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道然的介绍
钟道然,男,1990年生于北京。喜欢足球、热爱艺术、崇拜王尔德;热衷于玩味钻研美术、建筑、音乐、文学、电影等各种形式的艺术,略通其理论。曾就读于中国人大附中;于就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三年级时自主退学。2012年1月,其首部作品《我不原谅—— 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由三联出版,著名学者易中天为其作序,在中国文学出版、教育、社会等领域引起反响。
如何评价《我不原谅》这本书
一直以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我国的教育问题也逐渐突显,尤其在教育内容、方式上偏颇严重。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传统饮食是主食和副食,一个人想要健康就要主食副食合理搭配。但是如今的中国教育制度则好像只吃主食而忽略了副食,吃主食是对的,可是只吃主食就不对了。也正好比一个人只吃肉,不吃菜,他只会越来越胖,导致各种身体问题的产生。
现在的中国应试教育,将我们这些学生都逼死在了教科书、各种无尽的试卷中。一直以来我们都被父母和老师灌输着一种思想: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才
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有出息。于是我们一直吃着这“主食”,吃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在经过十二年的艰苦奋战后,我们考上了大学。当我们考上了大
学之后,大家都以为可以不用再吃“主食”了,但是令人失望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还只是“主食”。
虽然大学的“主食”跟以前的不一样,可是只吃“主食”终归会出问题的。11年前清华大学朱令被室友投放铊以致中毒并身体健康遭到极大的伤害;上年四月
份复旦大学黄洋被宿友在饮水机中投毒,最后不治死亡。这些一切一切正正折射出了中国教育制度只吃主食而忽略其他人文素养教育的副食。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
学生成绩固然是不错,可是与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他除学习外的各方面质素、受挫能力等等。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是精神极其困乏的一代,可能是因为社会的问题,迫使我们的头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可以挣更多的钱,如何可以更成功,都是一些比较功利的
想法。我们有了知识却掉了素质。对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十分简单,就是好好学习,其他事情都不需要做,所有其他事情都是父母一手操办,孩子没有机会接触到
其他事情,没有自己的主见,逐渐地,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开始不知道如何独立处理,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了结。
对于老师,在学校里,和学生提得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考试要考什么就说什么,对于什么心理课,都被不同的任何老师抢着霸占了。每天的针对练习和作业,
还有星期六日的补课,这一切一切让只学习的思想在孩子的脑海中更加根深蒂固。这种只注重学习而忽略其他教育的方式,注定培养起的孩子不能够成才。“一个年
轻人最大的财富莫过于出生于贫贱之家,莫过于虽生于富裕之家却有机会享受严酷生活的磨练。”这句话值得我们思考。
这种温室栽花朵的教育,并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脆弱的,当面临挫折、失败的时候,往往他们承受不了打击而最后选择
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行为。这正向投毒案件一样,因为妒忌别人成功,而把别人投毒致死,是对生命的一种漠视,这也是一种教育的缺陷。其实除了投毒案件,每年高
考都不乏因为考生失利而轻生的事件发生,一条没有第二次的生命就因为一场考试而丧失。的确,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最基本的如何做人都没有教会给学生。
中国的学生是很现实的,在这种“考不上大学就没饭吃”的思想下,只注重知识的储备而没有注重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思想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极大
的不良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出现?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国家只注重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的发扬。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老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身份徘徊。
相对于其他外国的国家,他们的教育制度却跟中国的教育制度大大不同,他们是以兴趣为老师,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根据学生自己自身的状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
教授课程的内容以规划其人生的职业。
而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我们作为大学生可以怎样做?虽然我们不可能都像《我不原谅》的作者那样有勇气去放弃现在的学业,而且如今的教育制度也轮到我们说
改革就可以改革,但是我们必须得听从内心的声音,follow our hearts,自我发现,找到自己真正所爱,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再者,就是个人心态,心理一定得健康。一个人如果总是怀着积极向上的心态,那么他就能更好的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生活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历过
风浪生活才更有意义。解决的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想问题得成熟一点,如果我们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我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平时,不要只沉浸在枯燥的教科书上,不要做一个书呆子,我们可以多看一点课外的书籍,边看可以边思考,或许会有激发到我们的地方,让我们思考问题的
方式有更好的调整。除了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比较有益的活动来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又或者说到社会上找些兼职做,在实践中就能更好知
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及时进行能力的提高。
如何评价《我不原谅》这本书
