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翅雀的生活习性
迁徙:留鸟,冬季游荡。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休息时多停栖在树上,也停落在电线上长时间不动。多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或飞来飞去,也到低矮的灌丛和地面活动和觅食。飞翔迅速,两翅扇动甚快,常发出呼呼声响。鸣声单调清晰而尖锐,并带有颤音,其声似‘dzi-i-di-i’。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所吃食物几全是草子、豆科植物幼芽、稗子、糜子、谷子、麻子等植物和农作物种子。
金翅雀的外形特征
金翅雀雄鸟眼先、眼周灰黑色,前额、颊、耳覆羽、眉区、头侧褐灰色沾草黄色,头顶、枕至后颈灰褐色,羽尖沾黄绿色。背、肩和翅上内侧覆羽暗栗褐色,羽缘微沾黄绿色,腰金黄绿色。短的尾上覆羽亦为绿黄色,长的尾上覆羽灰色缀黄绿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基沾黄色,羽缘和尖端灰白色,其余尾羽基段鲜黄色,末段黑褐色,外翈羽缘灰白色。翅上小覆羽、中覆羽与背同色,大覆羽颜色亦与背相似、但稍淡,初级覆羽黑色,小翼羽亦为黑色,但羽基和外翈绿黄色,翅角鲜黄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尖端灰白色,基部鲜黄色,在翅上形成一大块黄色翅斑,其余飞羽黑褐色,羽缘和尖端灰白色。颊、颏、喉橄榄黄色,胸和两胁栗褐沾绿黄色或污褐而沾灰,下胸和腹中央鲜黄色,下腹至肛周灰白色,尾下覆羽鲜黄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亦为鲜黄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头顶至后颈灰褐而具暗色纵纹。上体少金黄色而多褐色,腰淡褐而沽黄绿色。下体黄色亦较少、仅微沾黄色且亦不如雄鸟鲜艳。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羽色较淡,上体淡褐色具明显的暗色纵纹,下体黄色亦具褐色纵纹。 虹膜栗褐色,嘴黄褐色或肉黄色,脚淡棕黄色或淡灰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15-22g,♀15-21g;体长♂116-145mm,♀119-140mm;嘴峰♂10 -12mm,♀9.5-12mm;翅♂75-81mm,♀73.2-82mm;尾♂42-55mm,♀43-54mm;跗蹠♂14-17mm,♀14-17.5mm。 (注:金翅雀图册网址 )
芦花黄雀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京地区,其他东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经常可以见成群齐飞,吱吱喳喳的小精灵,那就是金翅雀了。身着黄橄榄绿色的羽毛,配上粉红色的小嘴,状极可爱;迎着阳光,飞行鼓翅时,翼端有着金黄色闪闪发亮的光泽,便是金翅雀独一无二的标志。金翅雀这种鸟不但色泽美丽,作为笼鸟观赏,而且可训练成叼物的技艺。由于饲养管理简单,训练容易,成为初学养鸟者的守选鸟。雌雄体形与麻雀相似,主要区别在羽色。雄鸟羽毛艳丽,背部褐色,腰金黄色,尾羽黑色,翅膀黑色并点缀金黄色斑,腹部灰黄色。雌鸟的黄色部分较雄鸟淡。
芦花黄雀的生物介绍
金翅科(Carduelidae,通常画入织布鸟科〔Ploceidae〕)金翅属(Carduelis)的几种鸣禽(有几种从前放在Spinus属)。尾短,有凹口,羽衣较黄。嘴较尖细。成群地在田间和园林中觅杂草籽为食。在飞翔中常发生含混不清的尖声鸣叫。欧亚西部的红额金翅(C. carduelis)体长14公分(5.5吋),曾被引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百慕大和美国(但未能定居下来)。浅褐色和黑色,头部成红、白、黑色图案,翅金色(雌、雄相同)。北美金翅(C. tristis)体长13公分(5吋),遍布北美洲。雄鸟浅黄色,头顶、翼、尾黑色。暗背金翅(C. psaltria)体长10公分(4吋),从美国西部分布到秘鲁。鸟纲雀形目雀科金翅雀属鸟类的通称。嘴缘直,形尖,一般不呈膨胀状;体色主要为黄绿色,或呈纵纹状,并常具黄或红色斑。全世界有24种,中国有5种。金翅雀在中国终年留居各地平原,亦可见于山地。多栖息于针叶树或阔叶树上,也常在灌丛中活动。冬季多成大群活动。主要取食植物,如草籽、松籽等,也吃少量谷物,夏季兼食昆虫。3~7月为繁殖期。在松、杨、竹、榕等树上营巢。巢成杯状,以杂草,细根等物构成,外敷以苔藓、蜘蛛丝,内垫羊毛、羽绒等。在华南地区每年可产2~3窝卵,每窝卵4~5枚。卵浅绿或白色,钝端杂有黑色或褐色斑点。金翅雀是中国北方普通笼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