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关乎情谊,无关爱情——《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
世间有众神,主神一定是时间。
我和许多人一样,读《查令十字街84号》是因为《北京爱上西雅图》。我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从网络轰炸中得知电影中论及了一本美好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内容似乎是关于爱情。自己爱读书,所以读来一试。
《查令十字街84号》篇幅很短,如果不细究其中诸多古籍及作者出处,2个多小时就可读毕。读完后,我没有找到电影中所说的“600处爱的箴言”(据网友讲述),我只看到了缠绵20年的浓浓情谊,貌似无关爱情。
书篇幅虽短,却承载了诸多信息,有战后英美两国的生活差异,英国传统文学的深沉,美国都市文学的浮躁, 以及美国寄宿制度、英国古书收藏风、英美文法差异等等太多细节。说实话,这书前半部分非常枯燥,众多人物信件穿插其中,看了以后让人莫名所以,一度差点让我放弃阅读。随着情节的深入,深读进去之后,就会发现本书的美好。
与女主海莲不同,男主弗兰克并非饱读学识之士,他只卖书不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精神上的交流。岁月饱情,20年光阴之间,弗兰克回答最多的是找寻书籍、书籍版本、撰写语言等等诸如此类,其次就是一些礼貌上的问候与感谢,并无其他。诚实地说,弗兰克和海莲在精神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一个是初中生级,一个是大学教授级,天地之别。抛去幻想,二人真的并未生出情愫。读完此书,我只能相信,在纽约公寓的灯台下,一缕灯光微醺至海莲脸庞,打出一道深深的阴影,她一手拖着头,一头秀发如瀑布般落下,她正在想象着弗兰克的相貌(没看到照片之前)“大肚子?秃顶?……”然后哑然失笑。
弗兰克死后,他的太太在给海莲的信中讲到“不怕你见笑,有时候我还会嫉妒你。”书店的诸众将海莲想象成为一位“成熟、稳重、大方、热心、率直的知性美女”,不光与她常年通信的弗兰克对她很有好感,所有的店员及家属都没有掩饰对海莲的喜爱,无论男女,全及老少。我认为这“喜爱”或“动心”,可能是大家将自己心目中对“女神”的想象一点一滴凝结在未曾谋面的海莲身上,每个人根据吾心,得到一个个形象各异的海莲。而《北京爱上西雅图》中所说弗兰克与海莲那种因书而起的相知、相惜和若有若无的柏拉图式情愫,更多是后人美好幻想的叠加。
“书店还在那,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读到最后,我和你一样,一股股暖流袭遍全身,被深深感动。“20年”是个很长的数字,多少夫妻都没有撑过20年,7年便已“痛痒难耐”。海莲和她的朋友与书店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敬重,绵绵情谊超过了时间的跨度。
海莲·汉芙一生贫困潦倒,她终生笔耕不辍,却不能在弗兰克有生之年给自己买一张飞往伦敦的机票,最终没有见到书店的众员。他们或侨居异地,或已作古,或已不知所终。只是,1971 年 6 月 17 日,汉芙应英国出版商之邀飞抵伦敦,等她终于到达心中的那块圣地时,书店却因为经营不善而面临着拍卖。人生不无遗憾!
