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何要“炮打白宫”?
苏联解体之后,叶利钦如愿以偿地保住了俄罗斯总统的宝座。然而俄罗斯的局势在解体后依然处在动荡之中,各派势力明争暗斗。叶利钦在1993年更是制造了“炮打白宫”的“十月事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苏联解体前夕,反对派和叛徒为了削弱苏共的领导,歪曲了列宁“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教导,主张建立以最高苏维埃的核心的议会制。当时叶利钦也把“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喊得震天响,以此迫使苏共下台。按照“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应该成为类似德国的议会制国家,总理为权力打最大的国家首脑,总统为名誉职务。但叶利钦在解体前就是俄罗斯总统了,当然坚决反对俄罗斯实行议会制。于是俄罗斯政坛在解体后分为两派:一派以俄罗斯最高苏维埃(苏维埃所在地名为白宫)主席哈斯布拉托夫为首的“议会派”,也称“白宫派”;一派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首的“总统派”,也称“克林姆林宫派”。两派的矛盾主要是两个:在政治体制上,叶利钦想要实行总统权力高于苏维埃的“总统制”,这当然遭到“议会派”的坚决反对;在经济上,叶利钦想要推行脑残祸国的“休克疗法”,也遭到了“议会派”的反对。“休克疗法”之父:美国人杰弗里·萨克斯1993年,两派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9月1日,叶利钦罢免了属于“议会派”的副总统鲁茨科伊。9月3日,最高苏维埃推翻了叶利钦罢免令。9月18日,叶利钦自己组建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取代最高苏维埃。9月21日,叶利钦宣布解散俄罗斯最高苏维埃。“议会派”则在当夜召开最高苏维埃紧急会议,宣布罢免叶利钦的总统职务。“白宫派”与“克林姆林宫派”至此彻底决裂,两派都开始计划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白宫9月27日,支持叶利钦的军队包围了最高苏维埃所在的白宫。9月29日,叶利钦要求“议会派”撤出白宫并投降,遭到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的拒绝。10月2日,“议会派”的支持者与叶利钦军队爆发冲突。10月3日,“议会派”的支持者在鲁茨科伊的号召(此事存疑)下冲进了市政厅和“奥斯坦金诺”电视中心,给了叶利钦动手的借口。10月4日凌晨,叶利钦下令军队的坦克和装甲车使用大口径武器向白宫射击。在叶利钦军队的猛烈炮击下,白宫内的“议会派”于10月4日18时被迫投降,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都被逮捕。叶利钦至此彻底打败了“议会派”,保住了总统宝座,从而继续推行祸国殃民的“休克疗法”。
俄罗斯叶利钦炮打白宫是怎么回事
说来有点乱。首先说:苏联该不该解体?如果本着民主的精神,苏联就不该解体,因为全民公决的结果是76%的人要求保留苏联。但是叶利钦等人为了夺取权力,已经等不及了,他们不经过人民投票直接要宣布独立。于是一些反对的人就要求遵从人民的裁决。于是,叶利钦动用了坦克炮,把这些人消灭在白宫里。这件事成了一场明晃晃的暴力夺权事件。
叶利钦炮打白宫是怎么回事
叶利钦炮轰白宫事件始末
叶利钦炮轰白宫事件又称十月事件,是指1993年10月,叶利钦下令军队包围俄罗斯杜马所在的议会大楼,随后进行了炮轰,以武力强行解散杜马。
要说十月时间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又是什么引起这次时间呢?这个要从叶利钦当上俄罗斯联邦的总统说起。那是1991年,叶利钦以57.3%的赞成票当选为苏维埃俄国第一任总统,而与他共过生死的好友,鲁茨科伊当选为副总统,并且在叶利钦的推荐下,他的另一位好友哈斯布拉托夫于1991年10月成为俄罗斯议会议长。这个“8·19事件”中共进退的亲密战友也算是各有所得。
但是没想到叶利钦上台后推行的激进的经济改革(俗称“休克疗法”)让三人分道扬镳,叶利钦被孤立了,而且鲁茨科伊和哈斯布拉托夫于两人联手有削弱叶利钦权势的行为,所以双方矛盾开始激发。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1992年1月2日,叶利钦开始推行“休克疗法”改革,但是这个改革似乎没有效果,反而使俄罗斯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于是,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开始怀疑叶利钦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怀疑逐渐变成了对立。在这一过程中,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走到了一起。
