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判断力批判》释义的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所译、杨祖陶先生校的《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初版,2005年第4次印刷)为读本、采取逐节讲解的方法,尽量追踪和重现出康德本人在写作该书时的思路;而在某些困难的地方则根据需要进行逐句讲解,特别是最困难的序言和导言部分,全部都作了逐字逐句的解读。作者相信经过这样的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难点已基本上扫除了。这些讲解大都由作者在课堂上讲演的录音整理而成,保持了课堂讲课的现场感和生动感,同时配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作者的即席回答,少数没有录上音的部分由作者补写完备。本书的这种讲法和写法,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康德是人类有史以来少数几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康德哲学两百多年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长盛不衰的话题,不仅在纯粹哲学的领域,而且在自然哲学,道德哲学、美学、宗教学、心理学、历史哲学、法哲学、文化哲学,人类学,逻辑学等领域,康德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比起来,《判断力批判》广泛地涉及了上述所有这些领域,视野更加开阔,而且构成了他整个批判哲学建筑的最后一块“拱顶石”。因此,不读懂“第三批判”,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康德。但第三批判比起前两个批判来在某种意义上更难读懂,它不仅要求有前两个批判作为阅读的前提,而且本身也是对一些更深层次的原理的探讨。所以长期以来、对康德哲学的研究在第三批判方面是最为薄弱的、也是最为混乱的。作者从80年代初以康德《判断力批判》做硕士论文以来、二十多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深感康德这部著作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它的意义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康德的美学代表作是《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美学代表作是《判断力批判》。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 Kant 德语发音:[ɪˈmaːnu̯eːl ˈ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为数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称为“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碰盯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部作品有系统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纯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学术界重视。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由脊氏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此外笑野和,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康德认为审美的根本特征:1、他的美的定义太过单纯,并且基于一种主观的体验,而艺术往往展示一个世界,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不可能单纯正面引起愉悦的内容,而产生悲剧、痛苦、恐怖等反面情绪的更与这种单纯的愉悦感格格不入,且会造成意志的不一致。2、在知性的判断中,特殊性并没有被规定,因为知性范畴只是形式的抽象的自身同一,它并不是把特殊规定为普遍,而是去掉特殊使其成为抽象的普遍。在审美中,特殊性以其自身的特殊成为普遍。3、康德的美学只是“美学自身”,一种单纯的形式规定,片面割裂某个在整体中的对象黑格尔的美学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康德在判断力提出影响巨大的是什么
康德在判断力提出影响巨大的是游戏说。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康德对判断力的解释
判断力就是应用规则的能力,把一个个别事物归于一个普遍规则的能力。只记住和能够推导一些规则还不能够对具体事物做出判断,你只有当具体事物出现时,能看出这一事物可以应用什么规则,才叫能对事物做出判断。
比如,你做一道题,能看出“这道题是XX的题型,应该用XX方法来解”,这就叫做有判断力。
这种在认知活动中运用的心智能力,在康德那里称为“规定性的判断力”。康德认为有另一种判断力,它出现在审美活动中,叫做“反思性的判断力”。你看一朵花开了,感到这很美。这朵花是一个个例,而我们去反思花何以让我们感到美的愉悦,我们发现这是因为它线条柔和、比例匀称、色彩鲜艳,有生气等等,我们通过反思,讲出一番理由。这种反思得出理由,也是靠着心智的连接个别与普遍的能力,不过不像规定性的判断力那样是把现成的规则应用在事例上,而是从给定的事例中看出规则来。
之所以说,反思性的判断力连接了自由与自然,是因为在美感中,我们的心灵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发的,但美感也不取决于我个人的意志,美感不是任意的,我不能够随便遇到什么,“想感到美就感到美”,我们需要去“发现”美。于是这就是人类的自由心灵与自然的一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