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的重要战役
1、楚汉之争的主要战役有:巨鹿之战、还定三秦之战、濉水之战、京索之战、井陉之战、荥阳之战、彭城之战、汜水之战、历下之战、临淄之战、固陵之战、垓下之战;其中最重要的四场战役是:巨鹿之战、濉水之战、彭城之战、垓下之战。 2、楚汉四场重要战役简介: 1)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与项羽北上救赵、俘虏王离、迫降章邯的同时,刘邦趁秦军主力被牵制在河北,也乘虚自率一军向西进发,首先进入关中。 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突破武关,十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 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 而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龟缩于壁垒中时带头以楚军猛攻秦军,带动诸侯联军歼灭秦将主力,如此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2)濉水之战 高祖二年四月,刘邦联合了五路诸侯,乘项羽攻齐之机。 从洛阳出师东征。 刘邦率联军56万,在路上又收附了彭越的3万余人,一举攻入彭城,占领楚都。 得胜的刘邦陶醉于一时的胜利,放松戒备,天天摆酒庆贺,恣意享乐,“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史记·项羽本记》)。 项羽听到彭城失陷的消息,一面分兵继续攻齐,一面自率精兵3万回救彭城。 项羽由鲁(今山东曲阜)出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进至萧县(今萧县西北),出其不意,由西而东袭击联军的侧背。 从早晨战至中午,大破联军,歼灭联军10万余人。 联军向西南败逃,楚军乘胜追击,在今县城北渠沟一带将汉军团团包围。 刘邦所率联军由五个诸侯国军队临时组成,军令不能统一,既不能相互配合,又矛盾重重,抵挡不住楚军凌厉的攻势。 联军濉水被围后,刘邦惊魂未定,还未来得及组织反攻,各路诸侯军便争相逃命,慌不择路,互相践踏,死者无数。 楚军乘联军混乱之机发起猛攻。 3万精兵一阵猛杀,联军又死伤数万人,尸首弃入濉水,“濉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记》)。 恰巧此刻刮起西北大风,一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刘邦忙率残兵且战且退。 及至突出重围逃到下邑(今砀山),身边仅有数十骑。 濉水一战,项羽以精兵3万大败刘邦几十万军队,为后世留下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在汉高帝二年(西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 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刘邦军逃入睢水,溺死者不计其数,“睢水为之不流”。 项羽军将刘邦及其残部包围了三层,正待聚歼之际,忽然西北大风猛袭而来,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一时间天昏地暗,吹打得项羽军阵营混乱。 刘邦趁此机会,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 其父、其妻被楚军俘获,汉军几乎全军覆灭。 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他的父亲及妻子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 项羽则充分表现出他特有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此战可以说是完胜的结局,项羽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 4)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 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 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 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楚汉之争中的主要战役有哪些
楚汉之争中的主要战役有:巨鹿之战、还定三秦之战、濉水之战、京索之战、井陉之战、荥阳之战、彭城之战、汜水之战、历下之战、临淄之战、固陵之战、垓下之战。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楚汉之争中的主要战役,希望你喜欢。
楚汉之争中的主要战役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与项羽北上救赵、俘虏王离、迫降章邯的同时,刘邦趁秦军主力被牵制在河北,也乘虚自率一军向西进发,首先进入关中。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突破武关,十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而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龟缩于壁垒中时带头以楚军猛攻秦军,带动诸侯联军歼灭秦将主力,如此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濉水之战
高祖二年四月,刘邦联合了五路诸侯,乘项羽攻齐之机。从洛阳出师东征。刘邦率联军56万,在路上又收附了彭越的3万余人,一举攻入彭城,占领楚都。
得胜的刘邦陶醉于一时的胜利,放松戒备,天天摆酒庆贺,恣意享乐,“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史记·项羽本记》)。项羽听到彭城失陷的消息,一面分兵继续攻齐,一面自率精兵3万回救彭城。项羽由鲁(今山东曲阜)出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进至萧县(今萧县西北),出其不意,由西而东袭击联军的侧背。从早晨战至中午,大破联军,歼灭联军10万余人。联军向西南败逃,楚军乘胜追击,在今县城北渠沟一带将汉军团团包围。
