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从谏的翻译
赵孝成王感激信陵君假传命令夺取晋鄙兵权、救了赵国的大功,就跟平原君商量,打算拿五座城封给他。信陵君听说这件事,心中感到骄傲自大,脸上露出自以为有功的神色。有一位门客向他进言道:“事情有不应该忘记的,也有应该忘记的。如果别人对您有恩德,您不可忘记;如果您对别人有恩德,希望您忘记它。况且您这次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来救赵国,对赵国来说固然有功,对魏国可就算不上忠臣了。您却骄傲自满自以为有功,我认为您不应该这样啊。”于是信陵君立刻深深责备自己,惭愧地好象无地自容。赵王待打扫庭院之后,亲自来迎接(信陵君),按照招待贵宾的礼节,(赵王)引导信陵君到西阶,(请他从那里上殿)。信陵君侧身而行,推辞谦让,随(赵王)从东阶走上殿堂;并说自己有罪,对不起魏国,对赵国也无功可言。赵王陪信陵君喝酒到傍晚,始终说不出要封给他五座城的话,这是因为信陵君的谦让啊。
《信陵君从谏》(司马迁)文言文翻译
作者或出处:司马迁 古文《信陵君从谏》原文: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信陵君从谏的原文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于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信陵君从谏》(司马迁)文言文翻译
作者或出处:司马迁 古文《信陵君从谏》原文: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信陵君从谏》现代文全文翻译: 赵孝成王感激信陵君假传命令夺取晋鄙兵权、救了赵国的大功,就跟平原君商量,打算拿五座城封给他。信陵君听说这件事,心中感到骄傲自大,脸上露出自以为有功的神色。有一位门客向他进言道:「事情有不应该忘记的,也有应该忘记的。如果别人对您有恩德,您不可忘记;如果您对别人有恩德,希望您忘记它。况且您这次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来救赵国,对赵国来说固然有功,对魏国可就算不上忠臣了。您却骄傲自满自以为有功,我认为您不应该这样啊。」 于是信陵君立刻深深责备自己,惭愧地好像无地自容。赵王待打扫庭院之后,亲自来迎接(信陵君),按照招待贵宾的礼节,(赵王)引导信陵君到西阶,(请他从那里上殿)。信陵君侧身而行,推辞谦让,随(赵王)从东阶走上殿堂;并说自己有罪,对不起魏国,对赵国也无功可言。赵王陪信陵君喝酒到傍晚,始终说不出要封给他五座城的话,这是因为信陵君的谦让啊。 【注释】 [1]德:名词用为动词,感激,认为……好。 [2]矫:假传命令。 [3]骄矜:骄傲自大。 [4]物:这里指「事情」 [5]功:意动用法,认为……是功劳。 [6]西阶:指古代升堂(进入大厅)的礼节,西面的台阶是上首。 [7]侧行:侧身而行,这里指谦让的态度。
对信陵君的评价
信陵君富有政治远见,又具有军事才能,位居“战国四公子”之首,其声誉也远在其他三位公子之上,信陵君能慧眼识英、不耻下交、礼贤下士,网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而信陵君一生中也以“窃符救赵”最为重要,信陵君拥有仁爱精神,他能急人之难,救人之威,且爱民如子,十分爱才。而信陵君也是有弱点的,在事成之后也会”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但是他也是能虚心听取建议并改正的。太史公也曾赞扬信陵君,而在《信陵君列传》里,通篇称呼信陵君为“公子”共计147处,赞颂之情溢于言表。
对信陵君的评价
信陵君富有政治远见,又具有军事才能,位居“战国四公子”之首,其声誉也远在其他三位公子之上,信陵君能慧眼识英、不耻下交、礼贤下士,网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而信陵君一生中也以“窃符救赵”最为重要,信陵君拥有仁爱精神,他能急人之难,救人之威,且爱民如子,十分爱才。而信陵君也是有弱点的,在事成之后也会”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但是他也是能虚心听取建议并改正的。太史公也曾赞扬信陵君,而在《信陵君列传》里,通篇称呼信陵君为“公子”共计147处,赞颂之情溢于言表。
夷门歌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唐代·王维《夷门歌》 夷门歌 唐代 : 王维 叙事 , 豪放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战国七雄的胜负不可知,攻城杀将纷乱甚多。 秦军增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畏秦不敢出兵相救。 信陵君为侯嬴驾车过市访友,执辔愈恭颜色愈和。 朱亥是持刀宰杀牲口的屠夫,侯嬴是掌管魏国都城大梁东门锁匙的守门人。 侯嬴不但为信陵君献窃符夺兵之计,而且极重义气,竟以身命相报。 侯嬴甘愿以身命报答信陵君知遇之恩,七十岁老人别无所求。 赏析 题材的因袭,包括不同文学形式对同一题材的移植、改编,都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王维《桃源行》固然是成功的一例,而他的《夷门歌》同样也是故事新编式的杰作。 此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但从《魏公子列传》到《夷门歌》,有一重要更动:故事主人公由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夷门侠士侯嬴,从而成为主要是对布衣之士的一曲赞歌。