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七十二疑冢之谜
曹操墓七十二疑冢之谜 曹孟德风云一世,曹操墓千古难寻。漳河底不断浮出的断肢,荒野里遍布的疑冢,是阿蛮生性多疑的证明,还是一代枭雄与众不同的嘱托。从秦始皇、武则天、成吉思汗到雍正,为什么传奇人物的墓室特别地与众不同,流沙积石鬼吹灯,古人究竟布下了什么迷魂阵,等着冒失的后人一步步地闯入? 河南安阳西高穴村的“曹操墓”横空出世,但世人的疑问却越来越多,既然魏武王不是曹操的专利,那么曹操墓的谜团就依然会持续下去…… 一、吃人的水怪 二百年前的一个盛夏,人们一直在盛传漳河的水怪又开始吃人了。不听劝阻在河中洗澡的人们,洗着洗着就突然被什么东西拽入河底,不久河面就会浮现出一条胳膊或者半个脑袋,惊恐万分的人们注视着水面,发现河底接近悬崖的地方有个黑影在不停地晃动,于是村民们认定这就是传说中的水怪,从此再没有人敢接近这条河了。当地的县令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大为震惊,(三国历史 )为了探查出究竟,他下令趁着枯水期的来临,把河流上游的水截住,可是当河水落下去之后,河底并没有什么怪物,却在这个山崖底部,发现了一个很深的洞穴,洞穴的四周还架着一排排的水轮转刀,等到众人把转刀撤下来走进洞中,这才看到原来洞里还有一个石碑,石碑的上面清楚地写着:曹孟德之墓。众人协力打开墓室,发现里面奇珍异宝无数。 各位看官,刚才说的这段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故事讲的都是一些子虚乌有的民间传奇,但关于曹操墓的这个故事,可并不完全是捕风捉影。想当初在清代野史中也曾记载,顺治初年,漳河由于干涸,一个渔夫就在河底部发现了一块大石板,掀起石板底下是个石门。走进石门,就是一个墓室,墓室的正中央是一个石床,上面躺着一具尸体,穿的还是帝王的服饰,这人靠上前去一看,不是别人,正是曹操。要说这渔夫真是好眼力,居然一眼就能认出是曹孟德,要知道那可是放了上千年的尸体,难道这尸体上贴标签了? 扯远了,咱接着聊墓地的事儿。历史上关于曹操墓的故事有很多,但是流传最广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生前就作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七十二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才是曹操的真坟,而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冢,这就是有名的“曹操七十二疑冢”。 说到这个疑冢,现在在河北的临漳和磁州之间的原野上,的确还存在着一百多个坟头,当地的百姓传说这就是曹操当年建的疑冢。不过据考古发现,这些所谓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并不是曹操自己修建的,其实只是北朝时期东魏、北齐等帝王贵族们的一个墓葬群,那么曹操的墓到底在哪儿呢? 要说这曹操被称为一代奸雄可是一点都不冤,三国时流传最广的就是曹操的多疑,比如他杀死了正在为他准备饭菜的朋友,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能教天下人负我”,让全中国人民永远记住了这位白面汉子。此外,曹操还总害怕别人去暗杀他,对外宣称自己好在梦中杀人,所以自己睡觉期间生人勿近。别说还真有不信邪的,一次一个侍者献殷勤,为睡梦中的曹操去盖被子,结果这个倒霉蛋真就被曹操当场宰了。像这种例子三国里举不胜举,杀蔡瑁、张允也是因为他的多疑。 曹操身为一代奸雄,生前虽杀人无数却也建下赫赫功绩,死后千年始终是世人关注的对象,包括他的最终归宿之地也成为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证据。而曹操似乎也预料到了这个结果,身为魏王的他,为了不被后世打扰,想尽一切办法隐藏自己最后的秘密。