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重要考点:女性生殖系统
【导读】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有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就是女性生殖系统,很多考生对此望而生畏,其实掌握适当的学习技巧,也没有那么可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重要考点:女性生殖系统,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明确困难:网状结构有点乱大家发现了吗?用一个字来形容女性生殖系统的话,“网”字最合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考点分布杂乱如网、内容交叉。例如:妊娠生理、妊娠诊断——病理妊娠;正常分娩——异常分娩、分娩期并发症;正常产褥——异常产褥(产褥感染),正常与异常的识别与判定是第一道难关;再如:接触性出血、绝经后阴道流血、停经后阴道流血、异常阴道流血等等,一个出血就有这么多门道;还如:停经、绝经、月经、周期、经期、孕期等等,这些易混淆的专业名词,搞得大家头晕目眩。因此,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缕清考点之间的脉络,才不会迷失其中,不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扰。预备动作:打好基础求理解只有学好女性生殖系统解剖,才有可能学好产科;只有学好女性生殖系统生理,才有可能学好妇科。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这门课的复习之路就会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但打好基础并不意味着要整段整段的背诵,恰恰相反,解剖和生理最不需要死记硬背,反而更需要理解、会用。规避错误:死记硬背白受罪理解是记忆之父、重复是记忆之母——听懂、弄会最后背。女性生殖系统死记硬背的内容并不太多,考查书上原话的题目也很少,主要命题方式是给出实际的临床情景,让我们自己去分析、诊断和处理。至于那些必须背过的数据、分期什么的,我会在考前的冲刺班上帮大家“打小抄”,考前突击记忆性价比更高。简化步骤:听课做题和看书听课→做题→看书,循环进行,环环相扣,可谓简单粗暴有效果。第一步,通过课上老师的讲解,更能直击考点。可能书上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的内容,在课上就只是老师一句话、一个结论、一个技巧便解决了;第二步,通过做题,检验复习效果、暴露复习盲区、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查漏补缺;最后一步才是看书,看书的意义是解疑解惑,带着问题去看书才更有效果。且书上的表格、归纳、总结与网络课的配套讲义互补,更加全面系统。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分享的关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重要考点:女性生殖系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正在备考的你有所帮助。总的来说未来医药行业发展趋势非常可观,所以建议有意向的考生,尽早学习报考,早日成为医药行业的一员,为祖国医药行业发光发热。
[create_time]2020-10-29 17:50:54[/create_time]2020-11-13 17:40:2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环球网校[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922720e0cf3d7ca4639f390f91fbe096a63a90d?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900,h_1200,limit_1/quality,q_85[avatar]移动学习,职达未来![slogan]环球网校成立于2003年,十多年来坚持“以学员为中心、以质量为本、以创新驱动”的经营理念,现已发展成为集考试研究、网络课程、直播课堂、题库、答疑、模考、图书、学员社区等为一体的规模化学习平台[intro]27[view_count]2019医考-临床医师女性生殖系统考点:内生殖器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二节 内生殖器及其功能 女性内生殖器位于真骨盆内,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输卵管和卵巢可以并称为子宫附件。 一、阴道 1.它的黏膜层由复层鳞状上皮 2.阴道的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 3.上端包绕宫颈阴道部,形成阴道穹隆,分前、后、左、右4部分,阴道后壁短(7~9cm), 后壁长(10~12cm),所以后穹隆最深,卧位时是人体最低点,常用来穿刺。 二、子宫 1.子宫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形,重50克;长7-8mm;宽4-5mm;容量5毫升;上部较宽为宫体,顶部为宫底,宫底两边为子宫角,下部为宫颈。 2.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子宫峡部,它连接宫体与宫颈,它既不属于宫体也不属于宫颈,没怀孕时长约1cm,怀孕时长约7-9cm。 3.子宫峡部有上下两个口,上口窄,为解剖学内口。下口宽,为组织学内口(子宫内膜与宫颈黏膜的交界处)。 4.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女童为1:2,成年妇女为2:1,老年妇女为1:1。 1.组织结构 子宫内膜属于柱状上皮分为两部份 (1)上2/3为功能层,每月定期脱落,形成月经 (2)下1/3为基低层,作用就是形能层。 2.子宫韧带 (1)圆韧带 起源于两侧子宫角,往前下终止于大阴唇的前端,它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2)阔韧带 里面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为疏松组织,终止于两侧的骨盆壁,它维持子宫左右固定位置。它底部有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所以子宫手术切开阔韧带时,要防止误伤 (3)主韧带 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主韧带的作用是固定宫颈位置、防止子宫下垂(如果损伤后会引起子宫脱垂) (4)宫骶韧带 向后向上牵引宫颈,也是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三、输卵管 全长8~14cm,分为四个部份: 1.间质部:最窄的; 2.峡部 3.壶腹部 好发异位妊娠。 4.伞部 有“拾卵”作用 壶腹部与峡部连接的地主是卵子等待受精的地方。 四、卵巢 1.有两个功能:1.排卵 2.分泌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少量雄激素) 2.解剖: (1)卵巢外面由生发上皮覆盖,里面有一层致密纤维组织称卵巢白膜(感染炎症不易穿过)。 (2)卵巢外侧有骨盆漏斗韧带(又名悬韧带)连接于骨盆壁。 内侧有卵巢固有韧带连接于子宫(切除子宫双附件时不用切除它)
[create_time]2022-11-01 13:29:22[/create_time]2022-11-12 16:43:2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花椒科普[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5db8c1a.0I6_E2mrw6FLtjrvsYYrkw.jpg?time=4613&tieba_portrait_time=4613[avatar]TA获得超过218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view_count]女性生殖生理之各期生理特点-2020医疗卫生中医知识
女性一生有多少个时期呢?7个。我们分别看一下这几个时期。
一、胎儿期:从受精卵到成熟的时期为胎儿期。本期基本不出现在考试中。
二、新生儿期:婴儿出生后4周内。说到本期,前不久一个朋友打电话来问,新生儿科可以看5个月小孩吗?他家孩子5个月,正值流感时期,孩子生病着急,去到省儿童医院连挂号都挂不到,着急的时候另一个朋友说在另一所三甲医院有认识的朋友,在新生儿科,所以着急问到本人新生儿科能否看的了他家孩子的疾病。大家想想可以吗?新生儿期指的是婴儿出生后4周内,所以新生儿科主要治疗的疾病是我们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的等。新生儿期的特点是乳房隆起或泌乳(主要原因是胎儿在母体内受到性腺或者胎盘所产生的大量女性激素的影响),阴道出血,出血的原因是由于胎儿出生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所致的。本期的考点1为新生儿期的概念,考点2特点乳房隆起或泌乳的原因。大家需要记忆。
三、儿童期:从新生儿期之后到12岁。本期又分为儿童前期和儿童后期。前期的特点为身体持续增长和发育,后期特点为第二性征开始发育,男性可见胡子,女性可见乳房。本期中医与西医的分期不同,西医将出新生儿期到1周岁叫做婴儿期,1周岁到3周岁叫做幼儿期,3周岁到6~7岁为学龄前期,6~7岁到青春期到学龄期。西医较中医分期更详细。大家在做题的时候要注意考的是中医还是西医的分期,然后在进行选择。本期的考点为本期的特点。
四、青春期:10~19岁。本期的考点为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期开始的重要标志为月经来潮。