时间是温情的,33岁的纽约"剩女"海莲·汉芙打开了《星期六文学评论》,立即给这家书店经理弗兰克写信,很快获得回音。书信飞越大洋,信一写就是20年,书一寄就是20年,“一个马槽击败了一个帝国”,书中用这句话形容了彼此的情谊,而这也是海莲·汉芙的一生追索。
时间却是最无情的,英国60年代经历了文化革命和摇滚乐的洗礼,70年代经过基金先锋和朋克音乐的冲击,80年代经过经济调整和铁血政策的变革……可惜,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后人无心或无力将其继续经营下去,如今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变成一个麦当劳(据网友照片)。
这就是现实,主神时间造就的无情现实。
PS:《查令十字街84号》关于爱情的因素可能是因为本书被多次改编,搬上大荧幕,编剧们为了让剧情吸引人,赋予了弗兰克和海莲纯洁的爱情,但事实并非如此。无关爱情,关乎情谊,关乎读书。
对于此书,我认为百度百科“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的评价最为真切,引用如下,与君共赏:“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查令十字街84号》| 关于书信、书店的故事
一段关于书信的故事,一段关于书店的故事。
——《查令十字街84号》
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不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
古时,人们喜欢飞鸽传书。书信往来,捎带着含蓄的情意。那隽永的的笔迹,边缘卷曲的信纸让少女于窗前伫立的等待染上了淡淡的红晕。
中国的书信,让人联想起银烛秋光,映着冷清的画屏,一卷宣纸轻铺于书桌上,踌躇再三,盼望着窗外谁寄锦书来,尺素如雪,心里的焦虑也随之渐渐消涅。
当关于书信的故事发生于英美两国间,是否想到的是布着尘灰的街衢,匆匆行走的人群,以及系着一条格纹领带,穿着一双羊皮鞋,穿一套深色的英国式衣服的绅士?
海莲▪汉芙起初因买书的缘故写信给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进而与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有长达二十年的信函来往。
海莲买书,弗兰克寄书,本是最为乏味不过的商业买卖活动,却因为是书信,因为是书店,延展开温暖的故事,升华为咫尺天涯的友谊。从那短短的文字间可以窥探到美国海莲的热情与俏皮,英国弗兰克的一本正经与彬彬有礼。
这些人的奇遇之旅,在漂洋过海的书信里,在终敌不过时间拆迁了的书店里,为后人留下了温情的回忆。
查令十字街84号,英国伦敦这道无与伦比的老书街,全世界书籍暨阅读地图最熠熠生辉的一处所在。
书店,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一座承载着智慧、回忆的城堡,可能是混杂着霉味儿、长年积尘的气息,墙壁、地板的木头味儿的旧书店;或者是泛着书墨的清香味儿,刚磨好咖啡的苦涩味儿,刚离座的女士所遗留的香水味儿的独立书店。
书籍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烙上共同的印记,喜爱读书的人会因一间书店、一本书籍在茫茫人海中认出彼此,书写出美妙的故事。
《岛上书店》的书店老板A.J.与销售代表阿米莉娅因书店而产生消费关系,再而走到了一起,成为永久的伴侣关系。
《查令十字街84街》的海莲、弗兰克因书店诞生了不可思议的友谊。
钱钟书也曾在《围城》里称,男女之间,借书的学问是很大的。
然而,在普通的生活里,书店却容易让大多数人产生自我良好的错觉。
偶然的、故意的、一时兴起的逛书店,对于书店而言,你是陌生的;它对于你而言,是高傲的。你却更易去相信,置身其中的自己也顺带自我良好了些。
渐渐熟悉后,才发现,原来对于《岛上书店》的小玛雅而言,书店可以诠释为有十五个玛雅宽,二十个玛雅长。
对于书籍可以先拆掉书的封套,然后举到脸前,让硬纸板包着自己的耳朵,去细嗅书独特的味道。
对于我而言,书店是有着长长的、窄窄的、木质的阶梯。穿着绸缎材质的晚礼服,戴着圆沿帽子的女士,席地而坐,纤长的手指翻着书页,裙角在阶梯上微微皱着。
穿着休闲上衣,反戴着鸭舌帽的小青年手持书本,手肘挚于穿着牛仔裤的腿上。狭窄的阶梯,令两人的距离仅为十几公分,却毫无违和感。
我想,书店是有着凝聚起不同性情、不同风格、不同兴趣的人不可磨灭的魔力,不再无策地接受时间的摆弄,缘分的牵制。终聚在了一起,终沉淀在心底。
查令十字街84号:无关爱情,却绵延一生
在我对英国有限的印象里,最著名的街道有三条:
其一是英国首相居住的唐宁街10号,
其二是夏洛克与华生居住的贝克街221B,
再有就是——查令十字街84号。
第三条街道上没有名人宅邸,却坐落着一家经营珍绝版书籍的旧书店。让其声名大噪的也不是英国人,而是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穷困潦倒的美国女作家。
《查令十字街84号》,就是这样一本横跨两个国度的通信集。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因为嫌弃城中旧书店的庸俗脏乱,以撰写剧本谋生的海莲在报纸上找到一家位于英国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信寄去买书,从此与书商弗兰克建立了长达二十年的友谊。这一本小小的信件集,即是他们灵魂交流的见证。
你能想像一个热情幽默的美国女子,和一位内敛谦和的英国绅士隔空对话的情景吗?