曹操墓,究竟在哪里…… 二、疑冢?疑冢! 不过说句公道话,古人对阴宅,也就是坟墓还是非常重视的。这个阴宅在我们国家来说,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从根上说,咱们孔老夫子就曾经讲过“唯送死者以当大事”,这死人可是一档子大事。在古人看来,这个坟更是有关死者家族今后人丁兴旺不兴旺的一个重要标志。风水也中有阴宅和阳宅之说,阳宅大家都知道要风水好,这叫什么?上风上水。等到阴宅更讲究依山傍水了,反正甭管是靠山还是临水,它总得占一头。至于说到曹操,人家毕竟也是当年权倾一时的人物,为了后世着想,这个坟怎么着也不能太寒酸了不是? 如今关于曹操墓究竟在哪里,各种说法不一。第一种是说曹操生前在邺城西南,也就是现今的河北省磁县境内,先后建造了七十二个疑冢;第二种说法是,曹操葬于水下,他在漳河的河底铺设暗道,巧立机关,以防止盗墓,也就是在《聊斋志异》中提到的那个故事,只有在河水干枯的时候,才能看见传说中的暗道;第三种说法是,曹 *** 后并没有葬于邺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许昌城外;第四种是曹操葬于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也就是现今的三台村;第五种说法就更有意思了,七十二座疑冢,根本就不可信,这所谓的七十二或许只是一个虚数,而真正的墓穴或许正藏在第七十三座之中。 有关曹操墓的说法千奇百怪,那到底哪个是最正确、最确切的呢?别急您听我慢慢道来。 三、曹操的墓碑 要说这古墓,不管是帝王将相的也好,还是有没有钱的普通老百姓的也好,常规上来讲,墓前都有块碑,碑上写着某某之墓,那曹操的墓前面有没有立过这种碑呢? 您还别说,这事还是有据可查的。当年曹操曾经做过一篇文章叫《让县自明本志令》,那么在篇文章里头,曹操曾经提到,他当时的志向是,等死了以后,在神道里头立一块碑,这个碑他自己都拟好了,叫做什么呢?叫做汉征西将军曹侯墓,这是建安十年,也就是说公元210年的事。可是到了曹操临死之前,就是建安二十五年之前的一年多,也就是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曹操又下了一个令,他说自己死了以后,要以时服来葬,并且墓上要不封不树。不封不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没有土堆,而且也没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那么如果曹操最后的遗言被认真执行了的话,民间传说以及小说当中提到的,说有些人看到了曹操墓里头的碑,这就值得商榷了。 但是当时汉代,魏晋时期在墓里面确实有一种木制的小型墓碑存在。20世纪初,北大教授邓之诚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叫《骨董琐记》,根据他在书里头的记载,当时确确实实磁县有一个老乡得到了这个碑,并且存在了磁县的县衙里。但是作者本身并没有亲自去看,所以后来的情况怎么样,那就不得而知了。从这两件事上来看,曹操是否给自己立了墓碑,现在也成了一个悬案。 四、近在咫尺的曹操墓 有意思的是,近两年一位考古专家发现了曹操墓所在地的一个重要的新证据,就是在河北临漳发现了一个南北朝时期的古墓。这个古墓上的墓志铭清楚地写着,这座墓就建在曹操墓的旁边,通过这句话,人们可以大概判断出曹操墓的一个位置。 根据现有的一些证据,曹操墓应该是临近漳河的,但是问题是漳河曾经多次改造,当年的曹操墓很有可能已经被漳河水冲毁了。而且民间也有传言,据说曹丕当初就是因为漳河冲毁了曹操墓,无处祭祀而感到悲伤。 由此看来前面提到的,百姓传说在河底发现过曹操墓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了。您想想,这个墓上有很多的封土,被洪水冲去之后,墓室剩下的结构可能就是砖石结构了,由于很牢固,就留在了河底,等到后来被人发现,这就是有可能的了。
曹操72疑冢都在哪?
