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作家往往都起笔名?笔名的来历是?
并不是因为它好记而是古人就是有那么一种爱好和习俗我们经常见的笔名都是什么的很好的很是有唯美感的名字 不是吗?他们总爱给自己来点好玩的
我记得好象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什么的一种情绪而已或者用一个笔名来标扮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吧
[create_time]2007-04-30 01:46:02[/create_time]2007-04-30 13:02:00[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3[alue_good]ingoyu[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6f7d255.swr-16_3Mw9DW40ECIWYdw.jpg?time=2871&tieba_portrait_time=2871[avatar]TA获得超过17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089[view_count]
起笔名及笔名来源
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笔名:少不识愁
《蝶恋花》 晏几道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
笔名:坠粉
蝶恋花 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 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 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 浮雁沉鱼, 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 ...
笔名:缓弦歌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笔名:波上寒烟 黯乡魂(这是一本小说名)
经不住似水流年 逃不过此间少年
笔名:此间少年
苏幕遮
(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笔名:侵晓 清圆 小楫轻舟 燎沉香
本人推荐 不少苏幕遮的诗句都很美,可以从中找写词汇
[create_time]2011-02-12 19:31:28[/create_time]2011-03-04 15:29:51[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3[alue_good]踏水过流年[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a34ff87.sk9kWEKJ_GwDl_MM72tIew.jpg?time=3185&tieba_portrait_time=3185[avatar]TA获得超过11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69[view_count]
《人间滋味(汪曾祺经典文集)》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人间滋味(汪曾祺经典文集)》(汪曾祺)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in4Uan9mQRBvbR-k51DeQ 密码:kar1 书名:人间滋味(汪曾祺经典文集)作者:汪曾祺豆瓣评分:8.3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7-5页数:156
[create_time]2021-12-26 17:18:25[/create_time]2022-01-01 04:58:55[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放飞梦57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f67e8f2.UC8AARsA0ntMnmFJHtmWLw.jpg?time=5401&tieba_portrait_time=5401[avatar]TA获得超过997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719[view_count]《人间滋味》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人间滋味》(也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2CqTUyAfRw0VgzV8yzPjQ 提取码:kwri书名:人间滋味作者:也斯豆瓣评分:6.7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11-12-9页数:209内容简介:也斯好吃,更好餐桌菜肴与人情交会的滋味,他会写留学时想念的一锅明炉白粥、令自己健康起来的新鲜蔬菜与贴心字条、有历史重量的柏林荨麻菜汤、代表和平舒畅生活的山区手信、还有仿如宗教行列的法国电影的盛宴……也斯说:“我不会写别人的食谱。”因为最好的食谱都得由自己体验。但盛宴不能没有人客,因为这一席滋味得有人分享才有意思。“生命中的种种重大的困扰和起伏,都是通过自己私隐的思考与写作,自己明白过来。更好的食谱与药方,我得自己体验,自己选择。”香港也斯是诗人中的美食家,更是美食家中的诗人。这本书中色、香、味俱全,但更令我既感动又莞尔的是字里行间的人情味。——李欧梵也斯的餐桌,不仅是五味纷陈,还是五湖四海的。《人间滋味》最好看正是那道人间风景,如此千回百转,在他笔下有愁肠有伤心有脾气有各种人情味道,必得细细咀嚼慢慢消化,过后淡淡回味。——陈宁作者简介:也斯,本名梁秉钧,诗人、作家及文学研究学者,现任香港岭南大学比较文学讲座教授。20世纪70年代开始,也斯便参与编辑《中国学生周报》、《四季》、《文林》、《大拇指》等,在港台两地出版的小说、散文、诗集共达20多本,期间获奖无数,如《大拇指》诗奖、“艺盟”香港作家年奖及中文文学双年奖、《刘以鬯与香港现代主义》(合著)入围2011年第四届香港书奖、中文文学双年奖、艺术发展局年度艺术家奖等,最近获新一届中文文学双年奖。著有《食事地域志》、《蔬菜的政治》;小说《后殖民食物与爱情》,于2009年被《亚洲周刊》选为十本好书之一。
