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
书名: 奇特的一生
译者:候焕闳、唐其慈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在开始讲这本书之前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故事。有一个这么一个学者,他在部队复员回来后,就定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他知道这是一项大工程,要用许许多多的时间去研究它们。在努力工作之余,他又显得那么的不从正业,有时候跑去研究一下历史,有时候跑去研究一下美学,他的兴趣是那么的多,而且每一项都不是浅尝辄止,在其中一些研究上面,他还发表论文。后面,在学者的纪念会上,各界的人士都来发表他们对他的看法,在这时候这些学者才意识到,他们知道的只是一部分的他罢了,即使是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留下的知识遗产有多么巨大。他的时间似乎比别人都多的多。他是谁?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
他是前苏联家喻户晓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这个人非常传奇,他这一辈子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涉及的领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包括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无神论。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可以让这位杰出人物,在短短一生中取得这么多领域的成就?
本书作者格拉宁,是俄罗斯著名作家。作者在写作时,仔细调查了柳比歇夫,认真地揣度柳比歇夫的精神内核,思考柳比歇夫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越是了解柳比歇夫,格拉宁就越为之倾倒,觉得有必要将这位了不起的人介绍给大家。又或是另一种渴求,让他迫切地希望大家知道柳比歇夫,那就是格拉宁相信柳比歇夫身上有一个秘密,那就是他切实地管理时间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在这本书里,作者详尽地将柳比歇夫管理时间、管理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在拆解的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逻辑性,我们先深入了解柳比歇夫本人,看看为什么作者格拉宁如此推崇他。接着,我们来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明白他是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最后,我们来了解时间统计法的好处,看看这样的时间统计法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柳比歇夫的个人知识储备量。从作者收集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柳比歇夫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文学、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都有涉及到,关于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相当于写了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
单是从文献数量和涉及的领域来看,柳比歇夫可以说是知识面深广了,为什么他能用有限的时间对这么多个领域,都如此熟悉、并有所钻研呢?在这里,就不能不体提及他的学习态度了,柳比歇夫是个好奇心极强的人,并热衷于仔细研究新事物。
柳比歇夫看书有一套巧妙的总结方法,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柳比歇夫不太了解的新东西,他就尽量的做摘要,概括书中的精华。如果是比较重要的书籍,通过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后,他就写份评论性的简介。这样一来,只要翻开总结,柳比歇夫就可以想起,并找到这书中他需要的知识。同时,在这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一旦可能会利用到,他就可以随取随用。
在这些总结中,除了柳比歇夫的专业生物学外,还有其他不同领域的总结,比如文学、数学、天文学等。他求知若渴的天性,使他无论看什么书籍,都要分析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例如康德的《纯理性批判》,他为之写了相当长的论文,用了将近一百张的练习纸。
他批判地吸收符合自身理念的知识,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极善于吸取作者书中的观点,有的书,他只用一张纸就可以总结好;有些大部头,他用几张纸也能对其进行归纳。而且,他每一次散步,都会用来捕捉昆虫;在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还会拿出纸张进行演算。英语是他用那些零零碎碎的通勤时间学会的。在他眼中,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是有那么的多 。这就像一种正向循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柳比歇夫越发感到自己所知甚少,于是他就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查缺补漏,这么一来,他的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广了。
那么,在了解了柳比歇夫的知识储备和他的看书学习方法后,我们来看看,他的一个有些别致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整理文档,并将所有记录保存收纳好。
我们应该知道,柳比歇夫生活在上个世纪末的苏联中,那时学者们了解知识的途径一般是书籍,所以说知识的整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当使用资料时,却找不到资料的详细来源,那可真是大灾难了,毕竟重新翻找记忆中的文字片段,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那段所要应用的文字,可能还来自于零散的报刊杂志呢。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整理文档对学者的重要性了。柳比歇夫整理的文档不仅包括他发表的作品、读过的材料、写过的总结,还包括他写的各种书信和日记。他将这些材料按照自己习惯的排列整理方式放置好,一旦需要使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不用在浩瀚的资料中,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反复寻找。
那么,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在,我们还有必要养成这样别致的“兴趣爱好”吗?我们有必要学习柳比歇夫,像个有整理癖的人一样,把自己接收到的讯息,都分门别类地放置吗?
