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造成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指标。地震烈度描述了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程度,是用来量化地震破坏程度的重要参数。地震烈度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常用的烈度等级划分是从I度到XII度,表示地震造成的震感和破坏程度从弱到强的变化。烈度I度代表微弱的震感,只有少数人能察觉到;而烈度XII度则代表极强烈的地震,可能导致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它受到地震震源、地质条件、距离震中的远近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地震事件在不同地点的地震烈度也可能有差异,取决于地点的地质和建筑结构等情况。中国地震烈度表:I度:不觉震。II度:仅感觉到地震。III度:室内外感觉到地震,但不引起人员惊慌。IV度:室内感觉明显,室外较少人感觉到地震。V度:室内感觉明显,室外多数人感觉到地震。VI度:室内外绝大多数人感觉到地震,有的人可能会惊慌。VII度:有的人可能会惊慌,部分房屋受损。Ⅷ度:有的人可能会受伤,部分房屋严重受损。IX度:部分房屋倒塌,有的人可能会受重伤。X度:房屋严重倒塌,部分人可能会死亡。XI度:房屋严重倒塌,多数人可能会死亡。XII度:房屋全部或几乎全部倒塌,绝大多数人可能会死亡。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是多少?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9级地震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1、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2、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地震震级和烈度
防地震安全知识
一、地震的预防
1、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
自已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
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分量为佳.另外再准备一
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简、急救药品、蜡烛、半导
体收音机等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
燃料等.
2、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如
棚、架、搁板).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置的重
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因此,平时放置东西要多加考虑.
3、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还在心
理上增加了压力。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
自已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简随时带在身
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
4、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
息来源完全被断绝。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
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
5、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间题。
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
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
些应急的饮用水.
6、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
销是必要的.因为地震之后,银行、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
7、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
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
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
8、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无一利.平时应穿
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拖鞋和草鞋都
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
二、地震逃生
1、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
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
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
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
璃可能震碎.
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
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
得上去.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
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3、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
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的
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4、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
6、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
销是必要的.因为地震之后,银行、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
7、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
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
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
8、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无一利.平时应穿
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拖鞋和草鞋都
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
二、地震逃生
1、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
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
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
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
璃可能震碎.
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
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
得上去.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
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3、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
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的
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4、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
什么是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1.震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通常按照里氏震级确定,用标准地震仪(世界统一标准),距震中100公里处测的最大水平位移A(以微米为单位),再对A以10为底取对数即该此地震震级M。震级每差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差约32倍。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吨级的原子弹所释放的能量。一般小于3级的地震,人感觉不到,是无感地震,其中小于1级地震称为超微震,1~3级地震称为微震;3~5级地震人能够感觉到,一般不会造成破坏,称为小震;5~7级地震,能够造成破坏,称为中震;7级以上地震,称为强震或者大震;8级以上的称为特大地震或者巨震。2.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不但与地震有关,和建筑物本身的坚固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地震烈度是一个比较粗略的定性指标,评价有较大的人为因素。目前我国采用的是1999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如何计算地震的震级?
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C.F.Richter)于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规定以震中距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周期0.8s,放大倍数2800,阻尼系数0.8)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单振幅,以μm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后来发展为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经过换算也可用来确定震级。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等不同类别,彼此之间也可以换算。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9级。8级多地震表明地震的程度极强,可摧毁方圆数百英里的区域,估计全球每年发生1次。
地震级数怎样计算?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区别有:1、本质不一样:地震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一般地震我们都会说几级地震。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重点在于对地表及建筑物的影响。2、影响因素不一样: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3、标准不一样:中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由于其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多用矩震级来表示。中国的地震烈度表是1980年重新编订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震震级百度百科-地震烈度
什么是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后,根据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和地表面变化的状况,评定距震中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绘出等烈度线,作为对该次地震破坏程度的描述。因此,地震烈度主要是说明已经发生的地震影响的程度。一个地区的烈度,不仅与这次地震的释放能量(即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地震的烈度在不同方向有所不同,如在覆盖土层浅的山区衰减快,而覆盖土层厚的平原地区衰减慢。烈度还用于地震区划,表示将来一定期限内可能发生在某一区域内的最大烈度,估计一个建设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影响大小。对新建工程来说,工程设计采用的烈度则是一种设计指标。地震烈度的分类按照地震时的人的感觉,地震所造成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区分为几大类:无感地震、微感地震、有感地震、破坏地震、毁坏地震与毁灭地震。以描述地震烈度的高低,作为判断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宏观判据,称地震烈度表。有了这个判据,可以调查研究评定已经发生的地震,包括历史上发生的地震和新近发生的地震影响区的烈度高低。有代表性的烈度表例如:罗西-福雷耳10度烈度表(1883年发表)、M-C-S12度烈度表(1923年发表)、1932年欧美国家参照M—C-S烈度表修改成MM12度烈度表和日本七阶烈度表等。
如何判断地震的强度等级?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9级地震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1、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2、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地震的震级是怎样判定的?