[create_time]2021-12-30 14:19:47[/create_time]2022-01-13 03:04:0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蚕宝宝的动植物小百科[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b8efa6d4fc989cd2aed2c32a1f686d7f.jpeg[avatar]志愿者[slogan]共同造就多姿多彩的大自然。[intro]532[view_count]“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第二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恶。)《酷说老子》第二章(1):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1、从古到今,学术界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说老子这两句话讲的是:“美”与“丑”,“善”与“恶”。其实这种看法疑点重重,早就应该被立案调查。可惜,晋代最早为老子这两句原文翻案的王弼,一直孤掌难鸣,无人响应。我的声援,可能会得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然而,似乎有一位哲人说过: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总是乐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2、其实,按照老子的原意:“美”,是喜欢的意思。“恶”,是厌恶的意思。“善”,是赞成的意思。“不善”,是反对的意思。所以,老子要表达的是:“喜好”与“厌恶”,“赞成”与“反对”。而不是“美”与“丑”,“善”与“恶”。3、先说“美”与“恶”:比如我们看到美女,美之。“美”即是喜欢的意思。比如我们看到恶人,恶之。“恶”即是厌恶的意思。证据呢?有三个。【第一个证据】:《道德经》第二十章曰:“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既然“唯与阿”(听话与呵斥),都是动词,那么美与恶也必定都是动词。所以“美”就表示喜欢,“恶”就表示厌恶。4、【第二个证据】:王弼在《老子注》中说:“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古代“解读老子第一人”的王弼明确表示:美恶就是喜怒,也就是喜欢与厌恶。5、【第三个证据】:河南人应该都知道,在河南问一个人高不高兴就会说:你心情美不美呀?这里的“美”,既是“欢喜”的意思。而老子李耳的故乡,正在河南周口市。顺带一提,明代小说《金瓶梅》一书中也经常用“美意”代表“欢喜”①,说不定作者也是河南人。那么,以上三个证据足以证明:“美”,即是喜欢;“恶”,就是厌恶。6、再说“善”与“不善”,为什么是赞成与反对的意思呢?也有两个证据。【第一个证据】:王弼《老子注》曰:善不善,犹是非也。所以王弼明确表示:善,即是,即赞成;不善,即非,即反对。7、【第二个证据】:《韩非子•八奸》里有一句话:“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这两句与老子原话的语法和格式几乎一致,但韩非子的语意很明显:善,即是赞成;不善,即是反对。意思是: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喜欢;不是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不喜欢。8、当然,王弼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解释太含蓄,语意朦胧,仿佛一名待字闺中的腼腆少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使人如同雾里看花,隙中窥月,无法看到庐山的真面。那么,老子的这两句话究竟该如何翻译呢?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是美,这是令人厌恶的;都知道自己所赞成的,是善,这是需要反对的。老子这一句话是想说明:世人所喜欢所赞成的许多东西,表面上是美的善的。但这种所谓的“美和善”,如果从本质上体悟,也可能是令人厌恶和反对的。这是为什么呢?听一个故事就明白了: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令:“凡是将本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花钱赎出来的人,回国后政府一律报销赎金。”所以当时有许多鲁国人都纷纷在外替奴隶赎身,当时孔子有一名学生叫子贡,出差的时候顺路赎了几个奴隶。但子贡道德高尚,视钱如粪,回国后懒得去报销。于是一夜爆红,成为了全民偶像。只有孔子一个人破口大骂:“自今以往,鲁国人恐怕没有人在赎奴隶了!”②9、为什么?因为子贡的行为太难效仿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喜欢归喜欢,赞成归赞成。但是让我花自己的钱,去挽救别人的人生——对不起,做不到!于是他们只能对子贡高山仰止:既然泰山这么高,那我就不上去了。还是瞻仰一下,止步吧!后来,赎奴隶找政府报销的人开始被众人嘲笑。再后来,就没有人再去替奴隶赎身了。完美的印证了孔子的预言。也就是说:世人所喜欢和赞成的子贡之义举,表面上看是美的、善的。其实,贻害无穷,是令人厌恶和需要反对的。因此老子才会感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参考资料】:1、《金瓶梅•第七十九回: 西门庆贪欲丧命 吴月娘失偶生儿》2、《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作者:紫侠狼,《酷说老子》作者,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create_time]2021-10-08 16:52:52[/create_time]2015-08-16 21:17:16[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40[alue_good]酷说老子[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02962c734122eff4c4a4e40a958812a.jpeg[avatar]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slogan]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intro]52852[view_count]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第二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恶。)
《酷说老子》第二章(1):同样是做好事:孔子为什么骂子贡而赞子路?
