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逆淘汰的人口逆淘汰 - 争议
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随着城乡相对生育率降低,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一直在提高,甚至快于城市,拉动了全国人口整体素质上升,城乡差别的计划生育政策并没有导致“人口逆淘汰”。 人口逆淘汰论者的逻辑是,有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农村人口增长快于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而由于农村人口低素质的状况,农村人口比例上升的结果就是全国人口整体素质不断下降,甚至这种下降“几成雪崩之势”。但数据证明,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在它的实施期间,不仅没有扩大城乡和地域生育率差别,反而缩小了这种差别;由于中国城市化的迅猛进程,中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是上升的,而是下降的;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一直在上升,很多指标的上升幅度大于城市,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上升是拉动全国人口整体素质上升的重要力量。20几年来,农村人口素质的状况的变化从来没有导致过全国人口素质的下降。“人口逆淘汰”现象并没有出现。
人口逆淘汰的人口逆淘汰 - 表现
人口逆淘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1)人类对自然选择的干预导致自身某些方面的质量下降。主要包括:①人类遗传病种类增加。据mckusic统计,1958年人类单基因遗传病412种,到1987年达到4101种,在29年之内增长了10倍!②人类精子退化。其一,精子数量减少,据《大众医学》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人类精子的平均密度,已由1940年1.13亿个/毫升,下降到1990年的0.6亿个/毫升;每次射精的平均精液体积由3.4毫升下降到2.75毫升。英国一家杂志刊登爱丁堡研究人员的研究报告指出,1970年以后出生的男子拥有精子数比1959年以前出生的男子拥有精子数少25%。其二,精子质量降低,据《健康报》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我国的男性不育患者,已从50年代的4%上升到目前的近20%。男性不育的原因80%以上为精液量不够,精子数量少,活力差,畸形精子多等。③人类的抗病能力下降。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作为衡量人类免疫系统指标的白细胞正在不断下降。20世纪初,人类的白细胞正常为8000-10000/立方毫米,20世纪50年代为6000-10000/立方毫米,现在是4000-10000/立方毫米。与此同时,人类对药物的依赖越来越多,1928年青霉素抗菌只需几万单位,现在要用几千万单位。(2)由于环境污染、遗传因素、经济落后、教育和卫生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出生缺陷增多。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表明,1986-1987年间,中国医院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这种状况西部比东部更严重。重庆在西部地区情况较好,但是据重庆市计生委《关于建立重庆市出生缺陷监测中心的可行性报告》:重庆市1996~1999年31个监测点45447例婴儿出生缺陷年平均发生率为10.16‰,将九十年代前3年和1996-1999年所进行的监测累计计算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14.6‰(全国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为13.01‰,重庆高于全国1.59个百分点)。据有关报道,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农村远高于城市,高出的比例为30%(农村16.39‰,城市11.35‰)。(3)高素质人口少生子女低素质人口多生子女而导致的人口逆淘汰现象。在印度尼西亚,受过中学教育的妇女总和生育率是2.52,没有受过教育的妇女是3.36;在巴基斯坦,受过中学教育的总和生育率是3.64,没有受过教育的妇女是4.90[3]中国也一样,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
人口逆淘汰的人口逆淘汰 - 出现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人提出了关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逆淘汰”说法,并很快广为流传。他们认为,由于中国实行的是有城乡差别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城市里素质高的人群出生率低,农村素质低的人群出生率高。这种政策施行的结果就是农村低素质人口增长快,城市高素质人口增长慢,最后导致中国整体人口素质不断下降。据此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人口状况正在进行典型的恶性循环,整个中华民族的质量下降,中国人力资源的总体结构恶化,已经形成所谓人口素质逆淘汰。随后,人口逆淘汰的说法一时成为热点,涌现了一大批为“人口逆淘汰”现象的存在寻找现实依据和解决对策的文章。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对策建议就是主张改变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城市人或具有硕士博士高学历的人多生育。中国人口逆淘汰逐渐被一些人认作是一种既成的事实,并被广泛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