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在京成立以来,陶身体剧场已经在中国各大现代舞节上亮相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草场地艺术节、北京中美艺术节、北京现代舞周、中国北欧艺术节、上海越界艺术节、上海秋收季节-迷仓艺术节、广东现代舞周、昆明交叉艺术节、深圳香港双年展等国内各大知名艺术节上都出现过他们活跃的身影。
陶身体剧场
陶身体剧场是中国首个应邀在美国林肯中心艺术节、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和法国巴黎城市剧院演出的现代舞团,也是应邀于美国舞蹈节(ADF)演出,并成为该舞蹈节驻节艺术家中第一个进行为期六周文化访问的中国舞团。英国伦敦沙德勒之井连续四年委约舞团创作,四次力邀舞团在伦敦公演呈现作品。舞团的巡回演出已遍及世界五大洲,曾在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法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以色列、西班牙、韩国、瑞典、波兰、比利时、芬兰、瑞士、印尼等不同国家巡回表演。更受邀悉尼春季艺术节、阿姆斯特丹七月舞蹈节、纽约秋季舞蹈节、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特拉维夫苏珊达拉艺术中心、新加坡艺术节、马德里国际舞蹈节、维也纳艺术节、台北新舞风、中国香港新视野艺术节、中国国家大剧院舞蹈节、印度Attakkalari双年展、墨尔本艺术中心、赫尔辛基艺术节、布达佩斯Trafó当代艺术中心、巴塞罗那Mercatdeles Flors舞蹈中心、台中歌剧院、阿布扎比艺术中心、里昂舞蹈之家、淡水云门剧场等主流艺术节与知名剧院演出。舞团巡演最丰富的纪录一年达到21个艺术节、12个国家、25个城市、42场演出。
陶身体剧场多次应邀前往国际各类大型艺术节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足迹至今已遍及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各大城市,参与了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新加坡艺术节、美国舞蹈节、美国秋季舞蹈节、瑞典MADE艺术节、英国伦敦萨德勒之井剧院舞蹈节等世界顶级表演艺术节的演出。陶身体剧场也是继97年广东现代舞团之后第二个荣幸受邀参加美国舞蹈节表演的中国现代舞团,也是首个获得美国舞蹈节为期6个星期驻地文化访问的舞团。
陶身体剧场还受到国际时尚界的青睐,曾多次与不同时尚品牌、杂志和独立摄影师跨界合作。世界时尚权威杂志“VOGUE”曾三次专访舞团并力邀不同知名摄影师为其打造时尚大片。2015年巴黎时装周,陶身体受邀与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的Y3品牌进行现场合作。
2012年陶身体剧场荣幸成为被美国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春季艺术节首次邀约表演的中国现代舞团。其后也将受邀参加中国台湾著名编舞家林怀民主办的“新舞风”艺术节及韩国、波兰、德国、加拿大、瑞典、奥地利、土耳其等国众多艺术节的国际巡演。
2014年纽约TimeOut杂志在纽约城市每年几十万演出中,评选陶身体剧场为十个(2014最佳舞蹈表演)之一,成为2014亚洲地区唯一入围的舞团。2015年韩国光州亚洲艺术剧院、英国伦敦沙德勒之井、上海国际艺术节、台中国家歌剧院联合委约舞团新作《8》。2017年,澳大利亚亚太表演艺术三年展-墨尔本艺术中心、英国伦敦沙德勒之井、法国巴黎城市剧院-巴黎维莱特剧院、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台中歌剧院将联合委约陶身体剧场的新作品《9》。
“身体剧场”,英文也叫“dancetheatre”或“physicaltheatre”,身体剧场艺术概念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欧洲,认为身体是生活和舞蹈的最基本载体,同时也是剧场。它突破传统艺术体系界限,探索和充分解放身体表达能力,把舞蹈拓展为现代身体艺术。在动静中,多形式、多空间、多题材地融合舞蹈、音乐、影像、表演、绘画、空间等各艺术形式。舞者和表演区同时为观众注意焦点,并留给观众广泛的想象空间。[1]
