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著名的明星是谁?成龙吗?
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什么正确的答案,无论你说谁,其他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基本上对于老外老说,他们更认为李小龙是中国最著名的明星,而对于某些人来说,蔡徐坤才是正解。无论怎么算,成龙只能排在第二,而称不上最著名的明星。
[create_time]2019-08-23 12:09:52[/create_time]2019-09-07 12:05:54[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46[view_count]
在历史上于成龙确有其人吗?
在历史上于成龙确有其人,有两个名字一样的同朝为官,是清朝名臣以及清代治河名臣,为区别称之为于成龙,小于成龙。于成龙(1617年—1684年)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号如山,汉军镶黄旗人,原籍辽东盖州,徙居广宁,清军入关后落籍于古北口外潮河川南关(今河北省丰宁县黑山嘴镇八间房村)。时人为区别清初另一名臣于成龙,又称他为“小于成龙”。官至直隶巡抚、都察院左都御史、河道总督,卒谥“襄勤”。 《清史稿》中各有传,于成龙墓志中亦有赞语:“国朝有清忠强直经济名臣曰两于公,皆讳成龙” ,康熙皇帝南巡至江宁,要他好好向老于成龙学习。这也可以算是清史上的一段佳话。
[create_time]2018-04-02 10:00:26[/create_time]2018-04-17 09:11:32[finished_time]56[reply_count]75[alue_good]芝芝教育问答[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df043f04d566fd2b92d173ab30ec91733265.jpeg[avatar]文书[slogan]文香书厚,为您解答中小学及各类教育问题。[intro]11026[view_count]中国电影百年史上十大男明星的成龙
本名陈港生、房仕龙,艺名陈元龙。1954年4月7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山东烟台。成龙是香港影坛的一个全才。首先,他是国际级的超级武打兼喜剧明星,同时又是导演、编剧、制片人、武打设计和歌星。从1962年8岁开始拍电影至今,成龙共创作、制作了接近90部影片,其中主演45部。从替身到主演,从复仇大侠到功夫小子,他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一个非常富于吸引力和震撼力的、丰富多彩的电影世界。成龙打斗动作的惊险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恐怕都是当今世界影坛独一无二的。另外成龙还是一个具有喜剧表演的天才,举手投足都充满了喜剧感觉,就连激烈的打斗场面也带有强烈的杂技喜剧感。
[create_time]2016-05-31 15:18:25[/create_time]2016-06-15 13:39:5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驚嘆26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d6266a9.6J985xnwpFw-o28VGq57lQ.jpg?time=3662&tieba_portrait_time=3662[avatar]超过6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0[view_count]天下廉吏一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
清朝时,出身于农家的于成龙少有大志,自幼过着耕读生活,受到传统的儒家教育。顺治十八年,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6家,茅屋数间,县衙穷得连门墙都没有,只有3间破草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于成龙从山西老家带来的一位仆人忍受不了这样的清苦,就对于成龙说:“当官如果是这个样子,还有谁愿意当官呢?你应该请求调离此地,否则还不如回老家呢。”
于成龙说:“我本来就是个农家子弟,现在能当上知县,为百姓做事,还有什么不满足呢?和这里的百姓相比,我们并不算清苦,你就不要抱怨了。”
于成龙知足常乐,为百姓的事到处奔忙。他那个仆人见劝不动他,又不甘心跟着他吃苦,偷偷跑了。
罗城的百姓见于成龙是真心为他们办事,便自发地前来看望他,有的还给他带来了钱物。于成龙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钱物我绝不能收下,这是我做人的准则啊!”
