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田游大龙的游大龙简介
因为龙头硕大,出游时一班要8个人,1个人看路,看前方有无障碍物,3个人擎,4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拽住龙头,使其保持平衡,并减轻擎龙者的负重。龙尾与龙身脱节,由3个人抬着跟在其后。据说,龙尾接上用来擎,与真龙相似,会招来雷鸣电击、暴风骤雨,故而不与龙身接上。每节(又称“桥”)龙的龙板两头各凿一个6厘米的洞,节与节之间用小竹做的长2米的龙棍穿插洞中,将龙连接。龙棍在下端放在“插袋”(用牛皮制成的袋)里,这样才能将龙擎起出游。每桥龙至少要2个后生,方能胜任。
[create_time]2016-06-01 05:12:33[/create_time]2016-06-16 02:54:3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梦风儿708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311b863.PKd5tHLAqCtgIFxDI3NPHw.jpg?time=3648&tieba_portrait_time=3648[avatar]TA获得超过18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view_count]姑田游大龙的介绍
姑田游大龙是姑田镇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出任潮州府检校,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未几姑田邓屋于元宵节期间首次游龙,正月十四晚龙游中堡、厚洋等村落,村民们欢天喜地,家家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
[create_time]2016-06-01 06:54:46[/create_time]2016-06-16 04:18:20[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桃酱gz[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0274ec6.4z7UY5yIZIxuhNtOpkUMMw.jpg?time=3668&tieba_portrait_time=3668[avatar]超过4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3[view_count]姑田大龙福建连城姑田游大龙
1、关于姑田大龙的历史作文400字2、这个被纸造出的“游龙”,竟还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3、你们有看过姑田大龙吗?关于姑田大龙的历史作文400字中华儿女从来就视龙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由此被称为“龙的传人”。在闽西连城县姑田镇的游大龙,闻名遐迩,有“天下第一龙”之称。正月十五元宵节,客家人都有游大龙的习俗。大龙是用纸、竹篾和木板做成的。从傍晚三四点开始,有游龙的家庭便把一节节的龙灯抬出来,到指定的地点拼接起来,整条龙约有40~100节不等。龙尾是单独擎立的举着,距离龙身数十米外。表示着“神龙见首不见尾”。游龙拼接好后,点上蜡烛。各家各户的青壮年身上都捆着一个牛皮做的碗状小兜用来抬撑杆。大龙头前点着火铳,还有抬灯照明队,锣鼓队游龙所到之处,每家每户都要燃松香迎接大龙,以求龙的保佑。游行直到夜里十一点才快要结束。年轻人们在此时异常兴奋,手持大龙,忽左忽右,忽快忽慢,使那大龙表现出呼风唤雨,翻江倒海的天性。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使得大龙遍体鳞伤,但快乐无穷第二天一早,人们抬着大龙四处游行给大家带去好运。正午,大龙直奔指定空旷田野处,预备焚烧。在那儿要堆一堆五百平方米左右的干稻草,并摆上贡品。之后游龙要绕稻草堆走三圈,人们又一次兴奋、快速地奔跑起来。龙灯因互相挤压而破烂不堪。有趣的是大龙出游的时候人们是比谁家制作的龙身最漂亮,游龙结束时却是比谁家制作的龙身最破烂,才意味着谁家最吉利。最后人们把龙身与稻草堆一起焚烧干净,这象征着真龙火化升天,能保一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姑田游大龙是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曾被列入过吉尼斯纪录,当时的大龙有两百三十七节,远看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山间。它真不愧为客家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同样的我也期待这2012年的元宵盛宴,相信这又是一次视觉的享受!这个被纸造出的“游龙”,竟还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姑田游大龙记忆中的年味姑田游大龙是姑田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12年,姑田游大龙打破最长游行花车吉尼斯世界纪录。姑田游大龙多使用”连史纸“制作,福建省连史纸制作工艺传承人邓金坤表示,姑田人就特别喜欢游龙,春节如果没龙的话,就觉得很冷清,这个成为了他们的传统习惯。一到正月十五元宵夜,姑田乡村,大龙翔游,看客云集。二百多节、千米长的大龙,蜿蜒于乡间村野,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一路上男女老少趋之若鹜,前后左右相随,游龙队伍浩浩荡荡达数里之长,热闹非常。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燃松明、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喜到人间”。“连史纸”制作工艺迄今已传承400多年姑田游大龙所用到的“连史纸”,又称连四纸,原产福建、江西,是一种高级竹制手工纸。连史纸的纸质洁白,薄而均匀,防热耐久,也因其耐久性的优良品质,素有“寿纸千年”之称。福建省连史纸制作工艺传承人邓金坤表示,连史纸竹料纤维比宣纸更加短,所以它的耐久性变化值能够达到2.8%。他也是因为感受到了连史纸的魅力,于是成了制作工艺人。邓师傅说,在古时就是利用毛竹把竹纸销到海外,于是竹纸就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出口货物,这样换了大量银子,所以制造竹纸的姑田镇也称为“金姑田”,莒溪叫“银”莒溪。但现在“连史纸”的传承却面临着难题。