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的历史
沂南县古属阳都,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诞生地,也是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 史载:“阳都,临沂之上游,英贤辈出,烟水之胜,轶于江南”! 夏(公元前 21世纪~前 16世纪),今沂南地属东夷。 商(公元前 16世纪~前 1027年),今沂南地属人方。 周(公元前 1027~前 221年),西周时期,今境西部属鲁国,东部属莒国。 春秋时期,部分地域为之阳国。 战国时期,楚灭莒、鲁后,今境交替为楚、齐所有。 公元前 223年,秦灭楚,今境东部属秦国,西部仍属齐国。 秦(公元前 221~前 206年),今境属琅琊郡莒县。 西汉(公元前 206年~公元 25年),今境大部地域属兖州城阳国:南为阳都县,北为东安县,东北部属莒县,西北部属卢县(“卢”一作“虑”)。 此外,南石门乡全境及双堠、青驼两乡镇西部属兖州泰山郡华县,今境南部和东部少数地域属徐州的琅琊郡、东海郡:大王庄乡南部、蒲汪乡大部属新山县,葛沟乡南部属魏其县,青驼、高里、砖埠 3个乡镇的南部属临沂县,葛沟乡西南部属开阳县。 东汉(公元 25~ 220年),今境大部地域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为阳都、东安、莒县、开阳、临沂等县地,少数地域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西北部属盖县,西南部属费国(侯国,县级 )。 三国 ·魏(220~ 265年),今境大部属徐州:南为琅琊国阳都县、临沂县地,北属东莞郡东安县;东部湖头、大王庄、蒲汪一带属青州城阳郡莒县;西南部属兖州泰山郡费县、华县。 晋朝及十六国(265~ 420年),西晋,今境大部属徐州琅琊国:今境中心地区为阳都、东安两县地,南部少数地区属华县、费县、临沂县。 东北部属青州城阳郡莒县。 自327年始,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政区设置均沿用西晋制度。 南北朝(420~ 581年),南朝刘宋时,今境分属徐州东安郡发干县、东莞郡莒县、琅琊郡费县。 北魏时, 435年属东徐州东安郡发干县,东莞郡莒县,北徐州琅琊郡即丘县、临沂县、费县。 大部地区为发干县地。 498年(太和二十二年)东徐州改称南青州。 今境大部地区于 534年后属东魏南青州东莞郡, 572 年后属北齐南青州东安郡。 隋(581~ 618年),583年(开皇三年)废郡设州,今境分属莒州东莞县、莒县和沂州临沂县、费县。 584年(开皇四年),东莞县改称东安县。 596年(开皇十六年),东安县改称沂水县。 607年(大业三年)改州为郡,现境属琅琊郡的沂水、临沂、莒县、费县。 唐(618~ 907年),621年(武德四年)置沂州,今境南部属之,分隶临沂、费县。 次年,今境中心地区属莒州:大部属沂水县,东部属莒县。 634年(贞观八年)撤销莒州,沂水县改属沂州(琅琊郡),东部随莒县改属密州(高密郡)。 沂州、密州均属河南道。 至德年间废道,今境属兖海观察使沂州。 五代(907~ 960年),政区建置基本上沿袭唐制。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今境均属沂州,为沂水等县地。 北宋(960~1127年),属京东东路。 大半属沂州:今境中心地区属沂水县,南部属临沂县、费县。 东部属密州莒县。 南宋(1127~ 1279年),1128年起,今境属金山东东路莒州(大部属沂水县,东部属莒县)和沂州(青驼一带属临沂县、费县)。 1130年,金立刘豫为齐帝,今境属齐。 1137年,刘豫被废,今沂南地仍属金。 1218年, 红袄军一部的首领李全投南宋。 次年,李全攻下青、莒等州,今境属南宋的京东路。 1227年(宋宝庆三年),李全降蒙古,今境属元。 元(1206~1368年),1227年始,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沂水县、莒县和沂州临沂县、费县:今境大半属沂水县,东部属莒县,南部属临沂县,青驼镇西部属费县。 明(1368~1644年),1368年(洪武元年),今境分属山东行中书省青州府莒州和济宁府沂州:大半属莒州沂水县,东部直属莒州,今青驼镇东部及高里乡直属沂州,青驼镇西部属沂州费县。 1376年(洪武九年)山东行中书省改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沂州于 1372年(洪武五年)改属济南府, 1374年(洪武七年)改属青州府, 1385年(洪武十八年)至明末属兖州府。 清(1644~1911年),清初,今境分属山东省青州府莒州和兖州府沂州。 1724年(雍正二年),沂州升为直隶州。 1730年(雍正八年)莒州升为直隶州。 1734年(雍正十二年),沂州升为府,并设附郭兰山县,莒州及所领沂水、日照、蒙阴 3县归沂州府。 1735年(雍正十三年),降削莒州所领 3县。 至此,今境大半地域属沂水县,今东张家哨、湖头、大王庄、蒲汪 4乡的全境及苏村镇的杨家官庄、姚家官庄,库沟乡的蔡家洼,辛集乡的高家屯、李家屯,葛沟乡的黄家屯属莒州,高里乡全境及葛沟、砖埠、青驼、双堠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属兰山县,青驼镇西部属费县。 中华民国(1912~1949年),1912年(民国元年),行政区划沿袭清末旧制。 