罗城百废待举,首要的是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于是,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首先在全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境内初安后,他又令乡民练兵,甘冒“未奉邻而专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条”的后果,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
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之题写楹联,以示鼓励。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3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芦光祖举荐为广西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知州。离开罗城时,他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
后来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陆道道员,在湖北期间,无论地位和环境都有很大改善,但他仍然心清如水,保持了异于常人的艰苦生活作风。在灾荒岁月,他还以糠代粮,把节余口粮、薪俸救济灾民。为广行劝施,让富户解囊,他更以身作则,甚至把仅剩的一匹供骑乘的骒子也“鬻之市,得十余两,施一日而尽”。康然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离湖北时,依然一捆行囊,两袖清风,沿途以萝卜为干粮。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他的心却没有被宦海中的各色欲望所腐蚀,仍然是那样清澈,没有混杂,始终活泼地流动着,充满了盎然生机。他提倡“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朴”。去直隶,他用糠屑杂米煮粥,和仆人一起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甚至整年都尝不到肉味,江南百姓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
待于成龙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菜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百姓对他有多么敬爱。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清廷朝野。
(摘自中国长安出版社《道德经与当下生活》 编著:明志)
[create_time]2023-01-17 20:40:56[/create_time]2023-01-30 12:11:5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哲哥聊历史233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2bc5058.uDLqq7qJv72XkTo3E4qqOA.jpg?time=6618&tieba_portrait_time=6618[avatar]TA获得超过201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电视剧《于成龙》剧中人物分析(1)
以下仅代表个人的观点、仅代表一个影迷的个人分析。仅以40集电视剧分析、不以任何历史资料为参考。
首先这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不知不觉中总被一些情节所打动、看的很认真、也哭过好几次,像我这样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每天都按时的守在电视旁等着播出,由此可见此剧的“魅力”。
于成龙、于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儿,每每到一个地方上任的时候两筐萝卜、一袋杂粮便成了路上的干粮。在两江任总督、兵部尚书时,有一次晚上吃饭石玉林说道今天竟然吃席了,一共九个菜竟然有六个肉菜,跟了老爷这么多年头一次吃的这么好!由此可见于成龙节俭的一生,即使是去面圣时也是石玉兰强制性的给他做了一身新官服,周先生的那句话我记忆犹新,要不我让玉兰拌个罗卜,炒个青菜咱俩喝点?由此可见这天下第一廉吏的日常生活甚至不如一个寻常百姓家!还有一集福建的傜役、莝夫等民差减半,因为于成龙写的《罢免莝夫启》被康亲王接受了,于成龙心情不错换了身衣服与石玉林要去上街吃小吃,鱼丸十文钱一碗、燕皮五文钱一碗、线面三文钱一碗。最后决定吃线面,不过也没吃成因为两人都没带钱!这里于成龙说一句话,咱们家的菜粥才一文钱一碗!由此可见于成龙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了,剧中很多地方可以推出。但是这里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于成龙没钱吗?不对,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朝廷一年的俸银也不少啊,虽然剧中没有透漏但不至于“终年不知肉味儿”,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回到广西罗城,于成龙拿自己的俸禄给乡亲们买耕牛了,虽然后面没有提到为百姓买什么,但根据买耕牛这件事可以分析出于成龙拿自己的俸禄为乡亲们办事儿是一件事实。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于成龙写的奏折中分析出,于成龙说自己出身贫寒,因此可以分析出于成龙不是吃不起肉而是不想吃!因为他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再让贫苦的百姓受苦了,所以每天青菜萝卜。看的我不知湿润了多少次眼眶。
剧中于成龙“三气”。
于成龙第一次咳嗽是什么什么时候?对,通海案的时候就埋下了病根,第二次就是直隶,因为直隶的灾情非常严重,官员的不作为,让于成龙的病情加重,第三次就是赫里杀了柳晋阳。好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1)通海案。这个案子的主审是谁?章吉仁。因为牵扯到自己多年的同窗好友兼兄弟,于成龙这一急便埋下了病根,其实于成龙内心挺愧疚的,从剧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出。
(2)直隶的灾情,地方官员的不作为、马上好汉、最主要的就是杀了自己的妹夫,这便是剧中的二气。
(3)两江的“火耗“牵扯到的人太多,以至于后来柳晋阳的死让于成龙彻底的倒下了。
于成龙为何一直平步青云?