曹操一生玩弄权术谋诈,视为治国之良臣,盗国之好雄,是功是过,后世评说不一。而最令人感兴趣的则是曹操临死前的最后一步棋——疑家。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身为汉朝宰相而为曹家皇帝的曹操病死洛阳。二月,曹五遵其嘱将灵枢运至其封地螂《今河北临漳县》埋葬。《舆图备考》、《方舆纪要人杨免《山陵杂记》等书载,鉴于历史上众多帝王墓经常被后人掘盗之教训,曹操乃遗嘱其子,制棺材多副,来黑夜山饭项问四件,理尤丁一处。群体伙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讲武城起始,直到磁州而止,一座座如小山布列。历史上曾有不少史学家和文人墨客对疑家作过考证,并到临漳县一带考察,均无收
获。曹操墓究竟在何处以魏书·武帝纪》载:“其规西门豹涧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与曹魏相隔不远的晋朝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也认为,曹操“葬于部之西岗上,与西门豹调相近。”由此可知其墓在古螂城西门豹词以西地方,相当于今临漳县三台村以西直到磁县境内的漳河沿岸。按说,在此,曹操墓葬方位已告诉后人在西门豹们以西。但是,在临漳一带西门豹调有多处、而且临津以外也有多处西门豹调,究竟是哪一个西门豹们以西,也颇令人费解。更何况,这一区域为北朝皇家墓葬区,王公大臣之墓颇多。元朝明前后,这里的陵墓相继彼人盗掘,但多为东沈、北齐之墓葬。有人认为,曹操设七十二疑家,肯定其中有一个是真家伙。如宋朝俞应符就持此观点。采范成大也有诗云:“一格何用家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群胡为封上,世间随事有知音。”但也有人认为;恐怕这七十二个疑家个个是假,元人陶南屯在《辍耕录》中说:“殊不知老腾(曹操小字叫阿瞒)之骨必不在七十二家之内耶。”清人黄协润步宋俞应符《七十二疑都诗之韵,反其意赋诗曰:“人言疑家我不疑我有一言告君知。七十二外埋一家,更于何处求君尸。”
据临漳当地传说,在清顺治年间,有一年漳河水干涸,有渔夫见河底有块大石板,召人掀开,见下有一石室,深而且广,室内侧卧许多美女,四周放有许多石凳(椅),中间石床上卧一人身穿蟒袍、头戴王冠,旁边立石碑一道,有识字者认出为曹操之扩,众人毁碎碎尸而去。此传说虽不可信.但有人据曹还(止临肖俊(曹)植求祭先王诏》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语,认为曹操应葬于河底。邓之诚《骨董记》也载有这么一事,说:“壬戌(公元1922年)正现初三,磁县农民崔者荣,于彭城镇西十五里乱葬坟棺墓为莹,地坦为黑穴,继得石室,既深且广,中有石门洞开,人石门者管死,送报县令陈希贤,命人授以硫磺。
久之人内,见空之四壁深至如新,中罡石棺,前有刻石志文,所叙乃魏武帝操也。前五十年发石室十余处,唯皆无相,至是真系始现。石志今蠢县署,不知文何苦,他日当访之”。
关于曹操墓的方位和确认,河北临漳县历史上地方志有不少考席和记载,明朝嘉靖《彰德府志》载:“曹操西使在县(旧县)西南三十里,周围一百七十步,高一文六尺,……甄皇后陵在灵芝村…··‘魏元帝陵在彭城村一”清乾隆时《彰德府志》也认为,这三座墓大体上呈三角形排列,曹操墓居前,甄皇后和元帝曹免的基则位其后东西两侧,相去其生前倍何所统的钢省、金风、冰井三台不远,因曹操(遗令》中有:“吾死之后……吾婶妄与使人皆勤劳,便著铜雀台,善待之。十台上安六尺床,施稳帐,朝朝上瞒粮之鹰,月且十五,自期至午,辄向帐中作使乐。汝等时时登钢省台,望吾西陵墓田。”据当地文物部门进行的方位实地考察,在部城遗址范围内的仅城村西南约二里处,有一北高南低的墓葬,其封土仅有一米金。又十此基之后方向,相继发现王座大、中到属于东汉晚期墓葬。据出土物品看,可判断为田大夫级墓葬,从整个墓葬区拉列尼,符合东汉葬礼‘后挨(墓)居左右似前,四大夫居后”的规定。但是,这座封土残存的墓是曹操的墓吗?没有进一步的证据。
曹操墓究竟在何处,恐怕只有官还等少数人知道,但在曹氏有关人物遗存下的文献资料中,可找到的蛛丝马迹不多。很可能,曹丕等继承者根本就没留7任何关于此事的可靠档案材料,其本意就是要使此事成为永恒的悬案。毫不怀疑的是,曹操不管是否埋在七十二家之一,但他肯定是葬在漳河流域,在今河北临
漳县一带,古代的交通运输能力不可能将其运葬到太远的地方。不管是葬于地下,还是葬于漳河底,既然曹极有没疑家迷恋后入之意,其真正墓葬之工程建设,在选择方位、工程设计、施工建造方面,也绝对是非同一般,不会轻易使人发现。但有一点需要考虑的是。据水文水利专家对森,历史上古漳河数次改道,曹操时
