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的四字成语解释
明察秋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接下来就由我带来明察秋毫的四字成语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注音】míng chá qiū háo
【典故】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洞察力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洞若观火、明查暗访
【相反词】不见舆薪
【押韵词】倒持戈矛、系之苇苕、旰食之劳、风雨飘摇、振缨公朝、鞍马之劳、痀偻承蜩、矢志不摇、自惜羽毛、井然有条。
【灯谜】显微镜
【歇后语】电子显微镜
【语文同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童趣》初中一册·课文·5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想学齐桓公那样做霸主,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做上霸王。孟子告诉他要用仁义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同时要对国情明察秋毫,体察民情,现在是能干不能干的事情,而是您愿干不愿干的事情
【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其它使用】
◎ 可以说明察秋毫,一个人从我眼前一过,我看得出来他什么性格。
◎ 我们这里所讲的思维变革,主要是指因受纳米技术的巨大冲击和启迪,在对事物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关系进行考察和研究时,应当要更加细致入微,明察秋毫。
◎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列宁以他明察秋毫的洞察力,毅然决定,抢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之前发动起义,出其不意地夺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机会主义者们的阴谋,彻底撕下了他们的"革命领导者"的面纱,暴露了他们背叛人民、背叛革命的真面目。
◎ "明察秋毫"的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车舆薪"这段论述。
◎ 据说,巴杜伊人凭借着天神的意旨,能够明察秋毫,及时发现所有进入这些村舍的外来人。
◎ 只有在光学显微镜和神通更广大的电子显微镜相继问世以后,人们才当之无愧地能够"明察秋毫之末"。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明察秋毫的成语解释
明察秋毫的成语解释
【语源】 《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 察:看;明察:看清;秋毫:秋天乌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人很精明、目光敏锐,连最细微的事物也能看得清楚。
【例句】 叹的是,皇上确实能够明察秋毫;恐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大祸落在自己脑袋上。(端木蕻良《曹雪芹》)
【结构】 动宾结构
【近义】 洞若观火 明见万里 了如指掌
【反义】 目迷五色 视而不见
【故事】
宣王孟子问道: “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像我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能!我听说,有一次因新铸了口钟,准备杀牛祭钟,您因为看见好好的一头牛无端被杀,感到很不忍心。凭你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很大,能举重三千斤,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很好,能看清秋天鸟兽身上的细毛,却看不见满车的柴草’。这种话您信吗?”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子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以让人相信。看一根羽毛之所以举不起,是不肯举的的缘故;一车柴草之所以不见,是没有看的缘故;老百姓之所以得不到安居乐业,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
齐宣王无言以对。 ;
明察秋毫的意思是什么?
明察秋毫[成语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典故出处]清·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译文]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见到细小的物品,一点观察它的纹理。[近义词]洞若观火、明查暗访[反义词]不见舆薪[常用程度]常用扩展资料:近义词:洞若观火[成语解释]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典故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否则怎样,他却没有说。但这是“洞若观火”的,否则,就不给。[近义词]洞察一切、明察秋毫、一目了然[反义词]雾里看花、隐隐约约、大惑不解[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褒义词
明察秋毫的意思
意思:明:眼力;察:看清;明察:看清楚;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微观事物。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微观事物。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微观事物,也指视力很好。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有敏锐的洞察能力。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