一直以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我国的教育问题也逐渐突显,尤其在教育内容、方式上偏颇严重。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传统饮食是主食和副食,一个人想要健康就要主食副食合理搭配。但是如今的中国教育制度则好像只吃主食而忽略了副食,吃主食是对的,可是只吃主食就不对了。也正好比一个人只吃肉,不吃菜,他只会越来越胖,导致各种身体问题的产生。
现在的中国应试教育,将我们这些学生都逼死在了教科书、各种无尽的试卷中。一直以来我们都被父母和老师灌输着一种思想: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才
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有出息。于是我们一直吃着这“主食”,吃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在经过十二年的艰苦奋战后,我们考上了大学。当我们考上了大
学之后,大家都以为可以不用再吃“主食”了,但是令人失望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还只是“主食”。
虽然大学的“主食”跟以前的不一样,可是只吃“主食”终归会出问题的。11年前清华大学朱令被室友投放铊以致中毒并身体健康遭到极大的伤害;上年四月
份复旦大学黄洋被宿友在饮水机中投毒,最后不治死亡。这些一切一切正正折射出了中国教育制度只吃主食而忽略其他人文素养教育的副食。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
学生成绩固然是不错,可是与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他除学习外的各方面质素、受挫能力等等。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是精神极其困乏的一代,可能是因为社会的问题,迫使我们的头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可以挣更多的钱,如何可以更成功,都是一些比较功利的
想法。我们有了知识却掉了素质。对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十分简单,就是好好学习,其他事情都不需要做,所有其他事情都是父母一手操办,孩子没有机会接触到
其他事情,没有自己的主见,逐渐地,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开始不知道如何独立处理,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了结。
对于老师,在学校里,和学生提得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考试要考什么就说什么,对于什么心理课,都被不同的任何老师抢着霸占了。每天的针对练习和作业,
还有星期六日的补课,这一切一切让只学习的思想在孩子的脑海中更加根深蒂固。这种只注重学习而忽略其他教育的方式,注定培养起的孩子不能够成才。“一个年
轻人最大的财富莫过于出生于贫贱之家,莫过于虽生于富裕之家却有机会享受严酷生活的磨练。”这句话值得我们思考。
这种温室栽花朵的教育,并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脆弱的,当面临挫折、失败的时候,往往他们承受不了打击而最后选择
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行为。这正向投毒案件一样,因为妒忌别人成功,而把别人投毒致死,是对生命的一种漠视,这也是一种教育的缺陷。其实除了投毒案件,每年高
考都不乏因为考生失利而轻生的事件发生,一条没有第二次的生命就因为一场考试而丧失。的确,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最基本的如何做人都没有教会给学生。
中国的学生是很现实的,在这种“考不上大学就没饭吃”的思想下,只注重知识的储备而没有注重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思想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极大
的不良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出现?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国家只注重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的发扬。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老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身份徘徊。
相对于其他外国的国家,他们的教育制度却跟中国的教育制度大大不同,他们是以兴趣为老师,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根据学生自己自身的状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
教授课程的内容以规划其人生的职业。
而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我们作为大学生可以怎样做?虽然我们不可能都像《我不原谅》的作者那样有勇气去放弃现在的学业,而且如今的教育制度也轮到我们说
改革就可以改革,但是我们必须得听从内心的声音,follow our hearts,自我发现,找到自己真正所爱,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再者,就是个人心态,心理一定得健康。一个人如果总是怀着积极向上的心态,那么他就能更好的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生活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历过
风浪生活才更有意义。解决的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想问题得成熟一点,如果我们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我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平时,不要只沉浸在枯燥的教科书上,不要做一个书呆子,我们可以多看一点课外的书籍,边看可以边思考,或许会有激发到我们的地方,让我们思考问题的
方式有更好的调整。除了上述两点,我们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比较有益的活动来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又或者说到社会上找些兼职做,在实践中就能更好知
道自己的不足以及及时进行能力的提高。
如何看待我不原谅这本书
内容简介
咱中国不仅有机器制造业,还有“人才制造业”。中国教育的实质,就是用工业时代制造机器的方法去制造“人才”,你进来时是人,出去则成了机器人。然后这些个“人形机器”们还要摇身一变,成为祖国的栋梁。 我思考是为了服从别人思考的结果,这算屁思考啊!在中国,你长了个使你能够批判创造而不人云亦云的脑袋是莫大的不幸,因为那些都是你“学习”的障碍。 大学终究只是个向社会出售产品的商人,而社会最不需要有梦想的人了,这种人向来都是给社会添乱的。它只需要毫无生气的螺丝钉,用以保证其日复一日地运转,所以大学要杀死的,就是你的梦想。 若说老师像债主,那家长简直就是债主,她生你养你相当于投资,自此你自动欠她一屁股债,以后就慢慢儿还吧。而还债的方式,就是“听爹妈的话”。从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到找什么工作娶什么老婆,到生几个孩子生男生女,都要他们说了算。古代父母尚是包办婚姻,现在家长则更进一步,要包办你终生。 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自此以后我们的脑子就像太监的内裤,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便是你花十六年接受中国教育的结果。那些被世人称之为不道德的书展示的是世界自身的可悲之处。