事实上,正是因为现在我们接触的信息更多了,很多信息都是在脑海里转瞬即过。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信息临时都能搜索到,没有必要记录和收藏,往往需要用到的时候,却发现难以检索出来,最后只能想起来的,也只有模糊的碎片。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将它们收集和分类好了。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精准运用这些信息。
实际上,材料都是积累出来的,就连所谓的灵感,也是积累出来的。像著名作家李敖,他是怎么看书的。他看书的方法也是有点“暴力”,每次看书的时候,他都要将有用的部分撕下来进行收集,如果双面都需要收集,那么就将其中一面影印了进行收集,或是直接买两本书。在这之后,李敖还要把学习的内容分类放置好,好让自己能够简单地找到需要的资料。
所以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像柳比歇夫、李敖一样博闻强识,能言善辩的人,那么创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整理体系就十分重要了。
那么,在了解柳比歇夫的兴趣爱好后,我们来谈谈作为学者的柳比歇夫的科研精神。尽管有那么多头衔的光环加身,实质上,柳比歇夫是一个非常富有原则,不畏强权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柳比歇夫正在研究害虫的经济价值时,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那就是,他认为害虫的危害被夸大了。在调查中,他仔细分析各种资料数据,研究美国的材料,并且到各地进行考察,询问当地人相关情况,在调查结束后,他根据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得出一个结论,害虫带来的损害并不是前人所认为的百分之十,而应该是百分之二。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那就是防治农业害虫部门的工作被夸大了。而这个结论也让防治农业害虫部门非常愤怒,部门的领导人对于节约不感兴趣,他们反而觉得这样的调查和结论是种侮辱,于是对柳比歇夫进行了反击。他们指责柳比歇夫想搞垮害虫防治工作,最后,学术委员会宣布柳比歇夫的学术观点是错误的,并取消他博士的学位。然而,柳比歇夫从没有悔过的意向。对柳比歇夫来说,能让他改变观点决不是奉命行事,而是证据。
所以说,总结一下。柳比歇夫是一个知识面很广的人,但凡他看过的所有东西,他都会进行仔细研究。他有个特别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整理文档,并将所有记录保存收纳。尽管有那么多的光环和头衔,但他为人富有原则,不畏强权,并对自身有着极高的要求。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对柳比歇夫有了更一步的了解了。接下来,我们来详细看看他的管理时间的方法。到底是什么样的方法,让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持高效率、高输出的生活状态呢?
柳比歇夫将他的时间管理方法称为“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的第一步是制定计划,不仅仅是制定年计划、月计划、日计划 ,在计划任务的时候,还应该要思考这个计划值得自己花多少时间,柳比歇夫认为,用去的时间长度应该和计划内容的价值相匹配,也就是物有所值。在制定计划之中共有几个要点。
首先,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我们要了解做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益处,举个例子,对柳比歇夫来说,写一篇具有独到见解的分析文章,会比写一篇普通级别的文章收获更多,但又比写一篇专业论述文章的收获少,所以,写这样一篇具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所用时间应该长于写普通文章的时间,又应该短于写专业论述文章的时间。就好像你写十篇日记,也只是流水账。其实对自己的写手水平,帮助不是太大。
其次,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工作效率,当人们在预计完成任务的时间时,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效率,比如将两小时才能完成的事情,估计一小时就能完成。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觉得一件事情很简单,于是只预留了比较短的时间来完成,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才发现,规划的时间太短,不足以认真地完成这件事情,于是选择草草结束。这是因为,你没有充分了解自己完成这件事情的效率。
接着,我们还要选定好时间做适合的事,柳比歇夫喜欢头脑清醒的时候看数学,累的时候看文学作品。他按照自己的工作时间分布情况,将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算成十个小时,分成三个或者六个单位,在各个单位中,他都按照自己的精力周期安排了不同的任务。例如,大部分人都是早晨的时候,思维比较清晰,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选择将困难任务安排在早晨。
按照以上的几点来制定计划,好处就在于,不仅控制了任务量,还控制了任务执行时长,并且保证了这个时长和价值相对应。而在限定时长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避免分心和拖沓的问题。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知道了许多时间管理方法却还是难以管理时间呢?其实就是因为计划没有制定好,而失败的计划导致任务未有效完成,使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时间管理的方法产生怀疑。
说完制定计划,下面我们来谈谈时间统计法的第二步,也就是记录时间,在这里,你需要做的事很简单,那就是把做事情的时间记录好。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是工作的时间,休息的时间也应该记录出来,这是什么道理呢?