1、
从古到今,学术界众口一词,信誓旦旦地说老子这两句话讲的是:
“美”与“丑”,“善”与“恶”。
其实这种看法疑点重重,早就应该被立案调查。可惜,晋代最早为老子这两句原文翻案的王弼,一直孤掌难鸣,无人响应。我的声援,可能会得罪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然而,似乎有一位哲人说过:
有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抓捕不到的真相,总是乐意向那百分之一的人自首。
2、
其实,按照老子的原意:
“美”,是喜欢的意思。
“恶”,是厌恶的意思。
“善”,是赞成的意思。
“不善”,是反对的意思。
所以,老子要表达的是:
“喜好”与“厌恶”,“赞成”与“反对”。而不是“美”与“丑”,“善”与“恶”。
3、
先说“美”与“恶”:
比如我们看到美女,美之。“美”即是喜欢的意思。
比如我们看到恶人,恶之。“恶”即是厌恶的意思。
证据呢?有三个。
【第一个证据】:
《道德经》第二十章曰: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既然“唯与阿”(听话与呵斥),都是动词,那么美与恶也必定都是动词。所以“美”就表示喜欢,“恶”就表示厌恶。
4、
【第二个证据】:
王弼在《老子注》中说: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
古代“解读老子第一人”的王弼明确表示:
美恶就是喜怒,也就是喜欢与厌恶。
5、
【第三个证据】:
河南人应该都知道,在河南问一个人高不高兴就会说:
你心情美不美呀?
这里的“美”,既是“欢喜”的意思。而老子李耳的故乡,正在河南周口市。顺带一提,明代小说《金瓶梅》一书中也经常用“美意”代表“欢喜”①,说不定作者也是河南人。
那么,以上三个证据足以证明:
“美”,即是喜欢;“恶”,就是厌恶。
6、
再说“善”与“不善”,为什么是赞成与反对的意思呢?也有两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
王弼《老子注》曰:
善不善,犹是非也。
所以王弼明确表示:
善,即是,即赞成;不善,即非,即反对。
7、
【第二个证据】:
《韩非子•八奸》里有一句话:
“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
这两句与老子原话的语法和格式几乎一致,但韩非子的语意很明显:
善,即是赞成;不善,即是反对。
意思是:
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喜欢;不是群臣和老百姓所喜欢的,则君主也要不喜欢。
8、
当然,王弼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他的解释太含蓄,语意朦胧,仿佛一名待字闺中的腼腆少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最终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使人如同雾里看花,隙中窥月,无法看到庐山的真面。
那么,老子的这两句话究竟该如何翻译呢?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是美,这是令人厌恶的;都知道自己所赞成的,是善,这是需要反对的。
老子这一句话是想说明:
世人所喜欢所赞成的许多东西,表面上是美的善的。但这种所谓的“美和善”,如果从本质上体悟,也可能是令人厌恶和反对的。
这是为什么呢?听一个故事就明白了: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令:
“凡是将本国流落在外的奴隶花钱赎出来的人,回国后政府一律报销赎金。”
所以当时有许多鲁国人都纷纷在外替奴隶赎身,当时孔子有一名学生叫子贡,出差的时候顺路赎了几个奴隶。但子贡道德高尚,视钱如粪,回国后懒得去报销。于是一夜爆红,成为了全民偶像。
只有孔子一个人破口大骂:
“自今以往,鲁国人恐怕没有人在赎奴隶了!”②
9、
为什么?因为子贡的行为太难效仿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喜欢归喜欢,赞成归赞成。但是让我花自己的钱,去挽救别人的人生——对不起,做不到!
