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曹操给杨修的是什么?
首先一合酥不是曹操给杨修的,而是别人进贡的。曹操在品尝了后写下一个(合)字,这本就是让别人猜的,也就是一人一口的含义,但是这个谜底被杨修猜到,曹操就会不高兴了。1、杨修是曹操的主簿,揣摩上义是他的本分,但是把自己直接领导的心思公之于众就是不对了。2、杨修还是曹植的先生,曹操本就为难是将世子之位给曹丕还是曹植,杨修又经常把自己的小聪明交给曹植,这让曹操看不出曹植的真实本意,自然也就讨厌杨修了。3、在后来曹操要立曹丕为世子,就更加害怕杨修口无遮拦挑唆曹植反叛。从这几点看来,曹操的一人一口就是一个字谜,但是被杨修猜出来,就增加了曹操想要杀他的愿望。扩展资料相关故事: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个谋士名叫杨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有一天,曹操得到了一盒酥糖,挥笔在酥糖上竖着写下了“一盒酥”三个字,然后让人把它送给谋士们。谋士们得到了这盒酥糖,看着曹操写的那三个字怎么也猜不出曹操的用意。这时杨修走过来把盒子打开,把里面的酥糖分给大家,然后拿起自己的那一份酥糖带头吃了起来。送酥糖的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形告诉了曹操。曹操笑着说:“杨修确实很聪明”。一盒酥(同一合酥),当时没有"盒"字,只有"合","合"通"盒",通假字,一合酥——『一人一口酥』。杨修很快明白了曹操的用意。这一点在以史为鉴墨上桑看来当然杨修的猜测是正确的,而且也正是杨修太了解曹操,最后在立储一事上让曹操大为忌讳,所以才招来杀身之祸。
杨修的父亲在杨修死后碰见曹操对曹操说了什么说的话的意思又是什么??
杨修的父亲在杨修死后碰见曹操对曹操说儿子顽劣浅陋,致使违法被诛,丞相让他活到现在已经是恩恕了!然而父子之情世人皆难隔舍,我已是心肠欲裂。意思是望能够彼此修好,两家恩怨到此结束。曹魏给予了杨彪优厚的待遇。甚至在曹操死后,曹丕篡汉,仍打算任命杨彪为太尉,被杨彪坚决推辞。曹丕就任命杨彪为光禄大夫,赐几杖衣袍,特许杨彪在朝会或觐见皇帝时,可以穿布单衣,戴鹿皮冠,扶杖而入,皇帝待以宾客之礼。杨彪最终得享高寿,老死家中。杨修死因:在三国演义中,杨修虽然出身高贵、才华出众,但是他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数次触犯曹操忌讳,导致魏主曹操产生杀死杨修的想法,最终因为“鸡肋”事件被曹操处死。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证,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
曹操一生给我的启示
这几天继续看三国演义,同时纵观曹操一生,带给我有三大启示:
第一是一个人有抱负,有能力,若是品德修养不良,一定不能成功。德本才末,可以说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曹操有安天下的抱负,也有治乱世的才能。只可惜他有才无德,竟然敢于公然宣扬重才轻德的用人政策。以他那种收拾北方群雄的方式,为什么遇到刘备、孙权,便屡有挫折,简直无能为力呢?原来当时的人才很多,曹操的所作所为,把那些重视品德的人士,都逼到刘备和孙权两大阵营。以致终其一生,未能完成大愿。
第二是一个人要端正社会风气,却不应该矫枉过正。无过与不及的中庸之道,才是合理的取舍标准。东汉末年,由于桓、灵二帝讲求亲信关系,宠信宦官,败坏社会风气。因此重视品德修养的人士,嫉恶如仇,纷纷以高节气行为标榜,结成党派,反而有所偏激。曹操为了改变这种风气,刻意鼓吹重才轻德用人之道,说什么“宁教我负人、休教人负我”的狂妄乱语。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非但不能改善清流偏激、孤芳自赏的风气。反而由于他的言行示范,造成晋初竞逐物欲的歪风。
第三是一个人纵然有抱负、有才能,也有成就,只要品德败坏,其余的表现,便应该一笔勾销,不加以颂扬。
做人品德为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历史上多少贤能圣哲,能够成为后代子孙学习、崇敬、仿效的对象,无不具有高尚的品德。那些品德不良的人,就算有某一方面的成就,大家也不会推崇他,向他学习。这便是德本才末的思想所带来的标准。
《曹操的启示》读书笔记
知道不代表能做到,写下来不代表记下来,用起来。把文章中我觉得有用的句子和道理记下来是第一步,能在后面的生活中知道做到才是关键步骤。
第一章:不良少年能成才
1. 对好奇心旺盛的人,要用教练的方法增长他的本事,以拉拉队长的姿态保护他的热情。