随着改革失误所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加深,叶利钦与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992年底,在哈斯布拉托夫的授意下,议会试图用更换总理、收回总统部分职能等办法,削弱叶利钦的权力,从而扩大议会的权力。这样的举动,叶利钦肯定是不允许的,所以反抗是必然的。
进入1993年,叶利钦开始发起反击。6月5日,他召集联邦主体召开制宪会议,欲借助地方的力量,绕过议会,强行通过新宪法草案,在俄罗斯建立“总统制”的政体。叶利钦此举引起了哈斯布拉托夫的极大不满。因此,会议从第一天起就出现了对抗,哈斯布拉托夫因要求发言未获批准,一气之下退出会场,并带走了上百名人民代表,致使会议中断,以至于新宪法草案始终未被讨论,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样的结果叶利钦必然不会满意,也不会就此安心的,所以重重事件的发生促使双方矛盾越来越深,所以便引发了最后的武装对峙, 10月3日,莫斯科形势突变,人们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下午3点,近万名支持议会的民众,与包围白宫的政府军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民众冲破层层封锁,在白宫前举行示威。鲁茨科伊在白宫阳台上呼吁军队倒戈。随后,示威者占领了市政府的部分楼层。
10月4日早,政府军开始包围、进攻白宫。数十辆坦克、装甲车封锁了白宫的外围地区,不断向白宫射击;白宫楼内起火,浓烟滚滚。军用直升机在白宫上空盘旋。继而,政府军冲破白宫周围的障碍物,推进到议会大厦对面的沿河街,从那里用大炮和重机枪向白宫开火。一排排密集的枪炮声响彻莫斯科上空。
被切断了一切后路的鲁茨科伊和哈斯布拉托夫要求提出最低要求(保障他们的人生安全)以停止交火,这个要求也得到了叶利钦的同意,最后鲁、哈二人被送往列弗尔托沃监狱。这场总统与议会间的激烈对抗,最终以武力和叶利钦的胜利宣告结束。不过,对抗事件的代价很惨重,叶利钦炮轰白宫事件造成187人死亡、437 人受伤。
十月事件的介绍
十月事件,又称炮打白宫事件,是1993年10月叶利钦下令军队包围俄罗斯杜马所在的议会大楼,随后进行了炮轰,以武力强行解散杜马的事件。从1993年10月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布在莫斯科实行紧急状态令。4日凌晨,俄政府军奉命进入莫斯科。8 时许,政府军的数十辆坦克和装甲车包围了议会大厦,随后发起进攻。政府军同忠于议会的战斗队进行了长达10个小时的激战。最后,议长鲁斯兰·伊姆拉诺维奇·哈斯布拉托夫、议会任命的代总统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鲁茨科伊以及支持议会的几名将军被捕。据官方宣布,这场流血冲突造成142人死亡,744人受伤。事后,新闻媒介称之为“十月事件”。
十月事件的事件背景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政权分裂成两个权力机构。一方是总统叶利钦掌控的国家权力,有人称之为“总统派”,其实,它与西方的总统体制有很大差别,莫如称之为“克林姆林宫派”。另一方是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立法机关,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委员会,有人把它称为“议会派”,更是与西方的议会大相迳庭,因为它与“最高苏维埃”配合的立法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这是1978年苏联宪法规定的最高权力机构。在1993年10月,这还是个旧宪法,所以,这个“最高苏维埃”就是最高权力机构,叫它“议会派”有点容易混淆,莫如用它当时的办公地莫斯科“白宫”将之称为“白宫派”。在改革政策、国内经济形势评估、新宪法内容、俄罗斯政体以及对外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主要集中在经济上是否执行叶利钦的“休克疗法”,政治上是否走总统权力高于立法机构的总统制。由于叶利钦的“休克”改革造成俄罗斯经济的极度困乏,最高苏维埃的领导人从1991年八一九事件叶利钦的支持者,渐渐变成叶利钦的反对者。