从艺术手法上看,将史传以二千余字篇幅记载的故事改写成不足九十字的小型叙事诗,对题材的重新处理,特别是剪裁提炼上“缩龙成寸”的特殊本领,令人叹绝。 诗共十二句,四句一换韵,按韵自成段落。 一至四句交待故事的背景。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大势,后写“窃符救赵”事件的成因。以“何纷纷”三字道出天下大乱的局面,以“益围邯郸怠”退出情况的紧急,以“不救”二字表现出形势的严峻。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四句交代故事背景。细分,则前两句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后两句写“窃符救赵”的缘起。粗线钩勒,笔力雄健,“叙得峻洁”(姚鼐)。“何纷纷”三字将攻城杀将、天下大乱的局面形象地表出。传云:“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赵都)”,诗只言“围邯郸”,然而“益急”二字传达出一种紧迫气氛,表现出赵国的燃眉之“急”来。于是,与“魏王不救平原君”的轻描淡写,对照之下,又表现出一种无援的绝望感。 五至八句,写信陵君礼遇侯生。连用两个“愈”字,一是写出侯生的有意傲慢,二是写出魏公子的礼贤。“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两句,巧用原文,点化为对仗句。 赵魏唇齿相依,平原君(赵国贤公子)又是信陵君的姊夫。无论就公义私情而言,“不救”都说不过去。无奈魏王惧虎狼之强秦,不敢发兵。但诗笔到此忽然顿断,另开一线,写信陵君礼贤下士,并引入主角侯生。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信陵君之礼遇侯嬴,事本在秦兵围赵之前,故这里是倒插一笔。其作用是,暂时中止前面叙述,造成悬念,同时运用“切割”时间的办法形成跳跃感,使短篇产生不短的效果,即在后文接叙救赵事时,给读者以一种隔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感觉。信陵君结交侯生事,在《史记》有一段脍炙人口的、绘声绘色的描写。诗中却把诸多情节,如公子置酒以待,亲自驾车相迎,侯生不让并非礼地要求枉道会客等等,一概略去。单挑面对侯生的傲慢“公子执辔愈恭”的细节作突出刻画。又巧妙运用“愈恭”“愈下”两个“愈”字,显示一个时间进程(事件发展过程)。略去的情节,借助于启发读者的联想,得到补充,便有语短事长的效果。两句叙事极略,但紧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不避繁复,又出人意外地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都是史传中人物原话。“点化二豪之语,对仗天成,已征墨妙”(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而唱名的方式,使人物情态跃然纸上,颇富戏剧性。两句妙在强调二人卑微的地位,从而突出卑贱者的智勇;同时也突出了公子不以富贵骄士的精神。两人在窃符救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故强调并不多余。这段的一略一详,正是白石道人所谓“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贵在匠心独运。 九至十二句专写侯生,与首段呼应。以“献奇谋”,即策划窃符救赵及夺晋鄙军写出其智;以“向风刎颈”写出其义。末两句写得慷慨豪迈,感人颇深。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最后一段专写侯生,既紧承前段又遥接篇首,回到救赵事上来。“献奇谋”,指侯嬴为公子策划窃符及赚晋鄙军一事,这是救赵的关键之举。“意气”句则指侯嬴于公子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事。其自刎的动机,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愿已足,生命已属多余,故作者着力表现这一点。末二句议论更作波澜,说明侯生义举全为意气所激,并非有求于信陵君。慷慨豪迈,有浓郁抒情风味,故历来为人传诵。二句分用谢承《后汉书》杨乔语(“侯生为意气刎颈”)和《晋书·段灼传》语(“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而使人不觉,用事自然入妙。诗前两段铺叙、穿插,已蓄足力量,末段则以“非但”、“兼将”递进语式,把诗情推向高峰。以乐曲为比方,有的曲子结尾要拖一个尾声,有的则在激越外戛然而止。这首诗采取的正是后一种结尾,它如裂帛一声,忽然结束,却有“慷慨不可止”之感,这手法与悲壮的情事正好相宜。 此诗写战国时隐者义士侯嬴献策救赵,慷慨捐驱的壮烈行为,热烈歌颂侯嬴和朱亥这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见义勇为的豪侠精神,也赞扬了信陵君能任用贤才的开明政治风度。 创作背景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 莺团橙径,鲈跃莼波,重来两过中秋。酒市渔乡,西风胜似春柔。宿春去年村墅,看黄云、还委西畴。凤池去,信吴人有分,借与迟留。(橙径 一作:怅径)应是香山续梦,又凝香追咏,重到苏州。青鬓江山,足成千岁风流。围腰御仙花底,衬月中、金粟香浮。夜宴久,揽秋云、平倚画楼。——宋代·吴文英《声声慢·寿魏方泉》 声声慢·寿魏方泉 莺团橙径,鲈跃莼波,重来两过中秋。酒市渔乡,西风胜似春柔。宿春去年村墅,看黄云、还委西畴。凤池去,信吴人有分,借与迟留。(橙径 一作:怅径) 应是香山续梦,又凝香追咏,重到苏州。青鬓江山,足成千岁风流。