2. 幼儿园里无小事,童年时代的经历会造就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会造就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3. 心理学有个基本规律:行为是强化的结果。一种行为如果得到好处,受到鼓励,就会被保持和加强;一种行为如果受到惩罚被批评,就会减弱和消失。
4.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下属是领导的影子。
5. 做企业要传播品牌,做人要传播名声,先有美誉度,后有知名度。
6. 什么是意见领袖?人群当中有一种人,大家没有想法时都要看这种人的想法,大家没有主张时都要看这种人的主张,一旦在他这里得到了认可,那很快就会得到众人的认可。
7. 命世之才的特点:治世用方,乱世用圆,处末世方圆并用,君子用宽,小人用严,对常人宽严结合。
8. 看人主要有两点:一是看外在,看资源背景;二是看内在,看性格能力。(看他读得书和周围的朋友)
9. 贴标签效应:评价标签是一张很强的心理暗示,好标签会引导出好的表现,坏标签会引导出坏的表现。
第二章:新官上任爱走火
1. 一个单位在社会上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取决于三个因素:品牌形象、人员形象、外观形象
2. 弱势补偿,缺什么补什么。权威水平足够高的老师,面带微笑,号称要和学生做好朋友结忘年交;权威不够水平不高的老师,虎着脸拍桌子点名,号称狠抓挂科铁面无私。
3. 新领导上任,树立形象有个基本技巧:亲下得人,罚上立威。
4. 管理者执行处罚,需要坚持4个基本原则:预警原则、及时原则、平等原则、相关原则。
4.1 预警原则:丑话说在前头,出发之前有预警
4.2 及时原则:处理一件事情,“三天有下文,一周有结果”
4.3 平等原则:一视同仁
4.4 相关原则:谁的行为谁承当
5. 胆大的人观望,胆小的人退缩,真正有勇气和魄力的人才会挺身而出!
6. 年轻人都要经历一个幻想——破灭——回归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的越早,这个人的成就就会越大。
7. 一个错误在什么情况下才算真正得到纠正呢?什么时候查出主要责任者,并且主要责任者承担了责任以后,才算。责任者需要:为什么出错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修正错误?如果避免再次犯这个错误?
8. 一个领导如果一直听不到不同意见和建议,这是不正常的。
9. 让大家踊跃发言,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即可,无论对错,但要态度积极
10. 高人听到批评:心里不高兴,但要虚心听,努力改。
11. 企业文化如何建设,三步:一是仪式典礼、二是人物故事、三是口号主张。
第三章:事业起步抓机遇
1. 对于目标的重要性:不怕眼前有山,就怕心里没路。
2. 时间紧迫,事情紧急的时候,一定要安排熟悉的人,使用熟悉的东西,才不会出问题,不能想要尝试新方法,因为人们在容易紧张的时候,在不熟悉的重要事务上,往往都会失策。所以做事前,一定要提前准备,对突发事件进行预案,搞彩排,进行学习。
3. 在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明摆着一个吃亏上当捅娄子的事情,偏偏它就发生了,很多人拍着大腿说,这么差劲的方案,难为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难道这些人就没有脑子吗?
其实人家有脑子,都是聪明人,只不过在决策的时候,打上了自己的小算盘,盘算着个人得到好处占便宜,一旦动了这样的小算盘,自然就产生了馊主意。所以馊主意都是小算盘的副产品,先有小算盘后有馊主意。(袁绍建议召董卓的例子)
4. 一开始先提小的要求,逐步加大,前边小的要求被答应了,后面大的要求也容易被接受。(推荐家庭主妇安装照片放在庭院的实验)
5. 突变不可怕,可怕的是渐变。因为突变能让人立刻想到反抗,而不知不觉的缓慢变化会让人逐渐忘了反抗。(应用到坏习惯的养成上)
要突破这种麻木,要能在小问题上看到趋势,做大事的人,要看到趋势,在小事情上,保持拍案而起的勇气和力量。
6. 在问自己要不要留下工作的时候,要回答“四个认同”:认同公司?认同领导?认同事业?认同职位?四个中必须有三个才可以留下来做长期打算。(这个是对留不留的方法,走不走不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有一个原因就可能走)
7. 做第一需要胆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不过要准确区分谁是第一人,有时第二人也是引领众人看法的关键点)
8. 白羊黑羊过桥案例,结论:总是为鸡毛蒜皮的事情拍案而起,动不动就和别人拼的人,他的生活质量一定很低,都是可怜人,过好日子的时候,人们往往比较温和不爱争斗冒险。(知乎一个打架的问题?)