大家或许都有这么一个疑问,像于成龙剧中所演的这号人物适不适合在官场混的,更别提什么一路高升了,但为什么仕途坦荡?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剧中于成龙基本没有碰上“恶官”难为自己的,无论是收服刘君孚时碰到的那个求功心切的曲振奇、湖广巡抚张朝珍、还有为救张朝珍牺牲的张三极,个个都是好官吧,你要说屈振奇,他也没对刘君孚年迈的老父亲用大刑、张朝珍更是为救于成龙去求康亲王,看到张朝珍战恶匪的时候,我挺感动的,一把年纪了,也挺不容易,也是一位好官。虽然后面碰到过一些“恶官”但也都是级别很低的,当然上面的三位我只是拿来举个例子,后面我们会提到纳兰明珠。就是这些磕磕绊绊的,也没能挡住于成龙的高升,因为于成龙的背后是康熙!对,通过这四十集连续剧你不难发现康熙早就注意上于成龙了,再有于成龙办理了那么多案子,三获卓异之人,背后的后台就是康熙绝对没错,康熙为什么给于成龙三次卓异?因为我就是要告诉你们大家做一个清官会受到至高无上的荣誉、他就是我的人,这点江苏巡抚余国柱是知道的,也是一个明白人,最后没有陷进去。
于成龙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雷厉风行的办事性格加上两位幕僚的帮助,如虎添翼,不得不说周先生(周瑞和)帮了于成龙不少忙,让于成龙少走了很多弯路,少吃了很多亏,初期的柳晋阳不能与周先生相提并论,因为周先生人家本来就在官场多年,已看透一切,柳晋阳当时刚入官场还需磨练,周瑞和就相当于一个磨刀石,一边磨着于成龙,一边磨着柳晋阳。这也是于成龙为何一直平步青云的重要原因。
都有哪些官员是聪明的,已看透一切?
康亲王,我觉得康亲王多多少少在配合着康熙演戏,前期的时候康亲王可能并不知道于成龙究竞要做什么,但中后期康亲王已经发现了这个升官速度极快的于成龙背后的支持者。
周先生,周先生肯定知道这一切,这不用多说。他是死心塌地的要跟于成龙大干一场的,他也看不下官场的黑暗了。
陈廷敬,刑济堂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是非常聪明的。
纳兰明珠,他也是知道康熙的真正用意的,不然能做到相国?
赫里,赫里这样的人如果不是皇亲国戚绝对是个路人,这样的人在官场混不久,谁都不放在眼里,余国柱三番两次相劝并告知于成龙是康熙的人。
余国柱,不过余国柱是聪明的,他内心肯定在想,得罪你们哪个我都吃不消,一边是皇上,一边是赫里,上面还有明相国,在这里面我是级别最低的一个,索性你们玩去吧,我只象征性的为救赫里说两句话,救的了救不了就不是我的事儿了。
屈九万也是知道的,不过也是差点成为刀下鬼,若不是明珠暗中相助他早成为牺牲品了,明珠说的很对你们斗不过于成龙的!即使是当钦差的时候,于成龙也并没有买账,当知县的时候也是被牵着鼻子走,没有构成威胁。弗伦就不多说了。
直到后面明相国也明白了自己是斗不过于成龙的,于成龙在家等着朝廷的处罚,明相国却什么也没有做?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他为什么会这样?
