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辞典

时间:2024-06-15 23:20:53编辑:奇闻君

佛说众生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这四食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

四食(佛光大辞典),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又作世间食。1、段食,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_,以口、鼻分分受之。就是指人道或者一些天人的吃饭方法。就是隔一段时间就饿了,就要吃饭。2、触食,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也就是指鬼道众生或者神吃法的方法,就是闻一下就饱了的意思。3、思食,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如人之望梅止渴、精神食粮等。思食是更高级的天人的吃饭方法,指想吃饭的时候,想一下就可以了。4、识食,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识食是吃饭的最高境界,指天尊,佛菩萨的吃法。扩展资料:四食中,段食仅限于欲界,其余三食可通三界,惟依四生五趣之胎生、湿生、人趣、天趣、鬼趣等差别而有所不同。如大_婆沙论卷一三O载:欲界具有四食而以段食为主,色界具有三食而以触食为主,鬼趣具有四食而以思食为主,湿生具有四食而以触食为主。出家人应远离之四种谋生方式。又作四邪命食、四邪食、四邪、四口食、四不净食。即:(一)下口食,又作下邪,系以和合汤药、种谷、植树等不净方式活命者。(二)仰口食,又作仰邪,由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等作为生计者。(三)方口食,又作方邪,由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而得以活命者。(四)维口食,又作四维口食、维邪,以学习种种咒术,卜算吉凶等不净方式活命者。反之,唯以清净乞食自活者,称为正命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食

[create_time]2022-11-16 11:28:16[/create_time]2022-12-01 11:28:1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信必鑫服务平台[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b707489.Pzvh_phCV7cMa9W2PNEYAQ.jpg?time=66&tieba_portrait_time=66[avatar]TA获得超过5.2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69[view_count]

佛光大辞典的简介

本书以简明实用与完整为原则,编修范围广泛,在类别上举凡佛教术语、人名、地名、书名、寺院、宗派、器物、仪轨、古则公案、文学、艺术、历史变革等;在地域上收录印度、中国、韩国、日本以及缅甸等东南亚各国、欧美等地有关佛教研究或活动之资料,乃至其他各大宗教发展、社会现象等,凡具有与佛教文化对照研究之价值者,皆在编纂之列。大量收集近百年以来之佛教重要事件、国内外知名佛学学者、具有代表性之论著、学说,以及佛教界重要人物、寺院道场等。共收录22608条独立条目,10余万项附见词目。在条目正文之外,共采用2700余帧图片,随次插入,收补文字诠释之不及。

[create_time]2016-05-31 08:40:58[/create_time]2016-06-15 07:22:3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爱刷lr040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804457d.0agcGY01PYM-fzL6CdnWlQ.jpg?time=3641&tieba_portrait_time=3641[avatar]TA获得超过10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2[view_count]

阿阇梨的意思

阿阇梨的解释见“ 阿闍黎 ”。 词语分解 阿的解释 阿 ā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阿大。阿爷。阿爹。阿 罗汉 。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部首 :阝; 阇梨的解释 佛家语。梵语的音译。;阿阇梨;的略称,义为教育僧徒的轨范师,高僧,泛指僧详细解释亦作“ 闍黎 ”。梵语“阿阇梨”的省称。意谓高僧。亦泛指僧。《梁书·侯景传》:“﹝ 僧通 ﹞初言隐伏,久乃方验,人并呼

[create_time]2023-03-14 21:57:30[/create_time]2023-03-29 21:57:3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文含凡[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e901253.DAtVD5I8OGqeotWLXWrdnw.jpg?time=3309&tieba_portrait_time=3309[avatar]超过5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view_count]

