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孤独六讲

时间:2024-08-02 06:08:52编辑:奇闻君

《孤独六讲》-语言孤独

【流于形式的外在至上导致语言的本末倒置】
有参加过论文口试的人就会知道,口试委员所关心的往往是论文的索引,参考资料,而不是论文中你最引以为豪的创意。这又是一种荒谬,一切都是很外在的,包括语言,变成一种外在的模式符号,其内在的本质完全被遗忘。

【语言的优美和准确性,本就相悖】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为“诗”,另一端就是发展成为法律条文。法律条文务求精密准确,以分明的条目来阻绝任何暧昧性。所以现在国际法,公约等通用的语文是法文,因为法文在辞类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语言。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而不美,所以不会有人说《六法全书》很美,却很多人认同《诗经》很美。

【举例:宋江借助语言打败孤独】
宋江又问:“大姐,你白天都在做什么?”
阎惜娇答:“我干什么?我左手拿了一个蒜瓣,右手拿一杯凉水,我咬一口蒜瓣喝一口凉水,咬一口蒜瓣喝一口凉水,从东边走到西边,从西边走到东边......”

这部小说就是把语言玩的这么巧妙。想想看,我们和家人朋友之间,用了多少像这样的语言?有的时候你其实不是想问什么,而是要打破一种孤独感或是冷漠,就会用语言一直讲话。

【沟通的开端】
语言本来就是两面的刀,存在一种吊诡:一方面在传达,一方面又在造成传达的障碍。所以最好的文学就是在语言的精确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
这种暧昧就像你在心情茫然时到庙里抽了一只签,你很希望这支签会告诉你应不应该继续交往,要不要投资,可是签文绝不会告诉你应该,不应该,会或不会,而是给你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我想说的是一种语言上的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当语言具有不可沟通性的时候,也就是语言不再是以习惯的模式出现,不再如机关枪,如炒豆子一样,而是一个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才是语言的本质。

「读后感」
第二章语言孤独,在章节一【情欲孤独】的基础上,从孤独的角度解读语言。

语言本是一件沟通的工具,然而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过于依赖语言的预设性定义。很多矛盾的起源都是“我以为对方能够懂我”。

我们之所以这样想,因为我们与沟通对象大多成长于统一语言环境体系下,理所当然的觉得对方“能听懂,能明白”。书中举了宁波老太太与法国老太太沟通的例子,就是在向读者展示这样一种小概率场景,摈除了“你能懂我”的心里前提下,沟通仍然可以进行。

作者由此意识到,共同的语言是误会的开始。我们会和人吵架,觉得对方听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

为什么用于沟通的语言会引导我们走向误会呢?因为生活中我们往往注重形式上的正确无误,却忽略了语言的本质。

大学毕业答辩的时候,无论你的毕业设计做的质量如何,导师们往往在word字距,页眉,格式是否按照上一届的要求这些繁琐的规定中将你的成果打回数遍,等你将一份漂亮到格式毫无差错的报告递交给导师,想必你已经忘记了你的毕业设计初衷。站在答辩讲台上的,满脑子的页眉页脚校名抬头批注。

过分流于形式注定导致本末倒置。

因为语言的魅力,本就在其的暧昧不定性。过于强调标准化形式化,那我们日常交流就会像法庭上打官司一般,每说一句话都要滴水不漏,严谨至极的交流,想想都要命。

人们为什么喜欢占卜与测试?因为答案总是一句看似不好不坏,可以任由求签者解读的话。语言暧昧又含糊不定给了他们最大的解读自由度,用来做自自我心理暗示,再好不多了。

文学作品正是在语言的精确度里制造了语言的暧昧,所以好的作品评价可以千人千面,同一句话作者讲出来,万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印证。而不是单纯的喊口号,写标语,做无意义的无脑吟诵。无论何时,千万要警惕,如果耳旁只有一种声音,那是非常危险的。

