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故居

时间:2024-07-12 21:30:39编辑:奇闻君

梅州市丘逢甲故居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丘逢甲故居坐落在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今逢甲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共计55间2堂,面积1800多平方米,是一幢坐西朝东两堂四行,中轴对称,后面半圆形围屋与前面的5个门楼形成封闭整体的客家围屋。正门名为“培远堂”,是清末翰林温仲和书,两侧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为丘逢甲自拟。内堂悬挂清光绪皇帝钦授“进士”牌匾;屋内其余每个堂、室均有清代名人、书法家书写的堂名、楹联,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极具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故居内陈列有珍贵文物、照片、手稿、文献,向人们展示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光辉的一生。故居先后于1984年和1998年两次按原貌重修。1989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4月被命名为首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蛰仙,祖籍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今逢甲村),是我国近代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1864年12月26日出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26岁考中进士,被清光绪皇帝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四品京官。他无意仕途,告假回台,培育民智。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他筹建义军并率领台湾民众抗日保台,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弹尽粮绝,在部将规劝下,于1895年浑泪离台内渡,定居祖籍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他先在家乡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职务之便,支持康梁维新变法,后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他力促广东和平光复,出任广东革命军政府教育司长,赴宁参与筹组南京中央临时政府工作,当选为中央参议院参议员。终因积劳成疾,于1912年2月25日在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病故,终年49岁。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丘逢甲故居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

丘逢甲故居的介绍

丘逢甲的故居名为培远堂,位于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处的文福镇淡定村,是一座典型的两堂客家围屋,该房是1896年丘逢甲从台湾来到广东时建造的。“培远堂”三字为晚清著名学者温仲和手书。故居现陈列着丘逢甲任台湾义军大将军时在战斗中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还有其他一些文物。其故居旁建有“丘逢甲学校”。 该故居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湖镇的行政辖区

白湖镇下辖以下地区:裴岗社区、吴渡村、金湾社区、塘串河村、孙咀村、毛咀村、陶冲村、泉水村、邓湖村、六岗村、胡榜村、顺港村、白湖村、梅山村、青帘村、杭头村、杨柳村、国安村、西城村。 总人口 37955 男 19714 女 18241 家庭户户数 10247 家庭户总人口(总) 37097 家庭户男 19122 家庭户女 17975 0-14岁(总) 9817 0-14岁男 5202 0-14岁女 4615 15-64岁(总) 25670 15-64岁男 13314 15-64岁女 12356 65岁及以上(总) 2468 65岁及以上男 1198 65岁及以上女 127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6522