不过才第二次通信,海莲就已经充分展现了她的诙谐爽利,对于弗兰克在信中称她为“madam”,她几分打趣几分诙谐地表示:我希望在你们那边,“ 夫人”的意思和我们这边指的是两码事 (在美国有妓院老鸨之意)。
于是在下一封信中,可怜的弗兰克只好老老实实地把抬头改成:“亲爱的汉芙小姐”。
但亲爱的汉芙小姐并不满足于此,比起弗兰克的中规中矩,海莲就像是一个满怀活力,永不消停的小女孩儿。尽管她三十出头,也并不美丽,还自嘲自己的尊容与美国的流浪汉相去无多,但是看看那些花样翻新的抬头:什么“亲爱的急惊风”、“大懒虫”、“仁兄”、“汝等无赖”,她简直将她灵魂中的优趣,一股脑倾泄给了弗兰克。
不知这位极有分寸的英国绅士,在枯燥的工作间隙读到来信时,会不会在无奈与欣喜中会心一笑呢?
怪不得连弗兰克的妻子,有时都对这位素昧谋面的客人产生嫉妒了。
是的,弗兰克已婚,而海莲在爱人死于战场后,终身未嫁。两人之间相隔一片辽远的大西洋,除了一封封买书卖书、计算书价、畅谈琐事、寄送礼物的通信之外,似乎没有任何读者们喜闻乐见的暧昧情愫。
可他们之间的灵魂交流,又是那么相契相通,那么舒服自得。
春意渐浓时,海莲要读情诗,便写信给弗兰克,“ 不要济慈或雪莱,至于寄什么给我,你自己动动脑筋! ”
冬气渐长时,她要一本《佩皮斯日记》伴她度过严寒,却在收到那个版本后气冲冲地写信质问:“ 这是哪门子的《佩皮斯日记》,你倒是给我交代清楚!”
在这样一位选书眼光高超的客人面前,想必书店众人也不敢掉以轻心吧。海莲有一条关于书的态度: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就像从来不买没试穿过的衣服。唯一有一回例外,是因为沃尔顿的《五人传》。
事实上,她的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也恰是我的例外,在从旧书摊上淘到这本书之前,我从不认为我会被一本书信集迷恋感动,以至余绪久久不散。
有时候信手得来的东西,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期待外的惊喜。
关于书该如何选如何读,诚然见仁见智,但有一条我与海莲所见略同—— 那些买了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翻过一遍就放回书架,连内页也不曾勾划一点,然后一辈子再也不去碰第二回的人,不过是附庸风雅之辈。
弗兰克显然不在此列,尽管有时也会失手,但大部分时间,他与海莲品味契合,寄去的书籍总能如她心意。
能想像得到,不止一次,甚至不止十次百次,海莲欲要动身去英国,见一见那间被她称作是“她的书店”,见一见那些热诚的店员与邻居,尤其见一见长久以来只见其字不见其人的弗兰克。
但我想像不到,当她终究未能成行,却先收到了弗兰克去世的消息时,是怎样一种黯然伤逝的心情……
都说见字如晤,见字如晤,谁料见了半生字,一面不能晤。
也许因为太多读者为这段遗憾感怀,这本书被接连拍成了电视剧、舞台剧与电影。观众们看到了海莲对书籍的热忱与激情,看到了一个落魄剧作家与一个书店店主的友谊与欣赏,也期翼着故事的最后,他们真的真的可以见上一面,由海莲亲口对弗兰克说上一句:我来了。谢谢你。
可惜现实已注笔端,再无一字更改。当那个读信的人已经不在,再执笔时,心端匆匆未尽的话语,又要安放于何处?