到了1993年,昔日的战友变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9月,两派权力斗争进一步升级。9月1日,叶利钦宣布解除鲁茨科伊副总统职务。9月3日,俄罗斯议会通过决定,否决总统有关解除副总统鲁茨科伊职务的命令。9月18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宣告成立,准备取代最高苏维埃。同日,叶利钦重新任命盖达尔为第一副总理兼经济部长。根据国家杜马关于莫斯科1993年9月21日——10月5日“十月事件”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的结论,该事件起因,是当年9月21日叶利钦总统签署了1400号法令。叶利钦宣布中止俄罗斯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的全部权力,并宣布俄罗斯联邦新的立法权力机关联邦大会的选举将在12月11—12日举行。这些措施无疑是要摧毁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的权力基础。1400法令名称是“关于俄罗斯联邦宪法改革期”,法令前言是:1、该法令以1993年4月25日人民公决同意修改宪法的意愿为基础;2、1993年4月25日全民公决决定制订新宪法;3、新宪法制宪期间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严重阻碍了改革进程,阻碍了制宪进程,已经成了“非建设性的反对派的总部”;4、为了维护俄罗斯的统一和完整,为了国家走出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等等。实际上,这是强调在旧宪法已经被公投决定重写、新宪法尚在制定的“特别时期”,旧宪法已经不适用这一法理要素,因此,总统才有权解散最高苏维埃和人民代表大会,而不是相反。1400法令的第一条就是“在新的两院制议会建立之前,取消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行政和控制国家的功能。21日晚8点,叶利钦在电视上发表了讲话,宣布1400法令。一个小时之后,时任最高苏维埃主席的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在白宫召开全体成员的紧急会议,宣布叶利钦的讲话是一个政变。晚10点,紧急会议主席团通过一项“关于立即终止俄罗斯联邦总统鲍里斯·叶利钦的权力”的决议。同时,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宣布叶利钦违反宪法,因此罢免其总统职位,任命亚历山大·鲁茨科伊代行总统权力。从这一天开始,俄罗斯的两个权力的矛盾迅速升级。同日,鲁茨科伊宣布接任俄罗斯总统,并任命弗拉基斯拉夫·阿列克谢那维奇·阿恰洛夫上将为国防部长。次日,又任命维克托·柏夫涪维奇·巴兰尼科夫为安全部长、杜纳耶夫为内务部代部长。哈斯布拉托夫号召举行全国总罢工。9月23日晚10点,第十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但是,苏维埃大厦即白宫被切断电话和电源。于是,莫斯科涌来了大批市民保卫白宫。其中有警卫部队的成员,拥有武装部队发出的特别许可证,所以携带了大批枪支。但是,这成了克林姆林宫武装保卫白宫的理由。从9月24日开始,议会大厦已被政府军警包围,与外界电话联系被切断,所有通往议会大厦的道路亦被政府军警封锁。接着,政府停止了对议会大厦的供电、供水。新成立的议会武装小组则向议会警卫部门和志愿保卫人员分发了武器弹药, 准备抵抗。武装冲突一触即发。在双方对峙加剧的形势下,俄罗斯宪法法院院长佐尔金·瓦列里·德米特利耶维奇9月24日提出了解决俄政治危机的零点方案,建议总统撤销9月21日解散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的命令,议会也撤销有关决定,使局势恢复到9月21日前的状态;同时建议在12月21日同时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这一建议得到了一些政治力量的支持。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阿列克谢二世也奔走于叶利钦和议会领导人之间。呼吁双方举行和谈。9月27日最高议会大厦,即白宫被包围。9月29日,叶利钦总统和切尔诺梅尔金总理要求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伊撤离白宫。但是,直到10月4日,白宫和捍卫白宫的志愿者才自愿交出武器。刚刚重归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东正教也积极活动,在双方力量之间斡旋。双方也同意谈判。10月1日,在圣丹尼尔修道院,在牧首阿列克谢二世主持下,双方代表举行谈判。