娑婆的引证解释娑婆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娑婆的引证解释是:⒈见“娑婆世界”。⒉枝叶扶疏貌。引宋王禹_《后土庙琼花》诗之二:“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娑婆。”⒊从容优游。引元刘_《补史十忠诗·前左丞相江文忠公万里弟万顷》:“卷怀经济具,娑婆洛中社。”。娑婆的引证解释是:⒈见“娑婆世界”。⒉枝叶扶疏貌。引宋王禹_《后土庙琼花》诗之二:“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白娑婆。”⒊从容优游。引元刘_《补史十忠诗·前左丞相江文忠公万里弟万顷》:“卷怀经济具,娑婆洛中社。”。注音是:ㄙㄨㄛㄆㄛ_。结构是:娑(上下结构)婆(上下结构)。拼音是:suōpó。娑婆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1.娑婆世界的简称。2.枝叶扶疏貌。3.从容优游。二、国语词典意为能忍、堪忍、杂脍,谓在这个世界的众生要忍受各种苦和烦恼。译自胡语。指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悲华经.卷五》:「善男子,未来之世过一恒河沙等阿僧_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_劫,后分之中,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何因缘故名曰:『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西游记.第一二回》:「入到寺里观看,真个是天朝大国,果胜娑婆,赛过_园舍卫,也不亚于上刹招提。」也作「索诃」。三、网络解释娑婆(词语解释)娑婆:我们所居之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汉译“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关于娑婆的诗词《渔家傲·听说娑婆无量苦》《望江南·娑婆苦》《望江南·娑婆苦,终日走尘寰》关于娑婆的诗句听说娑婆无量苦试说娑婆苦听说娑婆无量苦关于娑婆的成语老婆当军殴公骂婆苦口婆心公有公理,婆有婆理老婆舌头白发婆娑婆娑起舞婆婆妈妈三婆两嫂公修公德,婆修婆德关于娑婆的词语三姑六婆老婆当军老婆舌头殴公骂婆三婆两嫂婆娑起舞苦口婆心公不离婆关于娑婆的造句1、谁人在流泪,人心不如水,潮来潮往,相思已成灰,唐诗三百首,篇篇为情愁,情爱不重,就不生娑婆,一份恩情一份忧愁。黄安 2、爰念娑婆弊恶,惑业苦三,如恶叉聚;无上醍醐,悉成毒药。3、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是以有了这娑婆世界,芸芸众生。4、王玄策之破天竺也,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以归,自言有长生之术,太宗颇信之,深加礼敬,使合长生药。5、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娑婆的详细信息


[create_time]2023-03-24 15:49:22[/create_time]2023-04-08 15:49:2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懂视生活[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e17a3a85698db9363bc99b07e5edad05.jpeg[avatar]百度认证:湖南福仁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view_count]

娑婆的《佛学大辞典》的解释

(界名)Saha^,又作沙诃,娑诃楼陀。新云索诃。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又作杂恶。杂会。以是为三恶五趣杂会故也。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法华文句二曰:“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会,九道共居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区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中略)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探玄记四曰:“娑婆者此云堪忍,悲华经云:此中众生贪嗔痴等过,梵王忍之,故为名也。”西域记一曰:“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沙诃,皆讹。”玄应音义三曰:“沙诃,又云娑诃楼陀,或云娑婆,皆讹也。正言索诃,此云能忍,或云堪忍,一言杂会世界。”

[create_time]2016-05-12 14:48:41[/create_time]2016-05-26 17:22:2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千奇百淘2101[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f737ba9.6gBmjPAY_yegO5KsVZ7r7g.jpg?time=1758&tieba_portrait_time=1758[avatar]超过6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9[view_count]

如来,出自哪部佛经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
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较量功德
一、净信功德:①"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二、法施的功德大於财施:①"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三、受持读诵演说的功德:①"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④"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四、不受福德是无量功德:①"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②"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create_time]2022-08-17 08:57:59[/create_time]2022-08-09 04:45:02[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0[alue_good]AAA大法王[uname]https://gss0.baidu.com/-4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3D450%2C600%3B/sign=df52e846ba4543a9f54ef2c82b27a6b4/7dd98d1001e939014d74bb8c76ec54e736d19609.jpg[avatar]知道合伙人宗教行家[slogan]佛教客座教授 跟随密宗正规传承 上师 活佛 修行学习密宗秘法[intro]318[view_count]

佛经中的如是是什么意思?