在柳比歇夫看来,所有的时间都是等价的,没有什么时间是浪费的,所以所有的时间都有记录的必要。这样的时间记录方法,不但能让柳比歇夫准确地知道,今天工作的时长和内容,还知道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当他一天的工作没有完成时,他就可以判断是什么被事情耽误了。
同时,在记录休息时间后,柳比歇夫意识到碎片时间的可利用价值是很大的,于是,在乘火车和排队的时候,他也不会停止学习,会看看书。有一句话这样说,我不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要增加知识储备量,就要利用好时间的潜力,从时间中去寻找时间。
最后,我们来看看时间统计法的第三步,那就是对统计的时间进行计算总结,如果只有制定计划和记录时间却不进行总结计算,那么就像是开会却不进行会议总结一样,总有遗漏,在计算总结中,计算,是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总结,是总结工作和休息事项。
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是为了分析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制定计划方面,比如,制定计划的时候对自己的效率估计是否正确。二是执行计划方面,比如,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是否存在分心、拖沓等现象。在这样的计算与分析过后,下一次制定计划的可行性,以及预计任务耗时的准确度便会上升,并且在执行相似的工作任务时,也能较清晰地了解,自己大概需要消耗多少时间完成,并为之提前做好准备。而如果每一次制定计划你都能按时按量完成,那么对你而言,时间就不再是追着你跑的敌人,而是可以沟通交流的朋友。
在掌握了计算时间技巧和好处后,我们来看看如何进行计算总结,首先,将今天所做的同个事件的时间相加,举个例子,你今天用零散的时间看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后,又看了几集综艺,在晚上做时间统计时,将同个事件的时间相加后,在总结中写明,今天一共看了《奇特的一生》多少页,零碎的时间总共花了多长;以及看了多少集综艺,耗时多久。然后,将这些事件分成两类,也就是工作事项和休息事项。工作事项是和工作学习直接相关的事件,例如看专业书,做研究等。休息事项包括像看电影、闲聊、逛街等和工作学习不直接相关的事情。
最后,只将工作事项的全部时长相加,也就是将看专业书、做研究等“正事”的时间全部相加,这样一来,只要看这工作事项的总时间,我们就能知道今天的工作时长情况了。至于休息事项,我们只做第一步的“将同个事件的时间相加”,并不进行合计。
这样子,如果我们想要在学业或者工作上“进修”时,就可以针对单个的休息事项做出调整和改变。比如,进行总结时,我们发现休息事项中看综艺的时长有两小时,那么,当我们想要明天多投入点时间来工作学习时,就可以考虑缩减看综艺的时长。
这样三步总结下来,我们既可以看到今天做了多少“正事”,又可以知道在二类事项中的各项“杂事”中,我们花了多少时间。
除了每日总结之外,柳比歇夫还会做月总结和年度总结。在每次总结之后,他会立刻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在这样的时间统计中,柳比歇夫对自己的工作“含金量”一清二楚,每篇论文都的“成本”核算,比如看书、找资料、讨论等,每个步骤花了多少时间他都了如指掌。而这些计算的时间,也为他下次做相似计划的时候,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好了,以上就是时间统计法的三个步骤,首先,我们要制定计划,在计划任务的时候,还应该思索这项任务值得自己花多少时间,其次,我们要记录时间,工作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都应该记录出来。最后,我们还需要进行计算总结,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总结工作和休息事项。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既了解了柳比歇夫,又知道了怎么使用时间统计法,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使用时间统计法的好处,看看使用这样的方法后,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首先,时间统计法提升了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我们分别来看看时间统计法的三个步骤,制定计划,记录时间和计算总结。第一步,在制定计划中,我们认真分析了一天中可用的时间和今日的工作量,可以有效率地将不同的计划列入不同的工作时间段中,让任务分配更加合理。第二步,在记录时间中,我们注视着时间的流动,更有效率的执行当前任务。第三步 ,在计算总结中,我们回顾当天工作和休息的过程,能知道有哪些事情耽误了我们的工作,通过分析、反思后得出经验和总结,从而对计划做出调整改变,提升工作效率。
时间统计法的妙处就在这里,虽然它不能增加你的时间长度,但是它可以增提高你的时间质量,让你节约和利用好固有的时间。
举个例子,同样是看书,有些人只做记录和写书评,但是使用时间统计法做总结记录后,我们知道了我们看多少页用了多少时间,并据此判断下次看同类书要多少时间。当下次看同类书籍,实际耗时和计划耗时差异大时,我们就可以分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比如是书的深度有差异,或是其中一本的涉及面更加广了。这样一来,对比了两本书后,我们对于书籍的印象就更深了,同时,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两本书也有了连接点,从而形成坚固的知识体系。
除了能够提升了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时间统计法,将时间掌握在手中,更加珍惜时间。