宋江和老婆的对话,是典型的“使用语言”而不是“理解语言”,为了讲话而讲话,语言失去了固有的功能,成了缓解尴尬的特效药。我们日常生活中,多的是这种使用场景。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像宋江一样,盯着手拿“水杯”的老婆问:“你拿的是什么”?
明知而顾问,这并不是沟通,而是用语言去掩饰心理的不适。
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是用语言,而不是理解语言。这种错误的用法也让语言越来越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作者的结论颇有种张无忌学太极拳的意味。认为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也许正所谓不破不立,语言沟通性的开端,正在于不以习惯的模式出现,当我们将注意力从
“那个人说了什么“转向”那个人想表达什么“,当一句话可以承载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就可以突破表达的束缚,解除语言上的孤独。

人总说知音难觅,这世上倾听者本就不多,能懂你者又有几何?欲寻知己,首先要能听懂对方在讲什么。在这个本就相悖的追寻过程中,你得到的远比看到多。

而语言孤独的珍贵大概就在于此了。


孤独是饱满的——《孤独六讲》

《孤独六讲》蒋勋

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

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这会让你感到巨大的虚无感,你会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人本来就是孤独的,犹如柏拉图写下的寓言: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极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柏拉图用这个寓言,正说明了孤独是人类的本质,它是我们一生中无法避免的命题。

张爱玲说,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早上起来你如果不把房门打开,就表示你在家里做坏事。

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但是,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才是。

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与自己对话,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相反的,一个在外面如无头苍蝇乱闯的生命,最怕孤独。

孤独并非寂寞,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尽管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

写文学作品,本来就在颠覆语言的各种可能性。

“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没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

当我们用超出对话的角度去观察语言,语言就会变成最惊人的人类行为学,远比任何动物复杂,这里还牵涉很多人际关系。

语言是两面的刀,存在一种吊诡:一方面在传达,一方面在造成传达的障碍。所以最好的文学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

托尔斯泰“我决定放弃我的爵位,放弃我的土地,我决定让土地上所有的农奴恢复自由人的身份。”

年轻就会有这样的梦想,青春逝去之后,就不会有让你心动的事了,所以会有一种挥霍的心情,对现实完全不在意。

人常常陷在两难之间,就会想以黑白分明的逻辑,将问题简化:十恶不赦的人都该死!然而所有的文学家,他们的思维都是从这些十恶不赦的人身上去发展,不然文学会失去意义。

当我们失去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心痛到一种让你觉得魂牵梦萦的程度时,它已经变成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失去的东西反而变成更实际的存在。因为你太珍惜它,太需要他的存在。

哲学在检视思维,但不是读哲学的人就叫做有思维。

哲学的起点是怀疑。

唯有真正的思维者坚持着孤独,一直走下去。最后,那个孤独的人,走在最前面的人,他所能达到的领域当然是人类的最前端。

“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所有汉文化里面的人缺的一课。所有有宗教的民族,关于宗教的一个出发点,都是死亡开始。它因死而告诉你怎么生活?或者说它试图给你解释死亡。我们儒家文化里面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所以别聊。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回避这个事,不许聊甚至不许想。”


蒋勋《孤独六讲》

书很好看,里面讲的东西会启发人思考平常一些不曾考虑的问题。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能够看到一些新见解,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世界。

蒋勋认为,中国的儒家文化其实对人来说是限制了人的情感抒发的。所以,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比如竹林七贤,看似狂妄不羁,其实是内心孤独。

而儒家文化,则给每个生命都做好了框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所以,他不应该孤独。如果,你孤独了,那么你就不正常了。

金庸小说里面的黄药师,古墓派的小龙女,所有金庸的人物都是孤独的,都是与众不同的。

孤独有六种,其中之一叫情欲孤独,青少年时表现得特别强烈,但如何消解这种孤独呢?大概看书是一个较好的宣泄方式。

孤独是生命带来的一种天然物,最好的方式是接纳它,爱自己的与众不同。不必为不合群而苦恼,当然,这个社会一般是冷眼看待不合群的。


上一篇:音乐银行2014

下一篇:世界第一初恋第二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