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狗和他的城市主要内容
一只狗对人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幻想有一天能变成人.经历了种种疑惑、痛苦与磨难,他终于如愿以偿,变成了一位翩翩少年.这只变成了人的狗来到心仪已久的城市,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迎接他的会是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他的秘密,没有人体会他的感受,更没有人理解他为何能创造奇迹,为何会与众不同.在人们看来,他调皮捣蛋、愚蠢糊涂、神秘莫测;而在他看来,人们莫名其妙、难以理解、无法交往.在他孤独、忧伤、感慨之际,终于有一个不期而遇的女孩能看穿他的心事,预知他的未来,他为此目瞪口呆,心驰神往……于是又是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城市与狗》
《城市与狗》
关于书名:
书中只有一条狗,叫玛尔巴贝阿达。它一直待在军事学校中,所有士官生都欺负它。它阴差阳错的认定博阿为它最亲近的朋友,这个“朋友”一怒之下甚至弄瘸了它,但是它仍然天天围着博阿转,就是这么一只令人费解的狗,可怜又可恨,它不是主角。
所有刚入学的三年级新生的都被高年级学生称为“狗崽子”。因为军事化的管理,大家三年的学校生涯基本都是被困在这所坐落于秘鲁首都利马的普拉多军事学校中。
依我看,《城市与狗》这个名字有两种映射:一是普拉多军事学校的校园代表城市,玛尔巴贝阿达代表其中一条真正的狗;二是利马就是这座城市,书中生活在利马和校园里的“狗崽子”们代表的是狗。
之所以这样映射,因为关于城市的映射都表现出城市的局限性,特别是因政治因素造成的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关于狗的映射都表现出人和狗都活在畸形的环境下,而且人对待畸形的态度居然和狗是一样的——接受它,服从它。
本书发行之后被当时的秘鲁军政府列为禁书,可见一斑。
关于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我们该相信的?
问题中“相信”这个词我想了很久,最开始想用的词是“坚持”,“正确”,“对”等,但是那样下来就太绝对了,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中,这个世界远不止那样简单,但是是这样吗?迫使我再次思考这个问题的是本书的这个故事。
这本书的结构是插叙,且篇幅比较长,这种组合造成的混乱曾一度快让我放弃这本书(还好没有),但是看完之后其实讲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一桩偷盗期末考试试题事件,所引发的腐败观念和纯真人性的激烈碰撞。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从非黑即白的认知逐渐转变为开始知道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同时,我们的好奇心也不断的衰退,当我们的心态和所认知的社会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时,我们自以为我们理解了小时候大人们口中所说的“社会”,家长们也会告诉我们,这时候的我们“长大了”。处于这种“平衡状态”也意味着我们停止了探索,我们开始故步自封,开始变为“遗产的守护者”,“资产的创造者”这个角色和我们越来越不搭。
我们歌颂单纯状态下的简单原则,我更倾向于是因为它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目标,也是因为它因简单所以可理解性非常高,我们都希望自己面对简单而非复杂的问题。被赋予意义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简单好过复杂。
但是就如这个问题一样,真相是什么样的?最能让你我们相信的就是真相,简单?还是复杂?还是说这是一个轮回?是轮回的话,是一个人的轮回还是一群人的轮回?是轮回的话,这就构成了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城市与狗的介绍