福建省连史纸制作工艺传承人邓金坤因为纤维短难度高,所以吓退了很多年轻人来学习,所以培养传承人,变得非常重要。我有个想法是借助智能化,把难的工艺拆交给流水线,让这个工艺简单一点,这样子我觉得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最后,邓师傅也在自己制作的连史纸上写下了对大家的新年祝福,祝大家虎年吉祥万事如意,虎虎生威,虎奋雄威。你们有看过姑田大龙吗?姑田游大龙龙头(一游大龙的来历与分布姑田镇游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明代人,出任潮州府检校,后定居潮州。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明万历年间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未几姑田邓屋于元宵节期间首次游龙,正月十四晚龙游中堡、厚洋等村落,村民们欢天喜地,家家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当时的龙,偏小偏短,直径只有0.4米左右,长度只有20多节。以后经过多次改进至清乾隆年间,龙的高度、宽度已定型,龙的制作式样业臻完美,相承沿袭至今。龙头的高度为2.4米,长7米,大直径0.8米,眼圈直径0.7米,龙口大张,内含一个直径0.6~0.7米的大红龙珠,大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气势。龙腰每节高度2.2米,大直径为0.7米,长4.3米。龙尾高度为2.4米,长6米,大直径0.8米。因为龙头硕大,出游时一班要8个人,1个人看路,看前方有无障碍物,3个人擎,4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拽住龙头,使其保持平衡,并减轻擎龙者的负重。龙尾与龙身脱节,由3个人抬着跟在其后。据说,龙尾接上用来擎,与真龙相似,会招来雷鸣电击、暴风骤雨,故而不与龙身接上。每节(又称“桥”龙的龙板两头各凿一个6厘米的洞,节与节之间用小竹做的长2米的龙棍穿插洞中,将龙连接。龙棍在下端放在“插袋”(用牛皮制成的袋里,这样才能将龙擎起出游。每桥龙至少要2个后生,方能胜任。清代至民国年间,姑田有12条大龙,分布在上堡、中堡、下堡、华垅、城兜、长较、上余、下余、东华、白莲、洋地等11个村。其中,有9条龙是由两三个姓合擎1条的,如上堡陈、赖、桑3姓合擎1条;下堡村邓屋与万堂(邓、蒋两姓合1条,周屋与黄屋(周、黄两姓合1条;小洋地邓、詹、钱、3姓合1条。长较村童、陈、林3姓合1条。新中国成立后,姑田大龙的条数逐渐减少,近10多年来只剩中堡、下堡的邓屋、万堂、城兜等3条龙。(二出龙、烧龙日期十三出龙、十四烧龙:小洋地1条;十四出龙,十五烧龙:华坑1条,邓、蒋(邓屋、万堂1条;十五出龙,十六烧龙:上堡、中堡、元甲、湖头、下余、洋地、城兜、长较等8条;十六出龙,十七烧龙:周、黄2姓1条。(三姑田大龙的特色姑田12条大龙中,形体大同小异,其中5条龙最有特色,现介绍如下:邓屋的龙“老得好”。姑田下堡邓屋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游龙,若干年后,邓屋十五代的弘才公与邻居万堂的蒋志贤认同年,尔后邓屋与万堂(邓姓与蒋姓合擎,其头尾照轮流一姓擎一年。这条龙的“桥”数一般是五、六十节左右。中堡的龙“长得好”。清代中堡江、华2姓合擎龙,随着人口的增长,龙也逐渐增长。从清乾隆年间起始分开擎,一姓游一年。为了保持“长得好”,当时两姓立条规定,不论江姓或华姓出龙,均需100桥以上,若确有困难不能凑足100桥时,也应用龙蛋凑足。每两桥龙蛋抵一桥大龙,从此两姓至今都按这一条例执行,保持了“长得好”的特色。游龙史上有两次世界之最,且都是华姓出龙。一次是1946年,长173节,700余米。另一次在2002年,多达230节,900余米。华坑的龙“高得好”。华坑的龙每节大小、长度与其他村一样,但它起游时的高度是别具一格的,高得惊人。龙头的第一竿龙棍是一丈二尺长,第二竿是一丈一尺九,第三竿是一丈一尺八,由此类推每桥矮一寸。但桥数不多,一般只有三四十桥,故最后的一竿龙棍也有八尺高,与其他村的龙棍还高出两尺多。“驳龙”要选择特殊的地点,平路不行,要选择在斜坡处,桥与桥之间用短绳子互系着,发一声喊“起脚!”霎时全部举起,动作不能快慢不齐。他们用的龙棍没有上栅的装置,顶端呈十字,喊“落脚”时全部放下来御掉。华坑人擎龙特别有功夫,一股蛮劲令人叹服。龙头不用绳索牵引,龙腰不用插袋,起脚时靠双手硬擎,擎龙人只在腰间系条腰带,擎得疲劳时可将龙棍插在腰带上稍作休息。一路上昂首阔步游来,实在壮观。华坑的龙不仅“高得好”,而且“游得好”。下堡周、黄两姓的龙“画得好”。周、黄屋原来是游花灯的,后改为游龙。他们的龙画,好似举办农民画展一样,观众喜爱看。龙身上画少量的龙鳞和云彩外,大部画的是双龙戏珠、丹凤朝阳、梅兰竹菊、牡丹芍药、八仙献宝、仙姬送子、雄鸡白鹤、奇花异卉、鲤鱼跳龙门等等。他们的龙不仅画得好,就是两头裁口上的诗词、句子也题得很好,字体真草隶篆今古书体集于一龙,画工技术代代相传,久经不败。所以自古至今他们的龙都被誉为“画得好”。游于田源之间城兜陈、江、杨、李4姓大龙“抬得好”。城兜的龙要游于河旁,走许多田间道路,但秩序井然,观众叫好。(四游大龙的意义1、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姑田擎龙都是两姓、三姓合擎一条龙。这些合擎龙的姓氏之间的关系都很好,如同兄弟一般,从未发生过宗派械斗。如华、江二姓,几百年来聚居在一起,双方相处非常融洽。逐年游龙上交下接,正月十五那天,若江姓出龙,游龙头、龙尾一行人必须持几把铳、香、纸、炮,两对大龙烛,到华姓总祠去烧香、放铳,、放炮,表示敬意;若华姓出龙,礼尚往来照例回敬,已传十多代,于今还是沿袭遵行,两姓历代和睦相处,相安无事。2、培养制龙艺术人才姑田扎制大龙的技术是历代相传的。父亲扎龙儿子相帮,帮上两年无形中就学会了。大龙制作包括备龙板、备筋骨、扎龙头、扎龙尾、扎龙腰、扎龙爪、扎龙蛋、糊裱、画龙、剪贴、题字、装灯、备龙棍、备插袋、备插袋布等15道工序。龙的骨架用竹篾制扎,外糊裱宣纸和画上龙鳞和云彩。制作时间为初三到十四,每节龙腰至少要4天以上。1991年正月初八日,龙岩茶花节。姑田大龙要在茶花节期间在龙岩踩街出游。十二月下旬组织30人到龙岩扎龙,仅用了十天时间便扎好一条108节的大龙和一条12节的小龙,并裱背好。年初二组织20人去画龙,做到每节龙的画面不一样,每节龙两头裁口的诗词、句子、对联也不重复。姑田农民诗社选派3个既会写、又会画、又会作诗题句的人才去参加。这些人不负重望,在年初七这天就完成绘画和题写诗、词的任务。龙头上题的一副对联是:“天下大龙称第一;岩城花节属头回。”把“龙岩”二字轻轻松松地嵌在里面,题得很是确切。这次游于龙岩茶花节大龙的字、画得到文艺界的好评。在庆祝龙岩建市十周年大型民俗踩街活动中,连城县展现姑田大龙的雄姿。展现在岩城市民眼里的是一条79节、近300米长的大龙。