五、性成熟期:18岁~49岁,又叫做生育期,本期考试比较少见。
六、围绝经期:经断前后或绝经前后。本期生殖器官和乳房逐渐萎缩。
七、老年期:60岁以后。
考试考点集中在二、三、四期。对本期老师强调到的考点大家要重点记忆。
【模拟演练】
1. 下列关于新生儿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出生后的1岁内
B.从出生后的1个月内
C.从出生后的4周内
D.此期生长发育最为迅速
E.此期死亡率最高
1.【答案】C。解析:(1)本题的考点为新生儿期的界定和特点。(2)新生儿期的界定为婴儿出生后的4周内,故C正确。AB错误。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为西医分期中的婴儿期,死亡率最高的是围生期,属西医分类,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
[create_time]2022-10-25 13:42:54[/create_time]2022-11-08 04:36:5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花椒科普[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5db8c1a.0I6_E2mrw6FLtjrvsYYrkw.jpg?time=4613&tieba_portrait_time=4613[avatar]TA获得超过218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0[view_count]
女性生殖功能及其调节-2020医疗卫生医学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一道考题:
1.【多选题】雌激素的作用包括:
A.刺激成骨细胞活动 B.使子宫颈口松弛
C.促进输卵管及子宫活动 D.降低血浆胆固醇
E.加快阴道上皮脱落
1.答案【ABCD】。
排卵前的卵泡主要分泌雌激素,包括雌酮和雌二醇,两者可相互转化。排卵后的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除雌激素和孕激素外,卵巢也合成分泌少量雄激素和抑制素等其他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的作用雌、孕激素发挥作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进入靶细胞,与胞内受体结合发挥基因组效应;另一种是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或特异位点,通过跨膜信号转导发挥快速效应。雌、孕激素对于女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调节具有协同作用,一般来说,雌激素是孕激素作用的基础,但在某些方面又互为拮抗,从而保证生殖系统正常功能活动。
雌激素的作用:雌激素对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机体其他系统的功能也有广泛的影响。
(1)对生殖器官的作用:①促进子宫发育,子宫内膜增生,使内膜具有对胚胎的接受性;②使排卵期宫颈口松弛,子宫颈分泌大量清亮、稀薄的黏液,有利于精子穿过进入宫腔;③促进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收缩力增强,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增加;④促进输卵管上皮中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的增生,促进输卵管的收缩和纤毛摆动,有利于精子在其中的运行;⑤促进阴道上皮增生和角化,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⑥与FSH协同促进卵泡发育;⑦促进外生殖器的发育。
(2)对乳腺和副性征的作用: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促进脂肪组织在乳腺的聚集,形成女性乳房特有的外部形态;促进其他女性第二性征的形成,如全身脂肪和毛发的分布、女性体态、音调增高等。
(3)对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刺激成骨细胞的活动,加速骨的生长,促进骨中钙、磷的沉积,因此,女性进入青春期后,身体高度增长速度加快,但又因其促进长骨骨骺的愈合而致女性往往较男性更早停止生长。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骨骼中的钙容易流失,因而一些妇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
(4)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改善血脂成分,防止动脉硬化,因而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腺垂体FSH和LH的分泌有负反馈或正反馈两种作用。雌激素的中枢作用还表现为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再生、突触形成以及调节许多神经肽和递质的合成、释放与代谢,雌激素缺乏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有关。
(6)其他作用:雌激素对蛋白质和脂肪代谢以及水盐平衡也有一定作用。高浓度的雌激素可使体液向组织间隙转移,导致钠、水潴留。
[create_time]2022-09-09 16:32:49[/create_time]2022-09-23 22:43:0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健康达人雷恩[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00bd701.t74PXCOKwP13R8yZ8iPmUA.jpg?time=808&tieba_portrait_time=808[avatar]TA获得超过176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0[view_count]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方面有哪些自然防御功能?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的自然防御功能介绍: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掩阴道口、尿道口。由于盆底肌的作用,阴道口闭合,阴道前后壁紧贴,可防止外界污染。阴道正常微生物群尤其是乳杆菌,可抑制其他细菌生长。子宫颈内口紧闭,子宫颈管黏膜为分泌黏液的单层高柱状上皮所覆盖,黏膜形成皱褶、嵴突或陷窝,从而增加黏膜表面积;子宫颈管分泌大量黏液形成胶冻状黏液栓,成为上生殖道感染的机械屏障。扩展资料:女性生殖系统防御功能介绍如下: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也是消除宫腔感染的有利条件。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宫腔方向摆动以及输卵管的蠕动,均有利于阻止病原体侵入。生殖道黏膜如阴道黏膜、子宫颈和子宫聚集有不同数量的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补体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均在局部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发挥抗感染作用。当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或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内分泌发生变化或外源性病原体侵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女性生殖系统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女性生殖系统》下
[create_time]2022-11-16 15:39:49[/create_time]2022-12-01 15:39: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信必鑫服务平台[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b707489.Pzvh_phCV7cMa9W2PNEYAQ.jpg?time=66&tieba_portrait_time=66[avatar]TA获得超过5.2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5[view_count]叙述女性生殖器的自然防御功能。
(1)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2)阴道口闭合及阴道前后壁紧贴;(3)阴道自净作用;(4)宫颈阴道部表面覆以复层鳞状上皮,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5)子宫颈管黏液栓,堵塞子宫颈管;(6)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7)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向子宫腔方向摆动以及输卵管的蠕动,均有利于阻止病原体的侵入。