9. 战略眼光是什么:站在未来观现在,立足人心观未来,研究需求观人心,放下我执观需求。这个暂时理解有点深奥,具体是在了解需求的时候放下“我有”和“我想”。
第四章:快速成长想办法
1. 我们生活在一个速成的年代,公路是高速公路,铁路是快速铁路,吃面要吃速食面,吃药要吃速效胶囊,培训讲速成,结婚喜欢速配。在我们这个年代,除了生孩子一定要足月份,其他所有事情都希望快一点再快一点。
当速成成为我们的梦想,浮躁也就成了我们的通病。
随感:这个时代的确是个速成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走捷径快速成功,却最终把自己折腾的身心疲惫。我听过一句话:“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来你的野心时,你应该静下心来学习”,而多少人跳过了静心学习,直接寻找成功。
2. 什么样的关系才能成为合作伙伴?利益上有交集,感情上有基础,为人处事有了解,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合作伙伴,不能依靠 人托人两张皮的模式。
3. 夹在两个上级(婆婆和媳妇)之间怎么办?最要紧的就是不要传话,不要做二传手。有三个夹心技巧:一、真诚而不主动调节纠纷;二,安慰而不批评,建议考虑利害关系;三,内外有别,曲直有别:给大领导出气,给小领导出路,对直接领导表忠诚,对非直接领导谈理解。
案例:曹操在依靠袁绍和张邈的地盘招兵时,接到袁绍让他去打张邈的命令,曹操对袁绍说:“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邈知之,益德太祖。
4. 小事可以造势而为,大事只能顺势而为。打水漂时小石头可以依靠角度和速度,大石头只能靠水流本身了。在危机公关、事件营销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5. 才须学也,学贵识也!要迅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把知识点和生动的场景、人物、故事、特别是亲身体验相结合。有直接经验就结合直接经验,没有直接经验就结合间接经验。
对于自己,在觉得一句话很好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它背后的案例、场景、人物、故事。对于论据中的一二三四,四个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证明的过程要了解。
为什么这个很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真正采取行动的时候,需要做一系列的瞬间的片段决策,形成一个决策链条来知道自己的行动。而这种片段的决策链条,并非来自系统思考和逻辑判断,它来自大量的隐喻、暗示、联想、类比等,这种现象被称为内部感觉法。
而故事、案例、人物也是为什么写文章时一定要列举的事项:更可信、易引发联想。
第五章:管理情绪有规律
1. 踢猫效应:老板骂阿三,阿三吵架老婆,老婆打儿子,儿子踢猫,猫被踢逃跑,汽车躲避猫发生车祸。
2. 心境,就是一种事前的情绪准备,喝茶需要喝茶的心境,喝咖啡需要喝咖啡的心境,干事业需要干事业的心境。
3. 煮熟的鸭子会飞吗?鸭子不会飞,但是吃鸭子的人会飞,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能得到新的解决方案。
4. 常人要待遇,高人要体验。体验是什么,喝水,喝的是健康;喝茶,喝的是文化;喝酒,喝的是感情;喝粥,喝的是营养;喝饺子汤,喝的是家庭温馨;喝西北风,喝的是个性。
5. 企业和产品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那都是千金难买的宝贝。
6. 孩子问勇士:我们摔不到巨人,怎么办?勇士说:没关系,我们等着巨人自己把自己绊倒。
第六章:重大失误能补救
1. 高人不是从来不犯错的人,而是出错之后保持清醒,能用高明的办法做补救错误的人。万万不可陷入自责和悔恨中。
2. 头脑一热,选择必错,激动时要尽量避免选择和行动,平静了再说。每临大事有静气——翁同酥
3. 曹操如何稳定人心?承认、分离、示范——承认事实,对手取得了优势,但是要强调挫折时暂时的。分离是将目前的状况和最糟糕的状况区分开,特别强调对手犯的错误给我们提供的机会。示范是自身准则,身先士卒。
4. 天下兴亡,领导责任——这是下属思维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是班底思维
班底就是平时做好本职工作,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担负起力挽狂澜的重任。需要平时的积累。
5. 对谋才,要说清楚“为什么”,理念一致,想法比领导还多。对于干才,要说清楚“怎么干”,把目标和流程讲清楚,至于前因后果,他不懂没关系,只要他相信你懂就可以了。
6. 做事情让别人认可,被他人接受和喜欢,这就是归属感;做事情让自己认可,自己很有兴趣很喜欢,这就是成就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
7. 现实永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但是现实中一定有很多想象不到的隐蔽事实。拥有规律的人(学习理论的人)要学会尊重事实,更要学会尊重知道事实的人。
8. 我们随时都有三位最宝贵的老师,一位叫“失败”,一位叫“问题”,一位叫“群众”。向失败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学不懂就深入一线请教群众,这永远都是进步的好方法。
9. 听建议的时候,不要怕别人态度不好。事业起步的时候,要特别感谢那些对你板着脸的人,作为成长中的小树,浇凉水让你成长,浇热水让你受伤,热乎乎带着一团火来的人,会毁了你。
