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不好怎么办
一、从现实入手,回望历史历史尽管是过去的事情,但是和现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人类的记忆,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延伸,任何现实问题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根源。我们学习历史决不只是单纯为了猎奇而去翻检陈年旧帐,而是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学习中如果我们能从现实问题入手,就找到了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就能在我们的脑海中激活相应的那段历史,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和真切的感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兴趣与价值。那么如何找到好的突破口呢?一是利用纪念性活动。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经常会有周年性的纪念,届时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都会有大量报道,还会提供许多背景资料,这就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和氛围。比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各种记念活动很多,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去回望那段历史,肯定会有和平时不一样的感觉。二是通过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追溯历史,类似于文学上的倒叙。比如,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许多不安定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影响,那么这样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去回顾美国200多年的历程,总结、认识它的起步、发展。 二、倡导有思想的历史学习面对众多的历史事件、人物,有些同学感到特别的无从下手、难以把握。其实盲目地沉到琐碎的历史片断中去自然会无所适从,同学们可以尝试整理一些相关的史实,形成自己的观点,用观点去统帅史实。这样可以让琐碎的知识获得一种生命力,让死的内容活起来。并且还要学会用清晰的思路,把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比如,对一些影响较大的著名人物,我们可以把散见于各课的内容组织起来,写出一篇关于他的人物传记,并且得出你对此人的看法和评价,对重大事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待。在这样的过程中,多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挖掘历史事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不可能是孤立的,而逐课的学习有意无意中将历史割裂开来,变成了一个个的片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始终要有一种整体的观念,要突破“课”的限制,挖掘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历史的发展中,总是前面的事件引出后面的事件,后面的事件呼应前面的事件,环环相扣,连续不断,历史是不可能停顿、中断的。在总复习阶段要学会自己总结归纳,把知识按一定的学习主题重新整合起来,把看似零散的知识立起来、活起来,把隐含的关系挖掘出来。有人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在“美国的历程”的归纳中,我们会看到“独立战争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样的叙述,那么它如何体现出来呢?在几课之后,可以找到“18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北部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在南北战争的影响中说到“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又如何印证呢?实际上就是几年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高速发展,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单从时间上就可以看出奥妙,我们的思维只需要往前跨出一小步,把它们之间隐含的内在关系揭示出来,就可以形成整体的认识。 联系对比可以是多方面的,横向可比同一时代不同国家、地区间的差异,纵向可看同一国家、地区的发展轨迹。角度不同,更能折射出历史的迷人之处和魅力所在,只有从更多角度的细致观察才有可能获得更加全面、准确、客观的认识。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从不同角度梳理历史。比如在美国发展的每一阶段,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当时的世界形势、当时中国的状况等。 四、放宽视野观察历史,才能思路开阔历史学习和研究,总是以后人的眼光看待前人的事情,因为有了时空的距离,才使我们能够更加方便全面地去考察特定时代的人和事。我们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和便利,尤其是在总复习阶段,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历史,把事件放到更加广阔的背景、环境中去观察认识,得到更加理性的判断,提高自己思想的境界与层次,摆脱浅陋与狭隘。比如从1840年开始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单个看、综合起来看、放在中国近代史范围中看、放在东亚范围看、放在世界范围看,是不同的视野,也会有不同的但是更加准确、客观、清晰、完整的认识。 五、多分析揣摩出题人思路,掌握一定考试技巧我们毕竟要面对考试,所以我们在谈论学好历史的同时中也绝不回避考试技巧的问题。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当然此外也还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至于材料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讳的是认为自己不会,就什么都不写。最后,答题的时候,字迹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每点内容不要罗嗦,但一定要把要点概括地讲出。每点都要用序号标明,这样才能清晰明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历史,也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过去是古人的历史,现在是今人的历史,未来是后人的历史。真诚希望同学们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找准方法,注意培养好的学习兴趣,把历史学好。说一句现实点的话,现在是应试教育,你只需要会背就好了,以后根本用不着这些东西。
曹操和董卓,谁更霸道,更欺汉室呢?
曹操和董卓在对待汉室方面,没有一个心慈手软的,只是方法手段不同而已。董卓擅行废立,天下共怒。董卓本来是奉诏进京保护皇帝的,可是他到了都城洛阳,就废掉了刘辨,拥立汉献帝刘协登基。这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死罪。他不但如此,还鸩杀何太后,赶跑了反对他的鲍信、袁绍、卢植等人。曹操也迫害异己力量,例如杀死想诛杀他的国舅董承、董贵妃、伏皇后等。但是曹操一直自称汉臣,名义上保存了东汉皇帝和皇室的存在。董卓和曹操都是想通过控制幼弱的汉帝,来一步步蚕食皇家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图谋。在行事方式上,董卓目光短浅,是个什么都不顾及的残暴军阀,蛮横跋扈,性情残忍。他纵容属下兵士烧杀抢掠,京城百姓受尽其苦。他好用刑罚立威,动辄斩杀朝臣。如打死侍御史扰龙宗,杀害何太后母亲舞阳君,毒杀废帝刘辨。董卓的恶行激起天下诸侯愤怒,共同兴兵讨伐他。在挟持汉献帝逃离洛阳前,还盗掘皇陵,放火焚城。最终司徒王允设计,由董卓义子吕布诛杀了他。而曹操则是个谋略家、政治家、军事家。尽管他也有残暴凶狠的一面,如在攻下徐州后屠城。他也步步为营的逼迫汉献帝给他让权,但他十分顾忌天下人对他有不臣之心的看法。用曹操的话说,他就是奉诏讨伐天下有不臣之心的各路诸侯。所以尽管曹操在世时位极人臣,但他并未称帝。结语:没称帝,可是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却逼迫汉献帝禅让了帝位,从而灭亡了东汉王汉朝。所以从曹操和董卓这两个人给东汉带来的影响看,董卓更霸道,曹操更欺负汉室。
为何要讨伐董卓?