《城市与狗》是秘鲁诗人、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城市与狗》主要讲述的是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学生们的生活以及他们与学校当局之间的种种矛盾。小说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打架斗殴”“金钱交易”“赌博”等丑恶行为,来揭示上层社会生活的糜烂和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在这所学校里,读者可以看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幻想以及痛苦,也能够了解到控制整个学校以及人们思想的枷锁。略萨对这种军事的生活和文化持批判态度,在那里充斥着一系列不安定的因素(争强好胜,好狠斗勇,生活放荡……),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们的发展。作品中刻画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巧妙的描写将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向读者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略萨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中间人物”——“诗人”阿尔贝托,他既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持不满情绪;他来自上层社会,但同时又和黑人、小混混等混在一起,就像是上层社会与底层人民之间的桥梁;当他遭受到社会上种种的黑暗与不公时,就试图用文字来进行抨击和讽刺,可以说阿尔贝托就是略萨的化身。小说中有三位主要的叙述者:“美洲豹”“博阿”以及作者独创的一位“全知者”,通过这三个人的相互交错、随意出现向读者展开叙述。《城市与狗》因对官僚机制下的权力丑行做出尖锐刻画,曾在秘鲁引起争议,被列为禁书公开焚毁。
城市与狗的人物介绍
阿尔贝托阿尔贝托是略萨塑造的一个特别人物”,他的外号是“诗人”,为人不卑不亢, 不欺负弱小, 也不容强者欺负。在捍卫尊严和个人合法权利方面, 阿尔贝托绝对不放弃斗争。阿尔贝托时而回忆生活在社会上层中的诸多时光时而与来自社会底层的黑人、混血种族学员住在同一宿舍他既看到了上层社会的伪善、欺诈和糜烂的生活也了解了贫苦阶层的悲惨处境。这两个极端他都不能接受, 因此宁肯躲进自我的虚构的文字世界里, 逃避狗咬狗” 的生活。这样阿尔贝托就逐渐培养了这样一种能力, 为他人代写书信, 虚构小说, 逃避现实, 建造文学的城池, 去抵挡城市”喧嚣和“ 狗们的狂吠因为文学为个人的反抗提供了武器也提供了施展旳空间。阿尔贝托去告发美洲豹, 但得到的不是认可与支持, 即使得到甘博亚中尉的支持也是微弱而徒劳。山里人卡瓦是牺牲品, “奴隶” 也是牺牲品, 阿尔贝托出于义愤与友情, 挺身而出但面对的则是更为强大的势力。卡多·阿拉纳卡多·阿拉纳绰号“奴隶”,学生,来自秘鲁贫困山区,他胆小怕事,遵守纪律,“奴隶”永远不会运用暴力建立威信,他为人不卑不亢,善于伪装,但”奴隶“无论怎样掩饰自己,总能让同学“一眼就看穿:软弱无力,不能自卫,像个奴隶。”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从来不会惹事的小伙子,在学校里却成了学员嘲笑取乐的对象,偷试卷的卡瓦就曾经抢他的烟、钱,更为恶劣的是,在“奴隶”睡觉的时候,向他身上小便,即便这样,这个小伙子也不敢反抗,但是这么善良的、怯弱的学生,一个谁都敢欺侮的、被称为“奴隶”的人,最后却在军事训练的时候,死在同伴复仇的枪弹下,因为“学校里,人人尊重复仇行动。”他们逐渐接受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生存法则。小说第二部分主要写诗人阿尔贝拉对“奴隶”之死举报以及关于奴隶之死事件的处理,像第一部分一样,举报和处理也只是一个线索,但这个线索却显示了独裁者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奴隶”在军事训练中被人枪杀,因为子弹是从后面穿过奴隶的脑袋的,很显然这既不是自杀也不是“奴隶”本人无意中擦枪走火造成的,而是有人借机杀人,是一个重大的恶性刑事案件,学生阿尔贝托认为“美洲豹”具备“杀人的动机”,奴隶举报了偷化学试卷的卡瓦,而卡瓦偷试卷是班上秘密小组织“圈子”安排的,这个小团体的首领是“美洲豹”,“美洲豹”能成为首领是因为他凶悍、勇武,不惧怕暴力,而且是一个信奉暴力复仇的人,如果说学校是监狱,他就是监狱中的牢霸,偷窃试卷是他组织和指挥的,试卷偷窃出来除了能够保证自己考试过关外,还能私下买卖试卷,换取其他学生的金钱与尊敬,当人们怀疑“奴隶”说出了这件事的指使者,复仇心理极重的“美洲豹”,就利用军事训练的机会枪杀了“奴隶”。“美洲豹”“美洲豹”小时候是一个天真、勤奋、细腻、热情的好孩子,因为贫穷、母亲的邪恶以及所爱的姑娘特莱莎贪恋金钱,他逐渐走上犯罪道路;他于一桩偷窃买卖失败后仓皇逃命,避难于教父家,与教母私通;到了学校又创建“圈子” ,称王称霸,无恶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