刘邦所率联军由五个诸侯国军队临时组成,军令不能统一,既不能相互配合,又矛盾重重,抵挡不住楚军凌厉的攻势。联军濉水被围后,刘邦惊魂未定,还未来得及组织反攻,各路诸侯军便争相逃命,慌不择路,互相践踏,死者无数。楚军乘联军混乱之机发起猛攻。3万精兵一阵猛杀,联军又死伤数万人,尸首弃入濉水,“濉水为之不流”(《史记·项羽本记》)。恰巧此刻刮起西北大风,一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刘邦忙率残兵且战且退。及至突出重围逃到下邑(今砀山),身边仅有数十骑。
濉水一战,项羽以精兵3万大败刘邦几十万军队,为后世留下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在汉高帝二年(西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刘邦军逃入睢水,溺死者不计其数,“睢水为之不流”。项羽军将刘邦及其残部包围了三层,正待聚歼之际,忽然西北大风猛袭而来,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一时间天昏地暗,吹打得项羽军阵营混乱。刘邦趁此机会,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其父、其妻被楚军俘获,汉军几乎全军覆灭。
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他的父亲及妻子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项羽则充分表现出他特有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 军事 指挥才能,此战可以说是完胜的结局,项羽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 政治 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
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 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 成功 战例。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 决定 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评价楚汉之争及其相关人物
战争评价
楚汉战争历时4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楚汉战争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摒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分封制,恢复战国时期的封建割据,疆土分裂, 天下 不能真正统一,埋藏战争隐患。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为什么项羽失败了?项羽不会知人善任,不信任手下,不爱听 意见 ,又吝于封赐,不会识别和笼络人才,以致韩信、陈平、英布等先后归汉,不善于团结利用反汉同盟,致使魏王豹、代相夏说、赵王歇与楚各自为战,魏、代、赵国相继灭亡。且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不会抓准时机,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好哄。他嗜杀残暴,坑杀20万秦兵、屠掠咸阳、弑杀义帝,大失人心。时有人谏言建都关中,他不听而烹杀谏者,误中陈平离间计,致使谋士范增愤而告退。平定齐国叛乱后,杀戮过重以致齐地复叛。不都关中,放弃形胜之地。他分封不公,导致诸侯叛乱,疲于应付。又封秦朝三个降将于关中,因曾坑杀20万秦兵,三秦王在关中很难立足,以至汉军得以轻松平定三秦。
时刘邦先入关中,派兵守住函谷关,抗拒诸侯。本来项羽已经准备灭掉刘邦,就因为项伯说情就放了他。鸿门宴上,形势有利,只要他一声令下,刘邦就必死无疑,可他优柔寡断,迟迟不发令。所以项羽失去了所有有利的时机,“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因此,项羽败给了刘邦。
对刘邦的评价
刘邦则是海纳百川,只要说得有道理,他都会听。他善于笼络利用诸侯以及手下将领,大家乐为其效命,韩信为齐王时,楚使说齐王韩信不反可略见一斑。
对韩信的评价
渭水之战的经过是怎样的?
汉中马超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人反叛。曹操派曹仁去讨伐他们。马超等人驻扎在潼关,曹操命令各将领:“关西士兵精锐强悍,要坚守壁垒不要跟他们交战。”秋季7月,曹操西征,与马超等人的部队夹着潼关驻军。曹操紧紧地牵制敌军,而暗中派徐晃、朱灵等人乘夜渡过蒲阪津,占据黄河西岸扎营。曹操从潼关北面渡河,还未渡过去,马超追赶渡船急忙攻打。校尉丁斐因而放出牛马来引诱敌人,敌人骚乱去抢夺牛马,曹操才得以渡过河去,沿着黄河修筑通道而向南推进。敌人撤退,在渭口进行抵抗,曹操于是在许多地方设置疑兵,暗中用船载着士兵进入渭水,架设浮桥,夜里,分兵在渭水南岸扎营。敌人乘夜攻打军营,伏兵打败了他们。马超等人驻守在渭水南岸,派遣信使请求割让黄河以西地区讲和,曹操不答应。9月,进军渡过渭水。马超等人频繁挑战,又不应战,坚决请求曹操割地,送儿子来做人质。曹操采用贾诩的计策,假意答应他。韩遂请求跟曹操相见,曹操跟韩遂的父亲是同年孝廉。又跟韩遂是同辈人,于是两人马靠着马交谈了好一阵子,但不涉及军事,只谈京都老朋友之间的旧事,拍手欢笑。会见完毕,马超等人询问韩遂:“曹操说了些什么?”韩遂说:“没有说什么啊。”马超等人对他起了疑心。另一天,曹操又给韩遂写信,有多处修改涂抹,好像是韩遂改定的样子,马超等人更加怀疑韩遂。曹操就与马超等人约定日期会战,先用轻装的士兵挑战,交战了很久,才出动勇猛如虎的骑兵夹攻,大败敌军,斩了成宜、李堪等人。韩遂、马超等人逃跑到凉州,杨秋逃到了安定,关中平定。