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地图全图高清版

时间:2024-08-31 15:19:16编辑:奇闻君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

您好,春秋和战国其实是两个时期的,春秋一般指的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地图给您发个春秋初期的参考下。【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提问】【回答】您好,春秋和战国其实是两个时期的,春秋一般指的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地图给您发个春秋初期的参考下。【回答】

春秋战国地图与形势图,春秋与战国地图的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春秋地图和战国地图异同点就在于国家的兴衰成败,疆域的扩大缩小。春秋战国形势图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直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古中国的版图还在变化之中。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也有人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于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战国的名称来自于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战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未有定议。《史记》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资治通鉴》定战国的开始于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


在哪本书能看到战国时期各国的疆域地图,我说的是中国,别扯到日本那去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百度文库,新浪资料,自己去下载。
春秋、战国图组编例
  一、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前477年)、战国(前476年至前221年)两个时期各图幅,根据金文、《诗经》、《左传》、《国语》、《古本竹书纪年(辑本)》、《战国策》、《山海经》、《禹贡》、《史记》等史料编绘,并选取了部分考古遗址入图。
  二、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全图各一幅,画出全国范围内见于记载的重要诸侯国、部族、都邑、山川泽薮、关塞、长城等和位于边区的一些考古遗址。
  三、春秋、战国各有分幅图若干幅,按当时主要诸侯国疆域分幅,用较大比例尺将见于记载有方位可考的地名和已发现的考古遗址尽可能全部画出。春秋分为秦晋(附成周、新田附近扩大图)、郑宋卫、齐鲁、楚吴越、北燕五幅;战国分为韩魏、赵中山、齐鲁宋、燕、秦蜀、楚越六幅。
  四、因资料缺乏,全图、分幅图都不画疆界,仅在适当方位标出国名、地区名、郡名等。战国时期另制《诸侯称雄形势图》一幅,画出公元前350年时各国的大致疆界。
  五、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部族、都邑等,不同资料中的名称往往不同,图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名称作正式注记,其他用括注附见。
  六、全图中诸侯国不分大小,其国都用同一符号表示,分幅图中分为大国小国二等,采用不同符号。
  七、国名除标注于国都符号旁外,大国在其疆域范围内另用较大隶体字标出,小国不另见。
  八、诸侯国、部族曾经迁徙者,尽可能一一画出,用数字标明其先后次序。
  九、不同封国而名称相同,图中仍循前人惯例于国名上冠以方位字,如上鄀、下鄀、东虢、北虢等,以资区别。
  十、根据杨宽《战国史》,画出战国时期各国封君的封邑,用较小于国都,较大于一般城邑的符号表示。
  十一、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县,图中用城邑符号表示,注记加“县”字。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郡,因无法确定郡治所在和郡境范围,故只在适当位置作与地区名相同的注记,加注“郡”字。
  十二、部族名按其强弱大小,在大致方位上用大小不同注记予以表示。
  十三、凡见于记载的山川泽薮,尽可能画出。原记载只出现专名而不缀以山川泽薮等字样的,图中一律加注“山”、“水”、“泽”等字。
  十四、河水下游河道,采用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一文中的考证结论,春秋时期画出《汉志》河、《禹贡》河两条道,战国时期画出《汉志》河、《禹贡》河、《山经》河三条道,表示河水在各该时期曾先后或同时流经这几条河道。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
  春秋时期全图
[图]
  晋 秦
[图]
  郑 宋 卫
[图]
  齐 鲁
[图]
  北燕
[图]
  楚 吴 越
[图]
  战国时期全图
[图]
  诸侯称雄形势图(公元前350年)
[图]
  韩 魏
[图]
  赵 中山
[图]
  齐 鲁 宋
[图]
  燕
[图]
  秦 蜀
[图]
  楚 越
[图]


求:春秋战国时代有疆域划分的地图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4%BA%C7%EF%B5%D8%CD%BC&in=21357&cl=2&cm=1&sc=0&lm=-1&pn=6&rn=1&di=969009481&ln=704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4%BA%C7%EF&in=25783&cl=2&cm=1&sc=0&lm=-1&pn=1&rn=1&di=1306372928&ln=2000


春秋战国时期的位置分布图是什么样的??

一、战国七雄位置1. 齐国:今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一小部分。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2. 楚国:今湖北、湖南大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河南南部、贵州一小部分。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后迁至寿春,在今安徽寿县)3. 燕国: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一小部分。国都:蓟(今北京)4. 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国都:原先在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灭郑国后迁到新郑(今河南郑州)5. 赵国:今山西大部、河北中西部、河南一部、内蒙古部分地区。国都:原来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来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6. 魏国:今河南大部、山西东南部。国都:开始是安邑(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后来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7、秦国: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内蒙古一小部分,后来势力扩展到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最后灭掉了其他六国,统一中国。国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咸阳一带)二、战国著名战役:伊阙之战(今河南洛阳龙门)2. 燕攻齐之战(今山东西部济水边)3. 即墨之战(今山东平度东南)4. 阏与之战(今山西和顺)5. 鄢郢之战(今湖北宜城东南和江陵)6. 肥之战(今河北晋州西)7. 蕞之战(今陕西临潼东北)8. 长平之战(今山西高平)9. 马陵之战(今河南范县西南)10. 桂陵之战(今河南长垣)拓展资料: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战国七雄

日本战国时期真实历史地图

分国制起奈良时代,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近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八十八国。 战国八十八国:   关东八分国房总三国——下总、上总、安房   上野、下野、常陆、武藏、相模   奥州六分国陆前、陆中、羽前、羽后、岩代、磐城   东海七分国伊豆、骏河、远江、三河、尾张、美浓、伊势(志摩)   甲信越三分国甲斐、信浓、越后   北陆六分国越前、越中、加贸、能登、若狭、飞驒    近畿十分国近江、山城、大和、伊贺、河内、和泉、摄津、纪伊、丹波、丹后   中国山阴五分国石见、出云、伯耆、因幡、但马   山阳八分国周防、长门、安艺、备后、备中、备前、播磨、美作   九州肥前、肥后、丰前、丰后、筑前、筑后、萨摩、日向、大隅   四国伊予、土佐、赞岐、阿波   三岛种子岛、隐岐岛、对马岛   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


日本战国时期真实历史地图

分国制起奈良时代,根据日本天武天皇所创的“近畿七道”作行政分区而划分,共有八十八国。 战国八十八国:   关东八分国房总三国——下总、上总、安房   上野、下野、常陆、武藏、相模   奥州六分国陆前、陆中、羽前、羽后、岩代、磐城   东海七分国伊豆、骏河、远江、三河、尾张、美浓、伊势(志摩)   甲信越三分国甲斐、信浓、越后   北陆六分国越前、越中、加贸、能登、若狭、飞驒    近畿十分国近江、山城、大和、伊贺、河内、和泉、摄津、纪伊、丹波、丹后   中国山阴五分国石见、出云、伯耆、因幡、但马   山阳八分国周防、长门、安艺、备后、备中、备前、播磨、美作   九州肥前、肥后、丰前、丰后、筑前、筑后、萨摩、日向、大隅   四国伊予、土佐、赞岐、阿波   三岛种子岛、隐岐岛、对马岛   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

上一篇:穿越火线新角色兰

下一篇:自制立体贺卡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