1913年(民国2年)废府、州,沿用道制,今境属岱南道的沂水、莒县、兰山、费县。 是年,兰山县改称临沂县。 1914年(民国3年)岱南道改称济宁道。 1925年(民国14年),今境属琅琊道。 1928年(民国17年)裁道,各县直属山东省。 1936年(民国25年),各县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7年(民国26年(芦沟桥事变后,分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沂水、莒县、临沂及第十五行政督察区费县。 1947年(民国36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沂水、莒县、临沂、费县。 1948年,今沂南全境解放。 1938年, *** 中央派干部来山东,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 1939~ 1949年,今境各地曾先后分别隶属于沂南、沂中(后改称沂水)、临沂、临费沂边联县 (后改称沂临边联)、蒙阴、费东、沂东、莒县、莒中、莒临边联等 10县。 以下只介绍沂南县的建置沿革: 1939年(民国 28年)10月,建立 *** 南沂蒙县委。 12月,建立南沂蒙联防办事处(相当于县 *** )。 1940年(民国 29年)3月,南沂蒙联防办事处改称沂南行署,直属山东分局。 1941年(民国 30年)2月,属沂蒙专署。 1942年(民国 31年)6月,属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 1945年(民国 34年)7月,属鲁中行署。 8月,省战工会改称省 *** 。 1948年(民国 37年)7月,属鲁中南行政公署第二专署。 1949年 (民国 38年)3月,属山东省人民 *** 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年10 月1 日 成立),建国初,属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 1950年 5月,属沂水专区。 1953年 8月,属临沂专区。 1958年I1月撤销,1961年8月再置。 县 *** 驻地界湖镇。 革命战争年代,沂南成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被誉为 山东的“小延安”。 1994 年 12月 17日 ,临沂市撤地设市,属临沂市。 1997年12月26日,撤销双堠乡,设立双堠镇(鲁政函民字[1997]48号)。 2000年,沂南县辖15个镇、13个乡。 总人口869535人,各乡镇人口: 界湖镇 113308、岸堤镇 37045、孙祖镇 22006、双堠镇 28222、青驼镇 37193、张庄镇 44518、砖埠镇 38118、葛沟镇 36239、杨家坡镇 28401、大庄镇 42454、辛集镇 25568、蒲汪镇 31733、湖头镇 26688、苏村镇 53763、铜井镇 44686、依汶乡 22792、朱家里庄乡 25409、马牧池乡 30240、中高湖乡 13496、代庄乡 17479、南石门乡 12341、高里乡 19249、河阳乡 14550、库沟乡 27652、大王庄乡 20621、东张家哨乡 20025、鲁庄乡 12992、独树乡 2274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12月29日,撤销独树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界湖镇;撤销河阳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大庄镇;撤销高里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青驼镇;撤销中高湖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岸堤镇;撤销南石门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双堠镇;撤销代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孙祖镇;撤销库沟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辛集镇;撤销大王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蒲汪镇;撤销东张家哨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湖头镇;撤销鲁家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铜井镇;撤销朱家里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依汶乡(鲁政函民字[2000]91号)。 即沂南县由15个镇、13个乡调整为15个镇、2个乡:界湖镇(独树乡)、岸堤镇(中高湖乡)、青驼镇(高里乡)、张庄镇、大庄镇(河阳乡)、葛沟镇、湖头镇(东张家哨乡)、辛集镇(库沟乡)、蒲汪镇(大王庄乡)、依汶乡(朱家里庄乡)、马牧池乡、杨家坡镇、双堠镇(南石门乡)、孙祖镇(代庄乡)、苏村镇、铜井镇(鲁家庄乡)、砖埠镇。 (括号内的为被撤并的乡镇)。 2002年3月22日,省 *** 批复同意:沂南县撤销依汶乡,设立依汶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 *** 驻地不变。 截至2002年12月31日,辖16个镇、1个乡。