也许啊,只余那一句殷殷嘱托:
你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实欠它良多 。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令许多爱书人心往神驰的读书圣地,而今已经变成了一家麦当劳快餐店。
似乎自古好物便不坚牢,如同海莲与弗兰克的缘分,如同久已习惯用手机交流的我们,忽略了还有双鲤尺素、鸿雁传书、枫叶寄情,青鸢入汉的古典之美。
可是,不要忘记文字记录了历史,历史成就了今天,就算天堂未必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们依旧可以在一个清明午后,或静谧黄昏,手捧一本书,按图索骥地追溯那一段真实的旧日时光。
End~
《查令十字街84号》这部书,它是围绕怎样的一个故事来写的?
“查令十字街84号”是创作者海蒂自身撰写的,内容现实感人,方式均为书信来往。 这个故事产生在美国文学家海蒂嗜书如命的情况下,由于纽约书价很贵,只能写信深海彼岸的马克恩和科恩书店,期待选购稀有旧书。与此同时书店老总弗兰克不但寄到了这种旧书,并且仔细地阅读文章了海蒂别的版本号的书本,并另附了英版和美国版税票,也有多余的零钱。 该书是以寄信和复信的形式叙述的,信件中间并没有很多的装饰,但从真正平平淡淡的内容中,大家可以看出海蒂与书商弗兰克内心的切合。 从开始的敬仰和客套话,到信件换书一次又一次地拥有相交,弗兰克摸透了海蒂的爱好,乃至会积极询问海蒂是不是必须每一本绝版书, 而海蒂在来往的沟通交流中,了解了弗兰克的职工及其左邻右里,她逐渐在希望之弦询问这些温馨的小事儿,并逐渐在弗兰克那边询问这些温馨的琐事,长此以往,书店周边的人都了解了这一好善乐施、幽默搞笑的海蒂。 把弗兰克详细介绍给他们的盆友,盆友荣幸在现大洋彼岸来到一家书店,让海蒂羡慕不已。这位文学家小妹一直由于贫困和繁忙而放弃了旅游。在弗兰克病故以前,海蒂一直没法到书店去看看他一面。 小说集以弗兰克的过世结束,这一跨洋的相处也从此结束。闻悉信息的海蒂痛不欲生,一场温婉的偶遇在时光中慢慢地落下帷幕,特别是在对知识分子而言,也是春梨雪这般孤寂与孤寂。 有的人说海蒂最终都是去看一看书店,去不去实际上很好的,针对相聚,或许缺憾令人令人难忘,海蒂没法看到弗兰克,而针对她而言,这座书店也许是以彼岸来的书籍人间天堂,能让她许多心愿都完成,也许是寻找人生道路快乐和归处的地区,或许始终不到,但始终心之所往。
求《查令十字街84号》电影百度云分享 在线等
《查令十字街84号》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kOgijmGqHA7McuMr2FXnw 提取码: 4rkp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由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于1987年2月13日推出的一部剧情片,该片改编自小说,由大卫·休·琼斯执导,安妮·班克罗夫特和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该片讲述了一个热爱阅读旧书的纽约作家海莲·汉芙,和英国书店主管弗兰克,透过书信展开数十年的订书、买书历程,以及心灵与情感的交流的故事。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前往的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20年前,年轻的她却收入有限,无法大量购买书籍,只好反复阅读手上的几本经典著作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她设法和书店的老板弗兰克取得了联系,并保持了书信往来。慢慢地,买卖关系转变成了个人交往,他们在信中阐述文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后来又交换了各自的生活状况。弗兰克的信拘谨谨慎,而海伦妮的信则直率幽默,海伦妮下定决心要到伦敦见弗兰克,但捉襟见肘的经济使她难了此愿。
哪位大神有查令十字街84号1987年上映的由安妮·班克罗夫特主演的百度云资源
《查令十字街84号》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CP7vGmxKQ3sly5XLpre3Jw 提取码:pxge 女作家海伦(安妮·班克罗夫特 Anne Bancroft 饰)住在纽约,她常常为自己不能买到所需的珍稀图书而沮丧。偶然,她在一本杂志上发现一则来自一家英国旧书店刊登的广告,便抱着试探的心态给这家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书店老板写了求书单。很快,马克书店给了她一个超乎想象的惊喜:她买到了自己一直苦苦寻找的珍品书籍,并且还获得了弗兰克(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饰)对书籍珍本的诚意推荐。自此,两个热爱书籍的人开始了长达20年的书信来往。海伦不仅向弗兰克求购难寻书籍,还与他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两人互相交流文学观点,评述名家作品。弗兰克奔波四处为海伦购买书籍珍本,海伦则从美国寄来丰盛食物,为书店员工们缓解因英国实物配给制而造成的食物匮乏难题。两人通过持续书信来往成为精神至交。海伦一直想前往伦敦拜访弗兰克,却因为各种突发情况而未能。