克林姆林宫方面同意重新供水供电,最高苏维埃方面同意阶段性撤出。但哈斯布拉托夫、鲁茨科伊和一部分议员坚决拒绝叶利钦提出的“必须无条件交出武器”的条件但是,谈判的结果却被街头的冲突破坏。10月2日,在莫斯科距离白宫不远的斯摩棱斯克广场附近,下午1点,白宫支持者与防暴警察发生冲突。骚乱中处于此地的外交部被封锁了几个小时。10月3日,冲突激化。反对派举行集会,下午,十月广场聚集了数万人群,他们突破防暴警察的障碍,游行到白宫。大约下午4点,据说亚历山大·鲁茨科伊在阳台上号召占领市政厅和“奥斯坦金诺”电视台。下午5点,示威者冲进市政大楼。警察开始对突破防线的示威者开枪。晚7点左右,示威者冲进奥斯坦金诺电视中心。晚10点,叶利钦在电视上宣布莫斯科进入紧急状态。3日晚到4日晨,“克林姆林宫派”做出了选择。据当时的安全负责人回忆,叶利钦先是在国防部部署,军事人员认为,只需要十几辆坦克,就能解决问题,坦克发出的巨大射击声音会震慑抵抗者。随后,叶利钦回到克林姆林宫,睡了一会儿,然后召开了一个被称为“阿尔法”的紧急会议。有人问:你果真要签署总统令?叶利钦停顿了一会儿,然后发表了演说。4日凌晨4点,叶利钦签署了书面命令,并由专使送达,10辆坦克和20辆装甲车开进白宫区域。10月4日晨7:30,武装部队开始用大口径武器射击白宫。大约10:00,坦克开始炮击最高苏维埃,引起火灾。13:00左右,最高苏维埃的捍卫者开始从苏维埃大楼向外运送伤员。约18:00,白宫保安切断电阻。亚历山大·鲁茨科伊、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和其他领导人,以及武装抵抗的支持者被逮捕。
白宫的历史
在200年岁月中,白宫建筑群也成了历史性建筑。 它带有浓厚的英国建筑风格,又在随后的主人更替中一层层融入了美国建筑的风格。 朴素、典雅,构成白宫建筑风格的基调。 有趣的是,第一位入主白宫的总统并不是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而是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从此,美国历届总统均以白宫为官邸,使白宫成了美国 *** 的代名词。 白宫的设计者是著名的美籍爱尔兰人建筑师詹姆斯·霍本,他根据18世纪末英国乡间别墅的风格,参照当时流行的意大利建筑师柏拉迪的欧式造型设计而成,用弗吉尼亚州所产的一种白色石灰石建造。 从各地来的设计方案不少,选择余地相当大。 一位名叫霍本的年轻人前来费城拜会了华盛顿,告诉总统说,他准备亲自到首都看过地形后再做设计。 果然,霍本赶到乔治镇住下,用20天时间画出了设计图,实际上他一定是早有腹稿了。 1792年7月16日,华盛顿也来到乔治镇,于次日召集杰弗逊等人选定设计方案。 霍本的设计脱颖而出,成为首选。 爱尔兰出生的建筑师詹姆斯·霍本设计的总统官邸方案是从18世纪英国乡村建筑风格中发展出来的。 霍本亲自担任施工建筑师。 首先是在今天白宫北面的草坪一带垒造了三个砖窑,烧制砖块,供国会大厦和白宫建筑的需要。 建筑师对施工质量要求极高,建筑材料有许多来自美国各著名产地,所以施工期拖得较长,以致首任总统华盛顿并没有在这里住过。 在他离任的时候,官邸刚刚完成了建筑轮廓。 1800年起开放参观,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吩咐每天早晨打开总统官邸房门,公民可以在不影响总统办公的前提下参观官邸。 这是杰弗逊民主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 在欧洲的经历告诉了他,社会公众对 *** 首脑的办公室都很感兴趣。 那时,前来参观的人不少,杰弗逊本人也会在某一休息时刻走出办公室,与素不相识的客人握握手,表示欢迎。 消息传开,有更多的人远道赶来,就是为了见见杰弗逊。 杰弗逊有时仅凭一封友人的介绍信就会请陌生的来客共进下午茶。 争议之后定名“白宫”。 英美战争后大火破坏了官邸,1815年,官邸在原设计师和总监工霍本主持下重修。 为了消除大火后的烟痕,霍本吩咐工匠把整座官邸粉饰成白色。 从此,总统官邸被人们称做“白宫”(The White House)。 “白宫”是中文的雅译,如果按照英文直译的话,应该译作“白房子”。 从19世纪中叶始,白宫的名称混乱了起来,有人称“总统官邸”,有人叫“总统府”。 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正式地定名为“白宫”。 随即,白宫进行了始建后的第一次大修,工程于当年即告竣工。
白宫陷落是真实事件吗
白宫陷落是真实事件吗
白宫陷落是真实事件,发生在1812年的美国第一次英美战争中。当时,英军把波多黎各和加拿大的部队派往美国,派出大约5000名士兵,攻占华盛顿,攻克白宫,并于8月24日攻占白宫。英军控制了整个城市,并把白宫、美国国会大厦和军事基地全部夺取。白宫受到彻底摧毁,英军把白宫内的家具、书籍、纪念品和其他物品全部拿走,甚至连一面旗帜也被拿走了。英军撤离后,白宫被重新修复,恢复了原来的美丽。
叶利钦跳上了坦克 图?