围腰御仙花底,衬月中、金粟香浮。夜宴久,揽秋云、平倚画楼。 写景 , 叙事祝寿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讯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唐代·杜甫《无家别》 无家别 唐代 : 杜甫 展开阅读全文∨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讯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 叙事 , 战争 , 写景抒怀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唐代·高适《咏史》 咏史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叙事 , 咏史讽刺
夷门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夷门歌 唐代: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译文: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战国七雄的胜负不可知,攻城杀将纷乱甚多。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秦军增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畏秦不敢出兵相救。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信陵君为侯嬴驾车过市访友,执辔愈恭颜色愈和。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朱亥是持刀宰杀牲口的屠夫,侯嬴是掌管魏国都城大梁东门锁匙的守门人。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侯嬴不但为信陵君献窃符夺兵之计,而且极重义气,竟以身命相报。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侯嬴甘愿以身命报答信陵君知遇之恩,七十岁老人别无所求。 注释: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七雄:战国时期七个主要的诸侯国齐、楚、秦、燕、赵、魏、韩合称“战国七雄”。雄雌:即胜负。纷纷:纷乱。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即今河北邯郸市。魏王:指魏安釐王。平原君:即赵胜,战国时赵惠文王之弟,战国四公子之一,也是信陵君的姐夫。任赵相,礼贤下士,门客从多,与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齐名,并称为“四公子”。 公子为嬴(yíng)停驷(sì)马,执辔(pèi)愈恭意愈下。 公子:即信陵君,名魏无忌,战国时魏安釐王异母弟,门下有食客三千。嬴:即侯嬴,魏国的隐士,当时是魏国都城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其名,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为信陵君献计窃虎符,夺兵救赵。为守秘,自刎以报信陵君。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子。执辔:驾车。辔:驾奴牲口的嚼子和缰绳。辔:驾奴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亥为屠肆(sì)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亥:朱亥,战国魏人,有勇力,与侯嬴相善,隐于市,为屠户。后助信陵君救赵。屠肆:屠宰铺。肆:旧时指铺子,商店。鼓刀:操刀。鼓:挥舞。抱关者:守门小吏。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非但”二句:写二人帮助公子窃符救赵的豪侠仗义之举。 向风刎(wěn)颈(jǐng)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向风”二句:写侯嬴果然自刎,赞美他的仗义轻生,慷慨任侠。 赏析: 题材的因袭,包括不同文学形式对同一题材的移植、改编,都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王维《桃源行》固然是成功的一例,而他的《夷门歌》同样也是故事新编式的杰作。 此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但从《魏公子列传》到《夷门歌》,有一重要更动:故事主人公由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夷门侠士侯嬴,从而成为主要是对布衣之士的一曲赞歌。从艺术手法上看,将史传以二千余字篇幅记载的故事改写成不足九十字的小型叙事诗,对题材的重新处理,特别是剪裁提炼上“缩龙成寸”的特殊本领,令人叹绝。 诗共十二句,四句一换韵,按韵自成段落。 一至四句交待故事的背景。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大势,后写“窃符救赵”事件的成因。以“何纷纷”三字道出天下大乱的局面,以“益围邯郸怠”推出情况的紧急,以“不救”二字表现出形势的严峻。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四句交代故事背景。