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

时间:2024-07-03 21:58:17编辑:奇闻君

物演通论的内容简介

《物演通论: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哲学大概总归要处于两难境地的吧。在思想史早期,哲学倾向于凭借感性直观表象来否证感性;而今,哲学又倾向于凭借理性科学逻辑本质询理性;这使得哲学不免陷于尴尬的局面:它先行捣毁了自身赖以立足的基础,然后却又说它似乎才是惟一站得住脚的学问。然而,回首远望,当代科学的最前沿,譬如粒子物理学,不就是两千多年前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所提出的“原子论”哲理的继续吗?也就是说,科学观念作为哲学思脉的承传产物,其本身不也照例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吗?再说,假如由理性所导出的人类现实生存境遇未曾给我们造成麻烦,或者,假如由科学所导出的人类逻辑延展序列未曾给我们提出疑义,哲学又怎么可能去凭空诉说呢?因此,一味地鄙薄形而上学是毫无意义的,反倒是当前的科学进程愈来愈呈现出某种超脱具象的思辨化趋势,很值得思想界予以关注。

物演通论 主要内容和体系?

《物演通论》糅合东方“天人合一”之思想与西方。“逻辑思辨”之方法于一体提出和论证了“递弱代偿法则”及其“系统现象形态”:宇宙演运即造成物类衰变,生物进化就导致种系残弱,文明前行则促进入寰危机;精神增益是载体趋弱的反比变量,信息扩张是物演分化的边际效应,知识拓展是背离本真的天然尺度;社会结构是自然实体结构的一脉延伸,文明现象是生物智质代偿的后续恶果,历史进步是人类自取祸殃的必由之路。
上述观点无不与当前全人类的各种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也无不与当前全世界高度文明发展所致的危机形势(诸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气候异常、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泛滥以及恐怖主义争端激化等诡异现实)丝丝相扣。读罢此作,不能不令人掩卷长思。故,可视其为“人文存亡之道”的基础理论。