建设的钢好台、金凤台等均被大水冲设,而且正的曹操墓也许早已被河水冲毁。当然,这只是推测。我们希望,随著考古发回或工程建设,能发现真正的曹操墓,为千年疑案画上一个句号。
曹操在丧葬上有别于历代帝王,他对自己的身后事,提出了“薄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比帝王低,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
据说,曹操一生提倡节俭,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 他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各种用过的布料,破了再补,补了再用,不可换新的。有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财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又据传,曹操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为防止自己死后出现这种惨状,他一再要求“薄葬”。
为了防止盗墓,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当然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生前,他因多疑,错杀了许多人;死后,他的多疑也不例外。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
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传说,军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为了寻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
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关于疑冢的说法便被确证不是准确的了。
但是,关于曹操尸骨到底埋于何处,仍然是个谜。据诗曰:“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由此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又据《彰德府志》载,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据考察,这也属假设。那它还有可能在哪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
据《魏书·文帝纪》载:“甲午(公元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文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魏文帝曹丕为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是不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外。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据记载:亳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亲、子女等人之墓就在于此。由此推断,曹操之墓也当在此。
但这种说法也缺乏可信的证据,遭到许多人的质疑。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认识。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举吧。
关于曹操的陵寝的真实情况至今仍是个谜,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三国时期魏国有哪些大将?
