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易筋经的练法教学
《易筋经》是中华武学中的瑰宝,历来被各门各派所重视。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少林易筋经的练法教学。 《易筋经》系统修炼法要总则 《易筋经》是中华武学中的瑰宝,历来被各门各派所重视。然而易筋经内在的练功原理却一直隐而未明于世,致使易筋经的练功方法众说纷纭,出现了很大的混乱。我从事中医经络学和中医练功学的教学工作,其中中医练功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易筋经,经过十余年的教学和研究,终于发现:《易筋经》修炼的是人体十二经筋,进而达到修炼十二经脉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十二经脉通畅则气血调和,身体健康。反之,十二经脉不通则气血瘀阻,百病始生。人体周身肌肉,按十二经筋循行路线划分为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于十二经筋之中,对十二经筋起着营养和主导作用。所谓的《易筋经》之筋,指的就是十二经筋。“易”是改变、改善,“易筋”就是改善十二经脉。《易筋经》就是改善十二经筋的方法(经典),而根本目的是修炼十二经脉。具体分析,站桩时整条经筋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加强了循行于经筋之中的经脉的传导性。这里的关键是站桩时要姿势准确,因为每一势桩的姿势都是针对所练经筋而设定的,若有的动作姿势做不到位,也要清楚标准姿势,尽量去做。易筋经区别于一般的肢体活动,一般的肢体活动也锻炼十二经筋,但不是系统对某一条经筋进行修炼,所以很难启动十二经脉。而易筋经的玄妙之处,就是通过特定的姿势,使整条经筋处于激发态,从而刺激了所对应的整条经脉,使整条经脉处于有序的状态,加强了经脉的通导性,使气血通畅,增强人体的内动力——真力(内劲内力)。 少林易筋经的练功总则 1、《易筋经》每势皆为桩功,不可理解为动功,现今流行的各种版本的错误,就是把很多姿势当作动功来练,喜爱易筋经的朋友可以通过站桩的体会得到印证。 2、每一桩势皆分为左势与右势,以足为准,左足在前练的是右侧经筋,为右势。即使正立的各桩势也分为左势与右势。 3、《易筋经》各桩势的共同要点是头领身松。头领,用头领周身,站桩时,意念不用身体各部位的支撑力支撑周身,而是用头之领劲把全身领起,领劲要达足跟。所以站桩时要反复检查身体各部,看是否有用支撑力的地方,要及时放松下来。头领时膈肌最容易紧张,放松心口窝使膈肌放松,周身也容易放松,重心自然下降。总之,头领使精神提起,身松使重心下坠,二者一上一下的对立统一,使经筋处于激发状态。加强经脉通导性。 4、心要宁静而深邃,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多读《老子道德经》能提高自己的心境,此为易筋经之心法。 少林易筋经的练法教学第一节 手三阳桩势 手三阳经皆循行于上肢外侧,其中手阳明经在上,手太阳经在下,手少阳经在中间。 手阳明经生向前之真力,手术阳经生向左右开之真力,手少阳经生向下之真力。 韦驮献杵第一势——手阳明经筋(经脉) 桩势要领:左势双足立定外八字,夹角成90度,左足在右足前方三寸许,双肘与肩同高,双手心斜向相对,约成60度角,左手比右手向前三寸许。站桩时背要裹圆,内腰脊要直。头邻身松,目视前方。左势反之。 经筋(经脉)循行;手阳明经筋(经脉)分布于食指、臂的外侧前缘、肩前肩胛及面颊。