陶身体剧场空间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何各庄乡崔各庄318国际艺术区东区六排三号。艺术区里集结了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以雕塑、绘画居多。陶身体剧场空间面积共280平方,排练厅区域占120平方。空间里设有三套独立卧室,供演员休息。陶身体剧场艺术总监陶冶为空间的总设计者,整空间以黑红色彩为主题背景,视觉强烈。空间内设计了一条长形画廊,左右挂满陶瓷剧场国内外演出的图片及宣传海报。[2]
陶身体剧场舞蹈
陶身体剧场致力探索一种颠覆性的身体运动技术并在国际舞蹈界享有盛誉。舞者在训练中不断开发与挑战肢体的潜能与极限,突破身体局限与思维的预期。自2009年,陶身体剧场频繁出现在世界各大艺术节、院校及艺术机构开展身体工作坊、讲座课堂等,共计约90场。舞团曾受邀在美国舞蹈节、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阿姆斯特丹舞蹈中心、新加坡艺术节、韩国釜山东义大学、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今日美术馆、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国内外开展工作坊。2010年陶身体剧场在北京当代MOMA艺术中心、蓬蒿剧场、北京舞蹈学院开展了40期公益性工作坊,累计参与人数达到1000人。2012年10月陶身体剧场在上海,西安,广州,北京推广现代舞工作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陶身体教学工作坊希望让更多的人懂得并尝试去释放身体,挖掘身体更多的可能性。整个课程的运动方式是以身体关节的放松,重心转移,及重量感为核心进行开发。放松是指关节之间力量的状态,以关节松弛的理念贯穿之整个身体的运动。重心转移是指在空间中将身体工作坊(8张)体重心倒置为身体之外,尝试失重与惯性的运动状态及非贯性状态。重量感是指地心引力带给我们的力量,感受身体和地面的重量关系。整个运动强调相对科学性,在挖掘身体更多可能性的前提中寻找动作与动作之间更有趣的连接及挑战身体本身的能力,训练大脑意识明确支配身体细节,感受身体本质的运动性,将整个运动意识延伸到空间以外。其中大量运用呼与吸提低沉力量配合肢体运动去感受周围空间气的流动,从而在舞动的风影间歇中寻找呼吸的释放,体会身心气息的解放。在空间中将身体重心倒置为身体之外,尝试失重与惯性的运动状态及非贯性状态。尝试地心引力带给我们的力量,感受身体和地面的重量关系。
陶身体剧场训练体系来自陶冶、段妮的舞蹈经验与个人风格。课程研究身体不同的发力方式,如引力重量的反弹惯性、中段转移的失衡控制、关节肌肉的连带过程等,及意识对空间存在的间隙调配、时间节奏跳跃的转换、内外凝练的反观差别性来开发身体更多元的运动潜力。
面对身体万花筒探索路径,陶身体以重复累积的行动力开启生命'核'价值观存在的意义。这堂课是永无止境的实践方向,在不同'蓄'阶段里持续发酵。
动是生命中永恒不变的定律,展现了即刻行动于当下如何理性专注自我、集结经验去感受去呈现,这份行动更是关于人所有经验与智慧凝聚的过程性。
2008年,陶身体剧场在北京成立,成员为三位独立现代舞者,分别是陶冶、段妮、王好,后又多了几位新成员雷琰、龚萱萱、付立唯、王明超等。
陶冶(编舞、艺术总监)
毕业于重庆舞蹈学校。之后加入上海武警政治部文工团。2003年加入金星舞团。2004年开始独立创作,与5位当代艺术家创办了“组合嬲”,并共同创作了身体戏剧舞蹈作品《舌头对家园的记忆》。2005年参加上海艺术节,创编双人舞《一个人》,在上海艺术中心首演。2006至2008于北京现代舞团,随团参加了多次国内及国际巡演,在团期间编导男子双人舞《爻》和群舞《幻想》。2008年3月创立陶身体剧场,主要作品包括:《重之三部曲》、《素》、《瞬间》、《左右》、《2》和《4》。2011年应邀参演由制片人杜可风和摇滚传奇人物崔健执导的电影《蓝色骨头》。2012获亚洲时尚杂志《Men’sUno风度》颁发的“2012年风度人物”奖。段妮(驻团艺术家、舞者)
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2004年毕业于广东亚视演艺学院舞蹈系现代舞专业。在校期间曾获“美国舞蹈节”奖学金。毕业后加入上海金星舞团。2005年加入位于英国伦敦的阿库汉姆舞蹈团。2006年加入美国纽约的沈伟舞蹈艺术团。多次参加“美国舞蹈节”演出,曾演出于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及华盛顿肯尼迪中心。2008年8月加入陶身体剧场。王好(创团舞者)