1、典韦典韦,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曹操部将,相貌魁梧,膂力过人。本属张邈,曾单手举起牙门旗。后转投曹操,在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阵,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2、许褚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市古城镇)。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年轻时在家乡聚集了数千户人家,共同抵御贼寇。曾有一次因缺粮与贼寇用牛交换粮食,牛到了对方手中后又跑了回来,结果许褚单手倒拖牛尾走了百步,贼寇大惊,不敢要牛就走了。从此淮、汝、陈、梁之地,听到许褚之名都感到畏惧。后追随曹操,自典韦战死之后,主要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官渡之战时发现欲谋害曹操者,将刺客全部杀掉。3、张辽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马邑之谋发起者聂壹的后人。起初,担任雁门郡吏。又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恪尽职守,历尽坎坷。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曾洞察人心而劝降昌豨。攻袁氏而转战河北。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驱逐辽东大将柳毅。以静制动平定新军叛乱。勇登天柱山击灭陈兰、梅成。此后,长期镇守合肥。4、夏侯惇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名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与吕布军交战时,曾一度被擒为人质,又被流矢射瞎左眼。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青龙元年(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5、庞德庞德,字令明,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四门镇)人,原为马腾麾下武将,在随马腾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勇冠三军。马腾被曹操征为卫尉后,庞德归属马超。马超兵败后,庞德随其一起投靠汉中张鲁,而后马超归降刘备,庞德仍留在张鲁麾下,曹操平定汉中后,庞德加入曹操。襄樊之战时,庞德率军支援樊城曹仁,在与关羽的战斗中,曾一箭射中关羽前额,之后遭逢汉水暴溢,庞德连同于禁都全军覆没。兵败被擒后,庞德誓死不降,为关羽所杀。被追谥为壮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典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侯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庞德
三国时期,魏国都有哪些大将
列的是大将,将领就没有全部列出来,如下:魏:曹操,字孟德。文武兼备的一代奸雄,有杰出的战略眼光和预见能力。扫平黄巾后,又征讨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大小数十战役,统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础。
夏候敦,字元让,魏前将军,曹操的族弟。征讨吕布时,被曹性射中左眼,他拔箭啖目、鼓勇而战,反倒刺死曹性。深受曹操信任,曹丕继位后,任大将军。
张辽,字文远,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曹操麾下五大将之首。其指挥才能在合淝战役时发挥得淋漓尽致,仅以八百精兵就大破东吴十万大军,威震逍遥津。
曹彰,字子文,曹操的三子。曹操很赏识他的勇略,称他为「黄须儿」。与刘备争夺汉中之际,曾经活跃一时。晚年因为受到其兄曹丕的疏远,在失意中死去。
曹仁,字子孝,曹操的族弟。自曹操起兵就跟随征战。当战局不利时,就激励部下继续英勇奋战,经常能反败为胜,陈矫称赞他有「鬼神之勇」。后任魏大司马。
夏候渊,字妙才,迎娶曹操之女为妻。是魏国征西将军,善于突袭的勇将。后来驻守定军山时,中了法正之计,被黄忠斩杀。
张郃,字俊艾,起初是袁绍部下。官渡之战时,与高览一起投奔曹操。是五大将之一,屡建战功。连诸葛亮也承认他勇猛过人,是蜀国的大患。
曹丕,字子桓,曹操的次子。因长子曹昂战死,被立为世子。父亲死后,继任魏王。他逼迫献帝禅让,建立魏王朝而即位称帝。后来他将后事托付司马懿和曹休后才死去。