10. 人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最大的问题是无法从痛苦和悔恨的情况中走出来。这些事沉没成本,不要为摔碎了的杯子叹息。
11. 不让潜意识影响我们,不要过早自我否定。只有“真的想”,才能“真的行”,如果“真不想”,一定“真不行”。
第七讲:创造机遇借资源
1. 很多人抱怨自己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机遇,大家注意,机遇机遇,机灵的人才会遇到。
2. 君子远亲而近敬,小人远诽而近斗。
3. 你是同情弱队还是强队?相关的时候喜欢强者,无关的时候喜欢弱者。
4. 帮过我们的人,未来会倾向于继续帮助我们。——自我承诺
5. 在提大请求之前,先提一个小请求,一旦小请求答应了,再提大请求,就容易获得帮助。
6. 羊群效应: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人们都喜欢模仿别人,一旦有一个人采取行动,大家就会一窝蜂地追随。在企业中,大家都热衷于模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7. 个人摆脱羊群效应,企业利用示范效应。要特别注意宣传那些领先者、带头者。
8. 狗猛酒酸:周围环境恶劣,并不让人施展才华。
9. 七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屋之内必有俊士。回报眼前人,吸引天下人;善待庸人,吸引能人。
第八讲:优秀队伍靠引导
1. 成事如种树,十年未必成才;败事如毁树,一朝即可断根。
2. 球是踢烂的,笔是写秃的,瓦罐难免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东西有东西的坏法,不必难过纠结。
3. 什么是自律?不能防范风险的时候,就要约束自己。
4.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5. 群体成员对权威的模仿要远远高于对其他普通成员。权威性越高,其行为大家越喜欢模仿。——为什么公众人物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6. 团队中有些人不爱自我表现,我们把这类人成为沉默的人。这些人有些是主观上不喜欢张扬,如李典的性格,或者是客观上没有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领导只关注爱表现之人,那就会形成一股不良风气,各级干部就会热衷于搞面子工程,表面文章,而艰苦细致的长期工作,就没有人会认认真真去做了。
7. 领导第一提拔不争名利的干部,传达两个信息:一、组织上掌握全面的信息,大家不用担心;二、上级不喜欢吧功夫都做到表面上的干部。——不让做实事的人失望,不让沉默的人寂寞。
8. 善待不顺眼的人,才能得到天下人。
第九讲:掌握局面寻帮手
1. 草原上5只鬣狗攻击20只野牛,力量对比时5:1,因为成年野牛各自为战不团结。
2. 没有本钱如何吸引别人?要有两种东西:一是手上会什么;二是心里有什么。
3. 一个带团队的人,要做到“高远宽惠”,站得高,看的远,胸怀宽,给实惠。
4. 组报的领导造就极端的下属,这种极端有二:一是极端的软弱,一是极端的暴躁——在教育孩子身上同样
5. 儒家五德:温良恭俭让。
第十讲:善于倾听除盲点
1. 避免心怀万里不见眼前,做决策的时候,心里想着一千里一万里,也不要忽略眼前的事情。
2. 做大事身边四类人:望远镜,提醒自己保持战略眼光;显微镜,关心细节,透过现象看本质;指挥棒,传递信息,促进落实;防盗门,防范风险,随时抵御恶人。
3. 一个人的认知分为:共识、秘密、盲点、潜力。尊重共识合理揭秘,扫除盲点,开发潜力。
4. 什么是诀窍?就是在他人的盲点上,自己能悟出规律。
5. 一个人做事情,如果没有自己的原则和主见,谁的意见都听,什么说法都信,最后,可能会选择一个最愚蠢的方案。
6. 认知不协调:一个人在事实面前,发现先前的主张是错的,他的内心会很不舒服,这时有两种做法:一是改变自我顺应事实,二是改变事实顺应自我。强者能做到第一条,弱者固执地坚持后一条。
7. 护短倾向:在犯错的时候,固执的坚持自己,否认事实。过度自卑或过度自大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护短倾向,即使错了也不肯承认。
8. 如何放宽胸怀?不揪辫子,不打棍子,不找后账。
9. 用功不如用过,功思退,过思进;功易骄,过易奋。——善待有小毛病的人。
第十一讲:扫平北方巧安排
10. 镜子原理:心理学家发现并指出,人人之间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际交往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在一般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喜欢他们,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愿意去接近。——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11. 第一名是第二名造就的。有竞争才有进步,压力多大动力就有多大。
12. 一个组织,每当有重要决策的时候,都能听到各方面的声音,这其实是一种好事,说明组织健康,成员负责,全方位看待问题。反而那种都是一种声音,人人举手没人敢提不同意见,往往会出现决策失误的问题。
第十二讲:风险失控败赤壁
1. 有一好必有一坏,有一成必有一败。当我们发明成功模式的时候,同时也发明了一个以上的失败模式。
2. 最大的成功就是差一点失败,最大失败就是差一点成功。
3. 拒绝的时候要有余地,接受的时候要有风险防范。
4. 心理学有个专门的词:迁移。说的是一个人会把自己之前积累的经验直接运用到新的情况当中。