200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1998年荣获“北京市第六届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200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在校期间曾荣获“北京市第八届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2003荣获“全国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表演三等奖。2005年荣获“北京第九届舞蹈比赛”表演二等奖。2006年加入北京现代舞团。2008年3月加入陶身体剧场。
雷琰(舞者)
96年就读于湖北省艺术学校,03年就读于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06年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编导班。08年毕业,成为舞蹈教师与自由舞者。曾作为演员参与首届北京青年戏剧节,广东现代舞周,以及08年北京交叉艺术节,上海越界艺术节,第二届北京现代舞展演。09年创作个人作品参与09年北京交叉及上海越界艺术节。09年7月加入北京现代舞团。2011年9月加入陶身体剧场。
方美昂(AlisonM.Friedman),乒乓策划(管理公司/国际策划拓展)
乒乓策划是陶身体剧场的管理公司和国际拓展策划。方美昂是乒乓策划的总监和创始人。乒乓策划旨在开发文化交流项目并推动中国和国际艺术家/艺术组织之间富有创造力的合作。方美昂2002年获富布莱特奖学金的资助来华研究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她但任过北京现代舞蹈团的国际项目总监,奥斯卡金像奖得主作曲家谭盾的工作室总经理,也参与制作了各类国际表演艺术节。
她2009-2010年获奖学金去参加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艺术管理学院受训,在肯尼迪中心总裁MichaelKaiser先生的指导下学习。
2008年3月陶冶创办陶身体剧场。
4月创作作品《作。妆》于驿游云画廊公演。
5月委约创作作品《重》于北京草场地首演,此作品获得草场地艺术基金继续创作支持。
7月创作作品《重之二》于广东现代舞周首演。
8月受邀中美艺术节“新北京新纽约”于北京九个剧场公演。
9月至10月受邀于北京“草场地”、上海“越界”、昆明“交叉”艺术节进行巡演。
10月与音乐、影像艺术家合作《身体+空间+装置》表演于北京798艺术区18库。
11月与北京现代舞团合作演出荷兰编导阿努可作品《福佑》于天桥剧场。
12月于蓬蒿剧场首演作品《素》,同月创作《环境即兴》演出于北京COFESOLO。
2009年3月公演《现代舞技术课展演》于北京蓬蒿剧场。
4月受邀北京现代舞周演出作品《素》,同月受邀国际艺术节“相约北京”开展工作坊于九个剧场。
9月首演作品《重之三部曲》于北京东方先锋剧场。
11月与戏剧艺术家林兆华合作作品《故事新编》参加欧罗巴艺术节演出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国家剧院。
2010年1月至2月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公演作品《重之三部曲》。
3月陶身体剧场以免费形式开展2010年长期公开课。
6月陶冶与法国钢琴音乐家合作作品《VOY》首演于北京一号地璃墟艺术中心。
7月陶身体剧场2010年思维-戏剧-身体公开课展演《现在、舞》首演于蓬蒿剧场。
9月再一次《现在、舞》演出于蓬蒿剧场。
10月再次与法国钢琴音乐家合作演出作品《VOY》于北京一号地璃墟艺术中心。
11月作品《左右》应邀参加瑞士艺术节。
12月应邀参加上海“秋收艺术节”首演作品《瞬间》。同月陶身体剧场2010年公开课于19日截止。
2011年1月陶冶赴法国马赛参加艺术节演出作品《VOY》。
5月参加瑞典NorrlandsOperan艺术中心M.A.D.E.艺术节展现《2》的创作过程以及舞团的瑞典首演。
6月作品《2》世界首演在新加坡艺术节。
6月参加美国舞蹈节,美国首演作品《2》并成为六个星期特邀驻地舞团。
11月《重之三部曲》参加FallForDance舞蹈节演出于美国纽约。
11月作品《2》欧洲首演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首都剧院。
11月作品《重之三部曲》、《2》演出于英国伯明翰DanceXchange(11月11日)与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
2012年6月受邀赴韩国参加釜山国际舞蹈节,演出作品《4》《WightX3》;