董卓生性粗野,不懂礼数,更是毫无仁义之心
也正是因为董卓手下的军士,基本上来自于凉州蛮荒之地,为此生性十分粗野,更加不懂得什么礼数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改立皇帝之事都是未经大臣们的同意,以及有无顾虑到天下的百姓们,他就一意孤行。这样看来,董卓就是胡乱的做事,没有经过前后的思虑,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样势必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
再者,加上董卓刻意放纵,士兵们更是无法无天了,为所欲为,百姓们就苦不堪言了。要知道,百姓才是国家的主体,百姓一旦被逼到走投无路之时,必定会造反的,关东军们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对待百姓们,本应该安抚的,董卓却逆向而行,这样势必会引起各路诸侯的讨伐的。
董卓没有仁义之心,更是残暴无情,他率军外出游猎,碰巧的赶上了百姓们赶集。董卓他就认为这么多的行人,阻碍了自己策马奔腾,于是让手下的士兵把妇女和钱财,全部掳掠到马车上。把男人全部杀光,并砍下头颅系在车辕上,还声称自己是杀敌凯旋得胜归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了,董卓真的是残忍无比,一点也没有爱民之心,简直就是恶魔了。
同时,加上他自身的生性残暴,经常还对朝中的大臣们施加严刑峻法。还好色成性,在后宫淫乱,搞得朝廷上下混乱不堪,人心浮动。为此,就引起了许多朝臣们看不惯董卓的行为,许多大臣们便暗中联合,共同寻找对付董卓的办法。所以,综合以上,就可以看出了董卓他的所作所为,极度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后来的关东军去讨伐董卓,就是因为董卓的种种粗暴的行为造成的。
讨伐董卓的背景是什么
讨伐董卓的背景是什么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董卓控制朝廷。董卓引起群怒,于是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纷纷起兵反抗。188年汉灵帝驾崩,戚宦之争又起。宦官蹇硕等意图杀害外戚大将军何进,改立太子刘辩弟陈留王刘协。汉少帝刘辩顺利继立后,何进又与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进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却也方便了率军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卫的丁原夺得军队,袁绍及曹操等原先掌握过兵权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阳。最后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经历了黄巾之乱,汉室威信受挫,需要权力下放,各地方军自组势力,而宦官十常侍与外戚何进的争斗也日益加剧。终于在永汉元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后,外戚宦官再次相争,何进被杀。虽然何进将领袁绍率领部曲入宫尽杀宦官,但皇帝刘辩和皇弟刘协却被宦官挟持出宫,然后被何进召进京、准备讨伐宦官的董卓抢先找到并控制。董卓想废掉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于是用计壮大自己的势力,并铲除反对者,如诱使丁原部下吕布杀死丁原以夺其兵马,和逼走反对者袁绍。一切准备好后,便于九月甲戌日废少帝为弘农王,而推刘协为献帝,至丙子日,更鸩杀了何太后,成为汉室实际控制人,担任相国。他在洛阳实行恐怖统治,纵容士兵奸淫掳掠,连皇族、公主、宫人也不能幸免,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也激起各地群雄的痛恨。不过,董卓受周毖、伍琼之言,为收纳名望和平息反对,重新任用党人,荀爽、陈纪、韩融都不自愿地受到任用,又以袁绍为渤海太守、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等。但这些举动也不能平息各地愤恨。在京都的袁术因畏惧董卓而逃到南阳,而曹操认为董卓必定会败亡,所以亦逃出京都。逃到陈留的曹操,散尽家财,又得到孝廉卫兹的帮助,组织约五千义军准备讨伐董卓,终于在189年十二月在己吾起兵。另一方面,桥瑁向诈称京师三公发信给各州郡,陈述董卓的恶行,希望各地方举兵,当时韩馥对袁绍有戒心,派人看守袁绍。当韩馥接信后疑虑该帮袁绍还是董卓,但被其治中从事刘子惠反说救国又何以。是帮袁绍还是董卓,认为先看其他人的举动才作行动,韩馥同意,便书信给袁绍陈述董卓的恶行,让袁绍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