佛经中的“如是”是印可、许可之辞,意为如此, 原来如此,出自《佛光大辞典》。关于“如是”,佛家认为是用来表述真如佛性(真如实相)的用语。“应作如是观”、“众生如是”、“我闻如是”中的【如是】为表示诸法实相之语。【如是】基本释义:1.像这样。例如:《礼记·哀公问》:“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2.佛教语。印可、许可之辞。例如:《金刚经·善现启请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诗:“心通岂复问云何,印可聊须答如是。”


[create_time]2023-01-25 02:24:36[/create_time]2023-02-08 16:01:4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木又寸人不是鲁迅[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46f1336e.K0AXbMOjjZVeKbM7_opncQ.jpg?time=2295&tieba_portrait_time=2295[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view_count]

阿阇黎(阿阇梨意译)详细资料大全

又作阿舍梨、阿阇梨、阿只利、阿遮利耶。略称阇梨。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阿阇黎 亦作 :阿舍梨、阿阇梨、阿只利等 意译 :轨范师、正行、悦众等 又称 :导师 佛光大辞典阿阇梨意,出家阿阇黎,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受经阿阇黎,唐密阿阇梨资格及次第, 佛光大辞典阿阇梨意 阿阇梨有五种: (一)出家阿阇梨,受戒时之授十戒师,故又作十戒阿阇梨。 (二)受戒阿阇梨,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故又作羯磨阿阇梨。 (三)教授阿阇梨,受具足戒时之授威仪师,故又作威仪阿阇梨。 (四)受经阿阇梨,教授经典读法、意义之师。 (五)依止阿阇梨,与比丘共居,指导比丘起居之师;或比丘仅依止从学一宿之师,亦可称依止阿阇梨。以上五种加上剃发阿阇梨则为六种阿阇梨。 受具足戒时,须有三师、七证师等十位。三师,指得戒和尚、羯磨阿阇梨、教授阿阇梨。小乘受戒法必须有三师亲临;而大乘受戒法,根据观普贤经,得以释尊、文殊、弥勒像替代。如大乘圆顿戒,即以释尊为戒和尚,以文殊为羯磨阿阇梨,以弥勒为教授阿阇梨。另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载,在家众欲出家作沙弥、沙弥尼,必须要有戒和尚及阿阇梨,以此诸师比喻为出家父母。禅宗沙弥之受戒,必定有戒师、作梵阇梨(诵梵呗之师)以及引请阇梨(指导起居之师)参加。 在密教,对通达曼荼罗及一切诸尊、真言、手印、观行悉地、传法灌顶者,即称之为阿阇梨。 据大日经卷一具缘品载,阿阇梨须具足如下十三德: (一)发菩提心。 (二)妙慧慈悲。 (三)兼综众生。 (四)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五)通达三乘。 (六)善解真言实义。 (七)知众生心。 (八)信诸佛菩萨。 (九)得传授灌顶等妙解曼荼罗画。 (十)调柔其性,远离我执。 (十一)于真言行善得决定。 (十二)究习瑜伽。 (十三)住于勇健之菩提心。准此,故谓如能殷重服侍阿阇梨,即可获得极大之福报,正如勤耕田地,必能丰收,故又称阿阇梨为阿阇梨田,列为八福田之一。 又密教之阿阇梨即一般所习称之上师、金刚上师。如上记所说能任灌顶授法之阿阇梨,又称大阿阇梨。然据密教诸经轨所载,一般阿阇梨亦可分为学法灌顶之阿阇梨与传法灌顶之阿阇梨,两类皆有多种之别。 出家阿阇黎 又作出家阇黎。五种阿阇黎之一。阿阇黎,为梵语a^ca^rya 之音译,意即师范。出家阿阇黎即指传戒时之戒师。又初出家时所依之授业师,亦称出家阿阇黎。 羯磨阿阇黎 又作受戒阿阇黎,梵语karmacarya,巴利语kammacariya。为受戒三师之一。即于戒场为受戒者指示作礼乞戒等规矩仪式之阿阇梨。又称羯磨戒师、羯磨师。僧羯磨卷上(大四·五一四中):‘今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黄檗清规梵行章(大八二·七六九中):‘凡欲开坛弘戒,头首知事预白堂头,议请羯磨、教授、尊证、引请诸阇黎并侍者、直坛。’小乘以现前之师(学德与夏腊具备者)作羯磨阿阇梨,大乘圆顿戒则请文殊菩萨为羯磨师。 教授阿阇黎 三师之一,五种阿阇黎之一。又作教授师。于戒场,教授戒子威仪作法等之阿阇黎。小乘戒以现前之师为教授阿阇黎,与羯磨阿阇黎均为戒腊五年以上者;于大乘圆顿戒,则别请弥勒菩萨为教授师。又密教在灌顶道场,引导受者入场内,教示投花等作法及其进退者,称为教授阿阇黎,或称教授人。 受经阿阇黎 五种阿阇黎之一。略称受经阇黎。受持经典,称为受经。于授具足戒时,读经,并讲说经典义理,令受戒者受持经典之轨范师,即称受经阿阇黎、依止阿阇黎五种阿阇之一。又作依止师。比丘新剃度后,依止其他先辈比丘,而受其监督学法,此师即称依止阿阇梨。据释氏要览卷上载,师有二种:一为亲教师,即比丘依之出家、受经者;二为依止师,即比丘依之禀受三藏者。而禅林中,亦称参禅之师为依止师。 戒律中有关依止之规定者,称为依止法。在五分律卷十六、卷十七之受戒法,四分律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之受戒犍度,巴利律藏之大品第一大犍度(Maha-kkhandhaka)等广律之受戒篇,及巴利律藏附随依止品(Nissaya-vagga)中,均有关于受戒者依止师之详细记载。 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之三师资相摄篇就其依止,开立明弟子依止、明二师摄受二门,后者设有依止意、得无师时节、简师德因明诸师不同、明请师法、师摄受法、明治罚诃责法、明失师法等七门而详释之。其中依止意条载,新受戒者初入佛法,万事无知,动辄违教,故律中制定未满五岁,或已满五夏之愚痴者,应依止有德者,咨承法训。 唐密阿阇梨资格及次第 按唐密真言宗的规定,守持净戒的出家佛子完成四加行才能获得入坛灌顶的资格,得到许可后就可参加入坛灌顶,受金胎两部或一部大法灌顶授职,即成为传法阿阇梨;也就是说,获得传法阿阇梨是有一定的次第的,当然也是可以公开的。 次第 在日本高野山获得传法阿阇梨的次第是: 1 剃度,获得度牒; 2受三坛大戒; 3受法许可,有折纸和许可凭证; 4受三昧耶戒,有齿木、金刚线等凭证; 5修满整整100天四加行正行,依次为《十八道加行正行》、《金刚界加行正行》、《胎藏界加行正行》、《护摩法加行正行》,每行前有折纸传授和凭证; 6入两坛灌顶,完毕后,大阿阇梨授予印信和传承凭证,学法者即获得传法阿阇梨位; 7如欲得传灯阿阇梨位,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接受一流全部修法仪规传授,然后才能获得传灯阿阇梨位,并有印信为凭证。 传法阿阇梨不但要众德具备,而且还要具五明,五明即所谓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声明指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和梵呗诵唱的学问,尤其密法梵呗不通即失其明。 工巧明依照《瑜伽师地论》指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和绘画)、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 医方明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因明原来指古印度逻辑学。通俗言即善辩因缘因果关系。 内明泛指释迦的言教,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 阿阇梨必须具备五明,方可传法!唐密自会昌法难后没有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五明兼通之师阙如。