01 震级是指地震震源释放能量的等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数字越大,反之亦然。震级是按照以标准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的数值是根据和震中相距100公里处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对数来确定的,采用里氏地震标准。 有的地震可以摧毁高楼大厦,有的却让人一点感觉都没有,直到新闻上报道或地震局发布消息,才被知晓。同时,在新闻上看到的有关地震的消息,报道里提到的“XX级”地震,这里的“级”指的便是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震源释放能量的等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数字越大,反之亦然。震级是按照以标准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的数值是根据和震中相距100公里处的标准地震仪(放大倍率2800、周期0.8秒、衰减常数约等于1)所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对数来确定的,采用里氏地震标准。 里氏震级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和古腾堡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也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震级划分方法。 里氏震级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震源处地震的大小。里氏震级反映的是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的大小,能量按几何倍数增加:地震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31.6倍;每相差2.0级,能量释放则大约相差1000倍。震级不同,所释放的能量大小不同,因此人们的感受也不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的地方又会因地势、震中距、震源深浅等因素表现出不同的强度。 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有9个等级。小于3级为弱震震级,若震源很浅,人们一般难以察觉;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为有感地震震级,人们能够感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大于4.5级,小于6级为中强震震级,这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等于或大于6级为强震震级;大于等于8级为巨大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的测定并不是不变的,地震震级的测算是根据震源激发的地震波记录,而不是灾情来决定的。按国际惯例和各国不同的工作程序,包括震级在内的地震基本参数报告,一般有三次,即先初报,再修正,最后得到终极报告。而不同的国家因为距离地震源和接受地震波方位等因素的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有可能不一样。 对于地震的测算,能够为防震减灾活动顺利进行做好准备,也能为以后同等级地震发生时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撑。从而减少地震带来的损伤,便于救灾活动进行和灾后工作重建。
地震怎么算级数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当地震发生时,以地震波的形式放出的能量
E=10^4.8×10^(1.5M)焦耳
其中M为地震级数。
45级地震,能量2.0TJ
6级地震,能量63.1TJ
地震级数
(一)零级:无感地震,地震仪的仪表上有记录,而人尚无感觉。
(二)一级为「微震」:人体静止时或对地震有特殊敏感者,有感应。
(三)二级属于「轻震」:门窗摇动,一般人均有感觉。
(四)三级为「弱震」:房屋动摇,门窗格格有响,悬物摇摆,盛水动荡。
(五)四级为「中震」:房屋摇动甚烈,不稳定物体易倾倒或落下,盛水容器达八分满都会溅出。
(六)五级为「强震」:墙壁裂开,烟囱或牌坊都会倾倒。
(七)六级为「裂震」:房屋倾倒,山崩地裂,表层断陷。
地震级数怎么划分标准
一、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震。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二、按震级大小分类1、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地震。扩展资料:一、传播方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横波是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二、地震震级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的标度最初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C.F.Richter)于1935年研究加里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的。规定以震中距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周期0.8s,放大倍数2800,阻尼系数0.8)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单振幅,以μm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后来发展为远台及非标准地震仪记录经过换算也可用来确定震级。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等不同类别,彼此之间也可以换算。用里克特的测算办法计算,到2000年已知的最大地震没有超过8.9级的。最小的地震则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仪测到-3级。按震级的大小又可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称小震)、强震(或称中震)和大地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