细分,则前两句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后两句写“窃符救赵”的缘起。粗线钩勒,笔力雄健,“叙得峻洁”(姚鼐)。“何纷纷”三字将攻城杀将、天下大乱的局面形象地表出。传云:“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赵都)”,诗只言“围邯郸”,然而“益急”二字传达出一种紧迫气氛,表现出赵国的燃眉之“急”来。于是,与“魏王不救平原君”的轻描淡写,对照之下,又表现出一种无援的绝望感。 五至八句,写信陵君礼遇侯生。连用两个“愈”字,一是写出侯生的有意傲慢,二是写出魏公子的礼贤。“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两句,巧用原文,点化为对仗句。 赵魏唇齿相依,平原君(赵国贤公子)又是信陵君的姊夫。无论就公义私情而言,“不救”都说不过去。无奈魏王惧虎狼之强秦,不敢发兵。但诗笔到此忽然顿断,另开一线,写信陵君礼贤下士,并引入主角侯生。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信陵君之礼遇侯嬴,事本在秦兵围赵之前,故这里是倒插一笔。其作用是,暂时中止前面叙述,造成悬念,同时运用“切割”时间的办法形成跳跃感,使短篇产生不短的效果,即在后文接叙救赵事时,给读者以一种隔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感觉。信陵君结交侯生事,在《史记》有一段脍炙人口的、绘声绘色的描写。诗中却把诸多情节,如公子置酒以待,亲自驾车相迎,侯生不让并非礼地要求枉道会客等等,一概略去。单挑面对侯生的傲慢“公子执辔愈恭”的细节作突出刻画。又巧妙运用“愈恭”“愈下”两个“愈”字,显示一个时间进程(事件发展过程)。略去的情节,借助于启发读者的联想,得到补充,便有语短事长的.效果。两句叙事极略,但紧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不避繁复,又出人意外地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都是史传中人物原话。“点化二豪之语,对仗天成,已征墨妙”(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而唱名的方式,使人物情态跃然纸上,颇富戏剧性。两句妙在强调二人卑微的地位,从而突出卑贱者的智勇;同时也突出了公子不以富贵骄士的精神。两人在窃符救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故强调并不多余。这段的一略一详,正是白石道人所谓“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贵在匠心独运。 九至十二句专写侯生,与首段呼应。以“献奇谋”,即策划窃符救赵及夺晋鄙军写出其智;以“向风刎颈”写出其义。末两句写得慷慨豪迈,感人颇深。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最后一段专写侯生,既紧承前段又遥接篇首,回到救赵事上来。“献奇谋”,指侯嬴为公子策划窃符及赚晋鄙军一事,这是救赵的关键之举。“意气”句则指侯嬴于公子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事。其自刎的动机,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愿已足,生命已属多余,故作者着力表现这一点。末二句议论更作波澜,说明侯生义举全为意气所激,并非有求于信陵君。慷慨豪迈,有浓郁抒情风味,故历来为人传诵。二句分用谢承《后汉书》杨乔语(“侯生为意气刎颈”)和《晋书·段灼传》语(“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而使人不觉,用事自然入妙。诗前两段铺叙、穿插,已蓄足力量,末段则以“非但”、“兼将”递进语式,把诗情推向高峰。以乐曲为比方,有的曲子结尾要拖一个尾声,有的则在激越外戛然而止。这首诗采取的正是后一种结尾,它如裂帛一声,忽然结束,却有“慷慨不可止”之感,这手法与悲壮的情事正好相宜。 此诗写战国时隐者义士侯嬴献策救赵,慷慨捐躯的壮烈行为,热烈歌颂侯嬴和朱亥这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见义勇为的豪侠精神,也赞扬了信陵君能任用贤才的开明政治风度。 此诗把一个有头有尾的史传故事,择取三个重要情节来表现,组接巧妙、语言精炼、人物形象鲜明,代表着王维早年积极进取的一面。唐代是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扬眉吐气的时代,这时出现为数不少的歌咏游侠的诗篇,决不是偶然的。《夷门歌》故事新编,溶入了新的历史内容。
信陵君窃符救赵概括
信陵君窃符救赵概括: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长平的军队,又进兵包围邯郸。赵使请魏出救兵,魏王惧秦不相救,信凌君盗取兵符,使杀手击杀边将晋鄙率军八万击溃秦军,解赵之围。 出处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作者是司马迁。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故事介绍 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的长平军,又进兵包围赵首都邯郸。信陵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给魏王和公子书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十万部众援救赵国。