5. 很多人选择性主意在作怪,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只关注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6. 有判断没行动,看到了没做到。成功者都是行动者,是看到问题能立刻采取行动的人。
7. 替代强化的作用:一个人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批评,内心就会受到影响,产生相似的强化效果。——讲道理时要讲故事
8.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分析事物要从两边分析。
第十三章:动机管理善攻心
1. 上下同欲:上级和下级保持一样的动机。
3. 当领导必须十分重视思想思想动员工作,许多人觉得思想动员很虚很浮,其实很实很重。——这是关于工作动机的一项工作。
4.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金钱、物质、地位和待遇等外部激励因素,内在动机就是信念,兴趣,动机,成就感,好奇心等内在刺激因素。
5. 如果将外部动机当做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因素我们控制不了,很容易偏离预期。
6. 做事情,如果没有内在动机,很难持久;带队伍,如果不能激发内在动机,那么队伍稳定性和战斗力都会出现问题。
7. 故事:有个老先生退休了,在郊区买个大院,准备些回忆录,过清闲的生活,老头有个习惯,每天下午2点多睡一会,刚搬进的第二天,刚要睡就听见有孩子的嬉闹声,老头一看有七八个孩子在打闹,想了个办法,拿着糖和零钱出去了,说我孙子不在,你们在这玩我很好心,一个人给你们一个糖,一块钱,你们去买东西吧,孩子很高兴。第二天,孩子们又来,老头说退休金不多,只给了糖。第三天连糖也没了,孩子们一看什么也没了,就都走了。——将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
第十四章:胜势之下留余地
1. 一个英雄的出现,背后一定有一个高明的领导和到位的政策,否则是不会有英雄的。
2. 一把手谈人,其他人说事,关起门谈人,打开门谈事。
3. 韩非子中雕刻的故事:雕刻要领,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后面才能改动。
4. 批评的技巧:三明治法则,将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的接受。——第一层总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有点或积极面;中间一层夹着建议、批评和不同观点;第三层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
5. 愚为智之余;怯为勇之余;闲为勤之余。努力而不竭力,才能保持长久机会。
第十五章:把握大局善造势
1.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与其等待机会,不如追逐机会。
2. 投资要止盈和止损,提前给自己设定期限。贪心和不甘心,是投资(人生)的两大陷阱。
3. 领导有三顿饭一定要吃得下,吃的香:一是家乡饭,不忘本,二是食堂饭,兄弟一起吃,三是老婆的饭,家庭和睦。
第十六章:费尽心机谋后事
1. 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就是教育子女的成功。
2. 承诺一致,是一个强大的说服策略,人不会违背自己说的话。
曹操的主要事迹和启示
一、主要事迹:
1.出身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养祖父是宦官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三国志》记载曹操的远祖(实为养祖父的远祖)是汉朝初期的相国曹参。曹家与夏侯家有密切关系,“夏侯、曹氏,世为婚姻。”关于曹嵩的家世,没有确切说法,《三国志》记载“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南朝宋史家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引用的《曹瞒传》记载,曹嵩本姓夏侯,后来成为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曹操实为夏侯氏,夏侯惇和夏侯渊与曹操为堂兄弟。也有一说指曹嵩为曹腾堂兄弟之子,曹腾有可能过继子侄作为养子。此两说均无确切证据支持。
2.早年
曹操少时机警过人,通权谋机变,以侠义自任,行为放荡不羁,不规规矩矩地谋生做事,不为世人看重。只有桥玄、何颙、李瓒和王俊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将来一定会安定天下。当时曹操还默默无闻,桥玄建议曹操去结交当时的名士许劭,以提高名望。于是曹操就去拜访许劭,许劭鄙视曹操的为人,不肯给他看相,曹操找到机会威胁许劭,许劭不得已,给曹操做出了“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价,曹操才逐渐知名。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北征,路过桥玄之墓,下令祭祀桥玄,并且写了悼文。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他身手矫健,曾经偷偷潜入中常侍张让家,被张让发觉后,能够手舞著戟越墙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著作传世。这些活动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熹平三年(174年),曹操二十岁,通过察举孝廉成为郎官。