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纱奈吧

时间:2024-08-04 17:52:28编辑:奇闻君

“三无漏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戒定慧”是佛教语,指戒律、禅定与智慧。具体释意:1、戒: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2、定: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3、慧: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1、修戒——完善道德品行;2、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3、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扩展资料: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1、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3、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佛家说的无漏是什么意思?和三无漏学有关吗?

两者都是佛家的教育人修行的方式,没有必然的联系。无漏:末学以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两方面解说一下无漏的内涵:以二乘解脱法来说,无漏就是相对有漏,也就是烦恼不在现行、出生了,而二乘的烦恼主要有二:见惑与思惑,或者归纳为五上分结与五下分结。不管是归纳为见思惑或者五上五下分结。此烦恼都是障碍众生出离生死的主因。因为这些烦恼不断,贪_痴烦恼种子就会不断地流住出来(有漏),令众生生死苦恼、无法出离六道流转。而断除了见思惑--也就是我见与我执,就可以令行者不再爱乐自我的身心,因此对於三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爱就断尽了,对於自己的存在也不再有丝毫喜乐--我慢已灭,因此成就了无漏的解脱--生死已办、不受后有。然而以大乘法来说,解脱道阿罗汉的无漏其实还是方便说,因为断尽我见与我执,只是让贪_痴烦恼种子不再现行,然后愿意灭尽自我,彻底地让污染种子不再现行,因此不会再受轮回。三无漏学: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3. 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扩展资料:无漏法包括:包括道谛以及非由因缘而生的三种无为法,原因是这些法不会以所缘、相应的方式增长有漏烦恼。前面安立有漏法的法相,是以所缘和相应的方式来增长烦恼,那无漏法的法相也可以反过来,即不以所缘或相应的方式来增长烦恼的法。无漏法有多少种呢?有道谛和三种无为法(即虚空、抉择灭以及非抉择灭)。有漏法有多少法呢?除道谛以外所有的有为法。无漏法的的道谛与道道谛在小乘宗称之为无漏法,有漏法中将之除开的原因就是这样。既然如此,“除道谛以外的一切有为法是有漏法”,与道谛是无漏法二者之间,会不会有重复的过失呢?不会有重复的过失。嘉哲札西在有关《俱舍论》的讲义中说:虽然前文讲到除道谛以外的有为法是有漏法,当然反过来的话全部是无漏法。另外,道谛和道也有些差别,道是指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道谛,一般来说是指见道、修道和无学道。对此也有些不同观点。在印度,满增、嘉哲札西、安慧三位论师的《俱舍论》注疏比较出名,其中满增论师认为:资粮道和加行道应该属于有漏法,因为依靠资粮道和加行道,马上就会获得见道,获得见道就断除轮回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上一篇:中国好声音 小情歌

下一篇:兄弟们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