康熙这样对明相国说,明珠啊,于成龙僭越朝纲,不行上奏一案,交予刑部会议。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了,明珠这个时候的表情变化很复杂,有点想跪出来承认错误的冲动。
你以为康熙不知道直隶的线是谁的?两江的火耗大部分进了谁的口袋?告诉你于成龙让刑部会议就是提醒你,明珠后来什么都没做,皇上再也没问,直到后来于成龙累死,明珠也没了以前的傲气了,因为于成龙完成了康熙交给他任务,圆满的完成了。
从于成龙死后的坟墓可以看出,还不如一个乡绅富豪,真实让我想起了那句话,做人无愧于心,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
[create_time]2022-08-16 05:12:39[/create_time]2022-08-31 04:21:0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吃瓜小能手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295b900.250mZy7Mgsa65cLTTlQ_Zg.jpg?time=4627&tieba_portrait_time=4627[avatar]TA获得超过473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4[view_count]
如何评价电视剧《于成龙》
这部电视剧开始地方略显沉闷,情节单一。但是到后期精彩逐渐显现出来。
当然不足的地方个人觉得有几处:一是前期圈地剧情略显拖沓,吸引力稍差一些,二是后期两江总督任期着墨太少,很多细节没有表现出来,三是特效太差,比如赴罗城途中下雪场景,炮击城门场景等等,但是电视剧也不能苛求太多特效。
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
[create_time]2017-02-10 17:07:46[/create_time]2017-02-10 19:49:0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7[alue_good]小女子也有胡子[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cf3f119.zs0C-bJtr_1rXGUMBANrdw.jpg?time=5573&tieba_portrait_time=5573[avatar]TA获得超过93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99[view_count]
《于成龙》电视剧里的布政使和按察使是什么官职
电视剧《于成龙》电视剧里的布政使是从二品官职,管理一省的人事、赋税,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按察使是正三品官职,管理一省刑法和考核吏治,相当于现在的省公检法领导,布政使和按察使虽然是同一级别,但布政使官职更高些。
[create_time]2017-01-17 09:50:15[/create_time]2017-02-01 09:17:0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5[alue_good]华泰石墨粉Lie5[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8e33088.VytUE59cGOIMMmYkVjJEEw.jpg?time=4981&tieba_portrait_time=4981[avatar]TA获得超过3.2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989[view_count]
那志东的介绍
那志东,(1974年4月12日—)中国大陆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说起那志东不得不让人想起他曾在《雪狼突击》、《绝杀》、《台湾1895》《X特工》等电视剧中对角色的精彩诠释。即2011年在大型革命历史题材《战犯》中饰演反一号,这个银幕硬汉,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走入广大观众视线当中。
[create_time]2016-05-18 00:43:00[/create_time]2016-06-01 15:23:2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手机用户7452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a69d8b.iwlEN9T-Pp-Ti_THZYdFYQ.jpg?time=6173&tieba_portrait_time=6173[avatar]超过6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89[view_count]《历史&人物|于成龙》
在我狭隘的脑海里,在我已经定格的“印像”中,我一直恒古不变的认为只有北宋的包拯才是历史上最为廉洁之人,最近在晚间黄金时间央视名档热播的电视剧《于成龙》让我这一肤浅的认知顿时“魂飞魄散”到“灰飞烟灭”。
于成龙可以说是大器晚成他却是中年得志,年至44岁时,他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毅然决然的抛妻别子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担任县令。
大义灭亲的连自己的小舅子都不放过,连康熙的亲外甥喀礼都不放过,喀礼终因自己横行不法被于成龙下令斩首,不但没有被康熙皇帝“追责”还予以重任。究其原因还是得益于康熙大帝治国理政的英明,得益于与康熙大帝不徇私枉法的刚正不阿。
“屑糠杂米为粥,与仆同吃”,在富饶的江南水乡终年不知肉味,食以青菜,人称“于青菜”。她只身天涯不带家眷,与唯一的结发妻子阔别二十年后才得一见,一只木箱内一套官服是他一生为官后仅有的遗物。
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成龙正气凛然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宏伟气魄,令人振奋。
他二十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卓异”,以其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生得百姓爱戴。
在看到他第一次回乡“葬母”在自家院里遇到其曾孙时对话的场景让我触目怮心。
曾孙:“你是谁”?
于成龙:“你是谁”??
曾孙:“我是我爹的儿子”。
于成龙:“你是你爹的儿子,你爹是谁?”
曾孙:“我爹你不认识”。
于成龙:“你爹我不认识?你说你爹叫啥?”
曾孙:“我爹叫于准,你认识”?
于成龙:“你叫大梃”。
曾孙:“连我爹都不认识,你咋知道我的名哩”?
