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心理

时间:2024-06-22 22:17:51编辑:奇闻君

怎么对付巨婴心理的人

你好,对付巨婴心理最好的做法就是:不纵容、不恭维对方,和对方保持距离不要和对方斤斤计较,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巨婴一般指的是成人式的婴儿心理。主要特点是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把想象当作现实,不断向周围人索取,不在乎他人感受,不负责任。事实上,我们也不需要视之为猛虎,唯恐避之不及。也有后面和拥有巨婴心理的人成为好朋友的。很多时候,巨婴之所以为巨婴,是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或者心理处于这样一个状态,而是从小开始,长久形成的习惯就是这样,小时候这样做没有受到纠正,就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的,直到被人指出才恍然意识到。【摘要】
怎么对付巨婴心理的人【提问】
你好,对付巨婴心理最好的做法就是:不纵容、不恭维对方,和对方保持距离不要和对方斤斤计较,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巨婴一般指的是成人式的婴儿心理。主要特点是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把想象当作现实,不断向周围人索取,不在乎他人感受,不负责任。事实上,我们也不需要视之为猛虎,唯恐避之不及。也有后面和拥有巨婴心理的人成为好朋友的。很多时候,巨婴之所以为巨婴,是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或者心理处于这样一个状态,而是从小开始,长久形成的习惯就是这样,小时候这样做没有受到纠正,就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对的,直到被人指出才恍然意识到。【回答】


巨婴心理 怎么救?

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公然挑战父母,爱说“不要”,但同时也变得更加依赖父母。这个时候,做出一些惹恼父母或者老师的举动,往往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希望父母更关心他们一点。如果这个时候父母面对孩子依然是指责的态度,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父母也会越来越失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摘要】
巨婴心理 怎么救?【提问】
您好【提问】
亲,如何摆脱巨婴心理1. 学会倾听接纳不同的声音巨婴心理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出现反对的声音,在家庭中他们是绝对的正确方,凡是与自己意见不符的都自动默认对方错误。想摆脱巨婴心理就要去接受不同的声音,不要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回答】
2. 走出舒适圈,培养独立性巨婴心理的人长时间生活在家人营造的舒适圈中,不自立,凡事都等别人来帮他完成。想要改掉,就要勇于走出舒适圈,去挑战对自己来说有难度的事情,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回答】
3. 多与人沟通,平等交流巨婴心理的人总想别人听命于他,把自己放在一个居高的位子上。想要改变就要有平等对待别人的心理,平等的交流,有问题就多沟通,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不要永远等着别人来帮助你。【回答】
亲亲[开心]你看看【回答】
亲我女儿在一次失恋后就有了巨婴的各个特点,并总骂我们,在她小时候打她,我孩怎么办【提问】
亲,可以好好跟孩子沟通一下,打开她的心结【回答】
我教育她自立自强,善待长辈,爱护比自己小的同事,她说我道德绑架她,【提问】
我已经没法了亲【提问】
亲,你女儿可能注意青春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是说不通的,越说越叛逆的【回答】
亲,孩子认知达不到。孩子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当父母以自己的经验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双方的认知并不在同一个频道。【回答】
她从不提她失恋之事的原因,,问她她就说是我们这个家人不好,把她害到现在这样。【提问】
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有很多让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情绪,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不能让情绪在孩子内心越积越多,最后矛盾彻底爆发【回答】
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公然挑战父母,爱说“不要”,但同时也变得更加依赖父母。这个时候,做出一些惹恼父母或者老师的举动,往往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希望父母更关心他们一点。如果这个时候父母面对孩子依然是指责的态度,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父母也会越来越失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回答】
把我们全家人都很透了,根本不能沟通了。她现在在外地打工,本来是想问我们要钱,但满口骂我们,还说她会还我们的钱【提问】
亲,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尊重孩子,要讲道理,和孩子保持一个平等友好的朋友关系。如果遇见孩子执意要做的事情,为了减少冲突,可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回答】
亲,这个还是需要靠你们来的,外人说再多孩子也不会听的,主要是在外面你们又不知道她具体再干什么【回答】
亲,最好是不要对她太过激了,她有这个阶段后面慢慢变好的,只是需要一个时间过度【回答】


巨婴心理 怎么救?