我们先来谈谈一个和时间认知曲解相关的实验,美国大学的伯曼博士和约翰博士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验证,得到了这样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结论,那就是,人们普遍相信他们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和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并且通过仔细调查和对比分析,他们发现,在这两者之中,人们对时间的曲解程度,远远高于对金钱的曲解程度,人们更倾向于认同:明天的时间会有更多。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普遍会认为明天的时间会比今天多呢?我们都知道,学习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反馈,通过看老师在试卷上的改错,意识到知识上还有缺漏,又或者喝热水被烫到嘴,意识到不能喝太热的水。但是,我们却难以在时间上得到像这样明确的反馈,因为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所以当我们浪费时间时,我们感受不到像“烫嘴”一样的实质反馈,从而做出有效改变。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时间统计法,减少这种曲解,从而更加珍惜时间。因为在时间统计法中,时间通过每天的时间统计向我们的大脑进行反馈,比如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的用时情况,知道今天的时间中哪些是被浪费的,哪些是被充分利用的。这也是柳比歇夫所说的,“被安排好的不是命运、行动、心情,而是时间。”在柳比歇夫的感受中,时间变成了可安排可计划可掌握的实体,他通过这个实体告诉自己,要珍惜每一寸光阴。
好了,我们接着来谈论一下时间统计法的最后一点好处,那就是,对时间流逝感觉更精准,缓解焦虑感。
焦虑感一词在现代社会中经常被提及,在畅销书籍《应对焦虑》中提到,导致焦虑的因素之一是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在现代社会中,交通比以前便捷了,生活节奏也变快了。现代人基本都在忙于做事,这和人体的自然生命节奏是相互矛盾的。
实际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天同样都是24小时,而在同样的时间容量中,现代人接受的信息比之前多得多,时间管理不来,自然就会产生焦虑感。就像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所说的,“人们常说要和时间赛跑,我却觉得自己一直被时间追着跑,被追的死去活来。”
而使用了时间统计法之后,在制定计划层面,我们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规划一天的时间;在记录时间层面,我们可以调节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对时间的流逝感更加精确,我们是和时间携手并进,而不是被时间追着跑的;在计算总结层面,我们可以回顾今天的时间去处,为明天的时间做出安排。
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了时间统计法的种种好处。通过时间统计法,首先,我们可以提升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其次,我们可以将时间掌握在手中,珍惜时光,最后,我们还可以对时间流逝感觉更精准,缓解焦虑感。
在《奇特的一生》这本书里,我们深入了解了柳比歇夫这个人,及其推崇的时间统计法。
首先,我们了解到,他是一个知识面非常广阔的人,有着整理文档和保存记录的习惯,除此之外,他在科研上富有原则,不畏强权。接着,我们还学习了他的时间统计法。具体怎么做呢?第一步,它要求我们要制定计划,在计划任务的时候应该思考,这任务值得自己花多少时间;第二,我们要记录时间,不只是工作的时间,休息的时间也应该记录出来;第三,我们要计算总结,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总结工作和休息事项。
学习了时间统计法后,我们明白了使用时间统计法有着多种好处,它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同时,通过时间统计法,我们能够将时间掌握在手中,更加珍惜时间;此外,我们还能够通过这个方法,对时间流逝感觉更精准,从而缓解焦虑感。
《奇特的一生》
文|星光折叠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讲的是前苏联的生物学家柳比歇夫。
柳比歇夫享年82岁,他在活着的时候是个非常高产的人,一生有70多部学术著作。在60多岁的时候,柳比歇夫就已经收集到了35项缔造的标本,一共13,000只,除此之外,柳比歇夫还非常的博学,历史、宗教、数学、农业、文学、外语、哲学、力学他都懂。
柳比歇夫闻名于俄国,不是因为他的学术著作(虽然他在学术方面也非常的棒),他之所以闻名于俄国,是因为他的工作方法,叫做时间统计法。
作者讲柳比歇夫这个人,如果有人想要复活他特别简单,因为他用日记记录下来自己每天都在做什么,注意是每天,从1916年开始一直到他去世,长达56年的时间。柳比歇夫每天都记录自己在每件事情上花费了多少时间,由此来核算他到底每天有多少有效的工作时间。
如果你想控制时间,不如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每天坚持写日记,创造更多的时间。
文|星光折叠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们做过什么。
这里是要讲述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感叹自己因能力有限而导致一事无成。
