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36

时间:2024-07-06 07:43:18编辑:奇闻君

《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分别有哪三十六计,这?

三十六计分别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 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分别是什么

1、第一套 胜战计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2、第二套 敌战计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3、第三套 攻战计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4、第四套 混战计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5、第五套 并战计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6、第六套 败战计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扩展资料:书籍背景“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意思是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六计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的原文是什么

【译文】
吕蒙到吴国,吴主孙策奉劝他学习文化。吕蒙于是博览群书,以《周易》作为主攻方向。有一次在孙策的聚会上,吕蒙喝得酩酊大醉,很快沉沉睡去,在梦中背诵《周易》一部。不一会儿吕蒙受惊而起,在座的人都说:“吕蒙说梦话都通《周易》。”

【原文】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三国演义》第一回的题目答案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比较大的大一统.从夏朝在黄河流域统一开始,接着是商,周.周朝后期出现了诸侯分裂--春秋战国时期.那就是所谓"分".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民日益要求安定生活的愿望强烈,必定会出现某些能够主持大局的政权出现,在春秋战国中,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了封建社会.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割据战争,使人民苦不堪言,而这时经过商鞅变法而变得强大的秦国就自然成为了可以主持大局的人.但是"合"了不久,由于秦始皇的暴政,又促使人民不满,农民战争爆发,出现了好几股势力,例如刘邦,项羽,之前的陈胜吴广也算.后来由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一些制度,而且也把诸侯割据的隐患也继承下一部分,比如封国制.汉朝后期,宦官专权,汉朝败落,又 出现了几股比较强的势力,例如曹操袁绍.然后便出现了三国演义的开篇.

介绍了三国历史的由来及政局的形势

1. 夏朝 前2100年 - 前1600年
2. 商朝 前1600年 - 前1066年
3. 周朝 前1066年 - 前221年
1. 西周 前1066年 - 前771年
2. 东周 前770年 - 前256年
1. 春秋 前770年 - 前476年(三家分晋始为战国)
2. 战国 前475年 - 前221年
4.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
1. 西楚 前206年 - 前202年
5. 汉朝 前206年 - 220年
1. 西汉 前206年 - 23年
2. 新朝 8年 - 23年
3. 东汉 25年 - 220年


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及故事有哪些?