1、了解什么是巨婴性人格。心理滞留在婴儿水平的成年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巨婴。巨婴有很多可怕的心理,例如偏执分裂、非黑即白、你死我活、你我部分、把想象当作现实等等,而其中最原始也最可怕的,就是全能自恋。巨婴心理就是一种病态的自恋人格。【回答】


2、分析巨婴性格形成的原因。这种心理病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幼儿阶段由于缺乏正确照顾而导致的心理缺失。对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其对自身需求的定义不过是饮食、睡眠、排泄和安抚。若这些基本需要无法得到监护者的照顾,便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久而久之无助感会演化成一种心理缺失,从而致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反反复复回到全能自恋的状态。【回答】


3、区分任性和巨婴人格。很多人将人任性和巨婴人格混淆了,其实不然,巨婴人格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任性,顾名思义,就是任由着自己的性子,一意孤行,不听别人的劝告,但任性的人并不坏,意识到自己坏了事之后会内疚,这类人性子傲娇,但本性不坏。【回答】


4、与巨婴人格一起成长,使其逐渐恢复。在帮助巨婴的过程中,也是一起成长的最佳契机。巨婴不会总结经验教训,所以如果没有外界的助力,光凭他自己是没办法成长的。并且巨婴思维幼稚,逻辑能力差,只有被巨婴当作自己人,他才有可能会听取你的话,但同时又不能直接对巨婴提出建议,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5、有耐心,做好长期持久战的准备。要想使这种心理疾病得到治愈,绝不是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就能做到的,一旦插手帮助巨婴人格的人,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耐心和好脾气很重要,并且还要有一个灵活的脑子,在不激怒或引起巨婴反感的同时还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回答】


巨婴的三大心理特征

@ #观点 #认知

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
婴儿,特指1岁前的孩子。巨婴,即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
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
一个人有生理年龄,也有心理年龄。一个民族,也可以说有一个集体心理年龄。那么,中国人,作为一个集体,心理年龄会有多大?
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作为弗洛伊德的经典概念,口欲期和俄狄浦斯期的说法已广为流传。关于中国人还集体停留在1岁前的婴儿期的最有力证据,就是中国的吃文化非常之发达。
1岁前婴儿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都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还停留在1岁前。
精神分析界有一个习惯性的说法:这个人发展到了俄期,那个人没有发展到俄期。
所谓俄期,指的是俄狄浦斯期,也即恋父恋母期。依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俄狄浦斯期指的是3-5岁,在这一阶段,幼儿的性能量有了大爆炸,并且,性能量指向了异性父母,而攻击能量、竞争性指向了同性父母。即,男孩会和爸爸争夺妈妈,女孩会和妈妈争夺爸爸。
当一个孩子顺利发展到俄期,意味着,他的性能量表达被允许,他的攻击能力、竞争性的表达也被允许。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就是,发展到俄期的人,会比较接纳自己的性能量,以及竞争欲。同样,他们会接纳伴侣的性能量,也会接纳对方的嫉妒心。这时,他们处理情感和性的时候,就像成年人一样。
特别是,因为和父母构建的是一个较成熟的三角关系,允许嫉妒与竞争在其中流动,所以他们会对一定程度的三角关系有较高接纳度,允许伴侣有异性朋友和适度花心。他们不会只想着自己为所欲为,却要求伴侣绝对忠诚。
所以,虽然看上去,发展到俄狄浦斯期的人心理看起来比较复杂黑暗,性能量不压抑,竞争欲也不压抑,但发展到俄期的人,其人性发展程度要远比口欲期成熟。
虽然精神分析师们也会说,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一生的事,但私下里,精神分析师们更喜欢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到了俄期,还是停留在前俄期。从年龄上来讲,精神分析师们私下里会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都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也如是。