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着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着作;这些着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着,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我翻着他的日记,一会儿看看一九六0年的,一会儿看看一九七0年的.,瞅一下一九四0年,看一眼一九四一年,——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m.mrnum.Com)天哪,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日记。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我看看战前的日记,也如出一辙。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
我发现,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拉赫美托夫,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渐回复天性,冒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得多。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创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如果想要工作有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那么就去干你心向神往的工作。
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800字
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号称是时间管理的书籍,但是好多人看起来如同小说。书中主人公柳比歇夫在82岁中完成了大量的工作。许多与他的本专业并不相关。当然,他并不是一个天才,而在他独创并实践了56年的时间管理法却是一大独创让我们能够对他的工作和生活进行窥伺的。
大家认为是小说的原因是这样的.,书中大量分析了主人公的日记内容,并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对一个鲜活的个体进行分析,记录,追溯甚至解剖,批判。要说到一生,当然不可避免的要谈到价值观,是什么让主人公能够耗尽一生的时间研究甲虫属,解剖地蚤,穷尽一生的智慧开发生物自然分类法?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到植物之中的门纲目科属种?当然也是在这本书中让我知道最初创立这项自然分类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蠕虫那么长,而人的一生确那么短?对于自然的进化,我们作为自己认为的金字塔最高级动物,对距离我们远的种属了解的实在有限。如我们被塑造成为一个人,我们的眼睛,耳朵,舌头,身体触觉,我们的意念都是人的特性。哺乳动物等距离我们近的我们可能通过自己的观察能够体会到他们的世界,但是就算是平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狗,猫,他们的世界的频率和我们也大大不同。
如果有人能够把自我卑微到分辨地蚤,并能够找出100种新的种类,那么他是多么谦逊,多么识别入微,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的宝库中增加了多少知识和智慧呀。年轻时间,我曾经梦想成为一个科学家,以牛顿,哥白尼,祖冲之,等等先贤为榜样,梦想有朝一日我能够成为像他们一样照亮世界的人。但是天才实在太少了,而且天才永远是促成成果的人。如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而牛顿所说的巨人确是很少让我们能够注意的。柳比谢夫确是一位巨人和先驱,天才不用去研究,我们能够研究一个普通人用他创立的方法完成这么多成果就受益匪浅了。
践行他创立的方法,需要付出很多,更多的是辨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时间之余每个人都是如此宝贵。难道不值得每个人思考一下,如何好好利用这造物给予我们的礼物么?
《奇特的一生》:一个关于更好生活的秘密
半个世纪以来,柳比歇夫为形成自己的个性在精神方面做了诸多努力。这样的自我修养在很多人看来是毫无必要的,甚至令人愤慨。最容易的是认为首先应当是环境和 社会 作用于人, 社会 有责任培养人的个性、使个性臻于完善、对个性提出要求等等。
《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柳比歇夫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能活多久,这是他不能决定的;但他作为一个人,能有充分价值地生活多少时间,却正是由他决定的。
在柳比歇夫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除了时间统计法外,柳比歇夫的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与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原来,一生完全不象人们想象得那么短暂。
人是心灵的奇迹。
德漠克利特:决定人的精神品质的,不是他的行为本身,而是他的意图。
艾伯特•施维采尔并没有呼吁任何人到非洲去当医生,他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身体力行;却触动了人们的良知。
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我穿衣服,向来不在乎旁人的看法,穿得很寒酸。关于这个问题,布利斯对我说:‘您的衣着举止不拘小节,独行其是,我很佩服;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勇气学您的样。’这样的恭维话,出自一位地道聪明人的口中,抵消了庸人们成千上万次的白眼。
照我看,一个学者的衣着最好保持最低水准,过得去就行。
因为:
(1)有些人,把穿一套好衣服当作真正的乐趣,何必要同这些人比赛竞争呢?