[create_time]2022-12-15 16:30:52[/create_time]2022-12-30 16:30:5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考试资料网[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a1a6b96a94de8451994b608ca7e87353.jpeg[avatar]百度认证:赞题库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view_count]妇产科护理学知识讲解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二
第二节 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外阴,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位于两股内侧之间,前面为耻骨联合,后面以会阴为界。 ((一)阴阜
即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青春期该部皮肤开始生长阴毛,分布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阴毛疏密、粗细、色泽可因人或种族而异。
(二)大阴唇
为邻近两股内侧的一对隆起的皮肤皱璧,起自阴阜,止于会阴。两侧大阴唇前端为子宫圆韧带终点,后端在会阴体前相融合,形成大阴唇的后连合。大阴唇外侧面与皮肤相同,皮层内有皮脂腺和汗腺,青春期长出阴毛;其内侧面皮肤湿润似粘膜。大阴唇皮下脂肪层含丰富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部受伤,出血易形成大阴唇血肿。未婚妇女的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遮盖阴道口及尿道外口,经产妇大阴唇由于分娩影响向两侧分开;绝经后大阴唇呈萎缩状,阴毛稀少。
(三)小阴唇
为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皱璧。无毛,富含神经末梢,故敏感。两侧小阴唇前端相互融合,再分为两叶包绕阴蒂,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与对侧结合形成阴蒂系带。小阴唇后端与大阴唇后端相会合,在正中线形成横皱襞称阴唇系带。
(四)阴蒂
位于两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处,它与男性阴茎海绵体相似,具有勃起性。它分为三部分,前端为阴蒂头,富含神经末梢,极敏感,中为阴蒂体,后部分为两个阴蒂脚,附着于各侧的耻骨支上,仅阴蒂头露见,其直径6~8mm。
(五)阴道前庭
为两小阴唇之间的裂隙。其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在此区域内,前方有尿道外口,后方有阴道口,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有一浅窝,称舟状窝(又称阴道前庭窝)。在此裂隙内尚有以下各部:
1.前庭球 又称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由有勃起性的静脉丛构成。其前部与阴蒂相接,后部与前庭大腺相邻,浅层为球海绵体肌覆盖。
2.前庭大腺 又称巴多林腺,位于大阴唇后部,亦为球海绵体肌所覆盖,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细长(1-2cm),向内侧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分泌黄白色粘液起润滑作用。正常情况检查时不能触及此腺。若因感染腺管闭塞,形成前庭大腺脓肿。若仅腺管开口闭塞使分泌物集聚,形成前庭大腺囊肿,则两者均能看到或触及。
3.尿道口 位于阴蒂头的后下方及前庭前部,为尿道的开口,略呈圆形。其后壁上有一对并列腺体称尿道旁腺,其分泌物有润滑尿道口作用,但此腺亦常为细菌潜伏所在。
4.阴道口及处女膜 阴道口位于尿道口后方、前庭的后部,为阴道的开口,其大小、形状常不规则。阴道口周缘覆有一层较薄粘膜称处女膜。膜的两面均为鳞状上皮所覆盖,其间含结缔组织、血管与神经末梢,有一孔多在中央,孔的形状、大小及膜的厚薄因人而异。处女膜多在初次性交时破裂,受分娩影响产后仅留有处女膜痕。
[create_time]2023-01-26 03:48:27[/create_time]2023-02-04 19:34:0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充昊天41[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605431.gIesUhrweR6F94J0EXtkjw.jpg?time=7492&tieba_portrait_time=7492[avatar]TA获得超过163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view_count]
妇产科护理学知识讲解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一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器官及其相关组织与邻近器官。骨盆为生殖器官的所在地,且与分娩有密切关系。
第一节 骨 盆
女性骨盆是胎儿阴道娩出时必经的骨性产道,其大小、形状对分娩有直接影响。通常女性骨盆较男性骨盆宽而浅,有利于胎儿娩出。
( 一)骨盆的组成
1.骨盆的骨骼 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每块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骶骨由5-6块骶椎合成;尾骨由4-5块尾椎合成。
2.骨盆的关节 有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和骶尾关节。两耻骨之间有纤维软骨,形成耻骨联合,位于骨盆的前方。骶髂关节位于骶骨和髂骨之间,在骨盆后方。骶尾关节为骶骨与尾骨的联合处。
3.骨盆的韧带 骨盆各部之间的韧带中有两对重要的韧带,一对是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另一对是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妊娠期受激素影响,韧带较松弛,各关节的活动性亦稍有增加,有利于分娩时胎儿通过骨产道。
(二)骨盆的分界
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及骶耻上缘的连线(所谓分界线即髂耻线)为界,将骨盆分为假骨盆和真骨盆两部分。假骨盆又称大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上,为腹腔的一部分,其前为腹壁下部,两侧为髂骨翼,其后为第5腰椎。假骨盆与产道无直接关系,但假骨盆某些径线的长短关系到真骨盆的大小,测假骨盆的这些径线可作为了解真骨盆的参考。真骨盆又称小骨盆,位于骨盆分界线之下,又称骨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真骨盆有上、下两口,即骨盆人口与骨盆出口。两口之间为骨盆腔。骨盆腔的后壁是骶骨与尾骨,两侧为坐骨、坐骨棘、骶棘韧带,前壁为耻骨联合。耻骨联合全长约4.2cm,骶骨弯曲的长度约11.8cm,骶岬至骶尖的直线长度约9.8cm。骨盆腔呈前浅后深的形态。坐骨棘位于真骨盆中部,可经肛诊或阴道诊触到,在分娩过程中是衡量胎先露部下降程度的重要标志。骶骨前面凹陷形成骶窝,第1骶椎向前凸出形成骶岬,为骨盆内测量对角径的重要据点。耻骨两降支的前部相连构成耻骨弓。
(三)骨盆的类型
1.女型 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髂骨翼宽而浅,入口横径较前后径稍长,耻骨弓较宽,两侧坐骨棘间径≥lOcm。最常见,为女性正常骨盆。在我国妇女骨盆类型中占52%~58.9%。
2.扁平型 骨盆入口前后径短而横径长,呈扁椭圆形。耻骨弓宽,骶骨失去正常弯度,变直向后翘或深弧型,故骶骨短而骨盆浅。在我国妇女较常见,占23.2%~29%。
3.类人猿型 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骨盆入口、中骨盆和骨盆出口的横径均缩短,前后径稍长。骶坐切迹较宽,两侧壁稍内聚,坐骨棘较突出,耻骨弓较窄,但骶骨向后倾斜,故骨盆前部较窄而后部较宽。骶骨往往有6节且较直,故较其他型深。在我国妇女中占14.2%~18%。
4.男型 骨盆入口略呈三角形,两侧壁内聚,坐骨棘突出,耻骨弓较窄,骶坐切迹窄呈高弓形,骶骨较直而前倾,致出口后矢状径较短。因男型骨盆呈漏斗形,往往造成难产。较少见,在我国妇女1%~3.7%。骨盆的形态、大小除种族差异外,其生长发育还受遗传、营养与性激素的影响。上述四种基本类型只是理论上归类,临床多见为混合型骨盆。
[create_time]2023-03-07 22:33:43[/create_time]2023-03-17 14:53:0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艺吧顶贴组小奋[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bd6aab0.yxFT0bIGUZxtppTPhQomzQ.jpg?time=7225&tieba_portrait_time=7225[avatar]TA获得超过14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view_count]
概述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 附睾 输精管 精囊 前列腺 阴经 和阴囊等器官组成。睾丸(主要的)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 输卵管 子宫 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主要的)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create_time]2013-04-11 14:44:26[/create_time]2013-06-29 12:16:5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6[alue_good]百度网友507533d[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6c97142.dN1Yz61LmhqKmhAGwJPMjQ.jpg?time=3902&tieba_portrait_time=3902[avatar]TA获得超过777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419[view_count]