白湖乡的介绍

白湖乡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西北部的长江北岸,与庐江县毗邻,,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1万人口,耕地面积 26000余亩,山场面积 25000亩,可养殖水面 5000余亩。地处亚热季风气候带,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适中,日照充足,物产丰富,五谷丰登,藕香蟹肥,是著名的“ 鱼米之乡 ”、“ 生态之乡”。风景秀丽、居风淳朴,社会治安稳定。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镇容镇貌不断改观,是枞阳县新型小城镇。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第二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2处)(公布日期为1979年12月19日)(一)革命旧址和革命纪念建筑物编号 名称 所在地 备注1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广州市2 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 广州市3 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 广州市4 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 汕头市5 苏兆征故居 珠海市6 邓发故居 云浮市7 白云楼鲁迅故居 广州市8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旧址 普宁市9 大南山石刻革命标语红宫红场 潮阳市10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博罗县11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 大埔县(二)古建筑、古遗址编号 名称 所在地 备注12 澌溪寺塔 仁化县13 北山石塔 阳江市14 蓬莱寺塔 英德市15 仙人塔 曲江县16 珠玑石塔 南雄市17 三元启秀塔 雷州市18 陈白沙祠 江门市19 高要学宫 高要市20 荣睿纪念碑 肇庆市21 独石仔洞穴遗址 阳春市22 黄岩洞洞穴遗址 封开县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计122处)类别:1-古遗址 顺序号 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点 原级别 备 注1 1-1 石峡恐龙蛋化石埋藏地 白垩纪晚期 河源市源城区2 1-2 牛栏洞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 英德市云岭镇 县级3 1-3 史老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 英德市沙口镇清溪村 县级4 1-4 银洲贝丘遗址 新石器晚期 三水市白坭镇银洲村5 1-5 银岗古窑场遗址 先秦 博罗县龙溪镇岗村6 1-6 端石老坑洞遗址 唐-现代 肇庆市鼎湖区砚坑村7 1-7 石燕岩采石遗址 明-清 南海市西樵山狮脑峰 县级8 1-8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 明-清 东莞市石排镇燕窝村、田边村 县级类别:2-古墓葬(共4处)顺序号 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点 原级别 备 注9 2-1 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含娘娘庙) 隋 电白县电城镇山兜丁村 县级10 2-2 余靖墓 北宋 韶关市武江区甘棠村 市级11 2-3 黄默堂墓 宋 深圳福田莲花山西北坡 市级12 2-4 湛若水墓 明 增城市永和镇陂头村天蚕山麓 市级类别:3-古建筑顺序号 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点 原级别 备 注13 3-1 包公井 宋 肇庆市端州区龙顶岗14 3-2 贞女桥 南宋-明 顺德市龙江镇世埠村 县级15 3-3 五岳殿 明-清 从化市神岗镇16 3-4 元勋旧址 明-清 深圳市罗湖区笋岗村 市级17 3-5 南头古城垣 明-清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 市级18 3-6 南雄府城正南门 明-清 南雄市雄州镇中山街 县级19 3-7 大埕所城 明清 饶平县所城镇 县级 含古戏台、古街道、城隍庙20 3-8 广州会馆 明 南雄市雄州镇埠前街 市级21 3-9 花萼楼 明 大埔县大东镇大丘田村 县级22 3-10 石寨土楼 明-清 蕉岭县北礤镇石寨村含方楼、楼德楼、郭氏宗祠 23 3-11 饶平土楼 明-清 饶平县镇福楼、润丰楼、新彩楼、南阳楼、道韵楼 24 3-12 关帝庙 明-清 揭阳市榕城区天福路 市级25 3-13 司谏进士坊 明 新会市荷塘镇南村26 3-14 何氏大宗祠 明-清 顺德乐从镇沙边村 县级27 3-15 归善学宫 明-清 惠州市惠新中街1号 市级28 3-16 南社村古建筑群 明-清 