3、寓炼于乐,增加体质擎龙时两只手,两只脚以及双眼双肩和头,一身都要活动。迈开桩步,气沉丹田,双腿稳健下蹲,是擎龙的基本功。当龙入角(90度急转弯时,你惹不懂决窍,肯定你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遇上刮风,是最费力的事。一节龙上百斤,此时你得用头朝逆风抵着龙棍,双脚用力,叉开八字步,双手紧扶龙棍,使龙不致被风吹倒,一身的力气都会自然而然的地发挥出来。擎龙是一项极好的体育锻炼活动。1991年,大龙游于龙岩茶花节。“一夜龙游天下晓;三声铳响九州知”。姑田大龙轰动龙岩城,在龙岩的外宾亲眼目睹姑田大龙的雄姿,赞不绝口。还有拍成录像带到马来西亚及祖国宝岛台湾等地播放,引起轰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播放了姑田大龙的实况。1992年省画报社的记者和摄影师,将姑田游大龙的镜头拍下来,刊登在福建画报上。省、地报刊多次刊登过有关姑田大龙的文章。1996年年初八,四川电视台转播了姑田游大龙。真是姑田大龙甲天下,闻名海内外。姑田人爱龙,把龙看成是祈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游龙这一传统活动,必将更加健康地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增光添彩。4、体现姑田独特物质4.1扎制大龙的竹林资源姑田的水利、矿藏、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镇有林地面积43.5万亩,林木蓄积量200多万立方米,是连城的重要林区之一。竹林面积6万多亩,毛竹立竹720万株。而制作大龙骨架、龙棍等重要部分都出自于这竹林中。4.2糊裱大龙的宣纸连城宣纸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连城县一带就有生产竹料纸和皮料纸,明天启年间,姑田镇的制纸师傅到邵武一带学习当地的制纸工艺,回来后,结合本地工艺进行改进,形成了连城宣纸特有的制作工艺。“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说的就是连城宣纸竹丝天然漂白制作工艺的繁琐,其工序达72道。主要工艺流程分备料和制纸两大部分,总耗时8个月左右。备料主要在山上,先是砍青,即上山砍嫩竹,将嫩竹下竹塘,费时2个月沤烂;然后将沤烂的嫩竹洗成竹丝、坯吹,先在石灰水里浸渍,洗净进行炊料蒸煮,后用纯碱浸渍,再次进行炊料蒸煮;竹丝洗净后上竹竿晒干做成竹丝饼,在山上漂白3个月后,送到碓料房进行碓料,到此,造纸的原料方才备好。制纸首先是在纸寮进行手工捞纸,捞到300张左右、15厘米厚的湿纸层后将其水分榨干;然后,送至焙纸房进行焙干;焙干后在经过老师傅精心的整纸、选纸,将不合要求的纸张剔除,确保宣纸的质量;最后,用60厘米长的裁纸弯刀按规格进行切纸,包装好后就可以销售。正是特有的制作工艺,造就了连城宣纸的高品质。该纸厚度适中,抗拉性强,质地柔软、纤密耐用,白净吸墨,能经受风吹雨打,太阳暴晒,强光照射而不变色,享有“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的美誉。而且,姑田质量上乘的漂料宣纸,一直是四堡雕版印刷产业用来印刷较为重要书籍纸张的材料,为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民国初期,连城宣纸业达到高峰,拥有1000余户手工纸槽,工人一万多人,年产量6万担,纸庄商号50多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日本、越南、泰国、缅甸等地,成为当时全国五大宣纸产地之一。连城县主动作为,部门、企业协同配合,积极开展连城宣纸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7年9月,该工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一过,姑田家家户户就开始忙于抬竹、备龙板、扎龙。大龙制作工序相当复杂,有备龙板、备筋骨、扎龙头、扎龙尾、扎龙腰、扎龙爪、扎龙蛋、糊裱、画龙、剪贴、题字、装灯等十五道之多。龙板每节长四米,两头凿有一圆洞用以相互连接。龙头高达二米四、长七米,龙口内含一大红龙珠,大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之势;龙腰每节高二米二、长四米三;龙尾高二米四、长六米。大龙每节由五个青壮年轮流抬举游动,而硕大龙头由三个人擎着、一个人前面看路、四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拉住,方可平平稳稳前行。看着肩挂插袋、手擎龙棍的小伙子一步一趋,擎着大龙摇摇晃晃出游,还要应付前后的挤压,不禁为之捏一把汗。但对于当地的年轻人来说,擎龙很累,却很有趣,这是过年最热闹的场面。
[create_time]2023-05-25 16:13:18[/create_time]2023-06-09 16:13:1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宸辰游艺策划[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480429a35d67e6d0c154d338789695a.jpeg[avatar]分享有趣专业的游艺小知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2[view_count]
你们有看过姑田大龙吗?
姑田游大龙 龙头 (一) 游大龙的来历与分布
姑田镇游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明代人,出任潮州府检校,后定居潮州。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明万历年间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未几姑田邓屋于元宵节期间首次游龙,正月十四晚龙游中堡、厚洋等村落,村民们欢天喜地,家家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
当时的龙,偏小偏短,直径只有0.4米左右,长度只有20多节。以后经过多次改进至清乾隆年间,龙的高度、宽度已定型,龙的制作式样业臻完美,相承沿袭至今。龙头的高度为2.4米,长7米,大直径0.8米,眼圈直径0.7米,龙口大张,内含一个直径0.6~0.7米的大红龙珠,大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气势。龙腰每节高度2.2米,大直径为0.7米,长4.3米。龙尾高度为2.4米,长6米,大直径0.8米。因为龙头硕大,出游时一班要8个人,1个人看路,看前方有无障碍物,3个人擎,4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拽住龙头,使其保持平衡,并减轻擎龙者的负重。龙尾与龙身脱节,由3个人抬着跟在其后。据说,龙尾接上用来擎,与真龙相似,会招来雷鸣电击、暴风骤雨,故而不与龙身接上。每节(又称“桥”)龙的龙板两头各凿一个6厘米的洞,节与节之间用小竹做的长2米的龙棍穿插洞中,将龙连接。龙棍在下端放在“插袋”(用牛皮制成的袋)里,这样才能将龙擎起出游。每桥龙至少要2个后生,方能胜任。