关于女性内生殖器的组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关于女性内生殖器的组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子宫附件输卵管
B.阴道子宫附件
C.阴道子宫卵巢
D.子宫输卵管阴道
E.子宫输卵管卵巢
正确答案:B
[create_time]2022-12-30 10:59:58[/create_time]2023-01-09 13:02:4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努力的小黄233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8f4ece6.WYn6_ZldLmI5OmNPEH5p3g.jpg?time=7426&tieba_portrait_time=7426[avatar]TA获得超过36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view_count]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生殖系统其他部位菌群
1. 外阴的微生物定植来源于皮肤、阴道、尿道和肛门
尽管外阴由多种结构组成,每种结构都可能有不同的菌群,但仅有定居在阴唇、大阴唇和小阴唇上的群落被进行了调查,而且调查的范围非常有限。由于靠近肛门、阴道和尿道的外部开口,这些部位的菌群成员经常出现在外阴。
阴部上最常见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杆菌。与大多数其他皮肤区域不同,乳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经常出现。
会阴是另一个皮肤区域,与阴部一样,阴道(例如乳酸杆菌)和尿道中的微生物也在会阴定植。此外,由于其靠近肛门,其菌群还包含来自胃肠道(GIT)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其他肠杆菌科和肠球菌。
典型的皮肤微生物(CNS和棒状杆菌属)经常从大阴唇分离出来,但与阴唇和会阴一样,阴道和尿道微生物也经常存在于菌群中。一项对大阴唇菌群的培养性研究报告了大致相似的结果,即乳酸杆菌和CNS是主要的微生物。
2. 小阴唇的菌群与阴道的菌群相似
小阴唇的菌群与阴道的菌群相似,具有相似的群落类型。最常检测到的群落类型是以 L.iners 和 L.crispatus 为主。然而,小阴唇的菌群往往比阴道菌群呈现更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可能是胃肠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由于在肛门附近),以及皮肤菌群的成员导致。某些属(慢反应脂肪酸菌属[ Segniliparus ]、默多克菌[ Murdochiella ]和梭杆菌属[ Fusobacterium ])在小阴唇上比阴道中更常见。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系列:
1.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结构: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一】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生理与内环境
2.女性生殖系统检测到的微生物: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生殖系统菌群受年龄和系统生理学变化的影响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女性性成熟时期生殖系统菌群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阴道菌群群落状态及类型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影响阴道菌群和群落特征的因素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阴道真菌、病毒以及宫颈菌群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子宫微生物 or 菌群?
参考文献
Brown CJ, Wong M, Davis CC et al. (2007). 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ormal microbiota of the human vulva using cultivation-independent methods. J Med Microbiol 56:271–276.
Cicinelli E, Ballini A, Marinaccio M et al. (2012). Microbiological findings in endometrial specimen: our experience. Arch Gynecol Obstet 285:1325–1329.
Drell T, Lillsaar T, Tummeleht L et al. (2013).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vaginal micro-and mycobiome in asymptomatic reproductive-age Estonian women. PLOS ONE 8:e54379.
Fettweis JM, Serrano MG, Girerd PH et al. (2012). A new era of the vaginal microbiome: advances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Chem Biodivers 9:965–976.
Hickey RJ, Zhou X, Pierson JD et al. (2012). Understanding vaginal microbiome complexity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ransl Res 160:267–282.
Hickey RJ, Zhou X, Settles ML et al. (2015). Vaginal microbiota of adolescent girls prior to the onset of menarche resemble those of reproductive-age women. MBio 6 pii:e00097–15.
Huang B, Fettweis JM, Brooks JP et al. (2014).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the vaginal microbiome. Clin Lab Med 34:747–761.
Lamont RF, Sobel JD, Akins RA et al. (2011). The vaginal microbiome: new information about genital tract flora using molecular based techniques. BJOG 118:533–549.
Martin DH & Marrazzo JM (2016). The vaginal microbiome: 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Infect Dis 214(Suppl 1): S36–S41.
McGuire MK & McGuire MA (2016). Got bacteria? The astounding, yet not-so-surprising, microbiome of human milk. Curr Opin Biotechnol 44:63–68.
Mendling W (2016).Vaginal Microbiota. Adv Exp Med Biol 902: 83–93.
Mitchell CM, Haick A, Nkwopara E et al. (2015). Colonization of the upper genital tract by vaginal bacterial species in nonpregnant women. Am J Obstet Gynecol 212:611.e1-9.
Miyamoto T, Akiba S, Sato N et al. (2013). Study of the vulvar skin in healthy Japanese women: components of the stratum corneum and microbes. Int J Dermatol 52:1500–1505.
Muhleisen AL & Herbst-Kralovetz MM (2016). Menopause and the vaginal microbiome. Maturitas 91:42–50. Prince AL, Chu DM, Seferovic MD et al. (2015). The perinatal micro-biome and pregnancy: moving beyond the vaginal micro-biome.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 5 pii:a02305.