(2)穿朴素的衣服,行动方便自如;
(3)一些来自小市民的讥讽嘲笑,有益心理锻炼……
当想象力和灵感消失时,创造性的源泉也就枯竭了——创造性的源泉也要求兼及旁骛。
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事物的才能,是一种了不起的却折磨人的才能。与其说是一起乐趣,不如说是一种惩罚。
他播种,虽明知看不到发芽。
一种事业,总有许多先驱者为之献出智慧,最的轮到一个人来完成它,这个人就是天才。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干扰、借口客观条件而认为不适用。啊,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力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一推是多么轻而易举。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借口是怎样在消弱和腐蚀我们的灵魂。
有时,人们需要有人去批评他们。
”正派人“是那些智力和道德水准相当于”集体水准“的人,但柳比歇夫要求真正的道德——独立地进行自我修养以提高道德水准,要求一个人不是把道德看成墨守成规,而是一种克制和自我修养的过程。他明白,这样的人永远是很少的,但其人数总是能保证人类在道德方面的进步。
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包含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公务中的例行公事以及杂乱无章,因此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他在学术界的一些同行们拥有豪华的住宅、成套的陈设、精致的装饰品,甚至一个门把手都呕尽了心血。如果他看到这一切,就肯定会说:“竟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呀!“这就是自由。
柳比歇夫懂得:一旦独树一帜,就不可能很快得到人们的理解。无怪乎奥斯卡•王尔德说:“当人们马上同意我的意见时,我就觉得我的意见是不正确的。”
他既不妥协,也不期待恩赐。
大部分名目繁多的论文都是为别人而写。从事写作是为了教导别人,而不是为了理解自己和在内心进行自我教育。我认识一些作家,他们从未从自己所写的东西中作出任何针对自己的结论。他们坚持的东西,同他们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唯一有关的是当他们的书遭到反对时,他们就会赶紧去捍卫它。教育的是别人,要求别人去思考,号召别人去行善……作者无论如何也不愿把自己的诊断用在自己身上。他认为自己有权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是有益的,他为自己思想的正确性负责,而不是为他的思想是否同自己的生活一致负责。
一个好的方法可能比热情更为人所需要。
能干的人和有计划的人使人感到他们是时间的主人。
既然够用,就不会嫌少。
“噢,路齐利,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某种思想是否权威,并不取决于拥护这种思想的人有多少。 但防治害虫部门的领导人对节约不感兴趣,只想为自己受到的侮辱予以回击——他们受到了侮辱,受到了刺激,这是重于一切的。
时间的分配几乎和两千年前塞纳卡时代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多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该干的事。
对一个纪念馆来说,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端。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2020年第一次听说《奇特的一生》,被柳比歇夫的神奇时间感知功能所吸引,因为那个时候我的时间管理特别差。为了提高时间管理能力,于是买了这本书。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作者现将主人翁柳比歇夫的生平和创作成果介绍了一遍,惊叹他的巨大的成果,他是怎么做到的?他那么忙,为什么还可以做这么多事情?惊叹于他对时间的感知,十分准确,对他来说时间就像钱一样重要。他的日记非常简短,都是记录日常工作和生活所花的时间,日记里没有书写任何关于感受、情感、感想方面的文字,这个就是他的时间帐簿。第一次读完,我的眼界打开了,也许是给自己的设限太多了,总是觉得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可是柳比歇夫却能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每年还看52部电影。第一次读完只是打开了我对时间的认知,并没有实践他记录时间的方法。
第二次读,是因为一个社群里面的老师推荐了这本书,于是2021年6月我又重新看了这本书,开始实际实践这本书的时间记录方式,我想知道自己的暗时间在哪里,每天记录,记录了1个月,发现自己也对时间有了很好的感知,过了一段时间,我没有再记录了,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这本书值得反复看、反复实践时间记录法,学习了能量管理的方法之后,我知道了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的底层逻辑,实际上他用的就是能量管理,所以他仅仅只是记录时间,而没有记录感情、感想之类的感性文字,并不代表他没有,只是没有记录而已,他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了科研和学习上,每天只工作5小时,每周会看一次电影、游泳,所以他不是一个时间机器,他只是懂得怎么对自己的精力进行管理,也懂得怎么给自己补充能量,所以他总是能量满满。
如果你还没有看这本书,快去买一本来看吧。
每日一书-《奇特的一生》
【书籍名称】:《奇特的一生》
【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阅读目标】:
1、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怎样,如何记录时间开销
2、我的人生该如何规划,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一生的计划目标是如何
3、怎样能生活等更好
【阅读感受】:
1、为什么柳比歇夫要坚持56年“时间管理法”
因为他在26岁的时候已经明确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
我真心觉得人一定是有目标,才会坚持的
2、柳比歇夫到底做出了多大的成绩?——惊叹的一生
(1)、学术事业上的成就:
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
即使在他“休息”的时候,他也以研究地蚤作为消遣,到1955年,他已搜集了35箱地蚤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天呀,这是什么概念呢?