清代至民国年间,姑田有12条大龙,分布在上堡、中堡、下堡、华垅、城兜、长较、上余、下余、东华、白莲、洋地等11个村。其中,有9条龙是由两三个姓合擎1条的,如上堡陈、赖、桑3姓合擎1条;下堡村邓屋与万堂(邓、蒋两姓)合1条,周屋与黄屋(周、黄两姓)合1条;小洋地邓、詹、钱、3姓合1条。长较村童、陈、林3姓合1条。
新中国成立后,姑田大龙的条数逐渐减少,近10多年来只剩中堡、下堡的邓屋、万堂、城兜等3条龙。
(二) 出龙、烧龙日期
十三出龙、十四烧龙:小洋地1条;
十四出龙,十五烧龙:华坑1条,邓、蒋(邓屋、万堂)1条;
十五出龙,十六烧龙:上堡、中堡、元甲、湖头、下余、洋地、城兜、长较等8条;
十六出龙,十七烧龙:周、黄2姓1条。
(三) 姑田大龙的特色
姑田12条大龙中,形体大同小异,其中5条龙最有特色,现介绍如下:
邓屋的龙“老得好”。姑田下堡邓屋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游龙,若干年后,邓屋十五代的弘才公与邻居万堂的蒋志贤认同年,尔后邓屋与万堂(邓姓与蒋姓)合擎,其头尾照轮流一姓擎一年。这条龙的“桥”数一般是五、六十节左右。
中堡的龙“长得好”。清代中堡江、华2姓合擎龙,随着人口的增长,龙也逐渐增长。从清乾隆年间起始分开擎,一姓游一年。为了保持“长得好”,当时两姓立条规定,不论江姓或华姓出龙,均需100桥以上,若确有困难不能凑足100桥时,也应用龙蛋凑足。每两桥龙蛋抵一桥大龙,从此两姓至今都按这一条例执行,保持了“长得好”的特色。
游龙史上有两次世界之最,且都是华姓出龙。一次是1946年,长173节,700余米。另一次在2002年,多达230节,900余米。
华坑的龙“高得好”。华坑的龙每节大小、长度与其他村一样,但它起游时的高度是别具一格的,高得惊人。龙头的第一竿龙棍是一丈二尺长,第二竿是一丈一尺九,第三竿是一丈一尺八,由此类推每桥矮一寸。但桥数不多,一般只有三四十桥,故最后的一竿龙棍也有八尺高,与其他村的龙棍还高出两尺多。“驳龙”要选择特殊的地点,平路不行,要选择在斜坡处,桥与桥之间用短绳子互系着,发一声喊“起脚!”霎时全部举起,动作不能快慢不齐。他们用的龙棍没有上栅的装置,顶端呈十字,喊“落脚”时全部放下来御掉。华坑人擎龙特别有功夫,一股蛮劲令人叹服。龙头不用绳索牵引,龙腰不用插袋,起脚时靠双手硬擎,擎龙人只在腰间系条腰带,擎得疲劳时可将龙棍插在腰带上稍作休息。一路上昂首阔步游来,实在壮观。华坑的龙不仅“高得好”,而且“游得好”。
下堡周、黄两姓的龙“画得好”。周、黄屋原来是游花灯的,后改为游龙。他们的龙画,好似举办农民画展一样,观众喜爱看。龙身上画少量的龙鳞和云彩外,大部画的是双龙戏珠、丹凤朝阳、梅兰竹菊、牡丹芍药、八仙献宝、仙姬送子、雄鸡白鹤、奇花异卉、鲤鱼跳龙门等等。他们的龙不仅画得好,就是两头裁口上的诗词、句子也题得很好,字体真草隶篆今古书体集于一龙,画工技术代代相传,久经不败。所以自古至今他们的龙都被誉为“画得好”。 游于田源之间
城兜陈、江、杨、李4姓大龙“抬得好”。城兜的龙要游于河旁,走许多田间道路,但秩序井然,观众叫好。
(四) 游大龙的意义
1、 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
姑田擎龙都是两姓、三姓合擎一条龙。这些合擎龙的姓氏之间的关系都很好,如同兄弟一般,从未发生过宗派械斗。如华、江二姓,几百年来聚居在一起,双方相处非常融洽。逐年游龙上交下接,正月十五那天,若江姓出龙,游龙头、龙尾一行人必须持几把铳、香、纸、炮,两对大龙烛,到华姓总祠去烧香、放铳,、放炮,表示敬意;若华姓出龙,礼尚往来照例回敬,已传十多代,于今还是沿袭遵行,两姓历代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2、培养制龙艺术人才
姑田扎制大龙的技术是历代相传的。父亲扎龙儿子相帮,帮上两年无形中就学会了。大龙制作包括备龙板、备筋骨、扎龙头、扎龙尾、扎龙腰、扎龙爪、扎龙蛋、糊裱、画龙、剪贴、题字、装灯、备龙棍、备插袋、备插袋布等15道工序。龙的骨架用竹篾制扎,外糊裱宣纸和画上龙鳞和云彩。制作时间为初三到十四,每节龙腰至少要4天以上。
1991年正月初八日,龙岩茶花节。姑田大龙要在茶花节期间在龙岩踩街出游。十二月下旬组织30人到龙岩扎龙,仅用了十天时间便扎好一条108节的大龙和一条12节的小龙,并裱背好。年初二组织20人去画龙,做到每节龙的画面不一样,每节龙两头裁口的诗词、句子、对联也不重复。姑田农民诗社选派3个既会写、又会画、又会作诗题句的人才去参加。这些人不负重望,在年初七这天就完成绘画和题写诗、词的任务。龙头上题的一副对联是:“天下大龙称第一;岩城花节属头回。”把“龙岩”二字轻轻松松地嵌在里面,题得很是确切。这次游于龙岩茶花节大龙的字、画得到文艺界的好评。
在庆祝龙岩建市十周年大型民俗踩街活动中,连城县展现姑田大龙的雄姿。展现在岩城市民眼里的是一条79节、近300米长的大龙。
3、寓炼于乐,增加体质
擎龙时两只手,两只脚以及双眼双肩和头,一身都要活动。迈开桩步,气沉丹田,双腿稳健下蹲,是擎龙的基本功。当龙入角(90度急转弯)时,你惹不懂决窍,肯定你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遇上刮风,是最费力的事。一节龙上百斤,此时你得用头朝逆风抵着龙棍,双脚用力,叉开八字步,双手紧扶龙棍,使龙不致被风吹倒,一身的力气都会自然而然的地发挥出来。擎龙是一项极好的体育锻炼活动。
1991年,大龙游于龙岩茶花节。“一夜龙游天下晓;三声铳响九州知”。姑田大龙轰动龙岩城,在龙岩的外宾亲眼目睹姑田大龙的雄姿,赞不绝口。还有拍成录像带到马来西亚及祖国宝岛台湾等地播放,引起轰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播放了姑田大龙的实况。1992年省画报社的记者和摄影师,将姑田游大龙的镜头拍下来,刊登在福建画报上。省、地报刊多次刊登过有关姑田大龙的文章。1996年年初八,四川电视台转播了姑田游大龙。真是姑田大龙甲天下,闻名海内外。
姑田人爱龙,把龙看成是祈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游龙这一传统活动,必将更加健康地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增光添彩。
4、体现姑田独特物质
4.1扎制大龙的竹林资源