于成龙:“哈哈,大梃,你的名字是我起的,我是你老爷爷,你是我重孙子,祖孙相见居然互不相识”。
我和儿子几乎异口同声咏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他的故事颠覆了我对传统意义上清正廉洁的认知,他的精神必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且无人能匹。
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有几个于成龙这样的好官?这样的清官??
他带给我们太多的震撼与太多的反思,他的故事给我们当代的父母官们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标榜作用,他清正廉洁的作风警示了“人们”反其道而行的经验和教训,他是一座永远不可磨灭的丰碑。
“天理良心”就不应该仅仅是于成龙本人的为官之道,而应该成为所有官员们共同执政的理想信念和不忘初心的根源所在。
纵观清朝二百六十八年,正是有了像于成龙,张伯行,汤斌,刘统勋等等这样的清官,才成就了康乾盛世的繁华。
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者,希望像于成龙这样符民心顺民意的好官可以层出不穷,可以连绵不断。
[create_time]2022-07-01 15:37:46[/create_time]2022-07-13 10:59:0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青柠姑娘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c0c2ccd.JVwiLWjz0PWf2Uo5WVGZLA.jpg?time=4573&tieba_portrait_time=4573[avatar]TA获得超过981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2[view_count]
于成龙的故事主要内容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今离石市)人。《清史稿》有传。于成龙自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任广西罗城知县,到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在两江总督任上逝世,即
从45岁到68岁,仕途生活共23年。期间,历任四川合州知府、湖北黄州同知、湖北武昌
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江西江南总督,后兼署江苏、安徽两省巡
抚等要职。于成龙从一位七品县官升迁为正二品封疆大吏,以政绩卓著、廉洁奉公而闻
名天下,受到万民拥戴,皇上褒奖,堪称奇人奇事。更令人感到奇特的是,这位三百多
年前的清官,他的人格魅力、举止范行,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震撼力。
太原电视台把这一真实的历史人物,通过现代化的音像手段搬上屏幕,拍摄成了一
部20集的电视剧《于成龙》。《于成龙》这部戏好看,因为它讲了一个以人物命运为主
线的大故事,很吸引人。在表现于成龙升迁调动、荣辱沉浮的宦海生涯的大故事中,还
包括了许多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其中大部分是于成龙的断案故事。这些以传
统的叙事手法所讲述的小故事集集相续,环环紧扣,事随人走,构成了悬念迭起、曲折
有致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大都是在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因而可信性很强,容易为
观众所接受,而绝非一般的所谓“戏说”。
斩杀皇上的外甥、江宁副都统喀礼,是于成龙宦海生涯中最感人的一幕,也是编导
和演员共同创造的完成于成龙性格塑造最悲壮的一笔。杀人越货的江湖飞贼鱼壳,倚仗
喀礼支持,欺压百姓,盗窃官衙,罪恶累累,民愤极大。于成龙擒拿鱼壳,为民除害。
喀礼倚仗自己是皇上外甥,跑到江宁府大堂上强抢人犯,杀死江宁知府陈严龙。于成龙
在杀与不杀喀礼的激烈的思想斗争中,顺应民意和百官要求,不顾个人安危,当场立斩
喀礼。万民欢呼,百官诚服,全剧达到了高潮。
《于成龙》这部戏好看,也因为它拍了许多动人的感情戏。它在围绕着主人公的命
运所讲述的故事中,充满了浓烈的感情色彩。这里包括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主仆
