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质、琉璃质椒图 梁海燕装置艺术作品
“椒图”文化的兴盛于明清,最早的记录出现在汉代。椒图的立体化、精致化形象毕竟不是画鬼,凭想象乱来,要依托图腾学、生命科学以及古典学、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博物学、哲学、神学、美学等多种知识储备进行塑造。明清前明清以前把“椒图”叫做“铺首衔环”,是浮雕形象是龙狮嘴里含一个圆环,方可敲打圆环问主人在否。但,她的立体形象或者说她的整体身子是什么样子呢?除了历史记载,我们在还原其整体形象时要遵循生命的遗传和变异的规律。[1]
椒图[中国古代神兽]
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以龙为祖先。龙的历史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遍及南北。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三星他拉村于 1971年发现了玉雕的猪龙,据专家考证大约距今6000—7000年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有陶壶龙纹;远隔千里之外的江苏省苏州市吴县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种似蛇非蛇的勾连花纹,即是古越人的龙图腾崇拜的象征。这说明,至少在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了关于龙的图腾崇拜。龙的形成起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的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脱离自然界中的具体动物形象,成为集诸种动物灵性与特长于一身的特殊动物。到唐代,龙成了天子的专利。龙纹只能用于皇帝的衣服器物,龙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之后,关于龙的历史与家族有了更多的传说。龙在其形象形成过程中,曾海纳百川的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到后来,这些怪异兽像在龙形象发展的同时糅合了龙的某一种特征,形成了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但龙之九子为何物,究竟谁排老大谁排老二,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在中国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同。据说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曾经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后七拼八凑,拉出了一张清单。
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趴蝮、嘲风、睚眦、赑屃、椒图、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过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龙子却远远不止这几个,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传说是龙的儿子。
龙生九子是指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的九个儿子,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传说之一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 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象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在中国民间,很久就流传着龙生九子的说法,但是九子为何物,并没有确切的记载,然而这一公案却由于“真龙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结果。据说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来潮,问以饱学著称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不能回答,退朝后左思右想,又向几名同僚询问,糅合神话传说,七拼八凑,才拉出了一张清单,向皇帝交了差。按李东阳的清单,龙的九子是:
1、蝮(读音:bā xià)又名八夏(读音:bā xià)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2、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3、睚眦(yá zì):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4、赑屃(bì xì):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5、椒图:(jiāotu)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6、螭吻(chī wěn):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7、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8、狻猊(suān ní):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9、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关于龙生九子的更多典故及分类见龙生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