姑田的水利、矿藏、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镇有林地面积43.5万亩,林木蓄积量200多万立方米, 是连城的重要林区之一。竹林面积6万多亩,毛竹立竹720万株。而制作大龙骨架、龙棍等重要部分都出自于这竹林中。
4.2糊裱大龙的宣纸
连城宣纸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连城县一带就有生产竹料纸和皮料纸,明天启年间,姑田镇的制纸师傅到邵武一带学习当地的制纸工艺,回来后,结合本地工艺进行改进,形成了连城宣纸特有的制作工艺。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说的就是连城宣纸竹丝天然漂白制作工艺的繁琐,其工序达72道。主要工艺流程分备料和制纸两大部分,总耗时8个月左右。备料主要在山上,先是砍青,即上山砍嫩竹,将嫩竹下竹塘,费时2个月沤烂;然后将沤烂的嫩竹洗成竹丝、坯吹,先在石灰水里浸渍,洗净进行炊料蒸煮,后用纯碱浸渍,再次进行炊料蒸煮;竹丝洗净后上竹竿晒干做成竹丝饼,在山上漂白3个月后,送到碓料房进行碓料,到此,造纸的原料方才备好。制纸首先是在纸寮进行手工捞纸,捞到300张左右、15厘米厚的湿纸层后将其水分榨干;然后,送至焙纸房进行焙干;焙干后在经过老师傅精心的整纸、选纸,将不合要求的纸张剔除,确保宣纸的质量;最后,用60厘米长的裁纸弯刀按规格进行切纸,包装好后就可以销售。
正是特有的制作工艺,造就了连城宣纸的高品质。该纸厚度适中,抗拉性强,质地柔软、纤密耐用,白净吸墨,能经受风吹雨打,太阳暴晒,强光照射而不变色,享有“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的美誉。而且,姑田质量上乘的漂料宣纸,一直是四堡雕版印刷产业用来印刷较为重要书籍纸张的材料,为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民国初期,连城宣纸业达到高峰,拥有1000余户手工纸槽,工人一万多人,年产量6万担,纸庄商号50多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日本、越南、泰国、缅甸等地,成为当时全国五大宣纸产地之一。
连城县主动作为,部门、企业协同配合,积极开展连城宣纸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7年9月,该工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一过,姑田家家户户就开始忙于抬竹、备龙板、扎龙。大龙制作工序相当复杂,有备龙板、备筋骨、扎龙头、扎龙尾、扎龙腰、扎龙爪、扎龙蛋、糊裱、画龙、剪贴、题字、装灯等十五道之多。龙板每节长四米,两头凿有一圆洞用以相互连接。龙头高达二米四、长七米,龙口内含一大红龙珠,大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之势;龙腰每节高二米二、长四米三;龙尾高二米四、长六米。
大龙每节由五个青壮年轮流抬举游动,而硕大龙头由三个人擎着、一个人前面看路、四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拉住,方可平平稳稳前行。看着肩挂插袋、手擎龙棍的小伙子一步一趋,擎着大龙摇摇晃晃出游,还要应付前后的挤压,不禁为之捏一把汗。但对于当地的年轻人来说,擎龙很累,却很有趣,这是过年最热闹的场面。
[create_time]2013-10-27 12:05:44[/create_time]2013-11-09 17:45:58[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5[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35[view_count]
关于戴宗的作文400字
,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
《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create_time]2015-10-30 20:58:06[/create_time]2015-11-14 20:57:3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营瑜英[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616dd1b.J1ihoJo77MGDbbGZZQAv6g.jpg?time=4175&tieba_portrait_time=4175[avatar]TA获得超过4.7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45[view_count]
有关历史的400字作文(有题目)
《历史风流》 岁月悠悠,花开花落,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任务埋葬在这历史悠久的故土中,又有多少王侯将相古代君王在这片故土上战争、杀戮?正是这一幅幅重新展现的画卷,向我们诉说着浩长的历史。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隋炀帝被逼龙舟皇陵勒颈的一滴苦涩之泪,就是屈原空有一身抱负,却屡遭排斥,自刎于汨罗江的一声悲愤之叹息,就是韩信居功自傲,密谋造反,被萧何竹剑刺胸的一丝悔意。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任务历经了成功与失败,历尽了磨难与生死?若无秦二世暴虐无道,何来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若无汉武帝励精图治,分地削侯,何来大将卫青漠北大败匈奴?若无三国鼎立之局面,何来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一声仰天长叹? 历史向我们所说着古老的故事,向我们证明着浩荡的生命长河,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流尽了世间芳华,流遍了大好河山,它的气势磅礴,它的浩浩荡荡,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优美的卷轴。 西楚霸王项羽,江山未定就大封诸侯,他的自负,他的傲气,使他冲昏了头脑,完全忽视了汉王刘邦的力量,最终四面楚歌,被汉军重重包围,自刎于乌江,一代枭雄就此葬身,化作缕缕波涛,随着奔腾的乌江之水流向浩瀚的天河。 历史在前进,我们的学习就犹如这激烈的战争,战场虽然在改变,但我们的雄心壮志绝不会变,我们要在学习的战场上,力压群雄,在顺境中毫不松懈,在逆境中奋发向上,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这片天空下展翅翱翔!
