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日本是否属于明朝的的藩属国?
日本是否属于明朝藩属国,这要看你怎么理解“朝贡贸易”。中国的宗藩关系比较奇特,它是一种确保边境安宁的“羁縻”手段,作为以中国为宗主国的宗藩体系,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纳贡”,受中国册封,并由中国赐与印玺,而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而日本与明朝的关系,其实很微妙,也比较复杂。明初时,由于倭寇的骚扰,明廷寄希望于通过外交途径来抑制倭寇侵扰,对日本实行羁縻政策,颁赐给勘合(朝贡贸易许可证),准许他们入明朝贡。朝贡贸易,一定程度上,就是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维系关系的主要手段,明日之间存在朝贡贸易,那么也可以理解为双方是存在表面上的“宗藩关系”的。但是,双方对于朝贡的理解并不一样,明朝企图以此作为“羁縻”的手段,以消除“衅隙”;而日本却将其看作是营利的机会,甚至当时日本诸侯之间把战争经费都寄托在朝贡之上。因此,日本各大名、寺社往往因争取入明朝贡激烈地竞争着,终于在嘉靖时于宁波酿成了拼杀事件,即“争贡之役”,此后,明朝改变对日贸易政策,罢市舶,中断与日本的贸易,结果造成了大规模的倭寇骚扰,也就是所谓的“嘉靖倭乱”。当倭患平定之后,明朝虽然在州月港宣布开海贸易,但对日本仍实行严禁政策,且终明之世,两国未再恢复过正常贸易关系。明太祖时对海外诸国实行“羁縻”政策,他把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勃泥等15国列为“不征诸夷”,从这个政策是来看,明太祖时将日本等同于朝鲜的藩属国来处理的,此后明成祖遵循明太祖的政策,对海外诸国仍实行“羁縻”政策,并鼓励诸国派遣使者入明朝贡,开始赐予诸国勘合,首批赐予勘合的国家包括了日本在内的海外15国,从此时起明日之间的朝贡贸易关系恢复。但是所赐予的勘合有限,且规定了来往船只数量,规模无法满足日本大名们的需求,所以日本诸侯们争夺朝贡十分激烈,一直到嘉靖时爆发的“争贡事件”,从而这种朝贡关系被明廷主动终结。此后嘉靖倭乱平定之后,到了万历时,日本战国时代的乱战局面终结于丰臣秀吉,做着侵略大陆梦的秀吉,开始大规模入侵朝鲜,由此又爆发了文禄庆长之役,在明廷参战的情况下,日本实力大损,此役让也成为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的一个重要伏因。德川家康掌握日本后,试图恢复明日之间的朝贡关系,他通过明朝商人、琉球王、朝鲜为中介,频繁对明朝进行活动,但明廷始终没有回复。明日之间的关系,对于宗藩关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明朝时的宗藩关系,主要是建立在“朝贡关系”上的“羁縻”政策,不是藩国,只是名义上的属国,这就像清朝时的藩属国差不多,大家也只是表面宗藩,实际上谁也不管谁,你看清朝时的朝鲜,200多年来的年号还是崇祯就可见一斑。日本没有像朝鲜那样对明朝有极强的文化认同,更多的目的只是在于朝贡贸易,所以其实日本也不是一个像样的“藩属国”。中日之间的关系,从东汉光武帝赐予倭奴印开始,双方之间的宗藩关系,都是私有还无的。哪怕是中日亲善的蜜月期–––唐朝,日本也仅仅是崇拜强者,希望学习先进文化来使得国家强大而已。
明朝时期,都有哪些藩属国属于大明
你好亲,朱元璋时期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安南、占城、满德勒(今缅甸)、琉球、真腊,帖木耳汗国、叶耳羌、喀城、哈利、野忒迷黑。朱棣时期中国的藩属国:日本、外吕宋(菲律宾以北的吕宋半岛)、苏禄(菲律宾)、暹罗、满刺加(在缅甸)、占卑(今印尼)、苏门答腊、马六甲、锡兰狮子国(斯里兰卡)、胡马塔(今印度南部)、古里、木古都束、中也门、舍利弗(在今红海)、扬波(东非)、苏马(索马里)、千里马(坦桑尼亚)、桑结(今桑给巴尔岛)、西洋花烹国。【摘要】
明朝时期,都有哪些藩属国属于大明【提问】
你好亲,朱元璋时期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安南、占城、满德勒(今缅甸)、琉球、真腊,帖木耳汗国、叶耳羌、喀城、哈利、野忒迷黑。朱棣时期中国的藩属国:日本、外吕宋(菲律宾以北的吕宋半岛)、苏禄(菲律宾)、暹罗、满刺加(在缅甸)、占卑(今印尼)、苏门答腊、马六甲、锡兰狮子国(斯里兰卡)、胡马塔(今印度南部)、古里、木古都束、中也门、舍利弗(在今红海)、扬波(东非)、苏马(索马里)、千里马(坦桑尼亚)、桑结(今桑给巴尔岛)、西洋花烹国。【回答】
藩属国是什么意思
藩属国,是指名义上保有一定主权,实际上在内政、外交和经济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从属并受制于他国的国家。最典型的藩属国形式为附庸国或半殖民地。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从西汉开始就有藩属国,中国历代王朝多对藩属国采取怀柔政策,很少干预其内政,却无偿为其提供保护。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名义上拥有主权,实际上在外交、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依附于西方帝国主义大国并受其控制的国家,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占有许多殖民地的同时,为了自身的利益,有时让一些落后国家在政治上、形式上维持独立,但在金融、外交上从属于自己。藩属国中西方区别: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宗藩关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宗藩关系是通过宗主国中国的文化、教育、外交等手段间接影响藩属国。这种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纳贡”; 受中国的册封,并由中国赐予印玺。 作为宗主国的中国统治者,是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的态度对待外国的、原则上并不干涉属国的内政。有时中国统治者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也对各国来华朝贡的时间和规模作出种种限制和规定。虽然有些国家有时不按规定而提前来华朝贡,中国政府也都给予了热情接待。由此可见,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这种宗藩关系和近代西方国家间那种表面上平等而实质上却是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和西方殖民国家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那种控制与被控制、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更是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