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的中国.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
襄阳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凭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荣获“中国十大品牌节庆”,这也是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在中国第二届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获得“十大知名节庆”奖项后再次荣获节庆类大奖。 原襄樊市(现襄阳市)先后在1993年(全国第一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2001年、2002年、襄阳在2007年举办了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大型庆典活动、2010年举办了四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 更名襄阳后,在2011年 、2012年 又举办2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襄阳市是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三国文化之乡”和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源头。汉末著名政治家、《三国演义》120回故事中,就有32回发生在襄阳,境内现有古隆中、 古襄阳城等名胜古迹700余处。2011年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举办的同年襄阳还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名城”称号。命名授牌仪式在位于汉水河畔的米公祠前举行,使该市成为湖北省第一个、中国第9个“中国书法名城”。2011中国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系类活动圆满闭幕,著名歌手杨坤倾情献唱,黄秋生、金莎、柳岩等知名港台和内地艺人联袂登台,群星璀璨,云集襄阳,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 2007年4月13日,广受海内外关注的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庆典 在隆中风景名胜区隆重举行。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湖北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领导,海内外嘉宾、专家、记者,以及我市社会各界近1500人出席庆典仪式。庆典仪式上,省、市领导为诸葛亮铜像揭幕。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唐国强诵读了《诸葛孔明颂》;国家文物局、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有关负责同志分别宣读了贺信;国家旅游局、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及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分别讲话。市委、市政府向诸葛亮第 50代孙、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镇八卦村村委会主任诸葛胜军赠送了礼品。诸葛胜军向隆中风景区管委会赠送了诸葛氏宗谱。“大梦一千八百余年,亮蓦然醒来:狼烟已冷,兵戈生绿,方知早已太平盛世,人间一片祥和,如神仙府地。未曾料,吾当年苦苦未实现之抱负,早已宏图大展,实乃江山社稷之大幸也。提起襄阳就不得不提起诸葛亮,人们说诸葛亮是忠诚与智慧的化身,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将变身“形象大使”为曾经的隐居地襄阳“添光增彩”。据悉,“中国·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将更多的焦点放在历史地的文化底蕴展示上,从庄重的诸葛孔明的敬拜仪式,到集中展示古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隆中对”遗产;从众多明星支持参与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到声势浩大的智慧之光生火采集与传递,再到襄阳美好风光的摄影大赛,从创新中国,到“中国创意研究院卧龙分院成立”……多达上百个主题活动涉及到襄阳古今文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 主体活动论坛将邀请院士名家、企业领袖、政府要员以及文艺人才齐聚一堂,多角度切入诠释尊贤文化与创新思维的联系,引发社会各界关于人才发展的强烈共振,并感受诸葛亮的传奇魅力,开启诸葛亮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以此具有话题性的信息聚焦公众视线,扩大活动传播力度,为襄阳招贤纳士提供谋略。