0—-6个月,我称之为一个人的阶段,即,虽然看起来婴儿是和妈妈或其他抚养者在一起,但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存在,且整个世界必须以他一个人的意志为核心,他接受不了不同,不同即是敌对世界。
6个月—3岁,我称之为两个人的阶段,即婴幼儿开始意识到,他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人,他既需要和妈妈亲密,又需要独立。由此,亲密和独立构成了一对矛盾,两个人的意志同时存在,也构成了一个矛盾。这时,婴幼儿能接受彼此意志的不同了,但还需要妈妈在自己身边,还接受不了长时间的分离。所以对忠诚的要求比较高。
并且,两个人的阶段的主题,是抢夺控制权。一个人的阶段,会绝对地追求控制权,必须是,只能一个人说了算,另一个人的意志得被消灭。两个人的阶段,虽然也争夺控制权,但不再是有你没我的控制权,而是可以接受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但希望自己的控制权多一些,同时要求两个人的身心都忠于彼此。或者说,你要忠于我,而我可以自由23—5岁,俄狄浦斯期。我称之为三个人的阶段。发展到俄期这个阶段,就意味着,一个人能接受关系的复杂性了,我爱你,但我也爱别人;你爱我,你也可以爱别人。这个别人,譬如是孩子,譬如是工作,也可以是伴侣的异性朋友,你会要求一个忠诚的底线,但不再要求对方绝对属于你。而像前两个阶段,特别是一个人的阶段时,我会要求你绝对属于我,而我却可以为所欲为。
所以说,虽然发展到俄期,意味着世界变得复杂了很多,不再是单纯的小清新,但对这份复杂的容纳,其实意味着更高的心理健康程度。
像前俄期,则对忠诚、忠贞、纯净、单纯等有极高的要求,但一旦碎裂,就会变得很可怕,所以说,只想活在一个单纯简单的世界中,这未必是好事。
就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发展到了俄期,就会对人的复杂度,即性欲和竞争欲有很高的接纳度。譬如英国和美国,在整体上,就达到了俄期其社会对性的复杂性和竞争心,有很大的包容,以及鼓励。
没发展到俄期,就意味着其心理年龄还在3岁前,而这又分为口欲期和肛欲期。肛欲期的重要表现是控制与强迫,追求洁净和秩序,德国和日本就很像是处于肛欲期。
心理治疗圈里的朋友多认为,日本发展到了肛欲期,甚至是俄期,但我非常怀疑他们是否到了肛欲期,我觉得他们和我们的状况也许是一样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口欲期的集中表现则是,好吃,并且,什么事都要经过嘴来体验。口欲期不仅是好吃,也因为嘴部最敏感,所以1岁前的婴儿,做什么都喜欢用嘴唇去感受一下。
巨婴也是。所以,一切美好的动物,国人都想把它们吃到肚子里,变成自身的一部分。这就像是,口欲期的婴儿觉得自己是匮乏的,他们必须把妈妈的乳汁吃到肚子里才可以。《西游记》中,各种妖怪都想吃唐僧肉,以追求长生不老。在精神分析学看来,一个完美的乳房,对婴儿来讲,就是可以让自己长生不老获得永生的。
巨婴,即是成年的婴儿,而婴儿,特指1岁前的孩子。作为由巨婴们组成的国度,中国吃文化如此发达,特别是广东,可以从早茶开始,一直吃到晚茶乃至夜宵。就像是,婴儿永远在找奶吃。
据台湾学者孙隆基说,那种像航空母舰一般巨大的饭馆,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我也确实没在其他国家发现,像广州炳胜酒家这样规模庞大的饭馆。
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1岁,这看起来已经够低了,而我还有一个更激进的判断。我认为,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超过6个月。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一个最显而易见的特征,是母婴共同体,即婴儿觉得,他和妈妈共用一个身体和心灵,是一个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为什么叫正常共生期?也就是说,只有这个阶段的共生,是正常的,之后的共生,都可称为病态共生。
其实,除了共生心理,小婴儿有很多很夸张的心理,但对于这个年龄的他们而言,这都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不过,假若成年人还有这些心理那就是病态的了。