情、同僚情、官民情,以及明君与贤臣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相知和相重的感情。这种种感
情纯正而真诚,高尚而博大,表现了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伦理思想与亲和观
念,渗透在艺术之中则成为一种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积淀,呈现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
而浓郁的伦理之美与亲和之美。
剧中在表现浓浓的夫妻情的同时,还表现了深厚的母子情。于成龙辞家别母,母亲
为儿子把酒话别,谆谆告诫:“不管做官大小,都要爱民如子,万万不可胡作非为,欺
压百姓!”这掷地如金石声、充满大爱的母诫,是于成龙一生始终遵循、不敢稍有偏离的
行为准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执政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普通百姓世世代代企盼清
官,呼唤青天,就是希望他们的父母官为民做主,而不是鱼肉人民。
《于成龙》这部戏好看,还因为作品充满了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
量是从人物身上和故事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而非空洞说教。只有作品内在精神力量
才能真正感人,而外加的空洞说教则只能令人厌烦。《于成龙》这部戏所塑造的主人公
形象所体现出来的烛照古今、震撼士庶的伟大精神可以给观众以激励和启迪。这种精神
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体察民情的精神,是“访民瘼于井邑,察冤
枉于囹圉”的解民倒悬的精神,是“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
清正廉洁是于成龙身上最重要的品质,是他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他任罗城知县时
是粗茶淡饭;任直隶总督时遭到饥馑,吃糠咽菜,同民众共甘苦。即使日子好过些,吃
饭也是粗米青菜,人称“于青菜”。他认为,粗茶淡饭吃着香甜,粗布旧衣穿着随便。
罗城百姓看到于大人生活过分清苦,过意不去,稍有馈赠,于成龙坚辞不受。他说:“
我挣朝廷俸禄,有吃有喝,再拿你们的钱,岂非接受贿赂!”他认为,为官做不到清廉,
民风自不能纯正。他离罗城时,把上级奖励的百两白银大部分用来周济孤寡老人和兴办
义学堂。“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于成龙的清正廉明,自甘淡泊,终使罗城这个
凶险之地得到彻底治理。
于成龙不仅是自律甚严的清官,更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官。他勤政爱民,把百姓的疾
苦时刻放在心上。他最反对吃皇粮而不办公事的人。他要求自己做一个上对得起皇上,
下对得起百姓的好官。他认为,身为衣食父母官不为父母的衣食打算,怎么能行?直隶旱
灾严重,饥民遍野,于成龙含泪将湖北巡抚张朝珍送的枣红马杀了给百姓充饥。他甘冒
死罪开仓放粮,以解救千万饥民。
于成龙去世后,人们检点他的遗物,只有一件破袍和几罐盐豉,真是“清风两袖朝
天去”。百姓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痛悼一代清官的离去。灵柩归葬故里时,江宁
数万仕民步行二十里在江边伏地痛哭相送,哭声盖过了滚滚东去的江水声。康熙感叹“
居官如于成龙者能有几人”,称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谥号“清端”。
--
大凡世上男人, 在外表上看去, 也许严肃凶狠, 其实他们内心最是善良,
胸襟宽大,意志薄弱。对待这种人, 只需小施手腕, 便可骗来真心诚意。
[create_time]2017-11-24 10:25:49[/create_time]2011-02-11 15:29: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32[alue_good]山海轩[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5c90c7c.Iw3eF8JQPzCIzQcFIZFBeA.jpg?time=1867&tieba_portrait_time=1867[avatar]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061[view_count]
怎么评价于成龙?