稍后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12]。上任数月,宦官蹇硕的叔叔违禁夜行,被曹操依律棒杀。这使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团,可曹操是依法而行,这些人又无法中伤诋毁曹操,只好转而称赞他做得好,举荐他去担任地方官。熹平六年(177年),曹操被任命为顿丘令,第二年,即光和元年(西元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曹操被免官后,在洛邑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县闲居。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此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其事未济反为阉党所害。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被汉灵帝采纳。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知道无法匡正。
3.陈留起兵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朝廷任命曹操为骑都尉,前往颍川镇压。由于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任职后罢免了贪污官员近八成,并严令禁止当时风行的宗教迷信。据说因为曹操当政素称严明,济南郡一带作乱之徒听说曹操要来了,都纷纷潜逃到别的郡县。曹操被任命为东郡太守,但是曹操没有就任,称病回乡[13]。当时天下纷乱,先是发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后来王芬事败自杀。接着,又有西北金城郡(今兰州)的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郡守,率兵十余万反叛朝廷。
这时,曹操被起用为典军校尉。不巧的是,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机诛灭阉党,但没有取得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刺史的董卓进京,胁迫太后同意。不想此举打草惊蛇,没等董卓到京城,何进却被宦官先下手谋杀了。同年十二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京城也陷入混乱。为了稳定局面,董卓想拉拢曹操,上表奏请曹操为骁骑校尉。但曹操没有接受董卓给他的官职,而是更名改姓,潜逃出洛阳。回到家乡陈留之后,曹操散尽家财征募义勇,豪强卫兹也倾家财助之,率先揭竿起义,讨伐董卓。次年,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长沙太守孙坚、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兖州刺史刘岱、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地方势力,一齐举兵反董。群雄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则行使奋武将军之职。但董卓军势力强盛,袁绍等都不敢先出兵。曹操认为董卓焚烧皇宫,劫持皇帝迁都长安,大失人心,正是“此天亡之时也”。于是独自引兵西进,结果于汴水遭董卓部将徐荣击败。曹操身中箭矢,坐骑也伤重不起,后得曹洪出让自己的坐骑,才死里逃生。此时曹操自己所带领的兵士不过五千人,而其他诸军兵士十余万,却每天只知饮酒作乐,不思进取。曹操为联军出谋划策,但未被采用。曹操只好与夏侯惇一起前往扬州招募兵勇,得兵四千,但行至龙亢时,士卒哗变。曹操提剑连杀数十人,叛军逃窜,“其不叛者五百馀人”。
局面僵持之时,联军内部却发生了变故。先是刘岱杀死桥瑁,让王肱当了东郡太守。接着袁绍和韩馥又考虑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曹操表示他还是拥戴长安的献帝,“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从此,曹操就更加认为袁绍行事不正,为后来的官渡之战埋下伏笔。而刘虞坚拒,表示自己宁可投奔鲜卑,也不接受僭越之举,此事遂不了了之。拥立新帝未成,袁绍却趁机胁迫韩馥,夺取了冀州。191年曹操讨伐入侵东郡的黑山军,袁绍上表朝廷推举曹操为东郡太守。192年四月,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吕布所杀。
4.逐鹿中原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的百万黄巾大军入侵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阻,与黄巾军交战,结果被杀死。鲍信等便暗中使人到东郡迎接曹操,推举他担任兖州牧一职。后来与黄巾军战于寿张以东,历经苦战,鲍信战死,终于大破敌军。曹操一路追击至济北,最后逼降黄巾军,收编降卒三十余万并男女百余万口,又从中选出精锐,号称“青州兵”。到了这时,曹操作为一方势力才渐成气候。
后来袁绍与荆州的刘表联手,袁术则与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相结以抗。这时的曹操是袁绍派系的同盟军,刘备、孙坚也分别屈身于公孙瓒与袁术之下,是受其差遣调度的客将。正当曹操协助袁绍,大破袁术于各地之际,陶谦却趁机攻打兖州东部的泰山郡,导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针对这个事件,曹操于193年至194年间,二度讨伐陶谦,并在徐州当地展开格杀勿论的大屠杀。《后汉书》对此事则描录“男女数十万人惨遭杀害,即便鸡犬也不能幸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现出性格中暴躁引发的残忍嗜杀,使其残忍本性爆发。