却怕秦国报复而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双方的态度。 一个隐士,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侯嬴向信陵君献计:“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幸,进出魏王的卧室,作一番努力能把兵符偷出来。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悬赏了三年,从魏王以下想求人为她父亲报仇,但没有找到。于是如姬对公子您哭诉,您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想为您去死都在所不辞,不过没有机会罢了。您只要一开口求她,她一定会答应。那么拿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权,可以向北援救赵国,向西打退秦军,这是王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求如姬,如姬果然盗得晋鄙的兵符给了公子。公子又听从侯生的计策,带原隐居在屠市中当屠夫的朱亥一起去。到了邺城,公子假传魏王的命令取代晋鄙。 晋鄙合上兵符,仍怀疑这件事,抬头看着公子说:“我现在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的重任,现在你单车前来代替我,怎么回事?”想不听从。朱亥袖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锥,打死了晋鄙,公子于是掌管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挑选得精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解围而去,于是解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故事背景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信陵君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唐雎说信陵君阅读答案
[原文]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选自《战国策》
[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遵照你的话去做。”
信陵君既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你以为他的性格魅力何在?为什么
信陵君(即司马迁)被誉为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主要是因为他的性格和魅力在历史上广受称赞。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以其《史记》而名扬天下,其性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钟情于学问:信陵君对于学问有着非常深厚的兴趣,不断努力学习,勤于思考。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史料,撰写了《太史公自序》和《史记》,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2.坚持正义:信陵君尤其注意正义与公义,漠视私利,为维护真相公义而不惜披荆斩棘,反对不道德、不公正的行为,具有坚韧不拔、坚持正义的性格特点。
3.追求自由独立:信陵君重视自由的精神,并坚信知识和个人的能力可以让人摆脱贫困。他不愿意受到他人的限制和控制,所以选择了远离朝廷的生活,以便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学问。
综合上述,信陵君的性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他对学问的热爱、坚持正义和追求自由独立等多方面,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是如何刻画信陵君这一人物形象的?
1,信陵君的性格特征——“仁而下士”、“谦而礼交”。正因为他能够“士无贤不肖,皆能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所以在当时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深远的政治影响:士——“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些是对信陵君概括的介绍和评价。2,信陵君是司马迁极为推崇的理想人物,他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司马迁善于选取历史人物一生中最能代表其历史功过与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加以描写和渲染,使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鲜明、生动地突出出来。《信陵君列传》就选取了“窃符救赵”这一典型事件,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性格特征,“迎侯生”——表现仁而下士,谦而礼交;“别侯生”——表现从谏如流,纳入善言;“战秦军”——表现舍生忘死,救人急难。
在窃符救赵的事件结束后,信陵君魏无忌是什么结局呢?