作者简介
钟道然,1990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人大附中。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三年级学生。艺术爱好者,热衷于玩味钻研美术、建筑、音乐、文学、电影等。各种形式的艺术,略通其理论。看见这本书,你可能以为他只是个愤青。可他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
你认为是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 简单归纳,即可得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自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 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卖猪肉的残酷结局。 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
简答题易中天提出教育三个作用是什么
谈到教育的方向,最应该以人为本的应该是教育,易中天送给家长们四个字“望子成人”。望子成人的四个标准:真实、善良、健康、快乐。易中天直言:“在学校学的专业不重要,大量的学生是要改行的。一所好的大学应该给学生什么呢?不完全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四种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掌握了这四种能力,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不论从事哪个行当,都是优秀的。”
推荐一本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的书名。举例子的那种。要书的名字
同学你好,我从“如何积累素材”、“如何挑选素材书”两方面来回答你的疑问。一、【如何积累素材】如何您想快速提高写作能力,生活积累您是没办法一下子改变的,那么您用以下方法来积累作文素材: 从众多的书籍中挑选一本高考作文素材精粹,然后再加以学习(最好有运用方法的指导);精读每一个素材,保证熟悉这些材料,并且学会多向运用的方法; 从一些高分作文中去学习,学习它们的精华之处,并学习它的框架。二、【如何挑选作文素材书】2012年畅销书榜上,有如下三本素材书,请参考:1、《新世纪通用高考作文素材精粹》 --新世纪出版社2、《高考必备:赢在高考作文素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3、《高考月刊之素材篇》 --海洋大学出版社注:后两本可能在市面上找不到,因为是封闭渠道的。
谈教育的得与失
谈教育的得与失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孩子是一项艰辛的工程。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回首过去,我们在学生的教育方面有得也有失。 一、 在潜移墨化中让孩子接受正面教育 新闻联播是家中必看的节目,孩子从小就和我们一起观看。香港回归,孩子尚小。澳门回归,孩子略知其意。一首"七子之歌"让孩子体会了澳门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心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警示钟"的钟声久久回荡在耳边,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历历在目。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选择地带孩子外出旅游,也是提高孩子素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好机会。让孩子置身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亲眼看一看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亲身体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接受教育。 二、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们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然后自己检查,家长只抽查。家长主要检查老师改过的作业,帮她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出改正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又锻炼了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 孩子有很多在大人看来是很好笑的想法,其实这是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应该加以引导和保护。孩子从小喜欢动手,我们就给孩子创造条件,教她折纸、剪纸、做泥人、拼图,用圆形图案、树叶造型等,并将孩子的作品当做工艺品,或装饰孩子的房间,或收藏起来。这样不但保护了孩子的创作欲望,还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无认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只要有信心、有恒心、有决心,什么都可以学会。 四、 孩子教育中的困惑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经济发展快,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孩子你能承受多少!在和平的年代出身,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成长,在和煦的阳光中学习。不知苦为何物,不知逆境在哪里,任信、自私、受不得委屈。我们也尝试着讲过去,讲贫困中的艰辛,但收效甚微。我们也希望借此交流的机会,能向老师和其他家长学习,让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 感谢学校的培养,感谢老师的教育!这几年的一线教育工作,我觉得教师普遍存在着一种思维的定势,他们会将对学生批评教育冠以谆谆教诲的美名,会将恨铁不成钢的补课视为爱心付出,会把学生实在无法理解的题目一而再再而三的讲解看作是对学生未来负责的高度工作责任心,因此,才经常有好心没有好的报答的坏结果。我知道教师实在有太多的苦衷,诸如此类的现象也一直是发生在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身上,分数是衡量学生好坏的最直接的标准,合格率后的百分数是衡量教师工作的尺度。我也一直为学生的不做作业而头疼,也为后进学生的成绩而烦恼,因此,我也常常不惜牺牲好多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也喜欢和家长联系间接的告学生的状,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听了朋友的一席话后,我忽然有所得。 现在流行跳出行业看行业,因此,我喜欢跳出教育看教育。如果孩子学习不开心,觉得老师不好,那他回到家肯定有所表示,而家长一直接到老师的电话,说他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即使老师真的是为孩子好,但家长也肯定对那老师不会有好感。如何让孩子不厌学,其实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想展开如下行动: 首先,我要改变观念。给孩子讲解题目,弄懂几个习题不是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想尽办法让那些学生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其次,要注重指导学习方法。要引导孩子自己会总结学习方法,面对错的题目,要学会问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订正,要想办法让孩子敢于随时提问问题。 第三,要真正的因人而异,不随便剥夺孩子上其他功课的权利。特别是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提出补习的申请,要善于观察,当孩子有情绪时,不能再让他们留下来补习了,要学会放手,给他们适当鼓励后,先放一放,再回头解决。