[create_time]2014-12-16 18:48:13[/create_time]2014-12-31 18:26:01[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8[alue_good]理想1戒了2[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311dc32.1Lx7D5jMoOz9fGm9cKqilQ.jpg?time=4798&tieba_portrait_time=4798[avatar]TA获得超过2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74[view_count]
客家民风民俗
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自古以来以重礼、讲礼貌著称。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属之间,邻居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都有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人人都得遵守,若不,就会被人耻笑,甚至会骂你“早死爷爷少教导”。
客家人的礼节很多,很繁杂。只能略举几例。
待客。客人光临,男客人由男人陪坐,敬烟,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膊”、“穿内裤”接待客人,亦不能随意弯腰曲背、架“二郎腿”,抠鼻子、玩脚丫。奉茶也很有讲究,单独奉茶给客人时要用双手端,客人多时用托盘端茶。客人接茶坐着要起身,不起身要说对不起,我没有起身。主人回答不用客气。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处不相逢”。
进餐。主人与客人进餐时,要客人或长辈坐上席,宴席上给客人斟酒要按座席的大小顺序。以方桌、圆桌为例:陪客的在方桌坐8号位、圆桌坐10号位,斟酒则按座位的大小顺序。这些规矩目前仍很讲究,尤其是广大农村。主人要给客人盛饭,请客人吃菜,不能侵占客人座位,不能脚踏别人的凳子横木,夹菜时只能夹自己一方的菜,不能目中无人乱夹乱挑。同一席的人吃饱时,不得离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搁在自己的饭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子搁在饭碗上,则表示不满或表示没有吃饱)或说一声某某请慢吃,对不起我没有等你。待客人回答:别客气,才能离席送客。
送客。当客人提出要走时,主人要先挽留,客人确实要走,主人应为客人拿物、开门、送出大门。客人说请留步,主人才与客人拱手或握手告别。多人同行的,客人长辈或老者先行。
客家人还有很多礼节,如子女早晨起来、晚上临睡要向父母或长辈问安,晚辈外出回来要给长辈打招呼,这是不可违逆的礼节。亲友有了红、白喜事都能主动相帮,互送礼物,就是平时有了什么新鲜食品,均要与邻里共享等等。
客家酒俗文化
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 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create_time]2016-09-07 13:40:42[/create_time]2013-06-01 21:10:53[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44[alue_good]huang_0131[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457b266.PACbfpPhRVVYdXru4WsjMA.jpg?time=3069&tieba_portrait_time=3069[avatar]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842[view_count]
客家民俗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酿”。这种“酒酿”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客家的“崇九”风俗
客家话"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有"崇九"风俗。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选与九相关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楼房的层数和房间数也是九的倍数,认为这样可以长久同居共处。"九"在客家人的婚烟嫁娶中显得尤为重要,男女双方相亲、换帖,一般都选与九有关的日子,聘金尾数要带"九",如1999元,迎亲的队伍也要凑足9人,凡礼品都要9方为吉利。客家人做寿,寿粄要做81或360个,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鲜汤、炖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阳(九九)寿糕等等。 由于九与韭谐音,小孩破学启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谕九,如:"燕子含泥过九江,妹子送郎出外乡,九月九日种韭菜,两人交情久久长。"客家人对九的重视,还表现在把正月初九视为良辰吉日。春节后,出门做工、经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这天才离家启程,期望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兴旺发达。节日与习俗
主要节日
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
主要礼俗
婚姻礼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而往往婆婆对儿媳会严格~ 嫁入3天后要开始干活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客家的成年礼仪俗称“出花园”)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广东揭西客家地区迁新居前要请相士“捡日“(即吉日吉时,吉日多为年头年尾,吉时为晚上),在新居大门设八仙桌,摆酒席,由相士主持,请如门神、土地等诸神,及前三代祖宗前来享用,称为”拜门神“(未”拜门神“先行入住称为”借住“)。然后焚化由相士写的地契,向诸神及祖先通告此处已有主。待神灵祖先食罢,焚烧纸钱及放鞭炮。后一家之主提烧旺的炭火炉,家眷各自拿新的厨具等小物件(家中人丁较少的则带母鸡及一窝小鸡,寓意人丁兴旺),新居每一处都要经过。 次日早上,同族媳妇大早前来帮忙”擂茶“(地方客家人接待客人之食),做汤圆,接待前来祝贺的亲友,中午的时候准备宴席款待亲友等。礼节诸多,粗略描述。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年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游神 潮汕地区客家村落(包括潮汕村落)会在每年年初固定的日子将村里的宫庙的神明请出,组成一个少则几十人,多则一二百人的游神队伍,敲锣打鼓穿街过巷。请求神明保佑村里各家各户事事顺利(此处之神明几乎都有潮汕守护神--三山国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初七,要吃“七样菜”,这里的“七样菜”指的是纯素菜七样加在一起烧炒而成。 也就是擂茶[4],客家人都在人日这天吃擂茶,配上七样素菜享用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create_time]2012-02-14 18:50:21[/create_time]2012-04-18 17:17:04[finished_time]6[reply_count]85[alue_good]水晶公主ljl[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7023c8d.veV_ysqWtJ_5CDzV__HIHg.jpg?time=3168&tieba_portrait_time=3168[avatar]TA获得超过85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0640[view_count]
带你了解龙岩客家文化
龙岩,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辖新罗区、永定区和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四县,代管漳平市。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和着名侨区,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点和重要聚集地,也是中国着名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所拥有的客家文化主要体现在客家风俗习惯与客家话。
客家风俗习惯
娶亲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情。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后,新娘要站在门口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这是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接着新娘被背出家门,上车时她的兄弟要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此时,新娘便要放声恸哭。到达男家后,新娘还要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之后才开始婚礼的各个程序。
客家凉帽
客家凉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凉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麦杆编成,斗笠的顶部缝着布,帽沿四周除正面外,垂挂着五寸来长的彩布,未婚的姑娘还要在垂布的两端挂五颜六色的彩带。彩带是客家姑娘婚否的标志。凉帽除了有遮阳、防雨、防尘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
姑田游大龙
元宵佳节游大龙是连城县姑田镇的传统文娱活动,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姑田纸扎龙直径70厘米,长600余米,由一百五十节组成,由600余名青壮年参舞,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闽西木偶戏
木偶多至36个,每个木偶由10多条线操吊,木偶身长77厘米,眼珠会转,嘴会张合,四肢能活动。分为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净和文丑等角色。木偶戏剧目达到几百种之多。
龙岩语言文化
龙岩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五县通行客家话,均属闽西客家语方言,占本地语言的70%以上;龙岩市新罗区(闽南方言龙岩话片区)、漳平市(闽南语系漳州腔漳平话;部分地区如溪南新桥等接近泉州地区为泉腔)通行闽南语。另外普通话在该地区使用的非常广泛。
龙岩客家文化之旅
龙岩是客家文化的始源地,所历史存留下来的遗迹有很多,其中主要以培田村古民居、连城四堡、土楼民俗文化村、上杭李氏大宗祠、福建土楼等为主。
培田村古民居
培田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连城县境内、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以“九厅十八井”为基本特征,组成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落,它厅高堂阔,雕梁画栋,纵主横次,厅厢配套,卫生设施科学而完善,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善结合。
连城四堡
