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黄昏阅读全文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国军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
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哗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珲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娥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
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了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血色黄昏的作品简介
作者 老鬼岁月可以剥蚀大多的世态炎凉,但是,不能消融苦难真正照亮过的生命的精神,真正属于生命与历史的,必将被历史与生命留住。《血色黄昏》是老鬼根据自己八年草原生活的经历创作的,出版的时候它被称作“一部探索性的新新闻主义长篇小说”,作者在作品题记中甚至说:“它算不上小说,也不是传记。这是一个北京知识青年在内蒙古的真实经历。这是一篇血和泪凝成的文字,是一部用青春和生命记下的历史。作者用大胆泼辣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半是天使、半是魔鬼的主人公林胡的形象:他偏执、多疑、暴戾、好斗,却又刚毅、倔强、不媚、不俗、嫉恶如仇。1968年冬,主人公林胡和他的同伙一起步行去内蒙古,自愿扎根边疆。兵团成立后,他因给指导员提意见而开始挨整,最后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自尊沦丧、人格扭曲的日子里,林胡面对众叛亲离,度过了8年的专政生活。8年中,他孤独、迷惘地在痛苦中挣扎,那一场场辗转反侧的畸形反思;一声声来自监狱的狂喊、怒骂;一纸纸发向兵团各级领导的申诉信、大字报;尤其是主人公注入全部生命的柏拉图式的单恋和赤裸裸的野兽般的原始性欲,令人触目惊心。这一充满悲剧色彩的灵魂,真实坦荡,半是天使,半是魔鬼。他迷信拳头,刚愎好斗,四处碰壁,却又疾恶如仇,不屈不挠,不媚不俗。作者以主人公的经历为主线,向读者展现了当年内蒙古兵团战士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狂风暴雨中,60多条棉被盖上了种子库房顶;熊熊烈火里,69个青春的生命瞬间化为黑炭;送战友上大学的路上,50多名女知青集体悲嚎。最可悲的是成千上万知识青年的狂热劳动,夜以继日的开垦,换来的却是美丽大草原被一片片沙化。全文语言刚劲粗砺,色彩沉雄悍野,内蕴真实丰富,读后令人慨叹、回味不已。本书发行后,曾轰动全国,多次重印。
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的十大作家是哪十位?
80年代出名的作家有:苏童,原名童忠贵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3]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刘勇,男,笔名“格非”,生于1964年,江苏镇江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 。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面面观》、《小说讲稿》等。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马原,著名的是先锋作家马原,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2012年11月,马原在云南西双版纳遭到殴打事件在网上引起关注。
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十部文学作品是哪些?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已经知道的有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解析:
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
由上海市作协和《文汇报》联合发起组织的全国百名评论家推荐9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活动,已推选出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现分别给予点评。
《长恨歌》(王安忆著)
张志忠:上海市民精神的镂刻,小说叙述方式的试验
何镇邦:90年代长篇小说“婉约派”代表作
吴秉杰:生活哲学与从弱者出发的历史意识
李星:人性深刻内涵的哀婉叙述
扬杨:开启了当代都市怀旧小说的先河
施战军:上海里弄的佳人故事
《白鹿原》(陈忠实著)
王纪人:史诗式作品
张志忠:对民族文化与现代历史的独到思考
李星:传统农业家族最完备的文本
何镇邦:代表着现实主义艺术的一个高度
《马桥词典》(韩少功著)
吴秉杰: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探索
贺绍俊:对民间文化的语言性开拓
邹平:独到的叙事视角和语言
王鸿生:对方言的存在性呈现
马以鑫:人物与历史的独特表现
《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王纪人:向通俗靠扰的先锋文学
洪治钢:以迅速、质朴、温情的方式表绝望
潘凯雄:温馨地直面苦难,耐人寻味
张志忠:在单纯与反复的叙述中展示民众的善良与牺牲
《九月寓言》(张炜著)
邹平:对城市化进程的现代寓言
洪治纲:诗性的残酷,但又不绝望
魏心宏:用传统文化救中国的立场与众不同
《心灵史》(张承志着)
樊星:优秀的理想主义之作
贺绍俊:偏激的却是反抗世俗的悲悯之心
《文化苦旅》(余秋雨著)
张志忠:学者眼光、历史情怀、文学品位
毛时安:一本书使一个人成为商业品牌
《活着》(余华著)
李星: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
邹平:最富有悲悯的人道关怀精神
《我与地坛》(史铁生著)
毛时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务虚笔记》(史铁生著)
贺绍俊:具有个性的内心沉思
樊星:优秀的哲理小说
王鸿生:以个人之思承担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