《一本好书》之 《查令十字街84号》
腾讯出品的《一本好书》让我大呼过瘾。
这实在是一出好戏,节目点到为止,抛砖引玉。
《查令十字街84号》用舞台两端的人隔空喊话展示书中人物信件的往来,这个设计实在妙。
青年海莲的古道热肠,直来直往的白羊个性让我忍俊不禁,也让我想起身边的故人。
她们有每次过来看望我都带点小特产的老友,也有性格耿直如她的吃友。
她得到爱书时的欣喜若狂,让我看见了久违的自己。
曾经的自己喜欢在图书馆和书店里徜徉,遇见一本好书就像遇见一位故人。
熟悉它们摆放的位置,熟悉它们的模样。
“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
海莲喜欢看那些曾经被人购买和阅读过的旧书,如果上面有着它们前主人密密麻麻的注解和字迹,那么海莲更会如获至宝,敝帚自珍。 因为那样,已然不单单只是一本书,而是一本附有了灵魂的书,仿佛与书的前人共读这本书,有趣极了。
海莲是率真可爱的,她的风趣和真实随着她的文字跃然纸面,透过文字的字里行间你都能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
“他手上有只卖六美元的首版《大学论》竟还问我要不要买!真不晓得该说他老实呢,还是憨?”
“我现在趴在床脚下写信给你——这本卡图卢斯害我气得滚下来。”
“你得要当心了,如果电视剧续签,明年我就会杀到你们那儿去,到时候我会蹬着古董木梯,掸去你们书架顶层的陈年积垢,顺便也把你们的优雅端庄一并一扫而光。”
海莲美式的直率对比弗兰克英国绅士那种矜持秉性,画面感极强。
查令十字街84号,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喜欢查令十字街84号的,或许我们都在寻求一份理解与懂得。
那种惺惺相惜,心有灵犀的默契。
而最最打动我的还是这些素未谋面的人之间的情谊。
与海莲·汉芙对话的,不再限于弗兰克,还有其他书店工作人员、弗兰克的家人,甚至是附近邻居。
书信之外,他们彼此礼物往来,海莲给伦敦书店的朋友们邮寄食品、丝袜,书店一方回赠桌布等等。
海莲并不富裕,其他人也只是平平凡凡如你如我的普通人。
他们这种远隔重洋的相互惦记让人感到分外温暖。
《查令十字街84号》这部书,你认为它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查令十字街84号》可谓是史上最遗憾的爱情和友谊之间的故事了。故事的主人公海莲·汉芙出生在美国费城,与一位远在天边的英国伦敦的一位书店经理弗兰克长达20年的交书时光。之间他们建立比友情更友好,相当于家人一样的角色。当海莲准备好一切飞往伦敦去见弗兰克的时候,海莲收到一封来信,弗兰克已与一个多月前去世。听到这个消息的海莲伤心无处寄托,便写信给远在英国的朋友,"书店还在那,如若你们恰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欠他量多……"《查令十字街84号》是我见过两人最遗憾的人物了。中间他们建立了无可厚发的情感,海莲认识了《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所有人员,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们物资,他们帮海莲找旧书籍。还认识了弗兰克的妻子,孩子,弗兰克把所有的人介绍给海莲。最后遗憾遗憾相见。从《查令十字街84号》中,我们学会了,如果爱,请深爱。如果有想做的事情,不要等待,谁都不能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查令十字街84号》被改变成电影"不二情书"。结局很完美,汤唯和吴秀波扮演的两位主演最后相见了。看得我们泪如雨下。愿世界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海莲·汉芙与弗兰克通信20年,二人以一封封书信搭建起一个精神交往的空间,以书为桥梁,但沟通内容却更深入,二人的情感也不断发生变化。书中的叙述、感情都随着书信的往来展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也由此跃然纸上。海莲与弗兰克的书信往来长达20年,但二人却始终未见一面,这不免让人觉得遗憾。但细细想来,又正是这种遗憾,让他们之间的情谊显得更加珍贵,这也成了一种遗憾的美丽。这本书是爱书人之间彼此问候、相互取暖的暗号。相信每一个爱书人都会理解书中海莲找不到想要的书时的那种焦急,以及她的各种刁蛮固执。爱书人读到这种种,恐怕是深有体会,甚至是捧腹大笑吧。
若你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7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太多......”