连城另一古镇四堡,是中国唯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四堡雕版印刷始于宋末,鼎盛于明清,当时此地印坊栉比,书楼林立,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有流动贩卖,外地书商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使四堡刊印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成为当时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在雕版展览馆内,一块块乌黑斑驳的木刻印板上,“藏板所有,翻刻必究”,“本斋藏板,翻刻必究”等字标,清晰可见,足见“版权”这个现代的时髦词汇,在当时早已有它的原始萌芽。由于此地地处偏僻山区,有山高皇帝远之感,当时全国不少禁书如《金瓶梅》等得以在此印刷,使四堡雕版印刷更为兴盛。连城四堡已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幸存的古书坊群也成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土楼民俗文化村
土楼民俗文化村是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位于福建省龙岩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内。景区内建筑独特,其中有富丽堂皇的“圆楼王子”振成楼等其他特征土楼40多座。
上杭李氏大宗祠
位于上杭县境内李氏大宗祠,建筑结构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气势磅礴,熔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炉,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孙李梦兰)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历时四年建成,每年的春清明、春节等节日,均有无数海内外李氏宗亲来此谒祖,被誉为“客家第一宗祠”,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客家文化以规模宏伟、凝内御外的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这里的土楼历史之悠久,种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结构之奇巧,功能之齐全堪称世界之最。据统计,这里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30多种,着名的方楼4000多座,最古老是土楼馥馨楼位于永定县湖雷镇下寨村,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其中圆楼360多座,它似从天而降的飞碟,地上冒出的巨大蘑菇,最为震撼人心,它同古罗马斗兽场和现代体育馆有相似造型的庞大单体建筑,联合国专家则称它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模式”,作为唯一性的世界文化奇观,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福建旅游品牌。
[create_time]2022-06-26 15:03:17[/create_time]2022-07-09 21:31:5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生活轨迹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97a2a18.YZpn1lIqH-wVEOjkj3mX6A.jpg?time=4954&tieba_portrait_time=4954[avatar]TA获得超过258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0[view_count]
龙岩客家文化包括什么
龙岩客家文化主要体现在客家风俗习惯与客家话上。 客家风俗习惯 娶亲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情。 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后,新娘要站在门口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这是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 接着新娘被背出家门,新娘的兄弟要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此时,新娘便要放声恸哭。 到达男家后,新娘还要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 之后才开始婚礼的各个程序。 客家凉帽 客家凉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凉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麦杆编成,斗笠的顶部缝着布,帽沿四周除正面外,垂挂着五寸来长的彩布,未婚的姑娘还要在垂布的两端挂五颜六色的彩带。 彩带是客家姑娘婚否的标志。 凉帽除了有遮阳、防雨、防尘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 姑田游大龙 元宵佳节游大龙是连城县姑田镇的传统文娱活动,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 姑田纸扎龙直径70厘米,长600余米,由一百五十节组成,由600余名青壮年参舞,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闽西木偶戏 木偶多至36个,每个木偶由10多条线操吊,木偶身长77厘米,眼珠会转,嘴会张合,四肢能活动。 分为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净和文丑等角色。 木偶戏剧目达到几百种之多。 龙岩语言文化 龙岩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五县通行客家话,均属闽西客家语方言,占本地语言的70%以上;龙岩市新罗区(闽南方言龙岩话片区)、漳平市(闽南语系漳州腔漳平话;部分地区如溪南新桥等接近泉州地区为泉腔)通行闽南语。 另外普通话在该地区使用的非常广泛。 龙岩客家文化之旅 龙岩是客家文化的始源地,所历史存留下来的遗迹有很多,其中主要以培田村古民居、连城四堡、土楼民俗文化村、上杭李氏大宗祠、福建土楼等为主。 培田村古民居 培田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连城县境内、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它以“九厅十八井”为基本特征,组成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落,它厅高堂阔,雕梁画栋,纵主横次,厅厢配套,卫生设施科学而完善,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善结合。 连城四堡 连城另一古镇四堡,是中国唯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 四堡雕版印刷始于宋末,鼎盛于明清,当时此地印坊栉比,书楼林立,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有流动贩卖,外地书商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使四堡刊印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成为当时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 连城四堡已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幸存的古书坊群也成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土楼民俗文化村 土楼民俗文化村是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位于福建省龙岩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内。 景区内建筑独特,其中有富丽堂皇的“圆楼王子”振成楼等其他特征土楼40多座。 上杭李氏大宗祠 位于上杭县境内李氏大宗祠,建筑结构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气势磅礴,熔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炉,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孙李梦兰)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历时四年建成,每年的春清明、春节等节日,均有无数海内外李氏宗亲来此谒祖,被誉为“客家第一宗祠”,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客家文化以规模宏伟、凝内御外的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这里的土楼历史之悠久,种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结构之奇巧,功能之齐全堪称世界之最。 据统计,这里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30多种,着名的方楼4000多座,最古老是土楼馥馨楼位于永定县湖雷镇下寨村,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其中圆楼360多座,它似从天而降的飞碟,地上冒出的巨大蘑菇,最为震撼人心,它同古罗马斗兽场和现代体育馆有相似造型的庞大单体建筑,联合国专家则称它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模式”,作为唯一性的世界文化奇观,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福建旅游品牌。
[create_time]2022-11-21 06:17:02[/create_time]2022-12-02 09:00:2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天然槑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a3084cb.ATR7THZ25E9Imhl_JAp6UA.jpg?time=4576&tieba_portrait_time=4576[avatar]TA获得超过917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view_count]
龙岩市新罗区教育局所属学校 和 龙岩市教育局直属学校 各指的哪些学校?要具体的校名。
市属学校:龙岩学院,电大龙岩分校,龙岩市高级中学,龙岩财经学校,龙岩高级技工学校,龙岩师范附小,华兴电脑学校,龙岩一中,龙岩市卫生学校,龙岩农业学校,民办龙岩实验中学
新罗区内的中小学,高职,技工学校都是属于新罗区教育局的,有上百所,不知道要什么学校。
[create_time]2011-04-10 00:12:03[/create_time]2011-04-11 13:39:2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0[alue_good]dwyaness[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e2cdd60.i94a-WC7D4EqfGLigblElA.jpg?time=2964&tieba_portrait_time=2964[avatar]TA获得超过540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4636[view_count]
游神是哪里的风俗啊?
