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歌书的作品内容
《坡芽歌书》的内容为“壮族爱情三部曲”。《坡芽歌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由第1~32首歌组成,这是一组展示壮族男女自由恋爱的情歌,如第17首为女性向男性发出的《赌誓》:“赌你就赌你,赌你去嗑木棉籽,赌你去嚼丝瓜籽,赌你看上妹。”木棉籽和丝瓜籽味苦而臭,女性赌誓男性去咀嚼类似的苦涩东西,是激发男性追求女性的决心。第二部包括第33~67共34首歌,这是一组背叛封建礼教的绝唱。此时,男女双方对歌产生了忠贞不渝的爱恋,都急于了解对方的婚姻真相,急于摆脱已成事实的封建童婚陋习的羁绊。如第33首《紫梅》,女方试探性提出 “双手扶紫梅,巧嘴哄妹心,转脸向妻笑,还骗妹独身”,第34首歌《两棵紫梅》,男性猜测性地反问女方“妹已有人订,妹八字他拿,枉然交朋友”。又如女方在第45首《纱条》中唱到:“哥说没有妻,哥妻在百色卖棉,哥妻在剥隘卖糖。她帮哥拿称,坐靠椅数钱,哥妻享富贵。”男方在第56首《木锯》中唱到:“妹说没有夫,上月哥去见,本月哥相遇,相遇在院边。拿斧做木活,院里满刨花,晒台满锯沫。”再后来,男方在第66首《房屋》表达对女方坚定不移的忠贞爱情:“如成情侣咱相爱,藤顶做房也值得;如成情侣咱相伴,树稍做房也乐意。没有饭喝风,没有柴烧糠,永远不相吵……咱俩同生火,火熄咱同吹,火旺咱同笑,相爱乐融融。”之后,男女双方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相亲相爱,摆脱了封建童婚陋习的羁绊,获得自由幸福而美满的爱情。女方在第67首《马》中唱到:“今夜星斗亮,金与银同熔,马缰绳相扭,银钮把衣扣,我俩讲相爱,谁个来干涉?”第三部由第68~81首歌组成,表达的是幸福生活的誓言。如男方在第72首《浮萍》中表露了得到知心爱人的喜悦之情:“若得妹为妻,高田埂变矮。旱田变水田……爱你爱不够,赏妹手脚饱。”女方在第73首《下雪》中表示寻找到了如意郎君:“若得哥为夫,腊月下雪粒,坐晒台也暖,四月虽没米,饭不吃也饱,菜无盐也咸,咱成家心甜。”第81首《连根笋》共有 30句歌词,是坡芽歌书中歌词最长的一首,是全歌的高潮和亮点,也是恩爱夫妻百年好合的见证。
坡芽歌书的基本简介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一个壮族聚居的小村庄里世代传唱着一种山歌,唱山歌时人们会参照一张画着奇怪图形符号的土布帮助记忆,这就是后来被惊叹为“活着的图画文字”的坡芽歌书。 “坡芽”为壮语,是开满染饭花的山坡之意。当地村民习惯用一种叫做“染饭花”的花朵与糯米浸泡,做出彩色的米饭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芽”即染饭花。坡芽村现有55户人家,全是壮族,其中农姓有48户,其余为韦、黄等姓氏。他们世代以稻作为主业,有时也进行狩猎。坡芽村由于地处深山,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因此民风古朴,代代相传的山歌也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坡芽歌书是2006年富宁县对全县壮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时在剥隘镇坡芽村发现的,原件为一块画有81个奇特图形符号的土布。据介绍,这是祖传的一份歌书,每一幅图画代表着一首特定的山歌,81幅图画记载了81首壮族情歌。这些图画根据每首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主要物象绘制而成,书写符号相对抽象而固定,且能唤起人们对歌词的相同记忆,只要见到这个图画,即可根据它约定俗成的特定涵义演唱整首山歌。
坡芽歌书的意义解读