初站此桩,首先是肩前和上臂前缘酸麻热胀,常练自然消失,渐会感到手阳明经筋(经脉)循行部位有通畅之感,并且掌上生出向前之真力。 韦驮献杵第二势——手术阳经筋(经脉) 桩势要领:双足并拢成外八字,右足比左足向前三寸许。上身前倾30度左右,头正,目平视、双臂侧平举,掌心向上。注意:身体倾时不可弯腰凸背,腰脊要直,是以髋关节为轴前倾上身的。 经筋(经脉)循行:手太阳经筋分布于手小指、臂的外侧后缘、耳周围及面颊。初站此桩,肩后侧、上臂后侧会出现酸麻热胀等现象,久站自然消失,随后出现通畅轻快之感,双掌生出向左右开的真力。 韦驮献杵第三势——手少阳经筋(经脉) 桩势要点:右势丁八步,右足比左足前三寸许,双臂前平伸,双手心向内(向自己的颈部),指尖向上,注意腰背要直。 经筋(经脉)循行:手少阳经筋分布于无名指、臂的外侧中间(介于手阳明和手太阳经筋之间)、肩上颈侧与面颊两侧。初站桩,肩上端易酸胀,久之自然消失劲到一定程度,手少阳经筋循行部会出现通畅轻快之感,随之掌上生出向下之真力。 少林易筋经的练法教学第二节 手三阴桩势 手三阴经循行在上肢内侧,其中手太阴经循行于上肢上缘,手少阴经循行于上肢下缘,手厥阴经生向上之真力。 九鬼拔马刀势——手太阴经筋(经脉) 桩势要点;此为左势,左足在右足前三寸许,右手置于头后,掌心向后,拇指侧在上;左手置于背后,拇指侧在下,掌心向前(向自身),腰脊要直,头面向左上方。注意:双肘向后背,不可松懈向前。 经筋循行:手太阴经筋分布于大拇指、上肢内侧前缘及肋间。初站此桩,臂前肩下发酸发胀,久之自然消失。若常练此桩,手太阴经筋循行部位会有麻热的感觉,进而畅通轻快,随之掌上生出向后之真力。 摘星换斗势——手少阴经筋(经脉) 桩势要点;此为左势,左足向前三寸许,左手置于臂后,掌心向下,臂要伸直;右手置于头顶,掌心向上,臂要伸直。头面向右侧,下颏微抬起。右势反之。 经筋循行:手少阴经筋分布于小指、臂的内侧后缘及胸肋部位。初站此桩,小鱼际会有酸胀感,久之手少阴经循行部位则生通畅感,掌上生出向内相合之真力。 出爪亮翅势——手厥阴经筋(经脉) 桩势要领:此为右势,右足在前三寸许。双手置于头顶,掌心向上,手指相对,右掌比右掌略在前寸许,腰脊要直,头要领,身要松。注意:双肩不可端,要沉肩。 经筋(经脉)循行:手厥阴经筋(经脉)分布于中指、臂内侧中间(介于手太阴与手少阴之间)、腋下及胸肋间。初站此桩,掌根手腕内侧酸胀,长炼侧手厥阴循行部位有通畅感,掌上生出向上之真力。 少林易筋经的练法教学第三节 足三阴桩势 足三阴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其中足太阴经分布在下肢内侧前缘,足少阴经分布在内侧后缘,足厥阴经分布在中间。 足太阴经筋(经脉)生向后之真力,足少阴经筋(经脉)生向下之真力,足厥阴经筋(经脉)生向内相合之真力。 倒拽九牛尾势——足太阴经筋(经脉) 桩势要领:此为左势,左足为虚步,足尖点地,足趾向左侧,足跟提起,重心在右足;右手拇指、食指指向自己的印堂,其余三指自然握拳,右手距头约一尺,右肘与肩同高。左手置于左胯后,小指、食指伸直,指向身后,中指、无名指回勾,拇指扣在食指指端,掌心向右。 经筋(经脉)循行:足太阴经脉分布在足大趾、下肢内侧前缘及胸腹部。常练此桩,足太阴经筋所循行部位生畅感,并且足下生出向后之真力。 三盘落地势——足少阴经筋(经脉) 桩势要领:此为右势,右足在左足前三寸许,双足之间相距约一足,双足成外八字。屈膝下蹲,收臂,腰脊要直,头要领起。双手置于两胯旁,五指自然张开,虎口向前,手心向下,双肘由后向外、向前翻拧,与双膝向后翻拧相对。右手比左手略向前寸许。 经筋(经脉)循行:足少阴经筋循行于足小趾、足心、下肢内侧后缘及脊柱前侧。常练此桩,可以强脊柱,经筋(经脉)循行处有通畅感,足下生出向下之真力。 