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赵构(宋高宗)的传奇故事
史料记载: 嘉定四年程卓使金,撰《使金录》记载道里行程,在十二月十四日“至磁州”条中写道;
高宗为王尚书云迫以使虏 ,磁人击毙王云。高宗欲退,无马可乘,神人扶马载之南渡河。
根据目前所见资料,对于“泥马渡康王”之“渡”,明确的记载最早见于此条。条中反映出程卓试图将传说附会与历史事实、地理方位对接的努力。但是,身历其处的程卓恐怕很难确指,赵构自磁州南返相州时,神马助其“南渡”之“河”究系哪条。
南宋人假托太学生陈东之名所作《靖炎两朝见闻录》下卷(成书于宋元之际的《大宋宣和遗事》贞集叙此事文字,几乎与下引一节完全相同)中说:
……康王遂从宗泽之请,不果使北,将为潜归之计。且闻去年斡离不自遣康王归国后,心甚悔之,既闻康王再使,遣数骑倍道催行。康王单骑躲避,行路困乏,因憩于崔府君庙,不觉困倦,依阶脚假寐。少时,忽有人喝云:“速起上马,追兵将至矣!”康王曰:“无马,奈何?”其人曰:“已备马矣,幸大王疾速加鞭!”康王豁然环顾.果有匹马立于旁。将身一跳上马,一昼夜行七百里。但见马僵立不进,下视之,则崔府君泥马也。
上引段落,对于崔府君以泥马助佑康王之事记述最详,但只字未及“南渡”。究其内容,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上,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今但举其最为突出的一事:赵构告别宗泽,自磁州出发,途中又憩于(磁州)崔府君庙;乘泥马奔驰七百里后,再步行一日,又回到磁州。全部行程竟只是在原地兜圈子。 希望对你有帮助
赵构是好皇帝吗
赵构是个好皇帝
有人说赵构是个皇帝,到底为什么这些人会这么说呢?我们来回到当时的宋朝,理性的分析了一下。
宋金和议后,宋每年向金朝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有人说这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我认为是不妥的。我们看一看南宋的财政收入,一年8000万贯,既使2贯折银一两,25万两白银和25万匹绢占不到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1%。这里需要说另一件事,还是明朝,蒙古弄饥荒,明朝却舍不得救济蒙古,最后,后金在粮食很困难的情况下救济了蒙古,在军事和赈灾,软硬两手政治手腕下,皇太极终于把蒙古纳入他的八旗之下。强大起来的后金成了明朝巨大的威胁。
从这个角度来讲,化钱买和平,宋朝的老百姓仍然是欢迎的。同时,北方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而生产能力弱。一旦没有粮食就南下掠夺,其实他们也没有办法,这就和农民起义一样,不掠夺就会饿死。农耕文明用什么阻挡北方草原的“饿狼”呢?只能用粮食。和平时期他们通过马市换取粮食,战争年代他就是掠夺。让他的通过市场换粮食好呢,还是让他们掠夺好呢?答案不言而谕。
宋和辽的澶渊之盟同样以极小的代价换来了长达百年多的和平,这种和平对宋辽两国人民而言都是一种幸福。同样,宋金的绍兴和议,也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后期的和平局面。而这种局面,赵构功不可没。
赵构是个坏皇帝
很多人会说赵构是个坏皇帝,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冤杀爱国忠臣岳飞,亲近小人,远离忠臣。但是为什么赵构要杀岳飞呢,原因有一下:
第一、赵构总的倾向是主和。这决定了岳飞政治上的不正确。岳飞一直主张“迎请二帝还朝”,对赵构的地位是一种威胁。二帝回来干什么,怎么安置法,都是大问题。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赵构是绝不希望岳飞的计划成为事实的。一旦二帝回来了,自己就得从万人之上的位置下来,说白就是贪恋皇权。
第二、从北宋起就有一套非常先进的军事管理体系,地方青壮年士兵由中央统一管理号称禁军,而地方只留部分军队以及老弱病残。而军权却被很好的处理。太尉练兵而没有兵权,而将军手上除了护卫外无其他战士。除非皇帝发虎符允许将军到太尉处领兵,否则一律违法处理,从而达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目的。但是岳飞手上却有私人武装岳家军,号称十万余众,这必然让赵构感觉到威胁。
这两点是主要原因,而其他一些小的方面也是很多,比如直言进柬不顾皇帝感受,明知皇帝性无能却让皇帝立后等等,都是作为催化剂最终导致这一下场。
赵构不是一个好皇帝。他贪恋皇权,令愿失去半壁江山也要保住的他位子。这点就很不好。如果他能收复失地,就算两位皇帝回来了,他也会被百姓爱戴的,可能仍旧会荣登宝座,可以安心的当他的南宋皇帝,可惜他不这么做。
赵构只能算太平皇帝
很多人认为赵构是个好皇帝,对,那是在他还未被俘虏之前,他一生治理国家也有过很多为国为民的事迹,可是后期却弃百姓而不顾,自己逃命,冤杀民族英雄岳飞。这种种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保住他的皇位,极其自私。在位期间,没想过要将抓去北方的亲人救回,人说虎毒不食子,当然他是没有后代的哈,只是说他的这种狠毒之心,真是让人觉得心寒,亲人都可以不顾及的人,怎会顾及百姓,他不适合做皇帝,也没有资格做一个皇帝。只顾贪图享乐,只想做个"太平皇帝",实在称不上一个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