Rampersaud R, Randis TM & Ratner AJ (2012). Microbiota of the upper and lower genital tract. Semin Fetal Neonatal Med 17: 51–57.
Shiraishi T, Fukuda K, Morotomi N et al. (2011). Influence of menstruation on the microbiota of healthy women’s labia minora as analyzed using a 16S rRNA gene-based clone library method. Jpn J Infect Dis 64:76–80.
van de Wijgert JH, Borgdorff H, Verhelst R et al. (2014). The vaginal microbiota: what have we learned after a decade of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PLOS ONE 9:e105998.
Wassenaar TM & Panigrahi P (2014). Is a foetus developing in a sterile environment? Lett Appl Microbiol 59:572–579.
[create_time]2022-07-11 07:05:13[/create_time]2022-07-24 04:28:2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养生达人花花[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f1ff25c.j1PRZ_3QvJA3f-ib7A8d_A.jpg?time=4617&tieba_portrait_time=4617[avatar]TA获得超过1868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五】生殖系统菌群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栖息在女性生殖系统(FRS)的微生物群落中大多数微生物都是低毒的,个体物种很少引起健康人感染。然而,它们可以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身上引起疾病。
1. 生殖系统菌群个别成员引起感染
能够在健康人中引起疾病的FRS微生物群成员是无乳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
1.1. 无乳链球菌是新生儿和FRS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乳链球菌,又称B族链球菌(GBS;图1),是发达国家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感染性病原菌。在发达国家,约有0.05%的新生儿受到影响。在发展中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GBS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比发达国家高约6倍。
GBS也可引起孕妇和非孕妇的感染,尤其是老年人。感染类型包括尿毒症、绒毛膜羊膜炎、子宫内膜炎、伤口感染(与剖腹产或会阴切开术有关)和产褥期败血症。此外,在怀孕期间染上GBS的妇女,死胎和早产的风险增加。25%-35%的孕妇FRS(通常是阴道)或GIT中存在GBS,大约50%被定植妇女将该微生物传播给新生儿的GIT或上呼吸道。虽然这些新生儿大多保持健康,但有1%至3%的新生儿会发生肺炎、败血症或脑膜炎。当疾病在出生后6天内发生时,被称为早发性疾病(EOD),而晚发性疾病(LOD)在出生后7天至3个月内发生。EOD的发病率约为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0.45人,而LOD的发病率为每1000名活产婴儿中0.4人。EOD的范围包括败血症(占69%病例)、肺炎(占26%病例)、呼吸窘迫(占13%病例)和脑膜炎(占11%病例)。在LOD中,所有病例都有发热,60%的病例伴有脑膜炎。 GBS是新生儿脑膜炎的主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约为50%,而在发达国家则低得多,约为10%。存活下来的人中约有一半遭受一些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如认知障碍、失明、听力损失、癫痫发作和痉挛性四肢瘫痪。九种不同的血清型(Ia、Ib和II-VIII)已经根据其胶囊多糖结构的抗原性差异而被确定。其中三个血清型(Ia、III和V)是造成大多数新生儿脑膜炎的原因。该微生物有七个主要毒力因子:(1) 保护其免受吞噬的多糖囊;(2) 具有细胞毒性和促炎特性的β-溶血素/溶细胞素;(3) 使其能够穿过血脑屏障的脂藻酸;(4) 参与穿透血脑屏障的粘附素(HvgA)。(5)一种被称为CAMP(环化腺核苷一磷酸)因子的成孔蛋白,可以裂解各种宿主细胞;(6)一种肽酶(ScpB),可以裂解和灭活人类补体成分C5a,从而帮助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以及(7)一些表面蛋白,使该微生物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相互作用。
在分娩过程中对有GBS定植的妇女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或氨苄西林,可以大大降低EOD的发生率。开发包含五个血清型(Ia、Ib、II、III和V)的结合疫苗可以预防全球大多数新生儿的GBS感染。
怀孕期间GBS的感染包括尿毒症和外阴阴道炎。在分娩过程中,1%-2%的妇女会发生羊膜腔内感染。分娩后,可能出现乳腺炎、菌血症、败血症、脑膜炎、子宫内膜炎和伤口感染。
GBS对非孕健康有致病性,但老年人或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人特别容易感染。最常见的感染结果是败血症,但也可能发生皮肤和软组织、呼吸道、FRS、骨骼和关节的感染。这些感染中的大多数可以用青霉素有效治疗。
1.2. 白色念珠菌是导致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原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也称为念珠菌病或阴道鹅口疮)是阴道和外阴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生殖器瘙痒、灼热,有时还会出现干酪样阴道分泌物。VVC是BV后最常见的阴道感染类型,最常见于育龄年轻女性。70%-75%的女性在一生中至少会受到一次VVC的影响,高达8%的成年女性会反复出现VVC,即每年四次或更多。据估计,在美国,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加上生产力的损失,每年消耗10亿美元的成本。已经确定了一些易感因素,包括口服避孕药、怀孕、糖尿病和广谱抗生素治疗。在80%-90%的病例中,致病微生物是白色念珠菌,但其他念珠菌的种也可造成该病的发生,尤其是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在感染中很少发现。似乎没有特定的CST与VVC相关。许多患者阴道群落以乳酸菌为主。这种情况通常对抗真菌药物有反应,抗真菌药物可以通过阴道内给药(咪唑类药物—丁环唑、克霉唑或咪康唑)或口服(氟康唑)。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二型性真菌,可以作为典型的卵圆形酵母细胞存在,也可以产生菌丝,最终形成菌丝体(图2)。
在健康、无症状女性的阴道中发现酵母细胞形式,而VVC患者的阴道中发现菌丝形式。实验室及动物研究表明,菌丝能够在阴道上皮形成生物膜,也能穿透上皮细胞,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SAPs)(重要毒力因子),可以在VVC患者的阴道液中检测到。SAPs能够降解对维持组织完整性很重要的钙黏蛋白E(E-cadherin),并通过降解补体和抗体分别干扰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菌丝对上皮细胞的穿透导致宿主细胞死亡,但也有证据表明白色念珠菌会诱导上皮细胞的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该菌还诱导释放一系列促炎症细胞因子,包括G-CSF、GM-CSF、IL-1α、IL-1β和IL-6以及趋化因子RANTES(T细胞激活分泌调节因子)、IL-8和MIP3α(噬细胞炎性蛋白3α)。这导致了炎症和多晶型体募集,这两者都是VVC的特征。其他重要的毒力因素包括:各种抑制吞噬作用的菌丝蛋白,以及大量粘附素,使两种形式的菌体都能粘附在阴道上皮上。
1.3. 源于阴道和宫颈菌群的微生物可能与早产有关