物演通论目录汇总

卷一 自然哲学论(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 第一章 哲学上所谓的“存在” 第二章 追问中的存在一概是相对存在或有限的存在者 第三章 逻辑也是一种相对存在 第四章 唯有存在的相对性是绝对的 第五章 一切非本原性的存在是始基存在的临时寄存形式 第六章 在人类认知的范围追寻相对存在的规律 第七章 存在性的概念 第八章 存在效价概念的提出、证明及其定义 第九章 存在度规定了存在的有限性 第十章 存在总体的存在度守恒 第十一章 存在度在自然存在系统中的5种分布可能 第十二章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描述物演区间的衍存梯度 第十三章 表达存在度递弱的六个指标 第十四章 “存在”“存在者(物 )”“存在形态(物态 )”的概念解析 第十五章 老子的王氏解读 第十六章 补偿存在本性不圆满的倾向是整个物演的原动力 第十七章 补偿只能以分化呈现,其残化程度是“物类”的渊源 第十八章 存在度无可逆转地趋于下倾,达成递弱代偿的创世法则 第十九章 代偿同时具有有效与无效的双重性,由此达成递弱代偿的自然原理 第二十章 层层代偿中的失稳(即残弱)质素决定着下一层衍存更失稳更残弱的质素,而这种残弱本质并不为衍存者所知被而呈遮蔽态 第二十一章 任一层位的存在属性均是上层存在的代偿之果,此果本身比上层存在更加残弱失稳 第二十二章 递弱化是物演的方向,这也是“自然选择”的内在本质 第二十三章 存在效价的递减使得不能恰好代偿的物态灭亡 第二十四章 任何灭归现象都只是相对存在的形态转化 第二十五章 随着物演过程中代偿效价的递增,实物存在的缺陷被层层放大,及至放大到无以以实体结构补偿时虚体属性则渐次膨胀,予以补偿 第二十六章 代偿有两种形态:致弱的实体结构代偿(“物态”跃迁)和致强的虚体属性代偿(“精神”跃迁),二者互为表里,在本质上同一 第二十七章 属性代偿即虚存的扩展表达着实存的进一步弱化,同时呈现出“伪在”和“危在”的自然动势 第二十八章 人类作为存在度至弱、代偿度至强的存在依赖于万物以“自在”、追问于万物以“自为”,继续贯彻着递弱代偿的衍存之道 第二十九章 存在表面上由简而繁,简一原理却贯穿其中 第三十章 递弱代偿衍存法则,是存在本身的规律,是存在的终极元因 第三十一章 整体的存在无所谓强弱,递弱成就存在 第三十二章 存在的统一性在于递弱代偿存在性的统一 第三十三章 代偿是一个含有演变运动矢量的哲学概念,含有互补原理、等效原理以及归根结蒂的非等效原理—等效与不等效类似波粒二相性 第三十四章 存在阈守恒理论及公式 第三十五章 解读存在阈守恒理论及公式 第三十六章 从代偿度看具体存在失存与代偿的真切含义:代偿有功于存在质态的实现,无功于存在度的衰减 第三十七章 从存在度看具体存在其存在与代偿的真切含义 第三十八章 演化运动中,所谓“波动”只不过是弱化物质保持自身处于阈存在的一种特定动荡存在方式而已 第三十九章 “存在性”是“存在度”、“代偿度”和“存在阈”之间相互关系的内在整合,由此确立任何存在者的存在本质 第四十章 代偿度是存在度的实现,存在度是代偿度的本质,代偿度的增势就是存在性的体现 第四十一章 代偿是物演的建构形式,其代偿效力递弱,但代偿形态本身使这种代偿效应的递弱倾向遭到掩盖 第四十二章 物与人都是递弱代偿存在性衍存下的存在,人性是物性的绽放 第四十三章 物演的过程就是能量熵增过程在质量物态系统的表现形式 第四十四章 残弱同一,残弱的进一步递变是存在度变化的本质性表达,残弱自始至终都是自然物演的同一“质态” 第四十五章 递弱代偿是自行滚动的内驱力或物自性;质、量同一:外化为“类”的量的扩增含有质本身的存在效价随之递减的意味 第四十六章 代偿的“补缺”过程就是属性发生和丰化的过程,也是存在实现为存在的物类纷呈的物演进化过程 第四十七章 通过生命的形成过程及生命代偿的方式(遗传和变异)说明属性的扩展由实而至虚 第四十八章 从万物的自在到人类的自为,是生命想无为也无为不成的无奈,是物演的必然 第四十九章 所谓“自然哲学”在于追寻使自然成为不自然的原委 第五十章 衍存代偿中的条件量之递增趋势 第五十一章 衍存代偿中的感应性之放大趋势 五十二章 衍存代偿中的能动性之扩张趋势 第五十三章 衍存代偿中的结构化之繁复趋势 第五十四章 衍存代偿中的时空维度之舒展趋势 第五十五章 存在在总体上的一系列存在趋势或衍存律 第五十六章 保守与激进都是合乎天理的自然秉性 第五十七章 人类失稳或失位自然弱性是一切人文现象的自然根据,也是一切哲学论题的生发基础 第五十八章 递弱代偿的存在性的规定支配着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所有存在及其衍存质态,包括追问存在者的追问本身也是代偿的需要 第五十九章 