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灵的眷顾

时间:2024-09-11 10:55:57编辑:奇闻君

什么是敖包?

敖包是萨满教神灵所居和享祭之地。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木、石、土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敖包神被视为氏族保护神,祭敖包为重要祭祀仪式,于每年夏历六七月间举行,供奉羊、酒、奶酪,点火、焚香,由萨满跳神后,参加者将祭品分食。鄂温克等族也有类似的祭敖包仪式。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萨满跳神一般已改为喇嘛念经,祭敖包不再是纯粹的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建敖包的地方多选择明快、雄伟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敖包均有名称,其名大部分以所在之山名或地名定。敖包多设于山丘之上,或水泉边,多数用石块堆成,一般呈圆形,顶端围有柳条圈。在蒙古族心目中,敖包象征山神,外出远行,遇敖包必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随手拣石添上。每年农历五月,绿草遍野,燕子北归,本旗蒙古族开始祭敖包活动。牧民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红柳、五彩花卉将敖包装饰起来,在敖包前摆设奶食品、“阿木苏”、糕点等供品,正面桌上摆放全羊。祭奠仪式由深孚众望的长者主持,主持人亲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献哈达,唱祭歌,并请喇嘛念太平经。此时,漫山遍野前来祭祀的人们跪伏于地,三拜九叩,默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无灾无病,万事吉利”。祭奠仪式完毕,主持人将供品分送大家享用。同时开始游戏,主要项目为“男子三技”。

为什么上帝不去眷顾需要帮助的人?

一座教堂里,有一尊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苦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 因为有求必应,因此专程前来这里祈祷,膜拜的人特别多, 几乎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 教堂里有位看门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稣每天要应付这么多人的要求, 觉得于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担耶稣的辛苦。 有一天他祈祷时,向耶稣表明这份心愿。 意外地,他听到一个声音,说: 「好啊!我下来为你看门,你上来钉在十字架上。 但是,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 这位先生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于是耶稣下来, 看门的先生上去, 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般地伸张双臂。 本来苦像就雕刻得和真人差不多,所以来膜拜的群众不疑有他, 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友的心声。 来往的人潮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但无论如何,他都强忍下来而没有说话,因为他必须信守先前的承诺。 有一天来了一位富商, 当富商祈祷完后,竟然忘记手边的钱便离去。 他看在眼里,真想叫这位富商回来,但是,他憋着不能说。 接着来了一位三餐不继的穷人,他祈祷耶稣能帮助它渡过生活的难关。 当要离去时,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 打开一看全部都是钱。 穷人高兴得不得了,耶稣真好,有求必应,万分感谢地离去。 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看在眼里 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 但是,约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能说。。 接下来有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到, 他是来祈求耶稣降福他平安。 正当要离去时,富商冲进来, 抓住年轻人的衣襟,要年轻人还钱, 年轻人不明究理,两人吵了起。 这个时候,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终于忍不住, 遂开口说话了...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稣所形容的穷人, 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搭不上船。 伪装成看门的耶稣出现,指着十字架上说: 「你下来吧!那个位置你没有资格了。」: 看门人说:「我把真相说出来,主持公道,难道不对吗?」 耶稣说:「你懂得什么?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用来挥霍, 可是对那穷人,却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计; 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缠下去, 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 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这是一个听起来像笑话的寓言故事,却透露出: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 但事与愿违,使我们意不能平。 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 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 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 心存喜乐。』 人生的事,没有十全十美。 但每一个人,都可以认真地活在当下, 体验各种“最好的安排”。


敖包是什么堆成的呢

敖包是石块堆成的。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用途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这些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这种圣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领地建起来的假山。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缘于古代的祭圣山。祭圣山又与成吉思汗时代不无关系。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见《蒙古风记》)。这种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所以蒙古语称“敖包”。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来的。外围12个小堆,围绕中间,1个堆构成的大“敖包”最多,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在旧历五月中旬举行。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是蒙古语的音译,汉意是“石堆”或“鼓包”,意思是“堆子”。像大海一样的茫茫草原,没有可以指路的标识,行政区划、游牧分界更无以识别,人们就垒石成堆或垒土成堆,作为路标和界标,这就是敖包的最初来历。后来,有鉴于中原民族以山为天之象征,祭山祈年,离山较远的草原上的人们,便“垒石为山,视之为神”,以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于是敖包又成为天和神的象征。

上一篇:回首开国大典

下一篇:梦飞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