“ 有这一条街,它比整个世界还大——查令街,成了最像时间大河的一条街,更像人类智识思维的完整化石层。 ”
“书籍,确实是人类所成功拥有最好的记忆存留形式,记忆从此可置放于我们的身体之外,不随我们的肉身朽坏。”
“我们之所以丧失了通过书籍体验历史的感受,可能是因为我们持续除魅的现实世界已成功一并驱除了时间,截去了过去未来,成为一种稍纵即逝却又驻留不去的所谓‘永恒当下’。 ”
“我始终不真正明白人们为什么不买书?这不是全世界最便宜的一样东西吗?一个人类所曾拥有过的最聪明最认真最富想象力最伟大的心灵,你不是极可能只用买一件看不上眼衣服的价格就可买下他奇迹一生所有吗?你不是用吃一顿平价午餐的支付,就可得到一个美好的洞窟,以及一个由此连通的完整世界吗?
“两种爱情,一是汉芙对书的激情之爱,二是她对德尔的精神之爱。”
“ 现实生活中没有的缘分只能靠文学作品与演绎,然而他们最终未曾见面,没有缘分就是没有缘分 。”
弗兰克死后中,海莲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站立的地方,正是他深情凝视的所在。
海莲所推崇的英国玄学诗人、散文家多恩有一句话:“全体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亡,这并非有一章被从书中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一种更好的语言。”
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
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恕我没有更独到的见解,全文摘自《查令十字街84号》及别册】
《查令十字街84号》: 倘若你恰好路过,请代我献上一吻!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作家海莲·汉芙的作品。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因为整本书就是一封封尘封已久的书信整理而成。它记录了美国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英国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情缘。
故事先要从女作家海莲说起,她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又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因为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在一个偶然的时间,在一本杂志广告上发现了英国的一家绝版旧书店,便按照《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一些绝版图书。
在等待了近20天收到了回信,对方找到了她想要的书,还很细心地随信附上了英版和美版发票,并把找零附上。署名是这家书店的经理弗兰克。
就这样海莲和弗兰克从1949年开始,长达20年的书信交往,直到弗兰克的女儿给海莲回的最后一封信,告知自己的父亲已经离世,时间已经到了1969年。当你不去看书信的时间时候,你不会发现,你所读的书信已经跨越了20年,然而书信中的人还是如当初那般的热情。
当时五十年代初期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实现配给制。海莲就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可能很少能在市场上见到的食品。弗兰克便开始四处搜寻海莲索要的绝版书,他开始在英国各地奔波,就是出差也不忘搜集书籍。只为了给海莲寻觅难得一见的珍本。
从开始的称呼汉芙小姐到海莲,从署名弗兰克,到爱你的弗兰克。从本来只是单纯的聊书籍,到开始唠家常,然后开始询问对方情况。慢慢的有些说不出的爱,也许这就是真情流露,只可惜弗兰克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爱他的妻子,和2个可爱的女儿。海莲却在丈夫死后终身未嫁。
从本来只有弗兰克写信,到店员,最后到自己的妻子,大家都给海莲写信,也让海莲更直接的感受到每个人的真挚情感。
这穿越万里的书信交往,源于对于书本的热爱,源于对于读书的热爱。本来是相隔万里的2个陌生人,却因为书结缘,而且这一接触就是近20年,20年沧海,很多都已经变了,唯独不变的是2个人的承诺。弗兰克不仅仅是作为商人的诚信,也从个人情感上对海莲的爱慕。海莲也是把写信给弗兰克当做是自己的精神寄托,仿佛这万里之外有她最想要得到的东西,即使她知道得不到。
这本书很薄,薄的让人一眼就看到了结局,但是它又很厚,它承载了爱书之人20年的情愫。