6个月前的婴儿,会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心理特征: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们是一体的,我们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和心理。更小的婴儿,如3个月前的,他们甚至会觉得,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都是我
也就是说,小婴儿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他们觉得,一切都是混在一起的。特别是,他和妈妈,构成了一个身体与心理的共同体。
病态共生,在国人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如大家庭、集体主义、没有界限、拒绝AA制、以己度人、统一思想…
特别关键的是,在这个混沌的、合一的共同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而这个人当然最好是自己。这就构成了共生中的各种冲突,我称之为共生绞杀。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
这是婴儿和巨婴的最核心心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之所以复杂难处,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中国男人多有皇帝梦,而中国女人多有皇太后梦,这个梦的原动力就是,希望自己拥有无上的权力,要整个世界围着自己的想象转。

绝对意义上的皇帝和皇太后,只能有一个,要端坐在皇城中。但是,在每一个中国式的单元中都有一个皇帝或皇太后,如中国式的大家长,如单位中的一把手…

这也是孝顺或听话哲学的根本所在。
在任何一个共同体内,巨婴们都在争夺唯一说了算的话语权,一旦占据了这个话语权,就会要求共同体内其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这一点能实现时,就有神一般的感觉,当这一点被打破时,就有魔一般的雷霆之怒。
并且,全能自恋和共生结合在一起就很要命。因为还处在共生期,所以巨婴们不能独立地好好待着,必须和别人黏在一起,而黏一起后,全能自恋的心理又驱使他们拼命争战,很容易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共生,离不开,又要你死我活地争夺话语权,所以最好是弱者顺从强者。
所以,孝顺或听话哲学,其实只不过是,巨婴水平的父母们一个必然的表现而已。

一个社会单元内,那个最有权力的人,才可能享受到这份资格。其他人怎么办?或者去争夺权势,或者装孙子。
但是,因为活在共生和全能自恋心理中的巨婴,绝对接受不了挑战,所以挑战者如果实力还不具备时,他们一般都会被灭掉。因此,中国历史上,有独立意志又不懂政治的英雄们都没有好下场,最经典如岳飞。
由此,装孙子装奴才,就成了一个普遍选择。或者是有觉知地做奴才而等着有一天翻身,或者是做了奴才而没有觉知,反而去美化做奴才的哲学儒家文化的存在,孝文化的存在,特别是三纲五常,在我看来,就是基于多数国人是巨婴这一事实而设计的。当然,这不是某个人的有意识的设计,而是集体动力演变的自然结果。并且,儒家文化并非是孔子发明,他只是早已存在的这一个思想的集大成者。

既然都是巨婴,都想全能自恋,并为此不惜你死我活,如春秋战国时代,争战得太可怕了,那最好还是设计一个秩序,让强有力的人更强有力,让位卑者去遵从强者,好让社会尽可能和谐。

偏执分裂,是6个月前、特别是3个月前的小婴儿必然会有的心理。
所谓偏执,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
所谓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譬如,好坏不能并存,黑白不能并存,善恶不能并存,不同意见不能并存…