兴平元年(194年)至二年(195年),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张邈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兖州之地也反复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坚守鄄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终于击破吕布,平定兖州。朝廷也于此时正式承认曹操的兖州牧地位。
5.奉戴天子
兴平二年(195年),汉献帝迁出长安,进驻安邑。次年,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进。不过此时皇帝(或其掌权之臣)对曹操仍有疑虑。但曹操势力强盛,数月之间又击破了汝南、颍川的黄巾军,朝廷乃封曹操为建德将军。稍后不久,升任镇东将军,且进封为费亭侯。费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腾的爵号,可见朝廷已对曹操寄以厚望。同年秋,汉献帝入驻洛阳。随后曹操也进军洛阳保卫京城,皇帝赐曹操节钺,标志着曹操对中央朝政的实际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洛阳经董卓破坏,已残破不堪,董昭等劝曹操定都许。
两个月后,东汉迁都于许。皇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又封袁绍为太尉,袁绍耻居曹操之下,不肯接受。此时袁绍势力比曹操强大,因此曹操坚持把大将军一职让给袁绍,自己只任司空,行使车骑将军之职。
连年征战使得民生凋敝,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还发生过由于粮食极度缺乏,人吃人的情形。为发展经济恢复民生,定都许县之后,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实行屯田制。曹操因为奉戴天子,某种程度上促使汉朝“宗庙社稷制度”得以重建,这也吸引了许多拥护东汉朝廷的人才来归附,加之曹操用人有术,不停地举着天子旗号东征西讨,实力日强。
建安二年(197年)征讨张绣,张绣举众投降,之后因曹操纳张济之妻,张绣对这件事感到十分痛恨,于是袭击曹操,曹操在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与校尉典韦殿后下逃亡,但曹昂、曹安民与典韦也阵亡。此后,曹操又两度攻击张绣,都没有彻底击破。后来张绣接受谋士贾诩的建议,向曹操投降,曹操才取得对荆州北部的控制,并消除了许都南面的威胁。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用荀攸、郭嘉的计策,开决泗、沂二河之水灌入下邳,最后生擒吕布、陈宫,把徐州纳入势力范围。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史涣、曹仁、于禁和徐晃击破张杨旧部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
到这时,曹操已经实际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兖州、豫州和徐州,并向南延伸到荆州北部,向北则进入河内。这时,袁绍也已兼并公孙瓒的势力,占据黄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幽州和并州,“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意图发兵攻打许都。当时,很多曹军将领都认为无法抵挡袁绍的进攻,曹操却自信的说:“我了解袁绍的为人,志向远大而智谋短浅,表面严厉而胆量微小,畏惧胜利而缺少威信,将领傲慢而政令不一,土地虽然广大,粮草虽然丰足,正好作为送给我的礼物。”
6.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在诛灭了董承等人之后,为了解除东顾之忧,避免和袁绍、刘备两面交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徐州,击破刘备,收复徐州。二月,袁绍领兵11万南下,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四月,曹操在白马之战、延津之战中连续斩杀袁绍两员大将颜良、文丑,并靠着曹仁、于禁、乐进等人的奋战而顶住了袁绍的猛烈攻势。八月,袁绍逼近官渡,依沙堆为屯,东西连营数十里,与曹军对峙。十月,战事处入僵局之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向曹操献策,偷袭袁绍的粮草囤积地乌巢。曹操采纳许攸的意见,奇袭淳于琼等人守备的乌巢,焚烧了袁军粮草辎重,扭转了战局。随后,袁绍大败,仅剩八百骑逃回北方,曹操前后杀死淳于琼等袁军将士7万多人。
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绍病逝,其子袁谭、袁尚争位,河北一分为二,曹操趁势进攻。204年七月,曹操攻下河北袁氏的根据地“邺城”,从本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而汉献帝的都城许县则只留个别官吏,但正当壮年的汉献帝十几年间却不敢违背其意志。最后,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彻底击溃袁尚、乌桓联军,消灭了袁氏集团,统一中国北部。