晚会将通过主题内容与艺术形式相融合,以二元空间调度为表现手法,以主题章节叙事为整体框架,实现视、听、赏、思等各个层面的立体互动。1、襄阳元素极致表达2、中西对话巧妙融合3、主题仪式完美贯穿4、舞台呈现美轮美奂晚会超越以往的现场固定舞台模式,首次推出全景开放舞台,启用流动性情景设计,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合理拓展舞台纵深,利用科技与创意的巧妙结合,呈现梦幻、美观、宏大的舞台效果。活动简介:一项汇集体育竞技、娱乐互动、文化交流的巨型游戏,以群众参与为基础,以运动竞技为平台,以城市推广为卖点,真正做到城际携手,全民共享。五行赛道将诸葛亮与梅林的计策发明巧妙的融入,让参与者在体验赛道的同时感受诸葛孔明与魔法梅林的勇气智慧,在双方交流的激情盛宴中,以非凡魅力掀起襄阳与国际互动的快乐旋风。变化多端的赛道环节设置,让参与者在挑战中奇趣无穷。通过游戏充分体现襄阳是智慧和文化的结合之地。以群众为基础,以快乐为准则,以大众参与热度、快乐温度、智慧力度奏响友邦和弦。论坛将邀请《新三国演义》剧组与英国BBC《梅林传奇》剧组以东西方的人才理念为对话主题,《新三国演义》导演高希希对话James Hawes,思想交流下产生东西方尊贤重才的情感共鸣。论坛还将邀请东西学术精英、企业领袖和政府要员齐聚一堂,多角度切入诠释探讨东西方伯乐文化中的共通点,引发东西方关于人才发展的强烈共振,为襄阳招贤纳士提供谋略。“新隆中对”分为三对:隆中一对——中西学者 思想交锋;隆中二对——梦想传奇 经典再现;隆中三对——选贤任能 共谋发展。2012中国湖北·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2012年中国湖北·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以“智汇·襄阳”为主题,以“慧山、慧水、慧天下—智慧襄阳欢迎您”为宣传口号,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承办,新活动传媒策划运营,于9月至10月底在湖北省襄阳市举行。 2011年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襄阳市是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届时,一个多面、立体、文化气息浓郁的诸葛孔明隐居之地襄阳,将以一种古老但不迂腐,活泼但不失庄重,热闹但不轻浮,精彩但不纷乱的姿态呈现给游客。时间:2011年12月3日(周六)20:00 地点:襄阳市体育场亮点:整台晚会时长约150分钟。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京剧院江峰、舞动奇迹全国总冠军金晨等同台演出。为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展示襄阳对外形象,我市、我省的专业舞蹈演员近200人创作排练了《欢天喜地迎宾朋》《继往开来》《襄阳山水檀溪美》等大型歌舞节目。开幕式上将进行电影《襄阳》(原定名《诸葛亮与黄月英》)开镜仪式和襄阳“善行义举基金”捐赠仪式。相关资料智汇·襄阳——2012中国湖北·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将于10月隆重开幕。2012年的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将更加突出尊贤重才的主题,更加突出节会的国际化,更加突出全民参与。2012年的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活动主题为“集天下智慧,建四个襄阳”,活动时间定在7月至10月,期间初定16项活动依次上演。活动最大的亮点是开幕式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文艺节目作为重头戏的设计,举办中国襄阳隆中对,邀请100名左右的院士专家团队到襄阳开展一系列活动。此外,还将通过策划一批“两个中心,四个襄阳”重大项目,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来参加开幕式。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文艺晚会在节目设置上也是别出心裁,邀请英国梅林艺术节表演团队参加,与襄阳艺术元素结合,进行创新性的演绎,实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动和碰撞。 “慧山慧水慧天下——智慧襄阳欢迎您”为本届文化旅游节的宣传口号。为办好本届文化旅游节,我市成立了以市长别必雄为主任的2012中国湖北·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执行委员会,并专门引入了曾主导运营了大型娱乐品牌“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的策划机构——新活动传媒公司参与策划运作。
沂南的历史