1991年8月19日,前苏共强硬派发动了推翻改革派总统戈尔巴乔夫的政变。 坦克和装甲车开入了莫斯科市中心。发动政变的人组成紧急状态委员会,向苏联人民宣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呼吁“恢复苏联的骄傲和荣誉。” 但是国家紧急委员会却遭到了以叶利钦为首的强烈抵制。叶利钦站在倒戈的坦克上向人民发表演说。数十万苏联人也加入了抗议的行列。 持续三天的政变以失败告终,但却震惊了世界,并导致苏联彻底解体。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与苏联颠覆的关系
1985年,与叶利钦同龄的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实行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大批基层干部走进了苏共中央领导岗位,戈氏此时看中了以前在工作中认识的同僚叶利钦,将其调到莫斯科,任命他为苏共中央建筑部部长,叶利钦终于迈出了从地方政治人物到全国性政治家乃至克里姆林宫主人的关键一步!也就是这一年,叶利钦陪戈尔巴乔夫去苏联石油重地秋明视察,在那里叶利钦认识了当时的国家天然气工业部部长切尔诺梅尔金(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两人逐渐结为政治伙伴,此是后话)。在秋明之行中,大权在握的戈尔巴乔夫对叶利钦的工作能力和作风更为赏识,年底就一手提他出任苏共政治局候补委员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任莫斯科市委书记后,叶利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短短几个月,莫斯科33个区的区委书记就有23个被叶利钦罢了官免了职。
在任期间,由于他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1987年,苏共将其解职,任命他为徒有空名的建设委员会主任,保留部长级待遇,第二年初又被免去政治局候补委员一职,但经过这么多年政治舞台的风吹雨打,叶利钦已慢慢成为一个比较老练的政治家了,他经得起上下沉浮。1990年叶利钦辞去建委职务,宣布退出苏共,参选苏联人民代表,这标志着他与提携他的戈尔巴乔夫分庭抗礼。经过殊死竞选,1990年5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叶利钦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叶利钦再度浮上政坛。1991年6月,叶利钦最终以58.9%的选票当选俄罗斯历史上首位总统,这一年叶利钦60岁,苏联一个国家内出现了两个总统(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总统),两个政权,苏联分裂的征兆开始显露。
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的权力斗争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时苏联的民族危机与经济危机都已是潜流汹涌防不胜防,进入总爆发的前夜16个加盟共和国民族纠纷不断,变本加厉的民族主义浪潮冲击着联盟的基础;社会经济秩序走向崩溃,物品价格飞涨,人民生活水平倒退了几十年,“伟大的俄罗斯人民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为防止各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主义倾向,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主权共和国”联盟的构想,联盟草案准备于1991年8月20日由各共和国签署。
但苏共一些高层人物忧心忡忡地认为这样的一个协议依然会葬送苏联,于是在悄悄准备着……1991年8月19日,苏联历史上又一个震惊世界的日子,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向全世界播送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告苏联人民书》: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职权,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在莫斯科等地实施紧急状态,军队开进了市区,控制了一些权力中枢。但紧委会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逮捕反对派叶利钦!这使叶利钦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他从广播里听到政变消息后镇定自若,一马当先,紧急赶到俄总统办公室,召开俄高级领导人紧急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率先跳上倒戈的坦克,号召人民和军队起来反抗紧委会,紧委会不得不把部队撤出市区。“8·19”行动彻底流产,叶利钦成为苏联的“大英雄”,声望如日中天。
实际上叶利钦保卫戈尔巴乔夫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个手段。“8·19”事变正为叶利钦和反对派执掌克里姆林宫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叶利钦宣布全俄实行非党化,苏共被挤出政治舞台,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2月28日,俄总统叶利钦与乌克兰、白俄罗斯总统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秘密聚会,发表《明斯克声明》:“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正在停止自己的存在……共和国脱离苏联和建立独立国家的进程已成为现实。”由叶利钦主导的、被西方称为“三人帮政变”的明斯克协议宣布了苏联的实际解体。存在了69年的苏联不复存在,独立国家联合体取而代之。占地球陆地1/6的版图重新被绘制。历史之手惊心动魄的大绘制,未来自有评说。但叶利钦作为事件中相当重要的政治人物,可以说发挥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8·19”事件最终使叶利钦登上了克里姆林宫权力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