各将领中有人问曹操道:“当初,敌军把守潼关,渭水北岸沿途空虚,不从河东攻打冯翊却驻守潼关。拖延一段日子而后北渡黄河,为什么呢?”曹操说:“敌军把守潼关,如果我军进入河东,敌人必定去防守各个渡口,那么就无法渡过西河去,我故意把大军开向潼关;敌军全部人马在南面防守,西河的防备就空虚,所以徐晃、朱灵二位将领能够专力夺取西河;然后率军北渡黄河,敌人不能跟我们争夺西河,是因为有徐晃、朱灵二位将军的军队啊。连接车辆树立栅栏,修筑通道向南推进,既是作不可战胜的准备,又把兵力薄弱显示出来。渡过渭水修建坚固的营垒,敌人前来也不出去应战,是以此来助长敌人的傲气啊;所以敌人修筑营垒而请求割让土地。我顺从他们的请求答应了他们。顺从他们的心意的原因,是使他们安心而不作准备,我们乘机积蓄士兵的力量,一旦攻击他们,就如同所说的疾雷不及掩耳的了,况且军事上的变化,本来就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啊。”起初,敌人每有一支部队到达,曹操就露出高兴的脸色。敌人被打败之后,将领们询问其中的缘故。曹操答道:“关中地区辽阔,如果敌人各自据守险要的地方,没有一、二年是不能平定的。如今敌军都前来集中,他们人数虽多,却互不统属,军队里没有统一的主帅,一战便可以消灭掉,取得胜利比较容易,我因此高兴。”
渭水之战是诸葛亮赢了还是司马懿赢了?怎么赢的
渭水之战是曹操——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此战是中国历史上兵力最悬殊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明确记载到美国西典军校的中国战争史上最经典的战争之一。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击破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是年,以骁将马超、韩遂为首的十部联 军,聚集10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曹操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于是年八月,亲统大军进抵潼关,两军夹关对峙。为诱使关中军集中于潼关,造成河西空虚,从正面佯攻潼关,同时令将军徐晃、朱灵率4000精兵。从蒲坂津(今山西永济、陕西大荔朝邑之间黄河渡口)乘虚渡过黄河,建立了桥头阵地。闰八月,曹军从此渡河,曹操自领卫队百余人断后,马超率步骑兵万余人追击而来,曹军处境十分危急。曹操部下校尉丁斐放出大批牛马,马超军争相取马,曹操遂在卫将许褚掩护下渡过黄河。尔后沿河岸立栅,为甬道南进。马超退守渭口(今陕西华阴境)。时至九月,西北气候已相当寒冷,曹操用娄圭之谋,夜渡渭水,聚沙灌水,一夜之间冻冰为垒,架起浮桥,曹军全部渡至渭南。曹操料马超必来夜袭攻营,于是预设埋伏,击败马超军。马超受挫,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这时,曹操采纳谋士贾诩的计谋,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利用过去与韩遂的友谊,故意在两军阵前和他叙旧;又故意涂改给韩遂的书信,使之落到马超手里,引起马超的疑忌,促使他们内部矛盾激化。曹操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军发起进攻。先以轻装骑兵向马超挑战,以机动战法与之周旋,俟其疲惫,将马超等诱入伏击地域,然后出动精锐重装骑兵由两翼夹击,遂大破关中军,斩成宜、李堪等。马超、韩遂逃往凉州(今甘肃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
曹操为什么能在赤壁之战后化险为夷
曹操为什么能在赤壁之战后化险为夷在汉末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战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对于曹操来说,在赤壁之战后并没有病逝,赤壁战败后,曹操采取了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马超等诸侯反叛了朝廷。但是,在接下来的渭南之战中,曹操成功击败了马超,攻占了关中、凉州等地。而这,自然有助于弥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损失。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曹操名义虽非天子,但实际上已经有天子之实。对此,进位魏王之后,汉献帝刘协自然失去了反抗的勇气。因此,对于曹操所在的魏国,打下了全面取代东汉王朝的基础。到了公元217年,曹操册立曹丕为魏国太子,这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立嗣之争的继续扩大,而就曹操来说,曹丕和曹植之间,也曾长期明争暗斗。但是,曹操还是坚持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选择了更加沉稳的曹丕。最后,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率领的20万大军虽然损失殆尽,但是,这20万大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荆州地区,也即是荆州牧刘表的将士。换而言之,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的精锐力量,并没有遭到致命的打击,比如于禁、张郃、张辽、乐进、徐晃、曹仁、曹真、夏侯渊、夏侯惇等人,都没有在赤壁之战中阵亡或者归降对方。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根基还在,因为控制了当时天下最多的地盘,曹操可以通过休养生息,以此恢复自身的实力。
曹操为什么能在赤壁之战后化险为夷