沂南县古属阳都,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诞生地,也是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史载:“阳都,临沂之上游,英贤辈出,烟水之胜,轶于江南”!夏(公元前 21世纪~前 16世纪),今沂南地属东夷。商(公元前 16世纪~前 1027年),今沂南地属人方。周(公元前 1027~前 221年),西周时期,今境西部属鲁国,东部属莒国。春秋时期,部分地域为之阳国。战国时期,楚灭莒、鲁后,今境交替为楚、齐所有。公元前 223年,秦灭楚,今境东部属秦国,西部仍属齐国。秦(公元前 221~前 206年),今境属琅琊郡莒县。西汉(公元前 206年~公元 25年),今境大部地域属兖州城阳国:南为阳都县,北为东安县,东北部属莒县,西北部属卢县(“卢”一作“虑”)。此外,南石门乡全境及双堠、青驼两乡镇西部属兖州泰山郡华县,今境南部和东部少数地域属徐州的琅琊郡、东海郡:大王庄乡南部、蒲汪乡大部属新山县,葛沟乡南部属魏其县,青驼、高里、砖埠 3个乡镇的南部属临沂县,葛沟乡西南部属开阳县。东汉(公元 25~ 220年),今境大部地域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为阳都、东安、莒县、开阳、临沂等县地,少数地域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西北部属盖县,西南部属费国(侯国,县级 )。三国 ·魏(220~ 265年),今境大部属徐州:南为琅琊国阳都县、临沂县地,北属东莞郡东安县;东部湖头、大王庄、蒲汪一带属青州城阳郡莒县;西南部属兖州泰山郡费县、华县。晋朝及十六国(265~ 420年),西晋,今境大部属徐州琅琊国:今境中心地区为阳都、东安两县地,南部少数地区属华县、费县、临沂县。东北部属青州城阳郡莒县。自327年始,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政区设置均沿用西晋制度。南北朝(420~ 581年),南朝刘宋时,今境分属徐州东安郡发干县、东莞郡莒县、琅琊郡费县。北魏时, 435年属东徐州东安郡发干县,东莞郡莒县,北徐州琅琊郡即丘县、临沂县、费县。大部地区为发干县地。 498年(太和二十二年)东徐州改称南青州。今境大部地区于 534年后属东魏南青州东莞郡,572 年后属北齐南青州东安郡。隋(581~ 618年),583年(开皇三年)废郡设州,今境分属莒州东莞县、莒县和沂州临沂县、费县。 584年(开皇四年),东莞县改称东安县。 596年(开皇十六年),东安县改称沂水县。 607年(大业三年)改州为郡,现境属琅琊郡的沂水、临沂、莒县、费县。唐(618~ 907年),621年(武德四年)置沂州,今境南部属之,分隶临沂、费县。次年,今境中心地区属莒州:大部属沂水县,东部属莒县。 634年(贞观八年)撤销莒州,沂水县改属沂州(琅琊郡),东部随莒县改属密州(高密郡)。沂州、密州均属河南道。至德年间废道,今境属兖海观察使沂州。五代(907~ 960年),政区建置基本上沿袭唐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今境均属沂州,为沂水等县地。北宋(960~1127年),属京东东路。大半属沂州:今境中心地区属沂水县,南部属临沂县、费县。东部属密州莒县。南宋(1127~ 1279年),1128年起,今境属金山东东路莒州(大部属沂水县,东部属莒县)和沂州(青驼一带属临沂县、费县)。1130年,金立刘豫为齐帝,今境属齐。 1137年,刘豫被废,今沂南地仍属金。 1218年, 红袄军一部的首领李全投南宋。次年,李全攻下青、莒等州,今境属南宋的京东路。 1227年(宋宝庆三年),李全降蒙古,今境属元。元(1206~1368年),1227年始,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沂水县、莒县和沂州临沂县、费县:今境大半属沂水县,东部属莒县,南部属临沂县,青驼镇西部属费县。明(1368~1644年),1368年(洪武元年),今境分属山东行中书省青州府莒州和济宁府沂州:大半属莒州沂水县,东部直属莒州,今青驼镇东部及高里乡直属沂州,青驼镇西部属沂州费县。 1376年(洪武九年)山东行中书省改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沂州于 1372年(洪武五年)改属济南府, 1374年(洪武七年)改属青州府, 1385年(洪武十八年)至明末属兖州府。清(1644~1911年),清初,今境分属山东省青州府莒州和兖州府沂州。 1724年(雍正二年),沂州升为直隶州。 1730年(雍正八年)莒州升为直隶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沂州升为府,并设附郭兰山县,莒州及所领沂水、日照、蒙阴 3县归沂州府。1735年(雍正十三年),降削莒州所领 3县。至此,今境大半地域属沂水县,今东张家哨、湖头、大王庄、蒲汪 4乡的全境及苏村镇的杨家官庄、姚家官庄,库沟乡的蔡家洼,辛集乡的高家屯、李家屯,葛沟乡的黄家屯属莒州,高里乡全境及葛沟、砖埠、青驼、双堠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属兰山县,青驼镇西部属费县。中华民国(1912~1949年),1912年(民国元年),行政区划沿袭清末旧制。 1913年(民国2年)废府、州,沿用道制,今境属岱南道的沂水、莒县、兰山、费县。是年,兰山县改称临沂县。1914年(民国3年)岱南道改称济宁道。 1925年(民国14年),今境属琅琊道。