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 市级 含南社古寨墙、谢氏大宗祠、百岁翁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资政第、典型民居 29 3-17 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 明-清 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含古围墙、围门、炮楼、古巷道、古井、李氏宗祠、景通公祠、梅庵公祠、守善堂、玉卿家塾、七房厅与墩睦堂 30 3-18 曹氏大宗祠 明-清 南海市大沥区曹边村 县级31 3-19 广裕祠 明-清 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32 3-20 石洞古庙 明-清 肇庆市七星岩 县级33 3-21 黎氏大宗祠及古建筑群 明-民国 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 市级 含黎氏大宗祠、京卿黎公家庙、荣禄黎公家庙、文阁、古巷门楼、居仁里、诗家坊、文明启迪、奕世文林、凤鸣里34 3-22 青云塔 明 顺德市大良镇八坊村神步山顶 县级35 3-23 明远桥 明 顺德市杏坛镇逢简村 县级36 3-24 崔氏大宗祠 明 南海市沙头镇城区 县级37 3-25 双峰塔 明 吴川市吴阳镇塔脚村 县级38 3-26 高州冼太庙 明 高州市文明路 县级39 3-27 大梁宫大殿 明 封开县河儿口镇扶河村 市级40 3-28 南华又庐 清 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41 3-29 两海会馆 清 兴宁市兴城镇神光路五号 县级42 3-30 张将军家庙 清 新会市双水镇豪山村 县级43 3-31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 清 三水市乐平镇大旗头村 县级 含民居、祠堂、家庙、裕礼郑公祠、郑氏宗祠、振威将军家庙、尚书第、建威第、文塔、晒坪、广场池塘 44 3-32 绮亭陈公祠 清 南海市西樵山 县级45 3-33 刘氏家塾 清 阳春市三甲镇 县级46 3-34 陈氏家庙 清 揭阳市榕城区仙桥镇涂库村 市级47 3-35 罗定学宫 清 罗定市罗城镇 县级48 3-36 陈氏大宗祠 清 顺德市乐从镇南村 县级49 3-37 纶生白公祠 清 广州市新滘镇龙潭村 市级 含“乐善好施”牌坊50 3-38 大万世居 清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大万村 市级51 3-39 鹤湖新居 清 深圳市龙岗区罗瑞合北街1号 市级52 3-40 茂盛世居 清 深圳市龙岗区横岗镇茂盛村53 3-41 龙田世居 清 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龙田村 区级54 3-42 泰安楼 清 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55 3-43 曾氏大宗祠 清 深圳市沙井镇新桥村 市级56 3-44 杨氏大宗祠 清 珠海市南屏镇北山村北 市级57 3-45 应山石桥 清 乐昌市黄圃镇应山村 县级58 3-46 雁塔 清 新丰县丰城镇大洞村老围山 县级59 3-47 石井桥 清 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 市级60 3-48 新坡村广济桥 清 湛江市湖光农场新坡村 市级61 3-49 西山庙 清 顺德市大良镇 县级62 3-50 黄氏大宗祠 清-民国 顺德市杏坛镇石潍村 县级63 3-51 化州学宫 清 化州市教育路2号 市级64 3-52 康王庙 清 东莞市石排镇横山村65 3-53 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 明-民国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含世德堂、朱氏祖祠、守庆公祠、世德楼、燕怡楼、慎安居、凌云馆、宝善楼、桥溪小学(原称“宝园”)、宝善家塾、渊庆楼、宝庆居、继善楼、逸楼、世安居、祖德居66 3-54 大湾古民居建筑群 清民国 郁南大湾镇五星村含其昌栈大屋、祺波大屋、李氏大宗祠、锦村李公祠、拨亭李公祠、象翁李公祠、禄村李公祠、峻峰李公祠、诚翁李公祠、介村李公祠、正村李公祠、学充李公祠、芳裕家塾、洁翁李公祠67 3-55 菁莪书院 清 罗定市罗城镇北区 市级68 3-56 功武村古建筑群 清 龙门县沙迳镇功武村含五宅第、古码头、正街、廖氏宗祠69 3-57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 清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 市级 含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衬祠、后楼、水仙古庙70 3-58 林家厅及古民居群 清 佛山市石湾镇忠信巷 市级 含林家厅附近民居71 3-59 金楼及古建筑群 清 顺德市北滘镇碧村 市级 含金楼、泥楼、见龙门、慕堂苏公祠、砖雕大照壁、苏三兴大宅72 3-60 打铁街作坊群 清 揭西县棉湖镇73 3-61 周源李公祠 清 新会市荷塘镇篁湾村类别:4-石刻顺序号 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点 