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学实录

时间:2024-08-09 03:37:23编辑:奇闻君

挑山工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挑山工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挑山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   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溜( )货( )奏( )衡( )诵( )   留( )贸( )泰( )横( )颂( )   杖( )肌( )耽( )误( )哲( )   仗( )机( )枕( )娱( )折( )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   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挑山工教案 篇2   5、挑山工   教学目标: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的原因。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2、运用抓住体现中心的句子来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培养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随一位挑山工登泰山,解开心中不解之谜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了解课文是分几层意思来表达中心的,从而理解作者悟出的哲理,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哲理一步一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作品。他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在泰山风景区有许多游人,还有——挑山工。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思考三个问题:   ① 文中的不解之谜指什么? 板书(生谜)   ② 作者是怎样解谜的? (解谜)   ③ 作者领悟出什么深刻哲理? (明理)   2、检查朗读。   3、课文就是按照“生谜——解谜——明理”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三、生谜   1、观察插图,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的人?   2、自读第1节,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挑山工?谈你的感受。(同桌讨论)   3、交流:   ①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说明担子重;   ②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说明步履轻松;   ③“折尺形”的登山线路——说明路程长。   4、引读课文: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的担子重——,他们的步履轻松——,他们登山的路程长——。这样登山的原因是——,好处是——,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   5、担了重物,路程加倍,还是慢吞吞地向前走,居然能走到游人前面,由此,作者心中产生了一个不解之谜。   出示练习:   挑山工 ╱ 慢, ╱ 慢。   走得 其实并不   游人 ╲ 快, ╲ 快。   交流完成填空,学生读。   6、引读课文: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你在某个地方——,或者——,或者——,他们——。等你发现,你会——,以为——。   四、熟读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谁能说说挑山工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二、解谜、明理   1、读3-6节找出表现不解之谜的三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各种形式读句。   六、解谜、明理   1、出示作者的疑问(第4节)   2、最后,挑山工的回答解开了他心中的谜。出示挑山工说的一段话。   三人分别读这段话。   3、挑山工的这段话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呢?   出示阅读提示:   任选一个内容进行学习,先读懂这段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1、是否同路   (出示)山下 他们同时起程   回马岭 一、二次……   山道上 几次相遇   最后汇合在极顶的小卖部前   2、游人走法:   挑山工走法:   随机朗读句子   3、游人东看西看,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理解时间长了,就走到前面去了的含义。   4、这些是挑山工的话,作者由挑山工的话语中悟出意味深长的做事哲理。   出示句子、读句   那作者悟出了什么哲理(师举例说一个内容,其余学生说)   出示:向着目标 踏踏实实   不停攀登 奋发努力   七、哲理升华   1、从泰山回来,作者深深记住了这些哲理,并且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与文 读句   2、作家冯骥才作为一个游客,听了挑山工的话以后,如果再去游览名山,会怎么走?   那为什么还要画这幅画并挂在书桌前,多年不曾换掉。   师小结。   八、课外延伸   出示课前,收集冯骥才作品目录。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挑山工教案 篇3    一、教学理念。   要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要以突现自主为前提,而且要关注合作与探究同行。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发表个性化见解。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与合作学习技巧;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对话,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简介:挑山工后,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   1、朗读感受形象。   ①引导学生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同桌交流)。   ②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同桌互相朗读、评价后,选代表在班内朗读,感受挑山工的艰辛、执著)。   2、合作梳理“三遇三见”。   要求:在阅读课文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方式填写下表规定的内容。教师要走进学生,巡查指导,确保有效学习(小组内先分工、互动、议论,然后在班内展示、评价)。   相遇次数相遇地点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3、合作感悟难句含义。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整体思考“哲理”。   ②用多媒体展示合作学习问题:   a、你认为山民走得很慢,反而常常跑在我们前头的原因是什么?   b、“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突出“心悦诚服”理解)?   c、挑山工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最需要的是什么?   ③合作学习要求:组长要合理分工,并在自读自思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争辩,形成升华性结论。   ④教师要强化点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形式“亮点”,并在展示、评价中及时引导整合,使学生感悟到位。   4、指导朗读山民的话。要求突出重音,注意语速,语气。可采取教师范读、同桌试读、个别展读、民主评读和全员美读的步骤,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升华其理其情。   (四)体验整合。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然后个性化展示。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以质疑启感悟,以导读促感悟,尤其是以合作达到领悟,在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张扬理解的个性,焕发主体的活力,是这一教学设计的特色。教者在激趣导入后,先以开放的魄力启迪学生质疑,使之学习伊始就展示了自主感悟的丰姿;接着,又以导读为感悟方式,于学生心灵深处塑起“挑山工”的可敬形象;随之,教者精心设计了旨在梳理“三遇三见”与攻克感悟难点的两轮有实效的合作学习,把教学一举推向高潮;最后,又以学生发表自主、多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有效深化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显然,这个设计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挑山工教案 篇4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挑山工 (第2课时)。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 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 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挑山工 (第2课时)》。”(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4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沉甸甸没挑子   路程长一条道   速度快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玩玩闹闹   ↓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挑山工 (第2课时)