(2)、跨学科学术的成就:
他是一位专家,也是一位杂家,他博大精深,他的知识面有多广,很难测度。
(3)、长寿的生命和旺盛的精力
其实柳比歇夫并不是一个身体非常健康的人,但是他规律的作息,运动,他是一个每天要10个小时的人啊,但是还能有这么多时间做学术,时间统计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4)、对时间的把控力
柳比歇夫能做到他不用看手表,能感知现在的时间点和做某一件事情的用时。
3、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
柳比歇夫为什么这么牛逼,那他的时间统计法是功不可没的,不仅保证了高效率,还保证了柳比歇夫旺盛的生命力。
他从1916年,当时他才26岁,就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日记,一直记录到他82岁高龄离开那一天,一共56年,一天没有间断。
他会这样记录他的时间,格式:日期+事件+花销时间,每天记录5-7行,另外,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
他的时间分类也是让人惊讶的,他对自己的文件进行分类,装订成册,信件、手稿都用打字机重新打过。把形形色色的杂志中需要的文章另行分类,装订成册。书籍,特别是杂志上的单篇文章,如果不编入系统的体系中,往往就会湮没在浩瀚的藏书中。
通过目录卡片,登记自己收藏的文章、书籍和小册子。目录卡片有个总的索引。
4、他恪守的时间管理原则
1、坚持做时间记录
今天是我记录时间的第二天,虽然对我的时间花销实际和计划有差距,但是我觉得有一点特别神奇的是会对时间会愈来愈有感觉,而且抗干扰性越来越好了。
2、保证睡眠时间
昨天晚上因为要完成读书笔记,我做到12点多,其实我自己挺内疚的。导致我今天早上没有办法早起。
【每日一句】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奇特的一生》
这是一本传记,描述了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这里的奇特我理解为常人眼中的奇葩——令人难以理解却心生敬佩。原因在于他一生都在耗费精力去 认真记录和统计自己花费的时间 ,这种看起来笨笨的行为在常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而纵观他的一生,成果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更重要的是,他 将自己的一生都仔细规划,设定了很好的人生 ,这种设定计划人生的能力和效果是让人佩服的,说真的,规划自己的人生是我一直都希望练就的能力,但从没想到真的存在这样的一个人,他能波澜不惊地成功地完成这件事情,并且成效显著。 这是硕果累累的一生——柳比歇夫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研究资料、文献、报告、书信等等,产量之高令人瞠目;这是平平淡淡的一生——柳比歇夫每天例行公事一般地记录自己的事件·时间日志,兢兢业业,诚诚恳恳,每天如此,毫无例外;这是格外幸福的一生——柳比歇夫在26岁时就确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标,穷尽毕生之力研究昆虫分类,这一人生目标的确定,让他十分确定自己生活中的重点,并让他在每一天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中获得成就和充实感;这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柳比歇夫在精神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和在研究上一样严格,他不断追求真理,只不过这些东西是他本能要去追寻的,属于他闲暇时光中享受乐趣的一部分。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就是他这一生的秘密所在。但这个方法其实没有多么神秘复杂的,其实就是: “记录”、“计划”和“总结” 。 在 “记录” 的过程中,他逐渐知道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大概会花多少时间,掌握了自己的能力和时间的相对关系,逐渐建立了对时间的精确感知度。 同时,他会 “计划” 和 “总结” 。 “计划” 就像做预算一样,分配自己的时间,比如按照经验去确定这个月能够读几本书;而 “总结” 就像做周期结算一样,复盘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当然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的使用情况会用自己完成的事情去衡量,有时还会有盈余和赤字的产生。 在 “记录”“计划”和“总结” 的过程中,他对时间的感知度越来越精确,越来越能够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 看起来就像是,他在完成人生绩效,不断地统计花了多长时间去什么事情,做到了对人生的量化。 你肯定觉得这方法很笨,我也觉得,作为一个处于工业4.0时代的90后,要我用这种原始办法一点点记录我的时间花销,真做不到。但是我们觉得这方法笨,其实是因为它的原理太简单。而我们做不到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它太简单,而是因为它需要坚持,它需要自律。 表面上看起来,柳比歇夫一生丰满而幸福的原因是他的时间统计法。 但这绝不是唯一原因。 这个时间统计法有效的前提一定是,确定了坚定的 人生目标 。柳比歇夫在26岁的时候就确认自己要将一生奉献给生物分类科研工作,而他最后只完成了地骚这一种生物中的几类的研究,所以他才会觉得时间太不够用,才会去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所以才会渴望去了解和感知时间。所以说,只有确定了坚定的人生目标,才能从根本上理解时间的重要性,才能有动力去了解时间,把时间当做朋友。 人生目标,是一个被讨论烂了的话题。在网上随便一搜,就有很多确定人生目标的方法,这里已经没有必要再赘述了。 