游神【行香】或称迎神.是福建闽东福州等地的传统习俗。道教色彩浓厚!是福建民间信仰在正月期间举行的重要活动!闽南和莆田也叫【出游】【营年】【进香】【天香巡境】【绕境】【营老爷】等。福建内部神明众多,除了道教神祗外,还有各种村境自己的地方神,闽南称为境主公,福州郊区一带多称呼【大王爷】也是境主神。还有一些古时候当地比较出名的祖先,做了一些好事,也被尊为神,为后辈楷模,崇拜之。闽东一带信众较多的神有;东岳泰山大帝,五福大帝,妈祖,临水陈太后【福州信仰最多的女神】白马王,田都元帅,玄天上帝.等。闽南多供奉,保生大帝,天上圣母,开漳圣王。。游神.是汉族传统民间信仰【风俗】古时候各地均有。现在国内主要在福建,广东潮汕和粤西地区流行。游神主要的目的是:从宫庙请出神明,春巡境土,祈求‘风调雨顺,合境平安’的寓意。人神同乐,鼓乐喧天,团结宗族情感,和谐邻里关系。迎神活动一般是在正月举行,元宵节前后最为热闹。据观察潮汕地区仪式传统,正月福建全省均有类似迎神活动。福州郊区的长乐,闽侯,连江,马尾等地也颇为‘闹热。此习俗有古汉移风。闽粤后生仔应当继承发扬下去..政府要多支持,媒体多宣传,传承真正的华夏风采
[create_time]2023-03-17 10:49:44[/create_time]2022-03-23 16:05:28[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乾莱信息咨询[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62ac8245037c35cef5dd05b07789a9ca.jpeg[avatar]百度认证:内蒙古乾莱科技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979[view_count]
古田会议旧址要门票吗
亲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古田会议旧址是免费参观,但是也要取门票才能进入,提供身份证就可以免费取门票了,
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采眉岭笔架山下。会址座东朝西。始建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单层歇山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宗祠建筑。祠堂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826平方米。后改为和声小学校址。
开放时间 08:00-18: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门票攻略 具体详情请咨询景区
交通攻略可乘坐当地出租车或包车前往。沿319国道向古田方向开即可到古田会议旧址。
用时参考1-3小时
电话0597-3133098【摘要】
古田会议旧址要门票吗【提问】
亲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古田会议旧址是免费参观,但是也要取门票才能进入,提供身份证就可以免费取门票了,
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采眉岭笔架山下。会址座东朝西。始建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单层歇山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宗祠建筑。祠堂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826平方米。后改为和声小学校址。
开放时间 08:00-18: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门票攻略 具体详情请咨询景区
交通攻略可乘坐当地出租车或包车前往。沿319国道向古田方向开即可到古田会议旧址。
用时参考1-3小时
电话0597-3133098【回答】
[create_time]2022-05-26 21:30:15[/create_time]2022-06-10 21:26:5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华哥吃瓜有料[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1340476469,2268470816&fm=3012&app=3012&autime=1686846335&size=b200,20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37[view_count]
古田会议纪念馆门票开放时间介绍
如今,许多红色革命的遗址已经成为青少年或企业学习和参观的地方,了解革命时期坚持不懈和全力以赴的红色精神文化。在这个纪念馆里,经常有单位来学习。这里有许多毛主席的雕像和蜡像以及一些个人物品。开放时间:夏季:8:00~18:00;冬季:8:00~17:30。门票信息:免费开放。官方网站http://www.gthyjng.com/电话0597-36411430597-3609366附近景点:观之山、土楼民俗文化村、龙龙洞。民俗:闽西有结婚、客家凉帽、古天游大龙、木偶戏等民俗。简介古田会议纪念馆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辖古田会议会址、宋寅馆、谢城店、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旧址、文昌阁、舒怀府、中兴馆等6处革命旧址。有客房、餐厅、会议室、舞厅等。集生活、文化、娱乐于一体。古田会议纪念馆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田会议旧址基础上建立的一座专门的革命纪念馆。古田会议旧址位于上杭县古田镇社霞山西麓。这座祠堂建于清朝末年公元1848年,原名廖氏宗祠,又称万元寺。古田会议纪念馆是市级文化机构,机构规格相当于副厅级。下设三部一室:文物信息部、展览宣传部、保卫处、办公室,核定人员编制40人。馆藏文物10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2000余件。
[create_time]2023-05-29 18:14:46[/create_time]2023-06-13 18:14:4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宸辰游艺策划[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2480429a35d67e6d0c154d338789695a.jpeg[avatar]分享有趣专业的游艺小知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7[view_count]
带你了解龙岩客家文化
龙岩,是福建的闽西地区,龙岩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还有珍贵的自然生态。龙岩历史悠久,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中“客家首府”长汀以及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永定土楼,都在龙岩。本期龙岩文化中,我带大家了解龙岩的客家文化。
龙岩,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辖新罗区、永定区和长汀县、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四县,代管漳平市。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和着名侨区,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点和重要聚集地,也是中国着名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所拥有的客家文化主要体现在客家风俗习惯与客家话。
客家风俗习惯
娶亲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情。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后,新娘要站在门口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这是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接着新娘被背出家门,上车时她的兄弟要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此时,新娘便要放声恸哭。到达男家后,新娘还要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之后才开始婚礼的各个程序。
客家凉帽
客家凉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凉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麦杆编成,斗笠的顶部缝着布,帽沿四周除正面外,垂挂着五寸来长的彩布,未婚的姑娘还要在垂布的两端挂五颜六色的彩带。彩带是客家姑娘婚否的标志。凉帽除了有遮阳、防雨、防尘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
姑田游大龙
元宵佳节游大龙是连城县姑田镇的传统文娱活动,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姑田纸扎龙直径70厘米,长600余米,由一百五十节组成,由600余名青壮年参舞,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闽西木偶戏
木偶多至36个,每个木偶由10多条线操吊,木偶身长77厘米,眼珠会转,嘴会张合,四肢能活动。分为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净和文丑等角色。木偶戏剧目达到几百种之多。
龙岩语言文化
龙岩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五县通行客家话,均属闽西客家语方言,占本地语言的70%以上;龙岩市新罗区(闽南方言龙岩话片区)、漳平市(闽南语系漳州腔漳平话;部分地区如溪南新桥等接近泉州地区为泉腔)通行闽南语。另外普通话在该地区使用的非常广泛。
龙岩客家文化之旅
龙岩是客家文化的始源地,所历史存留下来的遗迹有很多,其中主要以培田村古民居、连城四堡、土楼民俗文化村、上杭李氏大宗祠、福建土楼等为主。
培田村古民居
培田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连城县境内、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它以“九厅十八井”为基本特征,组成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落,它厅高堂阔,雕梁画栋,纵主横次,厅厢配套,卫生设施科学而完善,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善结合。
连城四堡
连城另一古镇四堡,是中国唯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四堡雕版印刷始于宋末,鼎盛于明清,当时此地印坊栉比,书楼林立,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有流动贩卖,外地书商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使四堡刊印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成为当时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在雕版展览馆内,一块块乌黑斑驳的木刻印板上,“藏板所有,翻刻必究”,“本斋藏板,翻刻必究”等字标,清晰可见,足见“版权”这个现代的时髦词汇,在当时早已有它的原始萌芽。由于此地地处偏僻山区,有山高皇帝远之感,当时全国不少禁书如《金瓶梅》等得以在此印刷,使四堡雕版印刷更为兴盛。连城四堡已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幸存的古书坊群也成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土楼民俗文化村
土楼民俗文化村是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位于福建省龙岩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内。景区内建筑独特,其中有富丽堂皇的“圆楼王子”振成楼等其他特征土楼40多座。
上杭李氏大宗祠
位于上杭县境内李氏大宗祠,建筑结构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气势磅礴,熔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炉,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孙李梦兰)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历时四年建成,每年的春清明、春节等节日,均有无数海内外李氏宗亲来此谒祖,被誉为“客家第一宗祠”,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客家文化以规模宏伟、凝内御外的永定客家土楼为代表,这里的土楼历史之悠久,种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结构之奇巧,功能之齐全堪称世界之最。据统计,这里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30多种,着名的方楼4000多座,最古老是土楼馥馨楼位于永定县湖雷镇下寨村,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其中圆楼360多座,它似从天而降的飞碟,地上冒出的巨大蘑菇,最为震撼人心,它同古罗马斗兽场和现代体育馆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