挑山工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挑山工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挑山工教案 篇1   5、挑山工   教学目标: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的原因。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2、运用抓住体现中心的句子来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培养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随一位挑山工登泰山,解开心中不解之谜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了解课文是分几层意思来表达中心的,从而理解作者悟出的哲理,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哲理一步一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作品。他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在泰山风景区有许多游人,还有——挑山工。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思考三个问题:   ① 文中的不解之谜指什么? 板书(生谜)   ② 作者是怎样解谜的? (解谜)   ③ 作者领悟出什么深刻哲理? (明理)   2、检查朗读。   3、课文就是按照“生谜——解谜——明理”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三、生谜   1、观察插图,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的人?   2、自读第1节,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挑山工?谈你的感受。(同桌讨论)   3、交流:   ①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说明担子重;   ②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说明步履轻松;   ③“折尺形”的登山线路——说明路程长。   4、引读课文: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的担子重——,他们的步履轻松——,他们登山的路程长——。这样登山的原因是——,好处是——,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   5、担了重物,路程加倍,还是慢吞吞地向前走,居然能走到游人前面,由此,作者心中产生了一个不解之谜。   出示练习:   挑山工 ╱ 慢, ╱ 慢。   走得 其实并不   游人 ╲ 快, ╲ 快。   交流完成填空,学生读。   6、引读课文: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你在某个地方——,或者——,或者——,他们——。等你发现,你会——,以为——。   四、熟读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谁能说说挑山工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二、解谜、明理   1、读3-6节找出表现不解之谜的三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各种形式读句。   六、解谜、明理   1、出示作者的疑问(第4节)   2、最后,挑山工的回答解开了他心中的谜。出示挑山工说的一段话。   三人分别读这段话。   3、挑山工的这段话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呢?   出示阅读提示:   任选一个内容进行学习,先读懂这段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1、是否同路   (出示)山下 他们同时起程   回马岭 一、二次……   山道上 几次相遇   最后汇合在极顶的小卖部前   2、游人走法:   挑山工走法:   随机朗读句子   3、游人东看西看,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理解时间长了,就走到前面去了的含义。   4、这些是挑山工的话,作者由挑山工的话语中悟出意味深长的做事哲理。   出示句子、读句   那作者悟出了什么哲理(师举例说一个内容,其余学生说)   出示:向着目标 踏踏实实   不停攀登 奋发努力   七、哲理升华   1、从泰山回来,作者深深记住了这些哲理,并且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与文 读句   2、作家冯骥才作为一个游客,听了挑山工的话以后,如果再去游览名山,会怎么走?   那为什么还要画这幅画并挂在书桌前,多年不曾换掉。   师小结。   八、课外延伸   出示课前,收集冯骥才作品目录。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挑山工教案 篇2   《挑山工》的学习,老师鼓励学生课前体验:挑点东西登十几级台阶,体验一下生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4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语言简单概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语言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鼓励学生课前体验:挑点东西登十几级台阶,体验一下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学生简介对挑山工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预习交流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6.抄写描写挑山工外貌、衣着、神态和动作的句子。   四、学习生字   1.同桌交流识记字形并组词。   2.汇报交流。   3.组内交流指导写字,互评。   4.针对难点板书指导书写。   五、初知内容   1.小组内轻声朗读课文。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挑山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2、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游人   走得慢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走得慢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课后小结: 挑山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挑山工挑着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原因。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懂得只有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话里的深刻含义,能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教学方法:   1、以读促思、以读促解。   2、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泰山的风景。有什么感受?泰山虽然雄伟,但是我们游人要想登上泰山,只有一条陡直的山路。    一、复习导入、引发质疑   1、谈话激趣:同学们,泰山以它奇特的景象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但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来到泰山,更让他难以忘怀的并不是那雄浑的景色,而是一位挑山工。   2、板书课题。   3、谈谈对挑山工和作者的了解。   4、对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这句话进行质疑。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重点句的质疑,既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品读课文、感知不同   1、初读挑山工说的话,谈谈读懂了什么?   2、学习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上山时负重不同。   ①体会沉甸甸。(播放课件)   ②指导朗读: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   (2)上山时路线不同。   ①什么是折尺形路线。   ②动笔在书上画一画折尺形路线图。   ③体会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3)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游人走走停停。   3、引读: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走着折尺形的路线,不声不响地从我们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我们前头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思、画相结合的方法,感悟挑山工和游人的不一样,为下文悟理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挑山工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理儿呢?请大家再读挑山工的话,说说感受到的理儿。(全班交流)   2、理解它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旨在运用知识迁移的原则,不仅让学生理解挑山工朴素的话语,还要理解其文字背后的含义。】    四、联系生活、拓展升华   1、挑山工的精神只有作者需要吗?还有谁需要?   2、教师总结,希望大家能用挑山工的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挑山工的精神内化并激励自己前行,以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挑山工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挑山工》教学设计。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挑山工》教学设计》。)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挑山工》教案设计