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于成龙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直到四十五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此后,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尤其是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扩展资料:1、科考教育于成龙对科考和教育也十分关心。在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官僚、势豪贿通学政,科考中舞弊之风盛行,贫苦士子虽皓首穷经却往往落榜。对教育的重视还表现于他在各地兴办学校上。即使是像罗城那样条件困难的地区,他也很快办起学堂,并鼓励瑶、壮子弟入学。他多以倡导地方绅仕捐资的方式兴办“义学”。2、生活简朴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成龙
[create_time]2020-01-04 17:31:33[/create_time]2019-03-15 01:48:34[finished_time]19[reply_count]420[alue_good]猴子的日常生活c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419eff0.U3DQCwx8_WKOTUT_f4LCZg.jpg?time=8337&tieba_portrait_time=8337[avatar]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2393[view_count]观《于成龙》有感
最近,不爱看古装剧的我却痴恋地迷上了这部名为《于成龙》的电视剧,整整在假期里做了一回实实在在的追剧族,把这部电视剧翻来覆去看了个遍。这是一部励志的电视剧,泪点很低的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些情节所打动,总会频频落泪。像我这样一个耐不住性子的人每天按时的守在电视旁等着播出,由此可见此剧的"魅力".观后感受颇深,于是我不免像给学生布置写一篇读后感一般让自己在这过年忙碌间抽闲暇来习作。 剧中塑造出的是一位旷古罕见的清官―于成龙。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曲折动人,冲击着无数观众的心灵。清代初期的他,历官二十三年,清正勤政,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电视剧《于成龙》的魅力,就在于它很准确地揭示了一个清官是怎样循序渐进育成的。廉民勤政的于成龙那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感动着我们,每集故事耐人寻味,其中折射出很多让人深思的东西,观看它,使我的思维有了诸多延伸,给予了自己一次修行, 延伸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许多观众在剧中见证了于成龙的成功,赞叹45岁的他从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知县至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可知于成龙从众多官员中的脱颖而出,是从逆境中奋斗出来的,这背后的艰辛、坎坷在剧中也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记得谁说过: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无捷径,成功之路是在无数逆境中层层铺垫而成的。于成龙踏上为官的征途,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灼像唐僧取经之磨难 ,他遭遇了猖獗的盗匪,面对了灭顶的灾荒,历经烽火战乱,涉足复杂险恶的官场斗争,一步步坚定而坚强地走了过来,政绩扎实可见,所经之处最终呈现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局面。逆境成就了一个内心有信仰的于成龙,使他在艰苦卓绝之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安逸的环境只让人拥有颓废的思想和软弱的骨头,使人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逆境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逆境"=地利,有时地利并不仅仅指优越的地理环境,逆境也有利于发展,勤政的于成龙占得了"地利"之素,而这地利却是众官不想去的逆境。 延伸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个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需要自身能力和自身努力外 ,还需要外力因素。于成龙步入仕途前后,结识的这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给予他很出色的帮助:刀笔小吏柳晋阳和幕宾师爷周先生。于成龙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雷厉风行的办事性格加上这两位幕僚的帮助,就是如虎添翼,不得不说周先生(周瑞和)和柳晋阳是于成龙的左膀右臂,让于成龙少走了很多弯路,少吃了很多亏,初期的柳晋阳不能与周先生相提并论,因为周先生本来就在官场出仕多年,已是轻车熟路,周瑞和好似一块磨刀石,一边磨着于成龙,一边磨着柳晋阳。尤其在断案时,周先生与柳晋阳体现出可贵的才华与智慧,尽管有时有分歧,有隔阂,却都是暂时的,最终还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形成方案和决策,助于成龙一臂之力,于成龙也是虚心接受和听取。这也是于成龙为何一直平步青云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之间的这份默契是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最好的诠释。还有神勇捕快雷翠庭、忠厚老实的石玉林、善良的石玉兰常年追随于成龙的脚步,风雨无阻,披肝沥胆陪同于成龙步步走向成功。