第四,当孩子因智力或其他原因成绩而无法真正提高时,言语中不要流露出鄙夷或讥讽,更不要打击他们,有的学生可能不是读书的材料,但并不代表他们将来一定没有出息。因此,不要给孩子带上任何的心理压力,而是要引导孩子明白,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唯一的出路,当尽力了还是不够理想时,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更不要自卑。这时的教师更应该是他们真心的朋友。 当然,很多的设想在纸上谈谈是很容易的,但付之行动需要很多的耐力,后进学生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所教的学生又是如此之多,有时,虽然有很多的设想,但却因为没有真正的毅力去做而事倍功半。但无论如何,这将是我以后工作前进的方向!
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关系融洽,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关系僵持,要想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是不可思议的。因而,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就尤为重要。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学生怕老师,第二层是学生敬老师,第三层是学生喜欢老师。我一直努力向第三层攀爬。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喜欢老师,学生才会喜欢老师教的课,只有喜欢老师教的课,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将苦学变为乐学。那么要具备哪些因素才能让学生喜欢呢?我想教师最起码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一.教师要品德高尚和有“乐教”思想陶行知说过:“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这是对一名教师品德上的要求,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教师应该淡薄名利,默默奉献,精于教学,刻苦钻研。为人师表,就一定要有爱心,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并严格要求学习,要做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品德高尚的精神是我们教育战线的法宝财富。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故而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喜欢教师,那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去感化和培养学生。“乐教”是教师品德高尚的重要标志,也是取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重要条件。一个教师,如果不是真心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怎么会有积极的工作热情?怎么肯下功夫去搞教学研究?又怎么会获得学生的仰慕?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应该把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还应该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有乐教不惫和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当然,教师的举止端庄、谈吐自然、性格开朗等也无不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教师如果具备了这些品格,学生就愿意接近你,模仿你。如此,实行教育也就有了先决条件。相反,如果教师思想慵懒、不负责任、性格孤僻、举止轻浮,要想让每个学生都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诲去勤奋的学习,是难以令人置信的。第斯多惠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好别人。”这正说明了教师自身修养对于教育、影响学生的重要意义。二.教师更应知识渊博有人说,教师要知识渊博,我认同,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点似乎永远都不会是个错。教师应该成为一种职业,这是大多数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和美好的期盼,是个“应然性”的问题。《教育:一种职业》一书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与教学有关的四个职业特征:知识基础、定位、自主性、责任。作者指出区分职业和非职业的标准在于知识掌握程度。要获得渊博的知识,只有一条途径——勤奋好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实质所在。”然而教师的工作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宣告结束,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地扩张的性质,它为教师的职业领域中要求渊博的综合性、统整性、自律性准备了基础。这种“无边界性”表明,一个教师光有的知识还不能完整的与其它职业区别开来,还需要高超的“教育能力”,“差的老师教知识传授道理,而好的老师是揭示道理。”因此,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们一定要精通、熟悉本科业务,了解、掌握本科教学特点、规律和方法。这和我们常说的“交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是一脉相承的。正说明了知识和传授的关系。在这方面,我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实、深、广、活”四个方面的条件。即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的扎实、深刻、牢固;并且不仅仅满足于此,还能居高临下,“教一知十”,并不断吸收、掌握新的知识;同时,还能把所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样,学生不仅敬佩、羡慕、崇拜老师,而且会深深的喜欢上老师,那在这样的教育现象中所实施的教育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教师一定要心中有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作为老师要真心关怀、爱护、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能对学生漠不关心,更不能动辄批评、训斥甚至打击、挖苦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当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每一个孩子,教师心中应该有每一个孩子的欢乐与苦恼。