7月受邀赴波兰格但斯克参加GSANSKIFESTIWALTANCA舞蹈节,演出作品《4》《2》;同月受邀,同月受邀参加美国纽约LincolnCenterFestival艺术节,演出作品《4》《2》;
8月受邀于悉尼歌剧院参加澳大利亚SpringDance舞蹈节演出《WightX3》《2》;
9月受邀参加瑞典NorrlandsOperan艺术中心M.A.D.E艺术节,赴瑞典SaxnasGarden与萨米族音乐家西蒙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文化交流访问;同月受邀参加奥地利维也纳FEST/SPIEL/HAUS/艺术节,演出作品《WeightX3》;
11月受邀携作品《Weightx3》《2》赴加拿大渥太华国家艺术中心NationalArtsCentre
及蒙特利尔PlacedesArts蒙特利尔艺术空间剧场进行演出;
12月受邀到德国的德累斯顿Dresden参加CHINAFROMINSIDEFESTIVAL艺术节,演出作品《WightX3》《2》。
2013年3月受邀参加加拿大多伦多的海滨中心世界舞台艺术节,表演作品《WeightX3》《2》;
5月受邀于以色列特拉维夫SuzanneDellal舞蹈中心,表演作品《WeightX3》《2》;
7月受邀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首都剧场7月艺术节,演出作品《4》《5》;
8月受邀参加中国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国际芭蕾舞比赛开幕式,表演作品《4》,并于此月参加国家大剧院2013夏季演出季,中国舞蹈12天,演出作品《4》《2》;同月受邀参加瑞典M.A.D.E艺术节,演出新作品《6》;
10月受邀参加中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吨半实验专场,演出作品《4》《2》;同月受邀参加墨西哥塞万提斯艺术节,演出作品《4》《5》;
11月于巴西及哥伦比亚进行南美洲巡演,演出作品《4》《5》;同月受邀参加西班牙马德里艺术节,演出作品《4》《5》。
2014年1月受邀于瑞典参加欧盟“欧洲文化首都”开幕式及巡演,演出作品《6》;
2月于美国纽约大学演出作品《4》《5》;同月于波士顿ShubertTheater演出作品《4》、《5》;
3月受邀参加台北新舞台“新舞风”艺术节,演出作品《2》《4》《5》《6》;
5月受邀参加巴西国际舞蹈节,演出作品《4》《5》;
5月受邀于奥地利参加维也纳国际艺术节,演出作品《4》《2》;
6月于英国伦敦Sadler'sWells剧场演出作品《4》《5》;
7月于中国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作品《4》;
9月受邀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参加澳亚艺术节,演出作品《6》《7》;同月于法国巴黎城市剧院演出作品《4》《5》;
10月受邀参加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舞蹈节,演出作品《4》《5》;同月于英国伦敦Sadler'sWells剧场演出作品《6》《7》;同月受邀参加中国香港新视觉艺术节,演出作品《4》《5》;
11月受邀于印尼雅加达参加印尼舞蹈节,演出作品《2》。
2015年2月受邀于印度班加罗尔参加印度舞蹈双年展,演出作品《4》《5》;
5月受邀于立陶宛维尔纽斯参加新波罗的海艺术节,演出作品《4》《5》;
6月受邀于法国巴黎参加巴黎时装周Y-3“2016春夏时装发布会”,演出作品《6》片段;
7月受邀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荷兰7月舞蹈节,演出作品《6》《7》;
8月受邀参加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中心、爱沙尼亚塔林Saal双年展、瑞士日内瓦“内置”日内瓦艺术节演出作品《4》、《5》;同月受邀参加苏格兰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演出作品《WeightX3》《2》;同月受邀于芬兰参加赫尔辛基艺术节,演出作品《4》《5》《6》《7》;同月受邀于德国柏林参加八月舞蹈节,演出作品《6》《7》;
9月于中国北京今日美术馆进行陶身体展;
10月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演出作品《6》《7》;同月受邀于美国弗罗里达周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作品《WeightX3》;同月受邀于中国上海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新作品《8》;同月受邀于中国北京参加国家大剧院国际舞蹈节,演出作品《2》《WeightX3》《4》《5》《6》《7》;
