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魏是反派,蜀汉是正派
这个啊,各说各的理。
在宋代之前,曹魏都是被视为正统的。不管曹魏用的什么手段,毕竟它是从汉那里禅让得来的天下,这是有一个延续性的。而蜀汉则只是在曹魏立国后建国宣称是汉的延续的。但是从法理上来讲,蜀汉的根据不如曹魏,虽然刘备勉强算是个皇亲,但是汉明确的昭告天下禅让给了曹魏,蜀汉并没有这种延续性和法理依据。更何况,古代一直认为“王业不偏安”“得中原者称正统”不过到了宋的时候,情况就变了。北宋还凑合,南宋就惨不忍睹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被金过统治着,自己只能偏安一隅。这个时候金国就开始和南宋争夺这个正统地位了。金国认为自己统治着中原地区,自己应该是正统。任谁也不会认可这种说法,但是没办法,中原地区确实就是在人家手里的。所以南宋就有了一个想法,谁说的中原者是为正统了?应该是得民心者为正统。你金国捏着中原也不好使,你是蛮子不得民心,你不是正统。我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是我得民心,那我就是正统。但南宋光这么说没用啊,它得拿出个例子来啊。于是三国时期的蜀汉的地位就被拔高了。曹魏就不是正统了,它虽然得了中原,但民心在蜀汉这边,那蜀汉就是正统的,你曹魏是篡逆。这样,南宋算是给自己找到了个下得了台的理由,于是从此后,蜀汉变被当做正统了。其实,我们说的曹魏、蜀汉都不对。曹魏、蜀汉都是互相之间的蔑称。曹丕的国家叫“魏”,这还不算什么咯,但是刘备的国家是“汉”而不是“蜀汉”,蜀汉在当时可是个蔑视额称呼。
三国志11威力加强版攻略
1、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有五维数据,数据越接近100该领域越强。人才技能越多越好,因此游戏前期特别注意招揽人才特别是比较强力的人才。
2、外交:不战而屈人之兵。弱势的时候可以发展盟友同盟。强势时候可以通过外交劝降。
3、军事:利用地形用火或水计谋消灭敌军。兵科CBAS,有S兵科的武将该兵科最强,同时注意地形与兵种的匹配。兵种相克:骑兵克戟兵,枪兵克骑兵,戟兵克枪兵。集中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智力高的武将可以用计谋(如诸葛司马之类)很强,统帅很高的武将看好兵种相克和选好位置释放技能便是。
4、防御:如果是比较弱的国家要先建造防御工事进行防御。利用内政强化城市耐久度。关峡、港口可以用来作为吸引敌人兵力的诱饵,再用井栏或冲车击破消耗敌人有生力量。
5、内政:内政是重要的后勤保障。如果前期先防御可以多建一些商业。如果你银子和粮食都可以,就可以多建一些兵舍以便能多招募士兵穷兵黩武用。
6、城市与发展:空地越多的城市越好,发展潜力越大。注意城市的特色,有特色的城市武器产量很大而且便宜。有地形优惠的城市适合战略防守。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据说有一部分不描写和历史里不一样,是真假?
演义”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据《辞海》解释:“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可见“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
演义的来源 “演义”一词始见于《后汉书.周党传》:“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文选》卷十潘安仁《西征赋》:“晋演义以献说。”李善注:“《小雅》曰:‘演,广、远也。’”演义即指推演、详述道理。唐以后用于书名者有苏鹗的《苏氏演义》、梁寅的《诗演义》等。宋元时代普遍称盛行的“讲史”为“演史”。至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始用“演义”之名称历史小说。该书卷首蒋大器《序》曾作这样的解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后来者一般也是这样理解演义一词的,如雉衡山人(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序》说:“一代肇兴,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藂(cong)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盖自罗贯中《水浒传》、《三国传》始也。”但历史上也有人广义地理解“演义”一词,将它作为“小说”的代名词。如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由在传奇杂剧下。”《古今小说》的天许斋题识道:“本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中。”他们所说的“演义”即为广义的“小说”。
演义的特点 主要以讲史为内容,其特点是:依傍史传,再现成文;偏重叙述,故事性强;行文浅显,通俗易懂。
著名的演义小说 演义小说由于采用了章回体形式,深得民众喜爱,故而得到迅速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历史演义小说在民间广泛地流行起来。《三国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和《洪秀全演义》等都是产生于这个时期。尤其在明清两代,演义小说数以千计,产生了不少优秀的章回小说,如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二拍》、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相继面世。
换句话说,三国演义,就是三国小说,当然和历史不同。
一般三国的历史,都以《三国志》为准,然而《三国志》的历史性也有一些被质疑的地方,因为毕竟书这东西是人写的,人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说写三国志的这个人陈寿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他的背景决定了他偏向蜀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