偏执分裂加一起,则成了,我是好的、白的、善的,我的意愿才能存在,你则是坏的、黑的、恶的,你的意愿不能存在。
这一心理,在我们过去的影视上很容易看到:英雄们都高大全,没有一点缺点,坏蛋们则没有一点优点。
在婴儿期,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婴儿的能力很差,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玩都不能靠自己解决,而必须靠妈妈或其他抚养者照顾和回应。
并且,婴儿活在极端对立的两种感觉里,一旦被照顾得很好,他的全能自恋就得到了满足,这时他就会有神一般的感觉——我一动念头,世界就会按照我的意愿运转。一旦没被照顾好,他就陷入彻底无助中,同时也会生出暴怒,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或者自己。
但是,婴儿必须把围绕着无助、暴怒的破坏力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因为他的自我还没有能力容纳这份“坏”,一旦他认为,这份“坏”是“我”的,他的脆弱自我立即会分崩离析。
具体而言,一旦有任何失控发生,婴儿会想既然“我”控制不了这件事,那一定是“我”之外的其他力量控制的;并且,因为失控多是不愉快的,所以控制这件事发生的力量是敌意的,并且是主观敌意的。
通过这样的思考,婴儿就将失控中产生的"坏”从自己身上切割出去,并且投射到外部世界中了。并且,因为婴儿同时还是偏执的,所以这个逻辑会变得非常顽固。
类似逻辑,在巨婴身上极为常见。譬如,家里少了钱,父母或老人会怪罪孩子,逼孩子一定承认是自己拿了,如果孩子不承认,就往死里打。有些孩子就是不承认,因为的确不是他们干的。有些孩子被打怕了,不得已承认,但接着又会被逼迫去找钱,但因不是自己干的,还真找不着,所以又是一通暴打。最后,大人们却在其他地方找到了这笔钱。
有些孩子,就因此被父母或老人活活打死。当然被打死的是极少数,但有类似被冤枉经历的,就太多太多。
巨婴们之所以如此的逻辑是这样的:丢钱,意味着失控;失控,就一定是我之外的力量干的;这个力量是恶意的;最容易控制不了、但又最容易归罪的就是孩子,所以要去怪他;他既然是恶意的还不承认,那就必须逼迫他承认,这样这份“坏”才能被控制…
婴儿的基本心理,可以归到这三点上,巨婴们也如是。并且,它们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各种经典的中国式现象中,基本都可以找到这三类心理。
作为一个集体,我们国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没超过6个月,这听起来会让很多自恋的国人不舒服,觉得太低了。但还有比我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更低的。
譬如,还有一个广袤的世界,处于极致的偏执分裂中,那其实是3个月前的婴儿心理。他们的世界,更是非黑即白、非敌即友、你死我活的。
再譬如印度,在我看来,印度人简直是都还没有出生,他们集体活在中阴身的状态。所谓中阴身,也是印度的说法,即一个生命死去到重新出生的过程。
并且,关键不是分高低,关键是,这是否是事实。如果是,我们就需要承认自己在这个基础上,深深地理解和接纳,然后从这里出发。


巨婴特征

        人们把从小受尽溺爱,长大也不能自立的人叫作巨婴。在有些人看来,似乎小题大作,我却以为问题没那么简单,不信,且看我总结出的巨婴下列特征:

      贪婪 自私。一旦成为巨婴,其人表现为得了好处总想自己占尽,享用尽。

      爱慕虚荣,好大喜功。巨婴非常顾及自身形象,内心空虚便竭力想用外面的花架来勉强支撑。

      狂妄自大,拒绝谦虚。巨婴听不进忠言逆耳,一次胜利,就想着一劳永逸。

        以上综述,即为巨婴基本特征。当然,巨婴千人千面,具体到某一个人可能又有所不同。明白了这种种烙印性质的表现,就可知问题的严重性。它提示我们要重视这一极端严重的问题,需拿出切实可行的法子来,以当初掐奶的“气概”对尚处萌芽状态的巨婴,并作出了断。


什么是巨婴心理?

巨婴心理是一种心理病态,而该心理病症的主要成因是在幼儿阶段由于缺乏正确照顾而导致的心理缺失。是心理滞留在婴儿水平的成年人,可称为巨婴。巨婴有很多可怕的心理,如偏执分裂、非黑即白、你死我活、你我部分、把想象等于现实等等,而其中最原始,也最可怕的,当属全能自恋。成年人的全能自恋,是非常有杀伤力的,这会导致一个人将其他人和万物都当做自己的棋子来对待,而不能将对方视为生灵,但这种心理,其实是婴儿早期都具备的心理。成年巨婴心理是一种心理病态,而该心理病症的主要成因是在幼儿阶段由于缺乏正确照顾而导致的心理缺失。成年巨婴心理时,觉知是最首要的。别谴责自己,慢慢地认识自己,并从中获得成长。

巨婴心理是怎么形成的

童年时期父母错误的的教育方式。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不论对错不论回报,导致孩子习惯性的索取,不懂的付出;孩子做错了也没关系,认为“孩子现在还小,以后长大点就懂事了”,导致孩子缺乏责任心和是非观;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办好,让孩子产生严重依赖心理等等。这些教育方式都会逐渐导致孩子的巨婴心理。巨婴心理家庭的另一种极端就是父母的过分控制,过分的讽刺和否定使得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为了“帮助”孩子进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导致自卑心理;不是想幼稚而是父母否定了他/她们进步的可能而停滞不前,只能服从父母的安排,自此失去自我。


上一篇:嫁给他你快乐吗

下一篇:郑国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