11月于法国巴黎城市剧院、瑞士韦尔涅SalledesFetesduLignon剧院、法国香槟沙隆演出作品《6》《7》。
2016年4月于希腊雅典奥纳西斯文化中心、卢森堡城市剧院、瑞典斯德哥尔摩舞蹈中心演出作品《6》《7》;于葡萄牙科因布拉、布拉加演出作品《6》《7》;
5月受邀于中国澳门参加澳门艺术节,演出作品《6》《7》;
8月于中国上海文化中心演出作品《4》《5》;
9月受邀于中国北京参加长城森林艺术节,演出作品《4》;同月于北京舞蹈学院、德国科隆城市剧院演出作品《4》《5》;同月受邀于塞尔维亚参加贝尔格莱德国际戏剧节,演出作品《6》《7》;同月于英国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演出作品《6》《8》;
10月于西班牙巴塞罗那舞蹈中心演出作品《4》《5》;同月于匈牙利布达佩斯Trafó当代艺术中心演出作品《6》《7》;
11月于中国台湾台中歌剧院演出作品《4》《8》;同月于阿联酋阿布扎比演出作品《4》;同月于韩国光州亚洲文化艺术中心剧院演出作品《6》《8》。
2017年2月于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中心演出作品《6》《8》;
3月于法国拉罗谢尔、安纳西、里昂、克雷泰伊演出作品《6》《7》;
4月于法国布雷斯特演出作品《6》《7》;
5月于中国上海文化广场演出作品《6》《7》《8》;
6月于中国台湾台北云门剧场演出作品《6》《7》;
8月于西班牙穆尔西亚、瓦伦西亚演出作品《6》《7》;同月受邀于马来西亚槟城参加乔治市艺术节,演出作品《6》《8》;
10月于黎巴嫩贝鲁特演出作品《4》《5》;
11月受邀于中国北京参加国家大剧院舞蹈节,演出作品《8》及新作品《9》。
2021年12月5日,陶身体剧场新作——“数位系列”现代舞《11》在坪山大剧院上演。[3]
1:“陶冶正在迅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是现代舞界令人兴奋的名字,他引领着中国舞蹈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TimeOutBeijing
------乐杂志:
2:“之于灵与肉的非凡探索”
------北卡罗莱纳州在线艺术杂志(美国)
3:“绝对的震撼…无与伦比的体验。”
-------Västerbottens信使报(瑞典)
4:“陶身体剧场作品《2》...颠覆性的舞蹈语汇。”
------《商业时代》(新加坡)
5:“他们一舞动起来,气场就变了。”
---------Vogue服饰与美容(北京)
6:“惊喜!强大!”
----------纽约时报(美国)
7:"……难以抗拒……"
——《纽约时报》(美国)
8:“该节目意外的惊喜是来自北京的陶身体剧场。”
——《纽约时报》(美国)
9:“……惊艳之美……”
——《国际艺术经理人》
10:“该剧团自舞蹈编导陶冶2008年创建以来在国际舞蹈界星光熠熠。”
——《国际艺术经理人》
11:“她们可能是两个身体,但时间的掌控如此完美,以至于看起来像是合二为一。然而除了满足初始的视觉体验之外,其中还蕴含着更深远的意境。”
——《芭蕾舞杂志》(英国)
12:“她的速度和娴熟令人赞叹。”
——《芭蕾舞杂志》(英国)
13:“迄今为止来自中国的最有意思的舞蹈。”
——《芭蕾舞杂志》(英国)
14:“不容错过的视觉盛宴”
——《芭蕾舞杂志》(英国)
在陶身体剧场的作品中,往往表现着波涛起伏、理性简约、生命循环……这一切都来自陶身体剧场独创的圆运动体系。在陶冶和段妮刚开始独立做舞团的时候,就是意识到身处的现状在身体语汇和技术表达上与世界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他们觉得这个断层更大程度是创作观念上的问题。从做舞团的那一刻起,他们就知道要与这个世界产生对话,带着一种认知,陶身体开始从纯身体运动本身出发,进行探索。
陶冶认为,编舞和舞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编舞是思想上的舞者,他必须让“动”产生一个究竟:因此自第一部作品《重3》的“走”,他便开始研究脚、腿和胯运动时重心的转换,及身体的点线面传导至各个关节处的作用力。他把身体运动看作物理现象,把过程的每条线索无限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圆,一个永恒的概念,重复循环,永无间断。