如果你真的没有人生目标,可以这么做:首先上网搜一个方法, 知乎上这几个 就很好;接着找一个半天的时间,这周日的上午就刚好,取消聚会,早点起床,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纸,一支笔。 给自己一上午的时间去找人生的目标,这就像是为了买股票而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研究一个公司一样,这一点点付出,会让你收益匪浅。 除了坚定的人生目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拥有并坚守 良知 。良知是幸福的源泉,否则,没有良知的柳比歇夫只能是一个效率极高的机械而已,不可能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榜样。 客观上讲,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虽然给他带来了一生的幸福,但它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情况,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借鉴的点在于:首先 了解自己 ,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所在;其次才是 了解时间 ,找到自己的能力和时间之间共振的节奏,柳比歇夫用了时间统计的方法,可以借鉴但不一定必须照搬;最后是把时间当做朋友,说白了,就是 坚持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当你确认了方向,就动手做吧,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时间是最真诚而不会说谎的朋友,它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衡量你的付出,既不压榨也不放水;不论是低谷还是高潮,它都默默陪伴着你;你付出的点点滴滴,时间都帮你积攒着,你摊平在每分每秒中的汗水,最终都会厚积而薄发。
书评 | 《奇特的一生》神奇的时间管理书籍,强烈推荐!
担忧于自己的时间使用效率和精力管理,所以最近我一直想找到更好的时间管理办法。三番五次看到有网友推荐《奇特的一生》,于是就找来看了看。先说明一下,Jasmine从未看过时间管理方面的书,所以对我个人来说,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时时刻刻深受震撼。
它让我认识到 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人这么认真地记录和管理时间,就像一个设置好的程序,一丝不苟地执行了56年。
刚开始,我震惊于柳比歇夫这一生所达成的纷繁成就:他82岁时去世,生前发表70来部学术著作,包括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500多印张的论文和专著,“即使对于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仅探讨他本专业的问题,还写了大量关于无神论、进化论、古希腊史等方面的学术信件和文章。
但他同时又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他同样需要为自己和家庭讨生活——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室负责人,还经常到各地实地调研。他也不是没有烦心事,他的儿子在战争中丧命,他同普通人一样曾悲痛欲绝,一度甚至觉得科研都没有了意义。
那他为什么能同时取得如此多的成果,好好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呢?原因就在于 他从二十多岁起就定下了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目标 ,以及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独自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时间记录和管理办法 。
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
等不及看完全书,我就 开始尝试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方法 。柳比歇夫每做一件事,都会在本子上记录下起始时间,然后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计算每件事消耗了多久,纯工作时间又是多久。
考虑到自己并没有记录时间的习惯,加上数学也不好,我直接选择了用手机APP记录时间。每次做事之前,我在手机上点一下开始,做完之后再点一下结束就好了,它会自动帮我计算出消耗的时间,很是方便迅速。我还给时间段进行归档和分类,譬如睡觉时间、学习时间、工作时间、家务时间、娱乐时间、陪伴家人时间、运动时间等等......一天下来,看看花在不同分类上的时间总和,每天时间都用在哪些事情上一目了然。 这个方法我已经坚持了一个星期了,推荐给大家,你会惊讶于自己浪费了这么多时间,以及每天纯工作时间 (工作中进入心流状态的时间,刨除任何一点点心不在焉的时间段) 也就是短短的三四个小时。
除此之外,我认真规划了接下来一年左右的时间。 利用甘特图软件,安排好了接下来一个月、三四个月、半年、年底、一年的目标任务。以往也不是没有做过时间规划,但是仅仅做个年计划,列上一年要达成的目标,没有细化到半年、季度、每月、每周、每天。 真正细化了以后,才发现年计划存在问题是需要调整的,同时也踏实地知道了每天应该做什么才能达成目标。
考虑到剧透问题,Jasmine今天只是简要介绍了一下这本书以及它带给我的影响。没有做太多的书摘,期待大家看完以后来交流学习️️嘿嘿!
我是 Jasmine
今天是我坚持每天输出的 第13/100 天
用生命影响生命
我愿意和你一起遇见 更优秀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