原级别 备 注74 4-1 宝镜湾摩刻画 先秦 珠海市三灶村 市级75 4-2 鼎湖山摩崖石刻 唐近代 肇庆市鼎湖山76 4-3 巾峰山摩崖石刻 宋近代 连州市连州镇巾峰山 县级77 4-4 观音岩摩崖石刻 宋近代 英德市英城镇 县级78 4-5 三洲岩摩崖石刻 宋-清 德庆县九市镇三洲村 县级79 4-6 华表石摩崖石刻 明 德庆县回龙镇建丰村 县级80 4-7 石溪摩崖石刻 明 珠海市香洲区山场村 市级81 4-8 却金亭碑 明 东莞市光明路 市级82 4-9 紫花岗摩崖石刻 清 台山市南湾镇 县级类别:5-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顺序号 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点 原级别 备 注83 5-1 陈慈黉故居 清民国 澄海市隆都镇前美村 县级84 5-2 陈少白故居 清 江门市外海镇南华里1号 市级85 5-3 风采堂 清-民国 开平市荻海茭荻咀 县级86 5-4 谢晋元故居 清 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 县级87 5-5 陈垣故居 清 新会市棠下镇石头村 县级88 5-6 陈兰彬故居 清 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 县级89 5-7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民国 东莞大岭山镇油鼓岭村 县级 含司令部旧址、会议室旧址、电台旧址、报社旧址、情报站旧址、粮站旧址、军械修理厂旧址、军事训练班旧址、干部训练班旧址、后方医院旧址、后方办事处旧址90 5-8 冯达飞故居 清 连州市东陂镇东陂街达飞巷 县级91 5-9 凌十八故居 清 信宜市钱排镇塘坳村 县级92 5-10 尢列故居 清 顺德市杏坛镇北水村 县级93 5-11 张弼士故居 清 大埔县西河镇车龙村 县级94 5-12 赤坎旧镇近代建筑群 近代 开平市含中华西路、堤西路、中华东路、堤东路的近代建筑物95 5-13 汀江圩华侨近代建筑群 民国 台山市端芬镇六乡村共占地30亩,合94幢建筑物96 5-14 外国人公墓 近代 广州市长洲镇深井村竹岗 市级97 5-15 广雅书院旧址 1889 广州市西湾路1号广雅中学内 市级98 5-16 涵碧楼 民国 潮州市西湖公园内 市级99 5-17 简氏别墅 民国 佛山市人民路臣总里19号 市级100 5-18 邓演达故居 1895 惠州市三栋镇鹿颈村 市级101 5-19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 1903 湛江市霞山区海滨一路 市级102 5-20 广东咨议局旧址 1909 广州市陵园西路2号大院之二 市级103 5-21 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 1913 广州市沿江西路43号 市级104 5-22 粤海关旧址 1914 广州市沿江西路29号 市级105 5-23 广东财政厅旧址 1915 广州市北京路376号 市级106 5-24 棣华居 1918 梅州市梅县区(今梅江区)白宫镇新联村107 5-25 兆祥黄公祠 1920 佛山市福宁路95号 市级108 5-26 陈宜禧故居 1922 台山市斗山镇109 5-27 中央银行旧址 1924 广州市沿江中路193号 市级110 5-28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 1924 广州市新港西路中山大学 市级 含岭南大学校舍建筑群(马丁堂、格兰堂)、岭南大学附中建筑群、岭南大学附小建筑群、马岗顶洋教授建筑、模范村中国教授住宅群、孙中山铜像、七进士牌坊111 5-29 国民革命东征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旧址 1925 汕头市外马路207号 市级112 5-30 广宁县农民协会旧址 1927年 广宁县南街镇江布村白庙梁家祠 县级113 5-31 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旧址 1926至1927 高州市后街40号 县级114 5-32 蒋光鼐故居 1930 东莞市虎门镇南栅村 市级115 5-33 联芳楼 1931年 梅州市梅县区(今梅江区)白宫镇新联村116 5-34 台山县政府大楼 1933年 台山市台城镇中山三巷6号117 5-35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坟园 1933年 广州市水荫路113号 市级118 5-36 陈可钰故居 1933至1944 清新县石潭镇新民街 县级119 5-37 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1943至1945 深圳市葵涌镇土洋村 市级120 5-38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 1949年 广宁县赤坑镇 县级121 5-39 国殇冢 1949年 东莞市道滘镇闸口村 市级类别:6-与现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1处顺序号 分类号 名 称 时 代 地 点 原级别 备 注122 6-1 人境庐及古民居建筑 清 梅州市梅江区东山小溪唇荣禄第、恩元第并入人境庐名称:人境庐及古民居建筑