《挑山工》教案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挑山工》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挑山工》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溜()货()奏()衡()诵()留()贸()泰()横()颂()杖()肌()耽()误()哲()仗()机()枕()娱()折()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挑山工》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准确认读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7个生字。 2、理解“腾云驾雾”、“朴素”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挑山工的工作,懂得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后来居上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句“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膝头是受不住的。”练习照这句话写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道理。 教学准备: 1、课件。 2、课件布置学生搜集挑山工、泰山的资料。 3、将对比表事先画在书上。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齐读课题。 2、根据课前所查资料,谁来用最简洁的一句话介绍挑山工。 二、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读第一组词语: 平衡:读准后鼻韵。 斜行:注意“捺”变为“点”。 诵读:给“诵“字找形近字。 泰山:注意“泰”字下面是水的变形。泰山就是本文中挑山工工作的地方。请一个孩子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泰山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价值。 腾云驾雾:神话中描写神仙、妖魔、得道的人可以乘着云雾在空中飞行,也形容有超自然的能力或技巧。 出示句子: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作者在课文中用这个词语写出挑山工登山的速度(引说:很快)。 【在这个词的旁边旁批:速度快】 2、挑山工本是泰山附近的山民,他们长期来往于山中,走得比游人快很正常,为什么他们的快会让游人大吃一惊呢?请你自由朗读一、二自然段,找找看原因是什么。 (1)、他们要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游人则是轻装上山) (2)、他们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指导学生填写在表中。)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到了左侧再转回来。 1抽人朗读这一句话,在头脑中想象挑山工登山的路线。 2请同学上讲台,师讲述,学生用手指出行进的路线。得出结论: 比游人多走近一倍的路程。 3、在这种情况下,挑山工登山速度居然还快些,让作者感到很奇怪。(引读第二自然段。) 4、出示句子: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 1齐读这个句子。思考:还或者在什么情况下挑山工就会不声不响地从游人身边走过呢? 2说话练习。 三、学习3――5自然段。 1、读第二组词语:(我们接着来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心悦诚服 意味深长 哲理:找近义词(真理、道理) 朴素:第一种意思是简朴,不奢侈。第二种意思是质朴、无文采。 (出示句子: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在文中这个句子中,朴素的意思是指山民的话(质朴,没有什么文采。) 2、山民说的哪几句质朴的话,让作者认为包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呢?请迅速默看课文3――5自然段中作者与挑山工的对话,找出这几句话用横线勾出来。 3、出示这几句话,抽人读。山民说“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从这几句话中找找游人和挑山工还有什么不一样。 (1、游人东看西看、玩闹;挑山工不那么随便 2、游人走走停停;挑山工一个劲往前走。) 4、冯骥才从山民的这几句朴素的话中,悟出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对比挑山工和游人登山的不同之处,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后来居上。) 5、通过对比我们悟出,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能后来居上。 你看,(师范读句子):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脚下的石阶是那样的陡,似乎每走一步都会耗尽他所有的力气;前方的山道是那样的长,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然而,挑山工们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一次又一次地到达顶峰!为了让挑山工的这种精神鼓舞自己,鞭策自己,作者画了一幅画。【出示图画】这幅画一直挂在作者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作者需要它。 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 是的,作者需要的是那种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的。让我们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朗读中,让这种精神永远鞭策着我们向前进!(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体会作者语言中体现出来的画家特色。 1、课文学完了,那青山绿水间的一抹红,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久久不能退去。作为一名画家,作者十分擅长抓住斑斓色彩来描绘生动的画面。像这样的像这样的外貌描写在课文中还有几处:(引读) 当作者第一眼看到挑山工时: 再次相见挑山工脱掉外衣时: 与挑山工愉快交谈时: 我虚心向挑山工请教时: 这些色彩鲜明的词语,让整篇文章充满了画面感,也让挑山工形象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拿起你的笔,抓住这些词语,你也来写一写你心目中挑山工的样子吧。(可以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也可以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同学们对挑山工的外貌进行了集中描写,让挑山工的形象变得那么饱满,跃然纸上。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在最后对挑山工的外貌进行集中描写,而要分散到文章的各个部分呢?(与情节的发展有关,与表达中心有关。) 可见,外貌描写不仅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中心的需要分散到各个部分。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能尝试用用这种方法。 五、总结。 最后,让我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冯骥才的《挑山工》,既是一篇意境深远的散文,又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称得上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意! 《挑山工》教案设计 篇3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第二组第5课 二、设计思路 课文篇幅较长,文章结构比较特殊,因此,在经过反复研读教材,深刻体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温度、重度和厚度,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后,我决定对教材进行合理剪裁,大胆取舍,实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与话中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准备 折尺、挑山工视频片段、阅读卡片


上册《挑山工》教学设计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今天呢,我就为大家推荐人教版上册《挑山工》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一、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小黑板、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游 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上一篇:noob手表

下一篇:QQ回应偷偷删除用户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