7.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被任命为丞相。七月,曹操亲统大军10余万南征荆州,企图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次子刘琮请降。九月,刘备在长坂坡被曹军重创,不得不与孙权联合。十二月,曹操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刘备和孙权联军,损失惨重,失去一举统一天下的机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8.加官晋爵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人推举曹操为“魏公”,荀彧以忠于汉室立场提出反对。曹操答应荀彧永不作魏公,但因此对荀彧不悦。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其领地广及魏郡、河东郡、河内郡等十个郡国,甚至远远超过西汉初年的刘姓王国,更加违背了“七国之乱”和推恩令后诸侯封地不得超过一郡的汉制。
9.平定关陇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为用兵关中,借口要讨伐汉中张鲁,遣曹仁、夏侯渊等统率大军与钟繇会师于关中,此举激起关中诸侯的反抗,马超等十部起兵联合反曹,曹操依贾诩离间之计,引起马超、韩遂等相互猜疑,一举击溃关中联军,马超等各自走还凉州。随后,马超在陇西卷土重来,先后攻下陇西各地,但最后复夺凉州未成,兵败逃奔汉中去了。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投降。曹操收降张鲁后,取得汉中属地,但刘备得悉曹操攻降汉中,早晚要攻打蜀地,便和孙权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回师益州。此时曹操没有接受刘晔的建议,未能趁刘备未站住脚跟之时攻蜀,便班师回朝,再次错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自封“魏王”,自加九锡,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十月,再授赐十王冠、二彩带,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实际上掌握等同于皇帝的权力和威势,权倾朝野,汉献帝形同手上傀儡随意摆布。并任夏侯渊为征西将军、曹仁为征南将军,欲取荆蜀。
10.汉中之战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起,刘备率军大举进攻汉中,汉中之战爆发。孙权也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由于形势紧张,曹操便在九月亲自到长安坐镇,一面令合肥守将张辽、乐进、李典阻挡东吴进攻。时汉中曹军与刘备相峙一年,曹军多次击退汉军猛烈攻势。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亲自领军和黄忠分进合击,于定军山斩杀征西将军夏侯渊。至此汉中为刘备攻占,同年三月曹操亲自挥军欲夺回,一度召集抽调镇守北方的曹彰二十万大军增援,但都为刘备所败,曹军无功而返,刘备便派刘封、黄忠、赵云等将昼夜不停攻击曹军。至五月曹操便撤退至长安,刘备攻下房陵,派刘封顺沔水攻占上庸。相传曹操再度败于刘备,此段心境为“鸡肋”的典故。
11.樊城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在汉中进位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起荆襄之兵大举北伐襄樊,进一步围困曹军大将曹仁残军于樊城,史称樊城之战。曹操派大将于禁援救,适时汉水暴涨,淹没于禁七军,汉军乘势攻打,于禁向关羽投降,庞德则被关羽擒杀,关羽还另派遣军队包围襄阳,一时之间威震华夏。当时曹操治下许多州郡的义军早已受关羽遥控。同年十月,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坐大。孙权果然觊觎荆州而自请袭击关羽后方。曹操要孙权出兵援助后,将驻守合肥的张辽亦调往襄樊战线,还有加上兖、豫两州的部队。
曹操又命人把孙权偷袭荆州的消息用箭射到关羽和樊城守将曹仁处,曹军士气大振,而关羽进退失据。此时,曹仁出城与援军徐晃一同出击,击退关羽,解除了樊城之围。不久之后,关羽被孙权擒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许昌,曹操以礼安葬。襄樊战役结束。
12.逝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孙权上书称臣,“陈说天命”,劝曹操称帝。曹操把孙权来书给群臣观看,陈群、夏侯惇、司马懿等人都劝曹操登基。曹操却不想废汉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暗指希望由自己的儿子来取代汉朝建立政权。
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廿三庚子日(220年3月15日)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他临死前留下《遗令》。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
同一年,长子曹丕以魏代汉,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二、文学事迹: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