同情孩子,对孩子由衷地关怀,使教育才能有血与肉。”在教学中,无私的师爱,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容易唤起学生的进取心,这是“亲其师,信其道”的表现。教师要把发自内心的微笑带进课堂,要用和蔼可亲的目光覆盖全体同学,对学生要信任,不要歧视,要关心,不要冷漠,尤其是对那些成绩差的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更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励、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给他们提供取得成功与欢乐体验的机会。要善于捕捉他们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我们都知道:“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地发展。”只要教师对学生施以真诚的爱,把与孩子的交往当成一种乐趣,相信孩子,善于与他们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与苦恼,就能够达到心灵的交融。这种交融就会变成一种动力,催动着孩子去自觉地搞好学习。在平日里,要多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情况,对他们嘘寒问暖,多找他们谈心,多与他们沟通,给他们送去体贴的关怀,给他们送去温暖。从小事中教育人,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尊师向学的情感。当学生有了这种情感,他就会喜欢这位老师,就会喜欢上他所教的课,就会感到老师讲授的内容特别容易接受。老师要是都“以爱动其心”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学生,那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敬佩、向往和崇拜。四.教师要尊重和懂得宽容学生体谅和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是对老师最起码的要求。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就缺乏最基本的师德,要知道“虚弱的禾苗”更需要阳光雨露。老师对每一位学生变忽视为重视,变冷眼为尊重,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困生也能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学困生的作业更应精批细改,并加上热情的批语,如“祝贺你进步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我们一起加油吧”!或者给他们打上一朵红花,一颗星之类的鼓励印记。当他们看到这些批语时,犹如吃了、催化剂一样,从中得到鼓励,从而改变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人性的光辉,更是教育成功的秘诀。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要考虑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正确把握学生行为的性质,选择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要用“放大镜”看;看待学生的缺点,要用“缩小镜”看。这样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笔者所教班上有这么一位男生,活泼机灵,点子特别多。成绩中等,但在平时很难自觉地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不知为什么,近段日子里他还出现了一种不友好的行为,趁我转身板书时,他在下面一边摇头一边吹起口哨来。找他谈话时,他总是“诚恳”地向我道歉,可过后还是如此。我对此很恼火,可拿他没办法,当想到“饭得一口一口地吃”那句老话时,又不得不重拾信心,我决定给他的父母写一封。在信中我是这样写的:你们的儿子聪明机灵,头脑灵活,很有幽默感,成绩良好,能与同学团结协作,我很高兴有他这样的学生,让我们一起努力培养他,使他取得更好的成绩。我把这封没有封口的信让他转交给家长,自然他是先看了。那天他是最后一次在课堂上吹口哨。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离开了爱、尊重和宽容,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师是爱的使者,作为教师为何不全力以赴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思想品德情操和深厚渊博的知识去培育我们的后代呢?为何不让我们多一点爱,多一份尊重,多一些宽容去培养的建设者和人呢?如果我们心系教育、爱在学生,那你将会在教育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奇迹和惊喜。为了更有效地培育出现代化的建设者和人,让我们用爱的心灵耐心地哺育我们的孩子,努力去做一位学生喜爱的老师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管理团队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学者)王 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江苏扬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柴纯青(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社长,民办教育专家)黄胜利(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胡权(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罗惠文(21世纪教育研究院传播部主任)郭兆凡(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部总监)刘文泽(21世纪教育研究院游学项目主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是合法的机构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以教育公共政策研究、教育创新研究为主的民办非营利性组织。研究院开展了多项教育研究项目和活动:自2003年起每年出版《中国教育蓝皮书》,以民间视角纪录、探讨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该书自2008年起,由荷兰BRILL公司开始向国际社会发行英文版。2008年起举办首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至今已举办了3届。研究院推出了多项专题研究成果,如关于取缔奥数、高考改革、北京小升初乱象研究、新课改十年、农村撤点并校研究、在家上学研究等;推出的民间版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方案”等,为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建言献策;通过举办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讲座、教育沙龙、出版等,开展公众讨论,进行教育传播和推广。2014年度研究院的重点项目包括:LIFE教育创新、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农村小规模学校研究与政策倡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