弄清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及人作为一个存在物的本体规定性,才是哲学的真正的或元始的开端 第六十章 存在性使物质的规定性与逻辑的规定性同一,从而足以成就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以及社会哲学之统一 卷二 精神哲学论(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 第六十一章 人类所说的存在都是精神存在即认知中的主观存在而非存在本身 第六十二章 人与万物表面上横向二元共存、本质上纵向一脉衍存 第六十三章 精神存在的自性封闭无法打破 第六十四章 “形而上的禁闭”正是精神不能超脱自身相对性的表现,精神认知只为求存而生 第六十五章 感性是武断的,遵从“自然简约原理” 第六十六章 理性也是武断的 第六十七章 武断是知的前提 第六十八章 “知”的意义在于达成“真存”,对“知”的追索是失存趋势的表达 第六十九章 知者之“所知”与“能知”皆出于知者存在之规定性 第七十章 知取决于在,二者成反比关系 第七十一章 精神存在是衍存过程中“在”的属性代偿,作为属性,其复杂丰厚的程度表明它与元在更遥远的背离 第七十二章 衍存之道规定着万物的感应属性或感知能力 第七十三章 “感应”即是相对存在者的依存方式 第七十四章 从物理感应属性到人类的智质是物存感应性演化(演动分化)的结果 第七十五章 万物各自的感应方式由其存在度决定 第七十六章 万物感应性的三点基本规定:相对存在的感应原理、感应作用的模拟原理、感应代偿的增益原理 第七十七章 “相对存在的感应原理”:存在度决定感应方式,感应方式决定感知形态 第七十八章 “感应作用的模拟原理”:主体的感应形态是主体感应属性和客体客观属性的耦合结果,我们永远无法抵达真实的客体本身 第七十九章 “感应代偿的增益原理”:属性耦合形态的感应增益放大进程具有越来越背离元在的倾向,且代偿效力递弱 第八十章 知的武断衔接了精神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递弱代偿原理的假说达成这种衔接 第八十一章 “简约原理”是自然法则:主体感知的武断正是其客观存在性的表达和实现 第八十二章 具有感应属性的物和具有感知属性的人原本都是被规定在统一的衍存位相上的盲存者 第八十三章 万物的感应方式只是其位相或存在度的表达,其简约化的感应过程只是为了以最有利于其当下苟存的自补方式存在下去 第八十四章 故形而上学的禁闭使得形而上学实质上是“形而中学” 第八十五章 对象的概念及对象是主体连接客体的唯一纽带 第八十六章 条件作为分化者与其他分化者相依存,在物演序列中这种依存通过感应实现,感应的有效建立的三个特点 第八十七章 不同主体都是物演进程中不同位相的在者,因为衍动速率不同、最后衍的在者成为不可换位的主体,具有五项“主体素质” 第八十八章 表达着不可换位的主客体之间各自存在度的差异,由此造成的二元耦合关系的错动才是“本质”的渊源或“本质的本质” 第八十九章 感知包括三个层次:感性、知性、理性,与感知载体同步演化(即“同步演化律”) 第九十章 感性与直观及感性的特点 第九十一章 知性与判断及知性的特点 第九十二章 理性与思维及理性的内涵 第九十三章 推理的形成与合理的原因 第九十四章 通过引入广义逻辑概念说明递弱代偿衍存律下狭义逻辑的发生渊源、本质和特点 第九十五章 逻辑序列是广义逻辑的内容,其发生发展与物演进程同一 第九十六章 形式逻辑(即知性逻辑、识辩逻辑、动物逻辑或本能)及其定律 第九十七章 辩证逻辑:理性的初级阶段 第九十八章 理想逻辑:即理性逻辑、思辨逻辑 第九十九章 理想逻辑之定律:形式逻辑的升级 第一百章:理想逻辑之质态——大函量小函真的主观可塑性质态 第一百零一章 理想逻辑之向度——智质性状下逻辑代偿增益的伪在与危在之局 第一百零二章 理想逻辑之函量──由“多”而“一”的可塑、超时空之幽在格局 第一百零三章 理想逻辑之归宿——实现求存的同时趋于失存 第一百零四章 感应同源:感与应从原始状态的“一触式感应”的同源之点同步分化扩容 第一百零五章 感应同构:逻辑序列和意志序列相匹配 第一百零六章 “预定性感应匹配关系”是感应同源同构的纵向表达,越后衍的意志越表现为精神的精神 第一百零七章 感应一体的“自为的精神”是“以逻辑方式加以贯彻的自然意志” 第一百零八章 心理动量就是意志级别的直接尺度 第一百零九章 心理动量的递增(即焦灼化)的意义是求存下的精神调节装置,具体以苦乐为指标 第一百一十章 心理基线之无聊回归线上的“生死等位律”及“苦乐均衡律” 第一百一十一章 以整个物演整体为参照,心理波动的振频加剧振幅增大以代偿递弱的心理载体 第一百一十二章 意志落实的指标的“苦乐”,意志落虚的指标是“美” 第一百一十三章 美的本质(1):美的渊源及质素 第一百一十四章 美的本质(2):美的实质在于维系依存 第一百一十五章 