早产(PTB)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因素。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占全世界所有成活新生儿的11%。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早产是导致围产期死亡、新生儿重病和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导致PTB的因素很多,其中宫内感染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因其占病例的40%到60%。微生物入侵子宫会产生炎症反应,包括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前列腺素,从而诱发分娩的特征—子宫收缩和胎膜破裂。图3显示了最经常涉及的微生物。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阴道和(/或)宫颈菌群的微生物,如脲原体属、无乳链球菌、梭杆菌属和支原体属。这意味着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通过阴道和宫颈提升。检测到的一些微生物通常被视为口腔和呼吸道菌群的成员,包括伯杰氏菌属( Bergeyella spp. )、小杆菌属( Dialister spp. )、具核梭杆菌( F. nucleatum )、牙龈卟啉单胞菌( Por. gingivalis )、鼻窦原杆菌( Oribacterium sinus )、口腔消化链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oralis )、口普氏菌( Prev. oris )、龋齿罗氏菌( Rothia dentocariosa )、龈沟产线菌( Filifactor alocis )、口腔链球菌( Strep. oralis )、唾液链球菌( Strep. salivarius )和小韦荣氏球菌( V. parvula )。口腔常见感染,如牙龈炎和牙周炎,使口腔微生物能够进入血液,从而将它们运送到胎盘,在那里可以发生子宫入侵。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怀孕期间的牙周疾病是PTB的一个风险因素。
2. 与菌群失调有关的生殖系统疾病
栖息在FRS中的菌群失调与一些疾病有关,包括细菌性阴道炎、需氧菌阴道炎、盆腔炎和宫颈癌。
2.1. 阴道菌群失调与细菌性阴道炎有关(女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细菌性阴道病(BV)是一种阴道疾病,通常伴有白色或灰色的分泌物,有鱼腥味。阴道通常不出现疼痛和瘙痒。该病可根据以下四种症状进行临床诊断:(1)阴道液的pH值大于4.5;(2)向阴道液中加入10%的KOH时发现有鱼腥味;(3)存在覆盖有细菌的阴道上皮细胞(称为线索细胞);以及(4)均匀的乳白色阴道分泌物。以上被称为Amsel标准(诊断方法的发起人命名),如果出现满足标准中的三条,就诊断病人患有BV。另外,BV的诊断也可以在实验室中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诊断—Nugent评分,7-10分表示有BV。
BV是育龄妇女中最常报告的微生物综合征。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国家和国家内部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明显地受到社会经济地位、性活动和种族的影响。例如,在美国,BV的流行率在非裔美国人中为51%,在西班牙裔中为32%,在白人中为23%。一些与BV有关的风险因素:如妇女吸烟、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经常冲洗、未婚、性伴侣多、商业性工作者、经常进行阴道性交、最近使用过抗生素、有怀孕史或使用宫内避孕器,则更有可能患上这种疾病。
在60多年的研究中,有多种生物体被认为与BV的发病机制有关,其中包括 Gardnerella , Atopobium,Mobiluncus,Sneathia,Parvimonas , Megasphaera , Prevotella , Bacteroides , Peptostreptococcus , Dialister , Eggerthella , Veillonella , Porphyromonas , Ureaplasma, Streptococcus , Staphylococcus,Gemella,Escherichia/Shigella,Leptotrichia 和 Mycoplasma 。最近,属于梭状芽孢杆菌目并被指定为BV相关细菌1(BVAB1)、BVAB2和BVAB3的微生物被添加到与BV相关的行列中。然而,在对BV的病因进行了许多研究之后,很明显,在所有病例中都不存在单一的细菌物种或物种簇。培养和非培养性的研究都表明,BV与阴道菌群失调有关。基于培养的BV和健康阴道菌群分析表明,与健康相比,BV乳酸菌的检测频率下降,而 Gardnerella , Atopobium , Mycoplasma , Prevotella 和其他物种的检测频率上升。基于培养的研究还显示,一般地,乳酸菌的比例在BV患者中减少,而各种厌氧和兼性生物的比例增加(其中许多包含在上述假定的BV病原体行列中)。然而,目前还不知道通常与BV相关的细菌是菌群失调的一个原因还是一个结果。
2.2. 细菌性阴道炎与阴道上皮的生物膜形成有关
有证据表明,跟健康阴道不同,与BV相关的菌群是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
阴道加德纳杆菌似乎是形成生物膜的主要生物体,并且经常(但不总是)伴随着阴道阿托波氏菌。由于生物膜内的扩散限制,其中存在着广泛的环境,使不同生理类型的微生物得以增殖。此外,生物膜的生长模式降低了组成微生物的抗菌敏感度,这可能会降低针对BV的治疗程序的有效性。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人体内存在的CST可能使她容易患BV。以 L. crispatus 为主的群落比以 L. iners 或 L. gasseri 为主的群落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后者更有可能过渡到具有更多样化菌群的CST,其中含有更高比例的BV相关物种。此外,以 L. crispatus 为主的群落pH值(4.0)通常比以 L. iners (pH=4.4)、 L. gasseri (pH=5.0)、 L. jensenii (pH=4.7)和具有更多样化菌群(pH=5.3)为主的群落低得多。BV患者的阴道pH值通常大于4.5,比健康人的pH值高得多。代谢组学研究表明,菌群失调伴随着阴道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代谢物类型的变化。与BV相关的微生物利用乳酸作为能量来源,并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和胺类。因此,乳酸的浓度下降,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和琥珀酸盐的浓度增加,胺类如腐胺、尸胺、三甲胺和乙醇胺的浓度增加。由于SCFAs是比乳酸酸性弱,而胺类是碱性的,这种组合导致阴道的pH值增加。
2.3. 与细菌性阴道炎有关的微生物显示出一系列毒力因素
尽管对BV的发病机制了解不多,但BV相关的微生物显示出一系列的毒力因素,可能参与了BV的发病过程,详见表1。
2.4. 细菌性阴道炎是其他一些疾病的风险因素
BV也是一种广泛的不良生殖后果以及获得性传播感染的风险因素。BV与早产、盆腔炎疾病、自然流产、产后感染和流产有关。这些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BV使妇女容易在上生殖道定植。BV还增加了被淋病菌、沙眼衣原体、阴道毛滴虫、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和HIV感染的风险。对性传播感染易感性增加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与BV相关的pH值升高,这使得此类病原体能够生长;乳酸菌比例下降,乳酸菌可产生多种抗菌剂,如过氧化氢、细菌素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广泛抗菌活性的乳酸浓度降低;以及在与BV相关的pH值(即>4.5)下,乳酸(杀菌)转化为乳酸(无抗菌活性)。
2.5. 需氧菌性阴道炎是另一种与阴道菌群失调相关的疾病
需氧菌性阴道炎(AV)是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分泌物呈黄色,有恶臭,有炎症,阴道上皮变薄,pH值高(6-8之间),而且通常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涌入。AV影响到大约11%的非怀孕妇女,在接近更年期的妇女中往往更常见。这是一种菌群失调,乳酸菌通常不存在,而菌群则以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阴道加德纳杆菌为主。AV是羊膜腔内感染、绒毛膜羊膜炎和PTB的一个风险因素。
2.6. 阴道菌群失调与盆腔炎有关
盆腔炎(PID)是一种涉及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的上生殖道感染,它是非孕育龄女性中最常见的感染病之一。它发病率高,病情严重,20%的患者会不孕,20%会出现慢性盆腔疼痛。此外,10%患有PID的妇女在怀孕后继发宫外孕。大约50%的PID病例是由外源性病原体淋病菌和沙眼衣原体引起的,阴道菌群失调是获得这些微生物的一个风险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阴道菌群的成员也是导致PID的原因,而且阴道菌群失调是此类感染的前兆。此类感染通常是多菌性的,涉及的微生物通常是那些与BV相关的微生物,包括 Leptotrichia spp. 、 At. vaginae 、 Prevotella spp. 、 Peptostreptococcus spp. 、 Ureaplasma spp. 和 Myc. hominis 。