1928年(民国17年)裁道,各县直属山东省。1936年(民国25年),各县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民国26年(芦沟桥事变后,分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沂水、莒县、临沂及第十五行政督察区费县。 1947年(民国36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沂水、莒县、临沂、费县。 1948年,今沂南全境解放。1938年,中共中央派干部来山东,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1939~ 1949年,今境各地曾先后分别隶属于沂南、沂中(后改称沂水)、临沂、临费沂边联县 (后改称沂临边联)、蒙阴、费东、沂东、莒县、莒中、莒临边联等 10县。以下只介绍沂南县的建置沿革: 1939年(民国 28年)10月,建立中共南沂蒙县委。12月,建立南沂蒙联防办事处(相当于县政府)。1940年(民国 29年)3月,南沂蒙联防办事处改称沂南行署,直属山东分局。 1941年(民国 30年)2月,属沂蒙专署。 1942年(民国 31年)6月,属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1945年(民国 34年)7月,属鲁中行署。8月,省战工会改称省政府。1948年(民国 37年)7月,属鲁中南行政公署第二专署。 1949年 (民国 38年)3月,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年10 月1 日 成立),建国初,属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1950年 5月,属沂水专区。 1953年 8月,属临沂专区。1958年I1月撤销,1961年8月再置。县政府驻地界湖镇。革命战争年代,沂南成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被誉为 山东的“小延安”。1994 年 12月 17日 ,临沂市撤地设市,属临沂市。1997年12月26日,撤销双堠乡,设立双堠镇(鲁政函民字[1997]48号)。2000年,沂南县辖15个镇、13个乡。总人口869535人,各乡镇人口: 界湖镇 113308、岸堤镇 37045、孙祖镇 22006、双堠镇 28222、青驼镇 37193、张庄镇 44518、砖埠镇 38118、葛沟镇 36239、杨家坡镇 28401、大庄镇 42454、辛集镇 25568、蒲汪镇 31733、湖头镇 26688、苏村镇 53763、铜井镇 44686、依汶乡 22792、朱家里庄乡 25409、马牧池乡 30240、中高湖乡 13496、代庄乡 17479、南石门乡 12341、高里乡 19249、河阳乡 14550、库沟乡 27652、大王庄乡 20621、东张家哨乡 20025、鲁庄乡 12992、独树乡 2274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0年12月29日,撤销独树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界湖镇;撤销河阳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大庄镇;撤销高里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青驼镇;撤销中高湖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岸堤镇;撤销南石门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双堠镇;撤销代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孙祖镇;撤销库沟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辛集镇;撤销大王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蒲汪镇;撤销东张家哨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湖头镇;撤销鲁家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铜井镇;撤销朱家里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依汶乡(鲁政函民字[2000]91号)。即沂南县由15个镇、13个乡调整为15个镇、2个乡:界湖镇(独树乡)、岸堤镇(中高湖乡)、青驼镇(高里乡)、张庄镇、大庄镇(河阳乡)、葛沟镇、湖头镇(东张家哨乡)、辛集镇(库沟乡)、蒲汪镇(大王庄乡)、依汶乡(朱家里庄乡)、马牧池乡、杨家坡镇、双堠镇(南石门乡)、孙祖镇(代庄乡)、苏村镇、铜井镇(鲁家庄乡)、砖埠镇。(括号内的为被撤并的乡镇)。2002年3月22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沂南县撤销依汶乡,设立依汶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2年12月31日,辖16个镇、1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