于是他们只能对子贡高山仰止:
既然泰山这么高,那我就不上去了。还是瞻仰一下,止步吧!
后来,赎奴隶找政府报销的人开始被众人嘲笑。再后来,就没有人再去替奴隶赎身了。完美的印证了孔子的预言。也就是说:
世人所喜欢和赞成的子贡之义举,表面上看是美的、善的。其实,贻害无穷,是令人厌恶和需要反对的。
因此老子才会感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参考资料】:
1、《金瓶梅•第七十九回: 西门庆贪欲丧命 吴月娘失偶生儿》
2、《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作者:紫侠狼,《酷说老子》作者,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create_time]2022-07-01 08:04:34[/create_time]2022-07-16 08:04: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5[alue_good]酷说老子[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02962c734122eff4c4a4e40a958812a.jpeg[avatar]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slogan]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intro]5970[view_count]
日本动漫中,"Yes,My Lord" , "Yes,Your Highness"和"Yes,Your Majesty"都是什么意思。
Yes Your Majesty
是,陛下/殿下
All Hail Lelouch
鲁鲁修万岁
yes ,my lord
是,我的阁下
Yes,Your Highness.
是,殿下
对布利塔尼亚皇帝“yes your majesty”
对布利塔尼亚皇族“yes your highness”
对布利塔尼亚军的长官“yes my lord”
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8t
[create_time]2011-11-02 09:08:03[/create_time]2011-11-05 11:47:04[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22[alue_good]pieofang0710[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1e01098.kWO1PbkeapeT8Z46cgSYbQ.jpg?time=3482&tieba_portrait_time=3482[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9138[view_count]
(:)是什么意思
中英文半、全角冒号
冒号[英文写为“:”,中文写为“:”],标点符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作用
1、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如:“同志们:现在我们开会了。” 在书信、公文中常常出现。有人时常忽略称呼语后边的这个冒号,容易将它写为逗号。
2、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取下文。
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但是,当某某人说的前后都有他的原话时,那么某某人说的后面就不能用冒号,而应该用逗号。
“大桥快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此处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等词后是不是就一定要用冒号,也得看情况。例如:
(1)厂领导及时指出:“以强化管理抓节约挖潜力,以全方位节约促成成本降低,以高质量低成本开拓市场增效益”的新思路。
(2)会上,李书记指出:“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第一个例子中不能用冒号,因为“指出”的后面没有用冒号的必要,它与后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无须作较长的停顿或停顿,如果后面的宾语部分较长,需作短暂的停顿,也只能用逗号。而第二个句子就一定要用冒号,因为它引出的下文是一窜句子。 像“是”、“透露”这些提示性的动词后边用上冒号以引出下文,引出的下文完了时,要用句号,如果用了逗号,也是错误的。例如: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3、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例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但是也有例外,如果句中没有较长的停顿,就不要用冒号。
如:全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有人会在“三位女杰”后面加冒号,这是错误的。
4、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例如:“话题:诚信。”“座右铭:不求最好,但求最亲”。