【词】49个(基本分两大类:自然26个、人文23个),占60.49%;如:1月亮,8孤独人1独生子等。【词组】13个,占16.05%。偏正词组12个(其中10个数量词组),并列词组1个。如:4两只鸳鸯30七日。【句子】19个,占23.46%。如29想哥妹厥昏73下雪,等。 这是一部壮族爱情组歌,反映了谈情说爱的全过程,展示了青年男女的炽烈感情和互相考问的智慧。阅读方式:从右向左,由上至下。组歌以五言句为主,每首歌四句到几十句不等,独立成篇。可用不同曲调变化而歌。歌书以“月亮歌”开头,一位亮丽的小伙子在皎洁如镜的月光下唱起求爱歌,述说自己的孤独。聪明的姑娘用种种方式来试探、选定自己的心上人。男女对唱,开头男的一连唱两首,后来一唱一和,你来我往,反复交流,倾诉衷肠,相知相恋,誓死不渝,并相约白头偕老。绿头鸭(鸳鸯)、紫梅、想你想得死去活来、同桌吃饭……,肠相结,绳相搓;最后手拉手,心连心,如同竹笋根连根。生生死死,刻骨铭心,荡气回肠。他们说,听懂壮语的人会落泪的。例如,歌词“绿头俩鸳鸯,伸头戏泉汪。引颈泉流上,下河巧梳妆。我俩同方向,命定结成双。十泉汇成池,百池汇成塘,泥堤不塌方。百年聚成月,咱不提相忘。” 歌书中所画的图案中有很多幅与广西、云南一带发现的铜鼓纹饰和岩画图案有相同和类似之处,都有鸟、鱼、马、人物、犁、船、干栏式建筑等图案和纹饰,这些图案和纹饰都带有明显的壮族文化特征。坡芽歌书是仍在被村民使用的“活”文化;岩画是已经不再发挥其原有功能的“死”文化;部分铜鼓虽然仍在被村民使用,但铜鼓上的纹饰、图案和符号已经意义模糊。对坡芽歌书图案和铜鼓、岩画图案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坡芽歌书中的图画符号,对我们认识壮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每一幅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这块布上的81个图案记载的是81首壮族情歌,每个图案即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物象描绘记录,只要见到这个图形,即可诵读整首山歌。 调查结果说明,使用歌书符号在当地比较普遍,特别是不懂汉话、不懂汉字的壮族群众,但不一定系统成套,比较松散、灵活。壮族民歌有农事歌、祝婚歌、祝寿歌、祝酒歌、手巾歌、迎亲歌、同年歌等。坡芽歌书仅仅用于谈情说爱。按发掘者、整理者的话讲,坡芽歌书是一部有固定的“套路”的情爱教科书,是用歌声相识、相知、相恋的一部经典教材。在形态上,坡芽歌书符号图画性极强。描画绣花是善于女红的妇女强项,惟妙惟肖的图形多为女性所为。坡芽歌书植根于壮族地区歌圩与壮戏的风情民俗、乡土文化土壤之中。单纯以形表意的坡芽歌书81个图符已初具文字某些特征和某些功能,但不能与语言系统配套,只能用象形、指事、会意等构型手段,记录孤立的词、词组、句子,不能全面记录语言。仅仅是文字萌芽阶段的一种辅助性帮助记忆、记录民歌的原始方式。因此,坡芽歌书,以及东巴文、水书等,给我们带来一串思考,什么是文字?文字的类型?广义的文字概念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被某社群成员为记录语言中词、词组、句子而约定俗成的一套符号。有固定的形音义,能够完整记录语言,即无遗漏地一一记录语言的词(包括实词、虚词)的是成熟文字,其代表为甲骨文。 一块长1米、宽0.5米的白色旧棉布,81个用当地野生刺果的汁画出的红色物象符号,记录了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手、口、房屋、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的坡芽歌书,每个符号大小约一寸,由仙人掌的汁液绘成,被当地人称为“布瓦吩”。在壮语中,“布”指“一张、一页或一面”,“瓦”指“绘画、花或歌”,“吩”专指“唱歌”,“布瓦吩”即“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翻译成汉语即是“歌书”。 “《坡芽歌书》中81个符号以叙事和抒情的手法,象征了青年男女由偶遇到相识,相互倾慕到相恋、相知,最后相约白头、誓同生死的全过程。因此,坡芽歌书是特定的壮族地区、特定年龄段的壮族群众,用来记录特定情爱场景的民歌的符号。起到了文字的某些功用,处在文字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使用者主要是女性,少数男歌手偶尔也用。其社会原因是没有文字或文字知识不够或掌握的文字不便所致。这81个符号,是用来记录和传达语言而书写的符号,是直接提示诗歌的物象,应属于表形文字。81个图案符号代表了81首壮族情歌。