《三国演义》里的三十六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邓艾奇袭成都,魏延的奇袭长安之计,都是用的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许攸的攻打曹操许都之计,就是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曹操试图借刘表之手杀死祢衡,以及刘表借黄祖之手成功杀了祢衡,都是借刀杀人;
郭嘉遗计定辽东也是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黄忠和法正杀掉夏侯渊,就是用的以逸待劳;
张飞战马超也是。
第五计 趁火打劫。
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吕布和陈宫就是用的趁火打劫占领了曹操的山东。
第六计 声东击西。
诸葛亮派赵云在箕谷率领少量军队作为疑兵,自己欲率大军出斜谷,就是用的声东击西。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诸葛亮陷害司马懿,司马懿陷害诸葛亮,都是用的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姜维挖地道企图去偷袭邓艾,就是用的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魏、蜀、吴三家时时刻刻都在用,这个就不用再说了。
第十计 笑里藏刀。
陈登害吕布,逢纪献计佯许公孙瓒夹攻冀州韩馥,违背公孙瓒之计,就是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曹洪舍命救曹操,就是李代桃僵之计,舍掉一小将,挽救了大局(但结果小将也并没有牺牲)。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刘备夺取荆州,就是用的顺手牵羊 浑水摸鱼。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诸葛亮让刘备惊动乔国老和当地百姓,以保全自身性命,就是用的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诸葛亮死后,用了一个诸葛亮的木雕像吓跑了司马懿,这明显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计里的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诸葛亮佯攻冀县,就是用的调虎离山之计,调出姜维。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用的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诸葛亮用粮草骗姜维去抢粮,以便捉姜维,就是用的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董卓、李榷、郭汜、曹操擒汉献帝,就是用的擒贼擒王。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许攸献计曹操火烧乌巢,就是用的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曹丕趁乱纳美妾,就是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诸葛亮死后的撤退之计,就是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关羽水淹七军,就是用的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魏、蜀、吴三家在反复上演,吕布、刘备、曹操、袁术等人之间也在反复上演此计。
第二十四计 假道代虢。
刘备夺取西川,就是用的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张绣设法废掉典韦再攻曹操,就是用的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诸葛亮被诬陷谋反,被刘禅下令调回大军后,诸葛亮质问刘禅那些话就是指桑骂槐,然后杀掉了宦官(指着皇上骂宦官)。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司马懿装病骗曹爽,就是用的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刘琦三求计,明显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计里面的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张飞当阳桥退敌,就是用的树上开花,用疑兵吓退了曹军。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黄忠和法正登高监视夏侯渊,争得了主动权,就属于反客为主里的一种。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周瑜用美人计迷住了刘备,使其乐不思蜀(乐不思蜀另一,刘禅降魏后回答司马昭的话)。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明显是照搬的三十六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蒋干盗书,就是中了周瑜的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周瑜打黄盖,就是用的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庞统的连环计,也是引用的三十六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这个刘备前期一直在用,就不用再强调了。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主要内容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下面介绍的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主要内容,仅供参考。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主要内容 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刘备在筵席上逃脱后,不觉来到司马徽的草堂,司马徽向刘备介绍了伏龙、凤雏。刘备回到新野,一个自称单福的人前来投奔,为刘备出谋划策,击败了曹仁部队。 单福向刘备献计,袭取了樊城,曹仁、李典败走。程昱告诉曹操,单福只是一个假名,此人真名为徐庶。曹操假借徐庶母亲书信赚徐庶往许都,徐庶临走之前劝刘备前往隆中寻找卧龙先生诸葛亮。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这本书讲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战争故事。这里面比较大的战争有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彝凌之战、六出祁山。双方的战略、战术安排、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书里都写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智谋惊人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赵云、义气深重的关羽、爽直粗豪的张飞、仁义爱民的刘备奸诈阴险的曹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才高量窄的周瑜、诚恳忠厚的鲁肃。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让我们难以忘怀。 《三国演义》里我最欣赏的是刘备和孙权联合的经典战争——赤壁之战。这场战役体现了诸葛亮和周瑜的足智多谋。本来“弱小”的蜀和魏是打不过吴国的,可是他们联合,却折了曹操十几万大兵! 看完了《三国演义》,我们要学习的人物很多,像关羽的义气、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鲁肃的忠厚。也告诉我们了许多计谋像:空城计、连环计、苦肉计。你只要用心去看,就会懂得很多! 《三国演义》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主要内容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下面介绍的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主要内容,仅供参考。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主要内容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 司马徽前来拜访刘备,对刘备叙述了诸葛亮的才能。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前往隆中,适逢诸葛亮出游,只得返回新野。几日后,刘备又前往隆中拜访,遇到诸葛亮之弟诸葛均,诸葛均告诉刘备说诸葛亮行踪不定。 《三国演义》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中的36计的详细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里的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邓艾奇袭成都,魏延的奇袭长安之计,都是用的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许攸的攻打曹操许都之计,就是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曹操试图借刘表之手杀死祢衡,以及刘表借黄祖之手成功杀了祢衡,都是借刀杀人;郭嘉遗计定辽东也是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黄忠和法正杀掉夏侯渊,就是用的以逸待劳;张飞战马超也是。第五计趁火打劫。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吕布和陈宫就是用的趁火打劫占领了曹操的山东。第六计声东击西。诸葛亮派赵云在箕谷率领少量军队作为疑兵,自己欲率大军出斜谷,就是用的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诸葛亮陷害司马懿,司马懿陷害诸葛亮,都是用的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姜维挖地道企图去偷袭邓艾,就是用的暗度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魏、蜀、吴三家时时刻刻都在用,这个就不用再说了。第十计笑里藏刀。陈登害吕布,逢纪献计佯许公孙瓒夹攻冀州韩馥,违背公孙瓒之计,就是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曹洪舍命救曹操,就是李代桃僵之计,舍掉一小将,挽救了大局(但结果小将也并没有牺牲)。第十二计顺手牵羊。刘备夺取荆州,就是用的顺手牵羊浑水摸鱼。第十三计打草惊蛇。诸葛亮让刘备惊动乔国老和当地百姓,以保全自身性命,就是用的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诸葛亮死后,用了一个诸葛亮的木雕像吓跑了司马懿,这明显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计里的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诸葛亮佯攻冀县,就是用的调虎离山之计,调出姜维。第十六计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用的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诸葛亮用粮草骗姜维去抢粮,以便捉姜维,就是用的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董卓、李榷、郭汜、曹操擒汉献帝,就是用的擒贼擒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许攸献计曹操火烧乌巢,就是用的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曹丕趁乱纳美妾,就是浑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诸葛亮死后的撤退之计,就是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关羽水淹七军,就是用的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魏、蜀、吴三家在反复上演,吕布、刘备、曹操、袁术等人之间也在反复上演此计。第二十四计假道代虢。刘备夺取西川,就是用的假道伐虢。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张绣设法废掉典韦再攻曹操,就是用的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诸葛亮被诬陷谋反,被刘禅下令调回大军后,诸葛亮质问刘禅那些话就是指桑骂槐,然后杀掉了宦官(指着皇上骂宦官)。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司马懿装病骗曹爽,就是用的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刘琦三求计,明显就是照搬的三十六计里面的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张飞当阳桥退敌,就是用的树上开花,用疑兵吓退了曹军。第三十计反客为主。黄忠和法正登高监视夏侯渊,争得了主动权,就属于反客为主里的一种。第三十一计美人计。周瑜用美人计迷住了刘备,使其乐不思蜀(乐不思蜀另一,刘禅降魏后回答司马昭的话)。第三十二计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明显是照搬的三十六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蒋干盗书,就是中了周瑜的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就是用的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庞统的连环计,也是引用的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这个刘备前期一直在用,就不用再强调了。扩展资料:三十六计目录: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道代虢。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

三国演义里面用到36计里的哪几计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 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 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 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 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 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 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 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 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 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 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 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 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 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 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 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 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 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 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上一篇:淘宝网溜冰鞋

下一篇:重温最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