谢氏宗祠的对联

谢氏宗祠的对联   您知道谢氏宗祠对联有哪些吗?接下来是我为大家精心收集的对联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   谢氏宗祠 (攸县兰村谢氏宗祠)   谢氏宗祠现址在兰村。目的主要用于育人教学,是一座让人敬仰、历史悠远的.祠堂。不仅为谢氏的后代培育能人巧将,在2005年,更设立了奖学金制度,激励谢氏子弟学业长进。   谢氏宗祠渊源   兰村谢氏宗祠,址在兰村。元顺帝年间,兰村谢氏开基祖谢潜发,由江西安成义历徙迁攸县东江乡兰村立籍。潜发四代孙义士谢子龙,于明万历乙酉(1585)首次建立祠堂,建成后栋、中栋、前栋三楹,庙貌辉煌,时称“莘仲公大祠”。万历丙戌(1586)春,山洪暴发,洪水猛涨,规模宏敞的谢氏祖祠成为废墟。清顺治壬辰(1652),族嗣谢楚华不仕归田,携妻儿子女回到故居兰村避乱,带领族人捐资重建通族大祠,将莘仲公大祠更名“谢氏家庙”。   解放前几年,祠堂内办起了私塾。解放后,先后办起小学、完小、中学。县教育部门于1957年和1967年先后拨款,将祠堂改建成教室和教师住房。宗祠被拆除后,祠堂前组集资1000余元,利用残砖剩瓦砌成三间简易房暂安祖灵。   至2005年当地谢氏族人在七修族谱的同时,集资在旧址重建宗祠。占地面积147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前后三进,横开五间,内设天井和回廊。前竖牌坊,高12.08米,气势宏伟壮观。牌坊上书“圣旨”,正中书“谢氏家庙”,两边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相传这八个大字是明朝理学大师朱熹为江西安福义历谢氏老祠所题。正中大门为拱式门,左右两边各设一小拱门,左为“崇文门”,右为“崇武门”,所有字体为黑漆正楷,刚劲有力。前、中、后三栋外风火墙均翘起飞檐,覆盖青瓦,显得古朴典雅,庄严肃穆。走进大厅,八只顶梁屋柱引入注目,为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穿梁彩绘,保留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屋柱上分别雕刻几幅黑底金字对联:“家世著攸邑,二八代瓜衍椒繁,共羡人文鹊起;渊源溯东山,千百载鸿勋骏烈,还欣科第蝉联”。另一则为“兰溪长流,溯源追远,仰我祖千秋盛德;东山再起,奋发图强,期后代万世昌隆”。   祠堂牌坊上题“圣旨”,有其一番来历。明景泰六年(1455),潜发公五代孙谢子龙急公好义,闻河南遭受特大水灾,捐谷一千六百石赈灾。当年十一月十八日景泰皇帝下圣旨褒奖,诏曰:“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谷一千六百担,用助赈济河南,有司以闻,朕甚嘉之,今特赐敕奖谕,旌为义士。”获此殊荣,建起牌坊,以示荣耀。尔后,又在何家冲建了一座敕书楼,珍藏圣旨。   清道光三十年(1850),洪秀全发动反清起义,兰村族人谢友伯(号又八)闻讯串村走户,邀集数百壮士,在谢氏家庙内成立“天地会”,与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秘密联络。1852年初聚“天地会”700多人,在谢氏家庙内誓师,响应太平军,率领起义队伍进攻当地团防等。然后进驻新市桐梓坪,麾师县城,与知县郭世阊、把总王佐清所部交战。谢友伯率军奋战,终为伏兵所败,潜往九江。老年返回故里,老死兰村,葬于燕山桃源牛塅前。   谢氏宗祠四言对联   系承申伯;源出洛邑。   ——全联典指周宣王时,为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庭生玉树;世济凤毛。   ——上联典指东晋名将谢玄,”下联典指南朝齐阳夏人谢超宗.   乌衣望族;凤羽名流。   ——上联典出乌衣在江苏省江宁东南,南朝宋谢弦微等望族居乌衣巷。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之孙谢超宗,陈郡夏阳人。好学有文辞,帝大嗟赏,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矣”。   程门道学;江左风流。   ——上联典指北宋谢良佐,为理学家程颐四大弟子之一。下联典指晋谢安,风流洒脱,人称风流宰相。   托佣复仇;蔽障解围。   ——上联典指唐谢小娥,改男装托佣仇家,手刃仇人,报杀父杀夫之仇。下联典指东晋谢安侄女谢道韫聪慧有才名,曾以青绫步障自蔽,为小叔解围.   忠义两尽;节孝双全。   ——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拒仕元,绝食而死。下联典指清谢万程,居唐县,家贫不能葬父,妻卖身葬翁,郡丞感其孝,县旌“节孝双全”。   南邦世泽;东晋家乡。   ——此联为广东省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谢氏祠堂联。   东山世第;西晋家风。   ——此联为谢氏宗祠东山堂通用堂联。   谢氏宗祠五言对联   淝水震北寇;宣城惊南文。   ——此联为河南省南阳市东谢营村谢氏宗祠联。   决心扶世运;翘首望神州。   ——谢觉哉撰谢姓宗祠通用诗句联。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谢晋元自题联。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   ——当代女作家谢琬莹(冰心)自题厅堂联。   六言   治法轻能退谷;文章美若叠山。   ——上联典指清代教谕谢金銮,字退谷,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谢枋得,号叠山。   谢氏宗祠七言对联   东山系望于苍生;西堂自夸夫奇梦。   ——上联典指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东山,人为之语曰:“安石不出,如苍生乎。”下联典指南朝宋·谢灵运,尝在西堂思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得“池塘生春草”句,大以为工。   东山丝竹陶情早;春草池塘得句新。   ——上联典指东晋大臣谢安,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龙烟缥缈乌衣室;凤烛辉煌宝树堂。   ——安徽省怀宁县受泉村谢氏祠堂联。   江左称风流宰相;程门重道学先生。   ——上联典指晋代宰相谢安,每游必以歌妓自随,时人谓“风流宰相”。下联典指北宋学者谢良佐,学者称上蔡先生,曾从程颢受学,后卒业于程颐,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宝树堂前观风舞,乌衣楷上看龙飞   ——湖南衡南县硫市镇庆瑞村谢氏祖厝联。   相业古今三太傅;家声吴越一东山。   ——河南省南阳市谢营谢氏家祠联。   曹子有才称八斗;仓师无字不千斤。   ——江绶珊撰广东省肇庆市茅坡谢氏宗祠联。联首嵌房名“曹仓”。   明代工官居首府;元朝鼎甲及第家。   ——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凤毛仪世风流远;玉树生庭物色佳。   ——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谢氏宗祠八言及以上对联   施障解围,曾传才女;托佣诛盗,群仰勇娥。   ——上联典指晋谢道韫。下联典指唐谢小娥。   绝粒元都,忠义两尽;悬旌唐县,节孝双奇。   ——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下联典指清谢万程。   诗思神奇,忽梦西塘青草;志趣高尚,醉卧东山白云。   ——上联典指谢灵运梦中得“池塘生春草”佳句。下联典指晋宰相谢安“寓居会稽,放情丘壑”事。   诔拟芙蓉,藻思挹凤毛之彩;赋志鹦鹉,风华袅蓝王之烟。   ——上联典指宋·谢超宗。下联典指谢弘微子谢庄,七岁能文,文帝见而异之。叹曰:“蓝田生玉,岂虚也哉”。   近傍碧溪潭,光照临风玉树;远怀乌衣巷,派分当日金陵。   ——安徽省青阳县谢家村谢氏宗祠联。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典出谢姓郡望之“陈留堂”、“东山堂”、“宝树堂”堂号典故(参见上《谢姓宗祠门楣题辞·注释》)。   黄蕉丹荔岭西多,祀祖敬宗,应念我同姓;文德武功江左盛,承先启后,毋忝尔所生。   ——谢康撰谢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东泉圩谢氏宗祠联。   胥宇兆鹿眠,纪当年斩棘,丕基肇启创垂志事;斯堂恢鸿绪,诒奕世告虔,入庙永昭尊敬仪容。   ——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祖厝联。   先人有燕翼贻谋,无论为文德为武功,承绍允推贤子弟;地势得象山灵秀,从此产英雄产豪杰,勋名彪炳泰东西。   ——蔡元培为江西省赣县夏府村谢氏宗祠敦五堂撰联。 ;