吊尾势——足厥阴经筋(经脉) 桩势要点:此为左势,左足略在前三寸许,双足外分成180度角,双足尖向外,足跟向里,双足跟相距约一足,弯腰,抬头,双手十指交于对侧掌心而非掌背,掌心向下。注意:膝不可弯屈,头不可低下。右势反之。 经筋循行:足厥阴经筋循行于足大趾、下肢内侧中间,介于足太阴与足少阴之间。常练此桩,可使经筋所过之处生通畅之感,足下生出向内相合之真力。 少林易筋经的练法教学第四节 足三阳桩势 足三阳经筋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其中足阳明经分布在外侧前缘,足太阳经分布在外缘,足少阳经分布在中间。 足阳明经生向前之真力,足太阳经生向上之真力,足少阳经生向外开之真力。 卧虎扑食势——足阳明经筋 桩势要领:此为左势,左足为虚步,重心在右足,双手十指并拢支地,双手与肩同宽,腰脊要直,头要抬,要有领起全身之意。注意:腰背要平,右膝不可过屈。 经筋循行:足阳明经筋分布于足二趾、三趾、四趾、下肢外侧前缘、胸腹、面颊等部。常练此桩,足阳明经筋循行部有通畅感,足下生出向前之真力。 打躬势——足太阳经筋 桩势要领:此为右势,右足略前,重心在左足,双足相距约一横足宽。俯身下腰,双手十指交叉,手指交于对侧手的手背,置于头后,掌心向上。注意:双肘不要夹,要展开,前臂成一直线,腰脊要直,不可凸背,颈不可弯。 经筋循行:足太阳经筋分布于足小趾、下肢外侧后缘、腰背及头顶等处。常站此桩,足太阳经筋循行部位会有通畅之感,足下生向上之真力。 青龙探爪势——足少阳经筋 桩势要领:此为左势,左足在前,右足外摆,双足成90度角,右掌推向左侧;左手半握拳,置于左胯旁,头歪向左侧。注意:头要领,虽然是头歪的姿势,但意领要强。 经筋循行:足少阳经筋分布于第四趾、足背、下肢外侧中间、身体的左右两侧及头的侧部。常站此桩,足少阳经筋循行部位有酸麻胀热及通畅感,足下生出外开之真力。 少林易筋经的练法教学结束语 通过站易筋经桩势,可生出一种内在的真力,此力外柔内铡,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此力生于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通过十二经筋(经脉)而从手足发出,对应如下: 手阳明向前 手三阳 手少阳向下 手太阳向外开 手太阴向后 手三阴 手厥阴向上 手少阴向里合 足阳明向前 足三阳 足少阴向下 足少阳外开 足太阴向后 足三阴 足少阴向下 足厥阳里合 十二经脉中,阳明经脉相表里对应,而二者生出之真力的方向正相反。掌上真力上下、左右、前后共三维六向,足下真力亦是上下、左右、前后三维六向,如此手足相合,正如著名武术家王芗斋所云“三劲成体,六力错综”。 十二经脉:手阳明之脉 手太阳之脉 手少阳之脉 手太阴之脉 手少阴之脉 手厥阴之脉 手太阴之脉 足少阴之脉 足厥阴之脉 足阳明之脉 足太阳之脉 足少阳之脉 十二经筋:手阳明经筋 手太阳经筋 手少阳经筋 手太阴经筋 手少阴经筋 手厥阴经筋 足太阴经筋 足少阴经筋 足厥阴经筋 足阳明经筋 足太阳经筋 足少阳经筋 易筋经十二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韦驮献杵第二势 韦驮献杵第三势 九鬼拔马刀势 摘星换斗势 出爪亮翅势 倒拽九牛尾势 三盘落地势 吊尾势 卧虎扑食势 打躬势 青龙探爪势
不去少林寺,也能学《易筋经》