2.7. 阴道菌群失调与宫颈癌有关
持续感染高危致癌性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可导致侵袭性宫颈癌(ICC)及其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发生。有证据表明,多样化、乳酸菌减少的阴道菌群有利于HPV的持续存在和CIN的发展。此外,严重CIN患者的阴道菌群的特点是 Sneathia sanguinegens 、 An. tetradius 和 Peptostrep. anaerobius 含量较高,而 L. jensenii 含量较低。然而,目前还不清楚这种菌群失调是CIN进展的一个因果因素还是其后果。需要进一步的纵向研究来调查从急性HPV感染到持续感染,再到CIN和癌症发展过程中的阴道菌群。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系列:
1.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结构: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一】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生理与内环境
2.女性生殖系统检测到的微生物: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生殖系统菌群受年龄和系统生理学变化的影响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女性性成熟时期生殖系统菌群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阴道菌群群落状态及类型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影响阴道菌群和群落特征的因素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阴道真菌、病毒以及宫颈菌群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子宫微生物 or 菌群?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生殖系统其他部位菌群
3.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的微生物活性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三】女性生殖系统(FRS)菌群的微生物活性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四】女性生殖系统菌群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参考文献
Danielsson D, Teigen PK & Moi H (2011). The genital econiche: focus on microbiota and bacterial vaginosis. Ann N Y Acad Sci 1230: 48–58.
Datcu R (2014).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vaginal microflora in health and disease. Dan Med J 61:B4830.
Gonçalves B, Ferreira C, Alves CT et al. (2016).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Epidemiology, microbiology and risk factors. Crit Rev Microbiol 42:905–927.
Herbst-Kralovetz MM, Pyles RB, Ratner AJ et al. (2016). New systems for studying intercellular interactions in bacterial vaginosis. J Infect Dis 214(Suppl 1):S6–S13.
Kovachev SM (2014). Obstetric and gynecological diseases and complications resulting from vaginal dysbacteriosis. Microb Ecol 68:173–184.
Low N, Chersich MF, Schmidlin K et al. (2011). Intravaginal prac-tices, bacterial vaginosis, and HIV infection in wome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 PLoS Med 8:e1000416.
Ma B, Forney LJ & Ravel J (2012). Vaginal microbiome: rethinking health and disease. Annu Rev Microbiol 66:371–389.
Machado A & Cerca N (2015). Influence of biofilm formation by Gardnerella vaginalis and other anaerobes on bacterial vagi-nosis. J Infect Dis 212:1856–1861.
Macklaim JM, Cohen CR, Donders G et al. (2012). Exploring a road map to counter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cervicovaginal microbiome and disease. Reprod Sci 19:1154–1162.
Marrazzo JM (2011). Interpreting the 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bacterial vaginosis: are we still confused? Anaerobe 17:186–190.
Muzny CA & Schwebke JR (2016). Pathogenesis of bacterial vaginosis: discussion of current hypotheses. J Infect Dis 214(Suppl 1): S1–S5.
Poulain D (2015). Candida albicans , plasticity and pathogenesis. Crit Rev Microbiol 41:208–217.
Nelson DB, Rockwell LC, Prioleau MD & Goetzl L (2016). The role of the bacterial microbiota on reproductive and pregnancy health. Anaerobe 42:67–73.
Onderdonk AB, Delaney ML & Fichorova RN (2016). The human microbiome during bacterial vaginosis. Clin Microbiol Rev 29(2): 223–238.
Ranđelović G, Mladenović V, Ristić L et al. (2012). Microbiological aspects of vulvovaginitis in prepubertal girls. Eur J Pediatr 171:1203–1208.
Sadiq ST & Hay P (2016). The vaginal microbiota in health and disease. In The Human Microbiota and Chronic Disease: Dysbiosis as a Cause of Human Pathology (Nibali L & Henderson B eds).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 NJ, pp. 263–272.
Sharma H, Tal R, Clark NA & Segars JH (2014). Microbiota and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Semin Reprod Med 32:43–49.
Verstraelen H & Swidsinski A (2013). The biofilm in bacterial vagi-nosis: implications for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urr Opin Infect Dis 26:86–89.