官渡之战袁绍一败涂地 曹操为什么能在赤壁之战后化险为夷在汉末三国时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两场战役了。一方面,就官渡之战来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对于官渡之战来说,无疑奠定了曹操一统北伐中原地区的基础。另一方面,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那么,为何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一败涂地,而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却能化险为夷?首先,在官渡之战后,袁绍一方可谓一败涂地,对于袁绍的几个儿子,也被曹操各个击破。因此,袁绍原先拥有的冀州、并州、青州、幽州等地盘,都被曹操攻占了。但是,在赤壁之战后,尽管曹操一方元气大伤。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曹魏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强大的一方。正是在曹魏的基础上,西晋王朝得以一统天下,彻底结束了三国时代。因此,对于曹操来说,不仅在赤壁之战后化险为夷,反而继续在整体实力上遥遥领先蜀汉和曹魏。对此,在笔者看来,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官渡之战结束于公元200年,而袁绍在公元202年就病逝了。袁绍病逝后,袁氏集团群龙无首,四分五裂,这给了曹操各个击破的机会。官渡之战后,袁绍回到冀州。因为官渡之战吃到了败仗,冀州出现了叛乱。对此,袁绍陆续平定了各处的叛乱。但是,不久之后,袁绍发病,死于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6月28日)。由于袁绍比较仁德,去世之时,冀州百姓没有不悲痛的,市里巷间挥洒着眼泪,如同失去亲人一般。在袁绍去世后,审配等矫袁绍遗命,奉袁尚为嗣。袁谭、袁尚为了争权夺利而相攻,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建安十年(205年),袁谭被杀,袁尚与二兄袁熙逃亡辽西乌桓。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乌桓,袁尚、袁熙败走辽东,被公孙康所杀。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尽管袁绍过早去世,袁绍的几个儿子还互相争斗。但是,曹操依然是等到公元207年,才彻底消灭袁绍集团。换而言之,如果袁绍没有过早去世,或者他的几个儿子可以团结一致,曹操真的很难顺利攻占袁绍的地盘。进一步来说,在官渡之战后,袁绍的纸面实力,还是要强于曹操的。毕竟,打赢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并没有直接获得较多的城池。从这一角度来看,袁绍完全有机会卷土重来。可惜,因为身体上的原因,袁绍没能等到这样的机会。而这,成为官渡之战后,袁绍一方走向败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对于曹操来说,则没有在赤壁之战后就病逝了。赤壁战败后,曹操采取了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马超等诸侯反叛了朝廷。但是,在接下来的渭南之战中,曹操成功击败了马超,攻占了关中、凉州等地。而这,自然有助于弥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损失。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曹操名义虽非天子,但实际上已经有天子之实。对此,在笔者看来,进位魏王之后,汉献帝刘协自然失去了反抗的勇气。因此,对于曹操所在的魏国,打下了全面取代东汉王朝的基础。到了公元217年,曹操册立曹丕为魏国太子,这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立嗣之争的继续扩大。对于袁绍来说,几个儿子之间互相争斗。而就曹操来说,曹丕和曹植之间,也曾长期明争暗斗。但是,曹操还是坚持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选择了更加沉稳的曹丕。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曹操去世的时候,曹丕已经执掌了魏国大权,这避免曹魏内部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换而言之,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就去世后,那么,不仅曹丕、曹植等人会互相较量,对于汉献帝刘协,也不会错过夺回大权的机会。而这,自然会引发曹魏一败涂地的风险。但是,或许是吸取了袁绍一方的教训,曹操果断册立曹丕为太子,并且他去世的时候,更是为曹丕铺平了篡汉自立的道路。最后,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不仅损失了10万大军,麾下的谋士和武将,更是损失殆尽。比如颜良、文丑、张郃、许攸、田丰、沮授等人,要么被杀,要么归降曹操。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从这一角度来看,官渡之战确实让袁绍元气大伤。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率领的20万大军虽然损失殆尽,但是,这20万大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荆州地区,也即是荆州牧刘表的将士。换而言之,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的精锐力量,并没有遭到致命的打击,比如于禁、张郃、张辽、乐进、徐晃、曹仁、曹真、夏侯渊、夏侯惇等人,都没有在赤壁之战中阵亡或者归降对方。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根基还在,因为控制了当时天下最多的地盘,曹操可以通过休养生息,以此恢复自身的实力。至于打赢赤壁之战的刘备和孙权,前者需要攻占荆州的郡县,并拿下益州之地,后者虽然多次攻打合肥,却没能取得成功。所以,这意味着孙权和刘备,都无法威胁到曹魏的根基。当然,公元219年爆发的襄樊之战,关羽确实对曹操造成了比较大的威胁。但是,在孙权和曹操的联手之下,关羽败亡,这让曹魏得以化险为夷,并在曹操去世后,平稳过渡到曹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