[create_time]2022-10-31 19:36:14[/create_time]2022-11-14 13:06:2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天然槑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a3084cb.ATR7THZ25E9Imhl_JAp6UA.jpg?time=4576&tieba_portrait_time=4576[avatar]TA获得超过894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4[view_count]

转烦恼为菩提的下一句是什么

转烦恼为菩提,烦恼即菩提。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通过戒定慧、四念处、六度万行等即可转烦恼为菩提。出处:《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南朝梁武帝《净业赋》:“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坛经般若品》:“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道无明晦》:“实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为道。”唐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诗:“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

[create_time]2021-11-09 11:19:31[/create_time]2021-09-08 20:03:3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谈天说地张老师[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07b659fc48c35b5e1f625b4f64e395e17387.jpeg[avatar]热爱生活,乐于助人,我是张老师。[slogan]热爱生活,乐于助人,我是张老师。[intro]1061[view_count]

烦恼即菩提是什么意思

烦恼即菩提意思是说烦恼当下悟道就是本性,是一体两面的。“烦恼即菩提”不是说烦恼就是菩提,意思是说烦恼当下悟道就是本性,是一体两面的。烦恼如果是手背,悟道就是手心,同样是这个手,烦恼是这个思想,悟道还是这个思想,意思就是思想的善恶都在一念之间,并没有一个可分开来的实体。这是烦恼,那是菩提。说“菩提即烦恼”就不对了,菩提不会是烦恼。烦恼的解决办法1、意识控制。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要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还可进行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身体”。有涵养的人一般能做到控制。2、自我鼓励。用某些哲理或某些名言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逆境作斗争。自娱自乐,会使你的情绪好转。3、语言调节。语言是影响情绪的强有力工具。如你悲伤时,朗诵滑稽的语句,可以消除悲伤。用“制怒”、“忍”、“冷静”等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也能调节自己的情绪。