魏公子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他的才德远远超越了其它的三位。他的一切政治活动目的是为了保存魏国,发展魏国,壮大魏国,他的初衷是出于公心而非私利,在这点上,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之流是不能比的。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在长平之战后,秦国两路进军,对赵国进行了灭国之战。其中一路直逼邯郸城下,形势岌岌可危。赵国向魏国求援,魏国本来也派出了晋鄙带兵解救。但是,秦国却向魏王带话,不准插手,否则后果自负。第三年战事愈烈,秦昭襄王之孙、安国君之子嬴异人已在赵为质八年,娶妻赵姬、生子嬴政。赵相平原君怀疑吕不韦与嬴异人预谋不轨,吕不韦觉察到危险,选择带着嬴异人逃出赵国都城邯郸。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在战国时期,很多王室公子被封为君,比如《大秦赋》中的渭阳君、安国君等。继承国君之位,魏圉也就是魏安釐王。魏昭王还有一个幼子,名叫魏无忌,此人从小聪慧,深得父兄的喜爱。魏安釐王登基后,把信陵封给弟弟,从此,魏无忌被称为信陵君。信陵君所在的时代,已经到了战国末年,当时,雄心勃勃的秦昭襄王持续“东出”,三晋不断受到秦国的威胁,魏国也屡次吃秦国的亏,信陵君礼贤下士,豢养大量门客,收集情报、出谋划策,为魏国对抗秦国立下许多功勋。后来秦国攻魏,信陵君为了救国才赶了回去。虽然这下信陵君救了两个国家,但也是功高震主,再加上秦国的反间计,魏王对信陵君也不怎么信任了。为了减轻魏王对自己的猜忌,“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作为魏国魏王弟弟的信陵君,为何要窃符救赵?
信陵君,本名魏无忌,是当时魏王的弟弟。与其他的三位战国名士,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可谓名声在外。他做的非常著名的一件事就是窃符救赵。当时秦国刚在长平之战中大胜赵国,还准备赵国都城邯郸,一举消灭赵国。关键时刻,赵国的平原君,立马派人向邻国魏国求救。本来魏王答应了,也派出了军队,可架不住秦国的威胁,胆小的魏王害怕了,命令军队停滞不前。信陵君知道后,本打算派门客帮忙,在路上经过候赢的建议,通过魏王的宠妃如姬,偷得了兵符,命令军队解了赵国的围。可他在窃符救赵以后,失去了回到魏国的资格,这就是他最大的损失。那么,作为魏国魏王弟弟的信陵君,为何要窃符救赵? 第一,魏国赵国唇亡齿寒秦国强势出击,打败了赵国,可赵国还存在,一旦赵国灭亡了,那么秦国并不会满足,必然会对付魏国,根据魏国的实力,魏国压根不是秦国的对手。毕竟赵国和魏国唇亡齿寒,双方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够对付强敌,保护自己。当初魏王之所以援助,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魏王胆小罢了,信陵君心里跟明镜似的,所以,他为了魏国,不得不这么做。这个时候他早已把个人的名誉抛到了脑后。为了魏国,为了人民,他只能这么做。第二,为了救自己的姐姐平原君赵胜的夫人是信陵君魏无忌的亲姐姐,也是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妹妹。平原君打着自己老婆的名号,多次求援,甚至责备信陵君见死不救。本来,信陵君早已做了打算要带着自己的门客孤注一掷,就可以看出他为了自己的姐姐,是可以放弃自己生命的。只不过,在路上得到了隐士候嬴的指点,委托如姬盗得虎符,最终救了赵国。第三,信陵君本身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信陵君早在窃符救赵之前,就已经是名声在外了。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与国内有信陵君不无关系。他这样的人,可以想象是不可能见死不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