美的本质(3):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同质 第一百一十六章 志向的特点:自由与虚妄 第一百一十七章 意志序列的代偿与自然衍存序列相一致 第一百一十八章 意志、逻辑和元在的统一性关系 第一百一十九章 精神存在包括精神本体和精神载体,二者的进化过程同一 第一百二十章 精神分化在社会分化中继续 卷三 社会哲学论(社会哲学的生存性状耦合原理) 第一百二十一章 社会是人的存在质态(一稿) 第一百二十二章 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生物社会 第一百二十三章 社会学的发展及此前社会学的局限 一百二十四章 人类社会是人性属性联构而成的属境或物演结构化末端的存境 第一百二十五章 社会进程就是物演的结构化进程 第一百二十六章 人类社会是自然结构化进程的弱化末端产物 第一百二十七章 遗传增殖是生命的代偿方式,也是社会的起点 第一百二十八章 以蓝藻为例实证遗传代偿的双重效价 第一百二十九章 社会存在的“自然代偿跃迁进程” 第一百三十章 初级社会的失构无形决定于原始生物的高生存度和低残化度 第一百三十一章 证明原始单细胞生物的高生存度 第一百三十二章 证明原始单细胞生物的低残化度 第一百三十三章 原初代谢与孤雌繁殖的原始单细胞生物构成原始同质社会 第一百三十四章 原始生物之初级社会的五条社会定律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变异的代偿性发生使初级社会步入中级社会 第一百三十六章 有机体的体内社会化进程 第一百三十七章 单细胞的社会化过程与多细胞生物的机体化过程同一 第一百三十八章 显化的中级社会和多细胞生物联袂进化 第一百三十九章 细胞组织化造成的三重生存障碍导致体质分化和中级社会结构确立 第一百四十章 体质分化推动中级社会整合,体质性状分化的尽头接续智质性状分化 第一百四十一章 动物中级社会形态的两大类型 第一百四十二章 以膜翅目社会为标本模型裸裎社会结构 第一百四十三章 膜翅目昆虫社会是基因r系数趋降、社会利他结构趋升,二者的逆向演动的交汇点 第一百四十四章 社会代偿独具的自性规定为生存性状耦合 第一百四十五章 简约原理通过体质性状、智质性状在动物社会贯穿始终 第一百四十六章 社会代偿演化律的公式 第一百四十七章 R系数的上升必然导致E值的下降,而E值的下降却可以产生两种结果 第一百四十八章 R和S趋升,社会成员及社会存在度绝对降低 第一百四十九章 R趋升,E趋降,且S=ER,S内部失匹配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第一百五十章 R系数在总体上趋升是自然递弱代偿进程的刚性质素 第一百五十一章 S值对E值的联属代偿本质 第一百五十二章 任一生命在任何生存状态下的生存压力均恒定不变 第一百五十三章 社会结构的三大子系统 第一百五十四章 以蜜蜂型社会为例说明社会的开放型反馈系统 第一百五十五章 社会结构的正反馈本质及负反馈表象 第一百五十六章 生物社会化的进程中社会稳定性越来越低 第一百五十七章 社会方程是自然方程的在社会阶段的表达 第一百五十八章 人类的智质作为递弱代偿的产物进一步加速人类递弱 第一百五十九章 感应属性的发展下智质和体质的续贯性 第一百六十章 智质属性的DNA余绪 第一百六十一章 智质性状的类体质特征 第一百六十二章 智质虚存的超自然质态 第一百六十三章 智质及其性状的可塑性 第一百六十四章 人类晚级社会的变构和演进形态 第一百六十五章 经济:在自然弱化依存梯度上所派生的智质代偿临界状态 第一百六十六章 文化:智质的性状化表达 第一百六十七章 政治-是智质载体的残化整合状态的总称 第一百六十八章 自由:失位性衍存者的特定依存质态 第一百六十九章 平等:“反社会倾向”的典型表达 第一百七十章 阶级:自然社会的宏观分化形式 第一百七十一章 革命:自然社会结构的嬗变跃迁 第一百七十二章 战争:社会结构未能切合的激化反应 第一百七十三章 民主:社会分化载体趋于细化的社会结构质态 第一百七十四章 道德:生物及其社会分化的社会性组合介质 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义:社会结构成长在伦理逻辑上的宏大观念体现和综合意向表达 第一百七十六章 国家:落实在生物晚级社会位相上的进行性自然结构单元 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同:生物智质性状趋近于极端分化的生物同质态残弱存境 第一百七十八章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揭示了人性凝练与社会演化的同一过程 第一百七十九章 逻辑与存在贯通整个物演进程,代偿出最终的“人类社会”之果 第一百八十章 递弱代偿的存在性在纵向上决定了万物的存在质态和发展前