5、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例一:“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例二:有工作,说干就干;有问题,说亮就亮;有缺点,说改就改:他这个钢铁性子,指导员摸得很熟。
由来
我国古代句读符号中无冒号。现行标点符号中的冒号,形式和用法是从西方引进的,而名称是使用表意词,具有独创性。“冒”字有“隐起”和“统括”的意思。如“冒头”“冒子”指文章、话语的开头部分或引子。“先说过一大篇冒头,然后引入本体”,鲁迅在《彷徨·孤独者》所说的这句话有助于理解“冒”字的含意。冒号在 1919 年前后曾使用过多种名称:句断意连之号、冒号、冒引号、集点、集号、叙点、续号、叙述号、结号、综号、两点、爽殿、重点、扎点、可仑。胡适曾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1916年)一文中建议采用“:或”形式的冒号,所使用的名称为“冒”。前一种是西式冒号,后一种是把西式冒号的两个圆点改成两个中式尖点。钱玄同在《句读符号》(1918年)一文中建议采用的西文留种标点符号包括“‘:’冒或结”。“结”字显然指总结上文。冒号的形式和名称是 1919 年《请颁布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正式确定的[1]。
8 世纪末以来,西方的宗教书籍如《圣经》和《祈祷书》等常用升号表示句内较大的停顿,供诵读经文祈祷文或唱圣诗圣歌时使用。升号形式为圆点的右上方加一挑或豆芽形曲线,如();14世纪中叶以后,圆点的上加符号也演变成圆点,升号变成双点,即今冒号前身。英语的冒号名称源自希腊语的kōlon。这个词本意为“肢”(人或动物的身体的一部分),后转成“诗歌或语句的一部分”。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在公元 88 年写成的修辞学著作中曾按照“长句段”的意思使用kōlon一词。这个长句段符号,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出版家马努提乌斯开始用来标示介于句号和分号之间的停顿。分号之下是逗号,因为早期西文的句子较长,需要使用(.)(:)(;)(,)等四种标示语句不同结构层次的点号。英语大约从1550年起称(:)为colon,意为“长句段符号”,在colon之下的断句符号(;)从1644年起称为semicolon,意为“半长句段符号”。17 世纪 40 年代英语正写法规定以逗号(,)为停顿的基本单位,(;)和(:)表示停顿的长度分别为逗号的二倍和三倍。《英语牛津大辞典》colon条所举 1748 年的书证为:“标示语音停顿我们如果可以自定以comma(逗号)为一,则semicolon(分号)为二,colon为三,period(句号)为四”。可见当时colon是用于句内第一层分界,semicolon则用于第二层分界。后来文风逐渐改变,短句多了,在句子内部不需要那么多的标示层级的符号,(:)被派作其他的用场──从 18 世纪晚期开始改作提示性的符号,这就是现代冒号的起源。从此以后,分号(;)变成为介于句号和逗号之间的唯一的点号,(:)的主要功能再也不是切分长句段,虽然至今仍有一些英国作家在连接两个并列分句的连词and之前加冒号,这种用法不带普遍性。从英语colon和semicolon的词源和用法的历史演变,我们可知这两种点号在现代已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决不能把semicolon理解为“半冒号”。
与英语不同,法语、意大利语和俄语仿效拉丁语依照(:)的形态给它命名,称之为“双点”(法les deux-points/意i due punti/俄двоеточие),其用法的历史演变和英语大致相同。上述法语名称首见于 1590 年。这个点号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才引进汉语,所以依据它的现代意义译成“冒号”,不可因此认为(:)这个点号在西方自古以来就一直作冒号使用。
注意汉语的冒号不同于数学的比号。比号的位置居中,如“1:2=3:6”;冒号位置靠字的右下角。分隔时分用冒号,不用比号,如“7时30分”要写作“7:30”。西文的冒号和比号(:)的形体相同,两点的距离比汉语冒号略宽,与一般小写字母等高。
使用注意
(1) 运用冒号时要注意其提示范围。冒号提示的内容的末尾用句号。如果一个句号前的内容不全是冒号提示的,则这个冒号用得不正确。例如:
这种惊人的事实证明:人如果老想着钱, 看不到敌人的腐蚀进攻,就会走入歧途,可见这些事实是可以作为活教材的。
(句中冒号只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后边,所以用错了。应把"歧途"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2) 没有特别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号。如:
他表示:一定要来参加会议。(冒号应该删去)
比赛的结果出人预料:老年队竟打败了青年队。 (冒号应该改为逗号)
(3) 在句子内部,不能用冒号。如:
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句中不能用冒号,应删去。)
(4) “某某说”、“某某想”等后边常用冒号。 但有时不想强调提示语,或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话,则不用冒号而用逗号。如果“某某说”是在所有引文的后边,“说”后用句号。
用法
在英文中的用法
1. 冒号用于对后面内容的介绍或解释,如 This is her plan: go shopping.