当你拿到这本书后,打开的每一封信件,但你会看到两人之间的交流,总是那么真挚的让人觉得就像是站在一起对话一样。本来就是纯粹的对于书的热爱,让人觉得并不是发生很久的故事,而是贴近人心的情感,不需要华丽词藻,也不需要那么多赘述,你完全就可以用自己的感情尺度去把握,那些书信间的等待,仿佛是真实的,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所以才这样动人。
《查令十字街84号》中,纽约女作家海莲有幸于茫茫人海中跨越千山万水,找到了一个真实的心灵捕手,那就是这家伦敦旧书店的经理弗兰克,而后他们之间有了二十年的书缘情缘。当然,因为海莲的率真直接,也赢得了店里其他人员的认可,大家都想着有一天,可以一睹这个自称为“和百脑汇的乞丐一样时髦”的神秘人物。
海莲信中其实多次提出要去伦敦看望大家,每次都会说,等挣够了钱再去,起初我相信作者确实因为穷,可是后来不单单是钱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怕打破这平静的“爱”!
海莲直到弗兰克离世,店铺关门大吉后,也没能如愿,来到这个称为读书人圣地的地方査令十字街。这是所有人的遗憾,包括海莲自己。其实更遗憾的还是她和弗兰克之间那说不尽的爱,直到斯人已逝,她也没来得及献上自己的一吻。
书信作为那个时代最流行的交流方式,其实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心理和情感,这两个人的性格也正是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
海莲无疑是真实而率性的,她对书店所有店员的关心和牵挂,对弗兰克的发自内心的感激,对各种书籍的恣意评论和大发牢骚,都毫无保留地表现了出来。
弗兰克则具有英国绅士风度,从刚开始的严肃矜持到后来的熟识,并且都能心平气和的回复海莲,自然而然的表达却也不失原则,让人心生敬意。
整部书,也许你只需要花上2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但是你要知道这可是这世间最长时间的书信交往,你能想象2个人可以坚持20年不间断,而且还可以一如当前写第一封信一样的保持那份纯真和善良。
这让我想起木心的《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就是这样的慢,却让人有了更多的期盼,也让人可以感受书信的每一个文字的力量。而现在确实很快,快的让你都不愿意再去交流,因为你好像随时都可以知道对方的信息,反而没有了太多的神秘与期盼。
海莲在最后一封信写到: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海莲对于这个书店已经又说不完的情愫,她总是一次次抱希望可以去看看这个书店,以及这书店里的人,却每次都会失望的只能靠远望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是的,她亏欠最多的可能还是弗兰克,因为这20年,只要她想要的每一本书,弗兰克都会想办法给她找到,并且还细心的整理。20年的书信交往,2个人早已经不是单纯的卖家与买家的关系,她们俨然已经是精神上的伴侣,她们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那说不出的爱。
查令十字街如今还矗立在伦敦繁华的都市中,只是84号的书店早已经不复存在。但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深深地烙在每个热爱读书的人心里。它似乎已经变成了爱书人的圣地,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书店地址,更像是一个读书者的心灵港湾!
书籍,确实是人类所成功拥有最好的记忆存留形式,记忆从此可置放于我们的身体之外,不随我们的肉身朽坏。
书籍,确实是这个世界上最便宜的东西。你想你只需要花上几百元,甚至几十元就可以买到一本书。然而这本书也许是作者一生的心血,你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然后你可以学以致用,或者提升你的思想。
《查令十字街84号》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催化剂,它催生现在的人们可以静下心去读书,它在告诉这个快时代,还是要慢下来的好,慢下来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也许有一天你路过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我也想请你代我献上一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