易经源于中国古代道教,历史悠久。据考证,导是从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养生者的必备。易经讲究内外兼修,强调动静结合,“练内名洗髓,练外名强筋”。1.用手拥抱;2.双臂交叉臂;3.守住天门;4.摘星换斗;5.抓抓你的翅膀,让它发光;6.倒转牛的尾巴;7.九鬼画马刀;8.三套落地;9.青龙探爪;10.卧虎扑食;11.鞠躬;12.尾音下降。易经——的历史渊源易筋经是一种内外兼修的保健方法,据说是由梁武帝时代的印度僧人达摩创造的。但多数学者认为,《易筋经》是明代天启四年由紫凝道士根据当时流行的医、释、道三教养生指南和汉代东方朔的洗髓剪发法,以及宋代0755年至79000年的健身理论编辑而成。宋元以前,少林寺的和尚中流传着《八段锦》。明清以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广为人知。在流传的过程中,易筋经演变成了不同的流派。益精——的特性及功效易经讲究内外兼修,强调动静结合,“练内名洗髓,练外名强筋”。外动者易壮其骨,静者从容攻其心,纳其意。易经结合了内外兼修的优点,静中求动(气),动中求静,勤中求思,可以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金庸笔下为何少林高手很少人练成易筋经?
本期话题我们来说说金庸笔下第一神功——《易筋经》,它不仅仅是一门超强的内功,而且少林寺诸多武学亦由它演变而来,被称为天下武学之源。它虽然在少林寺历经千年,但却只有慧可二祖、易筋经疯僧、方证大师、扫地僧寥寥数人练成。其中慧可二祖乃是得益于唐朝开国功臣李靖,并非自己所悟,而易筋经疯僧更是纯属巧合无意之中。由此来说,少林寺能够顺利自行领悟易筋经的只有扫地僧与方证大师。因此小七不仅要问,少林寺历经千年武学奇才甚多,为何只有两人领悟这易筋经,它当真如此深奥?若说它当真深奥至极无法参透,可李靖却只用了三天便解悟了,另外又还有扫地僧、方证两人又能自行练成。为了彻底揭开心中疑惑,再次深读了金庸全部小说,然而却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小七想既然有仨人能够轻松解悟,便有他们的道理。那要揭开这个疑惑也就必须从这三人身上着手分析。于是小七又再次看几遍这三人相关的信息,终于从扫地僧这里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大家知道扫地僧曾在藏经阁中当众揭穿鸠摩智偷练少林七十二绝技,并在练七十二绝技之后又强练少林《易筋经》。原文如下:“明王若只修习少林派七十二项绝技的使用之法,其伤隐伏,虽有疾害,一时之间还不致危及本元。可是明王此刻‘承泣穴’上色现朱红,‘闻香穴’上隐隐有紫气透出,‘颊车穴’筋脉震动,种种迹象,显示明王在练过少林七十二项绝技之后,又去强练本寺内功秘笈《易筋经》。”并表明鸠摩智由于练武次序颠倒,大难已在旦夕之间。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练了七十二绝技之后不能再强练易筋经,换句话说就是如果非要练易筋经,就不能先练少林七十二绝技。然而大家知道每个进入少林寺的和尚,都会先练一两门基础的少林寺绝技以及少林内功。这也就导致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少林僧人都不能练《易筋经》。比如《天龙》中萧峰虽然得到《易筋经》经书,但金庸也没让练习,因为萧峰一生武功皆是出自少林。比如《笑傲江湖》中方证宁愿将《易筋经》传给外人令狐冲也不传授给师弟方生,关键就是方证大师明白师弟已经练成少林不少绝技,此时再练易筋经,不仅没有任何益处还极其危险。故小七以为之所以少林寺人才却没有几个练成,其关键便是先练了少林其他绝技。若再去练易筋经不仅没有进境,反而是损害极大。好了,本期话题到此结束,大家若有不同见解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