《物演通论》第八章到第十四章读书笔记

《物演通论》第八章到第十四章读完之后,有了几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一个是存在,一个是存在物,一个是存在度,充分理解衍存梯度示意图,是理解存在物的存在效阶的变化规律的前提条件。并且,存在物的存在度越高,存在物的本身的物质越简单。反之则相反。这个都可以用衍存梯度示意图解释。依赖度高,存在度低,存在度的变化也越快。

《物演通论》第八章笔记

本章通过两个假设,引出存在效价概念。并为之下了定义

存在效价概念的引入。是为了证明存在物的稳.定性,存在的程度。.

从宇宙的起点到宇宙之后的衍存,都需要存在效价来证明

而效价的定义

1.它是一切存在者可存在程度的内在指标,

或者说是一个有关存在效力的参数。何为动力?

2.从程度和效力的差异,决定 着存在物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3、效价也是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是可以变化的。

《物演通论》第九章笔记

从存在效价到“存在度”是把存在之所以存在的问题予以量化。

量化是为了在绝对的稳定与存在

,失稳与失存的 中间找到一个依据。

本章中用 0,1,作为存在度的重化范围,

以下记录还需要在后面找到答案

存在的相对性就在这个有限的区间内成立,

而存在的有限性正是存在相对性的形态和观念形态。

换言之,存在的有限性并不在于它有一系列空间上或

时间上的限度,而在于它是有一个存在内涵的限度

即在什么“存在程度”上存在的度的规定

至此个人理解,存在物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存在程度,

也是需要有度量有表述。

这个度有可能是最大值,也有可能是最子体,在0, 1之间。

《物演,通论》第十章笔记

本章对物质永存与物质行动做出定理推导

书中抄录:

A.抽象的存在是绝对的、不灭的,永恒的。

B.具体的存在是相对的、自逝的,流变的。

把物质存在度,分成抽象和具体。

如:理念这样的是抽象存在。如水是具体存在。

理念是一种抽象的,比如美好一词,它是绝对的,

永恒的,我们不能为之量化。而能香见摸到的具体

事物,它们是在存在度中变化的。

向前行化成向后行化。

比如:宇宙发生, 细胞分裂。人的思想形态。

都是向前或者向后演化的。

文中重点:

一切不同形态的具体存在者,就其保持特定的

存在方式而言,必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具体存在度;

高于或低于这个度的规定,它就不能以这种

特定形式继续存在下去。

《物演通论》第十一章笔记

本章介绍了五种存在度在自然存在系统中的分布。

由此可见,先生在“自然哲学论”中已经明确了。

A、紊乱分布。不讨论

B、均等分布。此点已明确,可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C.波动分布。有限存在度,属于代偿晚近形态

D.趋升分布。重点讨论,一个是递增.强化过程

E.趋降分布。重点讨论,一个是递减,弱化过程

为了研究D与E的分布,为此必须追溯到宇宙源头, 

奇点以及其爆炸后衍存的过程.

个人理解,趋升,趋降分布,从这里将会越来

越深入探究这两个问题。

《物演通论》第十二章笔记

本章开始,就从博物学角度出发,给出了宇宙

演化的一系列物态递变的梯度。并给出一个

衍存梯度示意图。同时,先生通过以下几点阐述

1.守宙奇点, 137亿年前,解释了宇宙的发生,并引出

“暗物质! “暗能量”为最接近于奇点的存在物。

得出“宇宙物演的基本存态始终是某种前时空的状态”。

因为奇点的存在是基于时空维度思考。

2.物质最初形态,亚原粒子和氢核,并且这都是

四维宇宙存在的主体形式。通过对粒子后衍

产物的一系列证明进而得出一切后续物质

或后衍物态将会以大比例的幅度衰变下去

3.阐述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在时间维度上

的迟存顺序,在空间或质量维度上的递减

态势。而这种变化,正说明,从稳定性到不

稳定性的一个态势。大质量恒星衰变成超

新星的过程,恰恰可以用元素周期表来解释。

下图,我手画,仿照先生的衍存梯度示意图,简略版。

《物演通论》第十三章笔记

根据衍存梯度图,人类处于金字塔塔尖,宇宙

奇点或暗物质处于塔基。说明,结构单一的越在.

