用黎锦做的花幅、壁挂、花带、挂包等工艺品颇受人民的喜爱。

黎族有什么习俗?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的风俗习惯,聚集地和主要节日简介 风俗习惯: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阀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主要节日简介:黎族三月三日(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我们要做黎族服饰, 给起个好听的名称 100分 华派 中国派

黎族和苗族是一个族吗?如果不是哪个早点!想知道他们的东西?求! 二者不是一个族。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旋律,各地区略有不同。
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此外,黎族的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著名。
现只是一些群众保存有黎族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工具,棉麻制品有男女上衣、女筒裙、头巾、木棉布料、麻布料、麻被、麻袋等。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黎族女上衣长61厘米,腰围55厘米。麻布料长3.08米,宽25厘米,木棉布料长4米,宽17厘米,麻布料首公上衣,衣为灰色,仿铜纹,黑色浅绿,衣长76厘米,腰围57厘米,衣袖通长115厘米。首饰品有铜耳坠、银耳环、银项圈、铜铃、银手镯、银质袍钮扣、银戒指等。生产、生活工具有木竹藤制品、织锦工具、独木舂血,编压斗笠工具、纺纱工具、园木平耙、藤箩、藤罐、独木凳、捕鱼工具、狞猎工具、箩筐、斗笠、独木牛铃、男女刀篓、陶瓷、陶罐等生产、生活用品。藤罐有一圆形盖子,通体呈褐黄色,高16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2厘米;捕渔工具用麻的纠维织的,直径58厘米,陶瓷是黎族自己制烧的,褐色,素面完整,肩部有7个乳针钿,口径23厘米,高38厘米,底径22厘米。
女上衣、筒裙、棉质布料、麻质布料、头巾、腰带、彩带......>>

黎族有什么生活习性???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1、宴席礼仪
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2、和解礼仪
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3、播种礼仪
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4、丧葬礼仪
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5、祭礼礼仪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create_time]2022-11-10 16:30:52[/create_time]2022-11-19 08:08:1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抛下思念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01e7b31.B8-z7foXAMa6D2EFeonlZg.jpg?time=4580&tieba_portrait_time=4580[avatar]TA获得超过889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view_count]

黎族的风俗习惯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首长独有的风俗习惯。黎族的服饰有别于其他民族,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黎族妇女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穿桶裙,头发扎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银簪。黎放人民居住的房屋很有特色,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多用优质、坚固耐用的格木。船底形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上面住人。黎族的历法与汉族不一样,有本民族的历法,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命名,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盛行的节日在:春节、元宵、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十五的鬼节、中秋节、冬节(冬至日)等,其中以春节最为隆重,其次是三月三。


[create_time]2023-05-23 17:06:30[/create_time]2023-06-07 17:06:3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宸辰游艺策划[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480429a35d67e6d0c154d338789695a.jpeg[avatar]分享有趣专业的游艺小知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view_count]

黎族的风俗习惯 黎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1、黎族人民文化丰富多彩。黎族妇女的纺织绣早已闻名于世,尤对于木棉的纺织更是独具匠心,对推动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功不可没。

2、男子传统装束一般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着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多大分别。在哈、杞、美孚、润黎少数健在的老年妇女中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文身习俗。

3、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为主,“山栏”香米是黎区特产。把生鱼、肉掺以炒米粉,加入少许食盐,用陶罐封存制作而成的肉茶、鱼茶是黎家腌制的特色风味食品。黎族男子喜好烟、酒。槟榔是妇女的嗜品,吃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蒌叶包着吃,吃后口唇染红。

4、黎族多同姓聚居。传统民居多是简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传统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茅草覆盖,以藤条或竹做地板,离地约半公尺左右。一般居屋是用竹条或树枝为墙架,外糊以泥土。


[create_time]2023-02-26 16:59:00[/create_time]2023-03-13 10:59:5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捡点科技小知识[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ef82704.RtWcjR24E6W52ASxvg4XOA.jpg?time=7522&tieba_portrait_time=7522[avatar]TA获得超过16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

别具风味的海南黎族饮食文化

黎族是主要聚居在海南地区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最接近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黎族人民多能讲汉语,苗语海南方言等,所以也有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情况存在。黎族的饮食文化作为海南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含着浓浓的海南气息,你难道不想见识见识?

黎族的饮食文化一样多资多彩。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食鼠也是黎族的风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时,先把鼠投入火中烧一会,然后刮去毛,除去内脏,再烤或烧即可。

黎族人的主食分为以下几种:

一、大米饭。材料为稻米。稻米又分白米、红米和糯米3种。米饭的制作过程为,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锅,把锅内的水煮沸后,按水下米,用勺子搅均匀,火候适中。米饭煮半熟时盖上锅盖,将灶里柴火取出,用火炭的余热将米焖成香喷喷的米饭。