[create_time]2023-03-10 11:45:08[/create_time]2023-03-25 11:35:0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刘齐宇老师[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530010961,1461254672&fm=3012&app=3012&autime=1696911045&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733个赞[slogan]我有烈酒和大海[intro]665[view_count]

如如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扩展资料:思想重心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create_time]2022-08-06 10:56:29[/create_time]2022-08-09 23:03:1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惜惜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6cc9725.fR1rGgD6jrnb8EWWpRNaOg.jpg?time=7118&tieba_portrait_time=7118[avatar]TA获得超过762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715[view_count]

如是的词语如是的词语是什么

如是的词语有:亦复如是,一梦如是,作如是观。如是的词语有:如是而已,亦复如是,坐如是观。2:注音是、ㄖㄨ_ㄕ_。3:结构是、如(左右结构)是(上下结构)。4:拼音是、rúshì。如是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如是rúshì。(1)如此这么;像这样。二、引证解释⒈像这样。引《礼记·哀公问》:“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宋叶适《送林子柄序》:“材之成者知其必能安於命,不然,不强售也。呜呼!能如是,足矣。”《红楼梦》第一二_回:“下愚当时也曾与他往来过数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决_。”老舍《四世同堂》二九:“学生如是,市民们就必更容易撕去脸皮,苟安一时。”⒉佛教语。印可、许可之辞。引《金刚经·善观启请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宋苏轼《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诗:“心通岂_问云何,印可聊须答如是。”三、国语词典如此。词语翻译英语thus德语indiesemSinne,soderart(V)_法语ainsi四、网络解释如是如是:词语如是:终南山归隐者如是:刘珂矣演唱歌曲如是(词语)如是,意为如此,这样。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一词,就是说要如是(如实、客观)的做事。关于如是的近义词这样如此如果好像关于如是的诗词《一九九九如是说》《清平乐·题《柳如是诗集附尺牍》,野侯先生藏》《踏莎行·如是我闻》关于如是的诗句为是心如是物如如是往来如是住依如是行如是住关于如是的成语钉是钉,铆是铆年年如是佛是金装,人是衣装作如是观丁是丁,卯是卯桥是桥,路是路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是是非非关于如是的造句1、何为富贵?知足则为富,受人尊敬则为贵!如是而已!蔡礼旭。2、现在她只能以镇静自持的态度接受命运安排,如是而已。3、哪里有七情六欲,哪里就有水深火热。活着的滋味不外乎如是。4、”大明路上的经销商、南京宝铁龙车业集团董事长许维宝如是说。5、感染性病后,最快多久可以检查出来,一般都是通过什么手段检查,比如是验尿还是查血?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如是的详细信息


[create_time]2023-04-07 16:53:52[/create_time]2023-04-22 16:53:5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懂视生活[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e17a3a85698db9363bc99b07e5edad05.jpeg[avatar]百度认证:湖南福仁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view_count]

佛光大辞典和佛学大词典的区别

佛光大辞典和佛学大词典都是关于佛教词汇和佛教知识的词典。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出版社不同、编写者不同、使用范围不同等方面。佛光大辞典由佛光山出版社出版,是台湾佛教团体所编纂的佛教辞典。该词典收录了大量佛教术语、经典、人物,以及佛教各个宗派的历史和背景等内容,涵盖了广泛的佛教领域,是台湾著名的佛教辞典。佛学大词典则是中国大陆版本,由中华书局出版,是由多位佛学专家编纂的佛教词典。该词典在内容上也涵盖了佛教哲学、经典注释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佛教学习和研究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综合来看,两本辞典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词典进行参考。


[create_time]2023-03-24 00:45:16[/create_time]2023-03-23 17:31:0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芜湖-吴彦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7e08177.7HeLXTCgTHgU0N-ATZgkNw.jpg?time=4400&tieba_portrait_time=4400[avatar]贡献了超过115个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9[view_count]

上一篇:余罪 第一季

下一篇:佛塑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