在圆的运动中,所有的动都将与地面的引力形成对抗与和解:脚趾、脚后跟的每一次推地会延展至膝盖、胯部的尾椎及耻骨,然后通向脊椎、肩、手、头的末梢。而全身趴躺的地面运动,在脚、膝、胯、手、肘等的地面支撑下,各处结构成线,包裹成圆,软化磕碰,身体随着理技术体系(3张)性的惯性翻转腾挪,滚动跃进。
他把这样的舞当作是在做抛力与失衡运动,在力学之间进行反弹和传导,发力点以抛的力量多和少决定结果的远和近,过程中再借由惯性转化至下一个发力点,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在圆运动的过程中,舞者在理性掌握身体各处点线面的形成及动律的逻辑后,才会生发出一种想象意识—“生笔画圆”。陶冶这样形容:想象身体的每一个点都生长出一只笔,用无数的笔尖画出流动的圆,所谓的圆是指以骨节或肉身某处画刻出一条不规则的弧线,通过释放、延续这根线条,将产生无休止的意识流动。在呼吸吐纳、张弛之间思索如何让想象与行动不断融合,从而感知到无边无际的内外空间。
在生笔画圆的每一刻,舞者的感官需要越来越敏锐,起落点才能越来越精准。陶冶着重强调了画圆中的“失重”过程:“跳舞的人经常被要求站稳,在稳定中,身体才能达到可判断的形态。而圆的重力训练是在推演,如何在不断失衡的情况下保持中心的守衡。将身体交付于空间之外,如皮筋般有弹性地来回拉伸,使身体重心在空间中更立体的传导转换,从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身运动。”
圆运动在不断靠近身体本质的过程中,也试图在离开身体,通向精神之地。对于编舞陶冶来说,“圆”是一种求真的态度,在身体力行中,观察原因,发现原本,回归源头,成为宇宙中的一个点:圆有一股包裹的力量,令人在存在的镜像中循环探究,相互映射。
陶身体剧场的艺术创作理念是希望通过舞蹈开启一条通道。而艺术的本质,即是通过对抗生命消逝所带给人的恐惧,使人自省、自辨、自教、自明、从而获得行动实践的原始动力,和承受自我消耗的勇气。在这个过程的重复中,人经历演变的循环、获得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消解了起点与终点,达到了开放与包容,悬置了作为生命信仰的终端真理,并不断回归到直面生命消耗时的恐惧本身。在陶身体的实践中,“身体”就是对“当代”这个概念最具意义的解读。身体作为承载着生命本源的母体,在动的过程中,身体自然产生出与繁衍与消耗、有限与无限等相关的诸多问题,也即刻在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
为此,陶身体剧场在所有创作中选择专注于身体自然次序的重复仪式。通过重复,动作的变化被删减了,尽可能在形式上达到极简的纯化状态。因为在叠加动作中所产生的惯性和重力,影响和消耗着舞者的体力;而要保持动作的一致性,也持续考验着舞者的意志力;重复循环的节奏,挑战着观看者的专注力。在这个过程中,动作所承受与所传达的重量在不断地增加。
陶身体剧场
这种状态,既是拧干身体里每一滴水份,呈现出的消耗本身;同时也是抛开外界干扰,建立专注的自我。由此,舞者与观众感到的沉重和疲惫,反映出肉身所承受着有限性的真相;而舞者不变轻灵的、一以贯之的动作,又是超越于人类肉身的无始无终的无限性的循环。在这永远进行、滚动推演的无时间性的运动里,陶身体通过重复带给人负重感,让人不能无意识地度过“此刻”:因为每一个“此刻”都需要专注与自觉应对才能完成。这便开启了对“过程”的理性认知,也开启了通向身体的探索。这种探索指向了无需自白的生命之核的原初动力,和生命生长的终极意义,同时也包含了人对于自我局限性的承受和对于身体无限性的企及。艺术并非是一味地追求创新。因为伴随着每个稍纵即逝的瞬间,所谓“新”是层出不穷的,而所谓“旧”是从来都不存在的。唯有过程本身,是值得揭示且真实不虚的存在集合。陶身体剧场的“数位系列”作品,正是通过运动逻辑的累积,通过数字这种人类透知自然的理性结构的叠加,呈现自然次序的重复仪式。透过身体的万花筒探寻,在种种狭隘的限制中,通过艰辛的劳作和虔敬的专注,打开对于身体的更多理性认知和无限可能。
2022年4月28日,陶身体剧场发布消息,因疫情防控政策,将取消原计划4月29日至5月4日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演出的“陶身体数位系列全演——身体艺术节”所有线下活动,变更为4月29日20:00,通过线上陶身体剧场视频号,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现场舞台上直播《4》《10》,这也是舞团首次在网络公演数位系列作品的全版内容。同时,线上直播公演结束后,陶身体剧场将计划解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