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

时间:2024-09-19 00:12:40编辑:奇闻君

《小儿垂钓》的古诗

《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 【朝代】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lún):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méi):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借问:向人打听问路。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创作背景:《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寻找一个朋友,向钓鱼儿童问路后所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古诗小儿垂钓的意思全解

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译文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小儿垂钓的意思全解

《小儿垂钓》的意思全解: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正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在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生怕鱼儿被吓跑,不敢大声回应路人。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懵懂的孩子。垂纶(lún):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2、莓(méi):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3、借问:向人打听问路。
4、应(yìng):回应,答应,理睬。

赏析:
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儿垂钓的解释

垂钓的解释[fish] 钓鱼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 日边 。——李白《行路难》 详细解释 垂竿钓鱼。 汉 严忌 《哀时命》 :“下垂钓於溪谷兮,上要求於仙者。” 唐 孟 浩然 《临洞庭》 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宋 范仲淹 《赠方秀才》 诗:“隣里多垂钓,儿孙半属文。” 碧野 《富春江畔· * 》 :“ 遥想 当年, 严 子陵 在 * 上垂钓,鲥鱼肥鲜。” 词语分解 垂的解释 垂 í 东西 一头挂下: 垂杨 柳。垂钓。垂直。垂线。垂手(a.表示容易;b.表示 恭敬 )。垂泪。垂髫(头发下垂,指儿童)。 垂头丧气 。 敬辞, 用于 别人 (多是 长辈 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垂爱 。 垂怜 。垂询。 传下去 钓的解释 钓 (钓) à 用饵诱鱼上钩:钓鱼。钓饵。垂钓。钓具。 施用手段取得:沽名钓誉。 部首 :钅。

上一篇:航拍中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