庞德,字令明,马超的心腹猛将。被曹操擒获后降曹,为曹军建功。关羽攻樊城时,他抬棺战关羽,几乎将关羽击败。后被关羽水淹七军,被俘后不降而死。
乐进,字文谦。本是曹操麾下的文官,后来转为武将,被列为五大将之一。他与张辽、李典共同把守合淝,抵御东吴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典,字曼成,魏破虏将军。从讨伐黄巾军时就跟随曹操,历经百战。性格冷静谨慎,多次制止同僚的胡作非为。与张辽、乐进一起镇守合淝。
曹洪,字子廉,曹操的表弟。与兄长曹仁一起投奔曹操。身为曹军的核心大将,转战各地,奋战沙场。曾数次救曹操于危难中。
徐晃,字公明。曹操部下五大将之一。原为杨奉部下,被满宠说服后改仕曹操。曾经为了援救樊城,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连曹操也为他的果敢勇猛而惊叹。
于禁,字文则。严谨忠实,在官渡之战中立下大功,甚得曹操的赏识,被推举为五大将之一。但后来却变得贪生怕死,在樊城被关羽水淹七军擒获后,甚至乞求活命。
许褚,字仲康。很受曹操信任,与典韦一起统领曹操的近卫军。与马超交战时,单挑不分胜负。后来曹操危难,他拼死护主,被曹操赐名为「虎痴」。
典韦,被誉为「古之恶来」的勇将。因其勇猛甚受曹操喜爱,被任命为近卫军统帅。张绣夜袭曹营时,为了让曹操逃脱,他舍命坚守辕门,挺立而死,死后许久仍无人敢近。
刘晔,字子阳。受郭嘉推荐,仕奉曹操。在官渡之战时,献投石车图,破了审配土山下射之计。效力于曹氏三代并多次献计。任魏国的太中大夫。
司马懿,字仲达,仕奉曹家四代的著名谋臣。以杰出的聪明才智,使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保住了三秦之地。后来排除异己,掌握实权,为建立晋朝打下基础。
荀彧,字文若。有王佐之才,曹操称之为「吾之张良也」,倍受重用,是卓越的战略家。官渡之战中鼓励一度消沉的曹操,最后促使曹军大捷。
程昱,字仲德,经荀彧保举辅佐曹操,是曹操的主要军师之一。兖州被夺后,激励垂头丧气的曹操,鼓舞斗志。在仓亭之战时,献「十面埋伏」之计大败袁绍。
郭嘉,字奉孝,曹操最信赖的谋臣。平定河北时病殒,年仅三十八岁。曹操大哭曰「天丧吾也」。赤壁大败后,曹操叹息道∶「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贾诩,字文和。年轻时就被比喻为「张良?陈平」的谋士。任曹操的谋臣时,发挥了卓越的才智。曹丕之所以能即位,他有极大的功劳。
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侄。与荀彧一起为曹操效力。擅长军事,经常在战场上献计,击败敌军。赤壁之战中,他与程昱一起担任随军参谋。
满宠,字伯宁。被刘晔举荐,效力于曹操。曾说服徐晃降曹。辅佐曹仁力守樊城时,曹仁一度想放弃城池,他力劝曹仁坚守,因而反败为胜。他也曾经大胜呼应蜀军北伐的吴军。
夏候恩,曹操的背剑官,负责掌管曹操的青釭剑。于长阪坡抢夺民财时,死于赵云枪下,青釭剑遂被赵云所夺。
文聘,刘表麾下将领。刘琮献荆州投降后,他也不得已降曹。曹操很赏识他的忠义,封他为关内侯。曹丕伐吴大败时,便是他背负曹丕逃脱的。
夏候杰,曹操部将。曹操进攻新野刘备时,他被匹马单枪立于长阪桥上怒喝曹军的张飞吓得落马而死。
郭淮,字伯济,魏国行军司马。在曹真、司马懿的节制下统军。后就任雍州刺史,追击反叛魏国的夏侯霸。曾设计救出了被蜀军围困在铁笼山的司马昭。
曹安民,曹操之侄。曹操遭到张绣夜袭时和曹操一起逃走,但是没能逃脱因而战死。
曹昂,字子修,曹操的长子。张绣夜袭曹营时,他将坐骑让与曹操,使曹操幸免于难,自己却死于乱军之中。
曹操真的是盗墓的吗?
综合目前最可靠的考古资料,曹操应该有盗墓,也确实设立盗墓官职名,更成立专门盗墓军队。汉末群军阀盗墓成风,但曹操为了养活军队,也不得已干起了盗墓的勾当,但像曹操如此将盗墓的军队专业化和职业化,却是唯一的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的曹操,跟小说里的形象有很大出入。
曹操在最初其实是热血青年,有匡扶汉室之志,不仅执法严格,不畏强权,对待汉帝也是非常恭敬的。直到官渡大战,曹操权势大涨之后,在左右怂恿下,曹操才开始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但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固然有形势不允许,但归根到底,是曹操那种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影响,他想做圣人,为后世歌颂。曹操在掌权后,基本实行仁政,轻徭薄赋,对于贫瘠的西凉地区,基本是不征粮不收税,军队自己屯田开荒,军饷由朝廷直接拨用。曹操一生北征南战,威震北方各少数民族,重拓西域,恢复经济民生,鼓励耕种和商贸,兴修水利,主持修建潼关等等。曹操是三国里,综合素质最高的枭雄,也是唯一真正做到并始终坚持,不论门第出身,唯才是用的雄主。曹操身边能聚集那么多良臣名将,能给后世那么多人歌颂,誉为超世之杰,不是没有原因的。