最底层,随着奇点的分化,越来越丰富, 而这

种丰富带来的是存在效阶的不稳定

举例,单细胞藻类,生存周期之长,适应生存

环境之顽强、;而人类的生存,要依靠太多外

界因素。一旦离开这些外界因素,人类难以维持存在

而本章,着重从存在物的存在态势进行阐述。

主要强调递弱的态势

a相对量度递减,由于进位层次的提升,伴随着

在位存续的空间质量减少。从塔基到塔尖

b,相对时度递短

指进化的时间变化,进化时间

由之前的上亿年,到现在进化的几百万年存续时间在缩短

(衍存条件递繁。指存在物在空间上,呈丰化状态,

并且依赖外在的因素呈增加状态

d.存变速率递增。存在物稳定性下降,活跃性上升。

这个是否可以从动物繁演速度与人类十月怀

胎进行简单比较。动物繁演一般12-24个月。

而人类只有9.3个月

e自在存态递失,由于存在的依赖增加,单调

秸燥的存在降低,甚至失去。而这个恰之是

存在度所规定的。愈原始的存在物其存在度愈

高,因而它可以保持某种相对无条件或少条件

的存在势力亦即保持某种相对无活力或缺乏机能的静态存在。

至此到第十三章,着重阐述了遂弱的原理

《物演通论》第十四章笔记

全章对存在,存在者,两者进行了澄清

之前,会把存在等同于万物起源,也就是会

具象到具体存在物。其实,存在是一般外延

上所有具体存在者之总和,而且抽象为纵深

内涵上的所有具体存在物之源流。并不与感

知状态相关。理解存在的相对性。

而存在物,则推测为某种始基” 粒子或量子。

而存在物也是存在形态或物态的一种解释

所以存在物就会有存在度的概念。

把抽象的存在,过渡的可以具象或可描述的

存在物,进而又发展出存在物的存在度变化。


《物演通论》第三章读书心得

第三章从“起点”开始探究存在,乃至存在延伸的一系列问题。

原文:如果存在一概是相对的存在,则逻辑之存在就不可能完全包容其他的存在,反而是逻辑存在本身必未其他存在所包容。作为以逻辑为唯一追询手段的追询者,你既不能超脱于逻辑的框范,又必须最终将逻辑置于框范之中,否则,自然哲学与逻辑学依然不能区分开来。

问题一:什么是逻辑?

答:逻辑也称logos,最早的逻各斯logos出现在古希腊哲学中。它含有言说或者以一种清晰的方式表明某个观点的意思。所以,逻各斯表示对世界的一种特定思考,一种逻辑分析,它将事物置于理性的语境中,并以纯粹的思想力量来解释他们。从古希腊的哲学到,雅典的哲学,最后直到亚里士多德,才将哲学生发出一种延伸,逻辑学,由此诞生了新的学科。

问题二:什么是逻辑存在?

答:在简单了解了逻辑之后,有必要对逻辑学,进行一下简单叙述,逻辑学被定义为有效推理的科学。这门科学是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创立的,它本质上是一种形式的研究。也就是说,逻辑学想要知道,什么样的论证形式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本身与论证得出的结论真值状态无关,而只与论证中的推理结构有关。例如:

所有人都终有一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终有一死。

亚里士多德列举了关于逻辑的三条基本原则:“同一”原则,“不矛盾”原则,以及“排中”原则。亚里士多德把这些“原则”看做逻辑学的基础。(节选自《看,这是哲学II》)。由此,我们能对《物演通论》中提到的,逻辑存在,大致有了一个了解。即,通过一种方式论证和推理的存在。

所以,《物演通论》第三章中,说必须从逻辑中的存在找出存在中的逻辑,即找出存在自身的逻各斯,而且这个逻各斯还得反过来充分地说明逻辑何以会存在。第三章中还提到黑格尔,先生说黑格尔不能说明逻辑本身为什么存在,最后还是把逻辑本身如何存在寄托于“辨证方法”(这里说的就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只能留到后面继续解读。

问题三:逻辑本身与逻辑存在有什么关系吗?

答:有关逻辑中的存在与逻辑本身的关系,书中代言,一般可能这样产生:即不加以考察或仅仅通过一般的肤浅的考察就武断的认定,逻辑的形式或逻辑的素质必然规定着逻辑的内容或逻辑的对象。或者反过来认定逻辑的内容或逻辑的对象必然规定着逻辑的形式或逻辑的素质。按照先生的意思,逻辑存在和逻辑本身,并没有因果关系,而是说,逻辑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我们将要推理的那个内容,应该是在推理前的那个存在事物的某种素质或者某种态势,它已经被规定好了。

问题四:什么是逻辑的形式?

答:逻辑的形式或逻辑的内容,并不是逻辑的内容或逻辑的形式的根本规定者,反而是我们所要追查的那个被追查者规定着逻辑的全部质态。

综上,我在读到第三章的时候,提出了上述四个问题,这一章基本围绕着逻辑存在,逻辑形式,逻辑,进行阐述,想说明,存在的前因,一定是逻辑的形式之前,就已经存在一个个逻辑素质。

以上是本人简短的总结,还有不足,请大家多提意见。


上一篇:婴幼儿配方奶粉新规

下一篇:无锡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