谢氏祠堂经典对联

谢氏祠堂经典对联   在全国有许多的姓谢的人,同样也有许多谢氏祠堂,那么都有哪些关于谢氏祠堂的对联呢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谢氏祠堂经典对联   乌衣望族   凤羽名流   系承申伯   源出洛邑   庭生玉树   世济凤毛   托佣复仇   蔽障解围   上联典指唐谢小娥,改男装托佣仇家,手刃仇人,报杀父杀夫之仇。下联典指东晋谢安侄女谢道韫聪慧有才名,曾以青绫步障自蔽,为小叔解围。   东山世第   西晋家风   此联为谢氏宗祠东山堂通用堂联。   程门道学   江左风流   上联典指北宋谢良佐,为理学家程颐四大弟子之一。下联典指晋谢安,风流洒脱,人称风流宰相。   忠义两尽   节孝双全   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拒仕元,绝食而死。下联典指清谢万程,居唐县,家贫不能葬父,妻卖身葬翁,郡丞感其孝,县旌“节孝双全”。   南邦世泽   东晋家乡   此联为广东省龙川县龙母镇洋田村谢氏祠堂联。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谢琬莹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当代女作家谢琬莹(冰心)自题厅堂联。   决心扶世运   翘首望神州   ——谢觉哉撰谢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谢觉哉诗句联。   淝水震北寇   宣城惊南文   此联为河南省南阳市东谢营村谢氏宗祠联。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此联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谢晋元自题联。   〖谢姓宗祠七字通用楹联〗   龙烟缥缈乌衣室   凤烛辉煌宝树堂   安徽省怀宁县受泉村谢氏祠堂联。   西堂自夸夫奇梦   东山系望于苍生   上联典指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东山,人为之语曰:“安石不出,如苍生乎。”下联典指南朝宋·谢灵运,尝在西堂思诗不就,忽梦见族弟惠连,得“池塘生春草”句,大以为工。   相业古今三太傅   家声吴越一东山   河南省南阳市谢营谢氏家祠联。   东山丝竹陶情早   春草池塘得句新   上联典指东晋大臣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早年住在会稽,纵情山水间,以丝竹陶冶情操。四十多岁才出来做官,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当时前秦势力强盛,相继攻破梁、益、樊、邓等地,他派弟弟谢石、侄子谢玄为将领,加强防御。太元年间,前秦大军南下,江东震惊,他又派谢石、谢玄前去抵御,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又收复一些失地。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时,谢氏受到排挤,他出镇广陵。   下联典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玄的孙子,东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人宋,历官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其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曾在西堂构思诗句,忽然梦见弟弟谢惠连,得“池塘生春草”一句。   江左称风流宰相   程门重道学先生   上联典指晋代宰相谢安,每游必以歌妓自随,时人谓“风流宰相”。 下联典指北宋学者谢良佐,学者称上蔡先生,曾从程颢受学,卒业于程颐,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曹子有才称八斗   仓师无字不千斤   广东省肇庆市茅坡谢氏宗祠联。联首嵌房名“曹仓”。   凤毛仪世风流远   玉树生庭物色佳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明代工官居首府   元朝鼎甲及第家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祠堂联。   〖谢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诗思神奇,忽梦西塘青草   志趣高尚,醉卧东山白云   上联典指晋·谢灵运(385-433),梦中得“池塘生春草”佳句。下联典指晋宰相谢安“寓居会稽,放情丘壑”事。   施障解围,曾传才女   托佣诛盗,群仰勇娥   上联典指晋谢道韫。下联典指唐谢小娥。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   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此联典出谢姓郡望之“陈留堂”、“东山堂”、“宝树堂”堂号典故(参见上《谢姓宗祠门楣题辞·注释》)。溯谢氏之源,出于吕望之后,望,姜姓也。为太岳后,岳又炎帝后也,炎帝家冀州姜水,遂以姜为姓。至周宣登极,求后于申,申伯以女应之,称为元舅,封于申,城于谢。考谢属陈留郡,故陈留为谢氏发祥之地,陈留堂号本此。   绝粒元都,忠义两尽   悬旌唐县,节孝双奇   上联典指南宋谢枋得。下联典指清谢万程。   胥宇兆鹿眠,纪当年斩棘,丕基肇启创垂志事   斯堂恢鸿绪,诒奕世告虔,入庙永昭尊敬仪容   此联为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镇魁斗村谢氏祖厝联。传说魁斗村谢姓人家的远祖是猎户,原本居住在仙游大圳。在一次追逐雄鹿时,发现了一处小溪淙淙,山花烂漫的山谷,仿若桃源仙境。猎人再也不想走了,他把全家搬迁到这里,长久地居住下来。此处,就是如今的魁斗村。魁斗村人杰地灵。历史上魁斗村谢姓人家“世敦诗书,人多好义”,人才辈出。三世子孙谢孟,乃元朝状元及第,才华横溢,睿智过人,被后人赞誉为“胪唱第一”。十二世子孙谢鸣珂,时任湖广衡州府阳县知县,为人嫉恶如仇,爱民如子,被世人赞誉为“民之父母”,受到当朝皇帝的'颁诏褒嘉。十三世谢维,读书成诵,聪敏过人。明末清初随郑成功抗清,屡立战功,郑成功叹曰:“吾无知人之明,有谢维之才能,近在肘腋而不能早用。”可知,谢维乃民族英雄。   诔拟芙蓉,藻思挹凤毛之彩   赋志鹦鹉,风华袅蓝王之烟。   上联典指宋·谢超宗。下联典指谢弘微子谢庄,七岁能文,文帝见而异之。叹曰:“蓝田生玉,岂虚也哉”。   黄蕉丹荔岭西多,祀祖敬宗,应念我同姓   文德武功江左盛,承先启后,毋忝尔所生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东泉圩谢氏宗祠联。   近傍碧溪潭,光照临风玉树   远怀乌衣巷,派分当日金陵   此联为安徽省青阳县谢家村谢氏宗祠联。