曹操也根本没有设七十二疑墓,只是实行薄葬,所谓七十二疑墓是宋朝文人捏造出来的野史。曹丕遵从曹操的意志,也提倡薄葬,反而没有人盗他们墓。东汉后期外戚专权,攀比成风,崇尚厚葬,把整个国家三分之一财富都带进了坟墓了,是严重的奢侈浪费和扭曲风气,还有卖官献爵,导致严重的腐败。曹操一改此种浮华风气,深得民心。
宋朝盛行理学,凡事讲究正统,文人思想逐渐受束缚。因为曹丕篡汉立魏,曹操也给污蔑成奸雄,谋朝篡位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其实宋朝本身就这么做过,而且禅让玩得也很溜,但对待后周孤儿寡母,远没有曹丕对待汉献帝那么好,虽然没有杀,但也软禁一生,柴氏族人逐渐死绝。但宋朝皇帝也最怕别人谋他朝,程朱理学兴起,皇帝用理学统治人民思想,把一切除了赵宋自己家,其他都丑化。元朝戏剧,更直接把曹操脸谱化为白脸奸相。
明朝自朱元璋开始,就严防别人夺权,更加是个讲究正统的时代,讲究理学心学,大兴封建礼教,极力提倡愚忠愚孝,实行八股取士,只能在四书五经答题。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丑化曹操,更是夸大其辞,处处表现其奸诈冷酷一面,还把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污蔑曹操说宁我负天下,莫使天下人负我。还污蔑曹操屠城,设专门军队盗墓,更歪曲事实,把马超谋反在先,连累他父亲马腾给杀,反污蔑曹操杀他父兄在先,又捏造曹操羞辱张松等事迹。更照搬宋朝大量野史,说是曹操设七十二疑墓。其实都严重夸大扭曲事实。
曹操也是非常爱才,很能容人,陈宫和关羽弃他而去,他也只徒叹可惜,陈宫坚持就死才不得不杀。而像许攸和华佗,完全都是他们自己作死,惹得曹操忍无可忍。至于杨修,根本不像小说里持才傲物,反而是谦恭谨慎,深得曹操认同,只是因为站错边,选择扶持曹植当世子,没想到曹操最后选择了曹丕,曹操为了保证曹丕日后顺利掌权,但又不愿杀自己儿子曹植,只能除掉曹植身边的帮手,就是杨修等人。这是封建时代必然悲剧,不能全怪曹操。像康熙,废太子时候,也把太子党里,对自己有大功的索额图和明珠下手,不是软禁就是革职。
曹操到底盗过谁的墓呢?对于曹操盗墓的这件事怎么看?
可能大家不知道,曹操是三国时期出了名的盗墓贼,因为古代帝王下葬都是要附带很多价值连城的随葬品的,所以曹操也是想看看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宝贝。不过当时曹操并没有称帝,如果盗了汉室的墓就显得非常大逆不道了,毕竟当时皇帝还是刘协。只是当时也没人能阻止曹操的所作所为,那曹操到底盗过谁的墓呢?一起来看看吧。
盗墓是一件很没品的事情,尤其是在古代,这样的行为是要被口诛笔伐,处以极刑的。不过就有这么一位名人,被后世的盗墓贼尊称为祖师爷,他的事迹甚至被传唱千年。
说到这儿,大家肯定已经知道这个人是谁了吧,没错,他就是三国时期曹魏集团的扛把子,曹操。当时的曹操虽然有钱,但是手底下的士兵太多了,号称是百万雄兵。人多就要吃饭呗,于是他组建了一支部队,就是电影中的摸金校尉。都知道曹操曾经做过这盗墓的事儿,可是你知道他到底盗过谁的墓吗?
曹操接的最牛的一次单,应该要数汉朝梁孝王的这一单了,梁孝王的墓就是曹操给掘开的。梁孝王是何许人也,可能很多人对于此人并不熟知,他是西汉时期的梁国诸侯王,爷爷是刘邦,父亲是汉文帝,亲哥哥是汉景帝,母亲是窦太后,身份十分的尊贵。这种大人物的墓,自然是价值不菲。
曹操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带着自己手下的这些摸金校尉,摸走了墓中的十万斤金银财宝,这些钱财足以让他手下的这些弟兄们吃上好几年的军粮了。为啥小拾会知道呢?这些在陈琳的讨贼檄文中都有记载:又梁孝王,先帝母昆。而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曹操对于陈琳这个人可是头疼不已,把自己的祖上全部骂了一遍,还不能将其一刀给抹了脖子,估计心里一定是憋屈的很。不知道大家对于曹操盗墓的这件事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