[create_time]2022-07-20 08:44:25[/create_time]2022-08-02 11:32:3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健康小马甲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44b1912.wosjXdcoXjEkiupyimul8g.jpg?time=4619&tieba_portrait_time=4619[avatar]TA获得超过177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0[view_count]
关于女性生殖道防御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
【答案】:C
女性生殖道防御机制包括:①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掩盖阴道口;②阴道前、后壁紧贴,防止外界污染;③宫颈阴道部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抗感染能力强,宫颈内口紧闭,宫颈管有黏液栓;④育龄妇女月经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子宫内膜分泌液中含有乳铁蛋白、溶菌酶等,有助于消除宫腔感染;⑤正常阴道菌群以乳杆菌为主,维持阴道酸性环境,抑制病原体生长。
[create_time]2023-05-03 16:40:24[/create_time]2023-05-18 16:18:0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考试资料网[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a1a6b96a94de8451994b608ca7e87353.jpeg[avatar]百度认证:赞题库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view_count]
关于女性生殖道防御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答案】:B
A-宫颈阴道部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抗感染能力强;
C-阴道前、后壁紧贴,防止外界污染;
D-育龄妇女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子宫内膜分泌液含乳铁蛋白、溶菌酶等,有助于消除宫腔感染;
E-正常阴道为酸性环境。
[create_time]2023-05-04 08:34:42[/create_time]2023-05-19 08:21:2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考试资料网[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a1a6b96a94de8451994b608ca7e87353.jpeg[avatar]百度认证:赞题库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view_count]
女生与男生生理区别是什么?
区别主要体现在:骨骼方面,肌肉方面、脂肪方面、男性喉结突出、长出胡须等方面。青春期发育后,男性身材高大,肌肉结实,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粗犷,长出胡须, 汗毛加重,出现遗精;女性皮肤细嫩,嗓音尖细,乳房隆起,肌肉柔韧,月经来潮。男性和女性身体的这种生理变化的性别差异称为第二性征。从骨骼上看,虽然男女骨骼数目一样,但女性骨骼一般比男性轻,全身骨骼的总重量大约比男性轻20%。另外,骨骼的骨皮质较薄,骨密度较小,上肢骨和下肢骨都比男性短,导致了女性外形较矮。从肌肉上看,男性肌肉比女性发达,肌纤维较粗,男女肌肉总量的比是5∶3,并且男性肌肉中所含水分较少,而蛋白质和糖的成分较多,因此男性肌肉不仅力量大而且耐性强,不容易出现疲劳。注意:从脂肪上来看,女性脂肪比较丰富,其重量大约占体重的28%,而男性脂肪只占体重的18%。在青春期生长突增过程中,男孩的脂肪量不仅不增加,反而逐渐减少。而女孩在生长突增过程中,脂肪量一直在继续缓慢地增长,突增高峰过后,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女孩脂肪增加的速度大大加快,使外形显得更加丰满,有些女孩则可形成肥胖。男性由于在骨骼、肌肉发育方面具有优势,所以一般的男性体力强,力量大,能承受较重的体力劳动和较大的运动负荷。
[create_time]2022-02-26 17:10:04[/create_time]2022-03-08 11:35:3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幻想家爱休闲[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59d75802158223f180c44fe21c5b537c7586.jpeg[avatar]学生[slogan]分享休闲中的点点滴滴![intro]2773[view_count]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反应有什么区别
从古至今,男性在性方面会更勇敢表达出来而女性则比较矜持,她们认为只有在男性的引导下自己才能投入性当中。所以在欲望旺盛时会压制。不像男性,男性一般在看中自己的猎物时会奋不顾身。
总的来讲,男人和女人虽然都有生理欲望,但他们的生理欲望并不同,大多数是受到以上这些方面的影响。而不管生理欲望有哪些不同,男女在进行性生活时要做好避孕措施,防止意外怀孕给女性身心带来影响,可以选择佩戴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防止性病传播。【摘要】
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反应有什么区别【提问】
亲~这道题由我来回答,打字需要一点时间,还请您耐心等待一下。【回答】
您好,下午好呀,[思考]我是您的情感顾问叶子老师,很高兴认识您为您解答问题哦~您的问题已收到,打字需要一点时间,还请耐心的详细说明自己遇到的事情的经过,您也可以提供更多有效信息,以便我更好为您解答[干杯]【回答】
男生和女生的生理反应有什么区别,性生活的表现不同,男性在进行多次性生活后对他们本身并没有影响,而女性则可能会因为不注意避孕而怀孕,这也会给女性的生理和精神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女性在欲望的表达上会更加谨慎,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表现。【回答】
一般男性和女性大脑在达到GC时,身体的神经活动大部分是相似的。但在GC后所出现的表现却有明显差别,男性一般在GC后大脑会处于放空状态,而女性则相反,会因为获得快感而感觉满足。【回答】
从古至今,男性在性方面会更勇敢表达出来而女性则比较矜持,她们认为只有在男性的引导下自己才能投入性当中。所以在欲望旺盛时会压制。不像男性,男性一般在看中自己的猎物时会奋不顾身。
总的来讲,男人和女人虽然都有生理欲望,但他们的生理欲望并不同,大多数是受到以上这些方面的影响。而不管生理欲望有哪些不同,男女在进行性生活时要做好避孕措施,防止意外怀孕给女性身心带来影响,可以选择佩戴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防止性病传播。【回答】
[create_time]2022-05-30 17:29:46[/create_time]2022-06-14 17:27: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帐号已注销[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9fb699.87-qxHN92Txaxzxqy8agXQ.jpg?time=1691&tieba_portrait_time=1691[avatar][slogan]请向我提问,有求必应哦,比心~[intro]633[view_count]
2019医考-临床医师女性生殖系统考点:子宫内膜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三节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一、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 1.月经期 月经周期第1~4日 2.增殖期 月经周期第5~14日 (1)增殖期早期:月经周期第5~7日 (2)增殖期中期:月经周期第8~10日 (3)增殖期晚期:月经周期第11~14日 3.分泌期 月经周期第15~28日(黄体期) (1)分泌期早期:月经周期第15~19日,开始出现含糖原小泡。 (2)分泌期中期:月经周期第20~23日 (3)分泌期晚期:月经周期第24~28日 二、月经 正常经量30~50ml,超过80ml称月经过多。
[create_time]2022-09-30 18:01:15[/create_time]2022-10-12 17:59:3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花椒科普[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5db8c1a.0I6_E2mrw6FLtjrvsYYrkw.jpg?time=4613&tieba_portrait_time=4613[avatar]TA获得超过218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0[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