2. 冒号用于名单之前,特别是一个竖排的名单。
We transferred three employees to new branches:
· Tony Wang to New York City
· Mike Jackson to Tokyo
· Mark Foster to Paris 当名单横排的时候,冒号要用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之后,如 We need seven people: three students, three engineers, and a professor.
3. 冒号用于一个正式的引用之前。如 The professor said: “It was horrible.”
4. 冒号也可用于商业或正式信函的称谓后面,如 Dear Mr. Lee:(美国英语中,信件或演说词的称呼语之后用冒号,而在英国英语中多用逗号。)
5. 冒号用于数字时间的表示,如16:45 或 4:45 p.m.
6. 冒号用于主标题和副标题之间,如 Web Directory: World and Non-U.S. Economic Data
[create_time]2012-02-01 20:39:01[/create_time]2012-02-01 22:03:47[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38[alue_good]留下一片林322[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42484a9.fGTqiiJQCJXuyhBUawO8dA.jpg?time=3361&tieba_portrait_time=3361[avatar]TA获得超过178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689[view_count]
天地人和三者之间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里,天地是有灵的,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人生在天地间,能与其它生物不同,也是有灵的,也有自己的规律,所以天地人三者合称“三才”,它们的规律称为“道”,即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但这三者又不能各自独立,它们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持,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简称“相生相克”)。它们的关系以和谐为最好。尤其是人,应该遵循天地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因而,天地人三者和谐是世界的最美好状态。简言之,就是“天地人和”。这种观念经过世代相传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扩展资料天地人三才的作用:三才《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中华民族与天地和谐相处,对于今后改进、调整、理顺、整合、协调人与天地即自然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心与人身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即使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谐发展),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对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明天,必将具有巨大的启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地人和
[create_time]2019-10-08 22:49:48[/create_time]2013-05-25 11:20:42[finished_time]8[reply_count]11[alue_good]轻灵触动o[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d42c80db95f0d2af5906091376f3bcfb.jpeg[avatar]淘宝卖家[slogan]解决片荒,专注发现趣味电影[intro]37565[view_count]闻一多资料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出生于巴河镇闻家铺村一个书香门第。他五岁启蒙于私塾,十岁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2年留学美国,专攻美术。1925年归国,历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上海吴淞政治大学、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务长、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职和外文系、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次年当选民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卒年47岁。闻一多憧憬浪漫爱情,却接受了包办婚姻。1921年底,一封封催他回家结婚的信从家乡湖北浠水县寄到清华园,使闻一多陷入极端的苦恼之中。原来,将近十年以前,即1912年,十四岁的闻一多考上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时,父母为他订了婚,对象名高孝贞,她1903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和闻家还是远房姨表亲。
[create_time]2022-09-22 16:50:35[/create_time]2022-07-17 20:58:07[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2[alue_good]生活达人知之[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2395913000,1549883066&fm=3012&app=3012&autime=1696992898&size=b200,200[avatar]贡献了超过105个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666[view_count]闻一多原名是什么?
闻一多原名是闻家骅。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男,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的主要成就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一一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create_time]2022-03-28 14:42:22[/create_time]2022-04-06 16:45:55[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alue_good]氵理由[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7d926bc.nSG4XlMd0IPHkmGXestqTg.jpg?time=6126&tieba_portrait_time=6126[avatar]把复杂的事情简单说给你听[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473[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