梅州的历史文化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进取精神。 梅州标志性建筑——梅江桥及“一江两岸”。 梅州标志性传统建筑——围龙屋,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 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 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和近几年的文物普查统计,梅州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遗物点398处。 南汉设敬州,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元代设梅州路,明属潮州府,清设嘉应直隶州,民国3年梅州改名梅县,先后属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 1952年兴梅7县改隶粤东行政区。 1965年设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 1979年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县级称梅州市后,梅县地区辖7县1市。 1983年,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梅县地区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 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 1994年,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即辖6县1区,并代管兴宁市。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梅州市总人口3802186人;梅江区 313821人、梅县 516761人、大埔县 352013人、丰顺县 449769 人、五华县 879286人、平远县 215856人、蕉岭县 203173人、兴宁市 871507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梅州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5个街道、161个镇,2089个村委会、236个居委会。 截至2003年5月16日,全市共有4个街道(包括经市 *** 批准成立的梅县新城街道,得到省 *** 批准)、154个镇,共有179个居委会、2082个村委会,33779个村民小组。 2005年12月31日,梅州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6个街道、104个镇。 截止2008年末,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12个街道、104个镇。


梅州的历史文化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进取精神。梅州标志性建筑——梅江桥及“一江两岸”。梅州标志性传统建筑——围龙屋,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梅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和近几年的文物普查统计,梅州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遗物点398处。南汉设敬州,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元代设梅州路,明属潮州府,清设嘉应直隶州,民国3年梅州改名梅县,先后属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设置兴梅专区,1950年,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梅县、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平远7县。1952年兴梅7县改隶粤东行政区。1965年设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县级称梅州市后,梅县地区辖7县1市。1983年,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梅县地区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1994年,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即辖6县1区,并代管兴宁市。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梅州市总人口3802186人;梅江区 313821人、梅县 516761人、大埔县 352013人、丰顺县 449769 人、五华县 879286人、平远县 215856人、蕉岭县 203173人、兴宁市 871507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梅州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5个街道、161个镇,2089个村委会、236个居委会。
  截至2003年5月16日,全市共有4个街道(包括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梅县新城街道,得到省政府批准)、154个镇,共有179个居委会、2082个村委会,33779个村民小组。
  2005年12月31日,梅州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6个街道、104个镇。
  截止2008年末,梅州市辖2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12个街道、104个镇。


上一篇:足球网站

下一篇:陈坤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