二、山栏米饭。山栏米质好,营养丰富,煮成米饭,清香扑鼻,是黎家迎宾待客的上品。

三、竹筒饭。用水把米浸泡、滤干后,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适量食盐拌匀填入竹筒(用生山竹或家种云竹的幼竹制作)内,再灌上适量清水,用芭蕉叶堵塞封口。然后把竹筒放进火堆里慢慢翻烤,制成竹筒干饭。黎语称竹筒饭为“眉万”。竹筒饭芳香可口,人们出门远行多带竹筒饭用餐。喜庆佳节也要制作竹筒饭。竹筒饭不易变质,可保存一周。当代竹筒饭已成为宾馆酒店宴席上人们品尝黎家风味的佳品。

四、红薯饭。黎族家家户户都种红薯。红薯饭的制作颇具特色:把生红薯洗净切成小块,先下米待煮半熟时放入红薯,以三成米、二成红薯混合煮成稀饭或干饭。另一种是把红薯切成小片晒干,掺米煮成稀饭。夏天吃红薯稀饭清甜可口,凉爽解热,有保健的作用。

五、南瓜饭。五指山地区,人们常煮南瓜饭食。制作南瓜饭时,先削去瓜皮,清除瓜瓤,把瓜肉切成小块掺米下锅,煮成稀饭或干饭。或是糯米掺南瓜肉,用蒸锅蒸成米饭后,用木臼舂烂,制成南瓜饭团,这是一种独特的风味。

六、黄姜饭。把生黄姜舂烂,取其黄色姜水煮米饭。饭质黄色,有独特的香味,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给产妇补身。

七、玉米饭。山区多把玉米种植在山栏园,收回的玉米脱粒晒干。将干玉米粒放进木臼里加入适量清水,把玉米舂成碎粒后用簸箕扬去壳,保留均匀的玉米粒。可熬成玉米稀饭,也可掺进大米煮成干饭。玉米饭营养丰富,是黎家主食之一。


[create_time]2023-02-21 01:07:36[/create_time]2023-03-07 02:36:0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小白兔奶糖xxl[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f10bd41.iFZ3ghV0BxmR4OiCGaz3JQ.jpg?time=7160&tieba_portrait_time=7160[avatar]TA获得超过29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黎寨的黎寨-历史沿革

据说,海南黎族祖先原生活在上海,以船为家,后迁入陆地,为怀念先祖的船家,在陆上盖成船形屋。寨里的男人留长发结鬟于额前,以红布或黑布缠头,上衣无领对胸开襟。妇女纹脸,穿着绣有图案的筒裙,披绣花头巾,上 衣无扣,对胸开襟;喜欢带耳环、项圈、手镯等装饰品。解放后这里,海南黎族传统的穿着习俗才有所改变,海南黎寨妇女只在节日或迎接游客时 才穿民族盛装,不纹睑。几乎全住瓦房,男女皆上学读书,是海南黎族地区比较先进的地方。旅游寨由黎族民办,现建有黎族特色的竹楼等建筑,陈列着黎族各种劳动工具、生活用具和娱乐器具。还可以观看黎族舞蹈表演,买到特色鲜明的民族工艺品。海南旅游黎寨风情浓郁,值得一游。

[create_time]2016-06-02 14:14:36[/create_time]2016-06-17 12:01:2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手机用户9847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df61661.1w2umWjTyFpwCd7oCeUfCQ.jpg?time=7960&tieba_portrait_time=7960[avatar]超过5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view_count]

黎族纺织什么闻名于世

  黎族纺织以黎锦和黎单而闻名于世,黎族是一个与外界联系较少,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特色的民族。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


[create_time]2023-01-21 04:08:54[/create_time]2023-02-02 14:20:2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炸鸡大汉堡[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eae36d0.BiLh9eJRaGn1OI9BVtFJIA.jpg?time=9282&tieba_portrait_time=9282[avatar]TA获得超过109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0[view_count]

黎族文化指哪些?

黎族文化是指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黎族所拥有的特有文化,主要包括:1.语言文字:黎语是黎族的语言,没有文字记录,而是传统地采用木刻的图案用来传播信息。2.服饰:黎族男女的服饰各不相同,男性着贴身粗麻衣、打褶长裤和草鞋,女性则穿着蓝色的长衫和长裙,头上戴着银饰。3.音乐舞蹈:黎族音乐舞蹈多表现自然、生活、情感等。其中以“江洲大歌”和“黎锦广歌”最为著名。4.建筑艺术:黎族的建筑材料多采用竹子、木柴和茭白叶,建筑通常为竹楼、木屋和茅草屋等。5.民间节日:黎族有许多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黎族年等。6.风俗习惯:黎族人民重视礼仪,注重传统习惯,如结婚嫁娶、葬礼、祭祀等礼仪非常独特。7.手工艺术:黎族手工艺术非常丰富,如黎锦、彩绣、编竹、雕刻、陶瓷等。其中黎锦被誉为黎族的“国宝”。


[create_time]2023-04-16 23:52:39[/create_time]2023-05-01 23:49:41[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0[alue_good]帐号已注销[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ed453309.TWPNjStaTjYr0nq6VfIVgQ.jpg?time=5678&tieba_portrait_time=5678[avatar]TA获得超过323个赞[slogan]欢迎咨询我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intro]1656[view_count]

上一篇:黎子明

下一篇:黎明今夜你会不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