从这里我有感而发: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助于成长和发展,且拥有一个团结向上的团体,使各尽其能,同心同德也是成功的秘诀。任何人不应妄自尊大、拒人于千里之外,那样致使自己会在工作中孤军奋战,将走弯路,碰壁,吃尽苦头。 延伸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于成龙的.成功在我看来是幸运的。他的这份幸运来自于他占有 "天时"与"人和"之势,得到了贵人的支持和帮助。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的出现,改变了"千里马"于成龙快将平凡终老的命运,给了"千里马"施展才能、驰骋千里的机会。于成龙大器晚成,在明君康熙皇帝的开明和提携之下,步步高升。于成龙以明朝副榜贡生在改朝换代的清朝做官,他生逢治世之初,康熙皇帝励精图治,在社会百废待兴的征程中,需要像于成龙如此之士出仕为官,因此提倡举贤任能,恩准前朝副榜贡生皆可"挚签"后选缺任官。于是于成龙和章吉仁决定以副榜贡生身份赴京选缺。可以说时势造英雄,历史给予了于成龙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在当时的从政环境里,遇到一个领导的开明和提携是任何有志之士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领导可以改变你一生的命运,奠定你一生的成功。除了康熙的青睐和欣赏,还有康亲王核准平冤案的理解和认可,同乡陈敬廷的推荐,金光祖的重视、张朝珍的保举等等,使于成龙总能在颠沛中化险为夷,最后畅通无阻,甚至三获 "卓异". 有才华的人往往能力超凡,正直刚毅,气节高雅,不随波逐流,不趋附权贵,不看人的脸色吃饭。这是一种风骨,然而这种傲骨很容易被别人看作傲气、清高、恃才放旷,给个人的发展设下了障碍,受人排斥。而于成龙却如此幸运,保持自我,顺境提携,逆境被保护,直到离世风骨犹存。 延伸四: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字经》中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亲近良师亲近益友,学习应对,即学习礼貌懂规矩。之所以延伸出这点,我想象了于成龙的童年,觉得于成龙的优秀和独具一格处的事风格在于他所受到过的教育。 在本剧开场镜头里是永宁书院中朗朗的诵读声。随着读书声,于成龙便端坐在书院中的书案前。诵读的内容是《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段话是儒家教育中德政主张的体现。剧中先是先闻其声,不现其人,后是对《论语?为政》篇诵读声的反复运用,许是在衬托于成龙受到根深蒂固的儒家教育。无论在何时何处,他的言行中折射出许多儒家思想:重言教 、重身教 、严以律己 ,学知识 、学品德 、 宽以待人……儒家教育理念使于成龙自出仕以后,从芝麻小官到封疆大吏,能够不断获得"卓异"、始终清廉,成为清朝肱骨大臣以坚实的文化依据。 于成龙的先生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是他的岳父,实有夫子风范,这位老者心中认为从这个书院走出的学生都是出类拔萃之人,陈廷敬和于成龙便是得意门生。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自小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和受到的思想教育,家庭教育也是缺一不可的。家教家风是以家长为主导,以家庭为载体,以日常生活为形式代代相沿的一种教化与传习,它伴随人的一生。早期教育对个人的个性、习惯、道德价值和思维心理模式起着奠基作用。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据说他的父亲在乡里倡导孝义之道,有长者之风。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对于他的家庭背景我只查资料范范了解,但从剧中可感知于成龙有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于母虽在剧中并没有设计到太多教育儿子的镜头,但可臆想到一位慈母对于成龙自小的循循善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年岁半百还支持儿子实现梦想,远赴广西,临别强忍泪水,送走儿子独自在屋中嚎啕大哭。虽说养儿防老,但最终儿子因公务繁忙而未能送自己一程。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的。 提及于成龙之妻也可算是令人敬佩,她是于成龙先生之女,为了于成龙的仕途从于成龙45岁为官开始,为于成龙携儿带孙18载,年华已然在冰凉床榻之上逝去仍然无怨无悔,作为人妻恪守妇道,操理家务,称得上是大度懂礼仪之人。家人的默默付出,也觉之于成龙是幸福之人。 延伸五:出淤泥而不染。 若用一物来比喻于成龙,那应该是莲。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据说"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受过孔孟思想影响的于成龙像是盛开在封建王朝官场的一朵莲花,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尽管当时不是一片浑沌的世界,可在略有人心险恶的官场始终保持自己的风骨和个性也实属不易。从微职晋升到高位,还能死而后已地保持肃正廉洁的清官,更是凤毛麟角。他并非想追名逐利,但他就是康熙王朝的宠臣,若不是年事已高,疾患藏身而一命呜呼,想必他将在盛世之年的河池之中开放的愈加灿烂……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看史剧,让我有机会与那些历史人物"对话".真好!
[create_time]2022-07-09 13:00:25[/create_time]2022-07-17 22:54:3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抛下思念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501e7b31.B8-z7foXAMa6D2EFeonlZg.jpg?time=4580&tieba_portrait_time=4580[avatar]TA获得超过889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