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选自

时间:2023-04-27 00:58:01编辑:奇闻君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锺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和锺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锺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锺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锺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锺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便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3]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4]

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5]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战国末期政治家、思想家。

吕不韦早年曾至韩国阳翟(今河南禹县)经商,常往返于赵国邯郸与秦国咸阳间。因在邯郸结识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为子楚),遂弃商从政,多次入秦,游说华阳夫人,促使秦孝文王(即安国君)立子楚为太子。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子楚继位。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秦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后因嫪毐叛乱受牵连,被免职,之后全家流放蜀郡。秦始皇十年(前241年)被免相,出居封地河南(今河南洛阳)。公元前235年,举家迁往蜀郡,吕不韦饮鸩自尽。

吕不韦曾招集宾客,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1] 伯牙鼓琴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肖俊宇主编 . 小学语文学科教育 .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03 . 49 .[3] 汉竹 . 胎教故事一天一夜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6 . 108 .[4] 费玉平,楼庄东编著 . 杨派唱腔琴谱集 卷上 . 北京 :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5-01 . 55 .[5] 皑皑著 . 哀怨诗·半缘修道半缘君 那些逝去的花儿 . 济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1-09 . 211 .展开

上一篇:江宁织造博物馆

下一篇:杨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